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一念无明 (2016) 豆瓣 TMDB
一念無明
7.8 (425 个评分) 导演: 黄进 演员: 曾志伟 / 余文乐
其它标题: 一念無明 / Mad World
患有躁郁症的阿东(余文乐 饰)因为当年误杀饱受痛症折磨的妈妈(金燕玲 饰)被判入住青山医院,康复出院后住在当陆港司机的爸爸黄大海(曾志伟 饰)的板间房里。黄大海试图关心儿子,但阿东却并不领情,原来阿东一直对爸爸当年抛弃家庭的事耿耿于怀。阿东重投社会,却遭到身边的朋友歧视,唯然他尝试平复自己,同时阿东也想尽方法希望找回当天谈到近乎订婚的Jenny(方皓玟 饰),没想到当找到Jenny时,却有着另一番滋味。
香港:大英帝國的終章 豆瓣
Hong Kong: Epilogue to an empire
作者: [英国] 简·莫里斯 译者: 黃芳田 八旗文化 2017 - 5
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它的命運,似乎永遠都無法自己作主……
一百五十年,英治香港的桑田滄海
五十年,馬照跑、舞照跳的不變承諾
二十年,香港政權轉移後的巨大變化
「作者描繪了一座帶有悲劇性格、在殖民歷史與中國未來的不確定性之間遊蕩的城市。她記錄了香港的矛盾和瘋狂,宛如一部充滿戲劇張力的紀錄片。」──《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香港自一八四二年從大清割讓給英國,至一九九七年政權移交給中國為止,有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的時間處於獨特的時空背景下,正是這樣的機緣,使它從最邊緣的海島漁村躋身為遠東金融大港,看似與英國親密,卻也始終脫離不了中國的羈絆。
本書寫成於一九九七年香港政權轉移前,被譽為追探香港發展史最經典的報導寫作。作者珍.莫里斯採用雙線敘事,一邊穿插親身見聞,一邊探尋當地的歷史變革,最有特色之處便在於,作者以大英帝國的角度和香港「局外人」的身分現身書中,觀察香港與中國、英國密不可分的關係。
香港在每個階段的變遷都與中國的內部動亂有關,同時也被動盪不定的國際局勢左右,而生活在當地的政商名流、妓女、海盜更影響著香港的社會發展。作者以老練精湛的筆法描繪了這座華洋雜處的城市、它的不同發展階段的各種形象;固然它與英國的關係更貼近,但實際上,這個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從來不曾真正脫離過中國,從來不曾失去骨子裡的華化之感。
既然香港最終要與大英帝國分道揚鑣,那麼,英國最後還能為自己的最後一塊殖民地留下些什麼,足以讓後世來評價呢?這便是作者寫作本書最重要的初衷,也因此使得作者在一九九七年之前,再一次來到香港,記錄下了殖民帝國的最後一頁。
在本書出版二十周年、香港政權轉移二十周年及自身發生了巨大變化的當下,更值得以此書檢視這座偉大的城市──沒有了英國,香港究竟走向一條怎樣的路?而作者在本書終章裡對香港未來的可能發展,在二十年後恰如預言般精準,讓讀者留下深刻的省思。
「作者雙線描繪了香港從小殖民地到繁榮耀眼的過往今昔,並且忠實地為大英帝國最後一個殖民地做了最後一年的記錄與見證,她的成績令人讚嘆。」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編年的寫法巧妙,銳利的目光道出一切細節,清楚捕捉了該地的感覺。」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譯者與学者 豆瓣
作者: 關詩珮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書的要旨,是要帶出十九世紀英國建立漢學與大英帝國培訓對華外交譯員的緊密關係,以及在這前題下,香港在英國漢學成立過程中的角色、位置及功能。過去討論到中國現代化的著作,都關注到中國如何通過各種翻譯活動而達到現代革新。事實上,不闇中國事務的英國,能夠在中國現代轉化過程中攫取準確的中國情報,讓英國國會及外交部釐訂適時及時的中國政策,大量的在華的英藉譯員功不可沒。這些英籍譯員均長時間在香港及中國生活,掌握中國第一手政情及民情,他們的另一特色,是他們結束遠東外交及政治生涯後,被英國最高學府羅致成為首任中文教授,他們遂利用自己的外交經驗、在地中國知識、管理殖民地願景得出來的一套實用中文知識,建構出有別於歐洲的漢學理念,奠下十九世紀創立的英國漢學基石。
霓虹黯色 豆瓣 博客來
作者: 郭斯恆 三聯(香港) 2018 - 9 其它标题: 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


  「霓虹黯色」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之信息設計研究室 (Information Design Lab) 的霓虹招牌研究專案之一,此項研究由 2015年8月開始,研究團隊從尖沙咀徒步走到太子,途經佐敦、油麻地、旺角,踏遍15條主要馬路和40多條街道,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走到灣仔、銅鑼灣、荃葵青、深水埗和西貢等地方,記錄了超過500多個霓虹招牌,團隊透過攝影實地記錄還未拆卸的霓虹招牌,這好讓讀者從霓虹招牌照片中,窺探各行各業的視覺文化和本土美學特色,從而了解招牌如何建構香港街道想像和消費文化。

  總括來說,書中將集中分析現存霓虹招牌的視覺美學,並從中所催生的香港消費文化,也帶出每區的消費模式轉變,並探討霓虹招牌如何豐富我城的街道空間,並延伸我們的集體回憶。
 

黑暗之城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Greg Girard / Ian Lambot 译者: 林立偉 / 朱一心 中華書局、圓桌精英 2015 - 8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是一個傳說,是一個謎……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而且至今仍是世人所知人口最稠密的社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First Confession 豆瓣
作者: Chris Patten Allen Lane 2017 - 6
Chris Patten was a cradle Catholic (hence the title),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Tory 'Wets' of the 1980s and 1990s, and went on to hold a series of prominent public offices - Chairman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the last Governor of Hong Kong, 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External Affairs, Chancellor of Oxford University, Chairman of the BBC, advisor to the Pope - as he self-deprecatingly puts it 'a Grand Poo-bah, the Lord High Everything Else'. He writes with wry humor about his time in all these offices, taking us behind the scenes and showing us unexpected sides of many of the great figures of the day. In exploring his own identity he also examines the dangers of identity politics, which he encountered in several of his jobs, from Northern Ireland to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No politician now writing is so purely enjoyable as Chris Patten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豆瓣
作者: Gordon Mathew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 6
There is nowhere else in the world quite like Chungking Mansions, a dilapidated seventeen-story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structure in the heart of Hong Kong’s tourist district. A remarkably motley group of people call the building home; Pakistani phone stall operators, Chinese guesthouse workers, Nepalese heroin addicts, Indonesian sex workers, and traders and asylum seekers from all over Asia and Africa live and work there—even backpacking tourists rent rooms. In short, it is possibly the most globalized spot on the planet.
But as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shows us, a trip to Chungking Mansions reveals a far less glamorous side of globalization. A world away from the gleaming headquarter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Chungking Mansions is emblematic of the way globalization actually works for most of the world’s people. Gordon Mathews’s intimate portrayal of the building’s polyethnic residents lays bare their intricate connections to th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of goods, money, and ideas. We come to understand the day-to-day realities of globalization through the stories of entrepreneurs from Africa carting cell phones in their luggage to sell back home and temporary workers from South Asia struggling to earn money to bring to their families. And we see that this so-called ghetto—which inspires fear in many of Hong Kong’s other residents, despite its low crime rate—is not a place of darkness and desperation but a beacon of hope.
Gordon Mathews’s compendium of riveting stories enthralls and instructs in equal measure, making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not just a fascinating tour of a singular place but also a peek into the future of life on our shrinking planet.
港英時代 豆瓣
作者: 鄺健銘 天窗出版社 2015 - 2
倫敦做到的,北京為甚麼做不到,或不願意做?
回顧155年港英管治術,剖析當今香港「人心未歸」的深層次原因。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三十周年之際,北京拋出白皮書,宣稱中央政府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並對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框架連下三閘,引爆高喊「命運自主」的雨傘運動。有港人緬懷昔日英治時期,甚至於遊行時揮舞昔日的港英旗;京官卻抱怨香港「人心遲遲未回歸」,訓示港人要「再啟蒙」。
為何香港主權移交已近十八年,「人心回歸」還是遙遙無期?反觀英治時期的155年,尤其是「六七暴動」後,社會為何能夠平穩發展,民心歸順?年輕學人鄺健銘審視過去香港處於複雜地緣政治下的管治歷史,以及英人治下的香港社會面貌,並比照今昔,以更廣闊的時空與地域視野,回顧香港走過的路。
鄺健銘指出「香港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而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定位,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末已經建立。155年來倫敦對香港的管治,靠的是「軟功」,而非像當下北京的「硬碰硬」。這種軟功,似乎更適用於管治這「世界的香港」。英治時期的英港關係,倫敦對港的「間接管治」,乃至當年港英殖民地的政府社會關係、地區行政乃至公共行政體系建設等,對當下的中國香港管治有重大啟示。
九龙城寨史话 豆瓣
作者: 魯金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2
九龍城寨曾經是政治敏感區域,亦是“三不管”地帶,它的存亡,令人矚目。本書作者對香港地方史素有研究,為發掘九龍城寨的真面目,搜集了大量歷史材料,並以實地考察來追尋城寨的變遷軌跡,圖文並茂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胸懷祖國 豆瓣
作者: 趙永佳 / 呂大樂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 7
本書包含了兩個「熱門」題目:一是關於「六七暴動」,另一則是有關「左派」工會。葉健民所寫的「六七暴動的罪與罰」,乃以收藏於香港及倫敦的檔案文件為研究材料,重新瞭解當年抗爭的暴力程度,並反思殖民政府那種寧枉勿縱的處理手法。
梁寶霖和梁寶龍寫「愛國工會:香港工會聯合會」,是從社會政治生態的環境來看工聯會的發展歷程。
在這兩個較為「熱門」的題目以外,我們選取了幾個較少人研究的界別和團體。這很大程度上是呼應前文所提到「左派」作為一個社會系統的觀點。在體育界,趙永佳、呂大樂和梁懿剛以愉園足球會為例以說明,這類社會團體在香港戰後歷史扮演的角色。在文學界,張詠梅以《文匯報》中一個「長壽」小說專欄《港Q正傳》來勾畫「左派」如何「想像」戰後香港的殖民與資本主義。而李少恩更以「南國粵劇團」和「左派」工人的業餘劇團運動來描述文藝活動對戰後「左派」運動開展、團結群眾的重要性。
重光之路 豆瓣
作者: 鄺智文 天地圖書 2015 - 7
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爵士與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向日軍投降,香港從此進入所謂「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直至1945年8月30日由夏慤率領的英國艦隊回港為止。所謂「三年零八個月」,早已成為香港歷史的一個關鍵詞。有關這段時期的記憶與敍述都集中討論市民承受的苦難或日軍的暴行。
可是,要更全面地理解這段時期,則必須討論香港在日據時期遭受的暴行與苦難以外的歷史,嘗試探索香港在1937年至1946年之間的變化,更要把焦點從香港擴大至華南、東南亞、東京、倫敦、華盛頓等地,並將政治、戰略、軍事、經濟、社會等環環相扣的因素一併審視,並突出它們的相互關係。此外,本書亦嘗試呈現當時香港市民面對戰爭與日本統治時的不同反應;在專制橫暴的統治下,有人攀附極權,有人趁火打劫,有人不聞不問,有人無奈接受,有人拼死抵抗,亦有人鎮定面對,默默堅持至最後勝利。
積極不干預 豆瓣
作者: 黃兆輝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8 - 5
孫中山與鄧小平皆推崇「香港經驗」,但究竟如何「積極不干預」?當年夏鼎基的解釋似是而非,至今辯論未休。早年來華英國年輕官員閱讀四書五經之後,驀然發覺儒學沒有像西方宗教般,把道德與人死後的結局捆綁著,反而用世俗中人性最美麗的一面,來克服七宗原罪。解開西方道德盲點之後,洋儒與中國通官員懂得不用干預,卻產生「積極自由」及「共同之善」。本書觀察他們的人格演變過程,從百多個案例中歸納出「積極不干預」的各種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