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自然沉思录 豆瓣
作者: R·W·爱默生 译者: 博凡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
论自然
美国的学者
在神学院的演说
自我依靠论
诗人
经验
雨啊,请你到非洲 豆瓣
8.7 (7 个评分) 作者: 金惠子 译者: 薛舟 / 徐丽红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8
一本感动,即将感动亚洲30亿人的血泪见闻手记
——海岩、二月河、楼云、新华社副总编辑夏林、建业住宅集团董事长胡葆森、中国残联华夏文化集团副总裁郭宏强力推荐的一本撼动人心的佳作
全韩热销36个月 感动再版180次 雄踞韩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两年
本书的作者金惠子(主演《宫—野蛮王妃》)10余年来放下大牌名星的身架,投身于拯救亚、非大陆和中东地区的难民贫民。悲惨故事让你不忍卒读,掩卷深思:地球上60亿人口,尽管每天同顶着一个天空,共有着同一轮明月,何以景况差别如此之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惠子前往非洲的塞拉里昂旅行,亲眼目睹了非洲妇女儿童的惨况。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先后走访了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卢旺达、肯尼亚、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数十个战乱贫穷的国家。她把双眼借给世人,让我们彻底了解到:全球有1.5亿名儿童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在肯尼亚,淘砂金一天只能赚5~10先令,等于当地一杯水的价钱;在孟加拉国,5个幼儿只能存活1个,所以到10岁才办理出生登记;过去20年间,有100万阿富汗人饿死了,平均每5分钟就有1个人死亡,每1分钟有1个人沦为难民;而与此同时,人类一年的化妆品消费达180亿美元,饲养宠物花费达170亿美元,但只要1万美元,就能给埃塞俄比亚一个中等城市内的所有孩子注射接种疫苗……我们的一个汉堡,等于他们一天的生活费;只要省下一件T恤的花费,就可以让一个孩子吃饱一个月;我们只要停住脚步,睁开双眼,就能看见自己该为受苦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你也许觉得自己不够幸福。要知道,世界上还有5亿人面临战争的危险,监牢的孤寂,酷刑的折磨,饥饿的煎熬;你也许觉得自己不够富足。要知道,全球60亿人口中,有过半数的人每天收入不超过2美元。你比全世界75%的人还要富裕;你也许抱怨学历不够高。要知道,世界上有20亿人根本不识字;你也许觉得心灵不自由。要知道,世界有30亿人无法参加宗教活动,遭受逼迫、逮捕、凌虐,甚至杀害。
金惠子的经历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幽灵似的生命在受着不知尽头的煎熬,自己还有什么理由无病呻吟?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她也使我们明白了生命的良知和责任:尽微薄之力,给困苦中的人们一些帮助。兔死尚且狐悲,何况我们是同为人类?
2008年7月5日 已读
非洲并不是只有苍茫的大地与野生动物,还有很多在生死之间挣扎的人们。
校图书馆藏书 社会
像自由一样美丽 豆瓣
8.5 (44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9
作者以数十幅“二战”中犹太人集中营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内容涉及普通的犹太家庭、犹太儿童、犹太艺术家等大批浩劫受难者的遭遇和他们不懈的精神追求。
沉思录 豆瓣
Meditations
7.8 (71 个评分) 作者: 马可·奥勒留 译者: 何怀宏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2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作品来自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部著作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美丽新世界 豆瓣 Goodreads
Brave New World
8.7 (20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王波 重庆出版社 2005 - 6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这部作品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
书中引用了广博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为我们描绘了虚构的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 亡都受着控制的社会。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由于社会与生物控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沦为垄断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这种统治甚至从基因和胎儿阶段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有阶级、有社会分工的社会,人类经基因控制孵化,被分为五个阶级,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人们习惯于自己从事的任何工作,视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极高的工作强度为幸福。因此,这是,一个快乐的社会,这种快乐还有别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学,催眠术被广泛用来校正人的思维,国家还发放叫做索麻的精神麻醉药物让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正是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失去了个人情感,失去了爱情——性代替了爱,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经历危险的感觉。最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了思考的权利,失去了创造力。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李银河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 8
本书所收集是从西方当代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和学者最具代表性、最为深刻、影响最大的论述中精选出来的。所选文章有的是女权主义理论的经典,如《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一文曾在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是从某个学术领域,如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论述妇女相关问题的精华之作。当此妇女理论研究热潮兴起之际,为提高我国妇女研究的总体水平,也为了促进中国妇女研究与世界学界的交流,编者从浩如烟海的女权主义文献中精选出十二篇翻译汇编成书。本书的出版,将为妇女研究领域的中国学者和关心当代西方社会状况与女性问题的读者开启一扇了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大门,了解她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她们的研究正在何种层面上进行,以及我们同她们的差别或差距。
我在伊朗长大2 豆瓣
9.4 (25 个评分) 作者: [伊朗] 玛赞·莎塔碧 译者: 马爱农 / 左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2006 - 4
Marjane本是一个对革命有着浪漫情怀的小女孩,后来她经历了身边熟识的亲人和朋友在革命与战争中死亡,以及原教旨主义势力的扩张,踏入青春期的她开始变得反叛。于是,父母为了她的安全和快乐,在的故事后段,只有十四岁的Marjane被送到维也纳读书。
我在伊朗长大3 豆瓣
9.5 (20 个评分) 作者: [伊朗] 玛赞·莎塔碧 译者: 马爱农 / 左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在《我在伊朗长大3》中, Marjane开始了她在维也纳的生活。她住在奥地利由修女开设的宿舍中,与室友言语不通;孤独的她设法融入学校生活,甚至作出崩妹打扮……
一方面担心战乱的祖国,另一方面要面对爱情烦恼与被误解的痛苦,反叛的Marjane如何面对种种冲击?
我在伊朗长大4 豆瓣
9.4 (22 个评分) 作者: [伊朗] 玛赞·莎塔碧 译者: 马爱农 / 左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回家》是《我在伊朗长大》系列的完結篇。
Marjane 回到了她的家乡伊朗。在几年间,伊朗的一切全变了,宗教对女性的道德规范更厉害。受过西方思想影响的 Marjane如何适应比以往更严厉的教条? 她会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我在伊朗长大1 豆瓣
9.4 (32 个评分) 作者: [伊朗] 玛赞·莎塔碧 译者: 马爱农 / 左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2006 - 4
《我在伊朗长大》全系列共四册,在法国推出时大获好评,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并获得了包括2004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等多个漫画书大奖。
这套连环图述说了一个伊朗小女孩在伊斯兰革命时期的成长故事。这个小女孩经历了国王被推翻、伊斯兰革命、与伊拉克战争等国家大事。作者玛嘉·莎塔碧述说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长经验。
作者运用简单的线条和黑白对比带出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大量黑色的运用令画面充满力量。随着主角Marji的成长,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伊朗的历史、政治和文化。
逃避自由 豆瓣
8.8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希·弗罗姆 译者: 刘林海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 8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埃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最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
致友人的二十封信 豆瓣
作者: 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 译者: 赵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的名字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她的两本书《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仅仅一年》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便流传于国内,引起国人甚至一些党内人士的震动。
斯维特兰娜在她的两本书里,通过对家庭往事真诚痛切的追忆、反省,呈现出铁幕政治下一个正常人追求人性时辗转哀号的痛苦,以及她何以在中年抛子弃女,离开家国叛逃西方世界的精神历程。身为“红色公主”本可养尊处优,过一种特权阶层的生活,她却选择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并为此而一生付出沉重代价。但她的选择却完成了一个人对自由理想价值精神的追寻。
这两本书的价值意义,绝不仅为一部特殊的家史。其丰富而详尽的资料,为历史学家研究斯大林、斯大林主义时期,乃至前苏联的社会意识形态,留下了重要的材料。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卡伦·荷妮 译者: 陈收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 3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作者霍妮,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 豆瓣
作者: 多诺万 译者: 赵育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
这是一本女权主义思想史。它从18世纪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讲起,论析了19世纪的文化女权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女权主义和存在主义、激进女权主义、20世纪文化女权主义的道德蓝图,最后展望了走进21世纪的女权主义。作者认为,目前正处在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的高峰期,而这次浪潮永远不会退潮。在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权主义者不但致力于创造理论,而且设法使理论成为制度。当今的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平等是不够的”,女性必须“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作者认为,当今女权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派别之一是生态女权主义,它在未来若干年还可能继续保持生命力。生态女权主义从女权主义的立场,力图建构人类同自然以及动物的新型关系。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 Goodreads 豆瓣
8.4 (342 个评分) 作者: 路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1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作者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小说中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一百个人的十年 豆瓣 Goodreads
9.4 (86 个评分) 作者: 冯骥才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 10
二十世纪的历史将以最浓重的笔墨,记载着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的暴行和文革浩劫,凡这两大灾难的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它,却又无法忘记它……
追风筝的人 Goodreads 豆瓣
The Kite Runner
8.4 (1069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