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回归故里 豆瓣 Goodreads
Retour à Reims
9.0 (321 个评分)
作者:
[法]迪迪埃·埃里蓬
译者:
王献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7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
Just One Child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Susan Greenhalg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 2
China's one-child rule is unassailably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social policies of all time. In the first book of its kind, Susan Greenhalgh draws on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into China's population politics to explain how the leaders of a nation of one billion decided to limit all couples to one child. Focusing on the historic period 1978-80, when China was just reentering the global capitalist system after decades of self-imposed isolation, Greenhalgh documents the extraordinary manner in which a handful of leading aerospace engineers hijacked the population policymaking process and formulated a strategy that treated people like missiles. Just One Child situates these science- and policymaking practices in their broader contexts--the scientization and statisticalization of sociopolitical life--and provides the most detailed and incisive account yet of the origins of the one-child policy.
Liquidated 豆瓣
作者:
Karen Ho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7
From Publishers Weekly
The timely question, What caused the curr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provokes answers usually aimed at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more abstract market logic. Ho's refreshing ethnography of the daily lives of Wall Street investment bankers takes another tack and outlines a web of practices, beliefs and structures that may be vital to understanding what keeps the market system in place despite built-in instabilities. Ho, a former business analyst and now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npacks constant downsizing, high risk/high reward job liquidity, shortsighted compensation structures, prestige and the ruse of shareholder value. Her keen eye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space illuminates workplace narratives, e.g., segregating staff by floor, function and prestige; constant and lavish recruiting events at Princeton and Harvard; and anticlimactically tawdry office space for most workers. The author exposes how elite undergraduates are immersed in a culture promoting finance as the only legitimate job, how educational pedigrees reinforce the financial world's self-image—while the actual jobs remain rigidly hierarchical (stratifying women, people of color and non–Ivy League graduates), highly unstable and isolating, encouraging a culture in which making money is the only value. (Aug.)
Copyright ©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a division of Reed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view
"We're pretty familiar with the economic rationale for the regime of cost-cutting and downsizing throughout corporate America in recent decades. But Karen Ho's research greatly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Wall Street's own peculiar culture of transient relationships and relentless competition has contributed to the shareholder revolution. And, along the way, her interviews and fieldwork offer a very revealing picture of the mind of Wall Street. A fascinating and important book." Doug Henwood, editor of Left Business Observer " Karen Ho has picked an excellent time to publish her fascinating new study...patient ethnographic analysis has produced a fascinating portrait that will be refreshingly novel to most bankers...Ho peppers her account with revealing eyewitness stories...Most fascinating of all is her account of how Wall Street becomes deluded by its own rhetoric about "market efficiency"...I, for one, would vote that Ho's account becomes mandatory reading on any MBA (or investment banking course); if nothing else, it might be more entertaining than the other texts that bankers swallow so uncritically." Gillian Tett, Financial Times, 2nd October 2009
The timely question, What caused the curr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provokes answers usually aimed at the level of institutions and the more abstract market logic. Ho's refreshing ethnography of the daily lives of Wall Street investment bankers takes another tack and outlines a web of practices, beliefs and structures that may be vital to understanding what keeps the market system in place despite built-in instabilities. Ho, a former business analyst and now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npacks constant downsizing, high risk/high reward job liquidity, shortsighted compensation structures, prestige and the ruse of shareholder value. Her keen eye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space illuminates workplace narratives, e.g., segregating staff by floor, function and prestige; constant and lavish recruiting events at Princeton and Harvard; and anticlimactically tawdry office space for most workers. The author exposes how elite undergraduates are immersed in a culture promoting finance as the only legitimate job, how educational pedigrees reinforce the financial world's self-image—while the actual jobs remain rigidly hierarchical (stratifying women, people of color and non–Ivy League graduates), highly unstable and isolating, encouraging a culture in which making money is the only value. (Aug.)
Copyright ©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a division of Reed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view
"We're pretty familiar with the economic rationale for the regime of cost-cutting and downsizing throughout corporate America in recent decades. But Karen Ho's research greatly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Wall Street's own peculiar culture of transient relationships and relentless competition has contributed to the shareholder revolution. And, along the way, her interviews and fieldwork offer a very revealing picture of the mind of Wall Street. A fascinating and important book." Doug Henwood, editor of Left Business Observer " Karen Ho has picked an excellent time to publish her fascinating new study...patient ethnographic analysis has produced a fascinating portrait that will be refreshingly novel to most bankers...Ho peppers her account with revealing eyewitness stories...Most fascinating of all is her account of how Wall Street becomes deluded by its own rhetoric about "market efficiency"...I, for one, would vote that Ho's account becomes mandatory reading on any MBA (or investment banking course); if nothing else, it might be more entertaining than the other texts that bankers swallow so uncritically." Gillian Tett, Financial Times, 2nd October 2009
现代性 豆瓣
8.9 (47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编辑推荐】
汪民安先生的《现代性》一书完成于2004年,最初收录在一本现代性选编文集和一套关键词丛书中,后于201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自出版以来,这本小书深受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获得了诸多好评,因而在旧版售罄之际,南大出版社推出了这一新版本。
-----------------------------------------
★ 汪民安教授阐释“现代性”的经典小册子,“一本书的意义不取决于它的篇幅,也就是说不取决于在这本书中写出了多少句子,而是写出了怎样的句子”(汪民安)。
★ 一本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认识现代性的入门读物,向读者揭开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
★ 多年来深受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喜爱,为诸多高校文学、美学等专业推荐阅读图书。
=======================
【内容简介】
“现代性”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本书从现代生活、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观念、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以及现代性的冲突五个方面,具体探讨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从各个层面对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做了简要、精辟的论述。作者从现代性在生活中的表现入手,描述了现代生活的种种特征,透过具体现象深入现代生活的本质,分析时间断裂意义上的现代性,又将现代性置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的背景下,综述了韦伯、马克思、桑巴特、福柯等人的观点并回顾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和特征,梳理了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洛克等的现代观念的发展历程和自由主义的思想脉络。随后作者结合吉登斯、盖尔纳等人的观点探讨了现代性社会的特征。最后作者综合前几章的论述,分析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经济基础、以法国大革命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基础的现代性的冲突所在。
汪民安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眼光独到,以清晰的逻辑和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揭开了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这本《现代性》堪称认识现代性的极佳入门读本。
汪民安先生的《现代性》一书完成于2004年,最初收录在一本现代性选编文集和一套关键词丛书中,后于201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自出版以来,这本小书深受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获得了诸多好评,因而在旧版售罄之际,南大出版社推出了这一新版本。
-----------------------------------------
★ 汪民安教授阐释“现代性”的经典小册子,“一本书的意义不取决于它的篇幅,也就是说不取决于在这本书中写出了多少句子,而是写出了怎样的句子”(汪民安)。
★ 一本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认识现代性的入门读物,向读者揭开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
★ 多年来深受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喜爱,为诸多高校文学、美学等专业推荐阅读图书。
=======================
【内容简介】
“现代性”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本书从现代生活、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观念、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以及现代性的冲突五个方面,具体探讨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从各个层面对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做了简要、精辟的论述。作者从现代性在生活中的表现入手,描述了现代生活的种种特征,透过具体现象深入现代生活的本质,分析时间断裂意义上的现代性,又将现代性置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的背景下,综述了韦伯、马克思、桑巴特、福柯等人的观点并回顾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和特征,梳理了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洛克等的现代观念的发展历程和自由主义的思想脉络。随后作者结合吉登斯、盖尔纳等人的观点探讨了现代性社会的特征。最后作者综合前几章的论述,分析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经济基础、以法国大革命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基础的现代性的冲突所在。
汪民安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眼光独到,以清晰的逻辑和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揭开了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这本《现代性》堪称认识现代性的极佳入门读本。
Service Encounters 豆瓣
作者:
Amy Hanse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2
This lively study explores how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to Chinese society create new cultural values and forms of inequality. Amy Hanser examines changes to a particular set of jobs—service work, in this case salesclerk work—and the nature of the social interactions involved. It argues that a new "structure of entitlement," which makes elite groups feel more entitled to public forms of respect and social esteem, is constructed in settings like new, luxury department stores. The book not only shows how this change involves increasingly unequal relations between clerks and customers, but also demonstrates how marketplaces have become sites where social differences—and inequalities—are recognized and justified. The study's importance lies in its attention to ethnographic detail, its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theories of inequality to China,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China. Unlike other studies of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this book takes a unique setting—the marketplace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ustomers and salespeople—and a unique approach—the author herself worked as a salesclerk in three settings.
我国20个统计指标的历史变迁 豆瓣
作者:
国家统计局编写组
2017
- 8
统计指标的变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统计工作的变迁,进而反映出整个经济社会的变迁。本书精选了国家统计局生产、发布的20个核心指标,涉及14个专业领域;每个指标的变迁内容大致由变迁简史、变迁亲历、变迁图谱和历年数据四部分组成。为大家了解和研究新中国统计发展史提供一个独特视角,更为大家正确理解和使用统计指标提供切实方便和有益帮助。
饱食穷民 豆瓣 Goodreads
飽食窮民
8.1 (145 个评分)
作者:
[日] 斋藤茂男
译者:
王晓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泡沫经济年代的日本社会,宛如梦幻泡影一样变化无常,又像断梗浮萍一样飘忽不定,到处充斥着不安的色彩。
被眼前的欲望迷住双眼而深陷连环债务不能自拔的他们,
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他们,
在食欲和失衡的内心世界间痛苦挣扎的他们……
每个人都在成功强迫症的驱动下随波逐流、筋疲力尽。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漂泊于饱食时代的新穷困人群,将会走向何方?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终于走出了战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时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仅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在这个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依然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的极限状态的人们,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
本书记载了这样一群“饱食穷民”的故事,他们中有因自我迷失而参加心理咨询团体寻求慰籍的OL、难耐超负荷的工作节奏而人间蒸发的金融从业者、背负贫穷家庭期待而在东京打拼的保险销售者、为了不落人后的生活水准被贷款消费逼入窘境的夫妇……一边是超饱和、让人身心临近崩溃的工作状态,一边是同侪压力和鼓吹消费的宣传导向下的过度购买,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日本人的阴影,害怕竞争失败而跌入底层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埋藏在每个“饱食穷民”心中,也预告了即将到来的泡沫经济崩溃的危机。
本书是日本著名记者斋藤茂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描写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
被眼前的欲望迷住双眼而深陷连环债务不能自拔的他们,
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他们,
在食欲和失衡的内心世界间痛苦挣扎的他们……
每个人都在成功强迫症的驱动下随波逐流、筋疲力尽。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漂泊于饱食时代的新穷困人群,将会走向何方?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终于走出了战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时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仅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在这个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依然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的极限状态的人们,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
本书记载了这样一群“饱食穷民”的故事,他们中有因自我迷失而参加心理咨询团体寻求慰籍的OL、难耐超负荷的工作节奏而人间蒸发的金融从业者、背负贫穷家庭期待而在东京打拼的保险销售者、为了不落人后的生活水准被贷款消费逼入窘境的夫妇……一边是超饱和、让人身心临近崩溃的工作状态,一边是同侪压力和鼓吹消费的宣传导向下的过度购买,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日本人的阴影,害怕竞争失败而跌入底层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埋藏在每个“饱食穷民”心中,也预告了即将到来的泡沫经济崩溃的危机。
本书是日本著名记者斋藤茂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描写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
Taking the Floor 豆瓣
作者:
Daniel Beunz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9
- 9
Debates about financial reform have led to the recognition that a healthy financial system doesn’t depend solely on how it is structured—organizational culture matters as well. Based on extensive research in a Wall Street derivatives-trading room, Taking the Floor considers how the culture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might change in order for them to remain healthy, even in times of crises. In particular, Daniel Beunza explores how the extensive use of financial models and trading technologies over the recent decades has exerted a far-ranging and troubling influence on Wall Street. How have models reshaped financial markets? How have models altered moral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Beunza takes readers behind the scenes in a bank unit that, within its firm, is widely perceived to be “a class act,” and he considers how this trading room unit might serve as a blueprint solution for the ills of Wall Street’s unsustainable culture. Beunza demonstrate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traders across desks reduces the danger of blind spots created by models. Warning against the risk of moral disengagement posed by the use of models, he also contends that such disengagement could be avoided by instituting moral norms and social relations.
Providing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a complex subject, Taking the Floor profiles what an effective, responsible trading room can and should look like.
Beunza takes readers behind the scenes in a bank unit that, within its firm, is widely perceived to be “a class act,” and he considers how this trading room unit might serve as a blueprint solution for the ills of Wall Street’s unsustainable culture. Beunza demonstrate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traders across desks reduces the danger of blind spots created by models. Warning against the risk of moral disengagement posed by the use of models, he also contends that such disengagement could be avoided by instituting moral norms and social relations.
Providing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a complex subject, Taking the Floor profiles what an effective, responsible trading room can and should look like.
The Promise and Limits of Private Power 豆瓣
作者:
Richard M. Lock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 4
This book examines and evaluates various private initiatives to enforce fair labor standards within global supply chains. Using unique data (internal audit reports, and access to more than 120 supply chain factories and 700 interviews in 14 countries) from several major global brands, including NIKE, HP, and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s Factory Improvement Programme in Vietnam, this book examines both the promise and the limitations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actually improve working conditions, wages, and working hours for the millions of workers employed in today's global supply chains. Through a careful, empirically grounded analysis of these programs, this book illustrates the mix of private and public regulation needed to address these complex issues in a global economy.
变革如何发生 豆瓣
作者:
[英]邓肯·格林(Duncan Green)
译者:
王晓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社会充满了潜在的“变革推动者”,他们推动改善公共服务,改革法律和制度,保护人权,使最边缘群体获得更多的公平,并拓深对大量类似问题的认知。这些推动者包括各种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政府官员、开明企业家、负责任的知识分子。基于大量第一手案例和许多新的个案研究,以及在世界各地采访草根社会活动家及社会组织的经历,加上乐施会独有的全球经验,本书所回答的问题是:变革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领袖、社会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雇员和普通民众,怎样才能创造不同于过往的明天。
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 豆瓣
作者:
[日本] 上野千鹤子
译者:
吴咏梅
商务印书馆
2004
- 1
本书入选的基本都是90年代以后出版的最新学术著作,在日本学术界均有很好的定评,甚至是学术畅销书。在类别上也涉及了社会学的多个分支,如社会学理论、家庭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社会经济研究、性差研究、城市研究等等。
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 豆瓣
作者:
杨辰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9
工人新村,是20世纪50—90年代为国有企业职工集中建造的住宅区,是社会主义城市的重要组成,也是今天上海最具特色的社区类型和城市景观之一。工人新村的产生、发展、停滞、衰败与更新,深深地嵌入上海1949年以来的空间发展和社会变革之中。工人新村不仅是一种居住形态,也是一项住房政策、一段社会历史和一种生活方式。
本书作者于2008—2010年对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以及其中的居民——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国企改革中的下岗工人、社会变革中的外来务工者等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与记录,通过对新村空间规划原则、两代新村工人社会身份建构、居住流动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新村改造与保护的讨论,揭示工人新村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转型背后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本书作者于2008—2010年对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以及其中的居民——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国企改革中的下岗工人、社会变革中的外来务工者等进行近距离的观察与记录,通过对新村空间规划原则、两代新村工人社会身份建构、居住流动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新村改造与保护的讨论,揭示工人新村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转型背后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社会意义。
风险社会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Risikogesellschaft. 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e
8.3 (16 个评分)
作者:
乌尔里希·贝克
译者:
张文杰
/
何博闻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经典作品,洞悉人类生存困境,提出“风险社会”的重要诊断。
《风险社会》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经典名作,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杰出代表作。正如作者所指出的,19世纪的现代化消解了等级僵化的农业社会,开创了工业社会的结构图景;而当今的现代化则是消解了工业社会的轮廓,在现代性的连续性之中,另一种社会形态正在形成。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未知的、意图之外的后果成了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它使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处在危险之中。
本书把当前的现代性诊断为“风险社会”,其主要特征在于,人类面临着生存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正是由工业社会所制造的。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组织化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的承受者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贝克认为,西方社会中的主导性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仅卷入了风险制造,而且参与了对风险真相的掩盖。贝克力倡自反性现代化,其特点是,既洞察到现代性中理性的困境,又试图以理性的精神来治疗这种困境。
【推荐语】
这是一项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研究,关注风险、社会理论或全球社会变迁的专业学者以及有耐心的普通读者都会发现,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贝克通过令人信服的论证提出了风险感知中的文化和道德维度,并清楚地表明,如果不对科学、技术及风险在文化建构上的作用加以认真探讨,社会理论就不可能真切地阐明现代社会。
——《当代社会学》
《风险社会》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经典名作,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杰出代表作。正如作者所指出的,19世纪的现代化消解了等级僵化的农业社会,开创了工业社会的结构图景;而当今的现代化则是消解了工业社会的轮廓,在现代性的连续性之中,另一种社会形态正在形成。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未知的、意图之外的后果成了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它使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处在危险之中。
本书把当前的现代性诊断为“风险社会”,其主要特征在于,人类面临着生存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正是由工业社会所制造的。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组织化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的承受者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贝克认为,西方社会中的主导性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仅卷入了风险制造,而且参与了对风险真相的掩盖。贝克力倡自反性现代化,其特点是,既洞察到现代性中理性的困境,又试图以理性的精神来治疗这种困境。
【推荐语】
这是一项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研究,关注风险、社会理论或全球社会变迁的专业学者以及有耐心的普通读者都会发现,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贝克通过令人信服的论证提出了风险感知中的文化和道德维度,并清楚地表明,如果不对科学、技术及风险在文化建构上的作用加以认真探讨,社会理论就不可能真切地阐明现代社会。
——《当代社会学》
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 豆瓣
作者:
[美] 马克•格兰诺维特、[瑞典]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
译者:
瞿铁鹏 姜志辉 译
/
瞿铁鹏 校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7
◎通往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最核心、最艰深之处的必要资料补充
◎新经济社会学奠基人格兰诺维特、国际知名社会学家斯威德伯格联手编著
◎全球二十位社会科学大师智慧结晶
本书编者极为出色的导论、为每一章所做的延伸阅读编者按,将使读者迅速置身于经济社会学快速变化的前沿。本书不仅是专业人士心目中的经典,也必将成为初学者的最佳指南。
哈里森•怀特(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
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中,由格兰诺维特和斯威德伯格选编的22篇文章,涵盖了迄今为止新经济社会学领域的所有基本方面,并有来自政治学、人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大师级人物新的理论贡献。在一本文体简洁的书中,读者可读到敏锐的导论、不受时间影响的经典、当代的杰作,以及处在学科前沿的研究。
20世纪早期的经济学,基本上以高度抽象的模型及理论论证取代对现实人及其经济互动的分析,至20世纪中期,主流经济学在孤立自己方面已走得太远了。新经济社会学重建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开展关于经济的学术争论,真正纳入社会视角并把现实人们的互动放在其核心地位,对现实经济活动的解释力更强、潜在的应用价值更大。
◎新经济社会学奠基人格兰诺维特、国际知名社会学家斯威德伯格联手编著
◎全球二十位社会科学大师智慧结晶
本书编者极为出色的导论、为每一章所做的延伸阅读编者按,将使读者迅速置身于经济社会学快速变化的前沿。本书不仅是专业人士心目中的经典,也必将成为初学者的最佳指南。
哈里森•怀特(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
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中,由格兰诺维特和斯威德伯格选编的22篇文章,涵盖了迄今为止新经济社会学领域的所有基本方面,并有来自政治学、人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大师级人物新的理论贡献。在一本文体简洁的书中,读者可读到敏锐的导论、不受时间影响的经典、当代的杰作,以及处在学科前沿的研究。
20世纪早期的经济学,基本上以高度抽象的模型及理论论证取代对现实人及其经济互动的分析,至20世纪中期,主流经济学在孤立自己方面已走得太远了。新经济社会学重建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开展关于经济的学术争论,真正纳入社会视角并把现实人们的互动放在其核心地位,对现实经济活动的解释力更强、潜在的应用价值更大。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1 (8 个评分)
作者:
李里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7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以河北、山东等省份为中心,以大量未刊土改档案为主体资料,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意涵。《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一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对于国家权力扩张和资源汲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出发,细致描述了土改运动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形,进而对革命战争年代以来中国政治运作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得失作了学理分析和初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