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身份与暴力 豆瓣
Identity and Violence
7.8 (12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李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世界也许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暴力,但是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这部包罗万象的哲学著作中认为,驱使着这些暴行的,不仅仅是那些不可解脱的仇恨,还有人们的思想混乱。
在11岁那年,阿马蒂亚•森生平第一次亲历了杀戮。20世纪40年代在印度突然爆发的印度教徒—穆斯林骚乱的双方都是受到了别人的有意挑唆。这场骚乱中的绝大多数受害者——包括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都是同属一个阶级的劳动人民。然而应当对这场血腥屠杀负……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 详细内容清查看: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39161
2010年12月15日 已读
真正的好书,就是用平实的语言澄清混乱的事实。其实道理都是很简单的,难的是提炼的过程。
宗教 政治哲学 文化 社会
万历十五年 Goodreads 豆瓣
8.9 (50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上学记 豆瓣 Goodreads
9.2 (99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 文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0月18日 已读
“毕生追求真理/折衷人文关怀/毫无先入成见/永远从善如流//忆昔朱颜缔交/纵论海阔天空/追忆微言大义/负荷千古闲愁”——何先生赠王浩的这段话,同样适于概括他的一生言行。
文化 社会 随笔
忧郁的热带 豆瓣 谷歌图书
9.8 (9 个评分) 作者: 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王志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这部抒情的、辛辣的、谜一样的作品不屑于依靠一些片段和残迹徒劳地去重新创造一种已经消失的地方色彩。本书的目的既在研究他人,又更要审视自身社会的道德。书中的观念剖析和历史叙述颇具历史冲击力,已在人类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著作之一。
多余的话 豆瓣
9.2 (17 个评分) 作者: 瞿秋白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收录了瞿秋白烈士生前发表的多部文章。
其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多余的话》,是瞿秋白在被敌人逮捕之后,在狱中写下的告别这个世界的文字,读来令人动容。
第二部分是瞿秋白在年轻的生命中写下的对于生活的种种感想。
第三部分,收录了瞿秋白读书生活中的作品。
本书是对于瞿秋白烈士生前作品的一次回顾,反映了一个革命者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又怎样成为中国最优秀的革命领导人的。
托克维尔回忆录 豆瓣
Souvenirs de Alexis de Tocqueville
作者: [法国] 托克维尔 译者: 董果良 商务印书馆 2004 - 10
小布什的成功连任,让我们想到太多的东西,也许我们的历史真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4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运动也曾经使那时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可是究竟进入到怎么一个时代,历史学家并没有定论。甚至有一位历史学家说:“1848年革命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不过,此后什么也没有改变。”
托克维尔,这位了不起的法国思想家、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他是1848年革命的当事人,也曾是第二共和国的外交部长,他留下了这部关于革命的回忆录,它不但是珍贵的历史记录,也是珍贵的思想记录。
1848年1月,也就是革命发生的前夕,托克维尔在众议院对政客们说:“诸位先生,现在我把我深信不疑的事情告诉大家:我们正睡在活火山上,我对此深信不疑……”可是,所有人报以嘲笑,觉得他夸大其辞。
也许,今天我们也同样睡在活火山上,只是我还半信半疑。是时候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汲取智慧了。
文化与抵抗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爱德华·萨义德,戴维·巴萨米安 译者: 梁永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文化,是“记忆”抵抗“遗忘”的一种方式。2003年9月25日,萨义德因患白血病去世,本书于当年底出版,是他生前最后数年美国知名媒体人巴萨米安对他的系列访谈录。最早的一篇始于1999年2月8日,而最后一篇完成于2003年2月25日。其中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正值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多事之秋。萨义德与巴萨米安的这一系列访谈,主题包含了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乃至当代的巴勒斯坦音乐与诗歌。通过文化的延续,萨义德说明了大众抵抗对于文化、历史及社会变迁的核心价值。《文化与抵抗》是这位“巴勒斯坦之音”发出的最后一声呐喊。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豆瓣
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法]卢梭 译者: 李常山 商务印书馆 1997 - 2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是1755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的绪论。当卢梭同时代的一些哲学家把人类的进步设想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时,卢梭却已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类不平等的产
重新发现社会 豆瓣
China's New Revolution
7.7 (35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论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妙作很多,《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实在是少有的经典。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熊培云之写作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之传统,以其犀利和洞识成为当下思想空间的有力捍卫者和扩展者。
——陈彦 旅法政论家、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
有必要让更多人来读熊培云的文章,有病治病,无病健脑。
——郭光东 《南方周末》编委兼评论总监
至少是从2007年读到培云的《思想国》之后,一直追寻培云的思想。非常希望培云能通过电视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思想!《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
——庄永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守,思想国伴随我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未来无穷,云终成海。
——张虹 南开大学2007级本科生
隐匿者 豆瓣
作者: 胡发云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 - 1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不堪回首”。每当不意中碰上那些令人窘迫,令人悔痛,令人心悸,令人面红耳热的往事,便连忙搬出这四个字抵挡。于是,便可以不再回首,不再向那往事深处看去。久而久之,中国人只记住了那些辉煌的荣耀的历史。一记就是几千年,开口就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而对自己所做下的许多不堪,却很快忘掉了。便是有些史官不小心录下一些,后来也是要被剔除的。皇帝删史的事,朝朝都有的。看来,他们曾下决心要历史忘掉那些他们认为不该记住的东西。果真,有许多不堪往事永远就从史籍中,也从中国人的记忆中消失了,一部中国史由此变得扑朔迷离似真似幻。许多错事蠢事恶事烂事,因没有了记忆的提醒,也就一做再做。像猴子掰玉米一样,走了一路留了一路。
给中国历史、也给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上划下巨大创口的文革,转眼间过去三十多年了。那个时期活蹦乱跳的人,现在已渐渐进入中老年。那个时候的中老年,现已离世或正在离世。而今天满天下活蹦乱跳的人,那时大约还只是哪个少男少女身上的一粒沸腾的细胞。如学生作文中常说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昨天很快地被闭合上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已不再回首,没有经历过的,更是恍若隔世。一个全民族付出如此巨大代价的事件,就这么轻易地被忘却了。
单向街 002 豆瓣
7.8 (22 个评分) 作者: 郭玉洁 主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 - 4
《单向街002:先锋已死?》仍然坚持“纪录、探索、批评”的理念,邀请中国最好的记者、作家,关注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现象,写最好看的故事,带给读者沉静、愉悦的阅读体验。先锋已死?写下这个耸动的标题,是希望呼唤每一代人当中不甘平凡者内心的冒险精神,来为这个世界添加新的可能,而非加固其庸常之处。《单向街002:先锋已死?》从话剧、图书、摇滚乐、非母语写作、独立电影大众文化领域探讨先锋的可能。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豆瓣
7.5 (11 个评分) 作者: [意] 达里奥·福 译者: 吕同六 译林出版社 1998 - 10
本书首次把达里奥·福的著名代表作品《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和《遭绑架的范尼尼》、《滑稽神秘剧》、《喇叭、小号和口哨》以及《高举旗帜和中小玩偶的大哑剧》五个不同风格、特色的剧目翻译成中文献给喜爱戏剧艺术的中国读者。
我是一朵飘零的花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房忆萝 现代出版社 2008 - 7
《我是一朵飘零的花:东莞打工妹生存实录》作者自述:当年的知青,其实还是享有城市人的某些特权,但现代的这些打工者,辛辛苦苦,换来的仅仅是一点点可怜的血汗钱,就是这点血汗钱,还要将大部分寄回家,给年迈的父母支撑家庭,给幼小的弟妹读书学习;他们整天与机器为伴,在流水线上忍辱负重,被动地、默默地忍受着诸多生存的艰辛与磨难。更可悲的是,虽然他们谦卑的身影无处不在,但囿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被人忽略和漠视。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我亲历并目睹了无数打工者的痛苦、无奈,甚至是悲惨的遭遇,个中滋味实在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所以,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把我们真实的生存状况记录下来!我的这篇自述,可以说是最全面的原生态打工者的生活写照!它是这个群体为当代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真实见证:若干年后,当人们赞美珠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腾飞时,不要将我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2006年曾被称为“天涯第一帖”的长篇网络纪实连载《我是一朵飘零的花》(原名《东莞打工妹生存现状》,《我是一朵飘零的花:东莞打工妹生存实录》几经波折最终出版。
中国人 豆瓣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郝志东 / 沈益洪 学林出版社 1994
《中国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林语堂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儿,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他的著作,在东西方都极受欢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以至现今美国大的图书馆几乎都收藏有他的著作。
《中国人》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书是应美国纽约庄台(John Day)公司之约,1934年用英语写就的,1935年由雷诺与希师阁(Reynal & Hitchcock)公司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它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使西方人能够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
该书出版之后,在西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推崇备至。1936年,英国伦敦威廉・海涅曼(William Heinemann)公司再版,以后曾被译成俄语、日语、瑞典语等多种文字出版。 这部《中国人》全译本除了补上原著第十章第六节《蒋介石其人其谋》、1935年初版《收场语》(其中包括《中华民国的真相》、《领袖人才的要求》、《我们的出路》等重要而容易引起误读、误解的篇章),还增添了译者附记、索引等。这样不仅恢复原著的“全貌”,而且保持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可以让广大读者领略林语堂这部原著的当年风采与全书的基本精神。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Goodreads 豆瓣
9.2 (251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蒙面骑士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刘健芝 / 戴锦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6
副司令马科斯,墨西哥印第安原住民运动——萨帕塔运动的领袖,人称 “格瓦拉第二”。
本书是由马科斯的公报、信函集结而成,是全球“第一场后现代革命” 的重要记录。其行文具有极为典型的后现代文体,睿智和幽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萨拉马戈都盛赞马科斯的文字。本书特别选编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与马科斯的对话录,以及萨拉马戈的文章及刊登在欧美重要报刊上的专论。
这位为传媒称为“墨西哥佐罗”的传奇人物,蒙面,持枪、烟斗从不离口、运筹帷幄、口若悬河,下笔如有神助。从1994年至今,他始终被视作具有超凡魅力的全球另类偶像。书中收入100多幅珍贵图片,均为首度于中文世界亮相。
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主持翻译全书并长篇序言。
玛格南 豆瓣
作者: IC传媒 文汇出版社 2006 - 1
《玛格南》系中国国内第一次集中展现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作品的大型图文摄影集,相当数量的图片在中国尚未公开刊载。全书按照时间倒叙,分为四个主要部分:1990-2005、1970-1989、1960-1969、1930-1959,并为每个部分配有世界形势导读,让读者宛若走进时间倒流的机器,从2005年印度尼西亚的海啸,一直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那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同时,数篇海峡两岸摄影专家为本书专门撰写的内容翔实、观点深刻的评论文章,全面展现了华人摄影人心目中的“玛格南”。  什么是“玛格南”?“玛格南”,在枪文化发达的美国,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左轮手枪子弹,0.50英寸的“玛格南”被认为是威力最强的手枪子弹。另外,“玛格南”在法语里还有“至高无上”“不可思议”的意思,也是一种香槟酒的名字。1947年成立的玛格南图片社是著名的新闻摄影图片社,过去50年多里,玛格南摄影师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在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甘地遇刺与肯尼迪遇刺,惟一记录下全过程的都是玛格南的摄影师。玛格南摄影师让照片超越了单纯的新闻性,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关于玛格南图片社的名字,据说是创始人之一卡帕从香槟酒的名字得来的灵感。但近60年来,玛格南图片社对世界纪实新闻摄影事业的影响,以及记录历史、针砭时弊的作用,完全可以担当一种威力巨大、至高无上“子弹”的称号。
民主二十讲 豆瓣
作者: 刘军宁 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 6
《民主二十讲》为了这样一个目的:研究并培育适合民主政治发展的公民社会,避免让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仅仅成为一个空洞的、抽象的政治字眼。民主政治不仅是最广泛受到称颂的政治制度,而且也可能是最难以坚守的政治制度。在所有的政府形式中,唯独民主政体依赖于最少的强制和最多的同意。因此,民主政治需要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植根于公民社会的土壤。
人权二十讲 豆瓣
作者: 何海波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 6
《人权二十讲》展示了人权的起源、发展和今天的状况。对人权观念的反思和批评,任重道远。争取人权的斗争和落实人权的实践,权衡着一个世界公民的良知。人们赋予人权太多的内容,寄寓人权太多的希望,又让人权背负太多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