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生活之路 豆瓣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王志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这是一部托尔斯泰自己没有看到最后出版、却是他一生思想精华之所在的哲学论著作。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罕见的思想家。即使是他的长篇小说,也已经让读者感受到托尔斯泰深刻的思想家气质,而这部被誉为“托尔斯泰临终绝笔”的著作,直接显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一位思想家的伟大!本书内容庞杂,写作却如同经书般简洁和朴实。托尔斯泰力求“以使它们更加简明,使它们适应所有的人,适应每一个人”,这部有《圣经》般内容的大书,成为一部通俗的写给大众阅读的生活哲学。
本书堪称一位伟大文学家对人生、社会的最后总结。本书是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记等的集成。全书分为三十一章,每章探讨一个专门问题,包括“信仰”、“灵魂”、“上帝”、“爱”、“不平等”、“暴力”、“国家迷信”、“真”、“恶”、“死”、“幸福”等主题。作为一部语录体、格言体的大书,托尔斯泰尽可能把人类思想的精华吸收到这部书中,所以托尔斯泰特意分成了三十一个主题来阐述,以暗示读者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问阅读,每天阅读一章。
本书堪称一位伟大文学家对人生、社会的最后总结。本书是阅读笔记、警句格言、寓言故事和思想札记等的集成。全书分为三十一章,每章探讨一个专门问题,包括“信仰”、“灵魂”、“上帝”、“爱”、“不平等”、“暴力”、“国家迷信”、“真”、“恶”、“死”、“幸福”等主题。作为一部语录体、格言体的大书,托尔斯泰尽可能把人类思想的精华吸收到这部书中,所以托尔斯泰特意分成了三十一个主题来阐述,以暗示读者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问阅读,每天阅读一章。
上学记 豆瓣 Goodreads
9.2 (99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
文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
万物有灵且美 豆瓣
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8.8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 吉米·哈利
译者:
种衍伦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
- 1
“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述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把追车当做一门艺术的狗,策划群猫暴动的精灵古怪的老猫……动物们的温馨感人喜剧在轮番上演着。大自然怀抱中的乡野风情,多姿多彩的人和动物,构成了一幅芸芸众生的绚烂画卷。
年轻的乡村兽医哈利,每天开着一辆冒黑烟的老爷车“南征北战”。和恶犬贴身肉搏,随时准备应对母马的“无影脚”……,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惨痛”遭遇层出不穷。在这里他遇上有生以来最困窘的时刻,也享受到最温暖动人的真情。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录乡间行医的点点滴滴,满溢着兽医生活的笑与泪,朴实的人情和土地的智慧。
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劳伦兹说过“为了能够确切描写动物的故事,一个人必须对所有的生命,都怀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真感情。”发自内心的真感情,也许这正是这本书能够打动亿万读者的真正原因吧。哈利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并赞颂着生命的奇迹。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发掘美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他的热爱以近乎完美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让我们能够同样感受到生命、爱与欢笑。
把追车当做一门艺术的狗,策划群猫暴动的精灵古怪的老猫……动物们的温馨感人喜剧在轮番上演着。大自然怀抱中的乡野风情,多姿多彩的人和动物,构成了一幅芸芸众生的绚烂画卷。
年轻的乡村兽医哈利,每天开着一辆冒黑烟的老爷车“南征北战”。和恶犬贴身肉搏,随时准备应对母马的“无影脚”……,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惨痛”遭遇层出不穷。在这里他遇上有生以来最困窘的时刻,也享受到最温暖动人的真情。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录乡间行医的点点滴滴,满溢着兽医生活的笑与泪,朴实的人情和土地的智慧。
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劳伦兹说过“为了能够确切描写动物的故事,一个人必须对所有的生命,都怀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真感情。”发自内心的真感情,也许这正是这本书能够打动亿万读者的真正原因吧。哈利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并赞颂着生命的奇迹。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发掘美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他的热爱以近乎完美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让我们能够同样感受到生命、爱与欢笑。
我们仨 豆瓣
8.6 (615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7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重新发现社会 豆瓣
China's New Revolution
7.7 (35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0
- 1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论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妙作很多,《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实在是少有的经典。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熊培云之写作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之传统,以其犀利和洞识成为当下思想空间的有力捍卫者和扩展者。
——陈彦 旅法政论家、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
有必要让更多人来读熊培云的文章,有病治病,无病健脑。
——郭光东 《南方周末》编委兼评论总监
至少是从2007年读到培云的《思想国》之后,一直追寻培云的思想。非常希望培云能通过电视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思想!《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
——庄永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守,思想国伴随我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未来无穷,云终成海。
——张虹 南开大学2007级本科生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评论
熊培云的社会观察,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文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推倒重来”。对于我们这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住自己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实在渺渺无几,而能够像熊培云这样独特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
熊培云的妙作很多,《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实在是少有的经典。
——陈志武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
熊培云之写作上承新启蒙的光照,下续独立批判之传统,以其犀利和洞识成为当下思想空间的有力捍卫者和扩展者。
——陈彦 旅法政论家、欧洲华人学会秘书长
有必要让更多人来读熊培云的文章,有病治病,无病健脑。
——郭光东 《南方周末》编委兼评论总监
至少是从2007年读到培云的《思想国》之后,一直追寻培云的思想。非常希望培云能通过电视与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思想!《重新发现社会》见证了中国六十年沉浮,三十年成长。识字与不识字的都不妨想想:国为何物?国家何为?
——庄永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编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感谢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守,思想国伴随我最美好的大学时代。思想的恬静与内心的富庶,未来无穷,云终成海。
——张虹 南开大学2007级本科生
中国人 豆瓣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郝志东
/
沈益洪
学林出版社
1994
《中国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林语堂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儿,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他的著作,在东西方都极受欢迎,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以至现今美国大的图书馆几乎都收藏有他的著作。
《中国人》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书是应美国纽约庄台(John Day)公司之约,1934年用英语写就的,1935年由雷诺与希师阁(Reynal & Hitchcock)公司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它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使西方人能够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
该书出版之后,在西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推崇备至。1936年,英国伦敦威廉・海涅曼(William Heinemann)公司再版,以后曾被译成俄语、日语、瑞典语等多种文字出版。 这部《中国人》全译本除了补上原著第十章第六节《蒋介石其人其谋》、1935年初版《收场语》(其中包括《中华民国的真相》、《领袖人才的要求》、《我们的出路》等重要而容易引起误读、误解的篇章),还增添了译者附记、索引等。这样不仅恢复原著的“全貌”,而且保持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可以让广大读者领略林语堂这部原著的当年风采与全书的基本精神。
《中国人》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书是应美国纽约庄台(John Day)公司之约,1934年用英语写就的,1935年由雷诺与希师阁(Reynal & Hitchcock)公司出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它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使西方人能够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
该书出版之后,在西方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推崇备至。1936年,英国伦敦威廉・海涅曼(William Heinemann)公司再版,以后曾被译成俄语、日语、瑞典语等多种文字出版。 这部《中国人》全译本除了补上原著第十章第六节《蒋介石其人其谋》、1935年初版《收场语》(其中包括《中华民国的真相》、《领袖人才的要求》、《我们的出路》等重要而容易引起误读、误解的篇章),还增添了译者附记、索引等。这样不仅恢复原著的“全貌”,而且保持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可以让广大读者领略林语堂这部原著的当年风采与全书的基本精神。
优山美地 豆瓣
The Yosemite
作者:
[美国] 约翰·缪尔
译者:
周剑
/
朱华
…
漓江出版社
2009
- 8
《优山美地》是缪尔的代表作之 ,在这本凭着六年的亲身经历写就的书中,缪尔独特的自然文学风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书融内心的虔敬、狂野的激情与洋溢着鲜活动感的"流动着的自然"为一体,把那种如过电般的朝圣者的狂喜传递给读者,堪称自然散文中脍炙人口的佳篇。
优山美地山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景色优美壮阔。在长期的山野旅行和考察中,缪尔发现大自然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他深感保护野生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889年他曾两次在《世纪》杂志上撰文,描述优山美地的奇妙风光,并极力倡导在那里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经过他与同仁的不懈努力,优山美地国家自然保护公园终于在1890年建立。从此,优山美地山作为美国西部山区的一个代表,它那撼人心魄的美以及它所体现的荒野价值才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
优山美地山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景色优美壮阔。在长期的山野旅行和考察中,缪尔发现大自然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他深感保护野生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889年他曾两次在《世纪》杂志上撰文,描述优山美地的奇妙风光,并极力倡导在那里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经过他与同仁的不懈努力,优山美地国家自然保护公园终于在1890年建立。从此,优山美地山作为美国西部山区的一个代表,它那撼人心魄的美以及它所体现的荒野价值才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