地铁
无知的游历 豆瓣
7.5 (30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从2009年到2011年,陈丹青应《华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和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极具个人特色地勾画出了彼时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牵连出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本书即为这四篇文字的结集。除游记本身外,本书还附有300余幅历史和现场图片,以及陈丹青旅途中所画速写手稿。
大英博物馆在倒塌 豆瓣
The British Museum Is Falling Down
7.1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戴维·洛奇 译者: 张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戴维·洛奇诙谐喜剧学院小说成名作
消解性欲同道德禁忌的荒诞文学戏仿
融乔伊斯和卡夫卡于一体的乖谬叙述
本书是英国学院派作家戴维·洛奇的第一部幽默小说。研究生亚当和妻子芭芭拉是典型的六十年代初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因为教会教义的限制无法使用避孕用具,多年来一直苦恼不已。某天起床,当亚当发现芭芭拉有可能第四次怀孕时,他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去大英博物馆安心做研究。作者就将这一天发生的各种滑稽可笑之事逐一道来,并运用了大量文学戏仿和拼贴手法,用喜剧的形式对婚姻家庭这一惯常主题作了意想不到的反思,妙趣横生,字字珠玑。虽然现代家庭早已没有这样的烦恼,但作者表现的男女在理解、安排以及满足自己的性爱时都要经历磨难这一主题,仍然会激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2014年3月9日 已读 北京真大,坐地铁从朝阳去一趟半海淀的时间,就可以看完一本书……
Y 地铁 小说 英国
既见君子 豆瓣 Goodreads
8.0 (54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读过去的诗,也是在说当下的事。诗中虽处处有鸟兽草木,但它们从来都是人世的投影。鸢飞鱼跃,是人的境界;黍稷方华,是人的情感。兴观群怨,事父事君,都是和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处处都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和认识。因而,这本书正是通过努力触碰和谈论一些最优秀的古典诗人,来丰富和安定自己当下的生命。
-----------------------------
先是挑着看,然后又通读一遍,真是很喜欢。且时或想起十几年前草写《诗经别裁》时的情景,觉得心态竟是十分相似,然而却是很久没有这样去读诗了,羡慕,更是钦慕“既见君子”的与古人相会,除了体贴也还有贴心的想象。虽然是个人化的,但是我却忍不住悄悄相随成为约会的窥视者,收获了一腔欢喜。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作者写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也是叙说当下。诗歌不仅让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印证着我们生命中的缺失。将自己读诗体验付诸这样一种本真的叙事,是令人称羡的创作,这其中有一点天真,一股灵气,还有深沉而细腻的襟怀与情感。
——李庆西(《书城》杂志执行编委)
在这些文字尚未被收束起来印成一册书时,我曾一篇篇搜集它们,打印了带在上班路上看。你看到你心里最深的困苦无告,作者都帮你说了出来;你看到一代代伟大深邃的心灵,是怎样在人世跌宕;你知道了这些都是必须要走的路,你会通过这些桥,去往更开阔的地方。对于这样一本书,除了读、摘抄和体会,很难再说更多。我不吝啬用“最好”来形容它——这是我读过最好的写古典诗歌与诗人的书,里头每一篇都是最好的怀人文章。
——肖海鸥(读者)
我一直想谈谈那些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不是做文学批评,也不是做考据翻案,约翰逊《诗人传》那种,我更是没有资格,也觉得于己无益。倘若硬要为自己的谈法寻个究竟,或者可以用“安得促席,说彼平生”这句陶诗来比附。T·S·艾略特在《安德鲁·马韦尔》的开头说道:“这里没有任何翻案文章要做,谈论他只是为了有益于我们自身。”张文江老师在讲丹霞天然禅师的时候说:“好玩的是我们自己。”他们的这些话给我开辟出一条道路,至于能通向哪里,自己也不能确定。
——张定浩(本书作者)
2014年2月20日 已读
诚如淡豹所说,这是一个邀请。“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侥幸汇成河”,这句我最喜欢的《山丘》歌词竟也被作者挑出来专门提了两句,心有戚戚。
中国 地铁 散文
读书年代 豆瓣
Bouquiner
7.4 (25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弗朗索瓦 译者: 俞佳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只有巴黎会产生这样一本书。
这是安妮•弗朗索瓦五十年读书时光的回忆录。从记事起,安妮就生活在一群为书痴狂、将阅读视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巴黎人中间。一年夏天,弗朗索瓦家所在的公寓失火,母亲是最后撤离火场的人:穿着睡衣,腋下还夹着一本书。后来,作为一家著名出版社的编辑,安妮在阅读中度过了 自己大部分职业生涯 ,与书发生了许多奇妙的际遇,也积累了形形色色的故事和话题。
只要读书,就有怪癖。在一个热情、调皮、温柔的书痴笔下,与书有关的每件事都很有趣,也都无可避免地产生令人抓狂的问题。而读书不仅是智力的、并且是感官的经历,有色彩和声响,气味和触感,肌肉和神经,记忆与遗忘,是关于心灵、时空和生命的热情诗。
安妮•弗朗索瓦不是藏书家,只是一个纯粹的爱书人。她来自一个儿童以读书作为主要娱乐的年代,阅读对她来说是最无害的游戏,而她也始终保持着业余爱好者的精神,对书的热爱如孩童喜欢糖果般纯真自然。
★编辑推荐
告诉我你读了什么,我就告诉你,你是谁。
书会入侵读者的房间,卷入他的爱情、家庭、友谊、职业交往……而一个人的藏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他的自传,关于他归属的部落,他围绕着书构建的整个生活。
本书是一个巴黎书痴所有与书有关的幸福回忆。最亲爱的朋友在这里遇见彼此。
安妮•弗朗索瓦的笔触是轻盈的、有趣的、敏感的,无论触碰、抓挠或抚摸都具有同样的精度。在她笔下,中年的沧桑与孩童的热情富于魅力地融为一体。
★本书获得2014年傅雷翻译奖最佳新人奖。
2013年11月27日 已读
整本书最好玩的一句话出现在版权页: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翻译价值的社会学阐释项目。
Y 关于书的书 地铁 读书
繁花 豆瓣 Goodreads
8.7 (282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繁花》让人为之一震,小说的好处自有高人评说----程永新
优雅之野心,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文体----张辛欣
近年来最有看头的小说---吴亮
2013年11月21日 已读
429到432页的“长镜头”实在太好。春病与春愁 / 何事年年有 / 半为枕前人 / 半为花间酒。
D 上海 地铁 小说
C 豆瓣
作者: 湯姆‧麥卡錫 译者: 丹鼎 天培 2012 - 5
虛空中飄浮著難以觸及的訊息,他只能不斷地透過無線電、透過一個個女人,接收、解讀那些密碼與訊號,尋找她依然存在的證明。
瑟吉和姐姐蘇菲從小就是最親密的人,他們的父親瘋狂於聾人教育與電訊發展,他們的母親則忙於紡織事業,無暇顧及。他們的世界裡,一直只有彼此。只是蘇菲意外死亡,留下瑟吉獨自面對劇烈變化的世界,也讓他終身擺脫不了憂鬱。
而他生命中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斷追索姊姊存在的證明。如父親一樣透過訊號、透過空間傳散的密碼,透過姊姊的化學藥物-古柯鹼,透過如同蒙蔽了一層紗的眼,透過一個又一個女人的身體,甚至進入埃及永生之神的墳墓裡……
湯姆‧麥卡錫巧妙的以文字來書寫慾望,將生死愛慾全都編織於語言的密碼之中;同時也將科技發展如何影響人類做了細膩而驚人的敘述。
英、美重要文學評論家指出:《C》融合了《贖罪》作者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對時空背景描述的廣度,以及美國小說家托馬斯‧品瓊(Thomas Pynchon)《V》的後現代機智,也隱藏著《魔山》(Magic Mountain)、《大衛‧考爾柏非》(David Copperfield)、T.S.艾略特的《荒原》(The Waste Land),甚至是卡夫卡、佛洛伊德,當然無庸特別提及西方文學一脈相承的文學傳統。
湯姆‧麥卡錫自出道文壇後發表的作品不多,卻著實是英國小說界當代最重要、最令人期待的原創作家之一。
2013年11月4日 已读 结局太诡异了……一战空战描写很精彩。翻译得很好,真的很好。
Y 一战 地铁 小说 英国
大唐李白 豆瓣
作者: 张大春 新經典圖文傳播 2013 - 7
未曾看過的大唐,前所未見的詩仙李白,
都在這本企圖心驚人的傳奇作品裡。
飄然不群的少年李白,生在追逐聲名、喧嚷繁華的大唐。
沒有科考資格、無緣順利仕途,
卻也因此不須迎合格律,寫出無人匹敵的詩句。
但改變了唐詩的李白,卻  總需飲酒忘愁。
究竟,他怎麼錯過了時代?
整個時代,又怎麼錯過了他?
少年李白,商人之子,家庭背景使他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流連市井,不知未來。
隱者趙蕤,飽讀詩書、能醫能巫,看透唐代天下讀書人汲汲功名利祿,本已不問世事。收李白為弟子,意欲讓少年李白走出不同於時人之路。
李白是詩國裡的英雄,半個盛唐的最亮之星,不但文字、韻律有獨到之美,詩中透出的自由逍遙、蓬勃精神更是引人,詩句處處顯露李白鮮亮、純美的性格魅力,連世家出身、自視甚高的杜甫也要感嘆「白也詩無敵」。
但名滿天下的中國詩人李白,總是刻意含糊其身家來歷,身世如謎。唐朝人向來以喜歡攀附名門冒充世家出名,李白謎樣的身世,究竟原因為何?熱愛中國詩詞的張大春因鍾情李白,決定以小說為李白尋找身世、探其詩作不與時人彈同調之因、揭大唐盛世背後隱藏的成名焦慮與名利夢。
少年李白,尚未闖蕩長安,一個沒有顯赫家世、快意俠客的少年郎,如何改變唐詩,又如何被一個時代改變了人生……
2013年10月2日 已读 张氏深坑,跳前三思。“若在彼时,以汝一介白身,能作半句诗否?”——本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Y 中国 地铁 小说 张大春
酒店关门之后 豆瓣
When the Sacred Ginmill Closes
8.0 (11 个评分) 作者: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王凌霄 新星出版社 2010 - 11
《酒店关门之后》主要内容简介:莫西里酒吧被抢[小猫小姐]的账本被偷、蒂勒里太太被杀。三个当事人都请马修出面帮助查出真相,在一条条线索发现之后,三个案件的零碎拼图慢慢被拼在了一起,所有真相水落石出,马修自会有他的解决办法。
得了编辑病的那个家伙 豆瓣
作者: 《上海书评》编写组 2011 - 5
《得了编辑病的那个家伙》整理出版了,第十九辑主要选用第74、75、76、77期的内容。在选材方面,这本小书包括了当期报纸的所有访谈、特稿、书评、随笔、笔记等内容,部分时效性较强或图片为主的题材没有被选入。
迈克·弗雷恩戏剧集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英]迈克•弗雷恩 译者: 胡开奇 新星出版社 2007
作家和史学家同样面对的巨大挑战就是要进入人们的脑中,要站在他们曾经站立的地方并看到他们曾经看到的世界,要对他们的动机和意向做出合理的估量——而这恰恰是已有记载和将有记载的历史所不能企及的。即使当所有外在的实据已被掌握,进入角色们头脑之中的唯一途径仍然是想像。这确实属于戏剧的本质。
——迈克•弗雷恩
剧场和戏 丛书:
《迈克•弗雷恩戏剧集》 /[英]迈克•弗雷恩
《敞开的门:谈表演和戏剧》 /[英]彼得•布鲁克
《彼得•布鲁克谈话录》 /[英]彼得•布鲁克
《萨拉•凯恩戏剧集》 /[英]萨拉•凯恩
《中国独立戏剧档案》 /张献 编
2013年7月3日 已读
《哥本哈根》看得很动情,《民主》有难度。
Y 剧本 地铁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豆瓣
8.4 (43 个评分) 作者: 吴晓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回顾刚刚逝去的20世纪文学,冠以经典的盖棺论定或许言之尚早。但吴晓东在经大讲坛上推崇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却无疑称得上大师;他在课堂上选作阐释分析对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经或终将被证明为不朽。因此,吴晓东对他心仪小说家的独具慧眼的研究、对他欣赏 小说的别有会心的解读,不失为一种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回顾和盘点。虽然作者无意经营小说史的契约,但其宏阔视野却有助于我们对百年文学脉络的整体关照和把握,进而领悟已经过去的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对小说家及小说形式的深层影响,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2013年6月19日 已读
感谢这本书陪伴我最为混乱不堪的五月和六月。一个人,在什么时候遇到了哪本书,能与之对话,真是天大的缘分和幸福。
写作 博尔赫斯 地铁 文论 米兰·昆德拉
绘画史事 豆瓣
作者: (法)阿拉斯 译者: 孙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7
《绘画史事》是阿拉斯在“法兰西文化”电台上为听众们准备的文化节目内容。一个致力于最严肃的艺术史研究的专家,要完成一个挑战:将倾其一生研究的精华与成果,用最平淡又最投入的语气,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们娓娓道来。
在法国当代的艺术史领域中,阿拉斯既可以说是一匹离经叛道的黑马,又是最具有代表性、最有才华的一个典范。他思路开阔,没有门户之见,其研究方法融合了法国社会科学方面的诸多精华与成果。他是开放与渊博的奇妙结合,深入与浅出的完美融合,体现出逻辑与直觉的高度均衡。他所研究的,是活生生的美术,从而使得他所做的学问,也是活的学问。一句话,他代表了一种新学者的理想境界。
他用一种快速的、经常是急切的语调,展示出他的清醒、知识和直觉。这种清醒、直觉与知识装备了我们。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说,一定会带着与以前不一样的眼光,迫不及待地前去看那些画:《蒙娜丽莎》、《天神报喜》、矫饰主义、弗美尔、《宫娥》、马奈、提香、“错时论”的好处与恶果、展览的条件,以及各种各样珍贵的细节。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绘画的。它们还讲述了作者的游历、寻访,如何在某些并不对外开放的地方自由来回,不易得见的画作如何被他独亲芳泽。这里有直面杰作时的激动和兴奋,也有仔细拍照后拿回家近距离把玩的快乐。
悠游小说林 豆瓣
8.3 (23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俞冰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0
《悠游小说林》由安贝托·艾柯在美国哈佛诺顿所作讲座的六篇演讲稿汇集而成。在《悠游小说林》中,艾柯讨论了小说的形式和手法,包括作者是如何向读者发出寻找模范读者的信号,模范读者和模范作者的关系如何,以及叙事是怎样带领读者一步一步地迷失于小说深不可测的空间。
书中引文非常广泛,从爱伦·坡到曼佐尼,乔伊斯到普鲁斯特,甚至是流行小说作者伊安·弗莱明和米奇·斯皮兰。喜爱电影的艾柯还讨论了许多有关电影叙事的问题,包括《卡萨布兰卡》是否是邪门电影,或者怎样对一部色情电影作出鉴别。当然,全书的中心是对法国作家奈瓦尔的《西尔薇》的叙事分析,艾柯在书中深刻解剖,又把她迷人的魅力还原给了读者。
2013年4月17日 已读
章节安排不错,最后一讲能看出他的野心。“在那一刻,我成了万书之书(Book of Books)的模范读者”。一年一读。
Y 一年一读 写作 地铁 文论
青春 豆瓣
YOUTH
8.0 (25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王家湘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1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青春》不同凡响,写法特别。它并非采用这类作品常见的第一人称途述,主人公也是一位名叫约翰的年轻人,但库切总是称之为“他”。库切写“他”十九岁到二十四岁几年间的生活经历,一个南非大学生跑到伦敦做了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饭碗不用担心,却还是郁闷。这个岁数的年轻人不是意气风发就是躁动不安,却玩不出轰轰烈烈的名堂,由于生性缺少热情,干不成大事也惹不出乱子。他也需要被爱抚的感觉,但性爱从来没有给他带来生命的光辉,只是在吞噬时间和精力……这种内敛的性格,这般平淡无奇的生存状态,还能做出什么样的文章呢?可是,库切就有这样的本事,一段春梦无痕的人生就让他写得楚楚动人。他把年轻时的自己作为他者来观照,再度审视青春的彷徨之途。
纽约琐记(修订版) 豆瓣
8.2 (5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这本书是陈丹青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他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和其它几本书相比,陈丹青说“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修订版全部删除。
永生的海拉 豆瓣
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作者: 丽贝卡·思科鲁特 译者: 刘旸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 5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科学家们都叫她“海拉”。她是黑人,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她死于子宫癌,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成为医学史上最早经人工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但是她和家人却毫不知情。
美国科普作家瑞贝卡•思科鲁特耗时十年挖掘这段精彩的历史,记述拉克斯一家从震惊、愤怒到骄傲的动人历程,也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以及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所涉及的种族和信仰问题也动人心魄。本书情感触动人心、格局宏伟、细腻捕捉科学发现的高潮迭起,以及对人类的深邃影响。
2013年3月22日 已读
我们决不能把任何人看成抽象的存在。相反,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有他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宝藏,还有只属于他的痛苦和胜利。——埃利·维瑟尔 摘自《纳粹医生和纽伦堡公约》【比起海瑞塔、她的家庭、美国黑人、美国的历史,更值得关注的是整个医学、科学伦理的发展。后记尤其好。印制略粗糙,不过无碍阅读。】
Y 医学 地铁 美国
木心纪念专号 豆瓣
作者: 刘瑞琳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 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陈丹青的“守护与送别”——
陈丹青在《守护与送别》中这样写道,“11 月中至12 月下旬,我几度守在木心病榻前,之后,是他的葬礼。谁曾守护亲属挚友走向最后的路,或对人的殒灭的真相,不惊讶,不陌生?但这是我第一次目击垂老的人,病危,衰竭,死。我不想限制篇幅,不愿遗漏种种细节。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
▲ 首次发表若干珍贵照片,病榻前陈丹青第一次描绘先生——
○ “木心从不让我画他,这是我第一次描绘先生,也是最后一次。画时,他浑然不知。”
○ 木心晚年诗集《伪所罗门书》手稿本
○ 木心《我纷纷的情欲》手稿本
○ 2005年木心回国探看乌镇为他故园营建的新居,在上海停留期间,与上海作家陈村、孙甘露、王淑瑾、尹庆一等有过愉快的会面,喜滋滋为他们签自己的书。
○ 2010年12月纽约电影人为木心拍摄纪录片期间,他已渐渐习惯面对摄像。
○ 12张珍贵照片。2011-1927的木心。
▲ 首次发表木心先生的《狱中手稿》对话、节录和致读者信
关于木心先生的66页狱中手稿,木心的研究者、翻译者童明教授曾与木心在2000年有过一次对话。此外,木心本人曾从手稿中选出5段摘录。这两份文本的汉语版从未面世,本纪念专号全文发表。
▲ 收录梁文道、陈子善、钟立风、童明、春阳、顾文豪等人文章
▲ 收录木心先生的丧仪文本和乌镇、北京两地追思会长篇实录
▲ 收录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来信选登、章节摘引、最后一课
内容推荐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时时感到,这是一份郑重的纪念,更是一组历史的见证——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与艺术史中,木心先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孤例:他的几乎全部创作生涯,鲜为人知, 直至他79岁那年,他的文学著作始得陆续在他的祖国大陆出版;到他逝世为止,木心著作被阅读的时间,仅仅6年;在他逝世之后,他的有限的读者,主要是年轻人,才有机会来到他身边,向他致敬,与他告别。可以说,木心先生真正被重视、被尊敬的过程,仅在过去一年,刚刚开始。
因此,本辑的内容并非“温故”,而是一组当下的实录。虽然木心先生是已故的老人,他的创作与思想,却是簇新的遗产。
《木心纪念专号》(《温故》特辑)共分上中下三辑,并配以相关图片和若干木心先生的珍贵照片。上辑收入了木心先生的讣告、桐乡告别仪式的悼词、乌镇与北京两地追思会的长篇实录。中下辑刊载了木心先生的亲属、挚友、学生,及海内外读者的多篇文章,还有木心从未发表的《狱中手稿》对话和致读者信。
2013年3月11日 已读
“立伟,你看到处理现实生活的窘迫,我很无能的。但我一回到书桌前就静了下来,我就是主宰,直通上帝!”
地铁 散文 木心 陈丹青
云的理论 豆瓣
La théorie des nuages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斯泰凡·奥德吉 译者: 刘欣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云井彰是一位日裔时装设计师,他收集了许多云彩研究方面的书籍,并雇佣了维尔日妮·拉图尔为其打理图书馆,将这些书分门别类。他还向这个年轻的女人讲述了一些云彩探索者的故事。比如卢克·霍华德如何给云彩命名,再比如理查德·阿贝克隆比为了观察各地云彩是否完全一样而云游世界…… 这些故事,也如同变幻的云彩一般令人称奇。
维尔日妮·拉图尔开始明白了,这是关于云彩的问题。19世纪初的欧洲曾有这样一群不具名且缄默的人——他们分散在欧洲各处,抬眼仰望着天空,用心且崇敬地观察着云彩;他们热爱云彩,带着一种心无旁骛的虔诚……
2013年3月6日 已读
“编造”两个风轻“云”淡的故事的同时,讲述一则爆裂无比的真实。
Y 地铁 小说
遣悲怀 豆瓣
6.8 (25 个评分) 作者: 骆以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这是我的梦外之悲,是再难重临的、最悲伤的一部小说。
1995年女作家邱妙津在巴黎自杀身故,翌年遗著《蒙马特遗书》整理出版,令世人震颤;身在台北的文友骆以军,以槛内之身遣无尽悲怀,接力诉说那关于爱与死亡、时间、伤害的故事,正如山鲁佐德以故事拦阻死亡,直到一千零一夜……
骆以军是台湾1960年代出生的一代作家中的“一哥”,《遣悲怀》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书名“遣悲怀”典出纪德怀念亡妻的同名文集,表明作家的书写是一次“事过境迁的哀悼/自悼之举”(王德威)。悼亡的对象,自杀而死的作家邱妙津,曾是骆以军的文友。全书主线为与邱妙津对话的九封书信,贯穿“我”的生活描述。现实与梦境交错,文字与记忆纠缠,编织出一幅追问生命、延宕死亡的黑色图景。
这一部小说,作者与死者对话、不断岔开去讲故事的方式,就像《一千零一夜》山鲁佐德讲故事一样,力图使时间停止,延缓死亡的到来。而死亡终究会来,爱与死亡并存,活着就是伤害,而且是一遍一遍重复的伤害。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 豆瓣
This Place on the Third Avenue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麦克纳尔蒂 译者: 孙仲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5
他是个爱尔兰人,好酒,更爱老板蒂姆的酒馆。
他眼睛锐利,耳朵灵敏,会记下“我今天过得很不赖,总算做到了慢慢地输!”诸如此类的话。酒保、杂工、赌马客、的士佬、流浪汉、警察、门房、女招待、开电梯的,还有房东老太太,是他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在他的笔下一个个鲜活地走上纽约的街道。
他所写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潜在的感情音符,几乎听不到,然而就像心跳一样始终存在。他也写自己的儿子约翰尼,他的夫人说那有一些可以说是情书,几乎让人读着觉得尴尬,然而又感人。他就是麦克纳尔蒂。“在最佳状态下,”有人这样说,“当麦克纳尔蒂就挺好,可爱且有趣。”
本书精选自约翰•麦克纳尔蒂过世前出版的几部作品,特别收录他的夫人,也是作家费思•麦克纳尔蒂的纪念文章——《约翰其人》。
2012年12月10日 已读
“单纯的、天天都会感到的孤独,结果让谁都不是很想独自吃午饭。”这是一个普通人书写出的普通生活,难得的是,他发现了普通的美,并将这美写得足够普通。
地铁 散文 文景 纽约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