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资源

Karin

Karin @karinshae

64 本书  

暂无电子版,未购买实体书

如何读一首诗 [图书] 豆瓣
How to Read Poetry Like a Professor: A Quippy and Sonorous Guide to Verse
作者: [美] 托马斯·福斯特 译者: 王爱燕 2022 - 8
由于不理解诗歌,我们筑起一道高墙来抵御它。
如今,我们要合力推倒这堵墙,重新爱上诗歌!
————————
★ 广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教授托马斯·福斯特,《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系列新作。
★ 超实用的诗歌基础课,传授6条读诗方法,解读70余篇经典诗歌!
★ 回应3大问题:诗是什么?如何读诗?为何是诗?
★ 幽默风趣,毫不枯燥!
“说到底,要不是为了开心,干嘛要花那么多心思琢磨新花样呢?”
————————
我们当然要从诗歌中得到乐趣。
假如不能尽情享受,读诗又有什么意思呢?
诗的字面意思每个人都能读懂,但它的核心隐藏在文辞下,遵循我们通常不了解的专业规则;我们一直缺乏一套对付诗歌的专业工具,而这本书就是个满满当当的工具箱,读诗所需的知识、技巧尽在其中。
毕竟,诗歌是一种可爱的游戏,有时还会合辙押韵。
————————
1914:世界终结之年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1914: The Year the World Ended
作者: Paul Ham / 保罗·哈姆 译者: 杨楠 译林出版社 2022 - 8
1914年,德、奥、俄、英、法等国让世界陷入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将造成3700万人死伤,摧毁传统的社会结构,根除古老的政治制度,并开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
作者保罗·哈姆从不同国家的角度出发,客观、全面地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故事,从外交活动中的纵横捭阖到西线战场上的血火硝烟,从上层阶级的尔虞我诈到普通民众的苦难哀愁,本书试图回答20世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1914何以成为“世界终结之年”。
天狼星的阴影 [图书] 豆瓣
The Shadow of Siriu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W.S.默温 译者: 曾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1
透过今秋的云光
看见我最初来的山谷
我半生以前
哦大半生以前的河流
映照手掌形的天空
从来既非已知也非未知
从来既非属于我 也非不属于我
在天以外的远方
山岭此时反映着白云
透过一个没有阴影的早晨
河流宛如凝滞
虽然那是同一条河流
——W.S.默温《没有阴影》
---- ------------------------------------------------------------
当你在翻译的时候,你就是在做不可能的事。译文永远不会成为原文。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翻译并非到你的语言为止。当你写一首诗,并且顺利地写了出来,用以表达唯一可能之事的唯一可能之词,就出现了。可能与不可能,这是一对矛盾。这也会发生在翻译过程中。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你可能会神奇地翻译出那个最恰当的词或句。一旦发生,令人振奋。
——W.S.默温
英雄与坟墓 [图书] 豆瓣
作者: 〔阿根廷〕埃内斯托·萨瓦托 译者: 申宝楼 / 边彦耀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
本书作者萨瓦托跟阿斯图里亚斯、博尔赫斯一样,是拉美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这部长篇小说《英雄与坟墓》,是先锋派文学、“爆炸”文学的代表作品。不少评论家把它评为“经典之作”和“大师级作品”。
这是一部照理探讨人性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作者塑造的女青年亚历杭德拉和男青年马丁,始终在为寻求解脱人生忧虑和破解人生之谜的途径而不懈努力,并且怀有渴求了解人的本质和天地万物之源的热望。
小说采用“流苏式”写法,在亚历杭德拉与马丁相识、相恋、相别的主线中,插入拉瓦列将军与独裁者罗萨斯的残酷斗争和最后逃亡玻利维亚的悲壮历程的描写;插入启示录式的《关于盲人的报告》,揭示费尔南多与其女的乱伦关系和他丑陋阴深的灵魂;插入包括博尔赫斯的言论和行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日常生活场景在内的真人真事的叙述;展开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美学和历史重大问题的讨论。其议论、叙述和描写都是十分精彩和独到的。
易卜生戏剧集(三卷) [图书]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亨里克·易卜生 译者: 萧乾 / 成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4
所谓重要的作品,首先是指一系列著名的为作者贏得世界声誉的社会问题剧,即讽刺冒牌的自由党政客而引起轩然大波的五幕剧《青年同盟》(186 9),揭露为了财富和社会声望而背叛爱情和人格的巨商的四幕剧《社会支柱》(1877),歌颂坚持个人权利的女性、反对“夫为妻纲”的传统观念、暴露买卖婚姻之虚伪性的三幕剧《玩偶之家》(1879),借先天的花柳病隐喻堕落社会的道德污染而受到卫道士们攻击的三幕剧《群鬼》(1881),以主角为代言人反击《群鬼》风波中对作者的攻击的五幕剧《人民公敌》(1882),从过去宣扬缺乏“理想”的危险性、转为强调强迫别人接受不切实际的“理想” 的危险性、从而改变作风、使本剧充满令人悲伤的诗意的五幕悲喜剧《野鸭》(1884),为挪威呼吁真正的民主与自由、颂扬“品质、意志和灵魂上的高尚”的四幕悲剧《罗斯莫庄》(1886)。此外,还有六部具有象征主义风格的晚年作品,即开始趋向内心描写的五幕剧《海上夫人》(1888),作者自认为 “刻画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的四幕剧《海达·高布乐》,把笔下人物“作为现实的人加以强调”的三幕悲剧《建筑师》(1892),为了贪恋男欢女爱而使婴儿夭折、在忏悔中愿意把母爱献给无家可归的孩子的三幕剧《小艾友夫》 (1894),一个野心勃勃的矿工之子由于挪用银行巨款、投资失败而入狱、以致一蹶不振的四幕剧《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1896),以及昔日分手的一对情侣重逢、为自己过去奉行“艺术第一、人生第二”的信条、轻易放弃幸福生活而惋惜、希望重温旧梦、携手登高而被大雪埋葬的三幕悲剧《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戏剧收场白,1899)。 此外,研究易卜生,还须提到两部不能不提到的奇特的作品:一部是其中主人公坚持“全有或全无”的生活原则、为一种绝对的理想目标而战斗、以致死于雪崩中的《布朗德》(1866,成时译);这部火山般暴烈的作品,据说满足了斯堪的纳维亚世界的先验的伦理要求,使作者由此成为它的精神上的先知。另一部则与《布朗德》相对照、描写一个无原则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机会主义者想做一个回头浪子的故事的《培尔·金特》(1867,萧乾译);这部作品由于以自己的同胞为典型,在国内一直招致爱憎交织的读者反应。这两部早于以上社会问题剧的名剧,虽都不是潘先生所译,但以其在易卜生研究中的重要性,仍然有必要收入本书中,以便理解易卜生对于戏剧创作的一个执拗的信念:戏剧形式正是他的内心斗争的自然表现。
突变 [图书] 豆瓣
作者: [墨] 豪尔赫·科门萨尔 译者: 施杰 2022 - 9
*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和绝症,我们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墨西哥文坛新星的惊人长篇处女作;温柔的笔触、广博的医学知识;讲述一个亦悲亦喜的故事。
————————————————————————————————
律师拉蒙·马丁内斯事业有成,是个传统的顾家男人,也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当他不得不接受手术失去舌头,无法说话之后,一切都变了,一场无声的悲喜剧开始了。
妻子卡梅拉开始每天与无法回答她的丈夫争吵;两个青春期的子女不得不面对新情况,各自挣扎于暴饮暴食和手淫;拉蒙那忧郁的肿瘤医生始终忘不了一位他无法救治的年轻病人;自私的病理学家却认为拉蒙的肿瘤是获得一项重大医学突破的关键。一天,女佣带来一只满嘴脏话的鹦鹉,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拉蒙。拉蒙发现,他与鹦鹉的交流胜过身边所有人——它会骂人,会喊出拉蒙不能喊的一切。于是它成为拉蒙的伙伴、知己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分身。
《突变》是向桑塔格、狄迪恩、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等前辈作家作品的致敬。它大胆地写出了一种难以言说而普遍的现实,具有一种夹杂着遗憾、愤怒并最终认命的粗犷诗意,也为当代墨西哥生活提供了一个深刻而有趣的横断面。
————————————————————————————————
《突变》是一部精彩的小说,既是喜剧又是悲剧,既是当代小说又具经典意味,最重要的是你不可能忘记它。读完以后,你会迫切想看他的更多作品——可这是他的第一本小说,你只能耐心等待他的下一部杰作问世。
——亚历杭德罗·桑布拉(智利作家,《盆栽》作者)
犀利、搞笑而敏锐——令人惊叹的处女作小说!
——瓜达卢佩·内特尔(墨西哥作家)
通过讲述一种疾病的故事,探索人对死亡的恐惧,豪尔赫·科门萨尔创造了一个既荒诞又搞笑的世界,并触及我们最阴郁的情绪。《突变》是近年来最出色的拉美小说之一。
——丹尼尔·萨尔达尼亚·帕里斯(墨西哥作家)
豪尔赫·科门萨尔的《突变》在喜剧和悲剧之间巧妙地摇摆,书中聚集了大量的人物,在他们面前,读者永远不能确定自己应该同情地微笑,还是怜悯地微笑。
——费尔南多·阿兰布鲁(西班牙作家)
造假的科学家:STAP细胞事件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捏造の科学者:STAP細胞事件
作者: Momoko Suda / 须田桃子 译者: 王家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 - 9
STAP细胞事件是与舍恩事件、黄禹锡事件并列的20世纪三大科研丑闻之一。STAP细胞论文的共同作者除小保方晴子及一众日本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外,还包括哈佛大学的美国教授。论文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不到两周,这项轰动世界科学界的“世纪大发现”就在日本国内外同行的“云审查”下暴露出重重疑点,迅速发酵成一桩“载入科学史”的科研造假大案。
作者须田桃子一路追踪采访,du家专访包括已故的笹井教授在内的大量学界相关人士,调查并报道了STAP细胞论文被证明捏造、篡改内容的全过程。
小保方所在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简称“理研”),隶属文部科学省,成立于1917年,是日本唯一一所自然科学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云集物理学、化学、数学、工学、生物学、医学等各领域ding尖科学家。作者从理研的体制、日本对科学研究的政策到科学家本人的资质着手,探讨了学术不端发生的深层原因。
发明人类 [图书] 豆瓣
作者: [荷]西佩·斯图尔曼 译者: 许双如 2022 - 8
面对文化差异的现实,人们如何将外邦“蛮族”构想为“共同人类”?这一努力又如何受到自身视角、经验和历史的局限?在本书中,西佩·斯图尔曼聚焦希罗多德、司马迁、蒙田、博厄斯等人对各自时代的边境经验的思索,分析世界历史上不同宗教经典、哲学、史书、民族志中“共同人类”观的异同,追溯跨文化平等的演进。斯图尔曼认为,诸如“共同人类”和“平等”的观念的“发明”并不描绘社会现实,而是旨在打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想象的世界。人们利用这些思想资源,与现实中的不平等展开持续对抗,正因如此,这些观念也具有了改变现实的变革性力量。
数学的力量 [图书] 豆瓣
Mathematics for Human Flourishing
作者: 弗朗西斯·苏(Francis Su) 译者: 沈吉儿、韩潇潇 2022 - 6
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我们面向未来的重要工具和能力。但问题是,我们如何摆脱数学学习的枯燥甚至是畏难情绪,提升数学教育的质量,真正地享受数学,热爱数学,并愿意钻研数学。
《数学的力量》以诚挚的语言告诉我们,学好数学实际上是人类的天性,只是很多人都被埋没了。数学中蕴含着意义、美、探索、自由、真理、奋斗等各种优秀的品格,和我们个体的内在追求是高度契合的。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可以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之乐,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唤醒它们。
这是一本契合时代的动人之作,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不一样的数学,转变数学认知,重塑数学思维。
政治与爱的秩序 [图书] 豆瓣
Politics and the Order of Love : An Augustinian Ethic of Democratic Citizenship
作者: [美]埃里克·格雷戈里 译者: 李晋 / 马丽 2022 - 3
◆ “当代奥古斯丁政治神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
◆ 英国科学院院士、爱丁堡大学荣休教授 奥利弗·奥多诺万
弗吉尼亚大学教授 查尔斯·马修斯
芝加哥大学教授 简·贝斯克·爱尔希坦
杜克大学教授 斯坦利·侯活士
——推荐阅读
◆《选择》《政治神学》《现代神学》《政治思想史》《基督教世纪》《圣母大学哲学评论》
——多本专业期刊好评
···
【内容简介】
奥古斯丁并不是自由主义者,但他是最早明确提出自由意志理论的哲学家。本书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埃里克·格雷戈里分别以神学、女性主义和政治哲学为切入点,提出了对奥古斯丁主义思想、自由主义公民伦理的全新解读。通过分析以莱茵霍尔德·尼布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程序主义和以小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公民自由主义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奥古斯丁主义及其与如何构想和施行政治间的相互作用,格雷戈里合理重构了奥古斯丁式自由主义。
通过广泛检视奥古斯丁的著述,以及不同立场的学者对这些著述的接受,格雷戈里确立了两个经典的主题:爱——及与爱有关的关怀、团结、同情等概念;罪——及与罪有关的残忍、邪恶和褊狭的利己。通过详实的论述,本书既拓展了当代奥古斯丁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的想象,又丰富了自由主义者对奥古斯丁主义的认识。对于关注基督教伦理学、道德心理学和宗教在自由主义社会中的作用的人来说,格雷戈里的这部作品可以激发全新的讨论。
···
【媒体及名人推荐】
◆ 作为当代奥古斯丁主义复兴潮流中的力作,本书为人们呈现出了奥古斯丁关于爱的秩序这一独特观念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公共价值。奥古斯丁所代表的伦理传统,对那些关心人文精神与价值的读者而言,将是弥足珍贵的智慧启迪。奥古斯丁所阐发的公民德行,对那些虽活在国家与民粹主义夹缝中,却仍对公义与仁爱心怀理想的读者而言,将是不可多得的实践指南。
——路加,爱丁堡大学伦理学博士,旅英学者
◆ 埃里克·格雷戈里突破学科限制,从不同的学术之井中汲取水源。他对基督教思想的巨人们有非常充分的理解,而且,他对奥古斯丁的解读也是精准的,有望成为更大的神学主题的一部分。这让这部作品成为一部典范,向我们展示在包括政治学和社会理论的各种主题上,要如何解读伟大的基督教思想家。
——《政治思想史》(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星辰的故事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安东尼·阿维尼 译者: 晏向阳 2022 - 9
☽- 天文学教授,写给普通人的科普小书,渊博、精妙、愚蠢
∳- 10篇关于宇宙星辰的妙文,追踪星星轨迹,讲述人类故事
✵- 轻盈小书,剑桥大学研究员、南京大学天文学院教授一致推荐!
❦- 摊开书,阅读行迹,将遍布居室、河流、热带雨林、山脉、星系、宇宙
——
▼内容简介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自古以来,人类有多少美妙的赞美,献给星辰。
本书是一本充满好奇心的科普故事集,写了10篇关于宇宙星辰的故事。
在书中,作者回溯星星在天空中轨迹,追踪人与星星的关联。从古希腊到非洲大地,再到美洲,每一片土地上的人们,都有着关于星辰的故事。这些由各种古代或现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星座和星群,让人们想象飞驰,人们借由星星来深入讨论大自然(气候、环境、纬度等)和文化(从狩猎-采集文明到现代文明)。
——
▼ 推荐
一本由国际知名天文学教授,写给普通人的科普小书,生动迷人,完全原创。
——西蒙·米顿(剑桥大学研究员,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前副主席)
星空是人类想象力的宏大舞台,它既现实又魔幻。在书里,星星被赋予生命和情感,不仅传承历史,也寄托梦想。现代科学进一步揭示了人类与星星之间的物理联系,让我们对于生命的感悟更加细腻、丰盈。
——李向东(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
大熊、小熊、猎户……星辰的图案就像是宇宙亘古不变的象形文字,诉说着一个个或凄婉动人或波澜壮阔的故事,让人心驰神往。
——陈鹏飞(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天文学报》编委)
我在这里讲述的每一个星空故事都曾用来解释神秘的自然现象。它们把陌生的星星跟熟悉的经验、信念相联系,给人以安慰。每一个星星的故事,都是关于我们的故事。
——安东尼·阿维尼(本书作者,中美洲考古天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银发世代 [图书] 豆瓣
Elderhood:Redefining Aging,Transforming Medicine, Reimagining Life
作者: [美]路易斯·阿伦森 译者: 蒋一琦 / 张光磊 2022 - 7
我们身处的世界已不年轻,“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这意味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部三幕戏剧,那作为第三幕的老年生活,现在起码要占据我们人生30~40年的漫长时光。人们老去,但是否能像年轻时那样,过上从容、体面而且被善待的生活?
路易斯教授通过近30年的从医经历,用充满人文色彩的语言写出了她从学习医学、从事老年病照护和研究以来对老年人从生理、病理到心理的医学观察,并给出了她对于医疗体系现状的思考。
重新定义老年
反思医疗体系
重构老年生活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终将老去。通过这本书,路易斯教授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老年”意味着什么,并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规划老年生活,过好我们人生的后三分之一。
本书是一本内容全面且可读性很高的社科类书籍,并由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的刘晓红教授领衔,由老年医学科资深医生集体审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生物世界的數學遊戲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史都華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2 - 9
駱駝走路時四隻腳的先後順序,有什麼模式?神仙魚的美麗條紋與向日葵的交錯螺線,是怎麼來的?除了基因外,生物樣貌的重要推手竟然是——數學。
《生物世界的數學遊戲》告訴我們:DNA並非生命唯一的規則!DNA是生命的食譜,但要如何製成佳餚,同等重要的關鍵是——數學。
「生物數學」這個新學門也帶來更深層的思考:如果生命可以用數學方程式詮釋,那我們該怎麼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生命還能保有自主性嗎?這些規律將怎麼被運用?又會怎麼影響人與自然的關係?
本書詮釋生命為「基因與數學的協奏曲」,找出新邏輯認識生命,並提供多一種角度來探索世界。
作者簡介史都華 Ian Stewart全球著名的數學科普作家、科幻作家,英國沃里克大學(Warwick University)數學教授,研究專長在非線性動力學、混沌理論及應用。著作包括《大自然的數學遊戲》(天下文化出版)、《骰子能扮演上帝嗎?》(Does God Play Dice?)等書。史都華在一九九五年,獲頒英國皇家科學院的「法拉第獎章」(Michael Faraday Medal),表揚他推動科普的傑出貢獻;二○○一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譯者簡介蔡信行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化學博士。歷任中國石油公司企劃處副處長、研究發展委員會執行祕書、靜宜大學及東海大學兼任副教授等。著有《奈米科技導論》、《最新化工製程及新材料》等,譯著有《觀念化學》、《從地球看宇宙》等。關心自然生態並且熱愛登山,是第三十四位完成台灣百岳的登山家。
碌碌有为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笛 2022 - 10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的轿子、车、船有什么独特发展历程?从集市到城镇,这种流通与集散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真实的“勾栏”“瓦舍”是我们以为的勾栏、瓦舍吗?古人为什么喜欢翻老黄历?“十里不同俗”,传统社区的人们是靠什么凝聚起来的?古代真的无“礼”寸步难行吗?
下卷“家、群体和法律”,则讲述家族、群体和法律。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宗族力量不容小觑,那宗族是一个使钱生钱的公司吗?在传统的儒家社会,法律的制定是从哪里出发的?传统社会的那些酷刑与刑具,是怎么发明出来的?除了庙堂,江湖上的三教九流、黑帮会社靠什么来管理?中国传统社会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们真的都“书画琴棋诗酒花”,诗意地栖居?
看历史就像看电影,我们会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实的情景可能来自近景与细节。我们只有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看到更鲜活、更有血有肉的历史,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不被定义的女性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晓韵 2022 - 10
当女性从种种“定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之时,男性将一并自由。
TED演讲人给女性的内在觉醒之书,抛开患得患失,体验人生不同可能。
大胆地争取,踏实地付出,洒脱地接受!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个女性社会角色发生着巨大变革的时代。现代的女性,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发展自我的机会,但我们既不能复制男性,又无法沿袭母亲祖母的经验。该成为怎样的女性,我们缺少范本。
很多女性依旧被限定在各种规则里——总在默默努力,焦虑自己不够聪明、漂亮、贤惠、独立;在很多场合用听代替说,有意无意隐藏起自己的想法;即便拥有足够的能力,却也很少去挑战什么。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诠释了集体潜意识对女性的影响,从女性心理困惑、自我、爱与关系、工作事业、疗愈五个维度出发,陪伴我们慢慢告别那些限制人生可能性的规则,走出既定的人生脚本,战胜前进过程中内心的恐惧和冲突,拥有向生命深处发展的自由和活出自我的勇气。
每一位女性,都可以在这本书中看见自己,找到共鸣。愿读罢本书的你,可以学会倾听内在真实的声音,并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你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有选择权、可以靠自己定义自己的人生的。
你可以付出、牺牲、追求事业,也可以面对得失、承认脆弱、投入家庭,无论你选择的是什么,都应该是你自己的选择。
◆ 编辑推荐 ◆
1. 现代的女性,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发展自我的机会,但我们既不能复制男性,又无法沿袭母亲祖母的经验。该成为怎样的女性,我们缺少范本。
2.TEDx演讲《为什么中国女性会隐藏自己的力量》演讲人马晓韵博士,为现代女性量身打造。
3.当我不扮演谁的女儿、谁的爱人、谁的母亲、谁的员工时,我到底是谁?抛开患得患失,你其实永远都有下一个想要完成的梦想!
4.当代女性的内在觉醒:
“在博士、司机、高管前加个‘女’字,怎么听都是贬义”;
“女性的事业心不可信,结婚有孩子就回归家庭了”;
“男人不喜欢女强人,男人需要的是小鸟依人”;
“我敢在数千人面前演讲,却不敢跟男友提一个要求”;
……
身为女性,我们听过太多来自社会的限制的声音,
以至于女性每次想要突破自己时,
脑海里都会冒出一个声音——“一个女孩子,差不多得了”。
如果你的人生没有观众,你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当你从一个惴惴不安的小女孩,变成一个饱满地体验着人生的成熟女性时,蓦然回首,一切的束缚,都是救赎。
现代政治思想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 伊安·汉普歇尔-蒙克 译者: 周保巍 等 2022 - 9
本书是一部备受国际学界推崇的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权威之作。面对20世纪后期以来政治思想史领域中研究路径的争鸣,本书作者回归经典解读,兼取语境分析,清晰全面而均衡地探讨了近代早期至19世纪末期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思想家的观点。
本书中不同的思想人物独立成章,以霍布斯的“政治世俗化”为开端,依次介绍了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联邦党人、伯克、边沁、密尔、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并内在展现了近代以来政治思想发展的两种趋势。蒙克力求剖析时代的焦点人物,并致力于将主要思想家的观点与政治史上的新潮流联系起来,为广大读者了解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提供了知识增量。
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 吴咏梅 2022 - 10
【编辑推荐】
《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是东京大学硬核教授上野千鹤子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首版于1994年,当年即获得“三得利学艺奖”(相当于日本的“年度最佳图书奖”),其首文“家庭自我认同意识”是其获奖的主要原因,也是这本书的核心和重点。增订版2020年出版。与首版相比,增订版在第一章增加了两节,分别为“家庭的临界点:以看护力量的分配公正为核心”“家庭:过载的方舟”;第四章增加了一篇附论:“战后批评的嫡子”;书后增加的一篇“自著解题”(即作者说明),从当下回看当年的文章和观点,更看出当年文章的前瞻性。
【内容简介】
在家庭形态日益多样的今天,越来越多人高呼“家庭”走向了解体。
究竟,何以为家?是不论远近无从选择的血缘,还是一屋几人三餐四季的共同生活?与其说“家庭”是一种现实存在,应该说更多存在于每个人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Family Identify)中,也就是每个人的心理认同和个人选择。对在血缘、种族、婚姻等界限之外的亲密关系的形容,常常说“像家人一样”,也就是个人的心理认同。
从家庭到“像家庭一样”,家庭的临界点在哪里呢?
此外,作为从充满社会竞争压力的公共领域“逃脱”出来的私人领域,在性别视角下,家庭,仍充斥着权力和资源的不平等,以及由此造成的压迫结构。
依赖性成员(老幼)的存在是不是使家庭稳定的重要因素?看护老幼,为什么成了主妇们的“天职”?家务为什么成了女性的“强制劳动”?在家务这种无偿劳动未曾减轻的前提下,女性进入职场,真的是获得了平等和解放吗?当一个个疑问提出时,作为“爱的共同体”的家庭的盖子,也就被揭开了。
我看见无数的她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莉 2022 - 11
20个大众熟悉的故事
波伏瓦、杜拉斯、三毛、娄烨、贾樟柯、秋园、山河故人、推拿、黄金时代
她们等不及要大声宣言、跃出纸面!
一生中的那些痛和爱,失败与昂扬,悲切与欢乐,都想让你看见
💫编辑推荐
●张莉,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执牛耳者。本书中,她首次系统讲述“如何用女性视角重新观看文学和电影”。
●女性视角的解读是属于我们今天的读法。《黄金时代》《山河故人》《BJ单身日记》《秋园》,三毛、杜拉斯、伍尔夫、波伏娃、娄烨……,20个大众熟悉的故事,不限于女性创作者和女性主义作品,在女性视角下演绎出新的故事。
●女性视角是一种价值观,也是可以学习的方法论。它跟女性和所有弱势者、边缘人站在一起:外出打工不能哺乳的母亲,在爱中反复被骗的失婚女人,被幸福家庭隔绝自由的主妇,对什么是美感到绝望的盲人……看见他们生命的软弱、力度、龃龉、诗意。看见失语之下 “人”的故事。
●女性视角偏离标准答案,不受经典话语制约。成为不驯服的读者,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一本书了解“女性文学”。从中国第一位女作家拿起笔,到今天的普通女性如何写作,系统了解中国女性文学脉络。
●满载有趣的文艺话题。关于三毛散文中的“我”、关于萨特之外的波伏瓦、娄烨的女性立场、女作家对“女性写作”的顾虑……学者视野,真知灼见。
●随笔式写作,真挚温暖,时时闪现机锋,畅快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当耳熟能详的故事,用女性视角重新讲述,会发生什么变化?30个夜晚,张莉老师和女孩们开始了阅读和观看的冒险。
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何为“女性文学”,用作家纪念碑的形式标记了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一直聊到今天的女性写作,为理解女性文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用女性视角重新解读大众熟悉的20部文学和电影。它们是一些经典的、大众的、传统的、流行的故事,也并非全部出自女性创作者、或是女性主义作品,但透过女性视角,故事被开拓出更深邃的空间,那些被忽视的女性和弱势者的命运被看见、被关注。
💫名人推荐
张莉教授引导我们去“看见”被遮蔽、被隐身、被扭曲的女性,理解女性的切身之痛和困境,呈现男女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对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书写谱系(从陈衡哲到张洁)的追根溯源,以女性视角展开对当代中外文学和影视作品的体贴入微的细读,她力图将读者召唤为不被驯服的旁观者、同情者甚至书写者。整部书以讲稿为基础,采用聊天的语调,文风亲切、细腻、丰盈,让女性成为了可见的叙述主体,也成为了经验、思维、审美和言说的主体。——胡桑
有了性别觉醒,我们才会认识到文学、电影的价值判断、生产方式和惯例在历史上都是由男性塑造的。通过女性视角重新解读文艺作品,不仅帮助我们观察到女性在社会、经济、政治、家庭中的现实处境,还让我们获得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正是书中这些自我定义的现代女性大大解放了我们的思维和想象。——祝羽捷
从女性作家到作品中的女性,有限的人物和作品却展示了无数的生命体验和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在她者世界中回望女性一路走来的七情六欲、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的丰富性。——沈奕斐
女性的思想 [图书] 豆瓣
8.6 (12 个评分)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 陆薇薇 2022 - 9
本书是《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作者上野千鹤子的经典代表作。她通过对十一位著名思想家的十一部名著中的女性思想进行了深度剖析,从而对20世纪女性思想作了一个总结性回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迎来了黎明期,正在思想形成期的上野千鹤子也受其深刻影响。她通过对那些开创女性思想的先驱们的概括回顾,将他们的足迹传递给后来的女性。
本书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再读女性之书》,解读了日本女性作家及评论家诸如森崎和江、田中美津、富冈多惠子及水田宗子的作品;第二部分题为《以性别视角重审世界》,深刻剖析了米歇尔•福柯的、爱德华·萨义德的、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吉维克、琼•瓦拉赫•斯科特以及朱迪斯•巴特勒等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学者的女性思想。
在今天,女性主义已经进入社会主流视野,本书对我们正确看待女性、女性主义以及女性的思想有着非常中肯和权威的判断,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成为理解女性和女性思想、掌握上野千鹤子思想脉络不得不读的经典作品。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生き延びるための思想
9.0 (28 个评分)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11
“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女性主义的思想是‘活下去的思想’”

战争究竟有什么吸引力?
女人天生就是和平主义者吗?
女性主义就是追求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样战斗吗?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作者 上野千鹤子
从国家、民族、暴力的全新角度考察女性主义的 集大成之作
“对于那些想要平淡的日常,希望明天也能像今天一样活着的女人来说,英雄主义就是敌人。”
————
【编辑推荐】
1、上野千鹤子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先驱与领袖人物,近些年在东亚女性主义的传播中成为代表人物、明星学者。《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厌女》等著作在中国持续热销,其本人也获得了读者的喜爱与广泛关注。
2、本书是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理论的代表作与经典论著。是她首次围绕国家、暴力、性别等议题进行思考的总结式作品。在日本长销不衰,极具学术价值与思想价值。
3、本书以全新视角探讨女性主义。从本世纪 9·11 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阐释了“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女性主义的思想是‘活下去的思想’”这一经典论断。本书还特别收录上野千鹤子东大退休演讲——同名文章《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全面了解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之书。
————
【内容简介】
战争究竟有什么样的吸引力?
女性能和男性一样成为士兵吗?
女性主义所追求的平等是女性也要和男性一样参战吗?
9·11事件揭开了21世纪的帷幕,历经了史无前例的“战争与破坏的20世纪”后,我们又在新世纪目睹了如此不近情理的暴力。而在国家与暴力的新的结合之中,又增加了性别这一变量。我们不得不面对“男女共同参与暴力”这一难题。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上野千鹤子,围绕国家、暴力、性别等议题进行思考的总结式作品。她从本世纪的 9·11 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在这些暴力事件中,思考性别这一不确定因素在国家和暴力体系的新构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她发出了“逃出去,活下去!”的呼号,进一步确认与阐释了“女性主义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
本书是上野千鹤子继《父权与资本主义》这一名作之后又一女性主义力作。
创建日期: 2022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