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ety
传播与劝服 [图书] 豆瓣
Communiocation and Persuasion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Opinion Change
作者:
[美]卡尔·霍夫兰(C.I.Hovland)
/
欧文·贾尼斯(I.L.Janis)
…
译者:
张建中 李雪晴 曾苑 等译
/
彭增军 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1
《传播与劝服》中一系列的研究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找说服的定律。第二,研究采用的主要理论基础为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假设态度的改变是基于求变的动机强过不变的动机。第三,研究的方法为实验室的实验法。耶鲁研究并未使用传媒的讯息或宣传节目,而是使用人际的传播。少数几个研究曾使用到录音的演说和画面的文件,但无益于大众传播的设计。当时的研究学者认为,说服的效果可同时适用于实验和自然的环境中,而实验室的发现自然可以应用在大众传播的说服效果。
霍夫兰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类为传播者、传播讯息、阅听人以及阅听人的反应四个方面。在传播者方面,研究发现阅听人认为可信度低的消息来源较偏颇和不正常,但是,可信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因为阅听人已经忘记了来源的身份,除非其身份再次被强调。就整体而言,态度的改变多是短期的效果。态度不难在接受信息后立即改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又回到原位。
有关阅听人的研究虽然不能定论,但很有趣。那些将所属团体的分量看得很重的人,不易受到与团体规范相左的说服信息所影响。在人格特质方面,自我评价低的人,容易受影响;而对他人抱有较大敌意或有精神性神经症倾向的人,则不容易受影响。
最后,研究者在探讨阅听人反应时,发现主动参与的阅听人,比被动参与的阅听人容易改变态度。
霍夫兰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类为传播者、传播讯息、阅听人以及阅听人的反应四个方面。在传播者方面,研究发现阅听人认为可信度低的消息来源较偏颇和不正常,但是,可信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因为阅听人已经忘记了来源的身份,除非其身份再次被强调。就整体而言,态度的改变多是短期的效果。态度不难在接受信息后立即改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又回到原位。
有关阅听人的研究虽然不能定论,但很有趣。那些将所属团体的分量看得很重的人,不易受到与团体规范相左的说服信息所影响。在人格特质方面,自我评价低的人,容易受影响;而对他人抱有较大敌意或有精神性神经症倾向的人,则不容易受影响。
最后,研究者在探讨阅听人反应时,发现主动参与的阅听人,比被动参与的阅听人容易改变态度。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图书] 豆瓣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8.3 (2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才勇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 1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重建新闻:数字时代的都市新闻业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安德森
译者:
王辰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22
- 4
其它标题:
重建新闻
本书追溯了新闻报道从印刷新闻到网络新闻的演变过程。作者安德森记录了随着报纸商业模式的崩溃,博客作者、公民记者和社交网络如何卷入新闻业所面临的巨大变革。通过对《费城问询者报》和《费城每日新闻》的考察,安德森提供了研究报业在数字时代如何努力调适与公众之新型关系的引人注目的案例。 在书中,安德森透过费城的报纸审视了报业的总体变化与动荡。安德森的叙述和分析不仅记录了新闻机构迅速和令人震惊的衰落,还使人们理解了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些表象之下的根本变化。大多数新闻行业的高管们,在努力应对印刷报纸数量下降和数字替代品崛起的问题时,都会意识到这里所包含的问题和观察。
发掘新闻 [图书] 豆瓣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8.5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舒德森
译者:
陈昌凤
/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本书以社会学为背景,将客观性当作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考察,以此研究新闻专业性和媒介机构。 在研究美国现代报业开端时,着重解剖了两种报道模式——“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学视角的新闻事业变迁史,其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把报业融入社会体系之中,又以新闻专业主义为中心,紧紧抓住与“客观性”相关联的新闻表现手段及其源起、目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书作为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读物为广大学者所推崇。
寂静的孩子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0 (15 个评分)
作者:
袁凌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寂静的孩子》是作家袁凌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沉淀,全新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袁凌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他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困境,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最终完成了这一份关于孩童的生活和人性记 录。
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大病……儿童在困顿与匮乏的境遇中艰难挣扎,却又顽强成长。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但这些孩子的声音却受制于阶级、地缘、身份的壁垒而无法被传达。《寂静的孩子》就是关于这样一批儿童生存境况的详实记录。打破壁垒,克服距离,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声音不应如此安静。
留守、随迁、失学、单亲、孤儿、大病……儿童在困顿与匮乏的境遇中艰难挣扎,却又顽强成长。儿童的生命本应该是奔流的瀑布,自由而快乐,但这些孩子的声音却受制于阶级、地缘、身份的壁垒而无法被传达。《寂静的孩子》就是关于这样一批儿童生存境况的详实记录。打破壁垒,克服距离,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声音不应如此安静。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0 (155 个评分)
作者:
刘擎
新星出版社
2021
- 1
◎奇葩说导师、得到App课程主理人刘擎讲透西方思想史
◎马东、罗振宇、陈嘉映、施展等倾情推荐
◎邀请你穿越时空,与19位闪烁着光芒的思想家对话
◎来一次思想的碰撞、一场观念的探险
人生的意义,人们向往的自由和公平的价值,人类文明的复杂冲突与未来趋势……这些让你困惑的大小问题,过去也困扰过韦伯、尼采、萨特等杰出的头脑。他们尽最大努力做出阐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标识。在这部讲义里,刘擎介绍了现代视域下的19位思想大家,广泛而系统地讨论工具理性的利 弊,如何面对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和全球化等议题。思想不惑,精神明亮。你将在这19位大家的生平故事中,理解他们建构思想大厦的地基与框架。你还会在思想大厦之上,直面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诸多难题,收获审慎而真诚的回答。
◎马东、罗振宇、陈嘉映、施展等倾情推荐
◎邀请你穿越时空,与19位闪烁着光芒的思想家对话
◎来一次思想的碰撞、一场观念的探险
人生的意义,人们向往的自由和公平的价值,人类文明的复杂冲突与未来趋势……这些让你困惑的大小问题,过去也困扰过韦伯、尼采、萨特等杰出的头脑。他们尽最大努力做出阐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标识。在这部讲义里,刘擎介绍了现代视域下的19位思想大家,广泛而系统地讨论工具理性的利 弊,如何面对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和全球化等议题。思想不惑,精神明亮。你将在这19位大家的生平故事中,理解他们建构思想大厦的地基与框架。你还会在思想大厦之上,直面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诸多难题,收获审慎而真诚的回答。
椰壳碗外的人生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A Memoir
8.9 (76 个评分)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徐德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自述“越界”一生
☆ 跨地域之限,越语言之别,消文化之墙,破学科之界。
☆ 如何规避现代教育与研究自有之缚,如何于现实困顿中明理求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无法被标签的学术大师,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思考的热情。不同于一般回忆录,本书主要着眼于安德森的治学经历,作者主要评述了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方面内容,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他亲自见证了区域研究,尤其是东南亚研究的兴起;又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半生的时间都在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实地考察研究。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语言不通,资金不足,资料困乏,政治环境。安德森和所有学者一样,面临着导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勤奋与机缘、权力与真相等等权衡,其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界、教育界也颇有裨益。
----------------
《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性著作。书中回顾了他幼年从昆明到加州再到爱尔兰的辗转,在伊顿和剑桥的求学经历,在美国康奈尔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在东南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之后的种种新尝试。本书是安德森应日本友人之邀而作,于2003年前后开始构思,2009年日文版面世。英文版的出版有赖于其弟佩里•安德森的促成,然书未面世,作者便于2015年12月在印尼朗玛逝世。
回溯50余年的学术人生,安德森坦陈其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众多学术成就的灵感与起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病;反思认为全球化出路单一的普遍展望,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解锁更多可能。富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学者还是大众读者都会在本书阅读中有所收获。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颠覆了民族主义的研究……不仅以他的理论贡献而闻名,而且也因为他对印尼、泰国、菲律宾的语言与权力的近距离检视。——《纽约时报》
安德森的所有书写都具有无畏的原创性,借助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声音,挑战所有假说。他从不满足于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卫报》(讣告)
虽说《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一部学者的回忆录,但本书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大有益处。一个学者能够婉拒三个国家的优渥条件,不断跳出舒适区,挑战新领域,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这一过程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经济学人》
☆ 跨地域之限,越语言之别,消文化之墙,破学科之界。
☆ 如何规避现代教育与研究自有之缚,如何于现实困顿中明理求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无法被标签的学术大师,以跳出椰壳碗的青蛙自况,地理的、历史的、语言的、规训的边界都无法束缚他旺盛的好奇和思考的热情。不同于一般回忆录,本书主要着眼于安德森的治学经历,作者主要评述了区域研究、田野工作、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四方面内容,一如既往的锋利深刻。他亲自见证了区域研究,尤其是东南亚研究的兴起;又经历了学科划分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近半生的时间都在东南亚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实地考察研究。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面临着许多现实阻碍:语言不通,资金不足,资料困乏,政治环境。安德森和所有学者一样,面临着导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勤奋与机缘、权力与真相等等权衡,其反思对当下的中国学界、教育界也颇有裨益。
----------------
《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性著作。书中回顾了他幼年从昆明到加州再到爱尔兰的辗转,在伊顿和剑桥的求学经历,在美国康奈尔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在东南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之后的种种新尝试。本书是安德森应日本友人之邀而作,于2003年前后开始构思,2009年日文版面世。英文版的出版有赖于其弟佩里•安德森的促成,然书未面世,作者便于2015年12月在印尼朗玛逝世。
回溯50余年的学术人生,安德森坦陈其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众多学术成就的灵感与起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病;反思认为全球化出路单一的普遍展望,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解锁更多可能。富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学者还是大众读者都会在本书阅读中有所收获。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颠覆了民族主义的研究……不仅以他的理论贡献而闻名,而且也因为他对印尼、泰国、菲律宾的语言与权力的近距离检视。——《纽约时报》
安德森的所有书写都具有无畏的原创性,借助发现被忽视或被压抑的声音,挑战所有假说。他从不满足于告诉读者他们想知道的。——《卫报》(讣告)
虽说《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一部学者的回忆录,但本书内容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大有益处。一个学者能够婉拒三个国家的优渥条件,不断跳出舒适区,挑战新领域,不做“椰壳碗下的青蛙”,这一过程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经济学人》
洞察用户体验 [图书] 豆瓣
Observing the User Experience: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User Research,2nd Edition
作者:
[美] 古德曼 (Elizabeth Goodman)
/
[美] 库涅夫斯基 (Mike Kuniavsky)
…
译者:
刘吉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洞察用户体验:方法与实践(第2版)(修订版)》适合所有有志于从事用户体验设计和研究的读者阅读,也适合任何一个希望有所建树的产品和服务策划、研究与设计人员阅读和参考。
序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很多开发数字产品和服务的人从来不做用户研究。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把产品摆到消费者面前,成本太高了,而且我们这个产品下个月就要上市发售!”也有人说:“使用性研究对设计创新能力是一种制约。”甚至还有人说:“用户研究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开发者本身也是用户,所以肯定也了解其他用户能看出来的有用或好用的地方。”说不定有人最后还会说:“再说啦,水果公司就从来不做这件事儿。”
当然,你肯定不是这么想的。你认为,了解哪些人在使用自己眼下正在做的产品非常重要,而且,你知道自己的看法肯定是对的。只有锁定消费者,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才能够明白如何为他们提供合意的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毕竟不是你自己,外表看上去不像,思维方式不像,行为做事的方式不像,他们的期望、设想和愿望和你更像。如果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和你一样,就说明他们不是你的消费者,而是你的竞争对手!
本书的设计初衷是帮助你缩小假想用户与实际用户之间的差距,搞清楚如何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本书不是学术专著,而是一个“多用途工具箱”,旨在帮助你理解人们是如何体验产品和服务的。这些来源于人机交互、市场营销和很多社科领域的技术或工具,可以帮助你进一步理解用户并从他们的视角观察世界和发现问题。
此外,本书还要讨论如何打造易用性产品。它承认同时也认为产品开发是复杂的,充满着种种商业风险,现实世界中的“推”和“拉”制约着我们,由不得我们花时间去打磨理想的解决方案。用户研究有时也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复杂、不确定而且可能还涉及一些政治因素。本书可以帮助您厘清混沌,帮助您设计出更周全、贴心、合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目标读者
本书是为负责产品用户体验的人而写的。在目前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开发领域中,他们可以是任何一个一线员工。实际上,这一职责可以随着一个项目的进展从一个人移交给另一个人。从根本上说,如果发现自己的职责是搞清楚最终用户对产品的看法及其交互方式(甚至于产品的用途),那么本书就是为您而写的。这意味着您可能是以下人员之一:
* 项目经理(想知道如何为团队的工作确定优先级)
* 设计师(需要创建一种新的方式和优化现有方式进行信息的交互)
* 市场营销经理(想了解人们如何看待一个产品的价值)
* 信息架构师(需要选取一个信息组织方案)
* 程序员(试图解读模棱两可的需求规范并创建用户界面)
* 咨询师(努力使客户产品做得更好)
* 发明者(想做深受人们喜爱的产品)
不管是什么职位,只要想知道使用自己产品的人对这些产品的认知、期望、需要以及他们是否能用这些产品,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的内容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I部分(第1~4章)描述最终用户研究的重要性、商业竞争压力是如何拉动用户体验的,同时还要介绍一种理念:创造有用的、合意的、易用的和成功的产品。此外,这部分中的有一章篇幅很短,运用这一章描述的技术,15分钟之内就能掌握马上动手做使用性研究的基础知识。
第II部分(第5~16章)描述的十几种技术,用于理解人们的需要、欲求和能力。在第2版中,我们全面“翻新”了这部分的内容,增加了新的章节,原有的章节也进行了修改,使其能够体现当下的最佳实践。一些章节是完全独立的,例如问卷调查和使用性测试的相关章节。其他章节描述的一些补充活动(如拼贴与绘图)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我们不指望你坐下来一口气按顺序读完这几章内容。千万不要那么做!我们假定您会在需要的时候拿起书,阅读能够帮助你回答特定问题的章节。是的,放在手边,随时参考!
第III部分(第17~19章)描述如何取得研究结果,如何使用这些结果改变公司的工作方式。这一部分会提供一些建议,阐明如何推销公司,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如何推动公司进一步发展,利润率更高。
用户研究最佳实践变得很快,我们偏好的工具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把第1版中的大部分参考资料都移到本书配套网站,网址为www.mkp.com/observing-the-user-experience,大家可以在此了解这些工具和技巧的最新信息,此外还有知情同意书、检核表、报告和其他文档模板等。
本书不包含哪些内容
本书的要义是定义问题,因此本书介绍的所有技术都侧重于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用户和他们的问题,不讲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虽然良好的问题定义有时的确能够得出良好的解决方案,但本书的首要目标不在于此。
我们深信,在进行用户体验设计的时候,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每个产品都存在于不同的背景和情境,所谓对,都只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学龄前儿童的玩具,其约束条件显然不同于股票投资组合管理应用程序的。试图对两者使用同一个规则显然很可笑。鉴于此,我们也不打算提供什么所谓的指南让你照着解决利用本书这些用户研究方法所定义的问题。这本书没有“十佳”列表,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更没有绝对靠谱的启发方法。许多优秀的书都有如何解决交互问题的良好建议并及时涵括了许多解决方案,所以本书不会涉及这些内容。
致谢
非常感谢为本书案例研究提供素材(有一些以前从未发表过)的公司:Adaptive Path,Food on the Table,Get Satisfaction,Gotomedia,Lextant,MENA,Design Research,PayPal,Portigal Consulting,User Insight和Users Know。尤其感谢本书的审稿人:Todd Harple,Cyd Harrell,Tikva Morowati和Wendy Owen。还要感谢慷慨给予我们建议和帮助的人,包括Elizabeth Churchill和Steve Portigal。
当然,还要感谢我们各自的家庭,他们耐心地陪伴我们度过漫长而艰苦的写作与修订过程。
序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很多开发数字产品和服务的人从来不做用户研究。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把产品摆到消费者面前,成本太高了,而且我们这个产品下个月就要上市发售!”也有人说:“使用性研究对设计创新能力是一种制约。”甚至还有人说:“用户研究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开发者本身也是用户,所以肯定也了解其他用户能看出来的有用或好用的地方。”说不定有人最后还会说:“再说啦,水果公司就从来不做这件事儿。”
当然,你肯定不是这么想的。你认为,了解哪些人在使用自己眼下正在做的产品非常重要,而且,你知道自己的看法肯定是对的。只有锁定消费者,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要,才能够明白如何为他们提供合意的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毕竟不是你自己,外表看上去不像,思维方式不像,行为做事的方式不像,他们的期望、设想和愿望和你更像。如果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和你一样,就说明他们不是你的消费者,而是你的竞争对手!
本书的设计初衷是帮助你缩小假想用户与实际用户之间的差距,搞清楚如何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本书不是学术专著,而是一个“多用途工具箱”,旨在帮助你理解人们是如何体验产品和服务的。这些来源于人机交互、市场营销和很多社科领域的技术或工具,可以帮助你进一步理解用户并从他们的视角观察世界和发现问题。
此外,本书还要讨论如何打造易用性产品。它承认同时也认为产品开发是复杂的,充满着种种商业风险,现实世界中的“推”和“拉”制约着我们,由不得我们花时间去打磨理想的解决方案。用户研究有时也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复杂、不确定而且可能还涉及一些政治因素。本书可以帮助您厘清混沌,帮助您设计出更周全、贴心、合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目标读者
本书是为负责产品用户体验的人而写的。在目前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开发领域中,他们可以是任何一个一线员工。实际上,这一职责可以随着一个项目的进展从一个人移交给另一个人。从根本上说,如果发现自己的职责是搞清楚最终用户对产品的看法及其交互方式(甚至于产品的用途),那么本书就是为您而写的。这意味着您可能是以下人员之一:
* 项目经理(想知道如何为团队的工作确定优先级)
* 设计师(需要创建一种新的方式和优化现有方式进行信息的交互)
* 市场营销经理(想了解人们如何看待一个产品的价值)
* 信息架构师(需要选取一个信息组织方案)
* 程序员(试图解读模棱两可的需求规范并创建用户界面)
* 咨询师(努力使客户产品做得更好)
* 发明者(想做深受人们喜爱的产品)
不管是什么职位,只要想知道使用自己产品的人对这些产品的认知、期望、需要以及他们是否能用这些产品,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的内容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I部分(第1~4章)描述最终用户研究的重要性、商业竞争压力是如何拉动用户体验的,同时还要介绍一种理念:创造有用的、合意的、易用的和成功的产品。此外,这部分中的有一章篇幅很短,运用这一章描述的技术,15分钟之内就能掌握马上动手做使用性研究的基础知识。
第II部分(第5~16章)描述的十几种技术,用于理解人们的需要、欲求和能力。在第2版中,我们全面“翻新”了这部分的内容,增加了新的章节,原有的章节也进行了修改,使其能够体现当下的最佳实践。一些章节是完全独立的,例如问卷调查和使用性测试的相关章节。其他章节描述的一些补充活动(如拼贴与绘图)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我们不指望你坐下来一口气按顺序读完这几章内容。千万不要那么做!我们假定您会在需要的时候拿起书,阅读能够帮助你回答特定问题的章节。是的,放在手边,随时参考!
第III部分(第17~19章)描述如何取得研究结果,如何使用这些结果改变公司的工作方式。这一部分会提供一些建议,阐明如何推销公司,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如何推动公司进一步发展,利润率更高。
用户研究最佳实践变得很快,我们偏好的工具也不例外。因此,我们把第1版中的大部分参考资料都移到本书配套网站,网址为www.mkp.com/observing-the-user-experience,大家可以在此了解这些工具和技巧的最新信息,此外还有知情同意书、检核表、报告和其他文档模板等。
本书不包含哪些内容
本书的要义是定义问题,因此本书介绍的所有技术都侧重于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用户和他们的问题,不讲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虽然良好的问题定义有时的确能够得出良好的解决方案,但本书的首要目标不在于此。
我们深信,在进行用户体验设计的时候,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每个产品都存在于不同的背景和情境,所谓对,都只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学龄前儿童的玩具,其约束条件显然不同于股票投资组合管理应用程序的。试图对两者使用同一个规则显然很可笑。鉴于此,我们也不打算提供什么所谓的指南让你照着解决利用本书这些用户研究方法所定义的问题。这本书没有“十佳”列表,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更没有绝对靠谱的启发方法。许多优秀的书都有如何解决交互问题的良好建议并及时涵括了许多解决方案,所以本书不会涉及这些内容。
致谢
非常感谢为本书案例研究提供素材(有一些以前从未发表过)的公司:Adaptive Path,Food on the Table,Get Satisfaction,Gotomedia,Lextant,MENA,Design Research,PayPal,Portigal Consulting,User Insight和Users Know。尤其感谢本书的审稿人:Todd Harple,Cyd Harrell,Tikva Morowati和Wendy Owen。还要感谢慷慨给予我们建议和帮助的人,包括Elizabeth Churchill和Steve Portigal。
当然,还要感谢我们各自的家庭,他们耐心地陪伴我们度过漫长而艰苦的写作与修订过程。
大众的反叛 [图书] 豆瓣
La Rebelion de Las Masas
7.7 (6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奥尔特加•加塞特
译者:
刘训练
/
佟德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本书阐述了作为“大众”的社会力量在现代的崛起,以及一个由“大众”占据支配地位的时代的来临。当前文明带来了越来越舒适安逸的环境,这是一个“随波逐流” “任其自然”的时代,大众人在其中过着一种缺乏重量、失去根基的生活。他们几乎没有人能够抵制得了来自思想、政治、艺术或社会习惯 方面的那些浅薄而短暂的风潮,却宣称自己有权利自行其事,企图取代精英。故而奥尔特加将这种现象称为“大众的反叛”。
奥尔特加着重剖析了这一时代病症,并从欧洲的“大众人”推延至国际范围内的“大众民族”。虽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反映的是他对于当时欧洲公共生活境况的担忧,但近一个世纪之后,我们将发现它无疑具有更深远、更普遍的意义。“大众的反叛”已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全球化时代下的人类文明所面临的考验。
⭐⭐⭐⭐⭐
经典译本,精装再版
新增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深入导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推荐序言
⭐⭐⭐⭐⭐
(奥尔特加是)尼采以后欧洲最伟大的作家。
——加缪,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奥尔特加)是一个文明的欧洲人,一个伟大的欧洲人。
——索尔•贝娄,美国犹太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此书之于20世纪,一如《社会契约论》之于18世纪,《资本论》之于19世纪。
——《大西洋月刊》
我仍然记得自己在30多年前第一次读到《大众的反叛》时,对这本古怪的书感觉多么受挫……最近我又读了一遍这本书,反应却完全不同:我在20世纪时曾认为的那些已经过时的观点,如今却显示出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可以解释数字时代最离奇的事件。
——特德•焦亚(Ted Gioia),被誉为美国最杰出的音乐历史学家之一
一部深刻的书,从始至终都充满生机和活力……就思想深度和影响而言,它与斯宾格勒那本宣告文明厄运的《西方的没落》,同样发人深省,同样具有潜在的影响力。
——《纽约时报》
奥尔特加无疑是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哲学散文家,而且很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新共和》杂志
奥尔特加着重剖析了这一时代病症,并从欧洲的“大众人”推延至国际范围内的“大众民族”。虽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反映的是他对于当时欧洲公共生活境况的担忧,但近一个世纪之后,我们将发现它无疑具有更深远、更普遍的意义。“大众的反叛”已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全球化时代下的人类文明所面临的考验。
⭐⭐⭐⭐⭐
经典译本,精装再版
新增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深入导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推荐序言
⭐⭐⭐⭐⭐
(奥尔特加是)尼采以后欧洲最伟大的作家。
——加缪,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奥尔特加)是一个文明的欧洲人,一个伟大的欧洲人。
——索尔•贝娄,美国犹太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此书之于20世纪,一如《社会契约论》之于18世纪,《资本论》之于19世纪。
——《大西洋月刊》
我仍然记得自己在30多年前第一次读到《大众的反叛》时,对这本古怪的书感觉多么受挫……最近我又读了一遍这本书,反应却完全不同:我在20世纪时曾认为的那些已经过时的观点,如今却显示出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可以解释数字时代最离奇的事件。
——特德•焦亚(Ted Gioia),被誉为美国最杰出的音乐历史学家之一
一部深刻的书,从始至终都充满生机和活力……就思想深度和影响而言,它与斯宾格勒那本宣告文明厄运的《西方的没落》,同样发人深省,同样具有潜在的影响力。
——《纽约时报》
奥尔特加无疑是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哲学散文家,而且很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新共和》杂志
始于极限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oodreads
往復書簡 限界から始まる
8.9 (329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译者:
曹逸冰
新星出版社
2022
- 9
其它标题:
Letters Between Chizuko Ueno and Ryomi Suzuki
“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家
历时一年,十二次通信,每次一个主题
一场始于矛盾与冲突,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
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
⚡上野千鹤子继《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又一力作,首次坦诚从未透 露的过往
一个总能犀利切中要害的人,或许也曾被自己的刀锋所伤。上野坦言“我也走过了充满羞耻和失败的人生”
·
⚡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围绕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她们迷茫,她们反抗,她们故作坚强实则遍体鳞伤
·
⚡性别对立时代的希望之作:“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在女性主义遭污名化的当下,上野千鹤子予以强力回击:“我无意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
⚡话题之作,横扫日本图书市场,“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人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
小说家花房观音诚挚推荐:“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作家本岛理生盛赞:“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
·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
·
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铃木凉美的文字,一面极其冷静地自我分析,一面又混杂着活生生的真心话,隐现着无法否定的感情。——作家岛本理生
上野千鹤子解体了铃木凉美,也使得她得以摆脱母亲和男人的手,开始作为一个人生存。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向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性伸出的双手。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小说家花房观音
从头到尾,我就像被钝器击中了一般。仿佛有人揪着我的衣领说,“喂!别给我装作没看见!”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女性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亚马逊读者
我深感女人生存如何艰难。即便如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身为女人果然还是一种福音。——国际政治学家三浦瑠丽
·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家
历时一年,十二次通信,每次一个主题
一场始于矛盾与冲突,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
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
⚡上野千鹤子继《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又一力作,首次坦诚从未透 露的过往
一个总能犀利切中要害的人,或许也曾被自己的刀锋所伤。上野坦言“我也走过了充满羞耻和失败的人生”
·
⚡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围绕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她们迷茫,她们反抗,她们故作坚强实则遍体鳞伤
·
⚡性别对立时代的希望之作:“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在女性主义遭污名化的当下,上野千鹤子予以强力回击:“我无意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
⚡话题之作,横扫日本图书市场,“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人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
小说家花房观音诚挚推荐:“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作家本岛理生盛赞:“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
·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
·
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铃木凉美的文字,一面极其冷静地自我分析,一面又混杂着活生生的真心话,隐现着无法否定的感情。——作家岛本理生
上野千鹤子解体了铃木凉美,也使得她得以摆脱母亲和男人的手,开始作为一个人生存。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向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性伸出的双手。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小说家花房观音
从头到尾,我就像被钝器击中了一般。仿佛有人揪着我的衣领说,“喂!别给我装作没看见!”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女性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亚马逊读者
我深感女人生存如何艰难。即便如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身为女人果然还是一种福音。——国际政治学家三浦瑠丽
通过仪式抵抗 [图书] 豆瓣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
作者:
[英] 斯图亚特·霍尔
/
[英] 托尼·杰斐逊
译者:
孟登迎
/
胡疆锋
…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
- 3
这是一本国外青年文化研究的译著。此书为《通过仪式抵抗》的修订扩充版,包含一篇新序言。该序言向读者全面介绍了自从这本著作1975年在《文化研究工作论文集》(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简称WPCS)合刊上初版以来所发生的变化。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由于富有历史性地引领了一个新的文化研究领域而闻名;该中心产生的这些论文,也成为许多攻读文化研究学位的学生们必读的经典著作。此修订本包括了初版收录的所有富有独创性的论文,并增加了本书主编在该书出版30年之后所作的反思,后者进一步充实了这些论文的内容。
当青年文化已经广泛呈现在公共视野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这是社会政治变革最为显著和引人注目的表现;这些论文正好在此时发表,从而改变了这种状况。《通过仪式抵抗》通过详细考察战后英国出现的广泛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从泰迪男孩[Teddy boys]、摩登族[mods]、光头党[skinheads]到黑人拉斯特法里派[Rastafarians]),讨论了青年文化究竟是如何反映和应对文化变革的。
该书体现了这个引领当代文化研究的伯明翰中心的集体认知,有助于在新世纪对20世纪的一些重要文化著作进行重新定位。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由于富有历史性地引领了一个新的文化研究领域而闻名;该中心产生的这些论文,也成为许多攻读文化研究学位的学生们必读的经典著作。此修订本包括了初版收录的所有富有独创性的论文,并增加了本书主编在该书出版30年之后所作的反思,后者进一步充实了这些论文的内容。
当青年文化已经广泛呈现在公共视野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这是社会政治变革最为显著和引人注目的表现;这些论文正好在此时发表,从而改变了这种状况。《通过仪式抵抗》通过详细考察战后英国出现的广泛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从泰迪男孩[Teddy boys]、摩登族[mods]、光头党[skinheads]到黑人拉斯特法里派[Rastafarians]),讨论了青年文化究竟是如何反映和应对文化变革的。
该书体现了这个引领当代文化研究的伯明翰中心的集体认知,有助于在新世纪对20世纪的一些重要文化著作进行重新定位。
茶馆 [图书] 豆瓣
The Teahouse: Small Business, Everyday Culture, and Public Politics in Chengdu, 1900-1950
8.0 (12 个评分)
作者:
王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1
本书应该说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微观历史研究取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起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元图像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W. J. T. 米切尔
译者:
唐宏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1
编辑推荐
◇当代图像理论研究泰斗、芝加哥大学教授W. J. T.米切尔三十年研究之精华
◇破除语言的禁锢,以图像阐释图像,全面解读“元图像”理论的发源和应用
◇著名学者巫鸿、包华石,著名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联袂推荐
◇中英双语,辑录2018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内容及精彩问答
内容介绍
元图像是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是普桑的《金牛犊》,是我们熟稔的“鸭兔图”,也是任何一张对根本性问题发问的图画:图像到底是什么?它们与语言的关系怎样?它们如何被创造、生产、复制?又如何影响观者?在将形象主体化的进程中,元图像是一座里程碑。它将图像自身作为方法,作为窥探意义及理论建构的窗口。当代图像理论研究泰斗米切尔在新作《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中开宗明义,回顾并梳理了创生于20世纪早期的图像学的生长轨迹,探寻其在突破艺术史的限制,走向更为开阔的一般性图像科学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类媒介中的图像,尤其关注语言之为媒介。米切尔以图像学1.0及2.0锚定并命名了图像制作的发展历程中,由技术革新带来的两次转向。
在图像学3.0的框架背景下,米切尔以人类经验中最具表现力、最具力量却也是最小的图像单元——面孔——为研究对象,并在福柯有关疯癫的历史之论述中重新思索“愚人船”这一古老的政治哲学隐喻。这些讨论不光涉及图像如何成为一种偶像、图腾甚至是物恋对象,更涵盖了图像如何作用于历史,作用于我们。尾声中,米切尔回归艺术品的范畴,将视线集中于雕塑这个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有限性和物质性的代名词,探究单一的、特定的、物质性的艺术作品如何超越自身的物质性,指示无限性和非物质性。
本书是“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丛书第四辑,为中英双语读物,由四个章节及附录部分的三讲讲座问答构成。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作者近三十年来对那些能够审思自身存在的图像之追索的高潮。这不仅是一次横向拓宽其视觉文化研究维度,发掘吸纳当代社会现象和公共事件中案例的旅程,也是一部纵向挖掘其图像及媒介理论源头,辐射统筹诸如哲学、语言学、政治学、美学所提供的解释路径的奥德赛之书。
在这个图像占据注意力中心的时代,在我们逐渐被图像焦虑所淹没的当下,这本跨越多个学科的著作既是一次探索也是一种实验,关涉从人类学到艺术史,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它如同元图像一样,在探索模糊不定的边界的同时,试图捕捉历史瞬间的某种本质。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项目是致力于促进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开放性项目,也是OCAT研究中心的年度核心项目。年度讲座项目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一位重要学者,邀请其面向中国观众做原创性的系列演讲,介绍其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反思,在中国产生知识。该项目旨在帮助国内思想界和艺术界直面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为彼此提供一个交流与对话的互动平台,也昭示了OCAT研究中心在广泛的人文学科基础上进行艺术史研究的基本理念。每年的年度讲座结束后,研究中心会将年度讲座,以及围绕年度讲座举办的启动讲座、研讨班等内容进行整合出版,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权威推荐
◇W. J. T. 米切尔是当代最重要的图像理论家之一。本书是他在此领域中30年探索的最新成果,着重反映出他对“元图像”理论的持续思考和重要推进,通过深入分析各种类型的相互嵌套的图像,展示出图像如何将自身理论化,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持续生产,并对自身与现实、语言、观者及其它图像的关系进行反思。在他所做的OCAT年度讲座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这本书也反映了米切尔教授与中国同行之间的知识互动。
——巫鸿,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写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数十年来,W.J.T.米切尔一直在不懈力证为何图像与语言一样是“人类境况之根本”。在这本新的中英双语著作《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中,米切尔以当下为出发点,回瞻过去、展望未来,重新评估了图像理论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同时探索了关于当代社会中图像之力量的全新研究方法。“面孔”“地球飞船”“物质性”“无限意念”以及我们在手机上创造的有关自身的图像,这些对象都是米切尔引人深思的分析的一部分。中国读者将在其中体察到庄子式的论述风格——米切尔用反向视角考察每一个议题,在每一次转换中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见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中译文也很出色,译者对清晰明了但同时颇具挑战性的文本进行了敏锐且细致的关照。
——包华石(MartinPowers),密西根大学中国艺术与文化荣休教授,两次“列文森奖”得主
◇米切尔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能够审视并讲述我们生活中视觉转向的重要实现形式。如今,数字通信的前景被愈发危险的政治和社会统辖的诸模式所左右,他关于图像与概念关系的重要洞见显得尤为可贵。米切尔的作品具有真理的力量,揭示了我们时代中的视觉再现、标志和符号的潜在影响和动力来源。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
◇当代图像理论研究泰斗、芝加哥大学教授W. J. T.米切尔三十年研究之精华
◇破除语言的禁锢,以图像阐释图像,全面解读“元图像”理论的发源和应用
◇著名学者巫鸿、包华石,著名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联袂推荐
◇中英双语,辑录2018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内容及精彩问答
内容介绍
元图像是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是普桑的《金牛犊》,是我们熟稔的“鸭兔图”,也是任何一张对根本性问题发问的图画:图像到底是什么?它们与语言的关系怎样?它们如何被创造、生产、复制?又如何影响观者?在将形象主体化的进程中,元图像是一座里程碑。它将图像自身作为方法,作为窥探意义及理论建构的窗口。当代图像理论研究泰斗米切尔在新作《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中开宗明义,回顾并梳理了创生于20世纪早期的图像学的生长轨迹,探寻其在突破艺术史的限制,走向更为开阔的一般性图像科学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类媒介中的图像,尤其关注语言之为媒介。米切尔以图像学1.0及2.0锚定并命名了图像制作的发展历程中,由技术革新带来的两次转向。
在图像学3.0的框架背景下,米切尔以人类经验中最具表现力、最具力量却也是最小的图像单元——面孔——为研究对象,并在福柯有关疯癫的历史之论述中重新思索“愚人船”这一古老的政治哲学隐喻。这些讨论不光涉及图像如何成为一种偶像、图腾甚至是物恋对象,更涵盖了图像如何作用于历史,作用于我们。尾声中,米切尔回归艺术品的范畴,将视线集中于雕塑这个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有限性和物质性的代名词,探究单一的、特定的、物质性的艺术作品如何超越自身的物质性,指示无限性和非物质性。
本书是“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丛书第四辑,为中英双语读物,由四个章节及附录部分的三讲讲座问答构成。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作者近三十年来对那些能够审思自身存在的图像之追索的高潮。这不仅是一次横向拓宽其视觉文化研究维度,发掘吸纳当代社会现象和公共事件中案例的旅程,也是一部纵向挖掘其图像及媒介理论源头,辐射统筹诸如哲学、语言学、政治学、美学所提供的解释路径的奥德赛之书。
在这个图像占据注意力中心的时代,在我们逐渐被图像焦虑所淹没的当下,这本跨越多个学科的著作既是一次探索也是一种实验,关涉从人类学到艺术史,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它如同元图像一样,在探索模糊不定的边界的同时,试图捕捉历史瞬间的某种本质。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项目是致力于促进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开放性项目,也是OCAT研究中心的年度核心项目。年度讲座项目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一位重要学者,邀请其面向中国观众做原创性的系列演讲,介绍其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反思,在中国产生知识。该项目旨在帮助国内思想界和艺术界直面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为彼此提供一个交流与对话的互动平台,也昭示了OCAT研究中心在广泛的人文学科基础上进行艺术史研究的基本理念。每年的年度讲座结束后,研究中心会将年度讲座,以及围绕年度讲座举办的启动讲座、研讨班等内容进行整合出版,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权威推荐
◇W. J. T. 米切尔是当代最重要的图像理论家之一。本书是他在此领域中30年探索的最新成果,着重反映出他对“元图像”理论的持续思考和重要推进,通过深入分析各种类型的相互嵌套的图像,展示出图像如何将自身理论化,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持续生产,并对自身与现实、语言、观者及其它图像的关系进行反思。在他所做的OCAT年度讲座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这本书也反映了米切尔教授与中国同行之间的知识互动。
——巫鸿,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写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数十年来,W.J.T.米切尔一直在不懈力证为何图像与语言一样是“人类境况之根本”。在这本新的中英双语著作《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中,米切尔以当下为出发点,回瞻过去、展望未来,重新评估了图像理论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同时探索了关于当代社会中图像之力量的全新研究方法。“面孔”“地球飞船”“物质性”“无限意念”以及我们在手机上创造的有关自身的图像,这些对象都是米切尔引人深思的分析的一部分。中国读者将在其中体察到庄子式的论述风格——米切尔用反向视角考察每一个议题,在每一次转换中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见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中译文也很出色,译者对清晰明了但同时颇具挑战性的文本进行了敏锐且细致的关照。
——包华石(MartinPowers),密西根大学中国艺术与文化荣休教授,两次“列文森奖”得主
◇米切尔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能够审视并讲述我们生活中视觉转向的重要实现形式。如今,数字通信的前景被愈发危险的政治和社会统辖的诸模式所左右,他关于图像与概念关系的重要洞见显得尤为可贵。米切尔的作品具有真理的力量,揭示了我们时代中的视觉再现、标志和符号的潜在影响和动力来源。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8.6 (81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冯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 [图书] 豆瓣
8.3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N.凯瑟琳·海勒
译者:
刘宇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6
本书深入探究 “身体” 在信息时代的命运,责无旁贷地阐明我们所身处的虚拟时代以及未来的走向。我们作为 “人类” 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我们终将成为 “后人类”。人类为什么会向 “后人类” ?“后人类” 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要加入恐龙的队伍,成为被淘汰的物种?智能机器人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从控制论的诞生到人造生命的出现,凯瑟琳﹒海勒梳理出三个相互交织的故事:信息如何失去它的身体;赛博人的文化观念与技术建构;控制论对人本主义主体的消解。深入探究“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人类必须与其他生命形式共享这个星球甚至人类自身。
叫魂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