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怪诞心理学 豆瓣
Quirkology: The Curious Science of Everyday Lives
7.2 (67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怀斯曼 译者: 路本福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 - 7
你走路的方式会透露出你的哪些性格?为什么女性的征婚广告最好由男性来写?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话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竟然会回忆起不曾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女性驾驶员更容易超速行驶?夏天出生的人和冬天出生的人谁的运气更好一些?真心的笑容和虚假的笑容都打着哪些难以掩饰的烙印?……
本书是作者和诸多卓越心理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书中的实验让我们意识到:其实人类的行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预测。这些独具匠心的实验读来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拍案叫绝,如果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用来搞活聚会气氛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执 豆瓣
7.8 (15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为梁文道先生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是以香港《成报》文采版专栏“秘学笔记”的文字为主,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诸多方面。读来清新自然,体贴入微,在淡雅简约的叙述中往往给人意外的启迪。
活在書堆下 豆瓣
作者: 馬家輝 / 葉輝 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2009
羅志華,一九六四年七月十日出生,曾任職於香港三聯書店,自一九八八年起接手經營「青文書屋」達二十年,並同時負責「青文書屋」的出版業務。
二○○六年八月,「青文書屋」因為租約問題暫停營業,書籍暫存於貨倉,並繼續出版業務。
二○○八年二月四日,羅志華疑於倉庫整理書籍時,被塌下的書箱壓住,意外辭世,終年四十四歲。
--------------
【明報專訊】編按﹕去年二月,灣仔「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被發現喪生於貨倉書堆下,朋友們、書友們,各自撰文記之念之悼之哀之;一年後,這些文章結集出版,再一次成為對羅志華的追念。文集的兩位催生者,在此表白,既是哀思,亦是感謝。
悼亡書﹕死在這裏也活在這裏
《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這本文集的構思,始於二○○八年二月的一個下午,編一本關於羅志華的書,最先是葉輝提出的,他在羅志華追悼會上說,「羅志華於短短一生裏曾替不少人出了書,如今,是時候輪到我們出一本關於羅志華的書了」。
《活在書堆下》書名則是馬家輝提議的,我們二話不說便決定選用這個書名,是由於我們相信,再沒有一個字比「活」字更好,更貼切地為這本文集總結陳詞,羅志華一生最好的與最壞的時光,無疑都是「活在書堆下」,他和他主理的青文書屋為不少作者出版過有意義有價值的書,書彷彿就是他永遠的責任和承擔,他在最後的日子裏還固守着一倉書,還有一大堆永遠無法完成的書夢……
「活在書堆下」不光光是一個意象或隱喻,而是一種精神,我們以為,那就是隨着一個讀書的老好年代日漸遠去的精神,或可稱之為「羅志華精神」——我們永遠懷念這位戇直的書店主理人、獨立出版人,他為香港文化與香港文學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卻一直隱身於幕後的暗角,獨自承擔無比沉重與沉痛的責任和後果。
如果書堆真的是太沉重了,我們希望這本紀念文集能為羅志華解咒,讓他在世界的某一處「活」得輕省一些;如果書堆早已成為羅志華生命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願這本書可以肯定沉重的價值,讓他在未完成的書夢裏「活」得更充實。
《活在書堆下》分四輯,首兩輯是來自四方八面的悼文,第一輯選自報刊(羅貴祥與梁品亮的文章是專為文集撰寫的,從未發表),第二輯選自網絡(多不勝數,無法盡錄),第三輯選自傳媒對羅志華噩訊及追思會的報道,內地報章如《中國青年報》、《北京 日報》報道得立體而翔實,因此很多片言隻語的報道便略而不選了;第四輯是「二樓書店」與青文書屋的追憶文章,從中可窺見香港文化一大特色的興衰變革。
《活在書堆下》的開卷與壓卷,俱為馬國明 的文章,這刻意的編排基於一個想像:青文與曙光一室兩店,猶如唇齒,兩位書店主人長期分坐於一室的兩個角落,對於書堆裏的甘苦與悲歡,大概如魚飲水,恐非室外之人所能體會;這個最簡約的編輯蒙太奇,我們相信,正是對一個遠去的年代,一段讀書的老好日子,兩三代人的啟蒙時光,以及涉身其中的過來人,表達了摯誠的致意。
文 葉輝 馬家輝
心灵史 豆瓣
作者: 张承志 花城出版社 1991
2009年8月2日 已读
责任感与宗教情怀过剩,以至迷失在自我陶醉中。可惜。
宗教 文化
金牧场 豆瓣
作者: 张承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
《金牧场》的主要内容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社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出版优秀长篇小说选拔本,集中展现了当时长篇小说创作的风貌和水平。新时期以后,长篇小说创作的数量大增,题材、风格、手法亦日趋多样。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二○○四年五月,我们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收入了二十五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或以厚重见长,或以独特取胜或曾引起强烈反响,或为读者喜闻乐见。丛书出版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次重新出版时,我们对原丛书书目做了调整,增选了一批作品,同时将其中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归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这样,“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的选目更趋完整、全面,且与我社已出版的“中国当代长篇不说藏本”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等两套丛书互相衔接、照应,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阶段和角度更加清晰地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和整体风貌。
读书随笔(二集) 豆瓣
作者: 叶灵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6
1988年1月北平第1版,isbn:87108000806,定價2.50元
亲爱的安德烈 豆瓣 Goodreads
親愛的安德烈
8.3 (338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 [德] 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2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印度教 豆瓣
作者: 沙尔玛 译者: 张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2
《印度教》与坊间的众多类似读物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作者都为从事各个守教研究的顶尖学者,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早已为人所瞩目,由他们来撰写具有入门性质的图书,不仅可读性强,而且能摆脱简单的知识介绍,白领各个宗教传统最精微,最深刻之处。同时中文译者也都是学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学有所成,他们的忠实工作,使译著配得上原著的水准。其次,作者在传述中还充分地博达了自己民的宗教信仰和立场,并为此做出辩护。这不仅是同情式的理解,更是将自己的手命体验灌注其中。
流派(宗教卷) 豆瓣
作者: (英)西奥多·加布里埃尔 / (英)罗纳德·吉维斯 译者: 高师宁 / 周齐 三联书店 2008
关于世界各种宗教的指南手册,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与南亚宗教、民间宗教、地方宗教六部分。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各宗教的起源、信仰主张、重要人物等,并用彩图和宗教代表性的建筑进行解说
神话与诗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闻一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是闻一多先生的古典文学论文集。全书收录了作者21篇论文,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神话为中心,对古代文化的考察;二是以《楚辞》为中心,对先秦诗歌的考察。作者认为神话是一切文化尤其是文学的源头,研究神话同研究诗一样,都是要清理自上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心灵史”。这些文章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细致的解剖分析,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对此后的文学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景观.生命.阿拉斯加 豆瓣
作者: 王野乔 长春出版社 2008 - 1
《景观·生命·阿拉斯加》以地面摄影与卫星遥感影像相结合的视角,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阿拉斯加的高纬度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动植物生命,以及不同季节的迷人风采。望能借此加深人们对阿拉斯加,以及地球上绝无仅有的少数“处女地”的地理景观和生命的认识,激发年青一代对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理解和热情,为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启迪和思考。有谁能知道再过百年之后,阿拉斯加的一切会是什么样子呢?
林泉丘壑 豆瓣
作者: 尚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
中国古代绘画精妙之极,也丰富之极。本书虽篇幅短小,但暗含画史脉络,深具辞书绵密。作者分二十五题,以轻松的笔法、隽永的文字将画家、绘事做了简切的勾勒,以引领读者登堂入室,亲近富有人格魅力的绘画大师,领略中国绘画的林泉丘壑,感受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菊与刀 豆瓣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7.8 (2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吕万和 / 熊达云 商务印书馆 1990 - 6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野火集 豆瓣 Goodreads
野火集
8.7 (154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文汇出版社 2005 - 8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第二阶段 豆瓣
作者: (美)贝蒂·弗里丹 译者: 小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5
【图书简介】
你们,女儿们,不要等待了。如果在女权运动组织里找不到你的需要,那么开始你自己的行动,或者加入一个组织,然后改变它。妇女运动的下一步并不是让女性反对男性。有很多儿子、丈夫、父亲,确实也想做出自己的贡献……也许我们应该考虑把男人带到运动中来,使他们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人数,因为第二阶段不仅仅是为了女人,也是为了男人。对于这点,我们应该有开放的观念。
译者序
序言,1998年
序言
第一部分 开始的结束
第一章 开始的结束
第二章 反抗不完整的生活
第三章 女权新阵地:家庭
第四章 沉默的美国男性运动
第五章 西点军校的现实考验
第二部分 第二阶段
第六章 女性力量的局限和真正潜力
第七章 新模式
第八章 找回白天
第九章 房屋和梦想
第十章 性与政治
跋:如何让女权运动更进一步
女性,艺术与权力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琳达・诺克林 译者: 游惠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6
本书是性别与艺术研究的开路先锋,也是女性艺术批评的经典名著。
作者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创建者,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汇集了她从1970年代开始长达20年的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通过对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视觉图象的考察,揭露艺术作品中主流话语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在19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身为艺术史学者的琳达?诺克林反思,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从而开始了一连串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这本文集,通过18世纪末到20世纪的视觉图像,揭露把特定类别作品中心化的结构与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论摄影 豆瓣
9.1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艾红华等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 1
在《论摄影》一书里,苏珊.桑塔透过朦胧的生活影象再现了她对艺术的真知灼见。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她论及许多涉及摄影与良 知、知识与艺术的关系的总是――其中有些令人鼓舞,有些甚至令人震动。”(《时代周 刊》)
本书开宗明义:“摄影术肇始于1839年,从那以后,几乎所有事物都为摄影所记录,至少看来如此。正是这永不餍足的摄影镜头将我们从柏拉图的洞穴困境中解放出来。摄影在教给我们新的视觉模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和扩大我们既有的观念,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值得看,什么东西允许看。摄影是一套看的语法,更是一套看的伦理。摄影业最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将一种认识加诸我们,即人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当作一系列相片,纳入脑中。”而“摄影=一把无声的枪”,“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世上万物终结于照片”,……,通过拍摄下来的当今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影像的存在的确证,苏珊・桑塔格在本书中探讨了范围广泛的问题,既涉及美学,又涉及道德。
“这是在过去140年中,就摄影影像对我们观看世界以及观看我们自己的方式这一深刻改变 所作的才华横溢的分析。” ――《华盛顿邮报》
“未来,就各种大众媒介中指明对社会作用的探讨,必须以桑塔格的《论摄影》为关键著作 而加以引证。这些文章使我们一窥如此的情景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经济系统依赖于照相机 的使用,以致于摄影影像不绝于缕地插入到经验与现实之中。” ――约翰・贝尔格,《新社会》
疾病的隐喻 豆瓣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8.2 (102 个评分) 作者: 苏珊·桑塔格 译者: 程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爱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爱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