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Grit 豆瓣
作者: Angela Duckworth Scribner 2016 - 5
In this instant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pioneering psychologist Angela Duckworth shows anyone striving to succeed—be it parents, students, educators, athletes, or business people—that the secret to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s not talent but a special blend of passion and persistence she calls “grit.”
Drawing on her own powerful story as the daughter of a scientist who frequently noted her lack of “genius,” Duckworth, now a celebrated researcher and professor, describes her early eye-opening stints in teaching, business consulting, and neuroscience, which led to the hypothesis that what really drives success is not “genius” but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passion and long-term perseverance.
In Grit, she takes readers into the field to visit cadets struggling through their first days at West Point, teachers working in some of the toughest schools, and young finalists in the National Spelling Bee. She also mines fascinating insights from history and shows what can be gleaned from modern experiments in peak performance. Finally, she shares what she’s learned from interviewing dozens of high achievers—from JP Morgan CEO Jamie Dimon to New Yorker cartoon editor Bob Mankoff to Seattle Seahawks Coach Pete Carroll.
Among Grit’s most valuable insights:
*Why any effort you make ultimately counts twice toward your goal
*How grit can be learned, regardless of I.Q. or circumstances
*How lifelong interest is triggered
*How much of optimal practice is suffering and how much ecstasy
*Which is better for your child—a warm embrace or high standards
*The magic of the Hard Thing Rule
Winningly personal, insightful, and even life-changing, Grit is a book about what goes through your head when you fall down, and how that—not talent or luck—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 豆瓣
When the Air Hits Your Brain: Tales from Neurosurgery
9.1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兰克·佛杜锡克 译者: 吴程远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5
本书记述了一名钢铁工人蜕化为具有人道关怀思想的神经外科医师的里程碑。作者以一个黑色幽默的角度看待神经外科医生的修炼历程,描绘医院里为生死博斗的悲喜剧。行文鲜活生动、风趣幽默,却又带着令人鼻酸的感伤与无奈。故事情节紧凑、明快,在时而欢笑、时而垂泪的阅读中,深刻体验医生工作的甘苦、压力与使命,病患流露出的无助、期望与感激。文中提到内科与外科的互相排斥,医生面对病患终告不治时的悲哀与痛切,医生与护士或其他医护工作人员的小小冲突磨擦等等,也是医界不断上演的戏码,不分国界。我相信,读者阅读起来,有如聆听医生的肺腑之言,文中情境也都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在药水、针筒、电子仪器的场景中,交织成有血有泪,却又真实无比的人生,让人体悟更深、感受更强、启示更鲜明。
要知道这是官方简介。
一个从医大毕业的实习医生转变了医院的所有科,终于选择了神经外科。并且在那个拥有“疼痛博物馆”的科室,一待就是七年。
The Hot Zone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Richard Preston Bantam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1995 - 7
A highly infectious, deadly virus from the central African rain forest suddenly appears in the suburbs of Washington, D.C. There is no cure. In a few days 90 percent of its victims are dead. A secret military SWAT team of soldiers and scientists is mobilized to stop the outbreak of this exotic "hot" virus. The Hot Zone tells this dramatic story, giving a hair-raising account of the
appearance of rare and lethal viruses and their "crashes" into the human race. Shocking, frightening, and impossible to ignore, The Hot Zone proves that truth really is scarier than fiction.
进化的大脑(第二版) 豆瓣
The Accidental Mind: How Brain Evolution Has Given Us Love, Memory, Dreams, and God
作者: [美] 戴维·J·林登 译者: 沈颖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进化的大脑》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教授戴维·J·林登博士向公众普及脑科学知识的富于趣味性的读物。作者认为人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组织系统而不是刻意设计的产物,因此将脑比作可以叠加新成分的甜筒冰淇淋。以这一 思路为主线,作者介绍了大脑的构成和基本发育、感觉和感情等,进而描述脑如何支配学习、记忆和个性,如何决定性行为和性倾向,以及脑在睡眠和梦中的活动机制,还尝试性地阐述了脑功能与宗教的关系。本书中穿插了不少趣事并有近50幅插图。
鸟有膝盖吗 豆瓣
Do Birds Have Knees: All Your Bird Questions Answered (RSPB)
7.8 (8 个评分) 作者: [英]斯蒂芬·莫斯(Stephen Moss) 译者: 王敏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5
本书由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出品,BBC鸟类专家精心编撰。全书吸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包含450个有关鸟类的问题,并配有200多幅顶级鸟类摄影作品,巧妙融合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在作者斯蒂芬·莫斯的一生中,他花费了大量时间解答关于鸟类的种种问题,他以鸟类专家的独到和媒体人的平易 近人,为各种鸟类爱好者们献上了一场关于鸟类信息的饕餮盛宴。
-
------------------------------
【全书亮点】
-
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出品
BBC鸟类专家倾情编著
观鸟小白的首选入门便携指南
450个鸟类问题,200多幅精彩摄影作品
-
------------------------------
【编辑推荐】
-
★ 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SPB)2016年出品。
★ BBC自然节目制片人、鸟类专家斯蒂芬·莫斯倾情编著。
★ 关于鸟类的“十万个为什么”,一本全方位鸟类趣味百科。
★ 包含10个章节,450个趣味问题,以及200多幅精彩的鸟类摄影作品。
★ 从最通俗到最冷门,一场鸟类信息的饕餮盛宴,悉数鸟类之最,妙趣横生的鸟类知识全解。
★ 直接明了、短小精悍的问答解决你的所有疑惑。你能轻松找到一个答案,还不会被大量信息淹没。
-
------------------------------
【媒体评价】
-
“涵盖‘一切’你想问、想找的鸟类知识,甚至还有很多你根本想不到的问题。”
——英国《观鸟》杂志
-
“通俗易懂,永远不会过时!充满任何人在任何阶段都会好奇的鸟类知识,想要入门永远不会太晚。”
——《英国鸟类学会资讯》
-
“充满成百上千的知识趣闻,除非读过,否则永远不知道原来我们根本不了解这些长羽毛的生灵。”
——英国《星期日快报》
-
“见闻广博,简洁精炼,以健谈风趣的叙述展开……让人沉浸的一本好书。”
——英国《鸟类》杂志
-
“这是一本人人都该拥有的鸟类入门指南,不论你对鸟类的了解程度怎么样,只要你随手拿起一本,找到一个问题,都能从其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
——英国“野禽与湿地”基金会
头发 豆瓣
Hair: A Human History
作者: [美] 库尔特·斯坦恩 译者: 刘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毛发的趣味文化史。
在本书中,毛发研究的权威学者库尔特•斯坦恩以头发为出发点,梳理古今历史,用轻松有趣的笔触勾画出毛发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从头发起源的生物学知识、毛发疾病,到毛发在人类社交过程中表达的政治、社会信息;从理发与假发制造的纤维使用 ,到直接驱动商人开辟新航路、驱动世界运转。
毛发堪称一座信息的宝库,作者以历史、艺术、文化、社会、工业和科学等视角,从中挖掘出的一段段有趣故事,从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全书以历史和科学研究作为坚实基础,节奏轻快、信息量庞大。读完此书,你或许会对这些寻常事物产生全新而美妙的认识。
▼编辑推荐
★独特有趣的新视角
本书是一部关于毛发的趣味文化史,行文轻松有趣,信息量庞大。它以头发为切入点,通过一段段有趣的故事,从历史、艺术、文化、社会、工业、科学等角度,勾勒了毛发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扮演的种种角色:从头发起源的生物演变、令人困扰的毛发疾病,到毛发在人类社交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政治、社会信息;从理发的历史到制造、使用假发的种种幕后故事,再到以获取毛发(皮)为动机,驱动贪婪的商人开辟新航路、改变世界历史。
★耶鲁大学一流学者的三十年心血结晶
作者库尔特•斯坦恩(Kurt Stenn)是毛发研究的世界权威,有三十多年研究经验,担任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皮肤学与病理学教授二十多年,在强生公司担任皮肤生物学总监十年。无论是毛发的生物学知识,还是毛发代表的人文历史,他都了如指掌。
★以小见大,于平常中窥见人类历史的全貌
万物系列的主角都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或现象,却又从来都引不起人们的关注。本书的主角是寻常可见的毛发,作者以小见大,从毛发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为我们勾勒出世界文明的演进轨迹。
★深度与妙趣兼具之作,全书以作者的30多年研究为基础,在勾勒了毛发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之余,还揭露了很多关于毛发的小秘密,阅后让人忍俊不禁:
我们的祖先为何放弃了浓密的体毛?
眉毛为什么是眉毛,而不是头发?
人真的会“一夜白头”吗?
出家人为什么要剃度?
一万根头发能吊起多少个成年人?
头发是死细胞,为何会分叉?
理发师是外科医生的祖师爷?
……
▼媒体推荐
库尔特•斯坦恩,一位致力于头发研究超过30年的科学家,在这本充满趣味的新书里证明了,即使是最不起眼的细须也值得我们关注。他是一位思路清晰又充满热情的解惑者,为我们解释了毛囊和毛干、皮肤背后隐藏的基因和生长模式以及所有可能产生误解的事。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一位毛囊科学家从生物学、生理学及历史等角度对毛发提出了一番富有启发意义的见解。这是一部关于纤维的有趣历史,充满活力,信息量非常庞大。
——《柯克斯书评》(Kirkus)
斯坦恩从生物学、人类学、文化的角度探讨头发错综复杂的故事,为一个看似无用的事物建立起一个全面的概述。尽管在这个领域有许多更完整更学术化的精妙作品,但本书中那些丰富又引人入胜的头发的故事却是对外行人的绝佳启蒙。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这是一部充满学术研究又引人入胜的作品,并且充满了新奇的事实。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这是一本好书,对那些喜欢了解科学的历史或历史中的科学的人来说是一本好书。一部很棒的入门书。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品尝的科学 豆瓣 Goodreads
Tasty: The Art and Science of What We Eat
8.0 (9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麦奎德(John McQuaid) 译者: 林东翰 / 张琼懿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5
对于“品尝”,你只懂得一半;另一半,就在这本书中。
畅销书《谷物大脑》作者戴维·珀尔玛特、《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作者庄祖宜、《Yilan美食生活玩家》创办人叶怡兰联袂推荐。作者约翰·麦奎德为普利策奖获奖记者,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大奖的得主。
从地球早期生命咬下的第一口食物,谈到今日的美食科学发展与味道革命。作者深入厨房、超市、农场、餐厅、大型食品公司,以及科学实验室,揭露了许多最新的饮食科学研究,例如人的心智怎样把感官感受到的味道与从人体代谢系统传来的信号组合起来的;甜食为什么吃起来好吃,且容易使人成瘾;为什么有些让某人厌恶的东西,另一个人却觉得很美味;隐藏的味道知觉如何避开障碍到达我们的器官和系统;还有,今日大众对于极端美食的迷恋,能说明大脑的什么事情?
全书精彩地结合了科学、古代神话、哲学和文学,讲述了关于“品尝”的各种故事,以及我们的味觉在之后几十年会如何演变,为读者提供了一场美味的知识盛宴。
猿猴家书 豆瓣
作者: 张鹏 商务印书馆 2015 - 2
这是第一本以书信形式介绍灵长类及其进化的科普书。
人类栖息于地球上,与猿猴同属灵长类。但是我们表现得更像自然界中暴富的乞丐,不仅六亲不认,而且要尽量撇清自己与其他动物的关系。我们把一切污垢都归于兽性,却把所有光环都归于人性。
本书以生动活泼的问答手法,分别对猿猴的进化与分类、身体与健康、美食与生活、性爱与繁殖、行为与文化、社会与交往、智能与心理七个方面给出了系统的科学描述。读者通过了解猿猴,亦增加对自然的归属感。人类、猿猴及其栖息环境是相互依偎的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使我们的责任和立命之本。
无言的宇宙 豆瓣
The Universe in Zero Words:the Story of Mathematics As Told Through Equations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达纳·麦肯齐 译者: 李永学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5
◆ 《数学之美》之后,最值得数学迷和文科生期待的数学科普书。
◆第一本 “数学史话”,一部关于数学公式的史诗性著作:从1+1=2,到爱因斯坦质能公式E=mc²,看24个公式如何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用诗意文字讲述公式之美,科普性、知识性和故事性完美结合, 100余幅高清珍贵插图,全彩印刷,让神秘、抽象的公式“活起来”!
◆“美国数学政策联合会年度传播奖”。
◆送给数学爱好者和青少年的完美礼物。
《无言的宇宙》向你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24个美丽而伟大的公式背后的故事,从基本的1 + 1 = 2到揭示电磁现象的“麦克斯韦方程”,从著名的E = mc²到神秘的“汉密尔顿的四元数方程”,清晰地解释了每一个方程的含义、谁(如何)发现了它,他们在人类发展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这些故事既长知识又有趣,比如:
发现世界上最简单的方程,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世间未曾有过“0”这个概念,将会怎样;
牛顿运动定律如是何使人类做到这一切的——从建设桥梁到预测天气;
一根劣质雪茄如何改变了量子力学的进程;
为什么鲸鱼(如果它们能和我们交流的话)会教给我们完全不同的几何概念?
同时,这本书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方程在诉说着关于宇宙的永恒的秘密,没有任何一种人类的表达方式可以与之匹敌。最重要的是它们如何令人惊讶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和我们的日常生活。
科学碰撞“性” 豆瓣
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
7.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罗琦 译者: 何静芝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7
一本献给勇敢研究床笫之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不畏嘲讽的科学青年的欢乐之书。
活人能否仅凭想象就到达高潮?死人是否也能勃起?阴道高潮难道只是一个神话?伟哥为什么对女性和熊猫没有作用?在《科学碰撞性》中,玛丽·罗琦向我们讲述了性兴奋与性高潮——地球上两大最为复杂,也最令人欢愉的神奇现象——为何如此难以成真,介绍了科学为使卧房变得更美满而进行的努力。
科学幽默作家罗琦凭着感染力十足的幽默机智带领读者回顾了性学研究令人拍案叫绝的曲折发展史。此人以穷追不舍的热情直追最尴尬最私密最让人侧目的问题,然后以一种冷静的科学态度调查研究,最后写成一本让人在最奇怪的笑点上发笑的书。
《科学碰撞“性”》(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曾获得过如下荣耀——
《纽约时报》畅销书籍
《旧金山纪事报》畅销书籍
《旧金山纪事报》2008年度好书
《圣路易邮报》2008年度好书
《波士顿环球报》新英格兰地区科普好书前五名
新英格兰书店畅销书籍
南方书店畅销书籍
山原书店畅销书籍
西北太平洋书店畅销书籍
心田书店畅销书籍
南加州书店畅销书籍
北加利福尼亚州图书零售协会畅销书籍
《科学碰撞“性”》(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得到过的媒体赞誉——
“玛丽·罗琦就是写半圆柱活动房屋史,我也会去读。如今她写性爱如何呢?简直是神作。这本书——即令比不上那项活动本身——也是一个令人欢乐、娱悦之极的选择。”
——A·J·雅各布,著有《像圣经那样活一年》
“玛丽·罗琦对窘迫、尴尬的松弛态度,是我们的幸运。她在越来越离奇的人物和情境面前表现出不寻常的轻松自如,写作曾经的死亡、来世以及现在这个性爱话题时全然无所顾虑和畏惧。我们都有一些与我们休戚相关却耸人听闻、令人不快的问题,也都急需一解窥淫之痒。感谢上帝送来了罗琦,为我们挠了挠痒。”
——汉普顿·塞茨,著有《血与雷》和《美利加纳》
“为了这本书,罗琦投身于鲜为人知的性研究领域,并最终带回一份立即向我们揭示了许多——委实相当数量——不为人知之事的极有趣味的报告。这场性研究寻访之旅充斥着(抱歉我这样措辞)各种令人下体紧张的小知识,这些小知识也必将活跃起床笫之间的话题来。”
——埃里克·拉森,著有《白城里的恶魔》
“玛丽·罗琦是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后死亡和性爱写得最有意思的人,而且不像弗洛伊德,她不厌恶女性,也不抽雪茄烟。”
——彼得·萨嘉尔,国家公共电台《等等,等等……别告诉我!》节目主持人
“罗琦对科学研究和写作充满热诚,她说服先生同自己一起献身给了邓博士关于性交痛的前沿研究,为了改善不良性爱,研究人员必须先知道良好的——或至少有效的——性爱是什么……献身的后果虽在过程上有一些小小的尴尬,却在最终结果上相当成功。《科学碰撞性》是罗琦(继《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和《科学的来世观》后)第三本关于人类自身状况的书。本书遵循喜剧文学的套路,笑点不断……读《科学碰撞性》的感觉仿佛度过一个无所禁忌的狂野之夜。”
——Bloomberg.com
“罗琦擅长从所选科学题目的枯燥中挖掘基本知识和无数几近荒诞的细节,这一次,她选择的题目是性爱。与她合作的那些古往今来对性有所研究的睿智的人们,向她提供了大量资料。这是一次精彩绝伦的阅读,充满可以说给朋友听的新鲜趣闻。”
——《旧金山纪事报》
“罗琦堪称最有趣、最大胆的科普作家之一……她在上一本书里为我们打开了传统科学研究尸体时躲藏其后的大门……罗琦与她所选的主题有着相同的无畏精神,她坚定地相信,没有什么问题是因为太愚蠢而不能问的——就算不能问,也肯定是能Google……这本书帮助我们对科学最隐讳的秘密投去生动、有趣且增长知识的一瞥。”
——科克斯书评网加星书评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的作者玛丽·罗琦,在《科学碰撞性》中解释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性爱谜题。她延续了令她成为‘全国最有趣的科普作家’的风格,带领我们从实验室到红灯区,游历人类性爱活动研究的前沿领域。”
——《芝加哥论坛报》
“在玩笑和奇闻之余,读者将对性无能、性高潮、自身和勇气皆不同寻常的科学家及其他物种的性行为方式学到很多,且能读到关于豪猪交配的有趣叙述……《科学碰撞性》像一场轻快的歌舞表演,作者无论写什么似乎都能写得很愉快、很享受。”
——黛博拉·布卢姆,《新科学家》杂志
“《科学碰撞性》是一本包含很多科学知识的书,且其传达知识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杰夫·贝克,《俄勒冈人报》
“《科学碰撞性》充满了科学探险……是一本内容虽渊博却易懂的书。它风格古灵精怪,内容引人入胜,排山倒海的引证更为该书增添了科学可信度。这绝对是一次充满了妙语、华彩和小机灵的令人满意的阅读体验。”
——《胸像》杂志
“(罗琦)写作自选的题材时,总是表现出令人折服的机智和一种低调的自信。”
——哈普尔·巴尼斯,《圣路易邮报》
“在一本书中以审慎、关照的态度写满20世纪人类性爱和性学(在物理、化学、情感方面)的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一种技能;而能做到机智、幽默、充满乐趣,需要的又是另一种技能。罗琦的第三本书成功地兼顾到了这两点……读者们会发现,书中罗琦加上了许多具有机智感和知识性的注脚,技巧纯熟地预判并回答了许多正文可能引发读者想到的问题……强烈推荐此书。”
——图书馆报道网加星书评
“即便这世上有几千个幽默科普作家,(罗琦)也算得上最滑稽幽默的一个。而且她的选材总是很棒:2003年《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中的尸体,2005年《来世》中的鬼魂,以及这一次《科学碰撞性》中这些真正给力的话题。”
——书单网加星书评
“罗琦对荒诞有一种不知疲倦的关注,本人又有一种疯癫的幽默感,由她带我们去参观那不便示人的边缘科学地带令旅途显得非常愉快……罗琦在(对性爱科学)的突袭后,为我们讲述了各种讯息,关于人类的怪癖,关于那些被误作医学的无稽之谈,以及听来更为痛苦的、那些人类为获性满足而愿意采取的极端尝试。”
——《出版人周刊》
“读者为罗琦机智幽默的风格发笑是自然的,文中有许多写得很好的附注,拿来念给一本正经的人听应该十分有趣。”
——《粘贴》杂志
“玛丽·罗琦为自己的书作研究时,总会做足功课……所以在写作《科学碰撞性》时,她不只是去采访性学家、查阅几个世纪以来的实验室资料——还志愿参加了为科学而做的性爱试验。具体说来,她将自己英勇无畏的先生艾德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家中带去英国伦敦的一个实验室,让一个物理教授为他们动作中的身体(至少是与性爱有关的那些部分)做了实时四维超声成像。很难说她和艾德谁的勇气更值得褒奖,但总之,参与的结果为这本据说献给勇敢研究床笫之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不畏嘲讽的男女的书增添了欢乐的一幕。”
——网络版《新闻周刊》
“玛莉·罗琦将《科学碰撞性》写得如此有趣、惹人发笑,很容易使人忽视她研究选题时的执着与认真。好在,罗琦关于母猪人工授精的故事,以及亲手触摸植入假体的阴茎和亲身在超声成像机中大动干戈的故事,都相对明晰地体现了她在写作这本历史上第一次包罗了性爱研究各方面的书籍时,那种投入的精神。”
——《种子》杂志
太空将来时 豆瓣
作者: 赵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7
以对技术的精湛预言著称的阿瑟·克拉克在科幻小说中曾经描写过美苏联手开发木星的盛景,遗憾的是,这位大预言因无法落实预算而落空。2010已然到来,人类拥有了核动力电池、纳米机器人、生物材料以及无数如梦似幻的技术,却不再如半个世纪前那样高歌猛进地进行太空探索。一切看似平静,也有波澜暗中涌动,从前只有超级大国才具备把人送出100千米高的卡门线并安全返回的能力,而现在这一禁囿不但被新兴强国窥视,还成为了私营企业的淘金乐园。新的商业化格局正在出现。2030年之后太空或许还将出现月球移民区、星际加油站、近地轨道景区等空间站形态,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火星、小行星与彗星探测逐步开展、太空旅游和太空殉葬方兴未艾的未来。
肠子,脑子,厨子 豆瓣
The Omnivorous Mind: Our Evolving Relationship with Food
5.8 (8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S·艾伦 译者: 陶凌寅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食谱和饮食文化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种有关食物的本能,一种全人类共有的味觉体验?有没有一种“食物理论”决定着我们会选哪些东西来吃,决定我们认为吃多少才算饱,决定我们爱吃什么零食?神经人类学家约翰•艾伦觉得有。在这本书里,他探索了味觉的演化基础,以及共同的认知基础何以衍生出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饮食文化。
人类食用的植物和动物种类非常广泛,但与其他杂食动物不同,我们吃饭时用到的不只有舌与胃,还有脑。味蕾能够体现人类的自然史,我们是独一无二的超级杂食者。
这本书的素材来自食物历史、厨师、人类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艾伦先是描绘了我们最原始的祖先的食谱,探索了烹饪在大脑演化中的作用,随后将笔锋转向当代吃货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书中探究了对食物的厌恶与喜好、给食物加上“好”和“坏”标签的强迫性需要、健康食物金字塔的膳食偏差,还对吃这件事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例如,为了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吃酥脆的食物,艾伦先是考察了人类的近亲食用昆虫的习惯。他还提示,咬碎酥脆食品的声音可以丰富感官体验,避免吃饭时的乏味。另外,对健康不利的油炸食品却会让我们获得犯错般的快感。事关吃喝,决定味觉的绝不是单一因素。
如果说语言反映了人脑独特的高级智慧,食物在此方面也毫不逊色。这是一本能够让人思考的书,让大家能更深刻地认识人和食物的关系,更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吃、吃什么以及怎么吃,并更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同时思考人类的将来。
——薛贵 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认知神经科学家
这本书告诉你的,是“人类为什么喜欢这样吃”。不明白这些,并不会影响你享受美味,但明白了这些,可以让你谈起吃来与众不同,在吃货中上升几个等级。
——云无心 科普“《吃的真相》系列”作者
艾伦结合了演化与现代生物学研究,做出了一桌有关人类饮食习惯的盛宴,桌上满是新鲜想法。这本书以迷人的笔触揭示了食物的深层意义。
——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
书里有多如牛毛的有趣信息:我们为什么爱吃酥脆的食物,食物如何推动演化……这是取道餐盘的人类史之旅。
——Jesse Rhodes,史密森尼杂志美食专栏作者
我们的大脑总是会被食物吸引,耽迷于复杂的食谱,眼馋巧克力……艾伦以精神上的味觉偏好作为透镜,讲述生物学和文化历史的故事,他的武器是人类学、食物历史和作为厨师的经验。书中涉及对食物的渴望与厌恶、文化取向与节食,内容丰盛。
——《自然》
艾伦是个科学家,这就是说,他对食物的文化史——比如说腌黄瓜怎么从东欧迁移到纽约——兴趣不大,他感兴趣的是“干货”。他的工作就是观察大脑扫描图,看看要求被试者想着不同的食物时,他们的哪部分脑区会被激活。由此,他能把如今人们对食物的偏好镶嵌到生物演化的漫长征程中。
——Kathryn Hughes,历史学家,作家
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 豆瓣
7.8 (21 个评分) 作者: 史军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一本让你越读越饿,越看越馋的植物书
技术时代最靠谱的入门级吃货指导手册
在“养生知识”铺天盖地、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年代,我们要用靠谱的知识武装自己!一个有技术又有情怀的植物学家,埋首几百篇学术文献,梳理蔬菜和水果的历史,分析营养成分和奇怪毒素的秘密,终于可以严肃地回答我们面对植物最经典的三个问题:可以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鸟与兽的通俗生活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果壳Guokr·co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本书为果壳网“自然控”主题站讲述的鸟兽故事。
鸟兽和人类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不过我们对他们所知甚少,跨物种的交流往往有很多误会。好在,很多博物学家通过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也为了爱情赴汤蹈火吗?他们也为了生存奋力拼搏吗?他们也有娱乐生活吗?他们也会思考生命的本质吗?他们也和人类一样被误会,被伤害吗?在这里你可以看到:
鸟儿们,也不能裸婚,园丁鸟们要建房子,长尾娇鹟要组乐队,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妹纸。而鹿和羊,跨物种艰难相爱了。还有些,爱情不被成全,甚至也有性取向的困扰。为了生存,他们也一样要挖地、翻墙、搬家、战斗。小鸟要斗大鸟,毛毛虫要排队回家,大雁要互相帮助。偶尔,还可以参与下电影拍摄,以萌人的姿态在人类的世界里穿梭,传播友谊和爱。猫头鹰们和哈利•波特们玩耍,鹦鹉们在里约大冒险,海蛞蝓在海里游荡。偶尔,他们也会因为误会被人类所伤,“血燕”恨不得吐血,陆龟被“放生”到了海里……好在,还有一些有爱心的人愿意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共享世界的爱与自由。
我们为什么生病 豆瓣
Why We Get Sick: The New Science of Darwinian Medicine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R.M.尼斯 / [美] G.C.威廉斯 译者: 易凡 / 禹宽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 1
这是近50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里写的很重要的一本书……关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这样对创伤和疾病作出反应的有说服力的探索。大多数人都知道达尔文学说。但是现在,在开创一个新的考察进化论和医学的领域里。尼斯和威廉斯博士指出疾病的许多方面不过是进化过程的副作用。事实上,人类和他们的敌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之间不断的战争——确实是一场进化史中的军备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们人类需要利用关于自然选择的知识使我们永远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