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资源

Karin

Karin @karinshae

64 本书  

暂无电子版,未购买实体书

恐慌帝国 [图书] 豆瓣
Empires of Panic: Epidemics and Colonial Anxieties
作者: [英] 白锦文(Robert Peckham) 编 译者: 何文忠 / 蔡思慧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本书从比较视角和历史维度研究作为一种帝国现象的恐慌,特别是传染病,如霍乱、鼠疫、流感,以及20 世纪末新出现的传染病等引发的恐慌。通过对19世纪初的东亚到21世纪的美国等一系列案例研究,本书探索了西方政府机构、政策制定者、规划者和其他权威机构为理解、应对和消除由传染病和其他危机引发的恐慌所做的尝试。本书还研究了从电报到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等多种技术对传播和约束“恐慌”信息所起的作用,考察了帝国复杂关系网络和恐慌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疾病威胁会产生特定焦虑和集体恐慌的结论。
本书重点关注从19 世纪早期到现在发生的恐慌反应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及其阐释。正如艾伦·莱斯特在第一章“帝国与恐慌之地”中指出,每一章节从不同方面研究恐慌:鸦片战争前的广东地形、英属印度的山间避暑小镇、流行疾病映射图、实施检疫措施控制恐慌和病毒传播等,主要集中在大英帝国和英语世界,涉及南非、中国香港、印度、新西兰和美国这些国家和地区。仅仅关注英国这一殖民帝国是本书的局限,但本书旨在对帝国恐慌进行初步概述,为今后更深入、更具比较性和包容性的研究做铺垫。
蒙古征服之后 [图书] 豆瓣
In the Wake of the Mongols: The Making of a New Social Order in North China, 1200-1600
作者: 王锦萍 译者: 陆骐 / 刘云军 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聚焦山西,探讨华北社会在13世纪初经历蒙古征服的大变局后,长达400年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重构,特别关注宗教组织和信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者在传统史料之外,大量运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民间文献,尤其是碑刻资料,使得数个细致的个案研究成为可能。在讨论宗教势力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宋明之间社会转型的“北方路径”。与众所周知的江南模式(即围绕科举考试和儒家知识精英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不同,在蒙古统治下参与和推动北方社会秩序重构的,是包括全真教和佛教在内的宗教组织。僧道组织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各方面都有重要优势:蒙元政权、蒙古王侯的强力支持,遍布城乡的寺观网络及其控制的大量土地和其他资产,在官府和儒家思想之外建立的意识形态和获得的制度性力量。这一迥然有别的社会景观直到明代科举系统重振以后才逐渐式微。而它在明代山西地区长期、曲折的消亡过程,则折射出蒙古征服华北的长期影响。
本书视野宏大,行文晓畅,叙述清晰,观点明朗而发人深思。
错乱 [图书] 豆瓣
Insensatez
7.0 (25 个评分) 作者: [萨尔瓦多]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 译者: 张婷婷 2022 - 5
历史与现实充斥着疯狂与暴力,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
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
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乔治·桑德斯、朱诺·迪亚斯 推荐
🎭内容简介
一位毒舌作家逃亡在国外,莫名发现自己被一个教堂雇去编辑一份长达一千一百页 的口述档案。这份档案记录和揭露的,是十年前军队对当地原住民骇人听闻的屠杀事件,其中包含很多受害者的泣血证词。
在编校的过程中,他不断为证词中如巴列霍诗歌一般醇厚的字句而沉醉。从受害者的自述“我的脑子缺了一块”,到亲人的哀叹“那些房子,它们在伤心,因为里面早已无人……”,再到最直击人心的“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他的意识逐渐被吞噬。像一只正走向祭祀场的羔羊,他因病态的妄想而陷入神志错乱,直至分不清历史与现实,不可避免地对施害者和受害者都产生了认同。
而与之相对应的,他也身处真正的危险之中。毕竟,大屠杀的刽子手们仍然统治着那个不具名的拉美国家。
🎭编辑推荐
1.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代表作,众多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西班牙语文学界最高奖项之一曼努埃尔·罗哈斯奖章获得者。
★ 莫亚的作品不仅畅销本国萨尔瓦,更斩获诸多国际声誉,受到诸如罗贝托·波拉尼奥、詹姆斯·伍德、朱诺·迪亚斯、乔治·桑德斯等欧美名家倾力推荐。
★ 他使萨尔瓦多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有了一席之地。
★《错乱》是作者首部译入英语等12种语言的小说代表作,入围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作者手稿已被马德里塞万提斯学院珍藏。
2. 一部荒诞不经的黑色喜剧,在爆笑与不安之间获得一次癫狂眩晕的阅读体验。
★ 莫亚的文字风格强烈,被誉为“磕了药的卡夫卡”“中美洲的托马斯·伯恩哈德”。
★ 叙述者以喋喋不休的语流、时喜时悲的辩白,将读者裹挟进一个荒诞与恐惧交织的词语旋涡中,使其以加速度坠入癫狂的意识深渊,在荒唐爆笑和痛苦不安之间摆荡,这将会是一次不可多得阅读体验。
3. 一篇引人深思的现实寓言,见证历史的同时,思考在同样充斥着疯狂与暴力的今天,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
★ 中美洲以其特殊的历史,至今仍是全球暴力现象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小说原名《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其背景就是长达36年的危地马拉内战期间军队对国民犯下的种种暴行。
★ 莫亚以其“最懂得如何叙述恐惧”的大师之笔,不仅生动展示了中美洲历史中的野蛮与疯狂,也深刻描摹了人类普遍的冲突与心灵奥秘,堪称一篇精妙的现实寓言,引人深思。
🎭名人推荐
(莫亚的)写作仿佛发自其祖国的诸多火山之底。……他作品中犀利的幽默,仿如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又似一颗定时炸弹,足以威慑那些蠢蛋(民族主义者)脆弱的稳定感,让其失控,恨不得把作者吊在公共广场上。而实际上,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高的荣誉。
——罗贝托·波拉尼奥
一位风格强烈的作家。在其精悍的小说中,他以情感强烈的讽刺笔调攫住一个虚构概念,然后再不断对其进行挤压,再挤压。
——詹姆斯·伍德,文学评论家,《小说机杼》作者
仿佛磕了药的卡夫卡。
——雅沙·霍夫曼
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是当今最具创造性的小说家之一。他对人类状况的探索,植根于他对政治和心灵奥秘的深刻了解,具有无尽的魅力,他是一个世界宝藏。
——克里斯托弗·梅里尔,联合国国际写作计划负责人
奥拉西奥的小说是理解中美洲现实和当今文学意义的关键。他是与时代最息息相关的在世作家之一,对人类冲突及矛盾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为有他作为西班牙创意写作硕士课程的一员而感到非常自豪。
——阿娜·梅里诺,艾奥瓦大学西班牙语创意写作项目负责人
我力荐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的这部极其优秀的作品:在一个不具名的国家,一位作家接下一份编辑记录了军队暴行的报告的危险工作。它仿佛一段堕入地狱之旅,也是一个关于人何以为人的故事。
——朱诺·迪亚斯,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瓦奥的短暂而奇妙一生》作者
它的成功取决于叙述者富于尖刻的喜剧性、黑暗而分裂的声音。
——亚伦·舒尔曼
莫亚有着罕见的才华,他写的小说,节奏快速而内容完满——让人感觉大气,同时形式上又美妙且富于戏剧感……读完这部作品惊人的结尾,你又会重新回到开头,惊艳于他的大师手笔和见识。
——乔治·桑德斯,布克奖得主,《林肯在中阴界》作者
一部技艺精湛的道德寓言,仿佛卡夫卡去拉丁美洲寻找写作素材了。
——罗素·班克斯
和卡夫卡一样,莫亚以讽刺之眼关注官僚是如何成为独裁者的同谋的……从荒谬写到恐惧,又回到荒谬,这和《城堡》有某些相似的特质。
——汤米·瓦拉赫,美国公共广播新闻杂志《世界》
如同已故的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错乱》中的叙述者“仿佛是一条蛇,他会发出咝咝响,会吐出剧毒”,但莫亚又能将伯恩哈德式长句自如地扭转,从而为其所用。
——The Millions
莫亚将焦虑变成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反抗行为。……他使得萨尔瓦多在文学版图上有了一席之地,让它在国际上有了独立于头条新闻的存在。
——《国家》
衡量小说死活的一个指标必须是其政治相关性,而拉美文学反复出现的繁荣现象与该地区如同无底洞一般的战乱和纷争有很大关系,这并非巧合。……作为一个文体家,莫亚与波拉尼奥并不是特别像,但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们很相似。在结构和长度上,《错乱》让人想起《智利之夜》或《遥远的星辰》……这三部作品都将叙事权交给了一个越来越不可靠的政治暴力的见证者,通过某种文学野心或学术研究的怪癖,他知道了太多。
——《纽约太阳报》
了不起的人體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山本健人 如何 2022 - 6
˙日本熱銷16萬本、近千則讀者好評!人體構造如此精妙、健康醫療常識如此重要
˙疫病肆虐時代的必備之書!日本人氣外科醫師的人體、疾病及醫學趣味入門
˙【附】全身骨骼˙頭部、內臟構造小海報 你的右手有多重?
舌頭除了感受味道,還有什麼功能?
人一天可以製造出多少口水?
心臟每分鐘可以送出多少血液?
肛門如何分辨「實彈和空包彈」?
癌症最容易轉移的器官是?
生病是一種「優勢」?
其實沒有必要知道自己的血型?
傷口不應該先消毒?
為什麼不抽血,也可以知道血氧濃度?  上面這些為什麼,你都知道答案嗎?
我在學醫的過程中,對於人體構造、機能的精良嘆為觀止,也對會損害如此精巧機制的「疾病」深惡痛絕。
而了解疾病的成因、找回因疾病而失去的能力,就是醫學的責任。
到目前為止,醫學已經解開很多疾病背後的謎團,也衍生出很多治療方法,比如人類發現傳染病是由「微生物」所引起,是最近這一百年的事,在此之前,如果跟當時的人說:「生病是因為肉眼看不到的生物侵入體內引起的。」肯定會被認為是荒唐無稽、愚蠢至極。
但經由科學家們的努力,一一解開這些疾病背後的謎團,能為臨床醫療帶來莫大的助益,這也是醫學的迷人之處。
對醫學了解愈多,學習的樂趣也呈指數增加。那種知識之間點與點連接成線、讓我不禁拍案叫絕的時刻,希望能藉由這本書傳達給大家。
本書的目標,是從過去到未來,從頭頂到指尖,以宏觀趣味的角度來看人體與醫學,希望能讓各位像小時候買了新圖鑑一般,有興奮翻閱、擁有雀躍的體驗。
那麼就讓我們馬上開始吧!巡遊人體的知性大冒險! 【作者簡介】山本健人
日本京都大學醫學博士。為外科專科醫師、消化器官疾病專科醫師、消化器官外科專科醫師、感染症專科醫師、癌症治療認證醫師等。
經營醫療資訊網站<外科醫師的觀點>,開設3年,已有超過1000萬點閱率。於日本Yahoo!新聞個人、醫療時事等網路媒體有定期連載。Twitter<外科醫師這麼說>有超過8萬追蹤。
著有《專業醫師教你怎麼正確看醫生》《腫瘤與癌症的差異∼似懂非懂的醫學用語55個》《善用醫師和醫院的34個心得》《不可惜的患者應對》等書。  【譯者簡介】張佳雯
輔大日文系畢業,曾任職於雜誌社、出版社、日商科技公司,目前為專職翻譯暨口譯。
譯有《英文單字語源圖鑑系列》《真實尺寸的古生物圖鑑系列》《會賺錢的人,說話永遠二選一:年收破億的20個致富語法》等書。
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 [图书] 豆瓣
作者: 安平 2022 - 2
一部近代日本报界政治动员史,完整勾勒出近代日本报界发展的清晰脉络,征引大量稀见中、日文史料,为我们观察和认识近代日本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完整勾勒出近代日本报界发展脉络的“报界政治动员史”。全书以“政治动员”为线索,对1868—1945年间日本报界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做了系统梳理。书中深入研究了在政治强力干预和控制下逐渐形成的近代日本报界“总体战体制”,也涉及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中的日本报界宣传战实践,以及中江兆民、福泽谕吉和德富苏峰、石桥湛山等舆论领袖的思想传播。通过还原近代日本报界发展史,阐述其发挥政治动员功能、参与宣传战之必然性,并论及日本报界的战争责任及历史问题,力图为近代日本报界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一幅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具清晰脉络的“贯战史”画卷。
【图书亮点】
1.视角独特。作者以“政治动员”为切入点,用“贯战史”方法书写日本报界与政治动员历史,力图为读者呈现一部不同于其他日本报史研究的,充满矛盾与斗争、血腥与残酷的近代日本报界政治动员史;
2.史料丰富。征引大量散佚在报刊、杂志、个人文集中的稀见中、日文史料,为近代以来至二战结束期间日本涉华宣传史料整理与研究的新成果;
3.以小见大。近代日本报纸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建立了密切联系,本书由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切入,为我们观察和认识日本近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名家推荐】
在《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中,安平深入研究了在政治强力干预和控制下逐渐形成的近代日本报界“总体战体制”,也涉及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中的日本报界宣传战实践,以及中江兆民、福泽谕吉和德富苏峰、石桥湛山等舆论领袖的思想传播,客观、公正地分析与评价,力图为近代日本报界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一幅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具清晰脉络的“贯战史”画卷。
——周颂伦(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编辑推荐】
通过爬梳大量的史料和文献,本书为我们完整呈现了近代日本报界政治动员的历史。从学术层面看,此书由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切入,为我们观察和认识日本近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就现实而言,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历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都是中日两国人民无法回避的,此书为更为理性地认识日本报界在近代日本发动的对外战争中的历史责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同时,日本报界在近代日本历史中的功过得失,也警示今天的我们必须重视良好新闻环境的营造,谨慎使用新闻传媒这把“双刃剑”。
制造消费者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LA FABRIQUE DU CONSOMMATEUR:Une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marchande
7.8 (38 个评分) 作者: [法]安东尼·加卢佐 译者: 马雅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2 - 6
【编辑推荐】
★为什么我们会买了又买?为什么买得越多反而越不快乐?
商业化将个体从刻板的集体秩序中解放,却又将人投入“自由”的束缚。人们用钱换产品,用产品换幸福,将买买买当作自我实现的方式。消费者最终与全球化生产链末端的工人一起,沦为消费时代的奴隶。
★200年消费主义 简史,商品如何成为世界性的新宗教
一本书囊括两百年消费社会的演进与变革。我们如何从生产者“进化”为买卖机器?如何通过社会演变的历史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在这本书里,读懂消费社会,看清消费陷阱!
★一份兼顾深度与可读性的消费主义认知图谱
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深度解读,冷静克制的论述、丰富的史料、贴近生活的案例与视角,或许是认知消费主义及其对社会、伦理、个人心理影响的绝佳简明读本。
★拨开消费主义迷雾,完整再现商人、资本、广告与媒体的合谋
从可有可无到不可或缺,我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美好但虚假的“必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广告和媒体上通过描摹幸福的消费场景,创造美好生活的模板,将我们纳入消费主义的逻辑,最终成为永远追求出众却又毫无个性的噩梦。
★在消费社会,我们孜孜不倦地建设着名为“自我”的终生工程
在商业世界里,品牌、价格、市场掌控了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消费者将定义自我的权力拱手相让,必须通过挑选市场提供的商品和符号,才能塑造自我。广告、公关、媒体如何“制造”合格的消费者、将人异化成消费的机器?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1号作品。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进化”成了“买卖机器”。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消费者”的。
【媒体推荐】
本书考证详细、引人入胜,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消费社会历史的窗口。
——法国《解放报》
安东尼·加卢佐的文字虽然充满雄心,但又非常容易理解。正如他所说的,消费并不是从始至今都像今天这样占据人们生活的中心位置。这本书探讨了社会在不到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向“消费社会”发展的过程。
——法国经济月刊《经济新解》
此前,已经有不少批评声指向过度膨胀的消费社会及其必然结果——“人类变成买卖机器”。50年前,让·鲍德里亚在他著名的《消费社会》一书中就描述了这一现象。但是,向消费社会转变的历史是怎样的?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复杂机制?消费主义如何接二连三地进入城市、家庭和媒体?在《制造消费者》这本论述清晰而引人入胜的书中,社会学家安东尼·加卢佐破译了消费主义演变的迷人轨迹。
——法国文化周刊《电视全览》(Télérama)
本书作者没有理论自负、没有展现意识形态,而是用有据可查的文本为读者展现了多种视角及例证,浅显易懂地讲述了1800年到2000年消费社会的演变。
——法国科普月刊《为科学》(Pourla Science)
再造国家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 蒂莫西·米切尔 译者: 张一哲 2022 - 7
中东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深受福柯、德里达等人影响的当代经典
影响遍及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
经由埃及,以全新视角看现代世界秩序
关于规训,作者说出了福柯所未言的另一面现实
--
这部书并非是对英国殖民埃及的历史,而是对进行殖民的权力的研究。虽然聚焦于19 世纪后期发生在埃及的事件,它主要讨论的却是在对现代性进行评价时殖民主义的位置。殖民并不仅仅指确立欧洲的存在,也指一种政治秩序的扩散,这种秩序在社会世界(social world)中引入了一种新的空间概念、新的人格类型和新的制造现实经验的手段。《再造国家》(原书名Colonising Egypt)一书通过殖民计划的日常细节,在形而上学范畴内对殖民权力进行了剖析。
——蒂莫西•米切尔
全书理论阐发和细节描绘并重。作者化用海德格尔、福柯和德里达等人的学说,从军队重组、乡村建设、城市规划和学校教育等殖民工程入手,细致呈现了殖民权力渗透埃及社会的内在过程和逻辑,又通过对阿拉伯语读写特点的分析,揭示出语言、意义、权力和秩序的复杂纠葛。
因作者创造性的视角,本书自出版以来,已有数个语种的译本问世,在人类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文化研究和艺术史等不同领域都有一定影响。
造假的知识分子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巴斯卡尔•博尼法斯 译者: 河清 商务印书馆 2013 - 8
本书是法国国际战略关系研究所所长博尼法斯的一部畅销著作,在书中,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和确凿的事实,抨击了法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的造假行为。
近些年来,谎言已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商标。这些“造假者”毫无羞耻地散布着与真实相反的谎言以为某项事业辩护,却几乎难以被揭露。无论他们说什么,人们都尊敬他们。没有任何人,或者几乎没有任何人敢于指责他们长期篡改真相的事实。这些“系列说谎者”代表着一种对于信息和民主的真正威胁。
本书甫一出版即连续好几个月成为法国最大的书店FNAC畅销书第二名,并一度跻身《快报》周刊十大畅销书行列,三个月中售出5万多册。这在每年出书67000种、平均每月5500多种的法国,这个数字是相当罕见的。
本书涉及的这些“造假的知识分子”都非常著名。他们抑或出现在电视访谈节目中,抑或主持着电台或报刊的专栏。他们全都高举着道德的旗号迫使我们忍气吞声。他们对伊斯兰主义发布一些错谬言论和空洞的概念。巴斯卡尔•博尼法斯揭露了他们的行径,指控了一种新的“文人的背叛”。
新社会契约:重系21世纪公民与社会的纽带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Minouche Shafik / 米努什·沙菲克 译者: 李艳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6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一个人从一出生由谁来抚养,接受怎样的教育,长大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生病时接受怎样的医疗服务,老年之后由谁照顾,这看似主观的人生选择背后,实则是维系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契约在起作用,它定义了社会的组织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境况和机会结构。
如今,越来越多人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失望。在国内层面,这体现为普遍的生育焦虑、学区房之殇、“躺平”与“内卷”之争、医患关系的紧张,以及老龄少子化困境;在国际层面,这体现为民粹主义抬头、全球化遇冷、国际纷争迭起、女性社会角色和种族主义的文化斗争等。
《新社会契约》这本书可谓应时之作,伦敦政治经济学学院校长米努什·沙菲克依据在国际经济机构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大量专业研究成果,依次从育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代际冲突这六大民生问题切入,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的失望情绪是源于技术变革、人口压力、女性角色的转变、环境问题等所导致的传统社会契约的失灵。在她看来,新冠疫情的全球暴发是一个契机,让人们更直观地意识到彼此的相互依存关系,一个更加慷慨、更具包容性的新社会契约势在必行。
不确定宣言(1,2,3) [图书] 豆瓣
Manifeste Incertain(1,2,3)
作者: [法] 费德里克·帕雅克 译者: 余中先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10
美第奇散文奖、龚古尔传记奖、瑞士文学大奖
21世纪欧洲现代文学艺术现象级新作
为欧洲一代知识分子塑像
以碎片化的方式,唤回被抹去的历史和对时间的战斗
📜编辑推荐
◎ 21世纪欧洲现代文学艺术现象级新作,九年九卷,鸿篇巨制,斩获三项文学大奖
九卷本《不确定宣言》,从201 2年到2020年每年出版一本,连续九年,先后斩获三大文学奖项:2014年以第三卷获法国美第奇散文奖,2019年以第七卷获法国龚古尔传记奖,2021年以全部九卷获瑞士文学大奖。以多种材料、多种媒体、多种文体、多种风格打通文学、艺术,横空出世,震撼欧洲文坛。
◎ 作者的一生之书,为心目中的知识分子、哲学家、艺术家、作家、诗人塑像,以碎片化的方式,唤回被抹去的历史和对时间的战斗
寻访本雅明、凡·高、戈比诺、艾米莉·迪金森、玛利亚·茨维塔耶娃、莱奥托、勒南、佩索阿的足迹,重建他们在历史、文学、艺术、生活的形象。《不确定宣言》的酝酿可以追溯到费德里克·帕雅克10岁时的创作灵感,是作者毕生的集大成之作。
◎关于本雅明命运的全局性回溯、思考与描述,以三卷的巨大篇幅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树传。
此次出版的前三册是独树一帜的瓦尔特·本雅明传,讲述1932年后,居无定所的本雅明从西班牙伊比萨岛到巴黎,到关进涅夫勒的集中营,再到马赛,最终自决于比利牛斯山布港小镇的经历。本雅明的动荡与流亡,贫困与孤独,其中有他压抑的童年,踌躇的婚姻和爱情,以及对现代经验的批判。同时以电影般的叙事,穿插了与本雅明同时代的一群欧美艺术家、知识分子、诗人、作家的故事,比如贝克特、布勒东、霍珀、法尔格、霍克海默、卡夫卡、路德维希·霍尔、布洛姆、庞德等人的命运,与本雅明形成呼应、对照、交织。基调沉郁、忧伤,又不乏黑色幽默。
◎以历史、情感、记忆、中国墨为材料,不拘门类,不限文体,创造集传记、散文、小说、诗歌、绘画于一体的全新图文叙事。
三卷15万字,配以黑白绘画534幅,帕雅克用中国水墨作画,以散文化的语言写作,绘画与文字像两种建筑材料,共同搭建起一个不确定的、开放性的神秘空间。在这个无限生长的空间里,帕雅克试图唤起被抹去的历史,抵制一个越来越屈服于现在、没有过去的现代世界。
📜内容简介
《不确定宣言1 ·本雅明在伊比萨岛》:
瓦尔特·瓦尔特·本雅明,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一生颠沛流离,留下以作品构筑的传奇一生。本雅明的命运,被本书作者帕雅克置于欧洲危机之中,并进行了一次新的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的文化圈、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新纳粹抬头……这是反浪漫的浪漫小说,是对小说的思考,是碎片化的、融合写作和绘画的作品,是一位被摧毁的梦旅人在美、恐惧、蠢行、幻想和幻灭之间的旅行。
《不确定宣言2 ·本雅明在巴黎》:
本雅明在巴黎的经历,展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幸福和失意。在巴黎的一个街角,安德烈·布勒东遇到了娜嘉,一本关于爱情的名著诞生了,一位女性却枯萎了。在另一个街角,画家霍珀和诗人法尔格正在猎取他们各自的奇遇和机会。 在讽刺和忧郁之间,《不确定宣言》第二卷唤起了这座城市八十年前的阴影。
《不确定宣言3·本雅明在逃亡》:
本雅明身为犹太人,必须逃离德国纳粹的追捕。在一次次失败之后,他颠沛流离的旅程结束于西班牙边境的布港小镇。就在本雅明竭尽全力想要逃往美国之际,美国诗人庞德却自愿投身于对墨索里尼的宣传……通过两个人物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如何错位、对立和展开。
📜名人推荐
在图文结合这个领域,费德里克·帕雅克是个创造者吗?是,他一直如此,已臻化境。——戴尔菲·德·东,《新观察家》
你们去看吧,这真是妙不可言,幽默,又打动人心。我们能感觉到,对于帕雅克来说,写书,是个生死攸关的大事。——让娜·莫罗,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打动我的地方在于,这是思想和梦幻锻造的合金,是对自我和对世界的思考、画和评论、是冷酷和克制所锻造的合金。费德里克·帕雅克给出的,是思想的移动着的风景。——亚历山大·德米多夫,《时间》 杂志
对于一个土星性格的人来说,时间只是履行这压抑、单 调、重复使命的介质,在时间中,一个人只能是他所是的这一个人:他一开始是什么,就永远是什么。……土星气质的人生性迟缓、优柔寡断,以致于有时不得不用刀子为自己开辟通路,有时就把刀尖最终对准了自己。——苏珊·桑塔格论本雅明
那些最远离时代的人受到时代的冲击最大。——汉娜·阿伦特
性差异的伦理学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露西·伊利格瑞 译者: 张念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 5
◆当代女性主义理论领军人物

◆深入推进女性主义与形上学批判的对话

◆策动爱欲伦理,达成男人女人的共通解放

◆神用肉身来爱我,爱人的手靠过来了

···

【内容简介】

在伊利格瑞看来,性差异是我们时代的重要哲学议题,而发动一场性差异的伦理革命,更是刻不容缓。在本书中,她深入 追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洛-庞蒂以及列维纳斯六位男性哲学家的经典文本;与此同时,也沉思胎儿与母亲、异性恋爱侣、女人之中、女人与其身体间爱的经验。

通过破除内/外、形式/质料、主体/客体、自我/他者等传统二元关系,伊利格瑞直指经典与当代理论在思索此类经验上的性别盲区。她认为,天使们作为中介本应流动起来,不停地穿梭于尘世与神性之间,以此宣告男人女人婚恋的完满。伊利格瑞深信尊重两性间不可化约的本体性差异之重要性,以“二”去爱,经由爱欲活动,方可达到身体与灵魂的丰饶和美。

···

【名人推荐】

据我所知,伊利格瑞在《性差异的伦理学》中对哲学史做了最有力的女性主义解读。她以极具批判性的锐气投入哲学正典之中,“拟仿”诸位大师,并揭露他们对于女人性的抹除/建构。伊氏治学讲究,且极为博学,其文本不仅将哲学改写为女性主义读本,还建立了最具哲学意味的女性主义批评。

——朱迪斯·巴特勒

···

【编辑推荐】

◆女性主义理论巨匠、波伏娃之后法国女性主义代表人物

作者伊利格瑞多与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西苏(Hélène Cixous)并称为当代“法国女性主义三巨头”(holy trinity)。她被巴特勒誉为“可能是我所阅读的女性主义理论家中最精通哲学之人”。她的作品极其原创性与批判性,深刻影响了其后的女性主义学者。

◆“性差异”作为两性解放的重要动力

20世纪以来,以人权、平等为根基的妇女解放运动硕果累累,伊利格瑞一方面持续关怀两性平权,另一方面着重思考差异的可能性。她深信女性身体之独特性;坚持从本体层面思考性差异,以此推翻传统哲学对“同一逻辑”的预设。本书不仅体现了她广博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展露出她勇于挑战父权传统的基进本色。

◆新爱欲伦理的重要读本

伊利格瑞在书中倡导一种进步的爱欲伦理:两个主体是对等的,没有缩减同化、占有控制。爱之中的男人女人朝向彼此,通过丰饶的肉身之爱,焕发神性与美。

◆知名学者张念倾情翻译并作专文导读

译文精心打磨,语言优美流畅,极力还原伊利格瑞诗意动人的写作风格。

◆封面再现欧姬芙名作、新锐设计师汐和操刀

幸得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授权,封面画作为美国现代艺术大师乔治娅·欧姬芙(Georgia O'Keeffe)名作《黑色鸢尾花》,以此映照伊利格瑞笔下理想的亲密爱侣:在轻抚和缠绕中以“二”去爱。小32开瘦长本精巧便携,护封特选绵柔艺术纸,尽享柔软舒适的阅读体验。
效率崇拜 [图书] 豆瓣
The Cult of Efficiency
作者: [加拿大]贾尼丝·格罗斯·斯坦 译者: 杨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在问责制、选择权、国民安全的岔路口
◆重新审视后工业社会中的“效率”话题
···
【内容简介】
数世纪以来,效率一直是公共舆论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古希腊人眼中,它是政治和社会运转的方式;工业革命早期,亚当·斯密将其视作提升生产力的强劲动力;时至今日,它则被奉为公共生活的首要目标,公民对其痴迷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从赤贫社区到富裕阶层,从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被对效率的疯狂崇拜主导了。在关于重要公共产品的激烈讨论中,效率成了推进政治议程的重要代码;在面对无法兼顾的情况时,它帮助公民和政府做出取舍。后工业社会究竟有何特质,能赋予效率如此显要的地位?效率对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追求效率?
国际关系学家贾尼丝·格罗斯·斯坦直面后工业社会的这一迷局,通过与公民利益休戚相关的公共教育和全民医疗保健这两个窗口,披露各个领域对效率滥用的现象;在国民安全的重大课题面前,她大胆质疑,进而破除了对效率的迷信。
···
(斯坦)及时地对效率的概念、国家角色的转变、责任和选择展开分层论述。……本书将趣闻轶事与论述相结合的写法也异常完美。
——《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
《效率崇拜》中的观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幸而斯坦用来论证的事例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非常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笔与纸杂志》(Quill and Quire)
···
【编辑推荐】
◆ 作者贾尼丝·格罗斯·斯坦是加拿大著名的政治学家,荣获加拿大总督功勋奖及安大略省功勋奖,还因对公共讨论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加拿大议会授予的摩尔森奖。
◆ 本书瞄准当今社会我们最关注,也最为追捧的概念之一——“效率”,对其提出大胆质疑。作者揭示了这个概念在各个领域被滥用的现象,指出我们对效率的追求已经到达盲目迷信的地步。然而作者并非单纯地批判,还指出了公众和政府的责任,具有非常正面的现实意义。
◆ 本书聚焦公共教育和全民医保——这两个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中,有关效率的争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不断对照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思自己在效率的大潮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除了“效率”,还应追求哪些权益。
◆ 本书也介绍了“效率”这个概念的思想演变史,作者从柏拉图写到亚当·斯密和边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这些伟大思想家对“效率”的定义,对普通读者而言,起到了知识科普作用。
◆本书旨在破除后工业社会对效率的“崇拜”,引导公民用一种多样化的思维来思考如何维护自己的选择权、坚持问责制,同时也对国家的角色提出新的设想。
叙事的胜利 [图书] 豆瓣
The Triumph of Narrative
作者: [加] 罗伯特·弗尔福德 译者: 李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
◆五堂新闻写作课 讲解“文学的民间艺术形式”
◆揭示故事在生活中的神秘、力量和重要性
···
【内容简介】
在这个大众传媒让我们比祖先花更多的时间来吸收故事的时代,叙事是我们生活中基本而不可替代的需求之一。本书穿越由都市传说、杰克·尼科尔森、《艾凡赫》、纳博科夫、性丑闻与闲谈,以及《罗马帝国衰亡史》构成的奇妙图景,巧妙地将文学和电影评论结合起来。
弗尔福德将半个世纪以来作为记者和批评家的经验浓缩成了一部论述人类生活与故事之间相互塑造过程的著作。在那些来自交谈中的,尤其是我们讲述自己和我们认识的人或真或假的故事中,弗尔福德强调不受拘束也不被认可的叙事形式的价值,把自己日常应用于文学的认知工具带入业余的故事讲述中。
···
这是一本关于灵魂、洞察力和重要性的巨著。读者和研究叙事的学生,应该人手一份。
——《每日新闻》
罗伯特·弗尔福德探讨了叙事的决定性作用问题,它使我们成为人类。
——《多伦多星报》
···
【编辑推荐】
◆“现代人小丛书”系列是著名的公民知识普及小书,体量、开本小,所涉及的论题经典、深刻,但内容并不艰涩,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形式上,该系列的书稿都是由演讲稿转变、修改而来,文字上保留了口语的一些特征,读来亲切、不艰涩;内容上,该系列囿于篇幅,没有在某一领域内深究,而是通过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方式,精辟地点出问题所在,留给读者思考空间,其中多伴随有丰富的事例与有趣或深刻的故事。
◆本书作者罗伯特·弗尔福德被誉为加拿大“第一流的文化记者”,是《环球邮报》和《多伦多生活》杂志的专栏作家。他的著作包括《这就是博览会》《房间里最好的位子:一个幸运儿的传记》和《意外城市:多伦多的变革》等,是加拿大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人之一。
◆弗尔福德以生动有力的笔触描写了叙事历史、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和电子叙事的兴起,以及以八卦形式蓬勃发展的叙事——“文学的民间艺术版本”,向我们揭示了故事在我们生活中的神秘、力量和重要性。
◆本书选取了独特的文化视角,罗伯特·弗尔福德穿越了一片由都市传说、《一个国家的诞生》、杰克·尼科尔森、《艾凡赫》、电视新闻、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性丑闻与闲谈,以及《罗马帝国衰亡史》构成的奇妙图景,追溯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主题,巧妙地将文学和电影评论结合起来,在这个大众传媒和大众休闲让我们比我们的祖先花更多的时间来吸收故事的时代,叙事的胜利是对我们最基本、最不可替代的需求之一的深刻审视。
◆本书专注于叙事的历史和现代社会叙事的发展,采用特殊的视角,涉猎领域极为广泛。作为一本演讲集,本书以较小的篇幅叙述了宏大的内涵,相比学术著作通俗易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反思性。
什么算是一首好诗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Was ist ein gutes Gedicht? Eine Einführung in 33 Schritten
作者: [德]汉斯-狄特·格尔费特 著 译者: 徐迟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0 - 2
什么是诗?怎样的诗才算得上好诗?
为何诗能令人悸动?要如何保持诗歌带来的乐趣?
一本凝练而实用的诗歌导论;人人皆可以走入诗的美丽时空。
★33步,带你畅游美妙的诗歌之境
···
【内容简介】
从圣诗到俳句,从莎士比亚到保罗·策兰,汉斯-狄特·格尔费特以老练的鉴赏眼光甄选出80首诗歌,结合文本细读与理论阐释,为读者破解诗行中的奥秘。通过解析语言的密度与内在张力、真实性与独创性、矛盾与冲突、形式与内容等鉴赏诗歌的关键元素,格尔费特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甄别好诗的标准,并将其概括为33个步骤。循着这一路径,读者可以深入诗歌的世界,树立自己的品味,识别出好诗。
···
【媒体及名人推荐】
一本好的、易读的诗歌导论……旨在唤起普通读者对诗歌的广阔天地的探索欲,作者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目标。
——德国书评网站“文化”(Kulturbuchtipps)
诗歌分析与解读……是一个经典课题也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这本书回答了这个问题。
——迪尔特·巴赫(Dieter Bach),发表于德国书评网站“lehrerbibliothek.de”
···
【编辑推荐】
◆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黄金准则,经典的诗句能带给我们长久的欢愉与回味。什么是诗?怎样的诗才能算是一首好诗?一首诗为何会带给人愉悦,这种愉悦的价值究竟几何?为了帮读者从理论上厘清这些问题,文学学者汉斯-狄特·格尔费特写下这本凝练而实用的小书,将其化作33步,指导普通读者认识和鉴赏诗歌。在这33步之中,带你畅游美妙的诗歌之境。
◆ 本书独辟蹊径,将诗歌的定义、构成要素、赏析要点等归纳为简洁明了的33步,力图为读者提供能够直接运用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思路,让读者能在阅读本书后,快速掌握赏析诗歌的突破口,学会从语言、结构、张力、意义等方面识别、欣赏一首好诗。
◆ 本书精准而凝练地囊括了诗歌理论的主要方面,在力求全面的同时,也注意拓展深度。横向上,作者展示了诗歌的类型(如谣曲、散文诗、讽喻诗)、诗歌的内部构成(如韵律、秩序、张力);纵向上,梳理了诗歌的发展和流派的演变,并比较分析了不同语种的诗歌。
◆ 本书在打牢理论基础的同时,附上丰富的诗歌文本作为分析范本。书中引用了莎士比亚、歌德、里尔克、黑塞等读者耳熟能详的著名诗人的诗作,在实用性和指导价值之外,也是一次鉴赏好诗的“巡游”,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中没有一首诗歌是不好的”。
身体·宇宙 [图书] 豆瓣
Le Corps cosmos
作者: [法国]米歇尔·高罗 译者: 朱江月 译林出版社 2021 - 11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中,米歇尔•高罗探讨了法国现当代诗歌中的身体主题。他将身体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引起了思想家和作家的多元反应。
——《法国研究》
三十多年来,米歇尔•高罗一直致力于现当代诗歌的研究,他以罕见的诗歌直觉在现象学、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之间游走。本书首先是对19世纪和20世纪法国诗歌中身体的表现与经验的研究,同时也是高罗自己的一系列非常私密的思考,这些思考为他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迷人的洞察力。
——《法国论坛》
————————————————————
身体是现代性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不论在大众文化中还是在先锋文化中,对身体的崇拜早已成为共识。法国知名教授、诗人米歇尔•高罗从现代身体诗学的内部区分了两种相互竞争的趋势:一种将身体与精神对立,一种则把身体视为精神与世界的中介。作者通过剖析建立身体•宇宙形象的典范作品,以及自己的写作实践,结合现象学“肉身”概念,提取出一种“肉身化诗学”的特质与艺术倾向,阐明身体在当代诗学与哲学中的中心地位,从而将身体与灵魂、自我与世界、文字与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为我们进入现代诗歌的深邃之处指出了一条明路。
雨中鹰及其他 [图书] 豆瓣
New Selected Poems:1957-1994
作者: [英] 特德·休斯 译者: 曾静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1
【大师推荐】
1.他有着一副堪比上帝的“雷霆之声”。
——西尔维娅·普拉斯,美国著名的女诗人,休斯的第一任妻子
2.特德·休斯是一个伟大的人,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整体性和朴素,以及他对自己世界感的坚定不移的真理。
——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3.休斯的诗实实在在地接近自然,认识它整个的运作。在这方面,没有哪个英国诗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德里克·沃尔科特,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4.休斯的诗像“霹雳”。
——罗伯特·洛威尔,美国自白派创始人,1946年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
【媒体推荐】
1.(休斯是)自1945年以来英国50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泰晤士报》(2008年)
2.这些诗歌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可以让读者跟随休斯的职业生涯,了解他清晰的语言、睿智的幽默和对人类处境的洞察。
——《出版人周刊》
3.无论是写关于农场的诗歌,还是野生鸟类和动物的诗歌,还是为皇家生日化装舞会写的诗,休斯都具有同样的自发性,这种手艺来自诗歌的仪式力量中的一些内心的喜悦。
——《泰晤士报》(约翰·贝利)
4.休斯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想象力——他真的是一个真正的幻想家和现代原始人。
——《伦敦书评》(伊恩·桑森)
【内容简介】
本书是英国传奇桂冠诗人特德•休斯第一部全面的中译本诗集,涵盖了他近40年诗歌写作生涯。这些非凡的作品包括休斯最早的诗集《雨中鹰》,也包括开创性动物诗集《乌鸦》,标志性作品《卢柏克节》《沃德沃怪物》《穴鸟》等,儿童诗歌杰作《季节之歌》《河流》等,以及部分未公开出版的诗歌佳作。这些复杂而丰饶的作品,严谨硬朗,感情强烈,按照时间先后编排为一个厚重的诗歌序列,由他那比同时代人“更悠长、更深沉、更粗犷”的声音所推动,清晰地呈现出休斯创作的生动轨迹,展现了他清晰的语言、睿智的幽默和对人类处境的洞察。在这里,自然界变成了一个惊心动魄、充满恐惧的类似人类的世界,而无论它们是关于农场的诗,还是关于动物的诗,乃至关于皇家假面舞会的诗,都展现了他卓越的诗歌技艺,充满了源自诗歌原始仪式般的内心喜悦。通过这些诗,我们将真正感受到一个“乡村编年史作家”,“打破形式的现代艺术家”,“一个真正的梦想家和现代原始人”,一个拥有“雷霆之声”的强力诗人。
海豚 [图书] 豆瓣
The Dolphin
作者: [美国] 罗伯特·洛威尔 译者: 程佳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2 - 2
本书是自白派诗歌创始人罗伯特·洛威尔献给爱人卡洛琳的一部十四行诗集,普利策诗歌奖获奖作品。诗集共包括三十余首诗歌(其中组诗十余首),辑录了极为珍稀的三个不同版本——1972年手打原稿、1973年手稿修改稿和正式出版稿,几个版本真切呈现了《海豚》的不同“活本”,清晰展现了这些精湛诗歌的诞生过程——一个经不断打磨、淬炼而升华的过程。这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色彩的爱情诗集,讲述“一个男人,两个女人”——洛威尔与前妻哈德威克、现任卡洛琳“小说桥段”一般的感情故事,是一部关于偏离、怀疑与动摇的书,一部生命之书、争议之书;这也是一部经受精神洗礼,实现自我治愈、自我蜕变的艺术精品,它由无限的愧疚、狂热以及无法摆脱的精神躁狂症的精神孤旅,层层递进、交响,精确地凝练在无固定韵式的十四行变体里,达到了洛威尔诗歌创作的又一个巅峰。
借势 [图书] 豆瓣
作者: 沈诚 2022 - 8
武坛惊喜之作/一本书看尽“武侠之铁血丹心,拳法之至理秘要”
○张伟丽、河森堡、孙海鹏、杨建平、熊竞楠鼎力推荐
○武术、跤法、拳击、柔道……再现多种格斗方式的真实对战
○武侠、武术、格斗、搏击、健身爱好者均可由此获益
本书用一段荡气回肠的家国情仇,图文并茂地揭示了武术真实不虚的原理,鲜见地融武术理法与武侠精神于一体,堪称武坛惊喜之作。
全书分为望山篇、窥月篇两篇。望山篇为故事篇,将时空落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源拳传人于升因比武伤人避祸于此。在这个鱼龙混杂、各方势力较力的时空大背景下,因缘际会,于升历经与多名异国武者的浴血对战,不但在拳术技艺上日益求精,而且对家国天下的个人担当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本篇以于升的经历为经线,以多个门类的技法为纬,绘以图片,旨在全方位解释武术的核心原理、关键动作,描摹武术传承者自强不息的精神。窥月篇为十二堂武术科普课,旨在将望山篇中出现的重点技法加以详细分析,并绘制原理示意图,以期武术/博击爱好者读懂武术的深层原理,并能将其运用于实际。
前以故事引发读者兴趣,后以课堂详述技法原理。本书构思巧妙,文笔精湛,是不可多得的武术硬核科普作品。
杨的战争 [图书] 豆瓣
YANG’S WAR
作者: [英] 克莱夫·哈维 译者: 赵梦 2022 - 8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14万中国男性被征召前往英国和法国担任战线劳工,这便是历史上的“中国劳工旅”。他们在战场上负责搬运货物、挖掘战壕、维修机器等工作,做着最苦最累的差事,更有人遭到敌军袭击,命丧异乡。
正由于中国劳工旅的存在,为英法军队前线作战提供了缓冲和帮助,而战争结束后,因为种种原因,沉默的他们却成了被历史遗忘的对象。
近百年后的2014年,62岁的英国音乐家克莱夫·哈维从一位战争史学家那里听说了中国劳工旅的故事,他注意到,当时整个欧洲有将近60000座关于“一战”的纪念碑,却没有一个提到中国人。深受触动的哈维决定为这群被遗忘的中国人写一部历史小说,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这便是本书《杨的战争》诞生的由来。
《杨的战争》以来自中国山东的男人“杨”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遭逢历史流转和命运操弄的普通人在异乡的悲欢离合……
我們的戰爭 [图书] 豆瓣
作者: 荻原浩 译者: 楊明綺 大田 2009 - 6
我19歲,你也19歲。
我頹廢過日,虛無吶喊;
你充滿使命,愛家愛國。
完全不相干的我和你,
竟然交換了時代,交換了青春,
交換了一場生命的戰爭……
健太喜歡站在浪頭上。
他享受著駕馭兇猛海浪,以及獨自面對拔高的浪牆。
因為19年來,他的人生中沒有什麼是他能掌控的,
不管家庭、學業、還是工作,更別說他的夢想……
吾一喜歡無垠的蔚藍晴空。
他享受著駕駛飛行器,和全神貫注的速度感。
擔憂著國家存滅與家人安危的他,
將不惜付出那只活了19年的生命……
健太與吾一的人生,卻在同一刻翻轉!
原來,他們擁有同一張臉!
原來,他們的時空相差60年!
原來,他們都各自在打一場戰爭!
一個戰爭,關於個人;另一個戰爭,關於國家。
而距離戰爭的終點,只剩下一點點時間,
他們卻找不到換回來的方法……
著急的健太和吾一,無力的吶喊:
難道,永遠回不去了嗎?
難道,我們其實根本就是同一個人?
我們究竟要為什麼而生?究竟要為什麼而死?
萩原浩探索「青春」的長篇小說史詩!
19歲的健太,對繼續升學沒太大意願,平常靠父母接濟與打工過活。
和店裡前輩吵架憤而辭去工作的他,心情不佳,獨自開著車,到海邊衝浪。
衝進海浪中,總能令他忘記不快樂的情緒。
這一天,浪頭特別大,健太仍站上衝浪板。他迎面衝上如混凝土般堅固的浪牆,暈了過去。
醒來,卻置身於如古老電影場景中。
將他救起的老婆婆與少女,說著他聽不懂的事,更讓他感到驚訝的是,空襲警報響起。
摸不著頭緒的健太只能隨著村中的老老少少躲空襲去。
這到底是什麼地方?原來,健太來到了1944年,日本戰敗的前一年。
19歲的吾一,是空軍航空隊的菜鳥。這天,他駕著練習機演練。
誰料飛機失控,他連人帶機墜落海中。
醒來,他發現自己置身奇異的空間中,人們穿著奇特,說著日文卻用詞怪異。
還有自稱是醫生與護士的人要在他體內注射入不明液體。
一定是落入敵軍手中了,吾一心想。於是他逃出這空間。
這到底是什麼地方?原來,吾一來到了2001年,距離他的年代57年之久。
來自21世紀的虛無少年健太,與來自二次大戰爭期間熱血少年吾一,
巧合的擁有相同的長相與年齡,並交換了時空與生活背景。
他們變成了「另一個人」並試圖找出生存邏輯與回家的路。
吾一心想回到過去,為祖國捐出熱血,逃離這個將死的社會。
健太想回到未來,逃離航空隊中那些一心求死的?子同袍。
但他們卻始終找不到回家的方法。
而健太,在戰事吃緊時,竟被迫加入皇軍的「神風特攻隊」……
创建日期: 2022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