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社会学的想像力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8.0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尔斯 译者: 陈强 / 张永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社会学的想像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
本书初版于1959年,现在已成为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1989年美国社会学界还就本书发表30周年召集学者进行回顾性的专题研讨。现在这个中译本据牛津大学出版社刊行的40周年纪念版译出。
2010年10月14日 已读
对米尔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的社会学家,我表示足够的敬重。书通俗易懂,附录是极为有效的研究指导手册。
社会学
重新发现社会 豆瓣
China's New Revolution
7.7 (35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论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妙作很多,《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实在是少有的经典。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熊培云之写作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之传统,以其犀利和洞识成为当下思想空间的有力捍卫者和扩展者。
——陈彦 旅法政论家、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
有必要让更多人来读熊培云的文章,有病治病,无病健脑。
——郭光东 《南方周末》编委兼评论总监
至少是从2007年读到培云的《思想国》之后,一直追寻培云的思想。非常希望培云能通过电视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思想!《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
——庄永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守,思想国伴随我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未来无穷,云终成海。
——张虹 南开大学2007级本科生
城市社会学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郑也夫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 9
长期以来作者的演讲名闻校园内外。《城市社会学》是作者讲授同名课程之实录。教师常常面临两难:课讲得好,却踌躇授业内容之出版,因为出了书,课就不好讲了。《城市社会学》作者系两栖动物。兼爱讲道与著文。于是只好在《城市社会学》第一版(2002)问世后不辞辛苦,添砖加瓦,更新讲课内容。七年来的讲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城市社会学》之第二版终于出手。
社会工作社会学 豆瓣
作者: 丽娜·多米内利 译者: 刘梦 2008 - 4
《社会工作社会学》通过揭示社会学分析如何揭示社会工作的照顾和控制功能中出现的张力,从而呈现了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只有深刻理解社会工作如何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需要,认识道社会大环境也会影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社会学》引入了一个反种族、女性主义视角,全面分析了社会工作实务怎样在复制和维持结构不平等和社会分化,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实践范式。
众生的京城 豆瓣
作者: 郑也夫 2009 - 11
《众生的京城》内容简介:郑也夫教授在人大、北大开设《城市社会学》课程,指导选修该课的学生,撰写城市调查报告,以使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性发现相互印证。《众生的京城》一书,是选其中优秀者编辑而成。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变化太快了,要使城市社会学跟上城市的脚步,需不断更新经验认识。学生们以自己敏感的触角将探访伸向城市的方方面面,这些经验性文章,视角颇具时代气息,对认识城市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极有价值。
城市九章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陈冠中 / 陳冠中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 1
陈冠中,出生于上海,长大于香港的著名文化人。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系及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1976年创办香港《号外》杂志并任总编辑及出版人至1998年,曾监制及策划多部香港及美国电影的制作;从1990年代起,穿梭于内地、台湾及香港之间,从事媒体、文化和娱乐产业经营,目前在北京居住。本书系作者所撰的一系列城市笔记,包括:《半唐番城市笔记》、《我这一代香港人:成就与失误》、《波希米亚北京》、《台北嬉谱》、《台北的质感》等,漫游两岸三地的城市文化,以独特的眼光审视都市前卫现象与观念意识,并提出自己对城市文化的理解。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豆瓣
8.2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雅各布斯 译者: 金衡山 译林出版社 2005 - 5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农民工 豆瓣
作者: 李涛、李真 2006 - 1
每一幅图片都记录着历史,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感动。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城劳动力主要以单身青年农民为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非农化转移浪潮中开始出现一个新现象,即夫妻同行式。
农民工群体,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力”,不仅表现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上,同时表现在推进就业模式变革、流动儿童教育改革、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创新上。
本书是针对农民工这一庞大群体的全方位调查,真实记录他们的声音、需求、文化、梦想……
发现社会之旅 豆瓣 Goodreads
Discovery of society
9.2 (5 个评分) 作者: 兰德尔·科林斯 / 迈克尔·马科夫斯基 译者: 李霞 中华书局 2006
此书如今已成经典,二十余年来在英语世界不断隆订再版。在充满细节的真实历史背景中,此书论述了那些打造了和继续在打造社会学传统的思想家的生平与思想。它不仅阐述了19至70世纪经典传统的发展,还讨论了当代理论的各种发展方向,将理论作为一项正在进行着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勺伟大事业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通俗易懂又引人人胜,显示出著者作为杰出的社会学家的深厚功底。
2009年10月20日 已读
好书!浅显明白,又不死板
社会学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 豆瓣
作者: 艾比·巴比 译者: 邱泽奇 华夏 2005 - 2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是《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的精简本,是为没有时间系统研读《社会研究方法》的读者准备的。《社会研究方法》自1975年第一版出版以来,不断修订,始终是所有社会科学专业最受欢迎的教材,《社会研究方法基础》一书更加简练地展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本书主要以具备初步社会科学知识的读者为对象,采用最常见的例子,运用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展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多种实用方法,使读者不会如何区别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科学研究,进而实践科学研究的理念。
任何希望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科学研究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只要阅读本书,就一定能从中获益良多,甚至从此改变你对人、对事和对社会的看法。
强力推荐: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阅读生物学札记 豆瓣
作者: 郑也夫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 1
时下,全球范围内,生物学家的作品正以浩大之势冲击着思想界、读书界,与此伴随,国外社会科学家已从对生物学思想的学习、消化、迈向融合、创新。近年来,这两类作品都被大批量地引入汉语读书界,但是我们的社会科学家对此却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沉默,本书终于打破了这种沉默。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 豆瓣 Goodreads
8.7 (34 个评分) 作者: 郑也夫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 1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分为八讲,所讲授的内容是郑也夫教授几十年来读书、写作、做学问的心得体会,行文风格类似讲座,感情真挚,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是一味以做学问为志业、为乐趣的“老学者”向青年学子的传道、授业和解惑。
自杀论 豆瓣 Goodreads
Le suicide
8.4 (5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埃米尔·涂尔干 译者: 冯韵文 商务印书馆 1996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自杀论》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脏话文化史 豆瓣 Goodreads
Language Most Foul
7.6 (17 个评分) 作者: 露丝·韦津利 译者: 颜韵 文汇出版社 2008 - 2
为什么在某些国家,暗示某人跟他的骆驼有超友谊关系还不至于出麻烦,但若对人家母亲的道德水平表示鄙夷,就绝对会让你被踢出国门?一度仅限于足球场或产房的骂人话,如今已登堂入室,令若干优雅人士大为惊恐,但其他人则似乎都不堪介意。
作者路丝·韦津利以诙谐风趣的角度探究此一演变过程,解析我们语言中一些多采多姿词句的起源。韦津利不以英语划地自限,探讨“坏”字词是否也出现在其他语言,以及骂人话有哪些文化差异。
这是一本诙谐风趣、独树一格的书,探究以字词震惊、冒犯、侮辱、逗乐、夸大、发泄、传递深刻情绪的种种力量。作者鲁思·韦津利写出了历来语言学家之不敢言。对脏话研究详尽,引人入胜,笔调幽默,充满有趣的历史和好笑的轶事。
2008年10月29日 已读
言语通俗幽默
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豆瓣
作者: 郑也夫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 6
阅读本书,仿佛在茶艺馆中听作者聊天,厚重的理论和旁征博引的知识,像糖一样融化在水中,不知不觉的享受间,就知晓了城市社会学的来龙去脉,知晓了城市社会学的框架构成,并被其内蕴外华的卓见所征服、所陶醉。
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8.4 (41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1
《女性主义》作者李银河,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豆瓣 谷歌图书
9.6 (13 个评分) 作者: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 译者: 艾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其它标题: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
《女性主义思潮导论》系“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丛之一,根据女性主义的历史演进,对各派理论给予了细致的说理和精当的评价,力求作出辩证的分析,既讨论其优点,也指出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