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豆瓣
7.9 (43 个评分) 作者: Sally Rooney Faber & Faber 2017 - 6
From one of the Observer's Rising Stars of 2017, a high-risk, highbrow and intimate novel – and one of the most anticipated works of fiction this year. Features Frances, Bobbi, Nick and Melissa, four characters who ask each other endless questions. As their relationships unfold, in person and online, they discuss sex and friendship, art and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gender, and, of course, one another.
From one of the Observer's Rising Stars of 2017, a high-risk, highbrow and intimate novel – and one of the most anticipated works of fiction this year.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is about Frances, Bobbi, Nick and Melissa, four characters who ask each other endless questions. As their relationships unfold, in person and online, they discuss sex and friendship, art and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gender, and, of course, one another. Twenty-one-year-old Frances is at the heart of it all, bringing us this tale of a complex menage-a-quatre and her affair with Nick, an older married man.
You can read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as a romantic comedy, or you can read it as a feminist text. You can read it as a book about infidelity, about the pleasures and difficulties of intimacy, or about how our minds think about our bodies. However you choose to read it, it is an unforgettable novel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love.
'Fascinating, ferocious and shrewd. Sally Rooney has the sharpest eye for all of the most delicate cruelties of human interaction.' (Lisa McInerney, author of The Glorious Heresies)
'Sally Rooney is a writer going all the way to the top.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feature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rish descendents of Salinger's guileless wiseasses brought to life in prose as taut and coolly poised as early Bret Easton Ellis.' (Colin Barrett, author of Young Skins)
'Written with such precision and perceptiveness, full of arid humour and reckless despair, a novel of spine-tingling salience.' (Sara Baume, author of Spill Simmer Falter Wither)
'Forensically smart and pin-sharp witty, this is a book to cherish and a writer to fall in love with.' (Thomas Morris, author of We Don't Know What We're Doing)
2019年6月8日 已读
这才是我心中的女性小说。感觉其实是在探讨“人可以同时爱两个人吗?”这个问题。
E K 小说
古书堂事件手帖 02 豆瓣
ビブリア古書堂の事件手帖2 〜栞子さんと謎めく日常〜
8.0 (17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上延 著 / [日] 越岛羽空 绘 译者: 黄薇嫔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3 - 8
每一本旧书,都有着一段过去,一段专属于它自己与它主人的秘密——
在镰仓街道的一角,静静地坐落着一间默默经营旧书买卖的“文现里亚古书堂”旧书店。
如今,那位因伤住院的美丽女店主终于回来了。然而,书店里的情况与之前相比却有了小小的改变。看着店里那位与旧书艰苦战斗的菜鸟青年,女店主虽然有些不知所措,但内心深处却洋溢着淡淡的喜悦。
唯一不变的是,面对那些被带过来的,承载着书的主人秘密的旧书,女店主依旧与青年一起,时而尖锐,时而温柔地逐一解开人们隐藏在其中的谜团及心意。
2019年5月30日 已读
这一集好看!
小说
古书堂事件手帖 01 豆瓣
ビブリア古書堂の事件手帖 〜栞子さんと奇妙な客人たち〜
7.7 (23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上延 著 / [日] 越岛羽空 绘 译者: 晓峰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3 - 6
辗转于人世间的旧书,除了承载着书中的故事之外,也拥有属于其本身的故事——
在镰仓街道的一角,静静地坐落着一间默默经营旧书买卖的“文现里亚古书堂”旧书店。
这家店的主人是一位与旧书店完全不搭调的年轻貌美女子。只不过遗憾的是,女店主相当怯生,甚至让人为从事待客服务行业的她感到担心。
然而,与待人冷淡的态度相反,她对书籍持有超乎一般人的异常热情,并拥有非比寻常的旧书知识。不论是什么样的谜团、秘密,只要是与旧书有关的事,她都能解开。
这便是一本讲述“旧书与秘密”的故事。
2019年5月24日 已读
笔力惊人……得差哈哈哈,不过“好友评分”里一水的男友邻,可爱!
小说
重生三部曲 豆瓣
The Regeneration Trilogy
8.6 (8 个评分) 作者: [英]派特·巴克 译者: 宋瑛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4
☆写给激荡时代的悲悯史诗
☆二十世纪末英国小说中极少数真正的大师杰作
☆荣获布克奖、卫报小说奖
☆入选布克奖40周年最佳小说 | 十大历史小说(《观察家报》) | 《写作这回事》推荐书单
☆入选《中华读书报》2019年年度十大好书:巴克夫人厚逾八百页的《重生三部曲》是非凡的文学杰作,具备一切达成这一标准的优秀品质。它也远不只是写战争创伤的战争小说和写心理诊疗的心理小说。“现代史诗”这顶桂冠如今固然已遭滥用,戴在它头上却理所应当。但更令人惊奇的是它制造惊奇的能力。它执意而且乐于打破文体、阶级和性的界限或禁忌,显露出勃勃的雄心和圆熟的技艺。考虑到1995年的布克奖已是足够重大的荣誉,中文版长达二十四年的迟到便更令人惊奇。
……战争、性别和弹震症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情绪压抑、男性气概和心理创伤之间构建出了一条可悲的通道。传统的战争文学用抽象的、丰碑式的社会记忆,代替具体的、创伤性的经验。西方的鸡血战争文艺作品更是充斥着对民族主义和男子气概的过度渲染。但从个人层面上讲,巴克告诉我们,战争没有胜利者。
----------------
“很奇怪,对不对?尽管不支持战争,尽管对将领没信 心,尽管堂而皇之的大话一堆,战场照样像是唯一干净的地方,令人向往。”
“对。天啊,你说的对。”
1917年8月,爱丁堡,克雷格洛卡精神病院。拒战的萨松,失语的普莱尔,口吃的欧文……他们经医生治疗成功才能重返战场。一个吞噬青年的社会是否仍值得效忠?
1918年6月,伦敦,军需部。战时体制靠树立打击异类提振士气。有人出卖了普莱尔反战的挚友,有人发现了曼宁上尉的秘密……牢狱的门上画着一只眼,谁在监视谁?
1918年11月。法国—伦敦—南太平洋。顾念同袍、不愿独活的普莱尔重回战场,见证最后的战役打响。士兵在倒下,幽灵在飘荡。无间伤痛里,救赎在何方?
---------------
小说家可以用一种更开放的方式来处理当代困境——通过书写历史,这种人们不熟悉的幌子来呈现,人们不会自动知道自己对此的看法。如果你直接处理一个当代问题,有时你所做的只是激活人们的偏见。我认为历史小说可以成为通往现实的后门,这极有意义。
——派特·巴克
用全新的视角看一战如何影响了人类,如何影响了男人和女人,士兵和平民。
——A. S. 拜厄特
派特·巴克扩充当代英国小说之广度,功不可没。《重生》发人深省,以乱世为背景,针砭时弊、唤起良知。
——《纽约客》
《重生》三部曲所讨论的问题是深刻的,如正常神志的本质、阶级政治、战争与性,在无意义的杀戮中挣扎着保留人性。作者用想象力诗意地关照现实。
——《出版人周刊》
巴克的主题——战争与疯狂,战争与男子气概——使得战争的疯狂不仅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而已。在文学写实主义的传统下,作者不逞口舌之强,不愠不怒,不矫揉造作地正视现实。她的故事成了一篇反战小说的杰作,并且精彩动人地为她的信念背书。读者在深入小说人物的生活之后,人生观将因此而彻底改变。
——《纽约时报》
这不仅是一部战争小说,作者仿若设身处地般刻画人物故事所流露的同理心,奠定本书在一战文学上的经典地位。
——《科克斯书评》
2019年5月13日 已读
两年多前读过一遍,这次再读,可以不那么在意情节而留意“闲笔”了——而这些闲笔,跟情节相比,毫不示弱。确实,在权游终季期间读一本厚且沉重的小说,可能不是最好的消遣。不过,我一直觉得,还是书好——不用充电,不用声音、配乐占据更多的感官,节奏丰简由人,因而能留出足够的脑力可供思考或反驳。哦对了,这次印象很深的还有一处真的笑出声的段落:

她问:“我最喜欢男人们的哪一部分,你猜。”说着,手指往下移动。
“男人们?”普莱尔以双手围嘴,对着阴户喊:“乔——治?艾——伯特?你们在里面吗?”
一战 小说 文景 英国
后来的事 豆瓣
それから
8.8 (48 个评分) 作者: [日] 夏目漱石 译者: 吴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7
长井代助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多余人”,靠着向父母或兄弟伸手要钱度日。大学毕业后,三十岁了还没安家,也不谋职工作。年轻时他对一切态度消极,曾把相爱的三千代让给朋友平冈。可是三千代嫁给平冈后并不幸福,生下的一个孩子不久也夭折了。平冈在事业上失败后从大阪返回东京,三千代登门求情借钱。代助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三千代的爱并未消失,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顺应社会伦常娶家人安排的女子为妻,还是听从本心向三千代表白爱意?
石床垫 豆瓣
Stone Mattress
8.2 (5 个评分) 作者: [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邹殳葳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4
《石床垫》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最新小说集。阿特伍德为我们讲述了9个令人难忘的揭示人类怪诞而又充满邪恶一面的故事。阿特伍德冒险进入被黑暗故事讲述者如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达芙妮·杜穆里埃和阿瑟·柯南道尔曾经探索过的虚幻之地。《石床垫》交织着惊险、幽默与发人深省,堪称我们时代最阴暗冲动的精辟编年史,阿特伍德也借此达到了她的黑暗幽默与严肃俏皮游戏创作的巅峰。
失踪的孩子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la bambina perduta
9.2 (503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7
《失踪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小说聚焦了莉拉和埃莱娜(“我”)的壮年和晚年,为她们持续了五十多年的友谊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句号。

“我”为了爱情和写作,离开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那不勒斯,不可避免地与莉拉,还有我曾想要逃离的城区再度变得亲密。“我”和莉拉甚至在同一年怀孕、生子,并经历了恐怖残暴的那不勒斯大地震,一切都分崩离析,一切又将被重建。

“我”在不自觉中卷入莉拉秘密的企图——她希望利用我的名声和写作技巧来对抗城区陈腐而猖獗的恶势力。但在经历了生命最恐怖的打击之后,莉拉选择以一种怪异夸张的方式在城区彻底将自己流放。

而“我”也将以惊人的韧性和诚实面对写作、爱情、家庭的失败。在经历了多年的自我怀疑之后,“我”决定忤逆(罔顾?)莉拉的告诫,将“我”和她一生的友谊写成一本小说,却招来了最深的背叛……
微暗的火 豆瓣 Goodreads
Pale Fire
8.8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我亲眼目睹一种罕见的生理现象:约翰·谢德边了解边改造这个世界,接收,拆散,就在这储存的过程中重新把它的成分组织起来,以便在某一天产生一桩组合的奇迹,一次形象和音乐的融合,一行诗。我在少年时代也体验过这种激动人心的感觉。有一次我在舅父的城堡里,隔着一张茶桌望着那个魔术师,他刚变完一套绝妙的戏法儿,那当儿正在吃一盘香草冰淇淋。我凝视着他那扑了粉的脸蛋儿,凝视着他别在纽扣眼儿里的那朵神奇的花,它方才变换过各种不同的颜色,如今固定为一朵石竹花。我还特别凝视着那些不可思议的、流体一般的手指,如果他愿意的话,那些手指就能捻弄那把小匙儿,把它化为一道阳光,或者把那个小碟往空中一扔,顿时变成一只鸽子。说真的,谢德的诗就是那种突然一挥而就的魔术:我这位头发花白的朋友,可爱的老魔术师,把一叠索引卡片放进他的帽子——倏地一下就抖出一首诗来。
文学,真正的文学,并不能像某种也许对心脏或头脑——灵魂之胃有益的药剂那样让人一口囫囵吞下。文学应该给拿来掰碎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于是,也只有在这时,它那稀有的香味才会让你真正有价值地品尝到,它那碎片也就会在你的头脑中重新组合起来,显露出一个统一体,而你对那种美也已经付出不少自己的精力。
金色梦乡 豆瓣
ゴールデンスランバー
9.1 (215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坂幸太郎 译者: 李彦桦 译林出版社 2010 - 9
平凡的送貨員──青柳雅春和多年不見的老友森田森吾偶遇,卻突然被告知首相即將被暗殺,而青柳則是兇手!還一頭霧水的青柳,早已成為警方不擇手段要緝捕的對象,更慘的是,馬上成為媒體炒作下十惡不赦的罪人,唯一的對策只有不斷的逃、逃、逃……
一路上,小混混、無差別連續殺人魔、前女友等各路人馬相繼出現,情義相挺,他最後會栽在莫名其妙的命運作弄中,還是能順利逃出重圍呢?
2018年10月29日 已读
惨烈但温馨,悲怆但热血。好看,还挺反乌托邦的。
K 伊坂幸太郎 小说
寻找邓巴 豆瓣
Dunbar
作者: [英] 爱德华·圣奥宾 译者: 陈以侃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9
■ “霍加斯·莎士比亚”系列2018年新作,现代版《李尔王》
■ “卷福”主演《梅尔罗斯》原著作者爱德华·圣奥宾重构莎翁四大悲剧之一
■ 奇迹往往在不幸的时候发生,只是奇迹发生时,爱还来得及吗?
邓巴是谁?一个传媒帝国的缔造者,权利和财富登峰造极。不过都是过去时了,现在,他就是个昏聩、脆弱的老人。两个女儿完美继承了他的贪婪和残忍,将父亲囚禁在英格兰湖区一家昂贵的疗养院里。
飞跃疗养院,邓巴成功了。在坎布里亚的荒野中,他想到“荒芜的正中心”这个词,回归起点,重新思考“我是谁”“我该去哪儿?”“我该如何生活?”。
舆论、人力的搜索中,没人知道邓巴的下落……
■ 媒体评论:
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对我们有益。——《李尔王》
在半自传式作品《梅尔罗斯》中,爱德华·圣奥宾展现了其凛冽、疏离的笔调,以及在塑造发育畸形、自我厌恶的反英雄角色方面大师级别的才能。要想重现莎士比亚悲剧中深沉的绝望而非强行加入理想的正义,圣奥宾就是最合适的作家。——《旗帜》
爱德华·圣奥宾在家庭生活中承受的苦难成就了他的事业,也赋予他的文字极高的诗意浓度,集冷幽默、自我意识、原始的野蛮和宽广的意蕴于一身。——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一部荒凉的小说,一个荒凉的结局:大人们砸毁视线范围内的一切,永远是孩子们去拾起那些碎片。——《金融时报》
13.67(修訂版) 豆瓣 Bangumi
8.4 (12 个评分) 作者: 陳浩基 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 2018 - 7 其它标题: 13.67
從過去到現在,從躁動到理智,從無序到有序……

六宗發生在香港歷史上關鍵年份的案件,

串連起一個警探傳奇的一生,

勾勒出一個城市、一個時代的故事。

交織成一部最具本土味道的寫實派犯罪史詩!

書中環環相扣的謎團設計,極具電影感的警匪追逐情節,

叫讀者邊看邊大呼過癮。

讀到最後一頁,更是拍案叫絕,

忍不住翻到第一個故事再讀一次!
2018年9月14日 已读
一、三、六,极好。有此野心,极好。
小说 香港
同情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Sympathizer
8.9 (36 个评分) 作者: [美] 阮清越 译者: 陈恒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8
《同情者》集历史、政治、间谍、惊悚等元素,讲述了一个潜伏于南越的北越间谍的故事。故事背景设于1975年,越共占领西贡,美军大撤退,真实身份是越共的主人公也随其南越“长官”逃难至美国,在美国继续进行间谍工作,向北越汇报敌情。在此期间,他作为难民和间谍,身心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折磨和挣扎。小说着重刻画了他的“同情者”的特质和身份,对越南的同胞、北越的同志、南越的士兵、美国白人社会中弱势的越南难民和其他少数族群,他都抱有深刻的同情。主人公背负双重身份,感受和跨越两种文化,由此发出困惑,在对自我和身份的探索中艰难行进,这也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之一。作者以独特的眼光,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让读者深入主人公的自白,追踪蛛丝马迹,临近尾声才恍然大悟。

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将其归纳为“一个层次丰富的移民故事,一个双面人的辛辣独白,一个横跨越南、美国两个世界的声音。”结合阮清越最新短篇小说集《难民》,读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尤其对中国读者,读阮清越的作品会生出一种独特的历史纵深感,跳出作品本身思考战争与和平、家庭与个人的命运。
2018年8月29日 已读
感觉前面17章都是铺陈,18章开始才露出真面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震慑人心。越战,“唯一由战败者描述的战争”,终于有了一个“战胜者”的版本。
小说 美国 越南
横道世之介 豆瓣
横道世之介
8.1 (68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田修一 译者: 林雅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怒》《同栖生活》作者吉田修一令人爆哭爆笑的青春缅怀大作。
☆获柴田炼三郎奖、《现代周刊》年度最有趣小说第四名、书店大奖第三名。
☆横道的青春里没有大事件;横道的青春本身,就是大事件。全新译本还你真实的横道君。
☆同名电影高良健吾、吉高由里子主演。
一个对人对事只说“YES”的小城青年,第一次离家来到东京求学。他太普通,但有个令人发笑的姓名;他太平凡,因不懂拒绝而总会干些叫人啼笑皆非的事。这一年里,他第一次跳了桑巴舞;第一次有了前女友;第一次体验了归省;第一次向在乎的人郑重告别;第一次,目睹生命孕育与降生的失措与喜悦。这一年里,他邂逅了吊儿郎当的同学仓持,特立独行的加藤,一派天真热列追求他的富家女祥子,暗恋着沉醉于交际生活的美女千春……世之介成长着,也用他的单纯、善良和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爱,感染了所有在青春岁月与他相遇的人们。
“年轻时没遇到过世之介的人多得不可胜数,想到这一点,我突然觉得自己比别人多了一份幸运。”
2018年7月18日 已读
大概已经取代《怒》成为我心中的吉田修一第一了。既能冷峻爆裂,又能温暖如春,还长得这么帅,唉,无解。
吉田修一 小说 文景
我是纱有美 豆瓣
ひそやかな花園
作者: [日]角田光代 译者: 莫琼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渡边淳一盛赞;黑木瞳、小泉今日子激赏。
☆直面女性困境的直木奖作家角田光代,继《空中庭园》《第八日的蝉》之后,再探生育的渴望、恐惧与艰难。
☆七个渴望成为母亲的女人和七个无法成为父亲的男人,七段截然不同的命运和成长历程。
☆每个人都有生育与出生的自由吗?自由,也许比你想象的沉重。
作者以其精确之笔,借由七个不同家庭孩子的视野,阐述那几年在别墅夏令营的记忆,抽丝拨茧地描绘这七对父母亲相聚背后所隐藏的秘密。以“人类是否也有生育与出生的自主权利”为题,探究“血缘关系”是否为“家庭”得以成立的原因,再次发出“幸福究竟有没有必要条件”的追问,反思“经过精心设计的出身,是否就意味着一帆风顺的人生?”的命题;从生命根源来探究亲子、夫妻、家庭的意义。
-------------------
每年夏日,七个毫无关系的家庭会相聚数日,度过心无旁骛的欢乐时光。然而,聚会在某年戛然而止,父母对原因三缄其口,七个孩子无奈分离。他们对各自身世的好奇、家庭关系的疑问,也随聚会的终止而埋进心底。
多年后,七个孩子各自成长,有人蓬勃健全,有人灰暗绝望。有人成为精英却无法去爱;有人家庭幸福却生育受阻;有人随波逐流游戏人间;有人自我放逐孤独彻骨。有一个孩子成为歌手却因遗传基因的问题,面临失明危险,为找寻治疗之法,她向那些失散于人海的童年伙伴发出了召集令……
“生下来的是你也好、不是你也好,我从未后悔过。
后悔的只有一件事,我太轻看幸福了。”
包法利夫人 豆瓣
8.7 (4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居斯塔夫·福楼拜 译者: 周克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法国内地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悲剧的一生。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物做了淋漓尽致的揭露,成为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幅现实主义画卷。
2018年6月15日 已读 因为手头在做的书的关系,比较关注里面提到艾玛的女儿贝尔特的部分。
K 女性 小说
撒丁岛 豆瓣 Goodreads
Satin Island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汤姆·麦卡锡 译者: 陈以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1
布克奖决选作品
“一部绝无仅有之书,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评判”
“一部智慧的闪光之作,引人深思……麦卡锡并非一个受挫的文学理论家,需要借用小说的体裁来实现自我的满足,他是一个天生的小说家,一个令人着迷的写作者,让文化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触动人心,难以抗拒他的文本的魅力。”——《纽约时报》
“(这是)我们曾经以为随着J.G.巴拉德一同消逝的那种别样的、雄心勃勃的小说。”——《每日电讯报》
“以人种志的方式勾画出我们这个应激过度、勾连错杂、沉迷于影像的时代。”——《大西洋月刊》
“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小说这一形式的期待。”——《金融时报》
“十分有趣的作品;智识性的、文化性的、令人不安的有趣。”——《华盛顿时报》
“与卡夫卡如出一辙的趣味。”——《Flavorwire》
继入围布克奖提名的《记忆残留》(REMINDER)以及获得温德姆-坎贝尔文学奖的《C》之后,汤姆•麦卡锡又带来了最新作品《撒丁岛》。在这部令人不安的小说中,作者承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描述我们所居住的世界——现代、后现代以及我们所能想象的无论哪个身处其中的世界。
主人公“U”是一名“企业人类学家”,他的工作是运用先锋派理论帮助公司销售牛仔裤和早餐麦片。“U”所在的公司赢得了一项神秘的工程,而“U”的日常工作就是为此提供人类学方面的咨询,但他的终极目标是要撰写一份“大报告”,用包罗万象的数据完整地总结我们的这个时代。然而,在书写的过程中,他为石油泄漏和跳伞事故的新闻着迷,并渐渐感到自己被无所不在的数据打败了,迷失在各种各样的信息的缓冲地带中,徘徊在数据的幻影间,而他试图将数据整合成某种有意义的符号的努力终将失败。当他意识到这份“大报告”从本质上就无法完成时,他对整个工程乃至存在的意义都开始产生了怀疑。
2018年4月6日 已读
现在进行时的人类学
小说
陌生人的孩子 豆瓣
The Stranger's Child
作者: [英] 艾伦·霍林赫斯特 译者: 黄英利 译林出版社 2016 - 8
英国皇家文学学会成员,布克文学奖得主
E.M.福斯特和毛姆小说风格的传承者,首位以同性恋题材获得布克奖的小说家
——艾伦·霍林赫斯特最新力作!
1913年夏末,乔治·索尔带朋友、贵族诗人塞西尔·瓦朗斯到两英亩庄园度周末。他十六岁的妹妹达夫妮爱上了塞西尔,却没有发现两个男孩之间隐秘的情愫。
塞西尔离去前写下传世诗歌《两英亩》,使两个家族的相遇被载入了英国历史,却也成为乔治与达夫妮心中化不开的秘密。
不同世代的人,不断尝试为塞西尔早逝的人生立传,揭示诗歌背后隐藏的真相,演绎出英国一个世纪情爱观念与社会法则的跌宕变迁。
不吃鸡蛋的人 豆瓣
6.4 (28 个评分) 作者: 钱佳楠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
女孩周允生长在简朴的工人家庭,母亲精明好强,父亲温和懦弱。从童年起,她就被视作母亲改变命运的“稻草”,一直乖巧懂事地成为着父母眼中有出息的孩子——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甚至为了省一笔住校费用,假装自己对鸡蛋过敏。直到遇见特立独行的男孩魏叔昂,她渐渐意识到内心暗藏的那个真正的自我。从十几岁到三十岁,她一次次试图跨过成长的深河,成为想成为的自己,坚持一份不被理解的爱情,但复杂的家庭关系,始终是她的阻碍。终于,周允做出了可能会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
******
钱佳楠的书写克制而疏离,即便在最热情的段落里,也依然隐藏着一个冷眼旁观的作者。小说里氤氲着冰冷的空气,任何离别都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这是一部书写爱的作品:爱意味着接纳加诸在我们身上的限制和约束,使它们成为我们的选择。
——张悦然(著名作家)
******
《不吃鸡蛋的人》是一个家族故事,也是一个女孩子的身体历史和内心史。书中的上海市民家庭被困窘所摄,超出自己掌控的社会变迁磨损了他们,鞭子挥向女儿,带着爱的声响。
——淡豹(著名媒体人、作家)
******
这不单单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故事。时代总是骤然断裂,骤然碰撞,旧人挣扎着变成新人,适应着新的装束,新的图景,新人又要面临时代变旧,自己被撇到时代边缘。于是有了挽歌,有了诗,有了画,有了钱佳楠的故事。有了凡俗的人世里,一点点难解的关怀。
——韩松落(著名影评人、作家)
2018年3月15日 已读
感同身受。很私人,又很有公共性。是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家长眼中乖女儿)一直体验着的生活。
小说
离开的,留下的 Goodreads 豆瓣
Storia di chi fugge e di chi resta
8.8 (523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0
两个女人 50年的友谊和战争
那不勒斯四部曲NO.3
全球畅销近千万册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我希望她在场,这是我写作的目的。”
《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 后续,
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费兰特(Elena Ferrante)
探索中年的虚无、困惑、野心和近乎残暴的爱
《离开的,留下的》 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三部,聚焦“我”(埃莱娜)和莉拉躁动、紧密相依的中年。
“我”在未婚夫彼得罗一家人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小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留在那不勒斯的莉拉却身陷贫困而卑贱的工厂生活。“我”像个骑士一样,再度介入莉拉的生活,并动用丈夫一家人的关系,让莉拉和恩佐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们成了那不勒斯地区最早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他们顽强、坚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开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我和莉拉之间再次胜负难辨。婚后的“我”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我”疲惫不堪。对社会变革颇为冷淡的彼得罗希望“我”放弃作家的身份,而“我”在扮演“母亲”、“妻子”这些角色时,总是避免不了内心的分裂、紧张。
莉拉对“我”的新作品的指责更是让我产生彻底的自我怀疑:我接受的教育和拥有的知识是否只是让我的作品徒有其表,没有真正的思想,也永远无法拥有莉拉近乎粗野的表达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直到有一天,“我”丈夫突然将尼诺带回了家……
2018年1月21日 已读 女人总是依附,莉拉的力量在于她从不依附。
小说
新名字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 nuovo cognome
9.1 (578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最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莉拉在结婚当天就发现婚姻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她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似乎成为了她和埃莱娜小时候都想成为的那种女人。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奋力摆脱这个破败、暴力、充满宿仇的街区。“我”成了街区的第一个大学生,并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甚至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我”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在一家肉食加工厂备受屈辱地打工。

当“我”发现自己的小说,其实完全窃取了莉拉交托给“我”的秘密笔记本里那些独特的力量和灵感,“我”被迫面临一个极度痛苦的问题:“我”和莉拉,到底谁离开了,又是谁留下了?
2018年1月13日 已读 这本书之所以在豆瓣评分这么高,我想是因为它正好描写了豆瓣网友最有同感的青春期感受和事件:学业、爱情在同性友情影响下的变化。而给读者视角的女主,偏偏是那个更普通、更“弱势”的莱农,而不是那个更有主见和力量的莉拉。莉拉是我们所渴望的,但我们都是莱农。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