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驼毛

驼毛 @Brandon_Chan

51 本书  

PRC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勝利的困境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Dilemmas of Victory: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 周傑榮(Jeremy Brown) / 畢克偉(Paul G. Pickowicz) 译者: 姚昱 等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1 -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是一個既充滿了希望與熱情、又充斥着恐懼與疑慮的階段,與其後政治運動接踵而來的時段相比,共和國的最初幾年,又是一個容易為人忽視的時期。這本論文集關注的焦點,正是1949–1953 年新政權這段早期的歷史。全書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城市接管”,關注新政權對城市的接管過程與策略;第二部分“佔領外圍”,討論中共對西藏、新疆、大連等地的佔領過程;第三部分“適應環境變遷的文化”,探討文化工作者對新政權的反應與調適;第四部分“家族策略”,觀察幾個家族在新政權的命運變遷。
以往的研究主要關注共產黨的政策是怎樣被制定和執行的,而本書則主要關注這些政策是怎樣為人們所感受的。不同於其他研究精英政治和決策過程的著作,本書更加關注不同背景的人在與政權互動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關注新政權的建立怎樣影響和改變了普通人的工作與生活,這些人包括工廠主、電影工作者、少數民族群體、相聲演員、接生婆、人類學家……本文集的作者既有魏斐德、斐宜理、周錫瑞、畢克偉、陳兼等中國研究領域內的知名學者,也有周傑榮和何凱思這樣的學術新秀。他們出色的論文展現了建國史異乎尋常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接管杭州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6.5 (8 个评分) 作者: 高崢(James Z. Gao) 译者: 李國芳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 - 4
當中共接管城市,傳統的城市精英遇到農民出身的新統治者,他們如何看待彼此?
隨着1949年軍事勝利,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對城市的接管。中共離開熟悉的農村根據地,進入城市陌生的政治文化生態,逐步鞏固政權、恢復經濟、改造機構。而由此啓動的文化轉型,與其政治變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本書以杭州為中心,詳細分析1949至1954年間中共對接管幹部的準備和訓練,城市政策的制定與對話,以及接管後城市與鄉村、南方與北方、革命與傳統等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互動。在此過程中,革命者改造了傳統城市,城市也改造了農村革命者。革命者這種新的文化認同,對其樹立新政權的合法性、穩定性和現代性,同時保持革命理想,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
「這本書將成為解釋共產黨接管中國城市的一個標本著作。」
─鮑德威(David D. Buck,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歷史系榮休教授)
Chinese Workers [图书] 豆瓣
作者: Jackie Sheehan Routledge 1998 - 11
Jackie Sheehan traces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workers clashes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rough mass campaigns such as the 1956-7 Hundred Flowers movemen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April Fifth Movement of 1976, Democracy Wall and th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The author provides the most detailed and complete picture of workers protest in China to date and locates their posi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political history. Chinese Workers demonstrates that the image of Chinese workers as politically conformist and reliable support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does not match the realities of industrial life in China. Recent outbreaks of protest by workers are less of a departure from the past than is generally realized.
The Communist Road to Capitalism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Ralf Ruckus PM Press 2021 - 07
The Communist Road to Capitalism explores how a dynamic of social struggles from below followed by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regime has pushe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since 1949. Under socialism until the mid-1970s, during the ensuing transition until the mid-1990s, and in the capitalist period since, the CCP regime responded to the struggles of workers, peasants, migrants, and women* with a mix of repression, concession, cooptation, and reform. Ralf Ruckus shows that this dynamic took the country into a new phase each time—and eventually all the way from socialism to capitalism: in the 1950s, labor struggles and the Hundred Flowers Movement were followed by the regime’s Great Leap Forward; in the 1960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led to the CCP’s failed attempt to revitalize socialism; in the 1970s, social unrest and movem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alism made room for the regime’s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ies; in the late 1980s, the Tian’anmen Square uprising triggered more radical reforms; in the 1990s, peasant and state worker unrest could not stop the capitalist restructuring; and in the 2000s, migrant worker struggles led to concessions, tightened repression, and the regime’s global capitalist expansion strategy in the 2010s. The Communist Road to Capitalism breaks with established orthodoxies about the PRC’s socialist “successes” and myths on its later rise as an economic power. It combines a historiography of workers’, peasants’, migrants’, and women*’s struggles with a searing critique of exploitation, authoritarian state power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under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Drawing lessons from PRC history, Ralf Ruckus finally outlines political aims and methods for the left that avoid past mistakes and allow to fight on for a society free of all forms of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翻身 [图书] 豆瓣
Fanshen: A Documentary of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韩丁 译者: 韩倞 / 邱应觉(校) 北京出版社 1980 - 1
《翻身》可以说是中国北方农村土地改革的一个缩影。全书共分7部,前2部介绍张庄的历史,后5部介绍工作队进驻张庄后所了解的情况以及领导那里的农民所进行的斗争。作者在书中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伟大的土改和整党运动,生动地记录了张庄人民打碎封建枷锁,获得翻身解放的曲折过程。
十里店(一) [图书] 豆瓣
作者: 伊莎白·柯鲁克 / 大卫·柯鲁克 译者: 龚厚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7
这是一部不同于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社会史,讲述的是普通民众的事,并且是由亲身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讲述的。《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追述了20世纪30年代十里店的村民们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保卫自己的村庄,协助八路军展开斗争;并讲述了后来他们又如何着手推翻旧的地主-雇农制度,使土地回到耕者手中。将问题讲得最中肯的是那些有阶级觉悟,敢于同侵略者作斗争,带头推翻旧的地主-雇农制度的贫农和雇农们。这一部分贫农和雇农分得了土地,掌了权,后来被称为“新中农”。他们的成就是了不起的。但还有一个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相当一批人,因生性胆小或无助,未敢投入到这场斗争中,所以没有得到足够的土地,仍然很贫困。
十里店(二) [图书] 豆瓣
作者: 伊莎白·柯鲁克 / 大卫·柯鲁克 译者: 安强 / 高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7
《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是《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的续篇,记述了由《人民日报》年轻的新闻记者组成的一支共产党工作队的经历(《人民日报》的印刷厂当时就在邻村的一些窑洞里)。他们在十里店带领村民们开展两项群众运动。土改复查旨在解决一些人仍缺少土地的问题;整党工作则旨在改进十里店党支部的党风。书中记录了该工作防的苦和乐,挫折和胜利,艰辛和喜悦;也描述了男女老少村民们是如何响应这场运动的。他们中有犹豫不定的,也有满腔热情的。书中也提到了在那风云变化的1948年他们自己给十里店带来的种种变化。
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2 (9 个评分) 作者: 孔飛力 译者: 陳兼 / 陳之宏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 - 1
余英時、許倬雲、王賡武、金耀基|共同推薦



哈佛中國史研究大家「數十年研究的圓滿總結」

走進歷史深處,揭示自帝制晚期延續至今的根本性問題



孔飛力關於中國現代國家起源的精彩系列論文,繼承了他老師史華慈的知識關懷,探討並揭示了舊帝國之下的社會和現代民族國家形成之間的深層聯繫。

—— 曼素恩( Susan Mann,美國亞洲學會前主席、加州大學榮退教授)

對專家和普通讀者來說,孔飛力的這本書都極為重要,其中不僅提出了促使人們思考的新史論,對人們所熟悉的19世紀以來的中國歷史敘述也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再構建。

—— 羅威廉(William T. Row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這本書的篇幅不大,但卻精深博廣、充滿睿智。孔飛力是駕馭史料和史論的大師,書中每一頁都透露出了他宏大的專業知識和學術智慧。

——《亞洲研究雜誌》書評

本書的旨趣在於彰顯中國現代國家如何在「內部的歷史演變」與外在力量衝擊之中出現。作者討論的「根本性問題」所形成之「建制議程」,將帝制晚期與現代中國歷史連結在一起。本書展現中國現代性中普世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特點,對整體掌握現代中國之面貌有重要啟示。

—— 黃克武(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這是一位有著深刻「中國關切」的著名歷史學家寫的一本滲透著人文關懷、深邃思考和批判理念的偉大歷史著作。

——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中國現代國家的形成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中國的」過程?本書認為,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內部就面臨著諸多根本性問題上的深刻危機。而如今這個「現代國家」,是兩個世紀以來對於這些內部挑戰不斷回應的結果。作者探討的正是在其形成過程中,中國本土提供的知識資源,即「現代性」的中國經驗。

在本書中,作者分別從政治參與、政治競爭與政治控制三個角度入手,探索「現代國家」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性議程」:在政治參與的拓展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係問題上,作者重新審視魏源基於經書典章的傳統所提出的思考;在探討公共利益是否能同政治競爭相協調的問題上,回顧晚清改革家馮桂芬的非正統建議在當時官僚中所引起的反應;面對調和國家財政需求同地方社會需要的問題,對比了清政府與共產黨政府通過政治控制所做的不同努力和試驗。
作者認為,中國「現代性」的構建,包括這個現代國家的實現若成為可能,所根據的將不是西方的路徑,而是中國自己的條件與經驗。而中國的「現代國家」經驗,不僅與中國有關,也具有普世意義。
毛澤東的新世界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洪長泰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9 - 7
中國共產黨在立國初期通過擴建天安門廣場,開展國慶工程,舉辦大型巡遊,提倡烈士崇拜,推行油畫和漫畫的圖像宣傳運動等文化政策,來加強人民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鞏固政權的合法地位。這些政策最初受到蘇聯影響,但鼓吹民族自主的中共,決定另覓獨立的發展道路。 本書結合歷史、政治、文化和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探究毛澤東等領導人如何把中國變成宣傳大國。作者運用檔案、內部通訊、圖像、專家的憶述等資料,說明官方如何利用種種政治文化形式,編寫了一部共產革命的英雄史。 ───── 洪長泰嚴謹精密的研究,讓我們看到中國革命堅定的官方形象背後,隱藏著不同價值觀和權力的鬥爭。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毛澤東的新世界》是一系列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文化的研究,極富啟發性。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此書對我們了解中共在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為了鞏固政權而大力推行的文化政策,有確實的貢獻。 ──《美國歷史評論》(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此書比較了不少有關毛澤東的中國、斯大林的蘇聯、希特勒的德國和法國大革命初期的異同。這種極具權威的全面考察,會受到研究這些時期的學者歡迎。 ──《跨學科歷史學報》(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這本有關1950年代初期中共成立新政權的研究,會吸引廣泛的讀者。洪長泰尤其善於刻劃現代與傳統之間的種種角力。此等角力,對於中共如何建立新的國家身份至為重要。 ──《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本書有好幾章討論版畫、漫畫和油畫,圖文並茂,極為生動,清楚呈現了圖像文化的獨特性。為讀者推薦《毛澤東的新世界》的原因是洪長泰權威的論述。書中有關政治漫畫和革命油畫(修改及重繪)的分析,尤為精彩。 ──《太平洋事務》(Pacific Affairs)
中國佛教的社會主義改造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學愚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 - 6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佛教徒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投身到社會主義改造中,參與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等群眾運動,佛教亦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場佛教的社會主義改造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大變革,同時亦暗含弔詭:《共同綱領》規定,人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力,可是馬克思主義者堅 持認為,佛教是「封建殘餘」,理應被徹底改造;僧團改造是整個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部分,但新政權同時也保留了少許寺院和僧人,以便開展佛教外交,爭取國際社 會的同情和支持;佛教界領袖響應政府號召、推動佛教改革,但又希望保存僧團傳統。種種矛盾見證了佛教社會主義改造的錯綜複雜,亦折射出新中國的方方面面。 本書綜合中外文獻,充分挖掘新材料,深入探討1950至1980年代中國的佛教發展和僧團命運。作者首次全面細緻地梳理了這一時期佛教社會主義改造的各個面向,如政治學習和土地改革、西藏佛教、抗美援朝與「慈悲殺生」、階級鬥爭與反右運動、中國佛教協會的成立與發展、佛教外交與國際宣傳等。本書不僅對中國佛教研究具有開拓意義,也為理解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提供了獨特視角。
權力的劇場:中共黨代會的制度運作 [图书] 博客來
作者: Guoguang Wu / 吳國光 译者: 趙燦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8 - 8
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名義上的最高權力機構,負責制定黨的路線和確定全黨的領導人。本書細緻描述了中共黨代會的運作方式,深入分析了對於中共政治而言,黨代會上受到操控的會議、討論和選舉因何意義重大;揭示了威權政體須借用正式機構內的動員儀式和程序化運作以尋求政權的合法化。本書既是比較政治學界的理論創新,亦是理解當代中國政治現狀的重要書目。
紅天鵝 [图书] 谷歌图书 博客來
作者: 韓博天 译者: 石磊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8 - 1
中國猶如一隻龐大的「紅天鵝」挑戰著社會學研究。靈活堅韌的黨國體制,加上快速擴張並具國際競爭力的經濟體,中國代表了一個不同尋常、不可預測的範例,促使研究者對傳統的經濟發展和政策變遷模式進行反思。本書著眼於中國關鍵的幾個政策領域,釐清且剖析中國政府採用何種方式起草、制定、實施、評估以及修訂各種政治行動方案,在此基礎上揭示了中國政策制定過程是受一套獨特的方法所驅動,即將長期的國家議題與各種地方政策試驗相結合,通過這種機制有效地推動政策創新和調整,由此培養出中國政府適應變化多端的經濟、技術和國際環境的能力。 ~~~~~~~~~~~~~~~ 「本書跳出西方學者傳統的制度主義框架,從政策過程的視角對中國經濟騰飛過程中的非常規決策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包括對這一決策過程的革命起源和實驗創新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和描述,並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適應性治理的總體框架及核心要素,為我們認識和總結中國發展經驗這隻「紅天鵝」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 —薛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兼院長 「本書是一項傑出的研究,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為何嚴厲管控的威權政體竟能如此成功。」 —傅高義(Ezra F. Vogel)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科學榮休教授 「旁觀者清。韓博天教授的研究讓我想起蘇軾的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王紹光,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蘇世民書院教授 ?「韓博天是一位研究中國政策制定過程的著名學者,他的這部著作極具新意和說服力。中國市場改革的成功是一個悖論,它歸因於由上至下的引導和源於毛澤東時代地方試驗的相結合。韓博天的研究貫穿當代中國歷史,論證嫻熟而精巧。」 —謝淑麗(Susan Shirk)聖地牙哥加州大學 21 世紀中國研究中心學術主任
中國如何跳出貧困陷阱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洪源遠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8 - 7
1970 年代末,中國與孟加拉、馬拉維、乍得等最貧困國家同列。如今這些國家還在為脫貧而奮鬥,中國卻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許多領域都位居前列。中國如何實現「驚天大逆轉」?為何僅僅經過四十年,中國就有了如此引人注目的發展成就?中國的發展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是否有借鑒意義,可以推而廣之?
對此,本書提供了富有創造性和啟發性的答案。作者在剖析了相關現代化理論的基礎上,揭示了制度和市場的三步共演過程,指出了「有什麼用什麼」的初期發展道理, 以及「引導創變」這一獨特的系統,作為共同演進的基本條件。結合中世紀的歐洲、內戰前的美國和當代「尼萊塢」的發展案例,本書不僅挑戰了西方「一刀切」的規範標準和國際主流的政策工具 ,同時還總結了中國的適應性和因地制宜的發展可以提供給其他國家的幾大啟示:
(1)有什麼用什麼:在發展的最初階段,靈活運用現有的弱制度,建立市場,而不是照搬富裕國家已有的成功條件;
(2)引導創變:打造環境,培育適應,促進制度和市場雙向演化;
(3)中國改革的三大特點:漸進卻廣泛,大膽且果決,地區不均衡;
(4)如何在多元與統一之間形成平衡?如何在改革中使每個人都與發展過程利益攸關?如何通過構想方案—選擇方案—創造契合,達到因地制宜?
(5)中國地方政府獨特的特許經營模式,猶如企業總裁的地方官員,自上而下的「引導」與自下而上的「創變」,共同在變易性的情境中,實現了中國的發展;
(6)十二省份的實地調研,沿海、內陸不同發展地區的真實案例,千餘頁訪談記錄,比較歷史分析。
~~~~~~~~~
「本書既詮釋了中國的發展經驗,又揭示了中國發展經驗所體現的一般性價值……作者深入紮根中國實踐和善用國際歷史比較研究的方法也值得廣大讀者參考借鑒。對於發展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來說,這是一部必讀之作。」
—貢森,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常務副主任
「在世界銀行的國際金融公司,我們啟動了「創造市場」戰略。政府和私營企業應該在市場中成為共同的創造者。本書恰恰為這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論證。」
—褚浩全(Ted H. Chu),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 (IFC) 首席經濟學家
「通過將「系統思維」和「變易性」方法應用到發展問題研究中,洪源遠為該領域的實踐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我們在為努力實現〈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國家提供分析和政策建議,這項研究讓我們有了新的框架。」
—Joseph D’Cruz,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署長執行辦公室高級顧問
「洪源遠的研究顯著促進了我們的一項共同理解:沒有唯一正確的發展途徑;為了使發展成為一股持續而廣泛惠及人民生活的力量,各種根據各國國情的「引導創變」乃是至關重要的。」
—Mario Pezzini,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發展中心主任
「我很高興,緣分將這個嚴謹的分析帶到了世界 。對於我們這些致力於減少腐敗的實踐者而言,無論是在阿富汗這樣的戰亂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乃至在發達國家,書中的研究發現都有實在的幫助。」
—Mark Pyman,阿富汗獨立反腐敗委員會前主任
「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發展領導和執行者,正致力於在其他國家分享和實踐中國經驗,而本書將為他們提供不可或缺的資源。」
—Jillian Popkins,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前任顧問
「一項富有原創性與啟發性的探索,可助破解我平生所見最大的發展之謎。」
—Lant Pritchett,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國際發展教授
「貧窮國家應該「有什麼用什麼」,利用已有的而非理想中的條件來啟動改革。對於那些力求學習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這一觀點可謂振奮人心。」
—Salman Zaidi,世界銀行貧困與平等全球業務實踐經理
艱難的轉型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陳健民 / 鐘華 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6 - 1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雙城記》這段話最好用來形容今天的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中國在減貧、基建和教育普及等方面有卓越 的成就,但卻仍深陷在貪污腐化、法治不彰、環境破壞等的泥澤當中。這種消費未來和危機四伏的發展形態令人質疑「中國模式」的可持續性,甚至重新議論「中國 崩潰」的來臨。但中國這個威權體制卻一直顯示驚人的調適力,通過領導人的意志、宏觀調控、行政改革等將問題剎停在臨界點前,卻又未能以制度化的方式徹底化 解危機。
中國已經走上現代化的道路,社會亦呈現多元分化的氣象,但是否最終走向自由、民主、法治的社會仍未清晰,讀懂中國這本書是一大挑戰。本書嘗試透過一群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社會學家,以縱橫交錯的角度分析中國的不同面向,與讀者共同思考中國的前途。
三十餘年來,在快速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經歷著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對中國這個社會轉型或「轉型社會」的理解是對社會科學學者的一項智性的挑戰。香港中文大學 社會學系的陳健民與鍾華合編,並由中、港二地十四位中國研究學者著文的《艱難的轉型:現代化與中國社會》可能是目前理解中國社會一本有學術性、綜合性與時 效性最值得參考的中文讀本。——金耀基
這是一本現時最新、具備社會學視角的讀本。本書深入地討論全球關於現代化的意義,並且超越西歐與北美的文獻,強調中國獨特的社會轉型軌跡。十四位作者都同樣注重中國社會的結構與文化變遷,他們對當代中國深厚的了解和分析,也為未來 的探究與討論提供了廣泛的基礎。——Deborah Davis
「中國社會」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的旗艦科目,教 授多年,一直深受學生歡迎。憑著歷年多位老師認真構思課程內容,其結構完整,既可以是引領學生認識中國社會的通識課程,也可以是社會學主修的重要單元。由 陳健民、鍾華兩位中大教授來當主編,多位專家撰寫不同專題,編輯而成的這一本綜合性的、深入淺出的《艱難的轉型》,我期待已久:好讀,也好用。——呂大樂
這是一本結構完整、資料豐富的入門好書。 ——關信基
中國社會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劉創楚 / 楊慶堃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1 - 1
本書初版出版於八十年代末期,正值中國的政治經濟改革方興未艾的時候。中國往後十年來所經歷的巨大變遷,正好證實初版的分析是成立的。本書一直以來是改革開放初期分析中國社會的重要參考書。現在由劉創楚教授重新執筆,在原來的基礎上大幅修訂,剖析近十年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急劇變遷中給社會帶來的種種變革,其中包括社會組織及階層的種種變化。
另一方面,第二版集中剖析中國改革在五個方面的變遷︰一、組織方面可以看到組織系統已經形成,傳統社會「兩頭重、中間輕」(缺乏中間組織)的格局已經扭轉;二、制度變革將朝向現代化及理性化的方向發展;三、農村社會的「非農化」發展是現代化的出路;四、城市化是中國改革最大的挑戰;五、新的社會階層正在形成。
中國學習蘇聯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白思鼎 编 / 李華鈺 編 译者: 李華鈺 編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7 - 9
在「向蘇聯學習」的口號下,1949年後的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全盤蘇聯化運動。本書由全球研究中蘇關係史的最頂級學者合力完成,也是迄今為止對中國學習蘇聯運動最重要、最全面的研究,幾乎覆蓋該題材的所有方面。
中國女工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Made In China: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
作者: 潘毅 译者: 任焰 明報出版社 2007
「為了探索女性生命中無法逃避的社會暴力,在社會主義中國逐漸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背景之下,我踏上了尋找中國打工主體的漫漫長路,並嘗試在當代中國 ——它正迅速成為一個為全球生產,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世界工廠——提出一種社會抗爭的次文體(minor genre of resistance)。」
——潘毅
「潘毅寫了一本充滿『社會想像力』的書。她能夠得到社會裏舉足輕重的『米爾斯獎』,的確是實至名歸。」
—— 梁文道,牛棚書院院長、資深文化、時事及閱讀評論專家
「如今,中國經濟所發生的一切正在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潘毅的著作應被視為必讀書。」
—— Andrew Ross, “Low Pay, High Profile: The Global Push for Fair Labor”作者
「潘毅以一種烈的批判視角,向我們展示出全球資本與中國政府如何聯手將中國變成一間世界血汗工廠。」
—— Lisa Rofel, “Other Modernities: Gendered Yearnings in China after Socialism”作者
中國正處身一個不斷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巨變時代,而新的社會身體──打工妹,正是這個充滿矛盾與衝突時代的產物。
本書是一部關於打工妹主體、權力、欲望與抗爭的民族志研究專著。也是一部關於打工妹的反叛政治學,作者為讀者呈現出了工廠中支配與抗爭之間的複雜關係,打工妹生命中所經歷的夢魘、尖叫與身體痛楚,正是她們在國家、資本與文化的巨大壓力中進行抗爭的最真實形態。
作者「以身犯險」,為為芸芸打工妹一員,通過對深圳一家港資電子廠所進行的深入而細緻的民族志研究,生動呈現出打工妹主體的建構過程。作者將打工妹這主體,放置在中國社會急劇重構的廣闊社會與文化背景之中,分別從生產機器、現存社會關係及地方性文化實踐等角度,分析了規訓技術、身分認同與差異的政治等,對打工妹主體進行形塑的過程。
本書更成功擊敗世界各地80位對手,奪得社會科學界世界級權威「美國C. Wright Mills 2005年最佳書籍」獎項,成為自1964年獎項創立以來首位亞洲得獎者。
创建日期: 2025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