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人类学

Kolya Krassotkin

Kolya Krassotkin @KolyaKrassotkin_5734

79 本书  

暂无

神话学:裸人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周昌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比较南美和北美的神话,并探讨各变型之间的对称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特别注意衣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伴演的角色。最後,他演证了南美和北美区域之神话整体所具有的封闭性质。
作者在创造性地坚持在神话研究中把逻辑数学工具运用于结构分析之余,还把西方文明的“科学知识”放到文化史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考量。他表明,一方面,神话的“深层逻辑”包括着产生各民族社会自己的“原本话语”的规则,而这正是“科学知识”的“绝对优越性”所系,也正是神话逻辑结构分析及其方法的根据所在,任何“文化相对主义”在此都无置喙之地。在这个范围里,其他社会和民族那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知识模式都难望“科学知识”之项背。而另一方面,不能因此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同科学以前的和其他民族的“知识类型”对立起来。恰恰相反,现在需要恢复当初为了知识进步而牺牲的极大丰富性,通过“倒退运动”回到曾力图回避的感觉世界,并找回曾被拒斥的“非理性思维形式”。
忧郁的热带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2 (71 个评分) 作者: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 译者: 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9
《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宗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的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列维-斯特劳斯以全新的路径、开放的眼光,根据敏锐的洞察力,辅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
《忧郁的热带》是一部对促进人类自我了解具有罕见贡献的人类学、文学及人类思想的杰作。
我们都是食人族 [图书] 豆瓣
Nous sommes tous des cannibales
8.1 (65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廖惠瑛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现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 列维-斯特劳斯 写给普通读者的小书
以异域经验观照本地现实,以人类学家之眼理解当代文化
•输血、注射脑垂体提取激素、器官移植,是不是食人行为?
•男性割礼被社会容许,可为何女性割礼侵害人权?
•身为异教、迷信代言人的圣诞老人,当今转而成为了圣诞节的 象征,化身被成人鼓励的儿童梦想。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本书为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于1989年至2000年间,在意大利《共和报》所发表的16篇专栏集结,以及发表于1952年的《被处决的圣诞老人》一文。
在这些文章里,列维-斯特劳斯立足当时社会热点,探讨了如圣诞为何“习俗”风靡全球、疯牛病蔓延广泛、女性割礼是否侵害人权、亲子关系应基于血缘还是亲缘等议题,用结构主义和人类学的眼光审视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反思科学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所谓复杂或先进的社会,与被误称为原始或古代的社会,两者之间的距离远较人们认知的小上许多。”
就像出版于1955年的《忧郁的热带》一样,列维-斯特劳斯文章的写作时间并不标示它过期的时间。相反,他在这些文章中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反思放到现在依然成立,且无比犀利,几近预言。
象征之林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维克多·特纳 译者: 赵玉燕 / 欧阳敏 商务印书馆 2006 - 11
本书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象征仪式学派的代表人物维克多·特纳的代表作,被学界归入二战后最具有开拓性和影响力的民族志经典之列。 全书主要围绕中非恩登布人的仪式和象征意义系统的诸方面进行论述。在特纳看来,仪式是恩登布人调整其基本社会冲突的一种手段,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书中有关象征的多义性、通过仪式的阈限阶段,以及仪式在社会悄境中的动态进程等论述,一直是人类学以至社会科学多个领域中被广为引用的重要文献。
仪式过程 [图书]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维克多·特纳 译者: 黄剑波 / 柳博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4
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丹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杰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超级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戏剧、场景及隐喻 [图书] 豆瓣
作者: 维克多·特纳 译者: 刘珩 / 石毅 民族出版社 2007
特纳在本书所写的各篇文章不仅能人类学家感兴趣,而且包括精神病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神学家、宗教社会学家以及文学和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内的从事各领域研究的学者也会对本书感兴趣。
作为这一领域最富想象力的评论家之一,特纳又以其浓重绚丽的笔墨在象征人类学界书写下了崭新的一页。特纳在本书中旁征博引,其中包括理查兹和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观点,但是他的视角却是独一无二的,他甚至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术语用来表达一些关键性的概念并展开极具说服力的分析和论证……本书收绿的7篇文间不但涵括了特纳目前在墨西哥和欧洲从事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而且还包括心理学、诗歌、宗教文学,历史学等领域大量的材料,因此是一部内容丰富,思维缜密、极富理论性并且给人以重大启发的著作。
洁净与危险 [图书] 豆瓣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8.4 (14 个评分) 作者: (英)玛丽·道格拉斯 译者: 黄剑波 / 柳博赟 民族出版社 2008 - 9
《洁净与危险》对于诸多领域里的重要论争一直影响巨大;从宗教到社会理论。但它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为每位读者理解人们为何行其所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这部Routledge经典版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一篇前言,评估了这部作品35年来持续保持其意义的原因,从而保障了《洁净与危险》在新千年继续对人类的思想提出挑战和质疑。
写文化 [图书]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克利福德,(美)马库斯 编,高丙中,吴晓黎,李霞 等译 译者: 高丙中 / 吴晓黎 商务印书馆 2006 - 6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已成为当代人类学反思的经典理论著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出版后的20年里,它成为国际人类学界引用得最多的一《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并且在人文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地方性知识 [图书] 豆瓣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作者: [美] 克利福德·吉尔兹 译者: 王海龙 / 张家宣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 3
吉尔兹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他的论文集《地方性知识》在西方文化学理论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堪称经典和理论楷模,他同时被称为阐释人类学大师和开山者,划时代的理论大师。《地方性知识》的命题旨在认知的具体性、穿透性和阐释性,作为吉尔兹成熟期的作品,这本论文集大致集结了吉尔兹三个方面的命题的文章,第一是取其符号性强、文化认知意蕴较为深厚的命题,第二是取赋深度层次化,以便展示阐释学分析、论辩之长的命题,第三则
地方知识 [图书] 豆瓣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作者: [美] 克利福德.格尔兹 译者: 杨德睿 商务印书馆 2014
《地方知识》于1983年面世,2000年再版,乃格尔茨代表作;全书涉及从艺术、常识、卡里斯玛到自我人观的论题,曲折迂回,文采飞扬。其中,尤以作者在东南亚和北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讨论了地方社群如何理解社会思想,本土人如何想象伦理道德,乃至法律背后的文化意蕴,并以地方知识的立场戳穿了现代英美法治的普遍性神话;启迪了中国上世纪末的“法治本土资源论”。这种地方知识的立场,亦足以与中国古人的“千灯互照,光光交彻”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包容理念及共生思想相呼应。本书可作为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哲学等学科师生的参考书。
尼加拉 [图书]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利福德·格尔茨 译者: 赵丙祥 商务印书馆 2018 - 6
格尔茨在本书中以个案研究的形式描绘了东南亚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并将它与近代以来的现代国家形态和理念交相映照。他沿着马克斯·韦伯式的理路,从历史资料和田野经验中建构了一种“剧场”式的国家形态:各种大大小小的国王以自身的地位、礼仪和形象为根基,营造出相应的国家形象,在这种国家形态中,那些在现代国家中的关键因素如疆界等反而是不那么核心的问题。格尔茨并不打算否定权谋、剥削、军事、暴力等因素,而是在承认这些因素都在国家建构中发挥作用的同时,更偏重于指出现代政治学中对身份、人观、仪式等重要方面的忽视。
现代国家同样也存在着上述维度,只不过由于研究者们身在庐山之中,这种国家的“符号学”体系被大大遮蔽了。在拓展我们对现代国家的理解方面,《尼加拉》已经做出了足够重要的贡献。甚至可以说,作为一种完整的国家“类型”,尼加拉已经烟消云散,但作为一种形象,它至今仍然活着。
尼加拉 [图书]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克利福德·格尔兹 译者: 赵丙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 8
《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由格尔兹编著,《尼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不仅具有自身的风格,也代表了具有同类特征的人类学认识论文化批评,格尔兹的关注点在于批评政治和国家的理念……它以一种繁美的手法,分析巴厘人的生活,描述了传统政治的戏剧性象征形式,通过描述分析,格尔兹试图阐明的一种为西方人所忽略和政治关系,为此他特别强调了展示性和表演性的政治模式,在西方,政治象征符号庆典,国徽以及宗教通常被当作意识形态来处理。
文化的解释 [图书] 豆瓣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 译者: 韩莉 译林出版社 1999 - 11
简介:
格尔茨这本开拓性的著作,美国社会学协会1974年索罗金奖获奖作品,有助于为整个一代人类学家界定其领域的终极目的。 ——《出版家周刊》
前 言
当一位人类学家在殷切的出版商的催促下,着手收集他的某些论文,以便对他自离开研究生院后十五年中的工作作一个回顾性的展示时,面临着两个困难的抉择:收集哪些论文以及如何以诚实的态度来对待收集进来的论文。我们所有这些为社会科学杂志写文章的人都有一本自己想像中的非书之书(nonbook),而越来越多的人也正在把它们出版出来。我们所有的人都设想过去自己写的东西现在会写得更好,而且准备好了要自己修改而决不让编辑改动。想要从自己的行文中发现精巧的构思可能会同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发现一样让人失望;事后(post facto)编一个进去——“这就是我过去想要说的意思”——是一种强烈的诱惑。
面对第一个抉择,我决定只收入那些与文化概念有直接而明显关系的论文。事实上,这些论文的大多数不是理论探求而是经验研究,因为当我离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太远时,我就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实例,来提出一个独特的——别人也许会认为是奇怪的观点来阐明什么是文化,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以及应该如何恰当地研究它。虽然重新定义文化是我作为人类学家最持久的兴趣,但是我也在经济发展、社会组织、比较史学和文化生态学领域里做了一些拓展——为了避免离题太远,本书就没有反映这些关注。因而,我希望,这一组论文看起来就像是一篇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而得来的论文,不要仅仅是一种“尔后我写道……”这样的对有些漂泊的职业生涯的回顾。这本书要进行论证。
第二个抉择不大容易处理。一般来说,我对发表过的文章采取一种stare decisis(维持原样)的态度,即使仅仅是因为如果这些论文需要很大的修改,那就完全不应该重印它们,而应代之以能纠正错误的全新论文,也应这么做。况且,把改变了的观点写进早先的著作中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判断,在我看来不太光明磊落。这样做会模糊了选编自己的论文时首先想揭示的思想发展进程。
不过,即便如此,虽然争论的实质不受严重影响,但要是对原文一字不改,传达的就是过时的信息或因与现在已淡化的一系列事件联系过于紧密而削弱了现在还有效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似乎还是有正当理由,回过头去做一些校订。
在后面选收的论文中,有两处与我上面的考虑有关,因而我就对原来写的东西做了些修改。第一处是第二编中的两篇关于文化与生物进化的论文,原文给出的化石年代已被确切地替代了。这些年代,一般说是向前推了,这一变化基本上未触动我的核心论证,我认为引入比较新的测算没有坏处。在考古学已经发现四百万或五百万年前的化石后,再说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 )可以追溯至一百万年前就没有多少意思了。第二处与第四编第十章《整合式革命》有关,自这篇论文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写作以来,新国家历史的潮流——如果它应该这么称呼的话——已使其中的一些内容读起来很古怪。既然纳赛尔已经去世,巴基斯坦已经分裂,尼日利亚已经非封建化,共产党已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舞台上消失,如果写得仿佛这些事件没有发生过似的,会给讨论带来不真实的感觉,而且即使现在不是尼赫鲁而是尼赫鲁的女儿在领导印度,马来亚共和国已经扩大为马来西亚联邦,这个讨论我认为还有意义的。因此我在这篇论文中做了两类修改。第一,我变换了时态,引入了从句,添加了一两处脚注等等,从而在使论文的正文读起来不太像过去的十年没有出现过一样。但是我没有为了增强论证而改变任何实质性的东西。第二,我给每一个历史实例都增加了一段内容,概括自这篇论文写作以来与之有关的发展——而且清楚地与实例正文分开,以此来明确指出,假如有任何事件发生,它的发展显示出在这篇论文中以早先的事件为根据的讨论仍然与剔除过时事件( Rip Van Winkle)的影响有关。除了一些印刷和语法上的小更正(以及为索引风格一致所做的修改),本书的其他内容基本上没变。
不过,我增加了新的一章,即第一章,尽可能概括地表明我现在采取的立场。因为各章讨论的观点跨越十五个年头,在引论性的第一章中讨论某些事情的方式的确与出现在重印的某些其他章中的方式有些不同。我早先的一些关注——比如功能主义——现在在我的思想里已不太突出;而一些后来的关注——比如符号学——现在更突出了。但在我看来,这些论文中的思想走向是相对连贯的——它们的排列是按逻辑顺序而非年月顺序,而第一章代表的是一种努力,要更清楚、更系统地说明这一思想走向是什么:总之,努力说出我一直在说的东西。
我删掉了论文中原有的所有致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知道他们帮助过我,并且也知道给我的帮助有多么大。我只能希望他们至今还知道我也知道这些帮助。而我不再忙乱地提及他们,代之以对三个出色的学术机构的真诚的感谢:哈佛大学社会关系系,我在那里受过训练;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我在那里教了十年书;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我现在在那里工作。在美国大学系统被抨击为不合潮流或日益恶化的时刻,我只能说,它 一直是一份拯救我的礼物。
(克利福德·格尔茨 一九七三年于普林斯顿)
文化的解释 [图书] 豆瓣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作者: [美] 克利福德·格尔兹 译者: 纳日碧力戈 / 郭于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 1
《文化的解释》是格尔茨文化人类学研究论文的精选集。该书全面梳理了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的误区,对文化的概念、文化与宗教以及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进行了详实的研究。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从一个又一个案例中提出的一个个独特观点,来阐明什么是文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以及文化研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恰当方法等问题。
历史之岛 [图书]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美】马歇尔·萨林斯 译者: 蓝达居 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历史之岛》以夏威夷群岛历史史料为根基,以“库克船长”和“毛利人的英雄人物霍尼海克的神话”等为例,阐述了其历史文化、社会变革、政治制度等。《历史之岛》忠实、详尽地考察了南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毛利人、斐济人、波利尼西亚人的生活、社会、王权、宗教、禁忌等观念与现象,并具体描述了欧洲入侵者进入夏威夷诸岛后所发生的抵抗、冲突、交往、贸易、政治等各重大事件。
“土著”如何思考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国] 马歇尔·萨林斯 译者: 张宏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7
社会与文化丛书·萨林斯文化与历史论丛。 这是一本对批评进行回应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附录占去了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主要是对自18世纪以来的各种相关的英文和夏威夷文献的详细讨论。
亲属关系是什么,不是什么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马歇尔·萨林斯 译者: 陈波 商务印书馆 2018 - 11
在本书中作者司马少林(萨林斯)旁征博引,梳理摩尔根之后百余年来西方人类学的亲属制度研究,涉及涂尔干、施耐德等影响深远的学者的亲属制度理论,尤其是建构论、解构论和族性生理学等。作者在本书中主要讨论人类学亲属研究中的思想,而非具体的亲属制度研究技术或术语。他把这些思想放置到广义的西方思想脉络之中,延续他在《文化与实践理性》中提出的文化论。该书在国外已经引起较大范围的讨论,是我们理解近来诸多相关文本的一个关键性参照。
甜蜜的悲哀 [图书] 豆瓣
The Sadness of Sweetness
6.7 (6 个评分) 作者: 马歇尔.萨林斯 译者: 王铭铭 / 胡宗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4
《甜蜜的悲哀》是人类学家萨林斯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西方社会思想史课程的全部内容的浓缩,文章虽短,却蕴含广博艰深的意义。其中的内容是萨林斯思想的精华所在,对中国人类学以至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深化有重要启发――萨林斯的关注点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生成的文化符号逻辑,而且还包括对一系列西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范式的批判。
人性的西方幻象 [图书] 豆瓣
The Western Illusion of Human Nature
作者: [美]马歇尔·萨林斯 著 / 王铭铭 编选 译者: 赵丙祥 / 胡宗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3
本书精选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林斯的三篇论文,由王铭铭教授选编。
《关于资本主义的诸宇宙观》为萨林斯在拉德克利夫-布朗讲座的演说,关注的是太平洋群岛及其近邻亚美大陆的人民如何以互惠方式改造了资本主义的“冲击”,西方物品和西方人如何被整合成了本土权力。
《甜蜜的悲哀》这篇长文的主题是启蒙运动以来出现的西方经济行为模式背后的远古宇宙观背景,萨林斯力图通过此一探讨反思在人类学界以至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界中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论点,如“罪恶”“需求”“权力”“秩序”等。
《人性的西方幻象》指出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被“人性”的幽灵困扰:人是被迫受制于自身兽性的奴仆。萨林斯认为这种观念不过是一种幻象,这一幻象同样起源于文化,而通过修昔底德、霍布斯和约翰·亚当斯之间有趣的政治哲学关联,我们可以勾画出西方人在解决人性本恶这一基本命题过程中发展出来的独特形而上学。
当亚洲于18世纪进入欧洲的意识当中时,它马上就被当成了治疗剂。作为香料和毒品、美食与养生之地,东方,一如德米尼所言,不仅以其绚烂的外表让欧洲目眩神迷,也是潜入整个欧洲躯体的一种存在。——《关于资本主义的诸宇宙观》
身体必须以特别强烈且非常痛苦的方式承载社会结构。这就是我想在《甜蜜与权力》的考古学中提出的论点。在西方历史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人们对一切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看法,都一度通过个人快乐和痛苦的美妙转喻而在常识和哲学层面上得以表达考察。——《甜蜜的悲哀》
西方文明建立在一个对于人性的顽固而错误的看法之上。对不起,请原谅;这不过是一个错误而已。但这种对人性的错误观点危及我们的存在,这倒可能是真的。——《人性的西方幻象》
创建日期: 2022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