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读书

炼金术士社畜型改二 Rev.8964 :typing:

炼金术士社畜型改二 Rev.8964 :typing: @kishinami

122 本书  

读!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
7.9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琳娜·柳薇卡 译者: 邵文实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6
◆英国售出逾1,000,000册,畅销35国的杰出黑色喜剧
◆波灵格大众伍德豪斯喜剧小说奖、机智小说奖、英国威弗敦好读奖 获奖作品
◆布克奖、橘子图书奖 入围作品
◆《纽约客》《卫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独立报》赞誉推荐
···
这是一个关于大胸、勃起障碍和拖拉机的故事
也是一个关于饥饿、战争和人类精神的故事
一场移民婚姻的荒诞闹剧,一个英国家庭的乌克兰家族史
以幽默对抗荒诞 令无数读者笑到落泪
···
【内容简介】
84岁的老父亲要与36岁的“波提切利的出水维纳斯”——乌克兰尤物瓦伦蒂娜结婚了。为了拯救老爸可预知的人生大难,两个女儿薇拉和娜杰日达决定搁置长期的感情不和,联手把移民工程师父亲从体态丰满、风骚妖艳的淘金者瓦伦蒂娜手中解救出来。而这位火辣的新娘也不是省油的灯!不料,这场两姐妹驱逐瓦伦蒂娜的战争,却逐步掀开家族的秘密以及一连串悲喜交加的不堪往事……
···
【关于这本书,他们说……】
发人深思,令人捧腹,一出喜剧的盛宴。一幅关于衰老、欲望和贪婪的充满欢腾的油画。
——《经济学人》
这本书让我整整一年都笑容可掬,笑口常开。东西欧文化冲突中极富戏剧性的部分在这个讲述两姐妹的明争暗斗的有趣故事中得以展现。
——《格拉斯哥先驱报》
柳薇卡这本有趣又刺激的书是对中欧移民经验的一次精彩至极的解剖。这本关于性欲与进步,轻快与恐惧,假定与怀疑的小说,托出了一连串丰盛的家族真相。
——英国《每日电讯》
玛琳娜·柳薇卡出生于二战难民营,透过她对生活与历史的精心编织,读者所能看到的不只是隔着时空的乌克兰民族的具体苦难,更有极权体制下普通人逆境求生的细枝末节。在一个地动山摇、草菅人命的时代,活下来便是胜利。
——熊培云
玛琳娜·柳薇卡与赫塔·米勒相似:用生感对抗死感,用诗意对抗极权,用幽默对抗荒诞。
——思郁
我又读了一遍《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我从那些对饥饿与战争、纳粹法西斯与极权的回忆中幸存了下来,我从第一页笑到了最后一页。
——李静睿
转行 [图书] 豆瓣
Working Identity: Unconventional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Your Career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埃米尼亚·伊瓦拉(Herminia Ibarra) 译者: 张洪磊 / 汪珊珊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8
一名审计人员抛弃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创办了一家玩具公司;
一名职业技术经理人走出了知名企业,成为独立咨询顾问;
一位将要拿到终身职位的文学教授,成为股票经纪人;
一名律师放弃了原有的一切,成为一名船长……
如果你很想知道他们如何完成这么大的转变,那么本书非常适合你。
传统观点告诉我们,要想转型成功,首先要清楚自己最想做什么,然后据此来实施一个可行的方案。
然而,职业发展专家伊瓦拉博士告诉我们:转行并非换个工作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自我的重塑。我们应该从实践中认识自我,而不是通过理论;通过在现实中尝试,而不是通过内省。随着尝试新的行动,接触新的组织,寻找新的角色榜样,向周围的人们重新讲述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职业追求会变得越来越清晰,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自画像。
伊瓦拉博士对来自各行各业的39位成功转行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提炼出一系列职业转型的普适策略。这些策略与你已知的传统观点完全不同,是全新的、颠覆性的。伊瓦拉博士的"职业转型三部曲"将带领你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身份,发现一个未知却更美好的自我。
蕾丝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昕 2013 - 8
本书从蕾丝的历史展开,以各个时代的历史为依托,介绍从18世纪至今的蕾丝发展历程,分服装史上的洛可可时代、维多利亚时代、蕾丝从内衣向外衣发展、时尚界的复古蕾丝风回潮等几个部分书写。本书从蕾丝与女性的关系着手,探讨蕾丝背后投射出的文化价值,蕾丝作为女性服饰上重要的装饰元素,如何从配角变成主角,如何从柔弱的象征转变为女权力量的符号,最后再从实用角度谈到蕾丝的挑选和保养……一块漂亮的蕾丝不只是织物,它背后沉淀的是一部女性从闺阁走向社会的历史,映射了女权对于时装界的冲击。这是一本关于蕾丝的时尚书籍,但不仅限于对蕾丝织物的介绍,更注重蕾丝背后投射出的文化价值。本书会从时装发展史出发,探究蕾丝在服饰上的功能变化,也会介绍蕾丝从何时开始流行?蕾丝有哪些种类?蕾丝如何制作?蕾丝经历过哪几个重要的时代?历史上哪些名女人与蕾丝有过不解之缘?当代服装大牌如何将蕾丝加入设计中?蕾丝如何挑选?蕾丝如何保养?等各个问题……本书把蕾丝视作表达女性内心情感的符号,你会看到许多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和好莱坞明星在内的有趣故事。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图书] 豆瓣
Odd Girl Out: The Hidden Culture of Aggression in Girls
7.2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蕾切尔·西蒙斯 译者: 徐阳 理想国|海南出版社 2021
★第一本探讨女性霸凌问题的专著,走进“战火纷飞”的女生世界。
★倾听遭遇隐性霸凌女孩的真实心声,勾心斗角并非女孩的天性,畸形的社交文化才是问题所在。
★一本数字时代的女孩反霸凌实用手册:谣言攻击、网络暴力、隐私泄露……数字化的新型霸凌同样不容小觑。
★汇总十余年来作者的实践经验,为学校、家长、老师提供反霸凌的全面策略。
◎内容简介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今天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击似乎更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更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更重要,成为“完美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更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另类攻击”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本书作者和受访者共同的期待。
◎名人推荐
心理学家玛丽·皮弗在1994年畅销书《拯救奥费利娅》(Reviving Ophelia)中了分析神经性厌食和自杀受害者,时隔多年,本书再次点燃人们对年轻女性的关注。 ——《华盛顿邮报》
终于,西蒙斯让我们看到,人们正逐渐意识到女孩的隐性攻击行为有自己的名字:霸凌。在西蒙斯等人的启发下,一场扭转局势的社会大讨论展开了。有人说,这场关于女孩和霸凌行为的讨论是史无前例的……这种瞬间点燃的大讨论,让人回忆起二十年前女性刚开始公开讨论家庭暴力的时候。 ——《洛杉矶时报》
一部大家都期待已久的好书,它将唤醒我们所有关心女孩成长的人。一些女孩每天都在友情问题中苦苦挣扎,西蒙斯让我们听到了她们的声音。她揭露了一个成人看不见的隐性攻击世界。 ——苏珊·韦尔曼,“奥费利娅计划”主席
女孩和妈妈们的必读书目。 ——《波士顿环球报》
大胆之作,粉碎谬论。 ——《西雅图周刊》
撕开成年女性社会笑脸相迎的表面,暴露女孩的黑暗秘密:恶意心理战每天都在我们的初高中校园里游荡。 ——《旧金山纪事报》
将女孩的刻薄文化描绘得惟妙惟肖。 ——《旧金山湾卫报》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为女孩、父母、教师乃至学校管理层都提供了实用的建议。说这本书姗姗来迟,相信每位女性都会表示赞同。 ——《得梅因商报》
本书鼓励女孩在愤怒或嫉妒时主动沟通,而非诉诸谣言。 ——《芝加哥论坛报》
打破沉默,大胆探讨女孩之间微妙的小摩擦和攻击。 ——《波特兰俄勒冈人报》
发人深省……对任何一位渴望获得友谊的青少年或父母来说都具有疏导作用。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
复杂的攻击行为贯穿女孩们的日常生活和友谊,本书为理解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描述语言。 ——全美高中体育教练协会
这本书对任何一位努力帮助少女渡过难关的成年人来说都很宝贵。 ——《书单》
为成年人预防女孩隐性攻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建议。 ——《图书馆日志》
打工女孩 [图书] 豆瓣
Factory Girls: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a Changing China
7.5 (7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张彤禾 译者: 张坤 / 吴怡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3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我也更能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打工女孩的故事有某些共性。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姑娘: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的艰难或机遇。打工女孩的命运转折点永远是她向老板发难的时候。那一刻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迫使这个世界将她视为一个个体。
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绝大多数外国媒体都报道过工厂内部的恶劣环境,许多写中国农民工的书也并不真实。我希望能写点儿别的,写写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务工。我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女性贫困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女性たちの貧困:“新たな連鎖”の衝撃
7.5 (161 个评分) 作者: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李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9
本科毕业又如何? “其实助学金也是负债。如果说我欠债六百多万,男人听了会怎么想呢?”——二十四岁的小爱
结婚也摆脱不了贫困 “二十几岁的单身妈妈们人际关系薄弱,容易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有的人是受丈夫虐待,衣服都来不及换,身无分文就逃了出来。”
——“东京都爱心单亲家庭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色情店成为“救命稻草” “这种工作工资高,如果女儿将来说想干这一行的话,我觉得我会同意。”
——二十一岁的小花
本书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不让生育的社会 [图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ルポ 産ませない社会
7.1 (24 个评分) 作者: [日]小林美希 译者: 廖雯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不是“不能”生育
是社会“不让”生育
—————————
将育儿的责任强加于女性,依旧是日本社会的现状。
雇用环境逐渐恶化,社会构造日益复杂,结婚也变成困难的事,或者即便结了婚,也不愿意要孩子,又或者即便要了孩子,也有父母放弃育儿甚至虐待孩童——种种社会现实刺目至极。
近30年来的日本,几乎一成不变的现实是,家里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有6-7成女性面临失业。女性不仅置身于只有丈夫和子女的核心家庭中,而且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父亲缺席”,每3位母亲中就有1人面临“孤独育儿”的现状。
国家也不愿意为育儿事业提供财政支持。托儿所的增设需要较多资金,于是国家选择强化育儿假制度,试图回避问题。即便增设托儿所,也是放宽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参与。而民营企业为了一己之利,以低薪聘用新手,导致优质保育逐渐消失。
仿佛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对女性说:“这么担心小孩的话,让母亲在家守着吧。”
女人无名 [图书] 豆瓣
Jane doe January:My Twenty-year search for truth and justic
作者: [美] 艾米莉·温斯洛 译者: 徐晓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4
1992年,当时还在匹兹堡上大学的艾米莉•温斯洛被一名陌生男子强奸。2013年,当她已在英国建立起自己的新生活、已婚并育有两个儿子,开始走上职业写作之路时,当年侵犯她的那个人突然在警方确认后被逮捕。怀着极度的好奇以及不断挖掘真相的决心,她以犯罪小说作家的经验展开了一场个人调查。
《女人无名:20年追寻真相和正义之路》是一个被自己曾经遭受的创伤不断追赶着的女人所写的回忆录。温斯洛在其中生动地描述了她长久以来对案情大白于天下的渴望,这为其坦诚地描述20年后正义如何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埋下了伏笔。
“以精巧的构思展现触目惊心的经历… …。她的故事揭示了严峻而疯狂的现实:若想要将强奸犯绳之以法,受害者往往必须为自己的法律权益奔走呼吁。”
——《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回忆录,由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以娴熟的创作技巧一气呵成。这将是你读过的关于性侵犯最重要的回忆录之一,其故事将启发人们展开严肃的讨论。而作者最终讲述出这个故事,其勇气足以令人惊叹。”
——爱莉森•廖塔,华盛顿特区性犯罪部门前任检察官
“每个需要跟案件受害者打交道的人都必须读一读这本书。”
——比尔•瓦伦塔,匹兹堡警察局前警长,最初办理本案的警探
因为性别 [图书] 豆瓣
Because of Sex: One Law, Ten Cases, and Fifty Years That Changed American Women’s Lives at Work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吉莉恩·托马斯 译者: 李明倩 译林出版社 2019 - 9
◆单身=逃避责任?贤妻良母=无心工作?职场女强人=不合格的母亲?身为女性,何必抱歉!
◆从未屈服于社会不公的普通人,书写反职场性别歧视的进步史
◆入选《大西洋月刊》“理解美国政治的33部佳作”、《纽约时报》女性历史月10本推荐图书
--
【内容简介】
1964年,美国众议院就《民权法案》议案进行辩论的最后一天,一位议员提出,在法案第七章“就业机会平等”的条款中,应该在“种族”“肤色”“宗教”和“民族”之外增加“性别”。当《民权法案》正式颁布时,“性别”一词得以保留,该法案因此成为美国性别平权运动的里程碑,成为美国职场女性的福音。
育有幼儿的母亲遭遇招聘歧视,产假归来的新手妈妈被迫离职,男上司对女下属频频性骚扰,职场“女强人”因“不够有女人味”而升职无望……本书中的十位主人公遭遇不同形式的职场性别歧视,她们以法律为武器,勇敢地提起诉讼,最终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她们的故事鼓舞人心,她们的胜诉界定了《民权法案》第七章的范围和影响,让所有女性得以寻求曾经仅对男性开放的工作职位,争取平等薪酬,不再因结婚和抚养儿女而失业,不必忍受性骚扰和恶意的工作环境。
本书作者吉莉恩·托马斯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高级专职律师。通过细致调查和深入访谈,作者描绘了近五十年来美国反职场性别歧视的历史变迁。在维护平等、公正的漫漫长路上,那些敢于跨出第一步的女英雄们,值得被铭记。
--
【学者、媒体推荐】
这是十位坚强女性的故事,她们努力工作,诚实生活,却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力,这一切只因为她们是女性。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自我选择的权利,性别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一个健康的社会理应赋予每个人展现自我的机会。
——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
·
透过改变女性职场环境的十个典型案件,可以发现女权主义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形态。当然,诉讼策略只能以法律上的形式平等为基础,往往很难涉及结构内部的权力关系和实质性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多维的观察视角,需要在正义、照料以及互惠之间达成适当均衡。生物学上的性别固然不可改变,但社会、文化上的性别概念是可变的,因而也就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驱动装置,既可重构政治格局,也可影响知识理论。
——季卫东,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
今天,女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地位大幅提升,“女性以牺牲、服务为荣”的说法越来越站不住脚了。崛起的女性力量既挑战了传统社会观念,也动摇了原本的社会结构。但这个改变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倒退,正如这本书中勇敢的主人公们也曾遭遇困境,如果没有她们近乎倾尽所有的抗争,平等和公正只是遥遥无期的愿景。
——黄佟佟,专栏作家、娱评人
·
法律有其种种限制,比如政治,比如地域,比如时间。但从观念的意义上,身为女性,我们都将永远受益于这十个案件,而观念会比一切东西都走得更远。
——李静睿,作家
·
在本书的十个案件中,我们反复看到个体的愤怒、痛苦、不公感与群体无意识的对抗。强大的法治社会无须害怕这些愤怒的声音,相反,受伤者的恐惧所暴露的往往是社会自身的软弱和偏见。吉莉恩·托马斯没有为读者构织一个凯歌前进的性别平权神话,而是通过不同案件的反复、曲折,向我们展示了“平等”本身的复杂性。
——焦姣,上海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
在美国法制史上,法律与社会运动之间的联结从未像近半个世纪以来这样紧密。女权形成运动,运动催生案件,案件塑造法律,法律改变职场。作者通过对十宗大案的描摹,将这一链条丰满有力地呈现出来。她的笔调朴实无华又热情昂扬,帮助读者体味当局中人的抉择、徘徊与坚持,让法律的变革走向生动,走近生活。
——阎天,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
她们为之抗争的事业最终获得了支持,她们所提起的诉讼成为经典案件,她们仍默默无闻,本书所讲述的正是她们的故事。
——琳达·格林豪斯,普利策奖得主
·
这是“她们”的故事,记述了女性为女性所做的牺牲,也是“我们”的故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承诺保护女性的尊严和平等权,是她们成就了美国。
——劳里·利文森,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法学院教授
·
吉莉恩·托马斯以精准而优美的文字讲述了界定《民权法案》第七章范围和影响的十个案件,这些原告和律师是真正的英雄。
——《波士顿环球报》
·
吉莉恩·托马斯做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写出这样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她拥有讲故事的天赋。
——《纽约时报书评》
隐痛 [图书] 豆瓣
Le malheur du bas
7.5 (8 个评分) 作者: [法]伊内丝·巴亚尔 译者: 焦君怡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编辑推荐】
★ 《隐痛》在法国出版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入围2018 龚古尔文学奖、龚古尔中学生奖、法国南锡市书店文学奖、法国花神文学奖、法国处女作奖、法国邮局发送奖等,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 伊内丝·巴亚尔以冷静、冷峻的笔法,向我们讲述了一出由性侵引发的悲剧,除了女主人公心理上难以言说的痛苦,作者首先注重的是探讨女性的身体所遭遇的暴力,女性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的伤害。在性侵这一议题上,我们或多或少更注重受害者心灵上的伤口,相较之下对身体所受的伤害有所忽略,这本《隐痛》正是要呼吁我们关注女性的身体,尤其是遭遇性侵后女性身体所受创伤。
★ 这部小说写作手法独特,故事和语言都充满西方式的直白和残酷,既是对遭遇性侵后女性身心所承受痛苦的揭示,也是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主义式悲剧的写照。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当代女作家伊内丝•巴亚尔的处女作,入围2018年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小说以直面现实的笔法和勇气,撕开生活温情脉脉的面纱,讲述了一出由性侵引发的悲剧。三十岁的女主人公玛丽美丽优雅、魅力四射,在巴黎有着体面的工作、相爱的丈夫、幸福的婚姻,正下定决心要一个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暴成了她命运的分水岭。玛丽承受了巨大的生理、心理上的苦痛,但她的家人和朋友无一人施以援手。她一次次努力尝试自救,却只是陷入更深的深渊,最终不得不以极端的方式“拯救”一家三口。
本书以文学的方式,揭示了女性在被性侵后,身心所遭受的难以想象的伤害和难以言说的痛苦,以及女性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全社会对待性侵的可悲态度。而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隐痛》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悲剧,不仅仅有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还有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存在主义式悲剧,乃至人(受害者)对自我和他人存在意义的认知变化。
伊内丝•巴亚尔以冷峻到近乎残酷、惊悚的笔法,向读者展示了生活巨大而复杂的黑洞。
男性统治 [图书] 豆瓣
7.7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刘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布尔迪厄一直致力于揭露所有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统治关系:统治者将他们的价值观念强加给被统治者,被统治者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对自身的统治。这其中就包括潜藏在男性和女性无意识中的“性别统治”。《男性统治》正是布尔迪厄为从理论上颠覆表面上自然的、合法的性别等级,从实践上为妇女解放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所做出的努力。
爱说教的男人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Men Explain Things To Me
7.5 (96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索尔尼特 译者: 张晨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5
· 分析“沉默的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想象背后深刻的历史成因和权力结构
· 视野宽阔,论证充分,从全球女性的共同命运和普遍承受的身体和思想暴力出发
· 不允许女性发声的权力和对女性施加身体暴力的权力是同一种
· 作者是美国当下极具代表性的公共作家,2004年与乔布斯一起荣获《连线》杂志Rave大奖
______
《爱说教的男人》是一本旨在打破女性被动沉默角色的散文集,创作缘起是女作家亲身经历的一次“男性的说教”(mensplain):在一次聚会上,一位男士对着作家本人滔滔不绝大谈她新近出版的关于摄影的一本书,即使他对该书的内容一知半解。
索尔尼特有力地印证了男性如何长期霸占说教者和审判者的位置,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的声音和观点则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甚至不可信,这种错位和扭曲导致女性几千年来的被动噤声。从触目惊心的强奸文化,到结构性的家庭暴力,再到桑塔格和伍尔夫在“不可知性”上的分歧,作家通过犀利的论述,审视了针对女性的制度性暴力是如何通过厌女语言、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对性别暴力的美化等而持续得到强化。
索尔尼特勾勒了女性悲剧的共同命运,女性就像神话中被诅咒的卡桑德拉,因为挑战男性权力,她的预言和见证无人相信。这本书呼唤社会打破卡桑德拉式的诅咒,让女性不再是处于永恒的隶属地位的客体,在社会制度和想象空间层面获得双重解放。
——————
媒体推荐
拥有到场和说话的权利是生存、尊严与自由的基本条件。我非常感激的是,在经历过早年那些有时因为屈从于暴力的被迫沉默之后,我成长为一个可以发声的人。这让我将永远站在不能发声的人那一边。
******
在这组充满个人色彩但又中立冷静的散文中,索尔尼特鞭辟入里地呈现了之前不曾被描述,甚至不曾被认识的那种熟悉的女性体验。——《纽约时报》
******
至关重要的女性主义文本。——《新共和》
******
在这本通畅易读的散文集中,索尔尼特探讨了诸如性别和权力这类庞大的主题。她的文字坦诚而睿智,本书是深入探讨女性主义和当代社会议题的必读著作。——《旧金山纪事报》
父权体制与资本主义 [图书] 豆瓣
9.4 (8 个评分) 作者: 上野千鹤子 译者: 刘静贞 / 洪金珠 台北:时报文化 1997
影子劳动(shadow labour),指不进入“市场”领域之女性所从事之家务劳动。从“市场”望去,看不到女人、老弱与小孩。启蒙时,为女权声辩,是争取女性之为“人”的权利;女性主义运动一度是要把女性从家事中解放出来。但资本主义的实质,依然是剥削;地域、性别等等之差异,恰恰是资本得以成长的土壤。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女性能从中获得解放吗?作者把问题提出来,并提供了独特的分析。
性健康蓝皮书 [图书] 豆瓣
2009 - 8
《性健康蓝皮书:我们的性,我们的“性”福》集合了大陆及港台众多知名专家教授在催学和性教育领域多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心得体会和收获。全书分为22章,内容包括介绍性历史与性文化、性器官解剖及功能、性与生育、人类的性反应和性行为、性心理发展与性别角色、同性恋、恋爱与婚姻、性心理障碍、性功能障碍、性传播疾病、艾滋病、药物与性功能、家庭性教育、学校性教育、社会性教育、青少年的同伴教育、性伦理学、性的社会问题、性与法律、性审美、青少年常见的性问题咨询实录(精选40例)等,适合作为性健康教育科普改本、各大院校选修课教材、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培训教材,并可作为全国青少年人学生推荐读物使用。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9.1 (312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游擊文化 2017 - 2
令人心碎卻無能為力的真實故事。
性、權力、升學主義──青澀的表皮、變態社會的日常
如果這件事情正在發生,我們要怎麼假裝世界上沒有人以強暴小女孩為樂?
「我下樓拿作文給李老師改。他掏出來,我被逼到塗在牆上。老師說了九個字:『不行的話,嘴巴可以吧。』我說了五個字:『不行,我不會。』他就塞進來。那感覺像溺水。可以說話之後,我對老師說:『對不起。』有一種功課做不好的感覺。」
痛苦的際遇是如此難以分享,好險這個世界還有文學。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輝煌的人生裡,她的臉和她可以想像的將來一樣漂亮。補習班國文名師李國華是同一棟高級住宅的鄰居。崇拜文學的小房思琪同樣崇拜飽讀詩書的李老師。
有一天李老師說,妳的程度這麼好,不如每個禮拜交一篇作文給我吧,不收妳周點費。思琪聽話地下樓了。老師在家裡等她,桌上沒有紙筆。
思琪的初戀是李老師。因為李老師把她翻面,把他的東西塞進去。那年的教師節思琪才十三歲,這個世界和她原本認識的不一樣。
如果這是愛情,為什麼覺得暴力?為什麼覺得被折斷?為什麼老師要一個女學生換過一個女學生?如果這不是愛情,那滿口學問的李老師怎麼能做了以後,還這麼自信、無疑、無愧於心?
這是一部驚人而特別的小說,小說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銳的感受力、又是一個近距離目擊者,使這整件事像一個「倖存的標本」那樣地被保留下來。整本書反覆地、用極度貼近被侵害者的視角,直直逼視那種「別人奪去妳某個珍貴之物」的痛苦──且掠奪之人是以此為樂。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En man som heter Ove
8.7 (21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宁蒙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5 - 12
来认识一下欧维,这个59岁的老头,脾气古怪,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被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没完没了 。
他想自杀。
直到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当一对话痨夫妇和他们的两个话痨女儿搬到隔壁,不小心撞坏了他的邮筒……
“读这个故事,”《人物周刊》说,“你会笑,你会哭,会因此想搬到北欧去,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更可爱一些。”这个发生在瑞典的故事,如生命庆典般绚丽斑斓,它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有的人称它是《一个的朝圣》瑞典版,读者评价它“令人愉悦又心碎”“搞笑之余让你感动且哭得稀里哗啦”“读到一本好小说的感觉真好”!
它已被拍成电影(传送门: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28357/),这里有一个愤怒的恪守常规的普通邻家老头,一对话痨夫妇和话痨女儿、这里有一只掉了毛的乱蓬蓬的倒霉猫,这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迷人相遇。
西方政治传统 [图书] 豆瓣
作者: 沃特金斯 译者: 李丰斌 新星出版社 2006 - 2
西方的政治传统已深深地和现代自由主义嵌全在一起。现代自由主义笃信有法律才有自由,政府官员必须接受公众奥论的监督。即便是在中世纪时期,这样的信念也以一种形式或其他种种形式塑出西方政治学的预设特性。
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从历史的解度来分析现代自己主义的各种问题,弗雷德里克·活特金斯以一种统称为自由主义之知识史(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liberalism)的角度完成了这一目标:他以历史上各个主要的理论家作为讲座的着眼点,检视自由主义思想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失败与敌人等种种经历,并对那些陷入两难困境的现代自由主义论者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界定和建议。
人间游戏 [图书] 豆瓣
Games People Play
作者: [美] Eric Berne 译者: 刘玎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 2
沟通分析技术(TA)创始人艾瑞克·伯恩的最畅销著作《人间游戏》(Games People Play),自1962年问世以来,50年畅销不衰,累计销售超过500万册。本版为2006年中文简体版的新译版。
A New History of the Future in 100 Objects [图书] 豆瓣
作者: Adrian Hon The MIT Press 2020 - 10
Imagining the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rough its artifacts, from silent messaging systems to artificial worlds on asteroids.In the year 2082, a curator looks back a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ffering a history of the era through a series of objects and artifacts. He reminisces about the power of connectivity, which was reinforced by such technologies as silent messaging--wearable computers that relay subvocal communication; recalls the Fourth Great Awakening, when a regimen of pills could make someone virtuous; and notes disapprovingly the use of locked interrogation, which delivers "enhanced interrogation" simulations via virtual reality. The unnamed curator quotes from a self-help guide to making friends with "posthumans," describ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rtificial worlds on asteroids, and recounts pro-democracy movements in epistocratic states. In A New History of the Future in 100 Objects, Adrian Hon constructs a possible future by imagining the things it might leave in its wake.

Many of these things are just an update or two away: improved ankle monitors, for example, and deliverbots. Others may be the logical conclusions of current trends--"downvote" networks that identify and erase undesirables, and Glyphish, an emoticon-based language that supersedes the written word. More benign are Braid Collective, which provides financial support for artists, and Rechartered Cities, which invites immigrants to revitalize urban areas hollowed out by changing demographics. With this engaging and ingenious work, Hon leads the way into an imagined future while offering read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present.
罪与罚 [图书] 豆瓣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臧仲伦 漓江出版社 2013 - 1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彼得堡。主人公拉斯科利尼夫原在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但迫于穷困,不得不中途辍学。他衣食无着,债台高筑,四顾茫茫,便铤而走险,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财。为了杀人灭口,还顺带杀死了老太婆的妹妹。尽管他有一套杀人理论,在实施杀人计划后,饱受良心的煎熬和惩罚,终于去自首了。他走上了接受惩罚和服苦役之路,决心用人间的苦难来洗净自己的罪孽,洗净自己的灵魂。
创建日期: 2022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