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山间夏日 豆瓣
作者: [美国] 约翰·缪尔 译者: 川美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 - 8
《山间夏日》生动记述了他初次接触优胜美地山的那种兴奋和新鲜的经历。他对大自然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热爱。他的作品和行为教导了美国人用一种20世纪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自然。由于缪尔既带有19世纪理想主义的色彩,又有20世纪科学的精神,他的视野更为开阔,而他在实践与行动方面,也比他的先驱们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已经开始思索并着手解决自然与人类关系的问题,因而使他在美国生态文学中占有不同凡响的地位。
书和画像 豆瓣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刘炳善 译林出版社 2008 - 7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她的小说不注重情节,而着重以抒情散文的形式写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进行细致的心理描写。同时,她也是一位散文家,善于用轻灵活泼的文笔写出她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和作品的印象。她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收入题为《普通读者》和《普通读者二集》两书(The Common Reader, 1925; The Second Common Reader, 1932)。这些文章乃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丰富创作经验的女作家,在创作之余所写的一批富有个人独特风格的随笔散文。本书选译其中的十三篇。
女子与小人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龙应台自选集:女子与小人》是一本有关女人的书,书中多次写到了女人所扮演的角色,辑一是写身为妻子,好的工作是“男主外,女主内”;辑二是写当了妈妈以后,好的任务是教育好孩子,“小人”明显的是指孩子。在《龙应台自选集:女子与小人》中龙应台把一个母亲与两个孩子间的人伦之情描写得细入毫末。有些堪称是发人之所未发,譬如同在稚龄,大孩子因为母亲给了老二较多些关照,就心生妒意,那细节是如今的独生子女的家长不易虚构的。
女性在吸取知识上着重于快捷,而不重深入,所以不要买卡尔·杨或佛洛伊德写的大部头的心理书。女人如果能够深入地去研究一个大题目的话,她也就不会是个女人了。
书店的灯光 豆瓣
The Yellow-Lighted Bookshop
8.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刘易斯·布兹比 译者: 陈体仁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10
《书店的灯光》这本书是作者关于书店的回忆,也涉及到书与书店的历史。
在书中,作者不仅描绘了书店的氛围,回忆起自己阅读的启蒙,准确的将人与书店的关系比喻成“在人群中独处”。而且大半生与书和书店为伍的作者,还简单叙说了书与书店的历史,细数他所喜欢的位於世界各地的书店,还有许多跟书有关的动人故事。像是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如何请不懂英文的法国排字工人以手工排出有史以来最难懂的英语小说《尤利西斯》,并且在书的封面采用希腊国旗的颜色,以代表希腊城邦言论自由的传统,最後日夜赶工,终於在乔伊斯四十岁生日时,收到这本书的初版本。
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一个爱书人对书始终不变的热情,一个书店从业人员热爱书店工作的初衷,并且在网路与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对於书店未来的审思。
嗜书瘾君子 豆瓣
Biblioholism
7.7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汤姆·拉伯 译者: 陈建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作者以幽默诙谐的手笔,娓娓道出对书籍的搜求、阅读与收藏的痴迷,把爱书人的种种病状——列举出来,让我们看了会心一笑。在轻松自如的笔墨中,作者带我们回顾了图书的历史、风格,书痴的百态,收藏癖的种种表现以及各种类型的买书人,可谓妙趣横生,别有风味。
相遇了几分钟 豆瓣
作者: 于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在散文上,我是后退的,我是要回到最基本的说话。”语出作者于坚。本书收录了于坚的五十多篇散文,包括:《游泳池记》、《看画记》、《火炉上的湖泊》、《似是而非的镜子》、《少年中国》等优秀作品。
这是一部关于日常生活、身体旅行和心灵游历的文字,同时富含哲理。
幸福之路 豆瓣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8.9 (27 个评分)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傅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4
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著,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该书晓畅明白,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国内也曾有多个译本刊行。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译者傅雷系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他从1929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几十年来,一直奋发不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使他的许多译作已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国内外赢得崇高的声誉。 他一生所译世界名著达30余部,其中巴尔扎克的名作《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罗素的《幸福之路》等都是我国广大普通读者耳熟能详的翻译精品。
园圃之乐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陈明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园圃之乐》是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诗文选。在天下多事、杀伐不已的动荡之年,黑塞退隐山间,在耕读生涯中觅得些许宁静。作者长年与园中花木为伍,伴着它们度过晨昏寒暑,见证着它们的荣枯消长。书中文字隽永清新,冲淡平和,得自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体悟,另有十余幅黑塞手绘水彩插图,画风淡雅,一如其文。
梭罗日记 豆瓣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朱子仪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 1
“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丛书所选作品来自各国大家,都是人文学科中的精华,不少是作家的代表之作,而且可诵易读。它们题材各异,体裁不限,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伦理无所不包,随笔、散文、游记、自传、小说、论著应有尽有。
《梭罗日记》是自然爱好者的《圣经》。没有人比梭罗更担当得起“真正的美国人”这一称号。相信这本书可以给读者带来别开生面的感觉。
人与永恒 豆瓣
作者: 周国平 上海世纪(上海人民) 2006 - 7
《人与永恒》内容简介:我想,人生种种大谜,谁也不可能找到最终的谜底。说不定每个谜都有无数个谜底,因而也就没有谜底。我的兴趣在猜谜,而当我每次似乎猜中了谜底,却发现真正的谜底似乎又离我后退了一步之时,我就觉得这谜更加有趣了。
阅读的年轮 豆瓣
作者: 韩少功 九州出版社 2004 - 3
韩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当代知名作家,八十年代中期曾在国内的文化寻根思潮中挑起大旗,写下《文学的根》这样著名的文论与《爸爸爸》这样表现楚文化、被视为寻根小说代表作的中篇,九十年代又因《马桥词典》一书在文坛掀起风波。目前韩少功在海南主持《天涯》杂志,它被视为比《读书》更具潜力的新兴刊物。(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另有散文《世界》《心想》等,译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韩刚合译)《惶然录》等。部分作品已被译成法、英、意、荷、日、韩、塞等文字在境外出版,曾获中国内地,台湾地区,法国等文学奖项多次。总体看韩少功的作品有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认识,也颇有可读性,他是一位公认的好作家。本书收集的是他的部分评论作品,阅读,真的如同年轮,一层层地深入,才能得到真谛。
寻找精神家园 豆瓣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史国强 中信出版社 2007 - 5
他所著的《瓦尔登湖》,成为全人类的心灵之书;他的文字是内心生发出的一泓清泉,为人们开启了生命中永恒的黎明!
深沉而敏感的抒情……超凡入圣。——乔治·艾略特
“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梭罗
亨利·大卫·梭罗因其在文学和政论上的杰出作品而闻名于世。而在1848年,当梭罗还不为人所知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哈里森·布莱克就深深地感觉到梭罗是一位出色的“精神导师”,并向他寻求精神上的帮助。从此之后的13年里,梭罗一直不间断地给布莱克写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国家、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感悟,而本书就是所有这些信件的汇编。
在梭罗的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他在信中所展示出的淡泊的人生态度和超乎寻常的智慧,具有永恒的意义,如同当年对布莱克以及其他朋友产生的影响一样,直至15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信件仍然会激起读者强烈的内心共鸣。
堤契诺之歌 豆瓣
Tessin: Betrachtungen, Gedichte und Aquarelle des Autors
8.5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窦维仪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译文出版社 2007 - 7
《提契诺之歌》是黑塞作品中的精髓,它是一本散文、诗歌集,亦是作者对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归纳、总结和诠释,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看做一把开启黑塞思想之门的钥匙。
书中配有30余幅由作者本人绘制的水彩画和钢笔画,给作品增添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门萨的娼妓 豆瓣
7.7 (5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伍迪·艾伦 译者: 孙仲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当今世界独树一帜的喜剧电影大师,伍迪・艾伦的幽默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他15岁就开始为报纸写专栏,有一段时间还自编自演“单口相声”(Stand up comedian),此后数十年至今,他挥霍着自己的幽默气质,编笑话和搞笑故事,写散文、小说和剧本(作品曾入选1989年由伊夫林・豪主编的《犹太美国短篇小说选》),拍电影更是让他功成名就。
伍迪・艾伦式幽默带有明显的纽约知识分子风格,他以荒诞不经、插科打诨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开玩笑:颠覆传统价值,戏仿经典文本,各种时髦的学院派理论与方法更是被挖苦得入木三分、尖刻不留余地。他似乎总与知识分子作对,然而那些神经质的、自私自恋又敏感多疑的可笑形象背后,分明有着自我的身影――伍迪分身有术,他从不忘记拔光羽毛,幽自己一默。这是他的睿智所在,自以为是的法国人也因此称他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本书结集自伍迪・艾伦发表于《纽约客》、《新共和》等刊物上的各类文章,曾由兰登书屋以三册单行本出版(《扯平》,1971;《不长羽毛》,1975;《副作用》,1980),长销不衰。喜爱伍迪・艾伦电影的读者定会在本书中发现他诡异的文学天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被他轻轻拧松了螺丝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可笑又可悲。
火车记 豆瓣
作者: 于坚 鹭江出版社 2006 - 8
中国散文档案:先锋文丛


目录:
火车记
治病记
住房记
装修记
城市记
看画记
绳子记
运动记
一日记
翠湖记
山洞记
高原上的高原
大地记
看见斯布炯神山
梧桐树在周围
滇东北雄狮大峡谷
高原上的葡萄
虎跳峡记
癸未三峡记
谈散文



……这就是结婚的好处,便于互相监督。而单身呢,那就难说了,谁也不知道你会把什么藏起来,无法监督。所以要求住集体宿舍,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但夫妻二人在床上两个人互相监督,比起八个人隔着蚊帐互相监督来,毕竟要舒服多了,一日夫妻百日恩,互相监督,但相亲相爱,互相信任的时候还是多数。就是他或她是睡在你身边的定时炸弹,也比和八只老虎睡在集体宿舍要好。在集体宿舍,你真是翻朝在怕小王听见,翻朝右又担心睡心不睡,在假寐。呆在宿舍里要考怎么说话才能和同舍的和睦相处,不在宿舍又怕别人翻看你的日记……
你要爱你的寂寞 豆瓣
作者: 文汇报笔会编辑部 文汇出版社 2006
“笔会”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分出“珍藏版”与“青春版”,为什么要在“珍藏版”之外再专出一册“青春版”《你要爱你的寂寞》呢?是因为这六十年中“笔会”不断见证、记录、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在人生进入不惑之前,生命曾怎样地躁动过,在选择前犹豫过?怎样投入过,又怎样喜悦过?经历过怎样的成就,又经历过怎样的寂寞?

五十年代的《青春万岁》,六十年代的《枫》,七十年代的《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一直到世纪之交的《一股液体流经西海固》,层层的青春记忆在“笔会”上并没有彼此覆盖,而是彼此交织,形成“笔会”特殊的温度和景象。

有人说,“笔会”是通过一个书名(“你要爱你的寂寞”)来表达“笔会”的青春观和对青春的箴言,也许是,不过也许说是表达“笔会”对青春的情感,更准确一些。
旅行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Travel
8.2 (76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南治国 / 彭俊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深信德波顿无处不在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平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
伊利亚随笔选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查尔斯·兰姆 译者: 刘炳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伊利亚随笔》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Carles Lamb,1775~1834)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随笔中,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人,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随笔主题既与兰姆本人的独特经历水乳交融,又浸淫于广阔深挚的人道主义氛围;文风含蓄迂回之余,亦不失情真意切,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正如三十年代我国作家梁遇春所言:对丁心灵的创伤,兰姆是一剂“止血的良药”。
这部十九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经典里的某些篇章,竟同布迪厄的看法不谋而合,这为我们在不同的时代和民族背景下验证布氏理论的“普适性”提供了有趣的案例。
本书选录了《伊利亚随笔》中的主要作品,包括《南海公司回忆》、《除夕随想》等诸多名篇。著名翻译家刘炳善先生的译文精到而隽永,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兰姆独树一帜的文字魅力。本书所配的二十多幅插图,出自英国著名画家谢帕德(Ernest H.shepard)手笔,极具收臧价值。
灵魂的事 豆瓣
9.0 (17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 4
《灵魂的事》是史铁生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的散文集。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