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人类学

Kolya Krassotkin

Kolya Krassotkin @KolyaKrassotkin_5734

79 本书  

暂无

人类学的邀请(第4版)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Invitation to Anthropology, 4e
作者: [美] 卢克·拉斯特 译者: 王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7 其它标题: 人类学的邀请:认识自我和他者
《人类学的邀请:认识自我和他者》是一部人类学入门经典,风行国外高校多年。中文版译自全新英文第四版,在旧版基础上做了大幅更新。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类学、文化和民族志”,集中介绍基础假设和概念,它们自现代人类学开端,就推动了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随后重点将缩小到文化(尤其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上,探究了一些具有推动作用的故事、隐喻和分析,当代人类学家都是从这些内容中获得他们的灵感、理论和方法论的。第二部分“民族学:一些人类问题”,探究了三个跨文化的人类问题:社会性别、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和宗教。书中列举了大量引人入胜的例子,来展示人类学观点如何应用于个人、地区乃至世界层面的现实议题。
作者卢克·拉斯特致力于激发读者跳出书本,探索书外鲜活的世界,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投入广阔的人类学天地。若想了解人类学这个充满多样性的迷人领域,本书是一部相当简明实用的入门指南。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图书] 豆瓣
Thinking Like an Anthropologist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奥莫亨德罗 (John Omohundro) 译者: 张经纬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今日中国正行驶在文化变迁的高速路上,人类学这门年轻而富朝气的学科正可提供宝贵的参照。它教会我们以宽容的心态,理解他人的观念与文化实践,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生命焕发更明亮的光彩。
这本独具特色、富有启发性的人类学导论,遵循以问题为基础的独特指导原则,每章都围绕一个关键问题精心组织,用相关田野故事揭示身处田野的人类学家将会遇到的潜在问题、挑战和后果。透过亲身田野经历,与其才华横溢的个人教学风格,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学家所面对的核心概念与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人类学研究人类行为和观念的方法,并有机会在读过本书后,在本文化和异文化的生活中,继续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人类学的四大传统 [图书]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弗雷德里克·巴特 译者: 高丙中 商务印书馆 2008
“这是本引人人胜的书。它是第一本对欧美人类学的历史进行跨国研讨的著作。对于任何想知道人类学如何在不同的背景中兴起、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又将向何处去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个绝好的资源。”
——美国人类学家乔治·马库斯
“人类学史就是一个竞技场,各种理论争论在这里澄清和解决。本书探讨了人类学最丰厚的几个传统的发展,并将推动它向一门真正的世界性学科发展。”
——英国人类学家亚当·库珀
人类学与人类学家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亚当·库珀 译者: 沈沉 商务印书馆 2021 - 11
本书主要论述了英国社会人类学的黄金时期(1922—1972)这门学科的发展,以及当时著名人类学家的思想及其交锋。这一时期的人类学深刻影响了这门学科后续至今的发展脉络。书中介绍和评述了包括现代人类学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学说,以及如埃文思-普里查德、贝特森、利奇、玛丽·道格拉斯、列维-斯特劳斯等著名人类学家的学术发展历程、著作及其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展现了英国社会人类学从创立到发展到壮大到减弱影响的过程。书中所论述的这段时期正是现代人类学的形成和发展期,其论述对于今天我们理解这一学科的主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探寻如今错综异质的学科话语体系的根系脉络及其土壤,思考它的历史性和局限性,并以此反观当下涌动的诸多新思潮、转向和动议,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在论述学科发展历程时,联系民族志和理论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以及人类学家所受教育背景和性格,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作者把聚光灯打向了研究者本身,把奠定学科基石的人类学家当作一群特殊的“土著”来研究,这种研究视角本身是一种“去魅化”的过程。其文本本身亦称得上是以人类学学科为对象的人类学研究。在本书作者把知识生产看作一个有机的、社会性的、带有政治意味的过程。在当时体现出了一种超前知识论视角。
人类学理论史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黄剑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
《21世纪人类学系列教材:人类学理论史》收录了在港澳地区事业有成的柳州人的代表,记述了他们从初到异乡,凭着自己的毅力、努力与头脑,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将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的故事,具有较强的存史资政、启迪世人的作用,同时也构建了新时期柳州市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崭新平台。
人类学家及其理论生成 [图书] 豆瓣
作者: 黄剑波 2021 - 2
作为一门非常关注文化差异的学科,人类学对于自身的历史变化也有本书稿从很强的自我意识。本书稿从思想史的角度纵向把握人类学理论史的变迁过程,从社会史的宽度来横向把握人类学及人类学理论与其所处社会及社会运动的互动关系。在这个纵横坐标上,再从个人生活史的深度来展开对生活经验及思考的探讨,从而使本书稿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并且,本书对20世纪的著作遗产加以整理,意在梳理学术脉络,为读者提供科学的人类学入门阅读指南,使读者准确把握人类学思潮的流变。
人类学经典导读 [图书] 豆瓣
作者: 庄孔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人类学经典导读》是人类学专业的大型导读书籍,也是一本直接配合人类学教科书的教辅读物。《人类学经典导读》内容广博、兼收并蓄,梳理了人类学主流理论流派的脉络,记录了人类学田野方法的进展状况,对语言与文化沟通、社会性别、婚姻家庭、族群与政治、宗教与教育、民族志撰写与文化重构、影视表现与应用等领域的典范作品、最近四五十年的和最新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作了分类介绍与评论,从而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及理论蕴涵。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铭铭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2
透过58部西方人类学经典著作
勾勒20世纪西方人类学“故事”的主线
◎ 编辑推荐
为了求解一些关系到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人类学家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游走于琐碎的事物与抽象的观念之间,思考关于人自身的宏大叙事。并最终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丰硕的学术遗产。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遴选了58部西方人类学经典著作,并对其学术脉络进行梳理,以便为普通读者也提供一条初窥人类学全貌的有效路径。对这些著作的介绍,包括基本内容、叙述框架、关注的问题、学理依据、相关的争论和背景,以及简要的评论等等。同时辅以著者生平及其主要著作的简介,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按图索骥,延伸阅读。
◎ 内容简介
20世纪人类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蜕变。60年代以来,其面目的多元化进一步加深,近年来虽有不少出色的研究,却没有了之前作为学派的中坚力量,导致学术理路芜杂不精,更使学习者感到困惑。
本书便是以改变人类学现状这一使命为编辑宏旨,对20世纪的著作遗产加以整理,意在梳理学术脉络,为读者提供科学的人类学入门阅读指南,使读者准确把握人类学思潮的流变。作为一部导读性的编著之作,本书勾勒出了20世纪西方人类学“故事”的主线。
从涂尔干到莫斯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谢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9
以涂尔干与莫斯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派为我们贡献了经典的社会理论著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论礼物》等作品皆在社会学与人类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较之法国社会学派理论在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引起的广泛讨论,其哲学内核却鲜有问津。
本书采用社会哲学的视角,旨在证明法国社会学派具有坚实的哲学内核,并呈现这一内核渐渐完善自身的过程:从涂尔干到莫斯,一种总体主义的立场渐渐摆脱了有机主义与实体主义的束缚,并最终实现了向着结构本体论的转型。通过细究这一转型,本书不仅希望澄清“社会总体”这一复杂概念,而且也希望呈现法国社会学的批判维度:“总体”不仅是涂尔干与莫斯用来反驳个体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工具,更是他们用来分析现代性并指出其弊病的策略。
礼物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旭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7
本书着重介绍了当今西学新潮“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折”运动集大成者马里翁的“礼物现象学”,它被称做是“20世纪现象学第三次浪潮”最重要的成就。探究马里翁哲学的问题意识的起源与推进问题的路数,就要从尼采和海德格尔一直讲到列维纳斯和德里达,因此,尼采、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德里达这四大哲学家也和马里翁一起成为本书的主角。此外,本书也讨论了莫斯、列维—斯特劳斯、葛兰言、巴塔耶等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相关研究,全面勾勒了“礼物研究”在当代法国思想中的那段思想谱系,展示了“礼物”话语模式在当今人文科学中的范式地位。
礼物 [图书] 豆瓣
Essai sur le don
9.2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塞尔·莫斯 译者: 汲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6
在莫斯对“礼物”的分析中,根本问题是要探究人是如何与物以及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互相关联的。通过对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旁征博引,莫斯提出了以“整体性呈赠”为特征的“礼物经济”的概念,并与现代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式的演进图式,并进而探讨了物权与契约等经济概念的源起及本质。
巫术的一般理论 献祭的性质与功能 [图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塞尔·莫斯 译者: 杨渝东 / 梁永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巫术的一般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代表人马塞尔•莫斯的代表作。《献祭的性质与功能》一书则是莫斯与昂利•于贝尔合作的一部书,莫斯就是利用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积累资料和获得的启发写成《巫术的一般理论》的。
此二书对于我们理解莫斯提出的“整体社会事实”,认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理解观念、行为与社会的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作者在法国社会学中的地位,是人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我们将其合出,以便读者比照阅读,窥年鉴派学术思想之一斑。祭祀是典型的宗教行为,它所确立的关于“神圣性”的观念,不仅是一套飘渺的幻象体系,而且是一个真实的社会体系。确立这种观念的,不仅有宗教行为,而且有非宗教行为,其代表是巫术。巫术,表面上是由单个巫师实施的,往往表现为个体行为,但本书却发现了它的社会的属性。莫斯先陈述了巫术的各种基本表象,再从逻辑上将这些表象与它们的整体性本原联系起来,并指出它才是产生这些表象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学与人类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马塞尔・毛斯 译者: 佘碧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11
马塞尔・毛斯(1872.5-1950.2)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对交换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曾作出高度创造性的比较研究,他的有关人种学理论和方法的观点也对许多社会学家产生影响。毛斯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外甥,曾协助舅父编写过许多著作。本论文集编入了他的第一流的内容最丰富的社会学专题论文。他的“论礼物”是很有影响的著作,着重论述了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北美洲西北部等地土著民族的交换和契约形式,并对赠与、接受及偿报等行为的宗教、法律、经济、神话和其他方面予以探讨。该论文集的出版为社会学研究人员的学习、查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 译者: 林宗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8
马塞尔•莫斯是20世纪法国民族学之父,也是现代人类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收集了莫斯著述中最具代表性的五篇论文,整理自莫斯为心理学学会以及其他讲座所作的报告,展现了他学术思想的精华所在。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莫斯所坚持的以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在社会生活中探寻人类理智范畴的基础和演变”的基本研究取向,取材细致,论证充分。与此同时,莫斯更着意于社会现象的完整性,在作品中通常进行多学科交叉阐述,旨在深切命中所探讨问题的肌理,莫斯认为,社会现象作为象征符号不仅体现在人的语言和行为中,而且还表现在习俗与典章制度之中。他的这一系列精到独见和研究思维深深地影响了法国乃至全世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
简要目录
—————————
总 序/王铭铭
再现天、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代译序)/张海洋
第一讲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实际应用关系
第一节 社会学在人类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近期心理学对社会学的贡献
第三节 社会学将为心理学作出的贡献
第四节 向心理学提出的问题
附 录 讨论结论(节选)
第二讲 集体暗示的死亡观念对于人体的效果
第一节 集体暗示的死亡观念的意义
第二节 澳大利亚现象的类型
第三节 新西兰与波利尼西亚现象的类型
第三讲 人文思想的一个范畴:人的观念、“自我”的观念
第一节 主题:人
第二节 “人物”和“人”的位置
第三节 拉丁语的“PERSONA”(人)
第四节 PERSONA
第五节 人:道德现象
第六节 基督教的人
第七节 人,心理学的存在
第八节 结论
第四讲 身体技术
第一节 身体技术的观念
第二节 身体技术的分类原则
第三节 身体技术的传记式列举
第四节 全面的思考
第五讲 社会形态学:试论爱斯基摩社会的
四季变化
第一节 一般形态
第二节 因季节而异的形态
第三节 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第四节 影响
第五节 结论
附 件
译后记
===============
相关图书:
学术文库•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
巫术的一般理论 [法]马塞尔•莫斯 著
安达曼岛人 [英]拉德克里夫-布朗 著
社会人类学 [英]伊文斯-普里查德 著
种族、语言与文化 [美]弗朗兹•波亚士 著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 [法]马塞尔•葛兰言 著
论技术、技艺与文明 [图书] 豆瓣
Techniques, Technology and Civilization
作者: 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 / 施郎格 译者: 蒙养山人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0 - 9
《论技术、技艺与文明》是由莫斯有关技术和技艺方面的论述所构成的一本真正的全集,是一项深入、全面且相当具有开创性的成就。《论技术、技艺与文明》内容几乎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中有关技术的所有重要问题,从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与交换、殖民地田野点的调查,到物质文化(莫斯和他的同事都没有使用过“物质文化”一词)的社会和象征意义;小到吃饭、走路、坐姿,甚至是睡觉,都不能被看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些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文明中,成为他们相互区分的标识。
死亡与右手 [图书] 豆瓣
Death and the Right Hand
作者: [法] 罗伯特·赫尔兹 译者: 吴凤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
◆ 编辑推荐——————————————————————————————————————
* 本书作者是涂尔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法国社会学年鉴派中坚力量,因为参加一战而英年早逝!
* 赫尔兹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从孟德斯鸠到涂尔干及其学生的两个世纪法国社会思想的顶峰,标志着社会学从空洞说教和对简单社会的纯粹哲学思辨向基于大量民族志事实而对原始习俗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的转变。
* 本书受到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埃文思-普里查德、罗德尼•尼达姆的极力推崇,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何星亮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的大力推荐!
◆ 学者推荐————————————————————————————————————
* 法国著名人类学家R.赫尔兹(Robert Hertz)的《死亡与右手》是象征人类学早期的一部经典著作,是西方学术界最早科学研究文化象征的论著之一,也是最早提出象征人类学理论的主要著作之一。
——何星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 作为象征与仪式研究的早期经典,R.赫尔兹的洞见不仅深得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E.涂尔干和M.莫斯两位大师的赏识,更为后世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理论、R.尼达姆的象征分类研究以及M.道格拉斯的污秽与禁忌研究带来了理论滋养和学术灵感。
——孙庆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人类学教授
* 赫尔兹或许会成为与涂尔干齐名的伟大学者,并且有理由认为,如果他活着,他会和莫斯一起成为社会学年鉴派的带头人,有可能改变社会学的思想。
——埃文思-普里查德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众灵学院研究员
◆ 内容简介——————————————————————————————————————
每天都有人出生和死亡,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同样,我们每天都在用双手操劳、工作,也再正常不过。然而涂尔干的高徒罗伯特•赫尔兹却从人类学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了为何在人死后,大部分人类社会都会有一个葬礼仪式,而这个仪式的内容却各不相同。我们中国人有佩戴黑纱、守灵、烧纸钱等习俗,而马来群岛的达雅克人却有两次葬礼仪式,第一次为临时葬礼,其目的是去除污秽的肉身,只留下洁净的白骨。第二次为最终葬礼,亲人们把死者白骨二次埋葬,希望其能进入天国。
对于左手和右手来说,它们是如此的相似,地位却又如此的不同。人们起誓、敬礼用的都是右手,左手却被置于一旁。为何右手是如此神圣,左手却如此卑微?赫尔兹从人类学角度对此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右手尊而左手卑并不是出于生理机能上的自然区分,却是由于人们对神圣与世俗的二分,是由社会习惯强力促成的。
过渡礼仪 [图书] 豆瓣
Les rites de passage
8.9 (9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译者: 张举文 商务印书馆 2010 - 11
《过渡礼仪》主要内容简介:出生、结婚、怀孕、死亡、季节转换等地位变化的事件,往往会以过渡礼仪来加以标识。范热内普在《过渡礼仪》中所提出的过渡礼仪之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模式,及其对各阶段象征意义的分析,使此模式已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根本理论,也成为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
这部首版于1909年的著作,对仪式机制和人类行为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和意义深远的。正如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邓迪斯所评价的,“也许可以公平地说,民俗学分析性著作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没有一部可超过这一经典研究。”
田野调查技术手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国皇家人类学会 编 译者: 何国强 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 3
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编的这本《田野调查技术手册(6thed.)》在体例上分为4部分18章。第一部分用2章讲述人体测量技术,等于承认有生命的个体是人类社会的前提。第二部分用9章讲述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和循序渐进过程,对社会结构、个人生命史、政治组织、经济活动、信仰仪式、地方性知识、语言手式等方面的问题作了阐释。第三部分用5章再来展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细目,讲述了调查衣、食、住、行以及娱乐与消遣的技巧。第四部分用2章论述死文化的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上述体例实际是隐性的理论框架,深描了各方面的文化,因而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 [图书] 豆瓣
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作者: [波兰] 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译者: 李安宅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 - 5
作为现代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马林诺夫斯基在其名著《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一书中基于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从客位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原始信仰,也就是采用功能主义理论解构、重组了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及其相互关系。其进步之处可以说在于能够比较辩证地看待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很有学术探索价值的功能主义方法。
本书由万墨轩图书编辑策划,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 马凌诺斯基 译者: 梁永佳 / 李绍明 华夏出版社 2002 - 1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创建日期: 2022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