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豆瓣
怒り
8.1 (86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田修一 译者: 岳远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因为自信,你才会信任他人;因为缺乏自信,你才会对他人心生愤怒。
★《周刊文春》推理TOP10!书店大奖入围作!
★日本跨界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天才、实力派作家吉田修一,狂销200万册的《恶人》之后最新代表作。
★推理小说的阅读快感;社会小说的思考深度;纯情小说的情感容量 ,爆炸性结尾,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到底!
★同名电影阵容华丽,渡边谦、妻夫木聪主演;《恶人》导演李相日执导。
2011的夏天,东京郊外一对普通夫妇惨遭杀害。
凶手山神一也作案后逗留屋内长达六个小时,并用被害人的血在墙上留了一个“怒”字,方才离去。
案件的凶残性让人发指,其动机则让警方困惑。
一年后,经过微整容的山神依旧在逃。而此时,三地分别有三个来路不明的男子,日渐融入当地的生活。
房总渔港的田代、东京市区的直人、冲绳附近离岛的田中,三个人各与通缉犯山神有着某种程度的暗合。
那些接纳陌生人并付出情感的人们迟迟注意到第二次公布的通缉信息,信任与爱被放到了天平上。
谁是凶手?
你又如何能相信身边的他不是凶手?
2016年7月11日 已读
真的很棒,少有的能真正打动人的“推理”作品。没有正面描写犯人及其动机,但也不动声色地交代了我们所有人都会产生的怒意。吉田修一编织的罪案不是一味追求刺激,而是对现代都会人群有悲悯,有同情:“怒”的背后,藏着对旁人的期待。
吉田修一 小说 文景
同棲生活 豆瓣
パレード
作者: [日本] 吉田修一 译者: 夏淑怡 麥田出版 2010 - 6
《老師的提包》作者川上弘美:「(《同棲生活》)好看到令人覺得恐怖的小說。」
【他們奪去了我的一切,甚至連辯解、懺悔、謝罪的權利也不給我。】
四個年輕男女機緣巧合地住進了東京某間二房一廳的小公寓裡,各自扮演「這個房間專屬的自己」,過著看似體貼卻又放任彼此的同居生活。某一天,從事「夜間工作」的小悟來到了這間公寓,五個人的平靜生活漸漸風波暗湧……
由五個人的各自表述連貫而成的故事,既主觀又客觀的呈現每個人內心和外在。雖然五個章節看似各自獨立,卻必須按照順序閱讀,才能看到小說所要表現的真意。故事輕鬆有趣卻深具含意,出版時受到媒體一致讚譽。
◎改編電影《東京同棲生活》由行定勳導演,藤原龍也(電影《死亡筆記本》)、小出惠介(日劇《交響情人夢》)、香里奈(日劇《時尚女王》)、貫地谷□□□(日劇《Love Shuffle》)、林遣都(日劇《莎拉公主》)等人主演。2010年6月,台北電影節搶先公開,2010年7月正式在台上映!
◎電影網站:www.parade-movie.com/
2016年7月7日 已读 大都市里的合租房里,五个莫名其妙住在一起的人,玩着“友谊过家家”。好复杂。视角复杂,人物复杂,情绪也复杂。
吉田修一 小说
处女自杀 豆瓣
The Virgin Suicides
作者: [美]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译者: 李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1
这是一部有关青春迷惘的小说。其中糅合了爱情和恐怖,情爱和自杀,以及回忆和想象。同名电影在美国上演,由著名新人影星克里斯滕·丹斯特担纲主演。
作者把我们引到美国七十年代的郊区,一座四周环线着榆树的房子里。李斯本夫妇一共养了五个漂亮女儿:有头脑的特丽萨、挑剔的玛丽、虔诚的邦妮、放荡的露卡丝以及纯洁而脆弱不禁风的塞西莉亚。但这五姐妹却神秘地接连自杀。小说通过一群邻家男孩的眼睛,开篇就写了玛丽服安眠药而死,继而又回顾了塞西莉亚的割腕自杀。
故事在倒叙中开始。这五个姐妹的言行情状,男孩们的困惑,神秘的青春以及青春时期的信仰,还有隐隐约约的忧愁恋爱。五姐妹性格迥然不同,有时却象是同一个人,男孩们总是通过扇窗口向对面观看着、迷恋着、迷惑着……
元年春之祭 豆瓣
7.2 (56 个评分) 作者: 陆秋槎 新星出版社 2016 - 3
“从初读《离骚》,到通读屈原的全部作品,结合种种资料的记载来分析,在我看来,屈原的身份并不仅仅是士大夫,同时也是参与楚国国家祭祀的巫女,而且是自幼身着男装直至暮年的巫女。”
天汉元年,初次探访楚地云梦泽的长安豪族之女於陵葵,就以上述观点惊动了曾经执掌楚国国家祭祀的观氏一族。由于家族世代传下来的规矩,身为长女的於陵葵将作为主持家中祭祀的“巫儿”,终生不得出嫁。此番造访,她与观氏家族的幺女观露申一直关系紧张,而突然发生的连续命案,更令露申怀疑,这个外族人就是一切噩梦的源头。究竟谁才是幕后黑手?凶手的动机究竟是与祭祀活动有关,还是与四年前观氏一族的血案有关?赌上家族的名誉,於陵葵决意找出真凶……
真幌站前狂骚曲 豆瓣
まほろ駅前狂騒曲
8.6 (47 个评分) 作者: [日]三浦紫苑 译者: 李建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4
★真幌站前三部曲大结局。大陆首次出版。
★便利屋遭遇前所未遇的绝大危机:行天素未谋面的四岁女儿登场。多田与行天将直面情感的真相与内心的黑洞。
★屋顶取物,月夜探秘,照顾幼女,打乱劫案……终于,又能哭又能笑又能去爱了;终于,跨越了所有黑暗与伤痕,走向希望与重生。
★ 瑛太 、松田龙平主演同名电影,绝妙的人气组合,笑中带泪的杰作。
【故事介绍】
《真幌站前狂骚曲》中,多田与行天在彼此嫌弃与互相扶持中,又迎来了新的一年。
“真幌站前”系列大结局中,多田便利屋再次面临种种奇怪委托:爬上屋顶取下被强风吹走的棉被,充当私家侦探彻夜监视有洒农药嫌疑的菜园;佯装补习班教师把被迫农作的小学生从田间带出;平息公交车劫持闹剧,扰乱车站南口的地盘之争。同时他们还将遭遇史上最大危机:与行天素未谋面的四岁女儿共同生活。然而就是这段焦头烂额的一个半月时光,令多田和行天直面内心的黑洞与灵魂的伤痕,重新审视自我与记忆,勇敢地跨越痛苦,走向重生。
复苏的是爱的能力,唤醒的是笑的冲动。多田便利屋的白色小皮卡,终将奔向怎样的明天呢?
【评论】
比想象的还要好。第一二部里的人物都登场了,全书叙事流畅,一口气读完了。特别是关于多田恋爱的走向,感觉非常好。电影和小说有些不同,不过我绝对是原著的粉丝啊。
——日本读者
《真幌站前狂骚曲》是一部虽然轻松欢快,但令人不由得想说“读到这本书真是太好了”的作品。三浦紫苑,佩服,佩服!
——日本读者
读罢,不知怎的油然而生一股温柔之情。若有续篇,我一定会拜读。
——日本读者
恋情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Affair
8.4 (11 个评分)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柯平 译林出版社 2008 - 10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进而斯和公务员的妻子萨拉,一对婚外恋人,被飞来的炮弹中断的了恋情,它击昏了莫里斯,也激活了萨拉心中潜在的天主教信仰。萨拉向天主祷告:要以远离情人的方式来远离罪愆,以此保全莫里斯的性命。萨拉不辞而别,莫里斯不知就里,妒恨交加地度过了两年。因怀疑她另有新欢,莫里斯请私人侦探调查,结果从萨拉的日记中得知她一直爱他,只是出于对天主的许诺和敬畏才离开他。追悔之余,他提出要和萨拉私奔,开始新生活。此时萨拉已最终皈依天主教,没有答应他,并在不久后患病去世。天主从莫里斯身边夺走了萨拉,莫里斯怀复杂而抗拒的心情面对萨拉死后她的祷告一一应验的事实。
《恋情的终结》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最具自传性质的小说。嫉妒的情人,无能的丈夫,捉摸不定的妻子,这样的三角关系看起来似乎颇为老套,但与一般的爱情小说不同,这部小说并非仅仅讲述红尘中的男女之情,而是在本德里克斯跟踪萨拉的过程中,探讨爱自己、爱他人和爱信仰这三种单纯而基本的感情。
2016年3月21日 已读
比起恋情,更像是在探讨“巧合”的意义。第一本格林。
二战 地铁 小说 英国
玫瑰的名字 豆瓣
Il nome della rosa
8.9 (115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玫瑰的名字”是中世纪用来表明含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故事亦以一所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原本就已被异端的怀疑和僧侣的个人私欲弄得乌烟瘴气的寺院,却又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死亡事件。一个博学多闻的圣方济格教士负责调查真相,却被卷入恐怖的犯罪中……
这是一部侦探、哲理、历史小说。除了扑朔迷离、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外,书中充满了各种学问,涉及神学、政治学、历史学、犯罪学,还涉及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培根等不同的思想。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叙述才能。
2016年3月6日 已读 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只能部分读懂他言明的那部分。跟谜底相比,谜面真是庞杂巨大。
宗教 小说 艾柯
布鲁克林 豆瓣
Brooklyn
6.4 (5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柏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1
爱尔兰文学大师托宾最畅销的小说、奥斯卡奖热门影片原著、献给所有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
——————————
一九五零年代初,爱尔兰东南部小镇恩尼斯科西。小镇姑娘艾丽斯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找不到工作,前途茫茫。所以突然有一天去美国工作的机会降临时,人人心里都知道,她必须去。艾丽丝告别亲人和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布鲁克林,住进拥挤的集体公寓。这里有房东太太挑剔的目光,有其他租房的姑娘微妙的妒忌和猜疑,令她愈发感到孤独。
全新的生活节奏令艾丽丝渐渐淡忘背井离乡的痛楚——白天在百货商店当营业员,晚上到大学夜校进修,周五的傍晚还去教堂聚会、跳舞——她觉得自己获得了某种新的快乐。正当她陷入热恋之中时,家乡来的消息令她必须赶回家;她将面临的,不是回归过去的生活,而是必须在家乡新的生活与布鲁克林奋斗、扎根的未来之间,做出抉择。
《布鲁克林》是一个关于漂泊与回归、挚爱与痛失、个人的自由与责任的故事,沉静、细腻而温柔。托宾创造了令人难忘的女主人公艾丽丝·莱西,也创作出一部感情饱满的杰作。
——————————
《情感教育》原班人马制作,约翰·克劳利执导、尼克·霍恩比编剧、西尔莎·罗南主演,同名改编影片2015年11月起全球热映
电影入选圣丹斯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伦敦电影节,强势问鼎奥斯卡
20世纪福克斯公司900万美元天价竞标夺得电影发行权
《布鲁克林》中文版封面使用精美电影剧照,获电影片方正式授权
2009年英国科斯塔年度小说奖获奖作品
2009年英国布克奖入围作品
荣膺《卫报》、《观察家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献给所有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漂泊他乡,就会在故土与他乡都成为异乡人。”
——————————
名家、媒体推荐:
托宾讲述了一个非常饱满的故事,用节制、简洁而有力度的文笔,令最细小的心理颤动都能感动人心。透过女主人公艾丽丝小心翼翼的眼睛,即便布鲁克林最老套的日常活动都带上一种微妙的陌生感。在这部以漂泊他乡为主题的小说中,托宾摒弃夸耀与感伤的情绪,让我们重新领悟到:漂泊他乡,就会在故土与他乡都成为异乡人。
——《纽约客》
读托宾的书就好像观看一位画家一笔一笔地画,突然间,完成的画面就呈现出令人震撼的效果。《布鲁克林》可与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相提并论。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优美呈现了一幅五十年代布鲁克林和爱尔兰乡镇生活的画面……我认为,托宾对于女性的真实刻画在当世男性作家中无人能及。
——《丑闻笔记》作者卓依·海勒
2016年1月27日 已读
一个自尊自爱自省的女性,慢慢获得自信的故事。
小说 美国
真幌站前番外地 豆瓣
まほろ駅前番外地
8.1 (5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浦紫苑 译者: 李建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真幌站前番外地》讲述的依然是多田便利屋的故事。作为《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的续篇,多田和行天的便利屋在继续,他们与各色人等的相遇也在继续。
第一部中曾出现的年轻黑社会老大阿星,大福饼似的曾根田老太太,孤僻的小学生由良,有个偏执老伴的冈夫人,在本书中延续他们新的故事……真幌站前的便利屋也迎来了新客户:精明干练的丧夫女社长、对同事的钻戒恨之入骨的年轻女白领,斤斤计较着家庭健康管理的母亲。而在介入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们生活的同时,多田与行天的关系也有种种微妙变化。
啜饮人世冷暖,守望幸福回归。弱小却闪烁着温暖微光的便利屋,驯养与被驯养的多田与行天,终将走向何方呢?
★两个背负过去的男人,一群各有缺憾的顾客。一出清淡却绝不平淡、痛切又痛快的现代喜剧。
★“真幌站前”系列三部曲之第二部,简体中文版首度面世。本作品延续着第一部《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的幽默与犀利,温情与尖锐,怪诞与疏淡,在貌似平淡乏味的日常中孕育着极端戏剧性,在看似平凡无奇的普通人背后,敷衍出一段令人感慨的际遇与关系。
★藏匿钻戒,整理遗物,照看小婴儿,倾听罗曼史……便利屋迎来了更为多样有趣的委托工作,新老客户在本作中一起亮相:阿星、曾根田老太太、由良,还有年轻女白领、冈夫人、执着于家庭健康管理的母亲,以及貌似会与多田产生情感火花的女社长。而多田与行天的驯养与被驯养的关系,又走过了一段欢喜冤家模式全开的春夏秋冬。
★ 瑛太、松田龙平主演同名电视剧,被观众誉为“有惊人的疗伤功能”。
2015年12月21日 已读
就算是行天,有也比没有强啊!《冈夫人在观察》这一篇好细腻。
三浦紫苑 小说 文景
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 豆瓣
まほろ駅前多田便利軒
8.1 (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浦紫苑 译者: 田肖霞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讲述的是两个离异男子在担任“便利屋”工作中遇到的大小事件。多田启介在真幌站前开着一间为人排忧解难打杂帮忙的便利屋,这份工作让他作为一个外人踏入很多人的家,并且不管是否情愿都被卷入一些麻烦当中。某年元旦刚过不久,他从客户家出来,在公车站“捡到”高中时代的同学行天春彦,学生时代沉默到怪癖的行天和多田有不为人知的过节,于是多田让无处可去的行天待在自己的事务所兼住家,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一年又一年。
真幌系列的每本书都是一年间发生的故事,始于元旦终于年末。读者随着两位便利屋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真幌市民: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的曾根田老太太、总是嚷嚷着说公交车偷减班次的老冈、自称“哥伦比亚妓女”的露露和海茜、聪明而孤单的小学生由良、左右真幌黑社会的星仔……而在乍看平凡的日常背后,是那些不愿被提及的隐痛,无法独自承担的负荷,渴望有人施加援手的瞬间。便利屋的存在,让人与人之间以奇妙的方式产生联接,于是便有了一桩桩轻快背后潜藏深沉情绪的故事。
★直木奖获奖作品!让人忍俊不禁的辛酸人生,令人感动不已的艰难现实。
★盯梢登记、接送孩子、照管女友、修门搬物……奇怪的委托,奇葩的顾客,有困难请找多田便利屋,也许还能顺便找回失落的幸福!
★“真幌站前”系列三部曲首次完整出版!第一部《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全新回归。两名心有旧伤的离婚男人,一家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又屡遭令人哭笑不得的危机的便利屋,一群生活在东京近郊小城的普通人,演绎幻想之城的真实人生,构筑充满欢笑与泪水,搞怪与温情的戏剧世界,足以治愈孤独,慰藉心灵。
★两个男人间的关系充满微妙的戏剧张力。操心体质的多田,浪荡疏离的行天,与众不同的重逢,妙不可言的同行。
★由瑛太和松田龙平主演的同名电影获当年度《电影旬报》十佳之一。
2015年12月18日 已读
很适合冬天在被窝里看呢,书很轻,故事很温馨。行天简直是多田的守护天使啊。
三浦紫苑 小说 文景
火星任務 豆瓣
The Martian
8.2 (15 个评分) 作者: 安迪·威爾 译者: 翁雅如 三采 2014 - 6
不過幾天前,馬克幸運地成為少數登上火星的太空人。突然颳起的強勁沙塵暴卻逼著他們不得不放棄任務,返回地球。幸好所有人都成功了。
除了馬克。
他被扯斷的天線擊中,刺穿了太空衣,吹進了暴風中。
同伴們誤以為他已罹難,情急之下只好將他就這樣孤零零地留在火星上。全世界都在哀悼,太空人馬克.瓦特尼英勇殉職……
馬克的確是個幸運的傢伙,太空衣都破了,但他還沒死。真正的考驗現在才開始。他必須設法聯絡太空總署派人來救他,或是等待四年後的下一次火星任務。而為了生存,他的首要工作竟然是……在火星上種馬鈴薯?!
馬克能靠著他的科學知識活過1400天嗎?
2015年12月14日 已读
头脑一流技术过硬全球支援,最后还是幽默和乐观救了他。
小说 科幻
皇家酒店 豆瓣
ホテルローヤル
作者: [日]樱木紫乃 译者: 李洁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9
★ 一座已成为废墟的情人酒店,七个从黑暗中闪烁出微光的故事
★ 这里不是解忧杂货店,却同样可以纾解你内心无法倾诉的伤痛
★ 直木奖获奖作,评委渡边淳一、宫部美雪、伊集院静、林真理子盛赞
★ 取材自作者家中经营同名酒店的真实经历
这是一座已成为废屋的情人酒店。三十年来,无数的男女曾在这里来来去去。
被艰辛的生活压得无法喘息的中年夫妇,来这里寻找片刻欢愉;被妻子出轨重重打击的男人,乘上长途列车,逃到这里寻求平静时光;昼夜不停努力工作的贫寒清洁工,忽然收到了失踪多年的儿子的来信;连酒店的经营者田中大吉一家,也在各自的人生中挣扎浮沉……
生活的道路只有一条,这座在高岗上静静伫立的酒店,会怎样抚慰每个人内心的痛苦?
2015年9月20日 已读
结构精巧
小说
咖喱香肠的诞生 豆瓣
Die Entdeckung der Currywurst
8.3 (6 个评分) 作者: [德] 乌韦•提姆 译者: 刘灯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9
◆ 一个女人最好也最坏的记忆和活下去的热望,造就德国国民小吃的传奇诞生
◆ 战火中的幽室炽恋,黑暗时代里的光明瞬间
◆ 《朗读者》+《再见列宁》+《浓情巧克力》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万能青年旅店乐队
《咖喱香肠的诞生》是德国作家乌韦•提姆的长篇小说,一个关于战争与和平、男人和女人、人与食物的神奇故事。
在二战时期的1945年,英国军队已开过了易北河,德国面临战败,海军士兵布雷默休假归队途中邂逅了在汉堡粮食局餐厅工作的布绿克太太。一场空袭让两个陌生人走到了一起,布雷默当了逃兵,躲藏在布绿克太太家中,开始了一段充斥着隐秘激情的时光。
然而不久后,战争突然结束。布绿克太太为了留住比她年轻得多的布雷默,对他暂时封锁了战争结束的消息。可停战的蛛丝马迹却不断地显露出来,布雷默被困于室,越来越失去耐性,后来他终于得知了真相,不辞而别回归自己的家庭,丢下了布绿克太太重新陷入孤独之中。
战后的布绿克太太为了谋生,在机缘巧合下发明了咖喱香肠这一美食,其发明过程充满近乎魔幻的荒诞色彩,布雷默和她的过往也是咖喱香肠的诞生不可缺少的一环。咖喱香肠这种滋味浓烈微妙、带来梦幻愉悦感的街头小食,成为了她那段不寻常的炽热爱情生活的凝聚与象征,也因其结合东方与西方口感、既有北德风味又具异域风情的味道而流行起来,风靡一时。
◆评论:
“这个女人用一段(糅合了拘禁、谎言意象的)爱情记忆,意外地兑换成了如今德国民间梦幻小吃‘咖喱香肠’之发明。 这个小说的结尾让我热泪盈眶。”
——骆以军
2015年9月16日 已读
看过之后心情非常复杂,在书中看到了《再见列宁》《满汉全席》《香料共和国》《朗读者》等等等等的影子,实在是个好故事。未免剧透,相似点我就不说了。腰封上万青这首歌我非常喜欢,但看过书之后,觉得这句歌词对这本书来讲,还是太轻了。
二战 女性 小说 文景 食物
弗兰肯斯坦 豆瓣
作者: (英)玛丽·雪莱 译者: 刘新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玛丽·雪莱(1797-1851),英国著名小说家,也是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第二任妻子。因其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弗兰肯斯坦(中英双语珍藏本)(精)》主角弗兰肯斯坦是个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他怀着犯罪心理频繁出没于藏尸间,尝试用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成一个巨大人体,当这具怪物终于获得生命睁开眼睛时,弗兰肯斯坦被他的狰狞面目吓得弃他而逃,怪物却紧追不舍地向弗兰肯斯坦索要女伴,温暖和友情;接踵而至的更是一系列诡异的悬疑和命案……这个被称为活跳尸的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并拥有众多为之痴进的读者和观众。
《弗兰肯斯坦(中英双语珍藏本)(精)》是中英双语珍藏本。
2015年8月31日 已读 现在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英国国家话剧院版的话剧是真的真的很好看了!
小说
斯通纳 豆瓣 Goodreads
Stoner
8.8 (47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
2015年8月24日 已读
最后九十页情节似乎明亮了起来。最后第一人称的重病和病危的视角很独特,应该是我第一次读到类似的描写。
一战 小说 文景 美国
幽靈路 豆瓣
作者: 派特.巴克(Pat Barker) 译者: 宋瑛堂 時報文化 2014 - 6
《幽靈路》The Ghost Road 榮獲1995年英國文壇布克獎 40年來最好的布克獎得獎小說之一 「重生」三部曲完結篇,《幽靈路》,人物及戰爭都將走向終點 如同《愛麗絲夢遊仙境》,整個王國已經瘋了 軍醫瑞佛斯因病中之夢,回憶起駐軍美拉尼西海島過往 竟與當前的一戰戰場遙相呼應 這場戰爭瘋了.所有戰爭瘋了! 薩松坦承歸建前在病床邊見到鬼魂質問為何不回戰場 普萊爾歸建後每日堅持第一人稱書寫日記與死神對抗 瑞佛斯在一場熱病中回憶過去部隊駐紮美拉尼西亞時 見識到殘忍卻合法的獵頭儀式與各種惡靈咒語 「白人在場,幽靈害怕─」在場的白人是誰? 凡人皆有終點── 為何人類仍要戰爭?戰爭究竟是什麼? 答案竟在幽靈的語言之中 本作描寫一戰最終數月的慘烈情景,不僅潛入軍人內心, 探討人心在絕境產生的質變、做人的意義── 為何非要打仗?戰爭究竟是什麼 英國女作家派特.巴克神乎奇技地將這部描寫一次大戰英國士兵三部曲的傑作 拉出一戰戰線, 藉由軍醫瑞佛斯病中之夢回憶駐紮美拉尼西亞目睹的的獵頭祭儀 與普萊爾在法國前線以第一人稱書寫的大兵日記並行對照。 更以「白人和幽靈」的設定,洞悉戰爭本質,令人嘆觀止 作者以血肉野性的筆法,直鑽被戰爭摧殘的人心 一本令讀者幽幽難忘的無價小說,為一戰經典文學三部曲畫下完美句點。 【謹以《重生三部曲》中文版面世.見證第一次世界大戰100週年紀念】
2015年8月16日 已读
将美拉尼西亚原始部落的人类学研究笔记与一战战壕中士兵的日记并置,让整本书有了一种现实得近乎魔幻的氛围。
Y 一战 小说 英国
門中眼 豆瓣
The Eye in The Door
作者: 派特.巴克(Pat Barker) 译者: 宋瑛堂 時報文化 2014 - 6
2015年7月28日 已读
分裂再分裂:阶级、性向、敌我。
Y 一战 小说
面包会有的 Goodreads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苗炜 译林出版社 2015 - 7
《面包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挨过艰难时世的咒语,也是杨大卫奋斗多年的生活成果。他安心地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可以吃到地球上最稀有的顶级美味。一次美食巡礼,他与朱海伦完成了两个吃货的隐秘相识。
不料杨大卫遭遇一场恶疾,几乎丧命。美人离去,重生的杨大卫也不得不 告别美食,仅靠简单烹制的食物为伴。吃得简单之后,他的欲望也随之发生改变,怀念起面包还未泛滥的那个年代。
《土豆烧熟了》
探险家哥伦布、麦哲伦为地图添上新的大陆和海洋,哲学家笛卡尔、牛顿变更心灵在宇宙运行的轨迹,但是谁发起了人类味蕾上的一次次革命?几百年前,土豆传入欧洲,贵族们起初只观赏它的花朵;番茄则被认为是不可食用的,因为人们吃它的叶子中毒了。
在那巨变频发的时代,西班牙青年陆亚烈跟随老传教士庞迪我,来到了中国南京。结识神秘的朋友之后,他们看到了三百多年后的地球仪,亲口尝到了炸薯条蘸番茄酱。在土豆和番茄的美味进化史之中,陆亚烈是被选中的那人,将见证诸多奇迹。
重生 豆瓣
Regeneration
作者: 派特.巴克(Pat Barker) 译者: 宋瑛堂 時報文化 2014 - 6
從大戰到重生──
我們只需要可以面對現實的信仰。
──派特.巴克《重生》三部曲──
英國《觀察家報》評選文學史上十大歷史小說,譽為與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齊名經典
超越《西線無戰事》,文學史上書寫一次世界大戰最高傑作,中文版首度面世
「什麼是英雄?創傷?男子氣概?戰爭未曾遠離
一本以冷靜智慧洞悉戰爭本質,以書寫戰爭改變人生觀念的文學經典
【謹以《重生三部曲》中文版面世˙見證第一次世界大戰100週年紀念】
★楊照/導讀 ★張懸/專文推薦 ★成功大學外文系教授張淑麗推薦
「我拒絕再戰。本人相信,有權停戰的主事者刻意拖長這場戰爭。」
──S‧薩松,一九一七年七月,一名軍人的宣言
一九一七年,醫官瑞佛斯在愛丁堡奎葛洛卡軍醫院,治療各有原因住院的軍人。病患包括西弗里‧薩松、伯恩茲、安德森,以及僅能筆談的失語症患者比利‧普萊爾……等人。在血肉之軀的傷痕累累之外,瑞佛斯的任務是治癒他們的心理疾病,協助他們重回戰場。然而,他們愈接近痊癒,送他們回前線的決定也變得愈來愈艱難……一場跨國界的大戰,重返戰場的目的為何?戰爭為何令人望之卻步,卻有人趨之若鶩?
《重生》的場景圍繞在軍醫瑞佛斯和病人間的故事,結合真實與虛構。透過醫官和病人之間的對話,如彈震症的精神疾病,來探討戰爭,一口氣跳過性別、地理與歷史的界限,更擴大觸及在戰爭文學中罕見的階級、創傷、藝術創造等議題。作者的書寫讓世人對於戰爭有更多的思考,也迥異於一向以前線血戰紀實見長的戰爭文學,卻更加震撼人心。
「重生三部曲」是英國女作家派特.巴克描述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士兵的小說三部曲,於一九九○年代陸續出版,旋即席捲書評媒體讚譽,並入列學院熱門研究書目,被譽為超越《西線無戰事》,文學史上書寫一次大戰最好的作品。本書不僅榮獲英國年度文壇最高榮譽布克獎,且於布克獎四十週年時獲選最好的布克獎(The Best of Booker)得獎小說之一。
「巴克的主題──戰爭與瘋狂,戰爭與男子氣概──使得戰爭的瘋狂不僅是一個比喻的說法而已。在文學寫實主義的傳統下,作者不逞口舌之強,不慍不怒,不矯揉造作地正視現實。她的故事成了一篇反戰小說的傑作,並且精采動人地為她的信念背書。讀者在深入小說人物的生活之後,人生觀將因此而徹底改變。」
── 《紐約時報》書評
鮮活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煎熬,多層次探討普世戰爭之真諦。一首悽美的青春輓歌。
── 《Time Out》雜誌
派特.巴克(Pat Barker)
獲獎無數的英國女作家、小說家。
生於一九四三年,家鄉在蒂斯河畔索納比(Thornaby-on-Tees),畢業於倫敦經濟學院。傳授歷史與政治學多年。
著作包括一九八三年奪得福西特協會書獎(Fawcett Society Book Prize)的《Union Street》,該書曾改編為電影《史丹利與艾莉絲》(Stanley and Iris)﹔《Blow Your House Down》(1984)﹔《Liza's England》(1986)﹔《The Man Who Wasn't There》(1989)﹔以及佳評如潮的《重生》三部曲,其中第二部《門中眼》贏得一九九三年衛報小說獎,第三部《幽靈之路》榮獲一九九五年布克獎。
派特.巴克已婚,定居於英格蘭東北部杜倫(Durham)。
譯者簡介
宋瑛堂
台大外文學士,台大新聞碩士,波特蘭州立大學專業文件碩士,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專業譯者,譯作包括《淘金殺手》、《大騙局》、《數位密碼》、《斷背山》、《幸福的抉擇》等書。
派特.巴克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舞台,融合史實與想像,打造出引人入勝的劇場,在1990年代陸續出版,蜚聲國際獲得一致讚譽。敘事能媲美巴克之沉穩的英國作者少之又少。巴克闡明弦外之音的功力至今依然舉國無雙。--英國《觀察家報》
筆鋒犀利而耐人尋味,同世代的小說家少有能與之匹敵。 ──《衛報》
派特.巴克擴充當代英國小說之廣度,功不可沒。《重生》發人深省,以亂世為背景,針砭良知與變局。 ──《紐約客》
筆觸機敏而纖細,憐憫心強烈,是一部筆力萬鈞的小說。 ──瑪格麗特‧佛斯特
閱讀《重生》者無不深受感動,但真正令《重生》獨樹一幟的是字裡行間振奮人心、見識獨到的慧眼。 ──強納森.柯
大膽、睿智、讀來心曠神怡。 ──A‧S‧拜雅特
作者擅長結合史實和虛構,從北愛爾蘭勞工階級的掙扎,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士兵置身壕溝戰中的瘋狂,這不僅只是一部戰爭小說,作者彷若設身處地般刻劃人物故事所流露的同理心,奠定本書在一戰文學上的經典地位。──科克斯評論
本書描寫戰爭、軍人及人性,是一本極具份量且令人驚嘆的小說,值得所有愛好文學的讀者蒐藏。  ──《圖書館期刊》
-----------------------------------------------------------------------
戰爭不在遠方,在人們心中。戰著誰人是我族類或是異己。
渴望「重生」,唯一的救贖,是脆弱。承認脆弱才無法苟安,
也才能有以卵擊石的勇氣,我們該讓自己脆弱地去讀這本書,
脆弱於是沒有退路地去面對這個時代。
──張懸
重生
關於《重生》 楊 照
戰爭不在遠方 張 懸
閱讀《重生》 王新元
第一章
拒絕再戰
[一名軍人的宣言]
本人謹此違抗軍威,因為本人相信,有權停戰的主事者刻意拖長這場戰爭。
我是現役軍人,深信此舉是代表全體士官兵發聲。我相信,在我入伍參戰時,這場戰爭是防衛之戰﹑解放之戰,如今戰事的本質竟流於侵略與征服。我相信,軍方應明確界定吾人參戰的宗旨,不得說改就改。宗旨確立之後,激發將士之凱旋目標勢必能靠協商來達成。
我見識過也忍受過士官兵歷經的傷痛,再也不願同流合污,不願延長沙場上的磨難,因為我相信此戰之目的邪惡無天理。
我反對的不是戰爭的行為,而是抗議政治失策與政客的虛言假意,日日因而戰死的士兵不知凡幾。
在此謹代表苦海中的士兵,嚴正抗議當局者欺瞞士兵的惡行。偏安後方的多數人已麻木不仁,渾噩不知前線苦痛延續不休,智能亦不足以感同身受。我相信,我或能略盡心力,破除這份麻木自滿的心態。
S﹒薩松
一九一七年七月
布萊斯等瑞佛斯讀完,才又開口。「S是西弗里(Siegfried)的縮寫,想必是他覺得省略比較好。」
「我相信他的想法正確。」瑞佛斯將宣言摺好,以指尖撫弄著邊緣。「這麼說,他們準備把他送來這裡?」
布萊斯微笑。「不只吧。他們的用意更明確。他們想把他丟給[你]。」
瑞佛斯站起來,走向窗口。今天的天氣晴朗,許多病患在醫院的院子裡觀看網球賽。他聽見球拍「啪﹑啪」的擊球聲,也聽見球正中球網時引發的惋惜聲。「我猜他是──『彈震症』(shell shock)病人?」
「根據醫評會的說法是。」
「我只認為,碰到這種狀況,開一份神經衰弱症的診斷也許正中其下懷。」他舉起宣言。
「朗登上校是委員長,[他]倒覺得一定是彈震症。」
「朗登不相信世上有彈震症這種病。」
布萊斯聳聳肩。「或許薩松只是在講瘋顛話。」
「我瞭解朗登的想法。他會說,『老弟,不就是鬱悶嘛。』」瑞佛斯走回來,坐回自己的椅子。「聽他講話,他不像有譫語的症狀吧,有嗎?」
布萊斯謹慎地說,「他的精神狀態重要嗎?進這裡,總比坐牢好吧?」
「對[他]來說,或許比較好。對醫院呢?如果親愛的軍醫處長發現,本院不但收懦夫﹑避責者﹑閃兵(scrimshankers)﹑身心淪喪者,還私藏『良心逃兵』』(conchies),他會有什麼感想,難以想像吧?到時候,我們只盼事情不要鬧大。」
「免不了的。下星期,下議院打算宣讀這份宣言。」
「由誰宣讀?」
「李斯-史密斯。」
瑞佛斯甩甩手,表示輕視。
「唉,我知道。不過,照樣能上報。」
「而且大臣會說,念在薩松先生嚴重精神崩潰,不需為個人言行負責,因此不予懲處。假如是我,我倒寧可坐牢。」
「他好像沒有選擇的餘地。你肯收他嗎?」
「你是說,[我]有選擇的餘地?」
「對,考量到你的工作量。」
瑞佛斯摘下眼鏡,一手揉眼。「他們沒忘記把檔案送來吧?」
薩松從車廂窗戶探頭向外看,仍抱著一線希望,以為會看見羅伯特‧葛雷夫斯,見他比平常更儀容不整,從月臺直奔而來。但火車尾的車門已陸續關閉,月臺依然空盪盪。
汽笛響起。薩松霎時看見一列列的弟兄,灰頭土臉,喃喃自語,登梯面對槍砲。他眨眼眨掉這幅情景。
火車開始動了。葛雷夫斯來不及了。薩松拉開車廂門,心想,本囚犯不需押解,自行上車。
由於他提早一小時到車站,他買到靠窗的位子。車上人潮擁擠,他開始穿梭前進。一位年邁的牧師﹑兩位似乎藉著戰事賺飽荷包的中年人﹑看似一同出遠門的少女與老婦。火車蹦了一下,全車乘客上下左右搖晃。薩松沒站穩,險些跌進牧師的大腿。他低聲道歉坐下。欽慕的眼光,不只來自女人。薩松轉頭望向窗外,拱背抵擋所有人。
利物浦貧民窟的煙囪冒著煙,他假裝看著,片刻之後閉上眼皮。他需要補眠,葛雷夫斯的面容卻在腦海浮現,一如上週日。事隔將近一星期了,地點是轉乘旅館的會客室,當時葛雷夫斯的白皙臉皮抽動著。
他抬頭,發現門內站著身穿卡其制服的人形,頓時以為又是幻覺在作祟。
「羅伯特,[你]來這裡做什麼?」他一躍而起,奔向會客室的另一邊。「你來了,謝天謝地。」
「我通過體檢了。」
「羅伯特,[唉] 。」
「突然接到[這個],我又能怎樣?」葛雷夫斯從制服上衣口袋掏出一張皺巴巴的信紙。 「連簡介信也不附一張,太失禮了吧。」
「我附上了啊。」
「你沒有,薩。你只寄這張給我。起碼先找我談一談,不行嗎?」
「我的想法是,寫信通知就好。」
兩人在一張小桌前坐下,面對面。冷冽的北國日光從高窗外照入,洗掉葛雷夫斯臉上僅有的一點血色。
「薩,這件事,你非歇手不可。」
「歇手?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你以為我肯輕易投降?」
「你已經發表過抗議聲明了,不是嗎?我贊同宣言裡的每一個字。可是,既然你已經表達了意見,沒必要捨身當烈士吧。」
「引人注目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強迫軍方審判我。」
「軍方才不肯。」
「怎麼不肯?一定會。堅持下去,遲早會。」
「你的狀況不適合接受軍法審判。」葛雷夫斯緊緊握拳。「假如羅素在這裡,我保證一槍斃了他。」
「是我提出來的點子。」
「少來了。即使是你的點子,你認為誰能理解?大家只會說,你是臨陣脫逃。」
「羅伯特啊,對這場戰爭,你的想法和我一致,而你[袖手…………旁觀]。你決定袖手旁觀,行,可是我不准你訓我[臨陣脫逃]。我這輩子做過的一切,就以這件事最難。」
如今,搭上了前往奎葛洛卡軍醫院的這班火車,他仍覺得此事是今生最困難的抉擇。他移動坐姿,嘆息一聲,瞭望風吹彎腰的小麥田。他記得麥穀搖曳的銀鈴音,記得麥桿反光熠熠。他巴不得拋開所有顧忌,投奔麥田,脫離空氣不流通的車廂,拋棄這身緊得發癢的制服。
上星期日,他與葛雷夫斯搭火車前往濱海小鎮福母比,在沙灘上走一整個下午,漫無目標。沉冷若冬的太陽拉出冗長的背影,揣摩著﹑誇大著兩人的一舉一動。
「薩,他們才不肯[放任]你當烈士。你當初應該接受醫評會審核。」
同樣的討論已重複多次。可能已說過三遍的薩松又說,「如果我撐得夠久,他們也想不出別的辦法。」
派特.巴克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舞台,融合史實與想像,打造出引人入勝的劇場,在1990年代陸續出版,蜚聲國際獲得一致讚譽。敘事能媲美巴克之沉穩的英國作者少之又少。巴克闡明弦外之音的功力至今依然舉國無雙。--英國《觀察家報》
筆鋒犀利而耐人尋味,同世代的小說家少有能與之匹敵。 ──《衛報》
派特.巴克擴充當代英國小說之廣度,功不可沒。《重生》發人深省,以亂世為背景,針砭良知與變局。 ──《紐約客》
筆觸機敏而纖細,憐憫心強烈,是一部筆力萬鈞的小說。 ──瑪格麗特‧佛斯特
閱讀《重生》者無不深受感動,但真正令《重生》獨樹一幟的是字裡行間振奮人心、見識獨到的慧眼。 ──強納森.柯
大膽、睿智、讀來心曠神怡。 ──A‧S‧拜雅特
作者擅長結合史實和虛構,從北愛爾蘭勞工階級的掙扎,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士兵置身壕溝戰中的瘋狂,這不僅只是一部戰爭小說,作者彷若設身處地般刻劃人物故事所流露的同理心,奠定本書在一戰文學上的經典地位。──科克斯評論
本書描寫戰爭、軍人及人性,是一本極具份量且令人驚嘆的小說,值得所有愛好文學的讀者蒐藏。  ──《圖書館期刊》
-----------------------------------------------------------------------
戰爭不在遠方,在人們心中。戰著誰人是我族類或是異己。
渴望「重生」,唯一的救贖,是脆弱。承認脆弱才無法苟安,
也才能有以卵擊石的勇氣,我們該讓自己脆弱地去讀這本書,
脆弱於是沒有退路地去面對這個時代。
──張懸
2015年7月14日 已读
历史由学者书写,细节由小说家补足。
Y 一战 小说
代号D机关Ⅲ 豆瓣
パラダイス・ロスト
6.8 (12 个评分) 作者: [日]柳广司 译者: 夏木 新星出版社 2015 - 3
在“魔王”结城中校的主持下,日本陆军内部成产了间谍培训学校“D机关”。在这里,所有成员都被灌输了与武士精神相悖的最高原则:不许杀人,不许自杀!这样的组织自然成为各方势力的眼中钉,然而结城以他魔术师般的高超手段,交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谍战成绩单。
此时,一个试图挖掘结城真实身份的男人出现了。他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远东特派员阿隆•普莱斯。可是,结城宛如幽灵一样,没有留下任何足迹。某一天,普莱斯由一个意外的发现开始,逐渐了解了结城令人意外的成长史……
巴黎、东京、新加坡、夏威夷,贯穿四地、紧张刺激的谍战大戏再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