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
隔江山色 豆瓣
Hills Beyond a River: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Yuan Dynasty, 1279-1368
9.1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宋伟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一种,探讨元代绘画。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最具活力与原创性的时代。在蒙古人废科举制度的情形下,读书人面临着变节或失业的两难窘境,很多文人政途不通,转而以为人占卜、代书或绘画为业。本书即讲述了在这个异族统治、志不得伸的年代里,画家如何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心声的故事。
2012年11月21日 已读
整本书都含蓄有加,措辞得当,直到最后一句:“元代的绘画革命至此大功告成。”哈哈哈哈!
D 地铁 美术 艺术史
白鹿原 豆瓣
9.2 (38 个评分) 作者: 陈忠实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9
《白鹿原》是中国近六十年的巅峰之作,十五年经久不衰。本版本为权威未删节版!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
在从清末民元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一阵阵飓风掠过了白鹿原上空,而每一次的变动都震荡着它的,在这里,人物的命运是纵线,百回千转,社会历史的演进是横面,愈拓愈宽,传统文化的兴衰则是全书的精神主体,以至人、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作品的时空,在我们眼前铺开了一轴恢宏的、动态的、极富纵深感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的画卷。 正如陈忠实在开篇引用巴尔扎克语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2012年10月7日 已读
往返火车上看完的。和魔幻现实主义相比,现实主义真是无趣啊!PS:此书实物太粗糙了,扣分!
K 中国 地铁 小说
常识与通识 豆瓣
8.7 (46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9 - 1
2012年8月9日 已读
“白忙了”,哈哈哈哈哈!【8月9日:专栏成集有不可克服的缺陷。但阿城写感官真是一绝!“作家中的作家”
K 地铁 散文 阿城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6 (7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2012年8月2日 已读
说实话有点无聊……第二章稍微好玩儿一点。据说这是“洁本”?
人类学 地铁 文化研究
读库1203 豆瓣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12 - 6
“你如果无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残酷的真相告诉世界。”
《一辈子的战争》记述的是一场离我们时间最近的战争中的人与事。1985年,李玉谦二十三岁,是一名战地记者。这一年,中越边境防御作战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
1985年11月25日晚,云南老山主峰脚下的磨刀石,他与战士们一起喝了出征酒,然后,用他的摄像机记录下那次战斗。
二十七年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那场酒,那群人,那次战斗,那场战争,李玉谦有意回避。他从不看战争片、战争小说,从不跟七连的人联系。他希望忘了那一切。
《未亡人和她的三城记》是云从龙先生整理的一个不知名的普通人的日记。如他所述:
庚寅年十二月十三(2011年1月16日),一位朋友与我闲聊,说起他新近收藏了一本日记,其中记叙了一个寻常家庭一年多的日常起居。出身社会学科班的我,立即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问他可否将日记本借我观瞻,他欣然允许,第二天便从家中带来了。那是一本三十二开淡黄色塑料封面的笔记本,看上去几乎全新,只是放得久了,略略散发出一点纸张的霉味。展开扉页,上面用毛笔写了一句赠词:“把毛主席的指示,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落款为“采选科工委赠,一九六七年元月”。凭借这一点,我初步判断这是一本有些年头的笔记本,其本身的历史至少有半个世纪了。时隔这么久,尚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在难得。最为要紧的是,它是一本私人日记。窃喜之余,我立即翻开内容去看,想不到的是,日记并不是写于1967年,而是写于1991年,也就是说,这是一本用五十年前的笔记本在二十年前写下的日记。
朋友见我爱不释手,生怕我有夺人所爱的非分之想,连忙要收拾回去。我请他通融一下,借我将所有内容复印下来,原本一定会还给他。我用三天复印了所有的日记内容,自行装订成册,同时将原物奉还给主人。此后,只要得来闲暇,我都会翻翻这本写于二十年前的日记,仔细揣度日记主人当时的生活点滴和音容笑貌。
在我看来,这本日记所记载的内容虽然都是些日常起居,生活琐事,但比之现已出版的诸多名人日记来说,又有别样的价值。研究抑或观察一个社会的变迁,除了关注当时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的心理脉络,更重要的是要摄取民间乃至市井百姓的心理切片。可惜的是,前者大都通过各种途径或多或少保留了下来,而市井百姓对于世相人文的态度,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乎整体性淹没。我手上这本日记,正好能让我们看到二十年前一位普通公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体会她的喜怒哀乐,也是在体会1990年代整个社会的喜怒哀乐。
《巴黎画派中的黄皮肤》介绍日本画家藤田嗣治的生涯与艺术。
他留学法国,成为巴黎的宠儿。当日本一方面加快法西斯化步伐,一方面对中国大陆的渗透和侵略开始升级时,他回国,前卫艺术家成为“彩管报国”的代表人物。在军部所谓“画家当以画笔为战时做贡献”的号召已成既定国策的情况下,艺术界的“报国体制”瓜熟蒂落,甚嚣尘上的“彩管报国”口号,作为赤裸裸的战争意识形态被固化,嗣治开始创作战争画,获军国主义高度评价。
对战争画,他有自己的一套诠释:
绘画可直接有用于国家,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抚慰国民的绘画与使国民强健的绘画,二者是有很大差异的。世间仍有人在说战争画不是艺术,或者持别样的看法。在战争画领域,做出出色的艺术品并非不可能,而这恰恰需要我等去努力创作。日本画中的战斗画素被认为是极难的技艺,可事实上正由日本画家的同仁们在努力进行到底。一定能出现卓越的日本画的战争画,我对此无比期待。
日本战败,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拉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罪犯公审的序幕。战犯追究不仅局限于军、政两届,迅速波及舆论和美术界,锁定并制裁战争协力者的声浪开始升级。舆论界展开了关于“美术家节操”的论战,一部分战时受到压制的画家及日共系的普罗艺术家走到前台,口诛笔伐,声讨“画坛战犯”。
最终,当局做出了藤田嗣治不属于战争责任者的判断——一千零六十七名战犯名单中,无一名画家。在战犯嫌疑问题上,嗣治终于平安“软着陆”。他就此永别日本,客居法国,皈依宗教。
临终的时日,画家田渊安一特意从巴黎赶到医院,开口问了他那个在内心盘桓已久的问题:为什么要画战争画?
画家并未正面回答“为什么”,嗣治断断续续地说:“战争确实是相当悲惨的事。你看一看那些画就会明白,那里面没画过一个将校。送死的士兵最可怜,我画的只有士兵。”
2010年2月8日,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施崴青小城在夜色中已沉寂多时,三十八岁的电台女主持人克劳迪娅终在寓所等到心上人的到访。在他们长达十一年的感情生活里,有过甜蜜与和美的时刻,也有过争吵与波折。这晚的共度时光似乎并不愉快,凌晨时分,男方拂袖而去,女方流泪报警,称遭到了男友的性侵。她述明:“当晚双方发生争吵,缘由在于她再次提及对方隐瞒的风流韵事。男方揪住她的头发,用一把切番茄的厨刀抵住她的颈项命她闭嘴,随即将她扔在床上实施了强奸。”
爱在顷刻间崩塌,诉讼战争旋即到来。
《德国的世纪诉讼》介绍的就是这一案件。风云变幻、迷雾重重、观者如潮、议论纷涌……两年间,围绕着卡赫曼涉嫌强奸案,德国媒体进行了长篇累牍的追踪报道,德国各级法院也不得不一再对此发表意见,范围不仅涵盖刑事诉讼领域,而且也拓至人格权保障、司法公开与媒体自由等议题。
行使“第四权力”的媒体对刑事诉讼报道的最低界限何在,成为信息社会下值得关注的问题。
2012年7月25日 已读
干货颇多。《一辈子的战争》、《旅美三学者》、《弟弟王小波》和《巴黎画派中的黄皮肤》。
地铁 读库
张枣随笔选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张枣 / 编者 颜炼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4
《张枣随笔选》是继《张枣的诗》之后,诗人张枣的又一本书。张枣人生履历丰富,生性萧散不羁,常着迷于食色趣味。 这本《张枣随笔选》荟萃了他生前为数不多的散文作品,其中包括散文诗、序跋、演讲稿、课堂讲稿、访谈和少许译文。纵览张枣的散文作品,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如下优异性:在修辞上,他借重丰厚的西方语言文学素养和眼界,有意识地采集古典汉语中各种“甜” 的元素,发明了一种儒雅而精确的文风;在精神内涵上,他力图因地制宜地在生活中萃取出那些最不可思议的、最能安慰我们的存在的部分,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即寻找内在于生活的秘密庆典。
2012年7月19日 已读
本以为会最喜欢《<野草>讲义》,结果没有刷新我的原有认识;本以为会对现代诗很不感冒,却读得很兴奋。《<普洛弗洛克情歌>讲稿》最好。由于很多篇目都是根据讲课录音整理,难免有点意犹未尽之感。感谢丁仪推荐!
D 地铁 张枣 散文 鲁迅
阅读的故事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童年的阅读,阅读的记忆与困惑,阅读的方法与知识,乃至于阅读的梦境,勾勒出面对书籍与文字的百般心情,即使书本丰饶的世界有所限制,但仍叫唤出我们共同的心事与希望。以扎实的阅读经验,佐以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文字,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文体与思绪,书写下与各类书籍的美丽邂逅,以及对书的奇想与期待。犹如作者前半生的阅读传记。
2012年7月11日 已读
暂时感觉作者的文风和思路跟张大春很像。然后还想问责编一个问题:为什么印得如此……!【7月11日记:起先觉得太耍小聪明,越往后越觉出作者的诚恳。标题完全不重要,有些说法不能细想。还有,无论怎么丑,我年内一定要搞到一套《博尔赫斯全集》!
唐诺 地铁 散文 文景 读书
文学理论入门 豆瓣
8.6 (41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卡勒 译者: 李平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有理论是什么,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文学与文化研究,语言,意义和解读,修辞,诗学和诗歌,叙述,述行语言,身份,认同和主题等内容。
2012年7月9日 已读
还真是“入门”。多嘴问一句:真有“文学理论”这回事儿么?
地铁 文论 牛津通识
声音与愤怒 豆瓣 谷歌图书
7.3 (48 个评分) 作者: 张铁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
60年代的民歌运动是摇滚乐与政治关系的原型;70年代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将音乐、青年亚文化和社会颠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80年代的“红楔”、“四海一家”等运动为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样板,90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
约翰·列侬、鲍毂·迪伦、琼·贝兹、冲撞乐园、U2电台司令……当我们被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感染时,可曾留意到他们面对社会总总不公时的呐喊?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回顾了历史上摇滚乐与种种社会运动的关联,并在回顾中去提问、反省音乐介入政治的各类实践途径的可能性与局限。声音与愤怒,将唤起你青春的热血,并且让你重新认识摇滚乐。相信当你合上本书时,对于“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个提问,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2012年5月25日 已读
在这么XX的一天读了这么难看的一本书,不能再幽怨更多啊……
地铁 文化研究 音乐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8.9 (288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其它标题: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突如其来的寂静笼罩了地球。这事实上比噪音更加可怕。有一会儿,什么也没有发生。
巨大的飞船一动不动地挂在空中,覆盖了地球上的每个国家。
在黯然退场之前,地球首先被改造成了最终极的声音重放器件,这是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伟大的播音系统。但伴之而来的不是演奏会,不是音乐,没有开场号曲,而仅仅是一条简短的信息。
“地球人,请注意了。”一个声音说,这声音堪称完美,仿佛来自四声道系统,完美得无懈可击,失真度低得能让勇敢的男人洒下眼泪。
“这里是银河超空间规划委员会。诸位无疑已经知道,银河系边远地区的开发规划要求建造一条穿过贵恒星系的超空间快速通道,令人遗憾的是,贵行星属于计划中预定毁灭的星球之一。毁灭过程将在略少于贵地球时间两分钟后开始。谢谢合作。”
2012年5月22日 已读
亚当斯也是“不吐槽会死”星人啊。“简而言之,星际间的距离不适合人类的想象力。”【哈哈哈!
D 地铁 小说 科幻 英国
寻找家园(增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9.4 (35 个评分) 作者: 高尔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6
《寻找家园》是一代学人的心灵史,是关于苦难的艺术之书。书中作品沉重如山,灵动如水,是当代散文最美的收获。本书是《寻找家园》是增订新版,是传世经典,值得一看。
《寻找家园》所编为非虚构散文,是广义的散文。广义的散文,不拘记叙、抒情、议论、不限文章、日记、书信,重要的是同大地的关联。这其中,有泥土的沉重、朴实、芳香与苦涩,有水的柔润,也有干旱及焦渴。
2012年4月19日 已读
在地铁上读完。两次落泪。有感情不难,最难的历经千帆却不煽情,点到即止,见好就收。
K 中国 传记 地铁 散文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The Moon and Sixpence
8.8 (53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2012年3月13日 已读
全部都是在地铁上读完的,嗯。第三本毛姆,没有例外的话不会再读了。最后一句:我想看看那些“天才般”的画作。
K 地铁 小说 毛姆 美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
8.7 (513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杀死一只反舌鸟 豆瓣
To Kill a Mocking Bird
9.0 (2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珀·李 译者: 高红梅 译林出版社 2009 - 2
本书获1960年普利策奖。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南部的一个小镇,三个天真孩子的生活因为两桩冤案而改变。羸弱而失语的人、固守太多偏见的无知的人,还有恪守原则的善良的律师父亲,迫使他们艰难地去理解成人世界里的偏见和冷漠,去理解真相所包含的危机和无奈,同时试着去理解,坏人的 内心也可能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