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气”与抗争政治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应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3
以气为研究视角,是为了克服在抗争政治研究中理性与情感、权利与道义之间的对立。如前所述,理性论与情感论、权利论与道义论各有所偏,每一种视角都可以解释复杂的抗争政治的某一面向,但又难以将对方的视角排斥在外。究其实,人本身就是理性与情感兼备、时而为利益所驱时而为道义所激的复杂动物,更何况,群体行动更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综合的视角。而在理性论、利益论独据中国当代农村抗争政治研究舞台的情况下,更亟待纠偏。气介乎两者之间,又偏情感和道义一维,是推进该领域研究的一个恰切的概念。
金翼 豆瓣
8.5 (29 个评分) 作者: 林耀华 译者: 庄孔韶 / 林宗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2
《金翼》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就构思来说,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这个故事在于剖析福建一个村庄里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这两家既有亲戚关系,又一起做生意。其中一家度过逆境继续繁荣,另一家最初很是兴旺而后却衰落了。本书的中心人物是第一家的家长黄东林,他说不上是一位英雄,却是中国农民中最优秀的典型,勤俭节约、精明能干、吃苦耐劳。他的“金翼之家”得名于附近一座形状很像金鸡的山,山峦的一侧如翅膀一般伸向新的房合。看风水是中国占卜术的传统组成部分,认为这样做会使家族发达兴旺,而对于社会学家来说,反应就全然不同了。以偶然事件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机遇:如突然死亡,与旧时学友重逢,幸运地发现一份文件从而赢了一场官司等,虽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的命运存在于各个人的心中,就像欧里庇得斯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一切伟大的戏剧家和小说家向我们展现的那样,一个人选择善或恶、聪明或愚蠢,确实不取决于兴之所至或偶然的机遇,而是由他本人或他人那些本来具备的爱好和习惯所决定。这些爱好与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一个人的善恶智愚实际上早就选定了。林耀华教授以不同的说法表达了相同的见解:“我们今天可以将‘上苍’理解为人类本身,把‘命运’看成是人类社会。”
全球“猎身” 豆瓣
8.3 (48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译者: 王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引进外国雇员?作者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写作此书,指出其中关键在于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它是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
城市里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in the City
9.4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张鹂 译者: 袁长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 1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本书所展示的,是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展现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作者展现了后毛时代(post-Mao era)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本书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强调要从更为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当中去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故土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
8.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译者: 夏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本书作者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是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和作家,其所创作的书籍皆与当下美国社会中备受人关注的议题相关,而本书则是她对极化政治现象越来越明显的美国保守派人士的一次深入调查,是一本社会学家所谓的“探索性”及“假设生成”的研究性著作。
霍赫希尔德在路易斯安那州选取了60个人进行交流与访谈,又在其中40个核心访谈对象中选出了6人做了深入剖析,在4000多页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写成了此书,通过展现他们生活的多个方面,以及对环保问题的不同看法,挖掘了当下美国社会中保守派人士内心的深层故事,对我们深入了解今日之美国社会尤其有帮助,向我们展示了此前不太为人所知的美国社会的一个面向。
【内容简介】
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身份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困惑不已的美国国民翻开《故土的陌生人》,试图了解保守派的阶级、种族、教育背景、宗教环境,以及工业、政府、媒体等社交领域对其政治之下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在大选前五年深入茶党大本营——路易斯安那州莱克查尔斯一带的社区,以环境污染为锁孔问题,探索保守派人士的一个个深层故事,寻找攀越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间“同理心之墙”的可能性。
【本书获誉】
★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
★2016年《纽约时报》最值得关注作品
★2016年《新闻日》十大好书
★2016年《科克斯》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所评“理解特朗普胜选的六本书”之一
所有对政治感兴趣且还未准备好放弃的美国人的必读之书。
——琼·布莱兹,起居室对话组织、天下母亲组织及前进组织共同创始人
堪称典范……迄今对特朗普背后对抗情绪的社会基础及右翼平民主义整体最清晰的记叙性说明文。
——罗伯特·库特纳,《美国展望》
在这个仿佛世界末日将近的时刻,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的《故土的陌生人》无疑是场及时雨……值得一读。
——肖恩·麦卡恩,《洛杉矶书评》
《故土的陌生人》……为了解一些选民如何感到疏离和脱节提供了极佳视角。
——米奇·兰德里欧,新奥尔良市市长,《政客杂志》
一本令人震惊而眼界大开的书。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
《故土的陌生人》的非同寻常之处在于其始终如一的同理心及对政治中情感领域的关注。它被称为应景之作,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加布里埃尔·汤普森,《新闻日报》
霍赫希尔德超越了老生常谈,即支持小政府和减税而不那么富裕的选民的投票不符合自身的经济利益……《故土的陌生人》颠覆了对红脖子的漫画式描绘,展现出一群尊严常常遭忽视之人。
——多顿·阿金多耶,《奥普拉杂志》
霍赫希尔德对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活有浓厚兴趣……这些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了霍赫希尔德笔下的‘故土的陌生人’与新一代精英间的巨大分歧。
——杰迪戴亚·珀迪,《新共和》
霍赫希尔德怀着同情心和同理心找到了一种叙述,给(这些人的)生活赋以意义,令他们的经历为人所知——同时解释了他们的政治信念及其他许许多多。想要了解当代美国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的书。
——罗伯特·莱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在当今美国政治中,没有更重要的话题,亦无人能剖析得更为透彻。每一页——每个故事和人物——都让人着迷,书中的分析令人深受启发。
——芭芭拉·埃伦赖希,《我在底层的生活》、《我的失序人生》作者
极富同情心……如今,关于政策、立法乃至事实的问题几乎都从公众话语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候选人‘气质’及品牌的辩论,在这样一个时代,(霍赫希尔德的)分析可谓姗姗来迟。
——纳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黄宗智 中华书局 2000 - 6
本书根据多种档案材料和实地考察,并结合社会学诸多方面,探讨了华北小农经济长期未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原因,并系统总结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内容丰富充实。
Uncoupling 豆瓣
作者: Diane Vaughan Vintage 1990 - 9
Now in trade paperback, the ground-breaking and carefully documented book that shows how couples come apart.
2020年10月11日 已读
原来是想看challenger那本的,结果workshop大家介绍嘉宾的时候一顿吹,就把这本也看了…其实看斯嘉丽演的婚姻故事就够了,said it all
家庭 社会学 访谈
Pricing Beauty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Ashley Mear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 9
Sociologist Ashley Mears takes us behind the brightly lit runways and glossy advertisements of the fashion industry in this insider's study of the world of modeling. Mears, who worked as a model in New York and London, draws on observations as well as extensive interviews with male and female models, agents, clients, photographers, stylists, and others, to explore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 and the arbitrariness - behind the business of glamour. Exploring a largely hidden arena of cultural production, she shows how the right 'look' is discovered, developed, and packaged to become a prized commodity. She examines how models sell themselves, how agents promote them, and how clients decide to hire them. An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work in the new cultural economy, "Pricing Beauty" offers rich, accessible analysis of the invisible ways in which gender, race, and class shape worth in the marketplace.
Very Important Peopl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Ashley Mears Princeti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 5
Million-dollar birthday parties, megayachts on the French Riviera, and $40,000 bottles of champagne. In today’s New Gilded Age, the world’s moneyed classes have taken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to new extremes. In Very Important People, sociologist, author, and former fashion model Ashley Mears takes readers inside the exclusive global nightclub and party circuit—from New York City and the Hamptons to Miami and Saint-Tropez—to reveal the intricate economy of beauty, status, and money that lies behind these spectacular displays of wealth and leisure.
Mears spent eighteen months in this world of “models and bottles” to write this captivating, sometimes funny, sometimes heartbreaking narrative. She describes how clubs and restaurants pay promoters to recruit beautiful young women to their venues in order to attract men and get them to spend huge sums in the ritual of bottle service. These “girls” enhance the status of the men and enrich club owners, exchanging their bodily capital for as little as free drinks and a chance to party with men who are rich or aspire to be. Though they are priceless assets in the party circuit, these women are regarded as worthless as long-term relationship prospects, and their bodies are constantly assessed against men’s money.
A story of extreme gender inequality in a seductive world, Very Important People unveils troubling realities behind moneyed leisure in an age of record economic disparity.
Gender and the South China Miracle 豆瓣
作者: Ching Kwan Le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 9
Both Yuk-ling, a busy Hong Kong mother of two, and Chi-ying, a young single woman from a remote village in northern China, work in electronics factories owned by the same foreign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identical electronic components. After a decade of job growth and increasing foreign investment in 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both women are also participating in the spectacula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at has come to be called the South China miracle. Yet, as Ching Kwan Lee demonstrates in her unique and fascinating study of women workers on either side of the Chinese-Hong Kong border, the working lives and factory cultures of these women are vastly different.
In this rich comparative ethnography, Lee describes how two radically different factory cultures have emerged from a period of profound economic change. In Hong Kong, "matron workers" remain in factories for decades. In Guangdong, a seemingly endless number of young "maiden workers" travel to the south from northern provinces, following the promise of higher wages. Whereas the women in Hong Kong participate in a management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familial hegemony," the young women in Guangdong find an internal system of power based on regional politics and kin connections, or "localistic despotism."
Having worked side-by-side with these women on the floors of both factories, Lee concludes that it is primaril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ender politics of the two labor markets that determine the culture of each factory. Posing an ambitious challenge to sociological theories that reduce labor politics to pure economics or state power structures, Lee argues that gender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cultur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factories that rely heavily on women workers.
Measuring Culture 豆瓣
作者: John W. Mohr / Christopher A. Bail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0 - 7
Social scientists seek to develop systematic ways to understand how people make meaning and how the meanings they make shape them and the world in which they live. But how do we measure such processes? Measuring Culture is an essential point of entry for both those new to the field and those who are deeply immersed in 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 Written collectively by a team of lead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ociologists of culture, the book considers three common subjects of measurement—people, objects, and relationships—and then discusses how to pivot effectively between subjects and methods. Measuring Culture takes the reader on a tour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measuring meaning, from discussions of neuroscience to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It provides both the definitive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on culture as well as a critical set of case studies for methods courses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s.
岂不怀归 豆瓣 谷歌图书
7.1 (54 个评分) 作者: 田丰 / 林凯玄 海豚出版社 2020 - 8
◎ 编辑推荐
★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以白描手法还原“三和大神”真实面貌;一部罕见的真实和诚恳的作品。
深圳龙华一处城市角落里,有一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年轻人。他们干一天玩三天,吃廉价的食物,经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换衣服。
三和随着一部纪录片而火遍全网,一方面被妖魔化为中国版的里约贫民窟,一方面被娱乐化为颓废时代的精神乌托邦。在种种被粗暴简化的标签和符号背后,这些徘徊在边缘地带的“三和大神”们,其生存状况究竟如何?社会学者孤身融入三和,展开长达半年的艰难田野调查,拨开媒体猎奇化的迷雾,还原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三和。
★深度挖掘“三和大神”背后的故事,一窥 “佛系”外表下的无奈与挣扎;
“丧文化”横行的时代,“三和大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躺尸”到死亡,颓废到绝望。看似玩世不恭的生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复杂经历?本书列举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讲述三和青年的“前世今生”。每一个流落街头的“大神”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每一张故作洒脱的脸上,都藏着失落与迷茫。他们想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却成了混吃等死的躯壳。当梦被现实击碎,当希望沦为绝望,“丧”是他们对世界的无声反抗。
★探寻三和式底层社会成因,剖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发展问题。
为何新一代的进城务工者不再像父辈一样选择节俭而吃苦耐劳地工作?满怀希望前来三和寻找出路的青年们,为何无可避免地走向沉沦?本书尽可能透视与理解三和青年的想法与选择,揭示三和消磨斗志、泯灭理想的特殊“魔力”,并分析其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原因,为理解中国城市化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凝视高楼之下的无名阴影,探索三和青年“后备军”的可能出路。
三和青年的遭遇绝非孤例,他们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些难以被城市容纳的群体的缩影。三和青年的“后备军”,是整整一代没有知识与技能的农村青年。本书对三和青年抱以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并鼓励各界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抛下的那一群人,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李培林、李银河、梁鸿、熊培云诚挚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青年农民工边缘群体的社会学著作,它以田野笔记和深描的方法,提供了类似《街角社会》的观察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化过程艰难复杂的全貌。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社会的内在裂缝如何形成?“三和青年”如何一步步从社会秩序中游离出来,成了得过且过、没有任何生存实感的“三和大神”?当理论术语无法解释社会现象时,或许,回到经验,回到现场,我们能获得最真实也最有效的理解力。《岂不怀归》的两位写作者秉承这一信条,进入“三和”,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人才市场、中介、小旅馆、工厂,甚至天气,等等,它们构成强大的现实合力“剥夺”青年们的梦想和精神。在这里,“三和”就像一面魔镜,照出时代逻辑的另一面——荒凉、坚硬,以粗暴的力量侵袭着我们的灵魂。我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这本书。
——梁鸿 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内容简介
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一群“三和大神”。他们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5块钱一碗的“挂逼面”,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混吃等死,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在生存的极限自我麻痹。他们是城市化浪潮中掉队的人,是被时代遗弃的“零部件”。“留城无望,回村无意”,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两难困境。
社科院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历时半年,完成了这份2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并配有几十幅图片。采用白描式研究手法,还原三和青年生存处境,全景式展现“90后”和“00后”农民工流浪三和的生活,打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以点窥面,了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本书在突显学术价值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界对社会现实、劳动者的关照。
记忆的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周海燕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 11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Abhijit V. Banerjee / Esther Duflo PublicAffairs 2019 - 11
Two prize-winning economists show how economics, when done right, can help us solve the thorniest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of our day.
Figuring out how to deal with today's critical economic problems is perhaps the great challenge of our time. Much greater than space travel or perhaps even the next revolutionary medical breakthrough, what is at stake is the whole idea of the good life as we have known it.
Immigration and inequality, glob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disruption, slowing growth and accelerating climate change--these are sources of great anxiety across the world, from New Delhi and Dakar to Paris and Washington, DC. The resourc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are there--what we lack are ideas that will help us jump the wall of disagreement and distrust that divides us. If we succeed, history will remember our era with gratitude; if we fail, the potential losses are incalculable.
In this revolutionary book, renowned MIT economists Abhijit V. Banerjee and Esther Duflo take on this challenge, building on cutting-edge research in economics explained with lucidity and grace. Original, provocative, and urgent,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makes a persuasive case for an intelligent interventionism and a society built on compassion and respect. It is an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one that shines a light to help us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our precariously balanced world.
村落中的“国家” 豆瓣
作者: 李书磊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 10
邓小平的伟大改革,把中国带入了有史以来最为刻也最为广泛的变革时期。在这场变革中,中国社会的一切领域,无一例外,都在经历着空前的巨变!经过20年的无畏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经济领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蓝图已经十分明确,剩下的仅仅是如何尽快地使这一蓝图成为现实的问题,或者说是时间问题;在政治领域,尽管改革依旧任重道远,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改革方向也已经确定;只有在社会领域之中,改革的方向和蓝图都还十分模糊。然而人类的实践一再表明,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领域的支持,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无法有效进行。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如果没有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那么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都将受到影响。也就是说,社会领域的变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整体改革事业的关键因素。
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所谓“第三部门”就是非营利组织的集合。由于社会领域的状态主要取决于第三部门的状态,所以说有效的市场体制和民主政治离不开发达的第三部门的支持,而研究第三部门的发展并通过这种研究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已经成为今日中国面对的最紧迫的“时代任务”之一。
我们组织这项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增加几部有关第三部门研究的出版物,更为重要的是,要为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积聚队伍、积累成果、涵养资源,为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领域的开拓和长期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对于中国的学术界来说,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第三部门”还是一个极为陌生的领域。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吸引了一批国内第一流的学者投身这一领域的研究,其中一些学者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对于中国青基会来说,资助和组织高水平的、超前性的学术研究活动,既是一项重要的组织职能,也是一个长期的组织目标。今后,本着对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负责的原则,中国青基会还将继续支持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研究活动,继续资助建设性的国际交流活动。
Beyond Tears and Laughter 豆瓣
作者: Yang Shen Springer Singapore;Palgrave Macmillan 2019
This book explores the experience of China's migrant laborers in Shanghai from economic, anthropological, and gendered analyses, offering extraordinary insights into the life-world of the marginalized people. China has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internal migrants coming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the big cities in search of fame, fortune, or just a living. The author also explore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gendered realities of this marginalized, yet huge population. With an in-depth and multidiscipl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restaurant workers in Shanghai, this book sheds humanizing new light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megacity from the inside and will be of direct value to policymakers, demographers, urbanists, anthropologists, sociologists, and responsible citizens.
中国乡村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萧公权 译者: 张皓 / 张升 九州出版社 2018 - 2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是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纪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措施和效果。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乡村地区自然的社会组织划分和基层行政体系,即村、集市、乡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的行政分配和结构特色;第二部分考察国家控制乡村的统治体系,涉及保甲监控、里甲税收、社仓等灾荒控制以及乡约等思想控制系统的设置情况;第三部分讨论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乡村对它的回应。本书附录有关里甲、粮仓等制度的珍贵资料。
显微镜下的成都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王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7
★一只四川蟋蟀,远离故乡,“在乡愁者的心窝”,唱了近30年的歌
★数十年心血构筑迷人微观世界,百年川地历史讲述“另一个中国”
★收录全新未刊访谈,选入数十幅珍贵插图,麻将研究首次结集出版
★作者五次校订,历时三载成书,精选精编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微观史研究代表人物王笛教授30年作品精粹。全书以四川地区四个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街头、茶馆、袍哥、麻将作为具体个案,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细致入微地绘制了一幅中国腹地大众公共生活的生动画卷。通过这种有情的叙事史,人们得以真正深入不同于沿海、华中等城市的“另一个中国”,发现普通民众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及其顽强的文化延续性。
———————————————————————
★升华乡愁的解法,书写有情的正史——
赋予历史研究以情感、血肉和文学性,笔调动人。
★从成都观察“另一个中国”——
将成都作为内陆城市的样本,考察其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和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观察不同于北京、上海、汉口或广州等沿海、华北及华中城市的“另一个中国”。
★刻画小人物元气淋漓的日常生活世界——
将小贩、堂倌、茶客、瓮子匠等无名之辈的鲜活生命写入历史舞台,再现长期为人忽略的下层民众生活。
★见微知著,由公共生活的常变兴衰,揭地方与国家的张力和互动——
聚焦街头、茶馆、袍哥、麻将这些具体而微的物质空间和文化现象,呈现它们在成都百年来所经历的衰落与复兴,由此重新思考地方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史料丰富扎实,视野广阔——
钩沉档案、小说、竹枝词、地方志、口述史,综合中日美三国文献。
★图像证史,栩栩如生——
收录数十幅珍贵图片资料,大部分均首次作为史料披露及使用。图文并茂,使一个西南内陆地区的文化风貌跃然纸上。
★结构缜密,层层递进,清晰勾勒微观史学的发展路径——
正文各部分体现了作者趋于微观、偏向叙事的史学研究路径,而附录部分则收录了作者较为宏观、具有计量史学色彩的早期研究。这不仅勾勒了作者的个人学术转向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文化史研究在过去30年发展路径的缩影。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