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素数的阴谋 豆瓣
The Prime Number Conspiracy
作者:
[美] 托马斯·林
译者:
张旭成
中信出版社
2020
- 3
数学家头脑里的那些灵感,都是怎么来的?在处理最抽象的数学问题时,他们在想些什么呢?
本书给出的一个答案是:“灵感的出现无章可循。”一位数学家在公交车站想到了量子混沌系统;一位默默无闻的大学讲师在朋友的后院突然想到了一条证明数论定理的途径;一名统计学家在浴室水槽前产生顿悟,发现了解决高斯相关不等式的关键。
这是一本汇集了精彩的数学探索故事的科普读物,收录了知名数理杂志《量子》(Quanta)的37篇文章,介绍了理解我们的数学世界方面的新突破。这群科学传播领域的一流作者怀抱对数学的严肃态度,认真地与难懂的概念进行斗争,以一种能反映人们对世界及自身所固有的好奇心的方式为我们尽可能地解释了数学。
这些故事揭示了令人惊讶的解决方案和令人兴奋的发现,表明灵感的出现确实无章可循。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智慧的头脑们沿着怎样的路径进行数学探索,看到前沿研究是如何完成的,同时也得以了解猜想与证明、理论与直觉之间的有趣关系。
用《量子》杂志总编托马斯·林的话来说,阅读这本书,就是“乘着人类对知识无止境追求的东风,直抵发现的前沿”。那么现在,你准备好踏上这段激动人心的知识之旅了吗?
本书给出的一个答案是:“灵感的出现无章可循。”一位数学家在公交车站想到了量子混沌系统;一位默默无闻的大学讲师在朋友的后院突然想到了一条证明数论定理的途径;一名统计学家在浴室水槽前产生顿悟,发现了解决高斯相关不等式的关键。
这是一本汇集了精彩的数学探索故事的科普读物,收录了知名数理杂志《量子》(Quanta)的37篇文章,介绍了理解我们的数学世界方面的新突破。这群科学传播领域的一流作者怀抱对数学的严肃态度,认真地与难懂的概念进行斗争,以一种能反映人们对世界及自身所固有的好奇心的方式为我们尽可能地解释了数学。
这些故事揭示了令人惊讶的解决方案和令人兴奋的发现,表明灵感的出现确实无章可循。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智慧的头脑们沿着怎样的路径进行数学探索,看到前沿研究是如何完成的,同时也得以了解猜想与证明、理论与直觉之间的有趣关系。
用《量子》杂志总编托马斯·林的话来说,阅读这本书,就是“乘着人类对知识无止境追求的东风,直抵发现的前沿”。那么现在,你准备好踏上这段激动人心的知识之旅了吗?
种子的自我修养 豆瓣
Seed to Seed: 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
作者:
[英]尼古拉斯·哈伯德
译者:
阿黛
2020
- 8
本书一部分是田野笔记,一部分是速写本,还有一部分是游记。
尼古拉斯•哈伯德,是一名科学家和自然爱好者,他带领一个科研队伍,以普通的杂草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植物生长的奥秘。鉴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无视杂草的存在,他决定到野外去寻找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这本书就是这样开始写作的 ——一部分是田野笔记,另一部分是速写本,还有一部分是游记。基于2004年一整年的调查研究,作者在写作中完整叙述了将这种标志性植物的生长史。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和观察者,作者还描述了植物生命史中重要节点背后的直观的和隐藏的生物学机制。作者用这种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日常的科学真理。
尼古拉斯•哈伯德,是一名科学家和自然爱好者,他带领一个科研队伍,以普通的杂草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植物生长的奥秘。鉴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无视杂草的存在,他决定到野外去寻找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这本书就是这样开始写作的 ——一部分是田野笔记,另一部分是速写本,还有一部分是游记。基于2004年一整年的调查研究,作者在写作中完整叙述了将这种标志性植物的生长史。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和观察者,作者还描述了植物生命史中重要节点背后的直观的和隐藏的生物学机制。作者用这种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日常的科学真理。
偏见的本质 豆瓣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戈登·奥尔波特
译者:
凌晨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10
舒适圈、鄙视链、地图炮、替罪羊……打破偏见从了解偏见开始;《社会性动物》阿伦森推荐的“偏见百科全书”;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写就;偏见是“大脑偷懒”的常态,也是社会习俗对个人价值的侵害,消除偏见不仅要改变个人的行为态度,也要改变导致不平等的社会机构和制度;偏见研究领域的奠基性著作;社会心理学入门必读
▋编辑推荐
▶畅销六十余年的社会心理学名作,截至1979年,全球销量就已突破50万册
▶有层次地从个人心理、社会、传媒、教育、政策等各个方面对偏见的成因和形态做了分析,让读者充分理解这个现象的顽固和复杂。
▶为偏见研究这个学术领域规划了路线图,激发了此后一代代学者的研究灵感。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网站显示,这本书总共被引用了37676次
▶中文全本首次引进,现任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理查•克拉克•卡波特社会伦理学讲席教授马扎林•贝纳基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洞察了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核心话题“偏见与歧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要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很多;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
奥尔波特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见”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它在个人身上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它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它对个体和群体又有着哪些影响,等等。奥尔波特探究了偏见与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量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减少歧视和偏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建议。
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就一直是这个领域奠基性的权威著作,即使是数十年后的今天,虽然关于偏见的细化研究比起当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奥尔波特这本经典著作仍然不减其魅力,始终是所有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案头必读之书。
▋媒体赞誉
很可能是所有出版过的关于这个问题各个方面的研究著作中最出色的一部。
——《人格研究期刊》
一本深刻的著作……作为研究资料来源,这本书本身就堪称一个图书馆。
——《基督教先驱报》
▋名人推荐
《偏见的本质》是严谨的学术讨论和人文价值的惊人结合体……这本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社会心理学家。
——埃利奥特•阿伦森,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社会性动物》作者
众所周知,《偏见的本质》是一部经典之作。它的目录为人们讨论和理解偏见这个复杂的人类问题建立了社会科学的学术取径。
——肯尼思•克拉克,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社会改革家
这部书的目录在实质上组织了对偏见这一重要概念的学术研究。《偏见的本质》勾画出了研究的领域,确立了其中的基本类别和问题,并将其置于一个广泛的、折衷的框架中,这一框架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托马斯•佩蒂格鲁,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心理学教授
当下, 新冠病毒疫情引起不少群际间关系紧张,这本书及时地给读者提供了对偏见的科学分析,是关心社会共融及世界和平的必读天书。
——康萤仪,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卓敏市场学教授
▋编辑推荐
▶畅销六十余年的社会心理学名作,截至1979年,全球销量就已突破50万册
▶有层次地从个人心理、社会、传媒、教育、政策等各个方面对偏见的成因和形态做了分析,让读者充分理解这个现象的顽固和复杂。
▶为偏见研究这个学术领域规划了路线图,激发了此后一代代学者的研究灵感。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网站显示,这本书总共被引用了37676次
▶中文全本首次引进,现任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理查•克拉克•卡波特社会伦理学讲席教授马扎林•贝纳基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洞察了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核心话题“偏见与歧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要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很多;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
奥尔波特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见”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它在个人身上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它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它对个体和群体又有着哪些影响,等等。奥尔波特探究了偏见与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量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减少歧视和偏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建议。
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就一直是这个领域奠基性的权威著作,即使是数十年后的今天,虽然关于偏见的细化研究比起当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奥尔波特这本经典著作仍然不减其魅力,始终是所有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案头必读之书。
▋媒体赞誉
很可能是所有出版过的关于这个问题各个方面的研究著作中最出色的一部。
——《人格研究期刊》
一本深刻的著作……作为研究资料来源,这本书本身就堪称一个图书馆。
——《基督教先驱报》
▋名人推荐
《偏见的本质》是严谨的学术讨论和人文价值的惊人结合体……这本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社会心理学家。
——埃利奥特•阿伦森,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社会性动物》作者
众所周知,《偏见的本质》是一部经典之作。它的目录为人们讨论和理解偏见这个复杂的人类问题建立了社会科学的学术取径。
——肯尼思•克拉克,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社会改革家
这部书的目录在实质上组织了对偏见这一重要概念的学术研究。《偏见的本质》勾画出了研究的领域,确立了其中的基本类别和问题,并将其置于一个广泛的、折衷的框架中,这一框架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托马斯•佩蒂格鲁,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心理学教授
当下, 新冠病毒疫情引起不少群际间关系紧张,这本书及时地给读者提供了对偏见的科学分析,是关心社会共融及世界和平的必读天书。
——康萤仪,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卓敏市场学教授
冒烟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齿 豆瓣
Smoking Ears and Screaming Teeth
8.8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特雷弗·诺顿
译者:
朱机
科学出版社
2011
- 10
升上万米高空,潜下最深海沟;给自己注射患恶性病患者的血液,往心脏送导管,在后背做伤口;吞下血吸虫、霍乱弧菌、盐酸以及各种各样简直没法说的东西……他们一次次将自己的肉身推入未知的险境,却欣然而往,冷静记录,甚至为结果而雀跃。
他们不是“疯狂科学家”,是一群曾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的人。
生物学家杰克•霍尔丹说:“如果你不会在自己身上做这个实验,就不要拿别人来做。”本书中的这些人无疑彻底贯彻了这一理念,用鲜血甚至生命书写了这一系列混合着无私、自大、勇气、好奇以及十足傻气的奇谈。
*我们不提倡读者尝试本书中描写的任何一个实验。
他们不是“疯狂科学家”,是一群曾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的人。
生物学家杰克•霍尔丹说:“如果你不会在自己身上做这个实验,就不要拿别人来做。”本书中的这些人无疑彻底贯彻了这一理念,用鲜血甚至生命书写了这一系列混合着无私、自大、勇气、好奇以及十足傻气的奇谈。
*我们不提倡读者尝试本书中描写的任何一个实验。
疫苗竞赛 豆瓣
The Vaccine Race
作者:
梅雷迪丝·瓦德曼
译者:
罗爽
译林出版社
2020
- 8
疫苗问世难在哪里?
问题疫苗危害有多大?
如何实现有效监管?
疫苗研发的历史,激荡着科学的坚守、医药巨头的角力、伦理的瓦解与重建,人类的命运随其沉浮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稚伟推荐
入选著名研究慈善机构维康基金会2018年图书奖短名单
《科学》《自然》《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志》《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好评热烈
【编辑推荐】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疫苗更成为人们普遍的关切。疫苗研发历来是一项极端复杂的工作,仍有许多未解的谜团。在本书里,读者能了解疫苗的研发历史、基础知识,能找到这些疑问的答案。
作者为斯坦福、牛津医学科班出身,多年为《科学》《自然》撰写生物医学报道,知识权威可靠、叙事富有极强的文学性。难得的是,除普及生物学、基因科学、疫苗学的知识,本书还极具人道情怀,以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介绍科学实验伦理的发展、疫苗安全问题,以及政府在其中的监管作用。
六大看点,满足读者对疫苗的疑问关切:
★ 全面解答疫苗困惑
疫苗研发难在哪里,新冠疫苗为什么千呼万唤难出来?疫苗保护我们的原理是什么?疫苗安全吗,有哪些副作用?
★ 展现三大疫苗的科研历史
脊髓灰质炎疫苗、狂犬病疫苗、风疹疫苗极大改善了人类健康状况,它们诞生与改良的故事。
★ 讲述人胎细胞系WI-38的传奇
WI-38细胞系推翻了诺奖得主卡雷尔的研究成果,更正了五十年来的公认医学观点,改变了细胞学、生物学的景观。
★ 描写三位杰出科学家的科研人生
海弗利克、科普罗夫斯基、普洛特金的科研故事与人生,诠释了坚持、理想与英雄主义。
★ 曝光医药巨头的利益角逐
抢占疫苗市场意义重大,默克、惠氏、辉瑞等制药公司争分夺秒,科学家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 披露疫苗安全问题,探讨有效监管
回顾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卡特事件、猿猴病毒污染事件,美国军营黄热病疫苗肝炎病毒污染事件等,追溯美国疫苗安全管理不断完善的过程,为现实提供警示与借鉴。
★ 揭示医学试验道德困境
二战期间至1970年代,西方社会长期以孤儿、囚犯、智商人士等弱势群体试验疫苗,医学伦理经过漫长的政府、行业规范才得以确立。
【内容介绍】
新冠疫情的阴影笼罩全球,疫苗竞赛分秒必争。20世纪中叶,脊髓灰质炎、风疹、狂犬病肆虐美国。本书以人胎细胞系WI-38的传奇为线索,讲述三位疫苗巨人海弗利克、科普罗夫斯基、普洛特金的研发故事。他们的发明与发现大大改变了细胞学、疫苗学的景象,为全世界数亿人的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书中展现的20世纪科研实景,交织着坚持、理想与英雄主义,也掺杂着权术、欺瞒与伦理争议,不乏默克、惠氏、辉瑞等医药巨头的利益角逐,资本的游说操作,政府的监管缺失。疫苗失效、医疗事故、医学伦理等话题长久以来牵动人心。
【名家及媒体评论】
《疫苗竞赛》开始于海弗利克博士工作的威斯塔研究所,从WI-38细胞系意想不到的分离与发现着手,以时间和研究进程为线索,交叉着疫苗研究,病毒的分离与发现,以及科学家、临床医生、商业公司还有政府和各色社会团体对各自利益的诉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读者讲述了疫苗研究过程中的科学、伦理、商业和政府监管。由于作者巧妙的故事情节安排,整本书穿插着对人物个性、生活细节的描述,使得原本枯燥的科学研究过程、实验技术细节变得充满了情感和生命。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稚伟
讲述了20世纪中叶疫苗的发展历程,研究细致、写作严谨、极有启发。这部睿智的大部头给人带来愉快阅读体验,它全面描绘并探讨了疫苗研发竞赛中的许多关键问题。
——《科学》期刊
这是一个与疾病作战的故事,梅雷迪丝娓娓道来。她不仅展示了科学如何运作,也表现了英雄主义、冒险、坚守、迎难而上,表现了权术、愚昧、官僚主义、对金钱的追求。这是一部上乘之作,对科学知识的阐释非常清晰。
——约翰•巴里,畅销书《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作者
非常引人入胜……[《疫苗竞赛》]完全可与丽贝卡•斯克鲁特2007年出版的《永生的海拉》媲美。
——《自然》期刊
写了很多科学界逸闻、历史细节,以及有趣的人物……她带我们走进一个时代,那时科学尚未建立起禁忌和界限,科学家与医生个体怀抱利他主义,他们未曾想将基因或者活细胞注册为己有……她展现的在生物学家、大学中兴起的激动人心的创业风气,正是生物技术行业的萌芽。
——《华盛顿邮报》
梅雷迪丝•瓦德曼的新书非常精彩,它详细展现了研发风疹疫苗的努力——既是科学变革的故事,也是毫无留情的竞争。它探讨并完美阐释了许多热门话题——读来好像一部侦探杰作。
——《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志》(FASEB)
一部精彩的故事,讲述了科学的暗战、个性的冲突、粗陋的伦理,回顾了细胞生物学如何从科学界的一潭死水转而成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
——《华尔街日报》
瓦德曼的研究涉猎广泛,她的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科学与其人、其时的逸闻与细节。
——《波士顿环球报》
《疫苗竞赛》对于科学家、政治家、医生、父母,对于每一个对医学研究世界感兴趣的人,都是一部重要作品……一部令人信服的作品。
——《赫芬顿邮报》
医学新闻报道的一部典范之作。
——《出版人周刊》
一个重要而精彩的故事,具备改编为电影的戏剧张力与人物特性。
——《科克斯书评》
故事写了人的悲剧,也写了人的伟大;写了好奇心,也写了野心;写了势力争夺,也写了伦理错误;写了关于使用流产胎儿细胞的“假新闻”与“另类事实”。
——《达拉斯晨报》
梅雷迪丝•瓦德曼卷起袖子,坚定地望着一个有时不道德、常常简陋、总是混乱的世界,即公共健康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疫苗。她的发现无疑会带给你惊喜。
——保罗•奥菲特,费城儿童医院传染病专家,《潘多拉的实验室》作者
本书十分吸引人,在寨卡与埃博拉病毒肆虐的时代,尤其能引起人的共鸣。它让我们回想起50年前研究人员所持的医学试验伦理。
——亨利•T. 格里利,斯坦福大学法律与生物科学中心主任,《性别的终结》作者
科学斗争的精彩故事讲完了,其中一个重要话题是,人用疫苗应该用人类还是动物细胞来制备。本故事的主人公是伦纳德•海弗利克,他主张使用人细胞。我们应该庆幸,他获胜了。
——斯坦利•M.加特勒,华盛顿大学遗传医学荣休教授
问题疫苗危害有多大?
如何实现有效监管?
疫苗研发的历史,激荡着科学的坚守、医药巨头的角力、伦理的瓦解与重建,人类的命运随其沉浮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稚伟推荐
入选著名研究慈善机构维康基金会2018年图书奖短名单
《科学》《自然》《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志》《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好评热烈
【编辑推荐】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疫苗更成为人们普遍的关切。疫苗研发历来是一项极端复杂的工作,仍有许多未解的谜团。在本书里,读者能了解疫苗的研发历史、基础知识,能找到这些疑问的答案。
作者为斯坦福、牛津医学科班出身,多年为《科学》《自然》撰写生物医学报道,知识权威可靠、叙事富有极强的文学性。难得的是,除普及生物学、基因科学、疫苗学的知识,本书还极具人道情怀,以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介绍科学实验伦理的发展、疫苗安全问题,以及政府在其中的监管作用。
六大看点,满足读者对疫苗的疑问关切:
★ 全面解答疫苗困惑
疫苗研发难在哪里,新冠疫苗为什么千呼万唤难出来?疫苗保护我们的原理是什么?疫苗安全吗,有哪些副作用?
★ 展现三大疫苗的科研历史
脊髓灰质炎疫苗、狂犬病疫苗、风疹疫苗极大改善了人类健康状况,它们诞生与改良的故事。
★ 讲述人胎细胞系WI-38的传奇
WI-38细胞系推翻了诺奖得主卡雷尔的研究成果,更正了五十年来的公认医学观点,改变了细胞学、生物学的景观。
★ 描写三位杰出科学家的科研人生
海弗利克、科普罗夫斯基、普洛特金的科研故事与人生,诠释了坚持、理想与英雄主义。
★ 曝光医药巨头的利益角逐
抢占疫苗市场意义重大,默克、惠氏、辉瑞等制药公司争分夺秒,科学家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 披露疫苗安全问题,探讨有效监管
回顾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卡特事件、猿猴病毒污染事件,美国军营黄热病疫苗肝炎病毒污染事件等,追溯美国疫苗安全管理不断完善的过程,为现实提供警示与借鉴。
★ 揭示医学试验道德困境
二战期间至1970年代,西方社会长期以孤儿、囚犯、智商人士等弱势群体试验疫苗,医学伦理经过漫长的政府、行业规范才得以确立。
【内容介绍】
新冠疫情的阴影笼罩全球,疫苗竞赛分秒必争。20世纪中叶,脊髓灰质炎、风疹、狂犬病肆虐美国。本书以人胎细胞系WI-38的传奇为线索,讲述三位疫苗巨人海弗利克、科普罗夫斯基、普洛特金的研发故事。他们的发明与发现大大改变了细胞学、疫苗学的景象,为全世界数亿人的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书中展现的20世纪科研实景,交织着坚持、理想与英雄主义,也掺杂着权术、欺瞒与伦理争议,不乏默克、惠氏、辉瑞等医药巨头的利益角逐,资本的游说操作,政府的监管缺失。疫苗失效、医疗事故、医学伦理等话题长久以来牵动人心。
【名家及媒体评论】
《疫苗竞赛》开始于海弗利克博士工作的威斯塔研究所,从WI-38细胞系意想不到的分离与发现着手,以时间和研究进程为线索,交叉着疫苗研究,病毒的分离与发现,以及科学家、临床医生、商业公司还有政府和各色社会团体对各自利益的诉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读者讲述了疫苗研究过程中的科学、伦理、商业和政府监管。由于作者巧妙的故事情节安排,整本书穿插着对人物个性、生活细节的描述,使得原本枯燥的科学研究过程、实验技术细节变得充满了情感和生命。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稚伟
讲述了20世纪中叶疫苗的发展历程,研究细致、写作严谨、极有启发。这部睿智的大部头给人带来愉快阅读体验,它全面描绘并探讨了疫苗研发竞赛中的许多关键问题。
——《科学》期刊
这是一个与疾病作战的故事,梅雷迪丝娓娓道来。她不仅展示了科学如何运作,也表现了英雄主义、冒险、坚守、迎难而上,表现了权术、愚昧、官僚主义、对金钱的追求。这是一部上乘之作,对科学知识的阐释非常清晰。
——约翰•巴里,畅销书《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作者
非常引人入胜……[《疫苗竞赛》]完全可与丽贝卡•斯克鲁特2007年出版的《永生的海拉》媲美。
——《自然》期刊
写了很多科学界逸闻、历史细节,以及有趣的人物……她带我们走进一个时代,那时科学尚未建立起禁忌和界限,科学家与医生个体怀抱利他主义,他们未曾想将基因或者活细胞注册为己有……她展现的在生物学家、大学中兴起的激动人心的创业风气,正是生物技术行业的萌芽。
——《华盛顿邮报》
梅雷迪丝•瓦德曼的新书非常精彩,它详细展现了研发风疹疫苗的努力——既是科学变革的故事,也是毫无留情的竞争。它探讨并完美阐释了许多热门话题——读来好像一部侦探杰作。
——《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志》(FASEB)
一部精彩的故事,讲述了科学的暗战、个性的冲突、粗陋的伦理,回顾了细胞生物学如何从科学界的一潭死水转而成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
——《华尔街日报》
瓦德曼的研究涉猎广泛,她的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科学与其人、其时的逸闻与细节。
——《波士顿环球报》
《疫苗竞赛》对于科学家、政治家、医生、父母,对于每一个对医学研究世界感兴趣的人,都是一部重要作品……一部令人信服的作品。
——《赫芬顿邮报》
医学新闻报道的一部典范之作。
——《出版人周刊》
一个重要而精彩的故事,具备改编为电影的戏剧张力与人物特性。
——《科克斯书评》
故事写了人的悲剧,也写了人的伟大;写了好奇心,也写了野心;写了势力争夺,也写了伦理错误;写了关于使用流产胎儿细胞的“假新闻”与“另类事实”。
——《达拉斯晨报》
梅雷迪丝•瓦德曼卷起袖子,坚定地望着一个有时不道德、常常简陋、总是混乱的世界,即公共健康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疫苗。她的发现无疑会带给你惊喜。
——保罗•奥菲特,费城儿童医院传染病专家,《潘多拉的实验室》作者
本书十分吸引人,在寨卡与埃博拉病毒肆虐的时代,尤其能引起人的共鸣。它让我们回想起50年前研究人员所持的医学试验伦理。
——亨利•T. 格里利,斯坦福大学法律与生物科学中心主任,《性别的终结》作者
科学斗争的精彩故事讲完了,其中一个重要话题是,人用疫苗应该用人类还是动物细胞来制备。本故事的主人公是伦纳德•海弗利克,他主张使用人细胞。我们应该庆幸,他获胜了。
——斯坦利•M.加特勒,华盛顿大学遗传医学荣休教授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豆瓣
What If ?: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
8.2 (60 个评分)
作者:
兰道尔·门罗
译者:
朱君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5
「未读•探索家」重磅推出,2015年最有趣的书!
再荒诞的问题都可能有一个科学答案!
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能烤熟?
哭多了会脱水吗?
如果把一辈子亲吻所用的力气用在一个亲吻,会产生多大引力?
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
所有好奇心都值得被满足
2014年全美最畅销趣味科普书: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NO.1持续2周,入选2014年度最佳图书,上市后横扫《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华尔街时报》等各大图书榜,迄今稳居各大排行榜前列!
天才作者,前NASA员工、网络最火科普专栏What If合集:作者曾在NASA制造机器人,后来成为科普漫画家,玩转物理、天文、生物、化学、数学各学科知识,轻松接招粉丝们提出的脑洞大开的问题,配上xkcd风格的火柴人漫画,幽默机智的答案让人拍案叫绝!
国内外人气爆棚,粉丝众多:国外诸多一线媒体、TED演讲人、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联手点赞。国内果壳网、译言网持续2年自发翻译连载百余篇,粉丝众多,在中国年轻读者中具有极高人气。
让科学流行起来:机智问答+幽默漫画,全书超过1/3内容首次发表,不怕你敢问,只怕你脑洞不够大!
本书是前NASA员工、超热门科普漫画“xkcd”作家兰德尔•门罗的新作,内容来自他的“What If”科学问答专栏,辅以“xkcd”经典火柴人漫画,轻松幽默地将各学科知识跃然纸上。
如果人体内的DNA瞬间消失了会怎样?如果把海水抽干会怎样?如果地球膨胀得像太阳一样大会怎样?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烤熟?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这不是中规中矩的《十万个为什么》,而是脑洞大开的科学真相,小时候萌生的异想天开,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最机智幽默的科学答案!
再荒诞的问题都可能有一个科学答案!
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能烤熟?
哭多了会脱水吗?
如果把一辈子亲吻所用的力气用在一个亲吻,会产生多大引力?
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
所有好奇心都值得被满足
2014年全美最畅销趣味科普书: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NO.1持续2周,入选2014年度最佳图书,上市后横扫《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华尔街时报》等各大图书榜,迄今稳居各大排行榜前列!
天才作者,前NASA员工、网络最火科普专栏What If合集:作者曾在NASA制造机器人,后来成为科普漫画家,玩转物理、天文、生物、化学、数学各学科知识,轻松接招粉丝们提出的脑洞大开的问题,配上xkcd风格的火柴人漫画,幽默机智的答案让人拍案叫绝!
国内外人气爆棚,粉丝众多:国外诸多一线媒体、TED演讲人、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联手点赞。国内果壳网、译言网持续2年自发翻译连载百余篇,粉丝众多,在中国年轻读者中具有极高人气。
让科学流行起来:机智问答+幽默漫画,全书超过1/3内容首次发表,不怕你敢问,只怕你脑洞不够大!
本书是前NASA员工、超热门科普漫画“xkcd”作家兰德尔•门罗的新作,内容来自他的“What If”科学问答专栏,辅以“xkcd”经典火柴人漫画,轻松幽默地将各学科知识跃然纸上。
如果人体内的DNA瞬间消失了会怎样?如果把海水抽干会怎样?如果地球膨胀得像太阳一样大会怎样?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烤熟?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这不是中规中矩的《十万个为什么》,而是脑洞大开的科学真相,小时候萌生的异想天开,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最机智幽默的科学答案!
暗淡蓝点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卡尔·萨根 (Carl Sagan)
译者:
叶式辉
/
黄一勤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 11
全书首先回顾了历史上有关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种种观念,接着根据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探测的成就对太阳系作了全方位的考察,然后评估了将人送入太空的种种理由,最后是作者本人对人类未来的太空家园的长远展望。
《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是享誉全球的美国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ngan)60岁那年出版的科普名著,其主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文明进步的长远前景——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如何在太空中寻觅与建设新家园。
本书叙述风格宛如一部纵贯往昔、今日与未来的史诗,于宏伟缜密间编织着大量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
《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是享誉全球的美国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ngan)60岁那年出版的科普名著,其主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文明进步的长远前景——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如何在太空中寻觅与建设新家园。
本书叙述风格宛如一部纵贯往昔、今日与未来的史诗,于宏伟缜密间编织着大量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
平面国 豆瓣
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
9.0 (169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德温·A·艾勃特
译者:
鲁冬旭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8
很难简单概括《平面国》这本书。
它可以是:首次解释"维度"概念的科普读物、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煞有介事的数学童话、剑走偏锋的精神启蒙、辛辣讽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寓言。
这本一百年前横空出世的小书,通篇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散发着浓浓英式幽默,有趣、迷人,令人捧腹 。
它启发过无数大师,深刻影响了现当代科学。“平面国”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超级文化符号。
*********************************
作者在平面宇宙设定基础上,展开细节详实的“平面国”生活画卷。平面国的各形状居民操心自己的国家社会,就像我们操心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住在平面房子里,通过雾气和光线识别他人,靠彼此触摸识别“角度”区分地位。平面国史上还发生通过染色消除阶级而引发的大事件,比起空间世界的人类历史也不遑多让。
故事的主角,一位体面的正方形先生突然遇到了从三维国前来平面国传福音的“球”。他决定跟随这位导师向平面国传播立体空间的真理,却无法用平面国居民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高度和上(而不是北)。被人当做疯子后,他写出了这部传世的《平面国》。
作为读者的我们,将在这个故事中获得上帝视角,得以审视自身,以科学的态度,理解“科学的谦卑”
*************
*** 题 献 ***
写给所有空间中的居民
特别献给H·C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谦卑的平面国居民
他一开始只知道两二维的世界
后来才有幸被引入三维的空间
作者把这本书献给天空之国的臣民们
希望本书能激励你们不断立下更高的志向
去探索四维、五维、甚至六维的秘密
立体人,你们是比作者更高级的物种
愿探索能拓宽你们的想象
并孕育出最少见、最卓越的美德——谦虚
—— 本书作者正方形
它可以是:首次解释"维度"概念的科普读物、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煞有介事的数学童话、剑走偏锋的精神启蒙、辛辣讽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寓言。
这本一百年前横空出世的小书,通篇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散发着浓浓英式幽默,有趣、迷人,令人捧腹 。
它启发过无数大师,深刻影响了现当代科学。“平面国”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超级文化符号。
*********************************
作者在平面宇宙设定基础上,展开细节详实的“平面国”生活画卷。平面国的各形状居民操心自己的国家社会,就像我们操心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住在平面房子里,通过雾气和光线识别他人,靠彼此触摸识别“角度”区分地位。平面国史上还发生通过染色消除阶级而引发的大事件,比起空间世界的人类历史也不遑多让。
故事的主角,一位体面的正方形先生突然遇到了从三维国前来平面国传福音的“球”。他决定跟随这位导师向平面国传播立体空间的真理,却无法用平面国居民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高度和上(而不是北)。被人当做疯子后,他写出了这部传世的《平面国》。
作为读者的我们,将在这个故事中获得上帝视角,得以审视自身,以科学的态度,理解“科学的谦卑”
*************
*** 题 献 ***
写给所有空间中的居民
特别献给H·C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谦卑的平面国居民
他一开始只知道两二维的世界
后来才有幸被引入三维的空间
作者把这本书献给天空之国的臣民们
希望本书能激励你们不断立下更高的志向
去探索四维、五维、甚至六维的秘密
立体人,你们是比作者更高级的物种
愿探索能拓宽你们的想象
并孕育出最少见、最卓越的美德——谦虚
—— 本书作者正方形
Underland 豆瓣
作者:
Robert Macfarlane
W.W. Norton Company
2019
- 6
From the best-selling, award-winning author of Landmarks and The Old Ways, a haunting voyage into the planet’s past and future.
Hailed as "the great nature writer of this generation" (Wall Street Journal), Robert Macfarlane is the celebrated author of books about the intersections of the human and the natural realms. In Underland, he delivers his masterpiece: an epic exploration of the Earth’s underworlds as they exist in myth, literature, memory, and the land itself.
In this highly anticipated sequel to his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The Old Ways, Macfarlane takes us on an extraordinary journey into our relationship with darkness, burial, and what lies beneath the surface of both place and mind. Traveling through “deep time”―the dizzying expanses of geologic time that stretch away from the present―he moves from the birth of the universe to a post-human future, from the prehistoric art of Norwegian sea caves to the blue depths of the Greenland ice cap, from Bronze Age funeral chambers to the catacomb labyrinth below Paris, and from the underground fungal networks through which trees communicate to a deep-sunk “hiding place” where nuclear waste will be stored for 100,000 years to come. “Woven through Macfarlane’s own travels are the unforgettable stories of descents into the underland made across history by explorers, artists, cavers, divers, mourners, dreamers, and murderers, all of whom have been drawn for different reasons to seek what Cormac McCarthy calls “the awful darkness within the world.”
Global in its geography and written with great lyricism and power, Underland speaks powerfully to our present moment. Taking a deep-time view of our planet, Macfarlane here asks a vital and unsettling question: “Are we being good ancestors to the future Earth?” Underland marks a new turn in Macfarlane’s long-term mapping of the relations of landscape and the human heart. From its remarkable opening pages to its deeply moving conclusion, it is a journey into wonder, loss, fear, and hope. At once ancient and urgent, this is a book that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see the world.
Hailed as "the great nature writer of this generation" (Wall Street Journal), Robert Macfarlane is the celebrated author of books about the intersections of the human and the natural realms. In Underland, he delivers his masterpiece: an epic exploration of the Earth’s underworlds as they exist in myth, literature, memory, and the land itself.
In this highly anticipated sequel to his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The Old Ways, Macfarlane takes us on an extraordinary journey into our relationship with darkness, burial, and what lies beneath the surface of both place and mind. Traveling through “deep time”―the dizzying expanses of geologic time that stretch away from the present―he moves from the birth of the universe to a post-human future, from the prehistoric art of Norwegian sea caves to the blue depths of the Greenland ice cap, from Bronze Age funeral chambers to the catacomb labyrinth below Paris, and from the underground fungal networks through which trees communicate to a deep-sunk “hiding place” where nuclear waste will be stored for 100,000 years to come. “Woven through Macfarlane’s own travels are the unforgettable stories of descents into the underland made across history by explorers, artists, cavers, divers, mourners, dreamers, and murderers, all of whom have been drawn for different reasons to seek what Cormac McCarthy calls “the awful darkness within the world.”
Global in its geography and written with great lyricism and power, Underland speaks powerfully to our present moment. Taking a deep-time view of our planet, Macfarlane here asks a vital and unsettling question: “Are we being good ancestors to the future Earth?” Underland marks a new turn in Macfarlane’s long-term mapping of the relations of landscape and the human heart. From its remarkable opening pages to its deeply moving conclusion, it is a journey into wonder, loss, fear, and hope. At once ancient and urgent, this is a book that will change the way you see the world.
脑袋里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 豆瓣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王彩虹
中信出版社
2011
- 1
编辑推荐:
“他谈论精神病人,就像在讲《一千零一夜》一样生动有趣。”
只有七秒钟记忆的人该怎么活下去?
音乐节拍能让跛足的人扔掉双拐?
五分钟一个科学传奇,不容喘息的震撼体验!
人气爆棚的神经学医生萨克斯,风靡全球的科普巨作!
《纽约时报》畅销榜力荐人文经典!亚马逊书店度好书五星推荐!
-------------------
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和其他人听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呢?
或许你还不熟悉萨克斯医生,但他的研究或许会让你觉得大开眼界:如果失去了一只耳朵,会影响我们“收听”立体声效吗?为什么我们都快忘光了小时候的记忆,却还可以完整地哼完童年的歌谣?网络上说的死亡音乐和幻觉音乐是真实存在的吗?电视剧里用熟悉的音乐将瘫痪的病人唤醒的奇迹,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而关于我们的听觉的故事,或许还有你完全想象不到的趣事:一个轻松记住2000出歌剧的天才,却连2加2等于几这样都无法计算;有一种叫做绝对音感的东西,你可能拥有,贝多芬、莫扎特他们却不一定拥有;我们看得到番茄的颜色、咖啡的颜色,有人却看得到音乐的颜色;不要以为所有唱歌走调的人都是音乐课没学好,在某些人的耳朵里,音乐就是一堆锅碗瓢盆砸在地上的噪音……
“他谈论精神病人,就像在讲《一千零一夜》一样生动有趣。”
只有七秒钟记忆的人该怎么活下去?
音乐节拍能让跛足的人扔掉双拐?
五分钟一个科学传奇,不容喘息的震撼体验!
人气爆棚的神经学医生萨克斯,风靡全球的科普巨作!
《纽约时报》畅销榜力荐人文经典!亚马逊书店度好书五星推荐!
-------------------
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和其他人听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呢?
或许你还不熟悉萨克斯医生,但他的研究或许会让你觉得大开眼界:如果失去了一只耳朵,会影响我们“收听”立体声效吗?为什么我们都快忘光了小时候的记忆,却还可以完整地哼完童年的歌谣?网络上说的死亡音乐和幻觉音乐是真实存在的吗?电视剧里用熟悉的音乐将瘫痪的病人唤醒的奇迹,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而关于我们的听觉的故事,或许还有你完全想象不到的趣事:一个轻松记住2000出歌剧的天才,却连2加2等于几这样都无法计算;有一种叫做绝对音感的东西,你可能拥有,贝多芬、莫扎特他们却不一定拥有;我们看得到番茄的颜色、咖啡的颜色,有人却看得到音乐的颜色;不要以为所有唱歌走调的人都是音乐课没学好,在某些人的耳朵里,音乐就是一堆锅碗瓢盆砸在地上的噪音……
Mysteries of the Quantum Universe 豆瓣
Le mystère du monde quantique
作者:
Thibault Damour
PENGUIN GROUP
2017
- 6
脑与意识 豆瓣
Consciousness and the Brain: Deciphering How the Brain Codes Our Thoughts
7.8 (9 个评分)
作者: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Stanislas Dehaene)
译者:
章熠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
- 11
[内容简介]
除宇宙外,大脑是目前人类的头号未解之谜,宛若科学领域闪耀的王冠,而王冠上璀璨的明珠,要属人的意识,它令人着迷又深不可测。意识吸引了全世界科学领域的巨擘的目光,而脑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从这些人里脱颖而出,他让意识探索从空想走向实践。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 坎德尔所说,迪昂开创的一系列意识实验,彻底改变了脑科学领域。
在《脑与意识》中,迪昂集结了意识与思维近20年来的前沿研究成果,用丰富、富有创新性的实验,将深奥难懂的脑科学知识,以大众看得懂的方式娓娓道来,发现了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标志,原来意识是“可见的”,掀起了脑科学的新篇章。
从我们感觉不到无意识讲到人人可察觉的主观思想,从意识的功能讲到意识的测量方法,从与植物人沟通讲到创造有意识的AI。本书对意识与思维背后的脑活动进行了重新定义、检验和阐释,探讨了意识在临床医疗和未来科技方面的潜在用途和进展,为读者打开了新思路。迪昂与同事提出的突破性理论“全脑神经工作空间”书中也进行了详细解释。
让我们跟随迪昂一同踏上旅程,探索人类思想、情感与意志背后那复杂而令人兴奋的真相。
[编辑推荐]
●电子化、智能化将是人类未来的生活基础和主流,这意味着脑科学,尤其是意识问题,将成为人类研究的核心。本书的新探索、新方法、新范式、新观点无疑会为将来脑科学发展开辟新疆土。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研究跨越神经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作为全世界极具影响力的认知神经科学家、欧洲神经科学领军人、“神经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大脑奖得主,迪昂已超其导师、认知神经科学的创始人之一迈克尔·波斯纳,确立了自己在脑科学领域的大神级地位。
●这本书适合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疗技术人员、医生和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它可以帮助医疗人士对病人的意识情况做出诊断,让人工智能专家找到如何让AI拥有人类思维这一问题的答案。本书也适合任何与脑科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人士。对神经科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学初学者来说,它是了解大脑很好的入门书籍,为读者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意识实验范式,对这些学科的专家而言,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现代意识研究拼图。对于乐于探索前沿知识的读者,他们可以从这些设计新奇、令人拍案叫绝的实验中锻炼科学思维与逻辑推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世界领军神经科学家克里斯·弗里思、加州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和工程学教授克里斯托弗·科赫、《华盛顿邮报》等盛赞。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唐孝威倾情作序,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周晓林、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顾凡及、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恒威、果壳网CEO姬十三、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盛赞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除宇宙外,大脑是目前人类的头号未解之谜,宛若科学领域闪耀的王冠,而王冠上璀璨的明珠,要属人的意识,它令人着迷又深不可测。意识吸引了全世界科学领域的巨擘的目光,而脑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从这些人里脱颖而出,他让意识探索从空想走向实践。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 坎德尔所说,迪昂开创的一系列意识实验,彻底改变了脑科学领域。
在《脑与意识》中,迪昂集结了意识与思维近20年来的前沿研究成果,用丰富、富有创新性的实验,将深奥难懂的脑科学知识,以大众看得懂的方式娓娓道来,发现了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标志,原来意识是“可见的”,掀起了脑科学的新篇章。
从我们感觉不到无意识讲到人人可察觉的主观思想,从意识的功能讲到意识的测量方法,从与植物人沟通讲到创造有意识的AI。本书对意识与思维背后的脑活动进行了重新定义、检验和阐释,探讨了意识在临床医疗和未来科技方面的潜在用途和进展,为读者打开了新思路。迪昂与同事提出的突破性理论“全脑神经工作空间”书中也进行了详细解释。
让我们跟随迪昂一同踏上旅程,探索人类思想、情感与意志背后那复杂而令人兴奋的真相。
[编辑推荐]
●电子化、智能化将是人类未来的生活基础和主流,这意味着脑科学,尤其是意识问题,将成为人类研究的核心。本书的新探索、新方法、新范式、新观点无疑会为将来脑科学发展开辟新疆土。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研究跨越神经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作为全世界极具影响力的认知神经科学家、欧洲神经科学领军人、“神经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大脑奖得主,迪昂已超其导师、认知神经科学的创始人之一迈克尔·波斯纳,确立了自己在脑科学领域的大神级地位。
●这本书适合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疗技术人员、医生和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它可以帮助医疗人士对病人的意识情况做出诊断,让人工智能专家找到如何让AI拥有人类思维这一问题的答案。本书也适合任何与脑科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人士。对神经科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学初学者来说,它是了解大脑很好的入门书籍,为读者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意识实验范式,对这些学科的专家而言,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现代意识研究拼图。对于乐于探索前沿知识的读者,他们可以从这些设计新奇、令人拍案叫绝的实验中锻炼科学思维与逻辑推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世界领军神经科学家克里斯·弗里思、加州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和工程学教授克里斯托弗·科赫、《华盛顿邮报》等盛赞。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唐孝威倾情作序,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周晓林、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顾凡及、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恒威、果壳网CEO姬十三、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盛赞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骨头之书 豆瓣
Book of Bones: 10 Record-Breaking Animals
作者:
[美] 加布里尔•巴尔干(Gabrielle Balkan )/文
/
[英] 山姆•布鲁斯特(Sam Brewster )/图
译者:
戴婧晶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1
★★★
《科克斯书评》《出版人周刊》《学样图书馆》杂志、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古生物学家邢立达、科普作家张旭联袂力荐!
10种创纪录的动物,10幅可触摸的骨骼设计(采用磨砂UV工艺), 8开大幅精美的动物生活环境插图,在游戏中乐享丰盛的“骨头大餐”!
……………………
◎ 编辑推荐
★ 10种创纪录的动物骨骼设计,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10种创纪录的动物骨骼设计,让动物构造一览无余;可触摸的磨砂工艺,带给孩子不一样的触觉体验,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
★ 10种创纪录动物的奇趣知识,极大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谁的骨头最大?谁的骨头最多?谁的骨头最重?蓝鲸一张口能吞掉700,000只磷虾。世界上飞行最快的动物,一年的飞行距离相当于绕地球大半圈。奇趣的知识,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开阔了孩子的视野。
★ 环环相扣的互动形式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提出问题、提示线索、动物猜谜、知识解析,巧妙的互动形式,引发孩子的探究之心。
★ 动物自述的语言配以精美的动物生活环境插图,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用第一人称介绍每一种动物,仿佛动物就在和小读者面对面说话,配以10种动物及栖息环境的精美插图,丰富孩子对相关动物的认识,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
★ 权威人士的审稿、力荐以及书后的专业术语表,培养孩子的科学规范意识。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等多位专家审稿、力荐,书后还附有各种骨头的专业术语,规范孩子的科学表达。
……………………
◎ 媒体推荐
本书用当下最新颖的方式诠释了骨骼的特性与多样性。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本书是对泛读者和对动物学感兴趣的读者都适宜的读物。书里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动物知识展示。”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本书保持了菲登出版社一贯的高品质,插图精美,抓人眼球。这本书从骨骼的角度介绍了动物王国的骨骼记录“保持者”。与其他有关动物的非小说类图书不同,这本书为正在汲取科学知识的小读者们提供了大量新的知识和信息。我非常喜欢本书“问答式”的内容设计。此外,本书的精装版制作精良,是非常可爱的儿童礼物。
——九点到三点半网站(Nine to Three Thirty)
本书插图制作精美,关于动物骨骼知识的介绍方式独特而有趣,这使得本书兼具知识性和参与性。书的每一页都让你通过巧妙的提示去猜测到底是哪种动物。我敢肯定,会有不少成年人从中获益。
——Coombe Mill
本书用猜谜游戏的方式剥丝抽茧地展开介绍,引人入胜。此外,本书独特的翻页式排版与触摸式的图案纹理设计仿佛让骨骼活了起来。
——《在校日》(Term Times)
将猜谜游戏贯穿全文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将儿童对于比赛记录数据的追捧与动物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为热衷于探究的读者和自然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学习素材。
——《父母谈》(Parent Talk)
幽默、益智、新颖、准确,本书采取了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写作方式,十分吸引人。
——《早教杂志》(Early Years Childcare Magazine)
这是一本出色的非小说类图书。与以往同类型图书不同,非常有趣!
——《想象汤》(Imagination Soup)
这本书在保留趣味性的同时又传递着大量严肃的科学信息。虽然如此,本书却绝对不是枯燥的教科书。作者Gabrielle Balkan的叙述充满智慧,书中的知识信息有趣,引人入胜。加上Sam Brewster受丝网印刷启发绘制而成的精美插图,本书绝对是探究型读者与热爱自然历史的读者的不二选择。本书用一种幽默有趣的方式精妙地搭建并探索了骨骼、解剖学与自然界联系的桥梁。
——OutsideInWorld.org网站
首先,通过独特的骨骼特质与有趣的知识介绍来猜测动物的探索式的阅读设计已经深深地吸引了小读者们。其次,关于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精美插图也是一大亮点。这本书为善于探究学习的孩子们打开了学习解剖学和了解更广阔自然界的大门!
——《童书基金会》(Books Trust)
本书是一顿超级丰富的骨骼盛宴,通过趣味的视角将动物的内部形态展示给学校的教师们。
——《学校图书馆杂志》(School Library Journal)
本书由菲登出版社出版,其插图品质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布鲁斯特的插图在简约与精细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书宴》书评网(Book Riot)
这是一本绝对有料的书。
—— 《父爱》早教网(Fatherly)
……………………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语言生动活泼,内容奇妙精彩!相信大人们也会看得津津有味!推荐给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动物骨头中的奥秘!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原
10种拥有特殊骨骼的动物,为孩子们架起骨骼学、解剖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
——青年古生物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
最大的骨头,最小的骨头,最重的骨头,最轻的骨头……想知道哪些动物拥有这些特殊的骨头吗?这本《骨头之书》会告诉你答案。一起来探索吧!
——青年科普作家,蜂言蜂语科普平台创始人张旭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构思巧妙、设计独特的科普绘本。提出问题、提示线索、知识解析、动物猜谜,巧妙的互动形式,引发孩子的探究之心;描绘动物及栖息环境的精美插图,以及动物身上可触摸的骨骼设计(磨砂工艺),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10种拥有创世界记录骨骼的动物,为孩子们架起骨骼学、解剖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
《科克斯书评》《出版人周刊》《学样图书馆》杂志、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古生物学家邢立达、科普作家张旭联袂力荐!
10种创纪录的动物,10幅可触摸的骨骼设计(采用磨砂UV工艺), 8开大幅精美的动物生活环境插图,在游戏中乐享丰盛的“骨头大餐”!
……………………
◎ 编辑推荐
★ 10种创纪录的动物骨骼设计,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10种创纪录的动物骨骼设计,让动物构造一览无余;可触摸的磨砂工艺,带给孩子不一样的触觉体验,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
★ 10种创纪录动物的奇趣知识,极大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谁的骨头最大?谁的骨头最多?谁的骨头最重?蓝鲸一张口能吞掉700,000只磷虾。世界上飞行最快的动物,一年的飞行距离相当于绕地球大半圈。奇趣的知识,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开阔了孩子的视野。
★ 环环相扣的互动形式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提出问题、提示线索、动物猜谜、知识解析,巧妙的互动形式,引发孩子的探究之心。
★ 动物自述的语言配以精美的动物生活环境插图,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用第一人称介绍每一种动物,仿佛动物就在和小读者面对面说话,配以10种动物及栖息环境的精美插图,丰富孩子对相关动物的认识,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
★ 权威人士的审稿、力荐以及书后的专业术语表,培养孩子的科学规范意识。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等多位专家审稿、力荐,书后还附有各种骨头的专业术语,规范孩子的科学表达。
……………………
◎ 媒体推荐
本书用当下最新颖的方式诠释了骨骼的特性与多样性。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本书是对泛读者和对动物学感兴趣的读者都适宜的读物。书里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动物知识展示。”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本书保持了菲登出版社一贯的高品质,插图精美,抓人眼球。这本书从骨骼的角度介绍了动物王国的骨骼记录“保持者”。与其他有关动物的非小说类图书不同,这本书为正在汲取科学知识的小读者们提供了大量新的知识和信息。我非常喜欢本书“问答式”的内容设计。此外,本书的精装版制作精良,是非常可爱的儿童礼物。
——九点到三点半网站(Nine to Three Thirty)
本书插图制作精美,关于动物骨骼知识的介绍方式独特而有趣,这使得本书兼具知识性和参与性。书的每一页都让你通过巧妙的提示去猜测到底是哪种动物。我敢肯定,会有不少成年人从中获益。
——Coombe Mill
本书用猜谜游戏的方式剥丝抽茧地展开介绍,引人入胜。此外,本书独特的翻页式排版与触摸式的图案纹理设计仿佛让骨骼活了起来。
——《在校日》(Term Times)
将猜谜游戏贯穿全文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将儿童对于比赛记录数据的追捧与动物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为热衷于探究的读者和自然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学习素材。
——《父母谈》(Parent Talk)
幽默、益智、新颖、准确,本书采取了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写作方式,十分吸引人。
——《早教杂志》(Early Years Childcare Magazine)
这是一本出色的非小说类图书。与以往同类型图书不同,非常有趣!
——《想象汤》(Imagination Soup)
这本书在保留趣味性的同时又传递着大量严肃的科学信息。虽然如此,本书却绝对不是枯燥的教科书。作者Gabrielle Balkan的叙述充满智慧,书中的知识信息有趣,引人入胜。加上Sam Brewster受丝网印刷启发绘制而成的精美插图,本书绝对是探究型读者与热爱自然历史的读者的不二选择。本书用一种幽默有趣的方式精妙地搭建并探索了骨骼、解剖学与自然界联系的桥梁。
——OutsideInWorld.org网站
首先,通过独特的骨骼特质与有趣的知识介绍来猜测动物的探索式的阅读设计已经深深地吸引了小读者们。其次,关于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精美插图也是一大亮点。这本书为善于探究学习的孩子们打开了学习解剖学和了解更广阔自然界的大门!
——《童书基金会》(Books Trust)
本书是一顿超级丰富的骨骼盛宴,通过趣味的视角将动物的内部形态展示给学校的教师们。
——《学校图书馆杂志》(School Library Journal)
本书由菲登出版社出版,其插图品质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布鲁斯特的插图在简约与精细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书宴》书评网(Book Riot)
这是一本绝对有料的书。
—— 《父爱》早教网(Fatherly)
……………………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语言生动活泼,内容奇妙精彩!相信大人们也会看得津津有味!推荐给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动物骨头中的奥秘!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原
10种拥有特殊骨骼的动物,为孩子们架起骨骼学、解剖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
——青年古生物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
最大的骨头,最小的骨头,最重的骨头,最轻的骨头……想知道哪些动物拥有这些特殊的骨头吗?这本《骨头之书》会告诉你答案。一起来探索吧!
——青年科普作家,蜂言蜂语科普平台创始人张旭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构思巧妙、设计独特的科普绘本。提出问题、提示线索、知识解析、动物猜谜,巧妙的互动形式,引发孩子的探究之心;描绘动物及栖息环境的精美插图,以及动物身上可触摸的骨骼设计(磨砂工艺),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10种拥有创世界记录骨骼的动物,为孩子们架起骨骼学、解剖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
Expecting Better 豆瓣
作者:
Emily Oster
Penguin Books
2014
- 6
打开一颗心 豆瓣 Eggplant.place
Fragile Lives: A Heart Surgeon’s 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on the Operating Table
9.0 (102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
译者:
高天羽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编辑推荐】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推荐语】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
——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
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
——李清晨,儿童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编辑推荐】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推荐语】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
——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
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
——李清晨,儿童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
地質學家的記時錄 豆瓣
Timefulness: How Thinking Like a Geologist Can Help Save the World
作者:
Marcia Bjornerud 瑪希婭‧貝約內魯
译者:
林佩蓉
商周
2020
- 4
榮獲2019年美國出版商協會大眾科學與數學類散文獎、201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傑出學術寫作作品、2018 EcoLit Books最佳環境寫作選書
入圍2019年美國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初選、《洛杉磯時報》科學暨科技圖書獎決選、美國大學優等生聯誼會(Phi Beta Kappa)科學圖書獎決選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主任 李元希‖臺大地質學系教授 陳文山‖作家 番紅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科普作家、《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潘昌志(阿樹老師)‖EarthWed成長社群、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謝隆欽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序)
經過億萬年時間洗禮的靜默岩層,訴說著地球驚心動魄的過往與未來。
鮮少有人明白,地球源遠流長的歷史,橫跨了極其廣闊的時間範疇,而狹隘的時間觀,造成許多難以彌補的環境問題。一滴水停留在地球大氣層的時間通常是九天,這是能夠輕易理解的時間概念。但二氧化碳分子滯留在大氣層的時間長達數百年之久,這就趨近我們理解的極限了。我們現今的日常生活面貌,是由早在人類出現前便已運作億萬年的各種過程所形塑,而人類生活習慣所造成的後果,也將在我們逝去後,延續好幾個世代。
透過貝約內魯的文字,我們將能夠了解地球在其漫長過往中的脈動,並以地質學家的思維來看待時間,讓我們以嶄新的角度省思人類在時間軸中所處的位置,思索如何因應當今的環境變遷問題,打造永續的未來。
各界好評
此書讓我們進行一場高速的地球時空旅行,可以看到從古到今地球的演化、生物的滅絕、大氣的演化與環境的變遷,對於地質和全球環境變遷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宏觀的視野,能以更開闊的心胸來看待現在的事物。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主任 李元希
本書文辭生動,對於地球科學觀點敘述清晰深入,內容引述三百年來的許多科學史料,非常引人入勝;尤其對於地球環境的關懷。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陳文山
在書中,對地質學死心塌地的貝約內魯,提供我們大量地質科學的知識,有幾章她不吝寫出大量的專業知識,讓我們認識到地質學知識大廈是如何在優秀的地質學家手中打造出來。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
本書的作者,也是位說故事界的佼佼者,無論是演說或是撰文,不只引經據典,也擅用流行文化來為事物作出最貼切的譬喻。讓人同時認識地球歷史,也了解了地質學家如何研究地球。
——科普作家、《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潘昌志(阿樹老師)
本書作者瑪希婭.貝約內魯是一位優雅的地質學家,在這本暢談地質時間的書中列舉了地質學上眾多經典生動的實例,深入淺出地引領大家「以地質學家的思維來看待時間」。
——EarthWed成長社群、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謝隆欽
在貝約內魯的筆觸下,岩石以溫婉的聲音述說著我們這個美麗星球的故事。《地質學家的記時錄》內容引人入勝、論述清晰流暢,其提醒我們,當下這一刻,只是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連結,但當今的世界過於關注眼下的一切,往往輕忽了這個事實。
——露絲.迪佛萊斯(Ruth DeFries),《趨動成長的巨輪:人類如何化自然危機為轉機》(The Big Ratchet: How Humanity Thrives in the Face of Natural Crisis)作者
以熱切的口吻適時呼籲建立「地質素養」(geo-literacy)的急迫性。
——大衛.蒙哥馬利(David R. Montgomery),《泥土:文明的侵蝕》(Dirt: The Erosion of Civilizations)與《培植革命:讓我們的土壤重獲新生》(Growing a Revolution: Bringing Our Soil Back to Life)作者
本書為精湛之作,行文縝密,詳確引介最新科學理念。書中以地質觀點探討現代氣候的變遷,並有力呼籲世人起身採取行動。《地質學家的記時錄》是我讀過最棒的科學書籍之一。
——詹姆斯.勞倫斯.包爾(James Lawrence Powell),《地球科學的四大革新:從異端到真理》(Four Revolutions in the Earth Sciences: From Heresy to Truth)作者
本書言簡意賅,寓意隽永,從約四十五億年前地球的誕生,以至人類引發的氣候變遷問題,細細講述地球的歷史。貝約內魯想傳達的訊息是,我們必須瞭解地質時間的意義,才能意識到我們現下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並採取因應之道。
——賽門.蘭博(Simon Lamb),《山上的惡魔:尋找安地斯山脈的起源》(Devil in the Mountain: A Search for the Origin of the Andes)作者
入圍2019年美國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初選、《洛杉磯時報》科學暨科技圖書獎決選、美國大學優等生聯誼會(Phi Beta Kappa)科學圖書獎決選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主任 李元希‖臺大地質學系教授 陳文山‖作家 番紅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科普作家、《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潘昌志(阿樹老師)‖EarthWed成長社群、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謝隆欽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序)
經過億萬年時間洗禮的靜默岩層,訴說著地球驚心動魄的過往與未來。
鮮少有人明白,地球源遠流長的歷史,橫跨了極其廣闊的時間範疇,而狹隘的時間觀,造成許多難以彌補的環境問題。一滴水停留在地球大氣層的時間通常是九天,這是能夠輕易理解的時間概念。但二氧化碳分子滯留在大氣層的時間長達數百年之久,這就趨近我們理解的極限了。我們現今的日常生活面貌,是由早在人類出現前便已運作億萬年的各種過程所形塑,而人類生活習慣所造成的後果,也將在我們逝去後,延續好幾個世代。
透過貝約內魯的文字,我們將能夠了解地球在其漫長過往中的脈動,並以地質學家的思維來看待時間,讓我們以嶄新的角度省思人類在時間軸中所處的位置,思索如何因應當今的環境變遷問題,打造永續的未來。
各界好評
此書讓我們進行一場高速的地球時空旅行,可以看到從古到今地球的演化、生物的滅絕、大氣的演化與環境的變遷,對於地質和全球環境變遷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宏觀的視野,能以更開闊的心胸來看待現在的事物。
——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主任 李元希
本書文辭生動,對於地球科學觀點敘述清晰深入,內容引述三百年來的許多科學史料,非常引人入勝;尤其對於地球環境的關懷。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陳文山
在書中,對地質學死心塌地的貝約內魯,提供我們大量地質科學的知識,有幾章她不吝寫出大量的專業知識,讓我們認識到地質學知識大廈是如何在優秀的地質學家手中打造出來。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
本書的作者,也是位說故事界的佼佼者,無論是演說或是撰文,不只引經據典,也擅用流行文化來為事物作出最貼切的譬喻。讓人同時認識地球歷史,也了解了地質學家如何研究地球。
——科普作家、《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潘昌志(阿樹老師)
本書作者瑪希婭.貝約內魯是一位優雅的地質學家,在這本暢談地質時間的書中列舉了地質學上眾多經典生動的實例,深入淺出地引領大家「以地質學家的思維來看待時間」。
——EarthWed成長社群、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謝隆欽
在貝約內魯的筆觸下,岩石以溫婉的聲音述說著我們這個美麗星球的故事。《地質學家的記時錄》內容引人入勝、論述清晰流暢,其提醒我們,當下這一刻,只是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連結,但當今的世界過於關注眼下的一切,往往輕忽了這個事實。
——露絲.迪佛萊斯(Ruth DeFries),《趨動成長的巨輪:人類如何化自然危機為轉機》(The Big Ratchet: How Humanity Thrives in the Face of Natural Crisis)作者
以熱切的口吻適時呼籲建立「地質素養」(geo-literacy)的急迫性。
——大衛.蒙哥馬利(David R. Montgomery),《泥土:文明的侵蝕》(Dirt: The Erosion of Civilizations)與《培植革命:讓我們的土壤重獲新生》(Growing a Revolution: Bringing Our Soil Back to Life)作者
本書為精湛之作,行文縝密,詳確引介最新科學理念。書中以地質觀點探討現代氣候的變遷,並有力呼籲世人起身採取行動。《地質學家的記時錄》是我讀過最棒的科學書籍之一。
——詹姆斯.勞倫斯.包爾(James Lawrence Powell),《地球科學的四大革新:從異端到真理》(Four Revolutions in the Earth Sciences: From Heresy to Truth)作者
本書言簡意賅,寓意隽永,從約四十五億年前地球的誕生,以至人類引發的氣候變遷問題,細細講述地球的歷史。貝約內魯想傳達的訊息是,我們必須瞭解地質時間的意義,才能意識到我們現下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並採取因應之道。
——賽門.蘭博(Simon Lamb),《山上的惡魔:尋找安地斯山脈的起源》(Devil in the Mountain: A Search for the Origin of the Andes)作者
Talking to My Daughter About the Economy 豆瓣
作者:
Yanis Varoufakis
Bodley Head
2017
- 10
In Talking to My Daughter About the Economy, activist Yanis Varoufakis, Greece’s former finance minister and the author of the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Adults in the Room, pens a series of letters to his young daughter, educating her about the business, politics, and corruption of world economics.
Yanis Varoufakis has appeared before heads of nations, assemblies of experts, and countless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Now, he faces his most important―and difficult―audience yet. Using clear language and vivid examples, Varoufakis offers a series of letters to his young daughter about the economy: how it operates, where it came from, how it benefits some while impoverishing others. Taking bankers and politicians to task, he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inequality among and within nations, questions the pervasive notion that everything has its price, and shows why economic instability is a chronic risk. Finally, he discusses the inability of market-driven policies to address the rapidly declining health of the planet his daughter’s generation stands to inherit.
Throughout, Varoufakis wears his expertise lightly. He writes as a parent whose aim is to instruct his daughter on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our age―and through that knowledge, to equip her against the failures and obfuscations of our current system and point the way toward a more democratic alternative.
Yanis Varoufakis has appeared before heads of nations, assemblies of experts, and countless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Now, he faces his most important―and difficult―audience yet. Using clear language and vivid examples, Varoufakis offers a series of letters to his young daughter about the economy: how it operates, where it came from, how it benefits some while impoverishing others. Taking bankers and politicians to task, he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inequality among and within nations, questions the pervasive notion that everything has its price, and shows why economic instability is a chronic risk. Finally, he discusses the inability of market-driven policies to address the rapidly declining health of the planet his daughter’s generation stands to inherit.
Throughout, Varoufakis wears his expertise lightly. He writes as a parent whose aim is to instruct his daughter on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our age―and through that knowledge, to equip her against the failures and obfuscations of our current system and point the way toward a more democratic alternative.
猎药师 豆瓣
The Drug Hunters
7.9 (9 个评分)
作者:
唐纳德·R·基尔希
/
奥吉·奥加斯
译者:
陶亮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世界第一场麻醉手术竟是为了拔牙?
曾席卷欧洲、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霍乱病菌如何被消灭?
小儿麻痹症与食用精制糖有关系吗?
口服避孕药的成功研发对社会、政治产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
这是一个神奇、冒险,却足以改变世界的职业。
从史前时代开始,深受寄生虫困扰的祖先们,就尝试咀嚼树根或叶子以减轻病痛,他们是*古老的猎药师。直到19世纪,人们才首次以比较科学的方式发现了药物。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有着35年职业经验的老猎药师,他笔下记录的,是一群凭借直觉、毅力和运气发现真理的猎药师,以及他们寻找新药的坎坷旅程。
麻醉药、抗生素、胰岛素、避孕药、抗抑郁药……每一种新药的问世,都有着猎药师们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他们将自己暴露在已知或未知的危险中,在不计其数的化合物中反复筛选、试错,才让治疗疾病、挽救生命成为可能。
曾席卷欧洲、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霍乱病菌如何被消灭?
小儿麻痹症与食用精制糖有关系吗?
口服避孕药的成功研发对社会、政治产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
这是一个神奇、冒险,却足以改变世界的职业。
从史前时代开始,深受寄生虫困扰的祖先们,就尝试咀嚼树根或叶子以减轻病痛,他们是*古老的猎药师。直到19世纪,人们才首次以比较科学的方式发现了药物。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有着35年职业经验的老猎药师,他笔下记录的,是一群凭借直觉、毅力和运气发现真理的猎药师,以及他们寻找新药的坎坷旅程。
麻醉药、抗生素、胰岛素、避孕药、抗抑郁药……每一种新药的问世,都有着猎药师们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他们将自己暴露在已知或未知的危险中,在不计其数的化合物中反复筛选、试错,才让治疗疾病、挽救生命成为可能。
地球上最孤单的动物 豆瓣
8.5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米莉·玛洛塔
译者:
孙依静
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0
- 2
芳踪难觅的栗腹鹭,钟爱旅行的勺嘴鹬
感情专一的虎尾海马,雌雄难辨的曲纹唇鱼
从海洋到森林,由沙漠至淡水
从草原到山脉,由湿地至苔原
43 种来自全球各地的野生濒危动物
讲述它们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
这些正在消失的自然生灵
非凡又神秘,纤弱又坚韧
身陷种种威胁与困境
却极少 进入公众视野
成了地球上最孤单的动物
《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作家
拥有全世界数百万粉丝的“涂色书女王”米莉• 玛洛塔
以突破往日线描风格的全彩手绘插画
重现珍稀动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
没有什么比动物世界更加真实
每一种动物都值得在这大千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来自世界八大栖息地的43 种野生濒危动物,讲述了它们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
这是英国炙手可热的插画家米莉·玛洛塔的最新突破性作品,她一改以往黑白线描的绘画风格,用清新雅致的彩色插图和趣味横生的文字,将身怀绝技、各具魅力,却极少进入公众视野的珍稀动物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让公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编辑推荐
🌟这是《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作家、拥有全世界数百万粉丝的“涂色书女王”米莉•玛洛塔突破往日线描风格的全新力作。继与《秘密花园》齐名的《动物王国》等5本大获赞誉的涂色书之后,这是她第一本图文并茂、有主题与故事、并具有环境及社会价值的科普绘本。
她调研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家地理》杂志、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以及大量图书馆资源,最后精选出全球8大栖息地的43种珍稀濒危动物,意在启发下一代青少年、自然主义者、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志愿者和热爱大自然的人,关注动物的生存状态及环境。
🌟本书中的动物都是不常进入公众视野的濒危品种,不仅讲述了它们鲜为人知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还特别分析了它们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不管对希望了解动物世界的青少年,还是对此主题感兴趣的成年人来说,都具有收藏价值。
🌟本书为8开大画幅开本,细腻地展现了濒危动物世界的灵动之美。它独一无二的图案设计、繁复精致的插画、“不似之似”的趣味细节,很值得设计人员及艺术家借鉴和学习。
感情专一的虎尾海马,雌雄难辨的曲纹唇鱼
从海洋到森林,由沙漠至淡水
从草原到山脉,由湿地至苔原
43 种来自全球各地的野生濒危动物
讲述它们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
这些正在消失的自然生灵
非凡又神秘,纤弱又坚韧
身陷种种威胁与困境
却极少 进入公众视野
成了地球上最孤单的动物
《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作家
拥有全世界数百万粉丝的“涂色书女王”米莉• 玛洛塔
以突破往日线描风格的全彩手绘插画
重现珍稀动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
没有什么比动物世界更加真实
每一种动物都值得在这大千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来自世界八大栖息地的43 种野生濒危动物,讲述了它们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
这是英国炙手可热的插画家米莉·玛洛塔的最新突破性作品,她一改以往黑白线描的绘画风格,用清新雅致的彩色插图和趣味横生的文字,将身怀绝技、各具魅力,却极少进入公众视野的珍稀动物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与记忆,让公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 编辑推荐
🌟这是《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作家、拥有全世界数百万粉丝的“涂色书女王”米莉•玛洛塔突破往日线描风格的全新力作。继与《秘密花园》齐名的《动物王国》等5本大获赞誉的涂色书之后,这是她第一本图文并茂、有主题与故事、并具有环境及社会价值的科普绘本。
她调研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家地理》杂志、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以及大量图书馆资源,最后精选出全球8大栖息地的43种珍稀濒危动物,意在启发下一代青少年、自然主义者、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志愿者和热爱大自然的人,关注动物的生存状态及环境。
🌟本书中的动物都是不常进入公众视野的濒危品种,不仅讲述了它们鲜为人知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还特别分析了它们面临的威胁和困境。除此之外,书中还列举了保护濒危动物的具体措施,提供了详尽的动物分布地图。不管对希望了解动物世界的青少年,还是对此主题感兴趣的成年人来说,都具有收藏价值。
🌟本书为8开大画幅开本,细腻地展现了濒危动物世界的灵动之美。它独一无二的图案设计、繁复精致的插画、“不似之似”的趣味细节,很值得设计人员及艺术家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