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资源

Karin

Karin @karinshae

64 本书  

暂无电子版,未购买实体书

作茧自缚 [图书] 豆瓣
Against the Grain: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
作者: (美)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田雷 2022 - 5
文明破晓·农耕初兴·城镇乍现·国家诞生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到人类早期文明国家形成的历史,著名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巴里·坎利夫爵士盛赞本书:“历史就应该这么写!”
这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学家、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最新著作,全书以大历史的纵横视野探究了人类社会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主要关注两河流域也即美索不达米亚的初民国家,必要时也纳入了对古埃及文明和古代中国的比较分析。这是斯科特集毕生功力,综合考古学、生物学、环境史、人口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所写作的人类早期国家的文明史。本书既有跨越数千年、游走多个人类早期文明的恢弘视野,同时又随处可见严谨、细致、令读者拍案叫绝的分析,对人类早期国家的形成这个文明史的大问题,书中提出了若干极具颠覆性的观点,并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
鹿之民 [图书] 豆瓣
People of the Deer
作者: [加]法利·莫厄特 译者: 舒兰 / 骆海辉 2022 - 10
一部追溯极地人类前世今生的史诗级著作,完整记录了一个古老族群的消亡过程,1953年荣获美国阿尼斯菲尔德-伍尔夫图书奖。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纽约客》等媒体、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重磅推荐,加拿大国宝级作家法利•莫厄特的首部长篇纪实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利•莫厄特的首部长篇纪实作品,完整记录了一个古老族群——伊哈米特人的消亡过程。伊哈米特人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加拿大北极酷寒之地的一支因纽特人,作者曾两度深入极地荒原探访他们,了解到这些靠驯鹿为生、一度人丁兴旺的“鹿之民”,在半个多世纪内从7000余人急剧缩减至40人。结合实地考察及族人的口述,作者真实还原了这一原住民与鹿共存的美好生活图景,展现了他们与大自然相处的智慧,深刻揭示了这片荒原怎样因为殖民贸易的入侵而改变了生态,进而使这一族群失去生存的依托和平衡,最终走向灭绝。
该书于1953年获得阿尼斯菲尔德-伍尔夫图书奖,先后被译成2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出版。
【本书看点】
1.加拿大国宝级作家法利•莫厄特首部长篇纪实小说,与《与狼共度》齐名的经典生态之作。
法利•莫厄特一生著有44本书,被翻译成52种语言,在全世界畅销2500多万册。《鹿之民》面世后,先后被译成2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出版。
2.荣获1953年阿尼斯菲尔德-伍尔夫图书奖,一度引发人们对边缘族群的关注。
本书是根据作者到加拿大偏远地区基韦廷探访面临生存困境的伊哈米特人的经历写成的,一出版即获得广泛好评,并在1953年获得了美国阿尼斯菲尔德-伍尔夫图书奖——一个旨在表彰那些关注种族歧视、展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品的奖项。
3.一部追溯极地人类前世今生的史诗级著作,真实呈现了荒原人“美丽而有尊严的生存方式”。
作者深入荒原,与伊哈米特人朝夕相处,发现他们有一套独特的生存法则——与鹿和谐共存,吃穿用度全靠驯鹿,就连他们栖身的“豪宅”也是驯鹿的馈赠;他们看似野蛮、粗糙、愚钝,却懂得尊重和理解,善于欣赏美和创造美,更深谙与大自然相处的智慧。
4.完整记录一个古老族群的消亡过程,控诉了现代文明的入侵对极地生态的破坏。
书中还原了伊哈米特人与鹿共存的美好生活图景,呈现了边缘地区贸易站的进驻对极地生态及原住民生活的破坏,完整记录了这一族群从濒临灭绝终至完全消亡的全过程,对现代文明发出无声的控诉。
5.透过“鹿之民”重新审视原住民的生活模式,警示我们:任何族群都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利。
作者指出:“慈善救济对原始人和对文明人一样,都只会帮助其走向毁灭。”并提醒人们思考:除了施舍,我们更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那些同样因为文明的入侵而即将走向灭绝的原住民走出生存困境,以避免伊哈米特人的悲剧重演?
6《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纽约客》等多家媒体重磅推荐,本书还获得了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好评。
【名家推荐】
法利•莫厄特的书在荒漠里刻下了印痕,点燃了火花……他的愤怒是迅疾的,他的幽默是顽皮的,但他对万物生灵的悲悯是始终如一的。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对北美大陆最鲜为人知的地区之一的描述,从头到尾激动人心。
——《纽约时报》
这是多年来北极地区出版的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清晰呈现了土地、驯鹿和人类三者之间的物质和精神联系。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孤军奋战,致力于为整个人类社会书写编年史的作家并不常见……莫厄特正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
——《纽约客》
这是一种“美丽而有尊严的生存方式”,只有限制人类的无限欲望、承担起生态责任、重建生态平衡,人类才可能长久生存。
——《诺顿自然书写文选》
悠悠岁月 [图书] 豆瓣
Les années
8.1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吴岳添 2021 - 6
《悠悠岁月》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法国当年的“杜拉斯文学大奖”。采用“无人称自传”的方式,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大到靠前风云,小到饮食服装,家庭聚会,乃至个人隐私,无不简洁生动。通过个人的经历来反映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集体的记忆。小说的时间跨度有六十年,因此无论什么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很熟悉的内容和很清晰的记忆。
制造白痴 [图书] 豆瓣
La Fabrique du Crétin Digital: Les Dangers des Écrans pour Nos Enfants
作者: [法] 米歇尔·德米尔热 / Michel Desmurget 译者: 杜若琳 2022 - 10
荣获 2019 年费米娜杂文奖特别奖
连续 28 周上榜 GfK 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世界报》《解放报》《观点》杂志书评相继报道
版权售出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巴西语、日语、俄语等十多种语言,用实验、数据和统计揭开电子产品的真实影响
◎ 编辑推荐
☆ 认知神经科学家的科学分析
作者米歇尔·德米尔热是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研究主任,同时也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领导一个关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小组。本书中的论述综合了美国、法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的大量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相关领域。更进一步来说,本书中的结论和立场并不仅仅来自这些研究的结论:作者从统计学的特点和访谈、调查、实验研究方法的特点开始分析,尤其是针对同一个问题上看似矛盾的结论和数据,深入揭示研究所呈现的表面现象背后的潜在原因。
☆ 解构“数字原住民”神话,揭示真相
针对各方媒体大肆宣扬的“数字原住民”神话,作者立足生理学基础,向我们强调,人类大脑的生理结构几十万年未曾改变。电子产品诞生以来的这短短几十年不可能带来“基因突变”的儿童,它们不能够改变年轻人的大脑功能。作者认为,过度的电子产品使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脑切除术实验”,事情的真相是各方都在为自己获取利益,而孩子们正在为其所苦。
☆ 数字化学校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美好
在学校教育中广泛使用数字技术并不能带来想象中的美好结果,通过人类获得教育的效果总是好于没有任何人际因素的电子产品教学。最能有效利用这些工具的儿童是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儿童,他们本身已获得足够多的人类途径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数字技术的使用加重了而不是减轻了社会不平等,这将会是一个大规模的社会问题。也因此,法国国际广播集团(RFI)将本书称为“一本公共卫生书”。
☆ 电子产品通过损害人际交往、语言和专注力的发展,威胁下一代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曾经发文指出,人类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弗林效应(智商测试结果逐年增加)1970年代起就不再继续,相反,IQ测试分数在逐年降低。在本书中,语言能力作为认知能力的一个代表,被用来量化地讨论电子产品对智力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到,电子产品延迟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育,也影响了幼儿的词汇量。而根据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斯滕伯格的解释,“词汇量(很好地反映了语言发展的一般状况)可能是衡量一个人整体智力水平的最佳单一指标”。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提出了清晰明确的行动建议,尤其是在结语中。
◎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综合了世界各地进行的大量相关科学研究,用实验、数据和统计揭示电子产品对我们孩子的真实影响。电子产品并非一无是处,但现实是,孩子们手里的电子产品最常被用来看视频(短片)、玩电子游戏,以及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这占用了其他更有益活动的时间,更会带来行为障碍(攻击性、抑郁、危险行为等)、智力缺陷(语言能力、记忆力、专注力等)和健康问题(肥胖、心血管疾病、预期寿命减少等)。
本书也谴责了在私人领域加强电子产品使用的公共政策和社会行为,例如在教育系统中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技术,它们使年轻人的发展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我们放任孩子继续滥用数字技术和电子产品,未来的社会将变得越来越不平等,等级分化将越来越严重。
作者甚至认为,过度的电子产品使用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脑切除术实验”。因此,结论也是明确的:小心电子产品,这是慢性毒药!
◎ 推荐
米歇尔·德米尔热把所有关于这个主题的报告、实验、文章等汇编在一起,做了详尽的总结。这可以从近80页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参考文献中得到证明。他的论文导师马克·让纳罗曾教导他:“所有的科学工作都始于对现有文献的精确评估。”
他正在与数字突变儿童的毫无根据的环境话语、该行业跨国公司的强大游说,以及一个城市传说(即国家教育系统必须适应这场革命)作斗争。……这是谁的错?那些有缺陷的研究,那些依赖工业利益的专家,那些提供有偏见、甚至未经核实观点的记者。
—— 弗雷德里克·鲁塞尔(Frédérique Roussel),《解放报》(Libération)
在电子产品与数位科技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的生活也逐渐被绑架。这本书明确指出数位科技若使用不当,对孩子在认知、情绪与关系互动等方面的伤害,相当值得省思。愿我们在理解过后,都能成为有意识、有觉知的数位科技使用者。
—— 陈志恒,咨商心理师、《脱瘾而出不迷网》作者
我在工作中确实遇到很多由于电子产品和上网问题来访的青少年和儿童。作者基于大量文献和报告,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电子产品对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个体发展的影响。如果想要了解电子产品如何影响一个人,那么阅读本书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丁梦蕾,个人执业咨询师、浙江省游戏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
我在教学领域工作,有生物学背景,这本书只是收集和记录了数字技术主题下的研究成果,不幸的是,它完全证实了我每天所经历的事情……比起结果和对电子产品有害影响的观察,正是这种面对问题时的无动于衷让我失语……阅读这本书,甚至作为一个成年人,看到自己对数字技术的使用习惯……它让你思考……
—— 法国亚马逊读者
内容非常出色,例子很有启发性。我曾在电子游戏行业工作了15年,自从我女儿出生后,我完全改变了我的做法。今天她已经9岁了,我已经在应用本书中给出的优秀建议……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即那些自称是专家的人提供建议并让父母放心,但实际上他们是为这个行业工作的!
—— 法国亚马逊读者
关于下北泽 [图书] 豆瓣
下北沢について
作者: [日] 吉本芭娜娜 译者: 董海涛 2022 - 11
* 十九篇治愈心灵的生活随笔
* 作品被三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
* 日本文坛天后吉本芭娜娜梦想及创作原点所在
《关于下北泽》是吉本芭娜娜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含了十九篇短篇散文。吉本芭娜娜用自己独有的敏锐与感性,在谈论下北泽生活的同时,道出了从容自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东京的下北泽是日本时下受年轻人追捧的街区之一,对吉本芭娜娜而言却是充满了难忘回忆的场所。作者通过平实的语言描写了在下北泽居住的契机与种种故事。在生活与回忆的交织下,让读者感受到了不同于印象中的、充满人情味的下北泽。
吉本芭娜娜的创作生命力极其旺盛,从《厨房》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连续发表了多部作品,连年雄踞日本畅销书榜首,形成了吉本芭娜娜现象,成为日本文坛近年来一个灿烂的风景。
《关于下北泽》记录了作者关于下北泽的一切回忆,作者以平淡中饱含深情的笔触,娓娓道来自己在东京下北泽地区生活的点滴,这个热闹中又不乏温情的街区构成了作家的精神故乡。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下北泽,那里有熟悉的餐厅、咖啡厅和书店,可以让我们在繁忙琐碎的生活杂事中疗愈自己,成为镌刻幸福回忆的地点。而我们的生命正由这些点滴的片段组合而成。
群体的疯狂 [图书] 豆瓣
The Delusions of Crowds:Why People Go Mad in Groups
作者: [美]威廉·伯恩斯坦 译者: 王兴华 2022 - 11
大众幻觉如何影响人类文明演变?
一本书看懂人类3000年极端信仰与资本泡沫狂热史
————————————————————————————————
☆内容介绍☆
这本书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群体决策是如何失败的,以及当群体决策失败时会发生什么。在极端的情况下,不仅群体会疯狂,整个国家都会疯狂。《群体的疯狂》告诉我们,现在更应该探究狂热的根源是什么。
·伊斯兰国为何崛起?
·宗教信仰如何塑造人的行为?
·是什么影响了美国的中东政策?
·末日论与美国社会的政治极化有什么关系?
·为何一群人会时不时追逐某种价格高得离谱的投资?
·比起数据和事实,为何人们更喜欢故事?
·比特币、元宇宙等新概念为何再次令人们疯狂?
以上与我们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知名历史学家和金融理论家威廉·伯恩斯坦,将信息技术、金融和神经科学的诸多进步结合起来,对大众幻觉进行了新的阐释。从犹太人被征服开始,到中东伊斯兰国的崛起为止。在这两者之间,这本书详述了人类历史3000年中所发生的各种金融和宗教狂热事件,以及相关的神经科学发展历程。伯恩斯坦对群体疯狂事件的编年史,既揭示了人性,又具有历史意义。
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
梳理金融狂热历史脉络,理解基本经济周期与规律;
解读末日叙事对不同信仰群体的重要性及深刻含义;
在不确定的时代,用理性的思考去对抗群体的疯狂。
————————————————————————————————
☆编辑推荐☆
1.深度梳理人类3000年历史上主要且重要的群体疯狂事件,及导致群体疯狂的深层原因,充分展示宗教偏执和地缘政治狂热如何主导西方世界政治与民族信仰。
2.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风云变幻、新冠病毒大流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的今天,本书内容不但让人惊叹历史的惊人相似,更能引发人们对于大国博弈的和平前景的深入思考。
3.通过详述多个导致群体性疯狂的颇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结合知名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的经典理论,作者详尽解析了引发金融狂热事件的4项基本诱因:①激动人心的新技术②放松的信贷③人类的“健忘症”④放弃久经考验的金融分析方法。这本书能够帮你:理性把握金融狂热的周期性规律,在金融泡沫中保全财富,避免成为盲目的“韭菜”。
4.这本书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出发,解读人类的4个致命弱点:①喜欢听故事②习惯于自我欺骗③喜欢模仿他人④盲目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作者认为人类是会讲故事的猿猴。比起数据和事实,人们为何更喜欢故事。为何人类喜欢塑造事实,使之符合我们先前存在的观点,而非让观点符合事实?阅读本书,告诉你答案。
5.表面上看,宗教狂热和金融狂热事件似乎属于不同现象,但它们却是由相同的社会和心理机制驱动。这本书从公元前1000年至21世纪,立足3000年人类大历史,着重分析金融幻想和宗教幻想的主要区别与共性。
6.从地缘政治角度,了解宗教狂热的历史,有利于读者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具备深度认知和理性判断。只有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深度了解,才能理解为何西方对我国的和平崛起感到受到威胁;才能理解美国为何对华政策的摇摆不定;才能理解时代论叙事如何影响美国对中东的政策,才能理解美国内部为何一步步走向极化;才能理解极端信仰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及如何成为政治、犯罪的借口与工具。
7.从宏观经济角度,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具有周期性,从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英国铁路公司泡沫、2000年互联网热潮,直至2008年次贷危机,历史总是不断重复。了解金融狂热的历史,有利于读者理解人类为何周期性地陷入群体疯狂,哪些特点能够判断经济是否出现泡沫;有利于读者对目前世界经济周期的把握,对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做出正确的预判与决策。
8.从个体投资角度,了解金融狂热背后的规律,有助于读者对当前资本市场热炒的高新科技概念、对股市和基金的资本狂热,作出冷静分析与预判。
9.从心理学、神经学、金融学、历史学等交叉学科深度理解:群体为何总是一次次疯掉,帮助读者掌握金融史基础知识,完善知识框架结构,梳理金融狂热历史的脉络,理解基本经济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未来经济趋势与机会。
10.多学科知名专家学者领衔导读力荐!附赠深度导读锦囊,帮你多视角、多维度、快速掌握本书精髓。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黄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云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讲师方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黎力、复旦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庄梅茜,齐声力荐!
对诗歌的反叛 [图书] 豆瓣
9.8 (9 个评分) 作者: 安托南·阿尔托 译者: 尉光吉 / 王振 2022 - 7
《对诗歌的反叛:安托南·阿尔托文集》是国内首部关于法国作家安托南·阿尔托的文集。该文集以法文版的阿尔托作品全集作为基础,同时参照了法国阿尔托专家格罗斯芒和美国知名作家桑塔格编选的作品集,精选了阿尔托一生创作的代表作品,包括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写下的诗歌、散文、评论、剧本、宣言、书信和手记,并配有各时期作品的详尽说明。近千页的内容充满了阿尔托间不容发的意志。他的思想如同闪电暴雨,在暗昧的世界裂解出最痛苦的幽灵。超现实主义创始人布勒东曾说“每当我被超现实主义的主张所召唤,那都是安托南·阿尔托——这个绝妙无比而又阴郁不堪的人——是他将其强加于我的。”本书是他生命记忆的托钵,阿尔托的独一无二已经不需要向世界去证明。
数字抑郁时代 [图书] 豆瓣
Digitale Depression
3.8 (5 个评分) 作者: [德] 萨拉·迪芬巴赫 / [德] 丹尼尔·乌尔里希 译者: 张骥 2022 - 10
你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背后都是高科技的老谋深算
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授教你认清套路
看穿隐藏在数字技术背后的幸福陷阱
◎ 编辑推荐
☆ 排名、打卡、效率计算,是否让你患上进取强迫症?
别人晒出来的光鲜亮丽,是否让你患上朋友圈焦虑症?
24/7待机,秒回消息,是否让你患上社交恐惧症?
习惯性刷屏,是否让你难以集中注意力?
☆ 每人每天平均滑动手机2617次,面对屏幕超过6个小时。我们下意识地用手机填满碎片时间,但却常常倍感空虚。焦虑,抑郁,倦怠,孤独,迷茫,失落,无事忙……互联网技术塑造了我们的时代,也塑造了这个时代人类的精神状况。
☆ 本书从日常细微处出发,用专业的心理学研究深度解析究竟是什么蚕食了幸福,让我们变得不幸。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数字抑郁时代的解毒良药。
◎ 内容简介
在微信上时刻保持联系、刷微博战斗在吃瓜前线、打卡记录自己的每项进步、刷短视频观察世间万象——是的,你很忙、很充实,每时每刻都在与世界连接,然而你真的幸福吗?
技术让生活前所未有地便利,但与此同时,你也需要和所有好友比拼步数、被各路大神贩卖焦虑、和意见不同者激情对线,甚至因为不经意的一句话遭受网暴。
你的神经被社交app上的小红点牵动,你越想紧跟潮流、展现完美的自己,就越容易感到疲惫和压抑。在不知不觉中,你已被新媒体所绑架。
抑郁,成了数字时代的流行病。
技术如何改变人的心智和幸福感,是迪芬巴赫和乌尔里希多年来的研究主题。在本书中,他们直面时代的弊病,剑指隐藏在高科技背后的幸福陷阱。
哪些设计激化了攀比和嫉妒?
什么东西令人既上瘾又空虚?
线上的讨论习惯蔓延到线下会带来什么?
我们需要一场彻底的审视,才能找到和技术*佳的相处方式,在数字时代自由畅快地生活。
壁垒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玛格丽特·彼得斯(Margaret Peters) 译者: 陈雪梅 / 陈丽莉 2022 - 11
本书是一本政治经济学著作。人们普遍认为,移民政策走向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内社会问题,《壁垒:移民与全球化重构》却反驳了这一观点。作者玛格丽特•彼得斯对19个国家或经济体在过去225年间的移民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证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作用至关重要,影响了移民政策的制定。
彼得斯称,依赖低技能劳动力的企业一直是扩大移民开放的主力军,移民助力这些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其在国内外的竞争力。然而,随着贸易壁垒拆除,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崛起,国际竞争随之加剧,导致富裕国家的许多低技能密集型企业倒闭或是转移至海外。此外,生产率的提高使得那些选择留守本土的公司可以用更少的工人做更多的工作。国际经济形势的这些变化削弱了国内企业对移民的支持,助长了反移民团体的话语权,造成移民政策越来越收紧。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全球范围内的移民以及国际体系和外交政策的形成,本项研究均具有启示意义。
容易忘记的名字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잊기 좋은 이름
8.3 (15 个评分) 作者: [韩]金爱烂 译者: 薛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10
《容易忘记的名字》是金爱烂首部散文集,分三部共三十二篇。第一部名为"呼唤我的名字",以走过作者生命的名字为线索,深情回望成长之路与往昔岁月;第二部名为"和你一起呼唤的名字",记录作者在文学意义上的成长以及与文人朋友的交往;第三部名为"召唤我们的名字",分享作者的阅读与游历,观察与反思周遭社会。金爱烂说,"世界上不存在容易忘记的名字",即每个普通人都不该被遗忘。本书既是作者致谢以往生命中出现的人们,也会让读者回忆过去,更加珍视人际往来。
契诃夫手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安东·契诃夫 译者: 贾植芳 / 洪子诚 导读 2022 - 10
契诃夫有许多手记本,里面是他在生活中随手记下的瞬间感触,将来作品的腹稿、速写,读书心得,以及从别的作家的书中抄录的拔萃。手记既是他的文学创作备忘录,也是他成熟期作品的索引。在他去世十年后,他的妻子克尼碧尔经过严格的选择和整理,形成这部《契诃夫手记》公诸于世。七年后,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与人一起将《手记》译成英文出版。中译本最初于1953 年发行,随着译者贾植芳的偃蹇命运在图书馆尘封近三十年,直至1982 年重新印行,用他的话说,这个译本的命运也是他的生活的命运。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 [图书] 豆瓣
Art of Being Human,The: The Humanities as A Technique for Living Plus MyHumanitiesKit
作者: [美]理查德·加纳罗 / [美]特尔玛•阿特休勒 译者: 宋健兰 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 1
千百年来,人类的进步,除了物质、科技等方面的极大提高之外,精神方面的优秀成果也层出不穷,而且,社会越发展,精神方面的需求越高级越强烈,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满足了人们精神方面追求提高的需求。本书旨在介绍人文学带给我们的喜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就是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藉由了解各种创造性艺术并学习对它们进行批判性思考,你会更好地了解自身以及你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本书讲述的是历史上以及世界许多文化中的人文学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我们感激过去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与我们非常相近的人过去存在过,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今天。我们会继续发现新的原因去体验喜悦,并在过去的、现在的、西方的、非西方的、男人的、女人的,以及在不同种族文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受力中得到新的激励。从*版面世至今一直广受欢迎,因为人文学是活着的,并将永远活着,而且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必定会成长和变化。
數學就是這樣用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杜.索托伊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2 - 10
不知道數學怎麼用?杜.索托伊用故事告訴你!
• 模式捷徑可從過去推得未來,高斯從舊有資料找出失蹤小行星的位置。• 圖示捷徑讓數據一目了然,南丁格爾藉此說服英國女王改善軍方醫療設備。• 機率捷徑能有效管理風險,股神索普用來少量投資賺取超額報酬。
數學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能力,當中充滿捷徑,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複雜問題,文明也因數學這項強力工具而加速發展。
矛盾的是,好用的捷徑通常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發現。有趣的是,我們在找到捷徑前,就已激發出許多奇思妙想。正是這種捷徑的誘惑,使得杜.索托伊成為牛津大學數學家。
為了尋找生活中的其他捷徑,他跨領域深入研究許多主題,涵括商場創業、藝術、自然學科和經濟學,並和大師進行對話,打聽解決問題的捷徑。
我們可能無法依靠電腦或AI來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聰明思考,省下時間與金錢。
作者簡介杜.索托伊 Marcus du Sautoy牛津大學西蒙義公共科學教育講座教授、數學教授、牛津皇家學會的成員。2009年倫敦皇家學會麥可.法拉第獎得主。由於他對科學的貢獻,在2010年獲得大英帝國勛章。善於解說數字使用歷史、涵義等基本概念,著有《桑老師的瘋狂數學課》、《知識邊緣》、《創造力代碼》等書。
譯者簡介畢馨云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曾任科普書編輯十多年,現為自由譯者及業餘交響樂團團員。譯有《邏輯的藝術》、《這才是數學》、《科學酷媽的育兒大探險》、《數字裡的真相》等書。
数学的语言 [图书] 豆瓣
The Language of Mathematics: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作者: [美] Keith Devlin 译者: 洪万生 / 洪赞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编辑推荐】
齐斯·德福林,人称MATH GUY、数学界的卡尔·萨根
为读者展现优雅的证明、深思的沃土
令人叹为观止的数学内蕴和动人心魄的跨学科协作
2019年6月第8次印刷暨全书校订 修正了知识性错误和台版译名
.
★全球畅销逾一百万册!认识数学必备案头经典!
★看到这本书,才能体会到应试数学教育对我们的摧残有多深!
★国际毕达哥拉斯奖、卡尔·萨根科普奖得主,致力于大众数学科普的明星作家执笔
★高中的数学知识就够用!随意阅读其中一章,就能引发强烈的好奇心
★“全家都读得津津有味”“精彩的数学史”“公共教育必读书”……亚马逊好评如潮
.
【内容介绍】
是什么让一架巨型喷汽式飞机悬浮在空中?
是什么让美式足球比赛出现在电视荧幕上?
数学让那些看不见的变得可见。
数学是一种模式的科学,是我们看待世界,包括外在的物理、生物与社会世界,和内在心智世界的一种方式。数学的美,隐藏在数字、点、线与面、几何图形、函数等符号中。
从古 典数学(代数)到现代语言分析,从几何学、微积分到拓扑学、统计学及物理学,本书将从各学科层面,提示如何用数学去看见自然里不可见的结构;同时,从数学的发迹讲起,直至今日发展,提供一个清楚而贯通的网络。
.
【相关推荐】
自然这部大书只能被那些通晓其中所写语言的人阅读,这种语言正是数学。
——伽利略(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
.
数学是一种语言,学数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以这种语言与自然更精确地对话;数学不是解题技巧,而是观念的推行。
——吉布斯(19世纪美国科学家)
.
了解数学的艺术,它的过往与现今,唯有看《数学的语言》。
——《出版人周刊》
.
《数学的语言》无疑对于各年级的数学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资源。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可以让高中生和本科低年级学生真正发挥好奇的作用。
——美国数学学会
书籍秘史 [图书] 豆瓣
El infinito en un junco
9.0 (11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伊莲内·巴列霍 译者: 李静 2022 - 4
♡一本写给所有爱书人的情书♡
♡走到时间与想象的尽头,深情讲述与书籍有关的传奇♡
西班牙现象级口碑书,2020年荣获西班牙最高文学奖项——国家散文奖!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学巨擘略萨 盛赞: “我深信读过本书的读者,来世仍会继续阅读此书!”
【内容简介】
古欧洲的道路上,一群神秘的猎人在寻找一种无声的猎物——书。他们背负着埃及国王交付的秘密使命,要为他搜罗世界上所有的书,建造一座尽善尽美的图书馆。
书曾经无比稀有,令最有权势的人着迷,到如今,每天都有无数本书被印刷出来。书籍的诞生及变迁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本书将带你展开一趟穿越书的生命的旅程。从尼罗河畔的莎草纸,到亚历山大港的伟大图书馆,从游吟诗人的荷马史诗,到苏格拉底对书面文字的批判,从学习抄写的贵族子弟到替人朗读的奴隶,你将领略 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各种关于书的迷人故事。
互联网、电子书等新兴技术不断唱着书籍的哀歌,其实越新近诞生的物品,寿命往往越短暂。而已历经千年的书籍,可能还有漫长的生命。
【编辑推荐】
☞令人激赏、获奖众多的西班牙现象级口碑书:
西班牙销售400000册!版权售出30多种语言!
荣获2020西班牙国家散文奖、
2020西班牙全国书店推荐奖(非虚构类)、
2020何塞·安东尼奥·拉博德塔纪念奖、
2020马德里书店协会年度图书(散文类)、
2019西班牙国家广播电台“评论之眼”文学奖、
2019公民行动奖年度非虚构图书、
2019阿拉贡书籍之友协会年度图书“猫头鹰奖”、
2019促进拉丁研究国家奖!
☞文字优美出众的历史散文,宛如一部迷你悬疑剧:想收尽天下藏书、建立世界图书馆的埃及国王;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山海的书籍猎人;将书视为珍贵礼物送给情人的凯撒;在战乱中躲藏在图书馆,烧书取暖的避难者, 还有图书管理员、流动书商、抄书人、陪人读书的奴隶……讲述那些因为书而发生的动人历史故事,每一节都是一出引人入胜的迷你剧;作者对书的深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精美装帧,值得收藏:艺术设计,优雅精装,封面独特烫金工艺; 值得每一位爱书人收藏。
時鐘在說謊:科學、社會與時間的構建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史考特.艾倫.強斯頓 時報文化出版 2022 - 10
為什麼時鐘有12個小時? 為什麼一天是從午夜開始? 為什麼是24個時區,或根本沒有時區? 本書敘述19世紀標準化的年代 我們對時間的認知與如何編造時間的故事 19世紀之前,所有的時間都是地方時間。巴黎的時鐘與莫斯科的時鐘並不需要相互校正。不論是徒步還是騎馬,來往於城鎮之間的旅行都沒有快到需要考慮距離中午或是超過中午幾分鐘,還是幾小時。在那個時候,騎馬旅行沒有所謂時差的問題。 然而,鐵路和電報的發明使得世界各地的連繫變得更加緊密,城市之間的時差也突然變得很重要,但何謂標準時間? 國際標準時間之父史丹佛.佛萊明(Sandford Fleming)所設想的標準時間,與天文學家提出的時間甚至有衝突,雙方於 1884 年華盛頓特區舉行國際子午線會議,討論安排時間的最佳方式時卻分歧不斷,標準時間幾乎差點不存在。 時間改革所受到的影響不僅來自科學與科技,同時也包括宗教、社會、階級與文化。如果科學家與工程專家對標準時間都無法達成共識,一般人該如何遵守時間?其實我們的時間只是大家認同的一個近似值。即使是在今天,原子鐘與全球定位衛星向世人提供的時間能夠精確到十億分之一秒,也並非真正的時間。 本書透過一八七五到一九一四年發人深省的故事,探討人類對時間、空間的認識,以及對生活與時間的認知。作者認為,計時系統並沒有真正的時間,時間並不完美,世界時間仍有待我們發現。現在的時間完全是編造的,時間的建構是以人和權勢、政治與社會規範為中心,而非科技,我們需要重塑人類對標準時間的觀點。
地球尽头的尽头 [图书] 豆瓣
The End of the End of the Earth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 贾晓光 2022 - 11
★当世界似乎万劫不复时,热爱我们眼前具体而脆弱的事物。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全新随笔集,展现深切人文关怀的恳实之作
★《金融时报》非虚构年度图书,犹他大学2020年环境与人文关怀奖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卫报》《华盛顿邮报》长文推荐
★弗兰岑去往南极,抵达地球的尽头,却更想拥抱身边人;
思考地球尽头的尽头,一个似乎万劫不复的世界,发现我们能做的,唯有珍视琐碎日常。
★整本书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而作:“当世界似乎万劫不复时,我们如何在自己的行动中找到意义?”弗兰岑证明了自己能够应对随笔创作的挑战,书写一个广泛、重要、影响到我们所有人的主题。——《金融时报》
★ 这是一位处于巅峰的作家的作品——柔软而可爱,细腻、优雅地传达深刻的见解,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逃离疯狂的方式。弗兰岑严肃、人性化的思考方式和写作,他梳理世界真相的想法,仍然有着启蒙的意义:还有太多事物,值得我们为之而活。——《卫报》
---------------------------------------------------------
16篇议题广泛、恳切有趣的随笔
弗兰岑描写他的“绝望”与希望: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已成定局,世界时刻在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自己热爱两大的事物——文学与鸟类——面临危机,焦虑之下,他选择如何应对?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弗兰岑选择清醒应对,更选择怀抱希望。文学指明了一条出路,让他在一切中发现意义;而关注鸟类,去往地球尽头的尽头观鸟、写作,拯救他所爱的事物,竭尽所能从小事做起,才令人感到自己尚有可能过一种更有意义、更幸福的生活。
同时,他也呼吁我们:我们以为坚固的世界结构其实如此脆弱。在动荡与恐惧面前,重视平凡的、微小的,荒谬的事物,努力觉察我们微小的人性,以及令我们愉悦的日常琐碎。
注意力分散时代 [图书] 豆瓣
The Age of Distraction: Reading, Writing, and Politics in a High-speed Networked Economy
作者: 罗伯特·哈桑 译者: 张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 2
在过去的三千年里,阅读和写作相互作用并以特定的方式造就了我们的世界。然而,在数字时代,信息传播技术动摇了语词及其意义的稳定性,我们在信息洪流中的软弱正日益变成一种病态,即“慢性注意力分散”。
本书从哲学和传播学的交叉领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注意力分散问题,以及它是如何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技术革命相互渗透的影响下,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并日益加重的。
罗伯特·哈桑的视角弥漫着一种历史的感觉——从写作的发明和阅读技能的发展开始。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阅读、写作模式创造的时间景观被彻底改变,我们被抛入一个不断加速的世界中,这对我们的认知和思考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对技术的诘问,对时间的重新掌控,也许能帮助我们在电子迷雾中看清未来。
初光 [图书] 豆瓣
FIRST LIGHT :the Search for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2022 - 11
初光是个科技术语,指的是打开新望远镜的遮光罩,让星光第一次落在反射镜和传感器上。
《初光》也是一部非虚构作品,讲述了天文学家如何寻找来自宇宙边缘的光。在大爆炸之后两亿年,宇宙中第一代恒星诞生,那里便是我们可观测宇宙的边缘。那些最初的光能帮助我们破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之谜。
故事的核心是5米口径的海尔望远镜,也就是俗称的“大眼睛”。一个世纪前,“大眼睛”的设计和建造开启了帕洛玛天文台的传奇,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天文学发展。
《初光》的主角是詹姆斯•冈恩,很多专业人员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天文学家。自1990年代起,冈恩启动斯隆数字巡天计划,用一架2.5米口径的望远镜扫描北半球的星空,目的是绘制一张彩色的三维电子宇宙地图。
在他的领导下,这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巡天项目,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该项目拍摄了数亿个天体的图像以及数百万天体的光谱,并向全世界公开。这直接改变了天文学家的工作方式,天文学从此进入大数据时代。
推特机器 [图书] 豆瓣
The Twittering Machine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西摩 译者: 王伯笛 2022 - 11
★★ 如果你真的想获得自由,你应该认真读读这本书 ★★
★★ 从被算法和协议支配的社交生活中逃出生天,我们还有胜算吗?★★
★★ 社交媒体有毒!★★
-编辑推荐-
twitter
动词:鸣啭,唧唧喳喳地说话
名词:推特(著名社交媒体)
★ 机器的暴政:一则关于我们与社交媒体关系令人不寒而栗的隐喻
1922年,超现实主义者保罗•克利发明了鸣啭机器(the twittering machine),一台将鸟鸣作为诱饵,引诱人类坠入地狱的邪恶机器。
2019年,作家理查德•西摩描绘了推特机器(the twittering machine),一台采用简陋操纵技术,吞噬我们时间和注意力的上瘾机器。
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时间线上你一言我一语的喧嚣声,好似推特公司那只蓝色小鸟的鸣叫。然而,鸟鸣的圣洁之声并未汇集成一首合唱,而是发出了机械人的咆哮。
★ 能“退网保平安”吗?一个写给你我这样的社交媒体使用者的恐怖故事
漫天的假新闻、遍地的喷子、鬼魅的网络诈骗、横行的网络霸凌、无孔不入的企业监控……走神、低效、焦虑、缺爱、抑郁,因虚度时光而产生的绝望和空虚……
如果这些问题依然不能让我们下定决心“退网保平安”,那么我们一定从中获得了什么,或者说,我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正在心甘情愿地等待被它俘获,而社交媒体恰恰又强化了这一期待?
★ 社会缺失之处,网络取而代之:一场社会生活的全面退化,一种技术乌托邦美好愿景的翻转
当我们称赞它联通你我的能力时,这是我们真实人际关系失败的明证;当我们幻想借助它超越现实时,这道出了我们无法忍受这个世界又无力改变它的无奈。
推特机器允诺了一个能够瞬间实现愿望的场所,让我们可以从当代绝望而孤立的现实生活中逃脱。于是,我们忙于精心设计自己的网络身份,歇斯底里地等待下一个热点,却忘了生活本身。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我们与社交媒体不断变化的关系所带来的政治和心理影响的精彩探究,是对数字生活灾难的一种毫不留情的观照:漫天的假新闻、遍地的喷子、鬼魅的网络诈骗、横行的网络霸凌、无孔不入的企业监控。作者展示了数字世界如何改变我们说话、写作和思考的方式,揭示了社交媒体的上瘾机制。
我们到底从社交媒体那里获得了什么?我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正在心甘情愿地等待被它俘获,而它恰恰又强化了这一期待?它允诺我们可以从当代绝望而孤立的现实生活中逃脱,但这在多大程度上成了我们的噩梦?从被算法和协议支配的社交生活中逃出生天,我们还有胜算吗?
-专家/媒体推荐-
本书令人激动地展示了这种抵抗可以是什么模样,作者是当今最有眼光、最坚定的批评家之一。我们都应该读一读。
——威廉•戴维斯,《卫报》
作者广泛地分析了“社交工业”对个人和政治生活的破坏性影响……读罢此书,如果你还没有删除你的社交账户,我想你至少已经动了这个念头。
——马修•斯珀林,《卫报》
一次对推特和脸书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及其影响的大胆巡查……作者讲述了许多可怕的悲剧……由那些激进的、被网暴的人实施,他们渴望成名,他们都被算法推向了极端,被科技公司变现。
——艾玛•雅各布斯,《金融时报》
《推特机器》如其所是地理解了我们的世界:它由各种复杂的、在线的、社交的技术所塑造,无论好坏,这些技术是在其他漫长的人类技术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达蒙•贝雷斯,OneZero
对社交媒体和我们参与社交媒体的死亡驱力进行了非常出色的解构……该书非常有用的地方在于,它摒弃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社交媒体的陈词滥调,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剖析社交媒体,这让人感到新颖,也颇为恐怖。
——《洛杉矶书评》
创建日期: 2022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