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社会性自我 豆瓣 谷歌图书
Social Selves:Theories of Self and Society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伊恩•伯基特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社会性自我:自我与社会面面观》包括了西方有关个体自我的一些观念、社会个体性的观念、自我的文化形成与历史形成、莱恩论分裂的自我与分裂的身体、作为认同与展演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饱和与饱和自我等内容。
2013年5月30日 已读
拖了好久。对第三、七章很有感触。
李康 社会学
流行音乐的秘密 豆瓣
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 Culture
作者: [新西兰]罗伊·舒克尔(Roy Shuker) 译者: 韦玮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4
消失的罗伯特·约翰逊带着令人惊异的技艺回归
他是否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出色的演奏?
仙妮亚·唐恩从贫民窟灰姑娘一夜变为国际巨星
难道竟是因为传奇的“录音室之吻”?
科伦拜血腥枪击案的凶手皆是玛丽莲·曼森的粉丝
工业金属乐真的会诱发暴行犯罪?
流行音乐为何流行?
乐坛巨星 如何出现?
本书将告诉你流行音乐产业的门门道道
揭开它为万人所爱又遭重重争议的深层秘密……
全景展现文化大生产时代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
--------------------------------------------------------
本书对西方流行音乐的制作、发行、消费及其意义进行了全面而通俗易懂的介绍,并讨论了围绕流行文化和流行音乐分析展开的问题和争论。作者介绍了音乐产业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外部的政治、社会环境,探讨了塑造音乐体验的关键因素,包括音乐制作、音乐人和明星、音乐文本、音乐媒体、观众、乐迷和亚文化,以及音乐的政治行动主义和政治意识形态。
书中涉及十余流行音乐流派,重点介绍了近三十名典型音乐人及其代表作品,引用近两百首经典流行曲目。本书既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流行音乐文化研究读本,也是一本翔实全面的流行音乐发展百科全书。
--------------------------------------------------------
流行音乐是一种工业制造。这个显在的事实或者被粉丝们匍匐在地视而不见,或者被文化批判家高高在上一笔带过。现在,这个人细致而客观地剖开它,进入其制造业内部,展现其中的秘密。由此你发现,即便是摇滚英雄、文化全球事件,也并非那么纯粹崇高,当然,也并非只是一出提线木偶剧那么低劣。
简单说,流行音乐既是商品也是作品,既具有商业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一出流行大戏的面目,往往比前工业时代一个艺术现象的面目,来得更广阔而复杂,并充满了内部的矛盾。在产业震荡、全球流行音乐大变局的当下,《流行音乐的秘密》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都提供了广泛反思的可能性。
——李皖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 豆瓣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
8.1 (14 个评分) 作者: Gordon Mathews 译者: Nicole Yang / (楊瑒 Yang Yang) 青森文化 2013 - 2
重慶大廈位於香港其中一個最繁忙的商旅區市中心——尖沙咀,匯聚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群,南亞、非洲、印度,商人、避難者、臨時工,還有囊中羞澀的各國背包客。一個擁有多元文化的世界性聚居地,卻是一個會令香港人感到不屑或恐懼的地方。本地人敬而遠之,麥高登教授作為一名旅居於香港的外籍人士,卻身體力行深入這少數族裔的人群,了解他們的生活,以至在這個物質城市的生存方式。揭露許多外界無從得知的,重慶大廈的秘密。
2013年3月29日 想读 大厦里有家超级好吃的咖喱店T T
社会学 香港
Gay New York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George Chauncey Basic Books 1995 - 5 其它标题: Gay New York: Gender, Urban Culture, and the Making of the Gay Male World 1890-1940
Through the diaries of gay men and other primary materials,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at gay society thrived in the open in pre-World War II New York long before the current prominence of homosexuality. National ad/promo.
教育思想的演进 豆瓣 Goodreads
L'Evolution pédagogique en Franc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李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教育思想的演进》根据涂尔干1904-1905年在巴黎大学开设的“法国中等教育史”课程整理而成,是史学界公认的社会史的开山之作。它考察了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教育制度和观念史,几乎涵盖了法国启蒙教育从早期教会的“肇发时期”到19世纪的“危机时期”的演进过程。本书不仅把教育观念的演进与思想体系史融通起来,也与教育体制内的制度安排和实践形式环环相扣,以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勾画了一幅现代性在制度化和文明化的意义上从生成到危机的全景。
本书考察了法国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教育制度和观念史,几乎涵盖了法国启蒙教育从早期教会的“肇发时期”到19世纪的“危机时期”的演进过程,并集中刻画和分析了几组历史个案。以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勾画了一幅现代性在制度化和文明化的意义上从生成到危机的全景。被史学界公认为社会史的开山之作,对后来法国“年鉴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创造性和革命性的影响。本书为涂尔干的重要著作之一,不仅在社会学,而且在史学、教育学、观念史、文化史的研究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第一个中文译本,并且译文出色,必将为广大学者所重视。
2012年12月24日 已读
用任何一段心灵鸡汤式的摘抄作为简评都对不起这本如推理小说般引人入胜的著作。经典时期的社会学家才是真正的社会学家,理论与经验紧密扣合,不得不服!感谢李老师给我们带来不输于阅读本土作品的完美体验。
文景 李康 涂尔干 社会学
学术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Wissenschaft als Beruf und Politik als Beruf
8.5 (23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克斯·韦伯 译者: 冯克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学术与政治》内容简介:研究韦伯者,无一不深知这两篇演说的重要性。因为它们不但浓缩着韦伯学术思想的精华,也由于他作为当时一名“精神贵族”式的德国知识界领袖,对其身边的思潮做出了十分个性化的回应,这是从韦伯其他学术著作中难得一见的。 (正在采用)
时代精神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 译者: 陈一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本书是一本探讨现代娱乐和文化工业的学术经典。
•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生活主要分为三个大的领域:娱乐、艺术、休闲。现代人为什么崇拜影星、歌星、运动员?现代人为什么不听歌剧不懂现代派绘画但却敬畏这些东西?现代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度假和旅游?
•作者认为现代人的这些精神生活,其实和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关联。
•这种关联就是,从近代以来,人们的精神生活是通过巨大的文化工业和资本运作,转化成现代生活的,是大工业和大资本把近代人变成了现代人。这就解释了现代娱乐的产生,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产生。
•该书是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的角度对这一宏大主题进行研究的经典。
实践与反思 豆瓣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乐.布迪厄 / 华康德 译者: 李猛 / 李康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 1
本书很可能会令那些习惯于标准化的理论产品的“消费者”困惑不解,也会令那些急于寻觅布迪厄著作的一个公式化的简译本——一本“布迪厄基本思想手册”——的读者失望。本书既不是入门指南,也不是一次建构理论的尝试。本书阐明那些支撑布迪厄的科学实践的原则,向读者提供理解布迪厄科学的内在理路和广博体系的钥匙。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勾画出布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的轮廓,向读者提供了理解布迪厄著作的广博体系和内在理路的钥匙;第二部分主要反映芝加哥大学研讨斑的成就;第三部分以巴黎研讨班的讨论为基础,反思社会学的实践。
2012年9月14日 已读
暑假不看完我誓不为人!【开学前顺利搞定!啊,竟然正好是第400本!前半部分看得很痛苦,第二部分第五节开始才逐渐对读者友好起来。华康德,你真是太啰嗦了==
K 布迪厄 李康 社会学
美好生活 豆瓣
Den kultiverade människan
9.0 (31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奥维·洛夫格伦 / 乔纳森·弗雷克曼 译者: 赵丙祥 / 罗杨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以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观察对象,透过丰富鲜活的民俗材料,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间的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他们尝试摆脱“暴发户”的嘴脸,并希望与农民、没落贵族以及无产者划清界限;在努力营造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文化形式是最文明、最先进的,并应被推广给普罗大众。正是在对“美好生活”的包装与塑造中,中产阶级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成功地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琐碎庸常的角落。
对于世纪之交瑞典中产阶级的这一研究发人深省,它表明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与认识应当基于理解而非抨击;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表现历史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相邻学科的方法。这两个成就令人鼓舞。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作者们所体现的知识视野之广令人惊叹。他们对来自民族学档案、课本、回忆录、小说和礼仪手册中的材料巧手编织,展现了中产阶级、农民和工人阶级的丰富的日常生活画面。本书还对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冲突与抵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内容往往都被忽视了。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本书融合了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方法所呈现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吸引斯堪底纳维亚的学者们,同样也能吸引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试图描述与解读19世纪西方文化和中产阶级的所有人。
——Ethnos
2012年6月6日 已读
十分精致有趣。“这里就遇到了西方阶级差别的真正秘密……可以用五个非常丑恶的字总结……下等人难闻。”——乔治·奥威尔
人类学 瑞典 社会学
普通人与媒介 豆瓣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Media
作者: [澳]格雷姆·特纳 译者: 许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旨在进一步拓展和应用“民众化转向”这一思想,我们既可用它来建构名人,更重要的是,还可用它来理解媒体与文化之间出现的一个新的关系领域。媒体,特别是电视,已经开发出建构身份的新能力,这些能力正在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只是生产“老大哥”。实际上,我想论证,由于媒体越来越直接参与建构文化认同并以此为其主要活动领域之一,媒介的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正如我在别处所言(Turner,2006),一旦媒体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中间人,或者也可能是一个广播员,它当下的功能就更接近于一种身份的译者甚至作者。
格雷姆·特纳以一种不偏不倚而又异常理性的方式,评估了民众化转向在文化研究中的长处和弱点。
——吉姆·麦圭根(Jim NIcGuigan),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科学系文化分析教授
特纳的著作,严格考察了电视研究中或许最重要的争论:媒介与出现在媒介上并消费媒介的普通人之间的关系。特纳选取大量国际事例,对诸如新媒体、社区广播和真人电视等进行了各种思想探索,以说明所有不同形式的媒介都可置于普通人的标题下加以理解。这部著作构思巧妙,文笔动人,凭借特纳在这一领域里的广泛研究,展示出对普通人与媒介的思考,如何为全球化、媒介工业、参与、表征、文化政治与技术等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洞见。
——布霄特·米尔斯(Brett Mills),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影视研究讲师
格雷姆·特纳为当下新媒体景观的启蒙潜力之争,提供了一种不同凡响的斡旋调停。尽管 “权力属于人民”可能成为博客、Web2.0互动及真人电视时代的集会口号,但是特纳却谨慎地反对将“民众化”与民主制混为一谈。他精巧地分析了媒介工业如何通过促销个人主义和“普通”而获利,迫使我们重温权力、身份与社区等根本性问题。本书应成为徜徉于媒介文化研究变动之域的学生和学者们的必读之物。
——塞拉·蒂尼奇(Serra Tinic),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理论与文化副教授
格雷姆·特纳是媒介文化研究领域最有意思、最有思想的写作者之一。本书思想敏锐,见解重要。从认识到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有如此多的普通人见诸媒介开始,特纳进一步探求,对普通人、媒介及媒介与文化分析来说,这一现象意味着什么。这是一部精彩之作,值得所有认真研习当代媒介与文化的人所阅读。
——约翰·斯道霄(John Storey),英国桑德兰大学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后社会史初探 豆瓣
Postsocial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作者: [西] 米格尔·卡布雷拉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回顾了最近20年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精细地阐发了后社会史的蕴意,突破了历史学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史对社会范畴的既定理解,倡导词与物共同构成一个世界,即必须将意义系统置于社会范畴的特定框架,同时认识到意义始终是以话语的形式制作出来的。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开创性。
2011年11月12日 已读
上次翻开已经是去年的事儿了……彩虹联盟哈哈哈哈哈哈!上次都没发现这个笑点也!核心问题,不是经济状况与阶级出现的关系,因为它们的确有关,核心是为何在类似的社会经济条将下,只有此时以此种方式出现“阶级”。实在-话语-意识三元论代替了实在-意识二元论。主体、意义、事实、客体、物质、述行与述愿是神马嘛?!第二章最难……
历史 李康 社会学
信息批判 豆瓣
作者: (英)斯各特·拉什 译者: 杨德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4
《信息批判》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没有什么时间去反思的年代里,批判理论的未来是什么?面对信息社会中信息的速度和瞬息即逝,信息批判真的有可能吗?《信息批判》前半部分说明全球信息秩序即将取代旧式的国家制造业社会。后半部分,针对无处不在的全球通信流将摧毁批判反思所必需的单独空间这一现象,作者聚焦于批判和批判理论问题,集中讨论“我们当如何重构批判理论以掌握此一信息秩序”。
2011年11月4日 已读
责编,求参考文献啊!一共十四章,再加上导论,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至少看懂了三分之一!作者的笔法(不敢说“思路”)很清晰,可译者……至少可以说他不甚上心,多少非英语术语都直接扔在那里了啊!还不加注!求英语原版!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理解大众文化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费斯克 译者: 王晓珏 / 宋伟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 9
这本书从广告、猫王和麦当娜、汽车等日常生活中文化现象的分析入手,勾勒了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理论,包括法兰克福派、民粹派等。
2011年11月4日 已读
在《启蒙辩证法》前读到了这么乐观的看法,真是不错。浅显易读,非常适合我啊!
文化研究 社会学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阿雷恩·鲍尔德温 译者: 陶东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7
本书是流行于英美大学的文化研究教材,它以规范的教科书形式、明白晓畅的文字相当全面地介绍了西方文化研究的主要概念、代表人物、重要流派,深入浅出,内容充实,图文并茂。涉及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文化身份问题、文化与民族性问题、文化与性别认同问题、文化与权力问题、视觉文化问题、文化身体问题等等,几乎包括了文化研究的所有方面,非常适合作为教材来用。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自己撰写同类教材条件不尚成熟的情况下,采用这个译本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的写法,每章都有关键词的分析、主要理论家的介绍、主要理论流派的历史分析与内容介绍、参考文献等,突出知识的客观性与规范性,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把复杂的理论分为几个关节点加以阐释,易于学生掌握。
2011年10月23日 已读
地理、空间、身体与视觉文化。对CCCS无感……
文化研究 社会学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豆瓣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9.8 (6 个评分) 作者: 马歇尔・伯曼 译者: 张辑 / 徐大建 商务印书馆 2003 - 10
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规训与惩罚 豆瓣
Surveiller et punir
9.5 (97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
2011年8月31日 已读
建议人手一本。如果能在本科时读,我还会那么“信仰”社工么……
社会学 福柯
社会科学 豆瓣
作者: 吉尔德·德兰逖 译者: 张茂元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 5
从了解现代西方社会科学基本状况的角度来讲,本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从实证主义,到阐释学、马克思主义、建构论,再到起源于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后现代主义,都作了条理清晰的描述和精当的判语。对于我们理解西方社会科学的现代发展状况提供良好的知识背景。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该书作者的西方背景使他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作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评价是不准确的,而且是片面的,同时,作者对于现代社会科学的许多介绍也有偏差,虽然我们为尊重作品的完整性,基本保留了原貌,但还是要提醒读者,对于该书应持一种批判的取舍态度,正确进行判断吸收。
2011年6月28日 已读
写得很清晰,惟一不爽的就是作者对后现代大加吐槽!
方法论 社会学
身体五态 豆瓣
Five Bodies: Re-figuring Relationships
作者: [加] 约翰·奥尼尔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身体的五种形态,认为身体是一种拟人化制度,它们表达/关联着一套宇宙论体系,一种政治态身体,一个共餐性社会,一种生产/消费经济/系统,以及人体设计与器官移植方面的生物技术前沿,有助于现代人对自身与社会的深入了解。
哈佛笔记 豆瓣
作者: 张静 2005 - 8
《哈佛笔记》是关于社会学以及大学文化问题的、反映作者独特社会学分析视角的文化随笔集。全书由五十多篇短文组成,所记述均为作者在哈佛一年当中访问、研究、观察与思考之心得。
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豆瓣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作者: 艾伦·布鲁姆 译者: 缪青 / 宋丽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 3
1987年,芝加哥大学教授艾伦·布鲁姆(Allan D. Bloom)出版了揭露和猛烈抨击美国大学学术放水种种问题的《美国心灵的封闭》(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该书在《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上占位一年余,至今已销出一百二十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