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理想无限人生书单

dreamjn

dreamjn @dreamjn

191 本书  

看理想无限人生书单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8.4 (208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 郭楠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9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dreamjn: 第六季:工作与人生 工作只是为了剁手与干饭? 第八季:阶层固化与流动 消费时代的新穷人:我们为什么都在喊穷?
销声匿迹 [图书] 豆瓣
Ghost Work: How to Stop Silicon Valley from Building a New Global Underclass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 L.格雷 (Mary L. Gray) / (美) 西达尔特·苏里 (Siddharth Suri) 译者: 左安浦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0
好消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自动化永远存在最后一英里悖论。
坏消息!所有人都将被隐藏起来,成为信息机器上默默运转 的齿轮。
高度警觉视为“灵活”,孤立无援称为“自主”,克扣工资只是“技术错误”……
朝九晚五的全职就业逐步瓦解,在家工作得到的却不是自由。
——————————————————————————————————
5年跨界研究,200余次实地访谈,10000余份问卷调查,
揭开即将波及全球数亿人,却鲜少见诸报端的新世界。
荣获——
★《金融时报》2019年评论家精选图书奖
★福特汉姆大学麦格农中心图书奖
——————————————————————————————————
系统出现的一个小故障导致琼的MTurk账户突然被冻结——这是按需工人最可怕的噩梦。“没有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我软件出了问题;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再登陆了,”她说,“我给客服打电话,他们告诉我必须等网站修复这个问题。账户冻结让我损失了近200美元。我失去了高薪工作,原因是平台自己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工作质量有问题。”当事情出错的时候,琼这样的幽灵劳工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别提追索补偿了。“我等了40个小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工作,能不能维持收入,也完全不知道原因。”
人类学家玛丽和计算机科学家西达尔特联手,揭露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背后隐藏的人类劳动力。这支看不见的线上就业大军正不断扩张,它既不存在于现有的法律中,也未得到固有文化的承认,而算法无意识的残酷又带来了诸多未知。
——————————————————————————————————
《销声匿迹》是一部即时的经典之作。它与那些阐明了制造业车间的伟大民族志形成共鸣。然而过去的产业依赖于一个生机勃勃的社区,其中人们一起工作、玩乐、生活。新的数字流水线上的工人们彼此并不相识,对我们而言也是陌生的。他们的不可见性使他们成了幽灵。格雷和苏里让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与他们共情,并认识到我们对于其处境的共谋。通过强调人工智能如何依赖于人类劳动,以及对于提供这些劳动的生命的丰富描述,作者们提出一个有着牢靠基础的面向改善和行动的策略工具包,从而为我们带来了希望。
——玛格丽特·莱维(Margaret Levi, 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
dreamjn: 第六季:工作与人生 人工智能背后的幽灵工作
工作的意义 [图书]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英]詹姆斯·苏兹曼(James Suzman) 译者: 蒋宗强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3
在人类历史上95%的时间里,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将工作置于近乎主宰的位置。
古箴言说,“人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如今大部分人却将生活过成了“泪流满面”的样子。人类从何时开始工作的?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过哪些改变?人被当作生产力工具投入经济增长,又是怎样形成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简史。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类未来,挑战了关于工作变革与人类进化的一些深刻的假设。他融合了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表明虽然我们费尽心力通过工作寻找快乐的意义和目的,但是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过上了工作时长远少于现在但是足够充裕且闲暇的生活。当代社会将人物化为工具,鼓励持续工作以满足经济的无限增长,究其原因,就在于稀缺经济学的引导。人们担忧资源稀缺,因而勤奋工作变得重要,人也变得越来越忙碌。
苏兹曼认为,自动化技术的到来使我们再次处于历史上一个相似的变革时期。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去做重复性的工作,那么人该做些什么才能更有价值。他认为自动化有可能彻底改变人与工作的关系,他并不主张回到原始社会这种激进的观点,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以“富足的原始社会祖先为借鉴,思考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义。这种从工具人思维向“Human Being”的转化,才是他写作本书更真切的建议。
dreamjn: 第六季:工作与人生 原始人每天只工作两小时,今天我们却没有了生活?
寻找门卫:一个隐蔽的社交世界 [图书] 豆瓣
作者: 彼得·比尔曼 译者: 王佳鹏 2022 - 5
【编辑推荐】
一部反潮流的“老式”民族志
一项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集体协作
聚焦社会互动中的张力,理解“日常生活的语法”,探寻未被言明的准则
城市居民会被编织到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关系网络则为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提供了基石。
这是一本关于双重性的书,也是一项对于新专业职工阶级的研究。
社会学的目标不是抽象本身,而是忠实于脉络的抽象。
【内容简介】
为什么门卫这份工作既容易获得又难以获得?为什么门卫既显得整天忙碌不堪又显得无所事事?门卫对住户的了解远远超过住户对他们的了解。门卫知道住户吃什么食物,看什么电影,和谁在一起。虽然门卫对住户的生活十分熟悉,但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却十分遥远。结合观察、采访和调查信息,本书提供了关于门卫的职业角色、大厅动态以及门卫和住户之间极为重要的社会交往的世俗特征的深刻而持久的民族志书写。身为社会学家的比尔曼讨论了门卫如何在安全和监视角色之外履行各种职责。他认为,门卫也是敏锐的管理者,他们必须巧妙地协调社会动态,这是在大型建筑物中生活不可避免的结果,包括策略性地平衡权力和服务意识,以及处理争议。
【名家推荐】
对于那些希望门卫不要再叫他“先生”,担心保姆可能被误认为是情妇,或者想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在门卫可能通过安全摄像头监视的情况下,不在电梯镜子里看自己鼻毛的人来说,《寻找门卫》真是一个奇迹。它为终生尴尬的遮阳伞偶遇提供了理论基础。
——《纽约客》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无论是对社会学入门者,还是对厌倦了生活的人来说都是如此。事实上,即使是不熟悉晦涩的经典社会学学说的读者,也会喜欢这种对纽约门卫世界温暖而细致的描述……值得嘉奖的是比尔曼以一种颇具可读性的方式提出了他的复杂的分析。
——《英国社会学》期刊
不一定非得是纽约人才能欣赏这本书。这是因为它的作者……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他想把丰富的实地田野调查与严谨的正式模型结合起来……就其分析能力和教学创造力而言,它是自身的典范。
——《当代社会学》期刊
通过《寻找门卫》,彼得·比尔曼成为当今城市社会最具独创性、最令人眼花缭乱的记录者之一。在这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中,他展示了日常的城市环境和工作者,就像住宅项目和街角的男人一样有趣,这些都是当代城市研究的标准主题。
——米切尔·邓奈尔,《人行道王国》作者
《寻找门卫》源于比尔曼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大一本科生社会学导论课,其原始面貌是学生在课堂上为这项集体研究所提交的报告。为了这门课和这项研究,学生们分组去曼哈顿的高层住宅进行观察、访谈和记录,并不得不对各种突发问题随机应变。不得不说,能开出这样的课是所有社会学老师的梦想。
——李钧鹏,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编
你有没有想过,在你所在城市的公寓楼门口,那些坚忍、沉着、穿着整齐的男人(是的,他们几乎都是男人)的内心和思想中隐藏着什么?比尔曼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由于自己与朋友的门卫的尴尬互动,他开始对纽约的门卫以及他们与住户之间复杂的关系进行详尽的研究。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体现在对门卫的简短采访中,这些门卫说出了他们(通常是不言而喻的)的想法……他们所揭露的一切值得你付出时间。
——《出版人周刊》
不一定非得是纽约人才能欣赏门卫。这是因为它的作者……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他想把丰富的实地田野调查与严谨的正式模型结合起来……就其分析能力和教学创造力而言,它是自身的典范。
——《当代社会学》期刊
比尔曼的杰出工作值得祝贺。这是大多数对人类互动感兴趣的社会学家都可能经历过的问题,我们中谁不是呢?
——《美国社会学》期刊
比尔曼在纽约成功地延续了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论,并结出了罕见而珍贵的果实……比尔曼的书以这些“文化看门人”的生活经历为基础,他运用理论来理解生活中的行动者,并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看待整体,令人印象深刻。
——《工作人类学评论》
dreamjn: 第六季:工作与人生 做门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馬修.柯勞佛 Crawford, Matthew B. 译者: 林茂昌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0 - 5
◎聯合推薦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
作家、評論家/南方朔
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詹偉雄
作家、漫畫家/歐陽應霽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把過去一度相當普遍,如今似乎在社會上消聲匿跡的經驗——用我們的手去製作和修理東西的經驗——又帶回來了。我們這些坐辦公室的人,經常覺得和物質世界脫節、一種失落感,而且發現,我們說不出這一整天到底做了些什麼。對於那些覺得自己被趕去上大學,然後被趕進辦公室,卻違背自己意向和天性的人,《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努力地去回復手工藝的榮耀,一個值得選擇的人生。
從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立場,柯勞佛質疑把每個人都轉變成「知識工作者」的教育命令,這個教育命令乃是根據一個被誤導的做法,把思考和實做區隔,區隔勞心和勞力的工作。柯勞佛向我們說明,這樣的區分,是一個世紀之前從生產線開始的,對處在這區隔兩邊的人來說,他們的工作都被降格了。
但柯勞佛也提供好消息:手工藝和生產線非常不同,也和低格調的白領工作非常不同。它們需要仔細的思考,中間還不時穿插著真正的趣味。柯勞佛根據自己當過電工和修車技工的經驗,為手工工作的內在滿足感和認知挑戰性做辯護。建築工人和修車技工的工作很安穩,它不能外包,也不會過時。這種工作讓我們和住家附近的社區產生連結,並在從事真正有用的工作中,一種驕傲感油然而生。完全原汁原味,《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散發熱情,喚起自助和動人的反省,思考在一個越來越抽象的世界裡,要如何實在地過生活。
dreamjn: 第六季:工作与人生 博士毕业去修车,值吗?
看不见的女人 [图书] 豆瓣
The Sociology of Housework
7.6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奥克利 译者: 汪丽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9
★ 推荐给对“女性与性别”话题有兴趣的读者!男人更应阅读。
社会学研究、公共领域以男性为主,“她”在诸多领域中被视而不见;在家这一领域中她却被过度可见,几乎家庭必然和女人画上等号,子宫生育,操持家务、照顾孩子的方式,都要被人议论。

★ 著名社会学者,安·奥克利 关于 “女性与家务”的经典著作
英国社会学协会终身成就奖得主 | 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荣誉院士
困于操持家庭与生育之惑,调研40名女性后写成这一家务研究报告。

★ 近年来热议话题,“女性处境”“家务”“生育”,本书均有聚焦审视。 通过本书,回看40多年前40位女性关于“持家”“养育”的口述,体验女性处境的困局与演化。

★ 将家务作为工作研究,回到女性本身,通过她们的眼睛来看待家庭主妇的职业。

★ 用众多真实口述发问:生为女人,如何不困于持家与生育?
家庭内部,事无巨细,你默默地或怨恨地从事着令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却一再被忽视;你成为家庭财务规划者、孩子的照顾者、居家打扫者、家内事务正常运行的操盘者,孩子和丈夫诸多小事的提醒者……种种所谓“小事”相互交集,堆积如山,日日如此,令你忧心如焚、抓狂沮丧。女人,你如何不困于此?

★ 居守在100平名为“家”的空间,温馨港湾神话中,道尽家庭内的徒劳琐碎、倦怠孤独。
—————————————
▼ 内容介绍
十分之九的非职业女性是家庭主妇,十分之七的职业女性也是家庭主妇。
家务不仅是一项女性工作,也是一种大多数人必经的日常生活经验,
英国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先驱女性安·奥克利的社会学经典著作。
她将家务作为工作研究,回到女性本身,通过她们的眼睛来看待家庭主妇的职业。
她着眼“女性与家庭事务”这一话题,采访了40位都市家庭主妇,研究女性对家务劳动的认识、对从事繁复单一的家务的感受,以及她们对不同家务抱持的态度等,并从这些表述后透视家庭内部的结构和分工。
——————————————
▼ 她们说
女人No1:“今天的女性被认为有两种选择——外出工作或待在家里。这就意味着留在家里无关工作。吊诡的是,在工业化世界正朝着每周40小时运作而迈进的时代,女人,她们中很多人每周可能工作至少80小时,则被引导要视家务不是工作。”

女人No2:“无休止的行程……只是为了逃避……徒劳性……‘家务劳动就像一个蠕虫,会蚕食一个人的想法’。就像发烧时做的梦一样,它会一直持续不断做下去,直到你拼命希望有人能给你一拳让自己醒来。”

女人No3:“‘家庭送给女性的礼物之一,是使其成为做家务的直接学徒。’因此要废除家庭主妇的角色,就必须废除家庭,代之以更为开放和多变的关系……人们生活在一个选择和自由延续的亲密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呼吸,找到自己的命运。”

女人No4:“我并不是嫁给了一套房子!我讨厌“家庭主妇”这个词……“哦,你只是个家庭主妇”。……这可是世界上最艰辛的工作……家庭主妇这个范畴概念囊括了一切。”

女人No5:“要是你落下什么没做,十有八九会被发现。如果你做了什么,却不会引人注意。一直如此,不是吗?说实话,我很介意。我曾对丈夫说:“你如果不能夸奖,至少也别废话!”

女人No6:“当你知道自己必须感到满意时,即使真的不满又有什么意义?”
dreamjn: 第六季:工作与人生 我们到底对“做家务”有什么误解?
人的境况 [图书] 豆瓣
The Human Condtion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译者: 王寅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4
在本书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离开了这些条件,生活就不再是“人”的生活了。在此意义上,人是被条件规定了的存在(conditioned beings)。但他们的活动又创造着自己下一步生存的条件,比如劳动超出家庭和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从宇宙的角度对地球采取行动,都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处境。本书在结构上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积极生活”(vita activa)与“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的二元对照。第一章给出的两种生活的对照,为全书确立了一个隐含的背景框架。实际上,只有在此二元对照下,劳动、工作和行动才可能有效地保持自身,因为与两种生活方式相应的,是古代西方对两个世界的想象:柏拉图的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或基督教的尘世之城和天上之城,前者是变化的、有死灭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在那里,制作或工作被当成一切活动的原型,人在制作中模仿神圣世界的创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荣耀都来自后者,后者才是他渴望回归之所。阿伦特认为这种沉思生活高于积极生活的等级秩序,在传统政治思想中导致了对政治的伤害,因为政治哲学家倾向于以制作模式把行动理解为按照某种真理来统治。但对立之消隐的灾难后果,要在世俗化的现代才清晰地浮现出来。在神圣世界不再被信仰,沉思“被逐出有意义的人类能力行列”之后,制作活动也失去了衡量他的产品真实性的标准,作为人造物的世界越来越相对化,丧失了它得以立足的持久性和稳固性。二元世界观的消失,一方面让现代人丧失了作为生存条件的“世界”,另一方面人被抛回到自身,返回到孤独内心来寻求真实性和确定性的基础。“世界异化”和“向自身的回返”最终以牺牲世界和牺牲行动为代价。虽然在现代早期,人作为制造者获得过短暂的胜利,那时人曾被高举为目的,但“由于现代的世界异化和内省被提升为一种征服自然的无所不能的策略,也就没有哪种能力像制作——主要是建造世界和生产世界之物的能力——一样,丧失得如此之多”(本书第242页)。在最后一章,阿伦特哀悼了技艺人(homo faber)的失落:匠人精神始终预设了一个物的世界,在那里,物质闪耀、语词可听,但在世界塌陷,甚至被还原为生物循环意义上的自然的情况下,最终是劳动动物(animal laborans)取得了全面胜利,而这就是我们已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dreamjn: 第六季:工作与人生 反思工作困境,行动即创造
看不见的森林 [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Forest Unseen
9.1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译者: 熊姣 商务印书馆 2014 - 1
这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 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 在这本完全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 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 本书优美的语言使读者把阅读过程看作一次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盛大旅行,而作者则像导游,带领大家探索存在于我们脚下或者藏在我们后院里的奇妙世界。
dreamjn: 第七季:遇见自然 透过一片叶子,就能窥见整片森林?
游隼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Peregrine
9.3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J.A.贝克 译者: 李斯本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7 - 8
达夫·库珀奖获奖作品
纽约书评图书“经典重现”书系选书
赫尔佐格“无赖电影学校”必读书目
影响持续半个世纪的经典首次引进中国
“猎人必须成为他所追捕的猎物。”
内容简介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 平坦的湿地上,J. A. 贝克追逐着一对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他描述这些活动,语言精确,且带有非同寻常的诗意。
他保持这项神秘的个人追求,同时他作为人类自身的意识逐渐消融,转而被一种异己的、无法排遣的鹰的意识所取代。这种不同寻常的蜕变,不可思议又隐隐令人生畏,使得这迷人的篇章成为经典。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观鸟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
名家推荐
厌倦人类世界的人,跟游隼一起飞吧。
——小说家,朱岳
20世纪自然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诗人,特德·休斯
(在书里)你不时能看出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只游隼。而这也正是我在拍电影时所做的,步出自身,神游其外——也就是说走出自己的身体,去到外界的某一点。
——电影导演,赫尔佐格
我拿起它(《游隼》)随手翻开一页。那一页绝妙描绘了一只鸮无声寻猎的画面。我被它的细节击中,震惊于他的文字唤起的听觉上的感受。似乎我正在当时当地,通过作者的耳朵体验那一刻。我翻到下一页,一章没读完我知道我已经被俘获了。
——作曲家,劳伦斯·英格里斯
现在,我不再认为《游隼》是一本关于“成为鸟”的书。更准确的说,这本书是在写“想成为一只鸟而不得”。
——自然文学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
dreamjn: 第七季:遇见自然 “在风中,它们才算真正活着”:游隼的野性世界
在漫长的旅途中 [图书] 豆瓣
8.6 (30 个评分) 作者: [日] 星野道夫 译者: 蔡昭仪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2
单独在零下四十度的冰河地带扎营一个半月,所拍摄所写下的冰河挤压滚落至海中的声音;长期在海湾中冒着酷寒与浪涛,划着小独木舟来回巡弋所捕捉到的座头鲸深潜前扬起尾鳍的画面;一个人横跨阿拉斯加的四季,在各地扎营所记录下的驯鹿……
日本国宝,极地摄影家星野道夫最后遗作。旅居阿拉斯加二十年,长期只身行旅于酷寒的极北大地,对于生活在严苛自然环境中的人与动植物,以镜头和执着投注关怀的目光,同时也以无尽的温柔笔触,诉说重新省思所谓“丰富人生”与“幸福”定义的静谧话语。
透过书中真切质朴与撼动心灵的叙事构图,读者可以跟随星野道夫深印在大地上的足迹,沿着一幅幅的照片,将眼光延伸到清澈深沉的极北大地,进行一场回归自然的心灵之旅。
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dreamjn: 第七季:遇见自然 她流着泪,给鲸跳起了一支感谢之舞
森林、冰河与鲸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7 (79 个评分) 作者: [日]星野道夫(Michio Hoshino) 译者: 曹逸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2
编辑推荐:
1、“摄影界的芥川奖”得主佳作重现:“一张照片,一盒卷。”甄选120幅标志性的极地摄影作品,记录星野道夫旅居北极二十年光影。
2、作者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首次披露:收录《西伯利亚日志》(1996年6月30日~7月27日),记录星野道夫最后时光的点滴瞬间。横跨白令陆桥,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英雄的最后一抹色彩。
3、六十四开文库本,向日文初版致敬:星野道夫自然文库系列三书,开本小巧,顺纹易翻;通勤旅行,熨帖称手;专色封面,醒目耐磨。熊伴野趣,雪映清凉,身未动,心已远。
内容简介:
《森林、冰河与鲸》是生态摄影师、旅行作家星野道夫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曾连载于《家庭画报》,后因作者在堪察加半岛遭遇棕熊袭击,不幸离世,戛然而止。这部夹杂着人类学田野笔记的趣味的图文旅行手记,被星野道夫研究者誉为高峰和经典。书中,他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开始,一路向北,跨过白令海峡,再向西,完成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从美洲到亚洲的文化寻根之旅。途中,作者记录下与部族长老的会面,以及找寻神话起源的经过,以及森林、冰河与鲸,三个关键词串联起一个永恒的主题——时间。回到洪荒,从自然中获得直觉与领悟,坚持不懈地用照片与文字去表现真理,以体验和温度,得到幸福。
dreamjn: 第七季:遇见自然 她流着泪,给鲸跳起了一支感谢之舞
森林之歌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Finding the Mother Tree: Discovering the Wisdom of the Forest
8.3 (7 个评分) 作者: Suzanne Simard / 苏珊娜·西马德 译者: 胡小锐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6
在这本书中,西马德讲述了自己的独特人生旅程。她的人生与探索森林隐秘地下网络的研究并行。森林中的树木与真菌互利互惠,构建一张错综复杂的“树维网”,就像我们的神经网络或者互联网一样,养分、水分都能通过它传递;树木之间借此交流信息,守望相助。树维网的中心是母亲树,它们用强大的力量连接并维持着周围所有的后代。在一片有活力、能自我复原的森林中,竞争关系并非永久的主题,树木之间、树木与真菌之间的合作关系远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利他才能自利。
人类同样如此,我们与亲人、爱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交织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为我们提供难能可贵的支撑和帮助,是我们前行中不断回顾和汲取能量的根源,也赋予我们治愈创伤的力量。
这本书会永远改变我们看待树木的方式,也提醒我们倍加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
dreamjn: 第七季:遇见自然 树木之间也会对话、哺育、发出爱的信号?森林的地下世界
海鸟的哭泣 [图书] 豆瓣
The Seabird's Cry
9.3 (37 个评分) 作者: [英]亚当•尼科尔森 著;[英]凯特•博克瑟 绘 译者: 木草草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7
◎ 杰出的自然主义非虚构作品
◎《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
◎ 荣获英国自然与旅行写作至高奖——温赖特奖
----------------
海鸟是海上与风中的⼤师,是唯⼀⼀类在陆地、海洋与天空都能⾃在⽣活的⽣物,⼀直为⼈类所着迷。
它们在地球上极为艰难的环境中成长,并已存活了⼀亿年,但如今似乎正在被我们摧毁。它们的数量正直线下滑,在过去的六⼗年⾥少了三分之⼆。许多海鸟在海湾与栖息地哭泣,许多海鸟将成为回忆。
《海鸟的哭泣》将带领我们游历信天翁、海鹦、鲣鸟等⼗种海鸟的栖息地,从赫布⾥底群岛到奥克尼群岛,再到设得兰群岛,并配以栩栩如⽣的海鸟⼿绘插图。
亚当·尼科尔森将历史、传说、诗歌、民俗学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动揭⽰海鸟动⼈的⽣活细节和惊⼈的⽣存智慧:它们⾝体的运作⽅式、令⼈⽬眩的⽅向辨识技能、能够运⽤嗅觉捕鱼或寻觅归途的能⼒以及懂得赖以为⽣的风运作的规律等,并以讲故事的口吻和⽂学性的笔触描述海鸟世界的爱、失去与残忍,让我们忍不住觉得,海鸟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
----------------
◎ 海鸟的悲惨现在,也许就是人类的未来
以全新的目光看待周遭世界,唤醒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如果没有了海鸟,人类也将无法存续;唯有真正理解海鸟的世界,我们才知道如何去挽救。借海鸟的视角,帮助我们重新思索人类在天地间的定位。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亚当·尼科尔森写给海鸟的挽歌
结合历史、传说、诗歌、民俗学和现代科学的知识,以讲故事的口吻和⽂学性的表达,⽣动描述海鸟动⼈的⽣活细节和惊⼈的⽣存智慧,带你探寻⼗位海洋旅⾏家的秘密⽣活,揭⽰海鸟濒临灭绝的真相,引发⼈们对⾃⾝⾏为的思考。
◎ 透过海鸟的眼睛,看到世界最好与最坏的模样
海鸟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和人类一样,每种海鸟都有专属的性格,也有共通的欲望和诉求:它们是⾼效的捕猎者、稳重的投资者、凶猛的弑亲者……⽣与竞争、爱与失去、美与残酷,关于海鸟世界的种种真相,刷新你我的世界观。
◎ 许多你不知道的海鸟“超能力”,充满许多迷人的细节,让你的思绪插上翅膀自由飞翔
剪水鹱能够通过嗅觉找到回家的路?每只海鹦的脑海里都有一幅北大西洋的概念地图海鸦能潜到水下超过180米深的地方?三趾鸥体内的压力荷尔蒙可以衡量海洋中的鱼类资源是否丰富……
◎ 搭配大量的纪实图表和手绘插图,直观展示海鸟的多样形态
栩栩如生的手绘插图,细腻描摹海鸟的形态;丰富的纪实照片和图表,深刻记录海鸟的生存环境。
----------------
继《寂静的春天》之后最重要的书。美丽,迷人。
——戴夫•希利(地理学家)
《海鸟的哭泣》是一部伟大的书,一下子就跻身于现代鸟类书籍中最伟大的作品之列。
——蒂姆•迪伊(英国作家)
我为之深深着迷——我的思绪随着书中精妙优美的文字不断转向、升华。这本无与伦比的作品轻而易举地将神话与科学同时囊括其中,而且还对鸟类的脆弱性与不可思议之处时刻保持警觉。这样的书能够让你的思绪插上翅膀自由飞翔。
——罗伯特•麦克法兰(著名自然写作作家)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海鸟的,而是关于有翼生物的生活之歌,它们共享我们的星球,却仿佛居住在另一个世界。
——卡尔•萨菲娜(《蓝色海洋》和《超越语言》的作者
《海鸟的哭泣》优美的文笔以及人类对海鸟本身的好奇和同情,都令人着迷不已。这是一种持续而有力的呼声,要求我们对海鸟独特的生存环境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华尔街日报》
奇妙而抒情,《海鸟的哭泣》深入自然史的艺术和科学领域,就像书里所研究的海鸟一样优雅。——《波士顿环球报》
没有谁能像尼科尔森这样以如此的深情与洞察力,对海鸟的习性、栖息地研究得如此深入……他将带领我们踏上奇特而变幻的旅程,让我们领略到有关海鸟的历史、文学与生物学的魅力。
——《BBC野外生活》
一部非同寻常的书,必将成为经典。
——《金融时报》
这本书和军舰鸟一样无可挑剔,翱翔于自己的天空,极致地专注,出奇地华丽。
——《华盛顿时报》
dreamjn: 第七季:遇见自然 向地平线飞去的海鸟,有着人们触不可及的爱情故事
美国山川风物四记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艾温·威·蒂尔 译者: 颜元叔 / 南木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顶级的奖项:五十年间,普利策奖第一次颁发给自然文学作品
★顶级的作者:《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森导师艾温·威·蒂尔,自然文学的最高奖项约翰•伯勒斯勋章获得者,生物学、文学、摄影学领域的顶级专家。
★顶级的内容:十五个春夏秋冬,七万六千英里旅程,上百张摄影大奖级照片,记录关于自然,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这里有你知道却从来没想明白的,有你认识却完全不了解的你从没听说过的,有文艺范儿的自然,有高格调的自然,有趣味横生的自然,有呆萌的自然,有情怀的自然,有哲思的自然,带你进入一个一直在你身边,却被忽视的美妙世界。
★顶级的译者:香港著名翻译家,古朴优雅译文,呈现季节精华
★顶级的装帧:“世界最美图书”书籍装帧大师朱赢椿年度力作
★顶级的编辑、审稿团队:专业编辑团队三年磨砺,国内顶级生物命名专家审稿,严谨的博物美学
美国自然美学大师艾温·威·蒂尔耗时十五年,行程七万六千英里,记录美国大陆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风貌,写就了“美国山川风物四记”这部里程碑式的杰作。这部作品以平实却又精妙的语言深入记述了自然中的生物在四季更迭中生生不息的活动,以博物学家敏锐的感官与作家优雅的手笔展现了一个我们无从感知的美丽世界,这里充满了炫目的色彩,悦耳的乐音,馥郁的香气,置身于这个波澜壮阔却又精致入微的世界之中,我们疲惫的身心被注入自然的原力,顺从地放下肿胀的自我,谦卑而平静地感受那股令人惊叹却被我们忽视的巨大力量。这便是人与自然共生共栖的伟大哲学,一种让一切都变得更美好的心境。毫无疑问,“美国山川风物四记”是自然文学史上最撼动人心的诗意之作。
dreamjn: 第七季:遇见自然 我们会渐渐忘掉四季吗?时序交替的黄金年代
冬日的世界 [图书] 豆瓣
作者: 贝恩德·海因里希 译者: 赵欣蓓 / 岑少宇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5
寒冬严重影响着构成所有生命的最基本的要素———水,所以动物在生理和行为上必须彻底改变才能应对环境的巨变。有些动物通过产生抗冻剂来生存,有些动物则必须保持持续的运动才能维持高体温。即使动物可以避免被冻死,它们仍然要在一切都很匮乏的冬日时节设法找到食物,或者从资源充裕的时期就开始贮藏食物。
从温血飞鼠和小型戴菊到沉睡的黑熊,从休眠的龟到冰冻的昆虫和蛙,动物王国依赖着让人难以置信的进化创新才能在冬天生存。与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条件限制的人类不同,大多数动物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之强,令人惊叹。在本书中,生物学家、插画家和获奖作家海因里希探索了冬日的树林,对似乎永无穷尽的动物们的创造力充满兴趣,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大自然的无尽痴迷。
dreamjn: 第七季:遇见自然 小小毛虫身上,藏着多少自然的奥秘?昆虫的隐藏和伪装
夏日的世界 [图书] 豆瓣
作者: 贝恩德·海因里希 译者: 朱方 / 刘舒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3 - 11
林蛙为什么在交配前会组建合唱团?毛虫为什么要变色,有时还会模仿成蛇的样子?蝉为什么在天气最为酷热的时段最为活跃?蜂鸟在开始跨越墨西哥湾的远征之前,是否知晓它们在途中将会遇到什么情况?百岁兰是如何应对沙漠的极端环境条件的?为什么一些树木明明还可以享受3个月的温暖时光,便早早停止了长高?……作者博物学家贝恩德·海因里希怀着对充满活力的自然界生命的敬畏,凭借非凡的专业知识,以生动的笔触和精美绝伦的插图,对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生命之谜进行了探索。《夏日的世界:恩赐的季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了无尽奇迹的夏日世界的美妙画卷。
dreamjn: 第七季:遇见自然 小小毛虫身上,藏着多少自然的奥秘?昆虫的隐藏和伪装
沙乡年鉴 [图书]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译者: 侯文蕙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 1
《沙乡年鉴》这一著作中,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创造了一种新的伦理学──土地伦理学。他认为,新伦理学要求改变两个决定性的概念和规范:1,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一个事物趋向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2,道德上"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赋予它们永续存在的权利。为此,他提出"大地共同体"概念。他说:"大地伦理学只是扩大了共同体的边界,把土地、水、植物和动物包括在其中,或把这些看作是一个完整的集合:大地。"人只是大地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而不是土地的统治者,我们需要尊重土地。  但是,现在人类还是以土地的征服者和统治者的角色出现。例如我们的自然利用,完全是经济主义的。它还是由经济私利完全统治着,不仅强调大地经济利用的可行性,并且认为永远具有经济利用的可行性。这是它的一个最基本的弱点。然而,这种完全以经济私利为基础的大地利用是难以奏效和持久的。
dreamjn: 第七季:遇见自然 人类“改造自然”,让土地正面临“死亡”?土地伦理
杂草的故事 [图书] 豆瓣
Weeds
8.1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梅比 译者: 陈曦 译林出版社 2015 - 6
理查德·梅比:当代不列颠最伟大的博物学作家
一部跨越园艺、文学、历史的典范之作!
杂草的传奇故事 野性从未走远……
杂草是某种类型的植物还是一种人类的思维?它们是生物品种还是文化的产物?它们为何存在?如果没有它们,世界将会怎样?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梅比讲述了在人类与自然的抗争过程中,四处流浪的杂草是如何被定义、被诠释、被限制和被不公平地对待,又是如何冲破文明的边界并影响人类对自然的看法。理查德•梅比一方面为自然界不被待见的植物辩护,一方面从历史、小说、诗歌、戏剧和民间故事中钩沉杂草与人类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文明背后的野性从未走远,一部立足英国本土的杂草变迁史,却勾勒出全球化视野中一幅包罗万象的野生植物迁徙和狂欢的图景。
dreamjn: 第七季:遇见自然 “没用的”植物就是杂草?
荒野之境 [图书] 豆瓣
The Wild Places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译者: 姜向明 / 郭汪韬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9
《荒野之境》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2007年所作,他“松散的行走文学三部曲”的第二部,寻访英伦三岛最后的荒野,用双足绘制几被遗忘的自然地图。
从苏格兰的拉斯海角到多塞特的“陷路”,从诺福克的风暴海滩到埃塞克斯的盐碱滩和河口,从兰诺克的大沼地到奔宁山脉,麦克法 伦日间攀援、行走、游泳,入夜,则露宿于荒野之上、密林之中、峭壁之巅。他的旅途导演着人和文化、过往和现在,让它们紧密地交织在这些地点之中。每一章都是一段旅程,每一段旅程都是一个角度,辨认、摩挲荒野的某种特质。
麦克法伦一贯行文如诗,不仅能描绘出自然的风貌和表象之下的能量与机理,也能刻画自我与自然交汇时感官和内心的种种感触,读者似乎就在字里行间与作者一同远行。他曾说过,出色的自然文学能够引导读者“萌生新的行为形式,新的道德意识,以及对于自然世界更为强烈的关切”,此书是最佳示范。
dreamjn: 第七季:遇见自然 找寻荒野:从城市脱身,去往自由开放的开阔地带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Why We Get Sick
8.7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伦道夫·M·尼斯 / [美] 乔治·C·威廉斯 译者: 易凡 / 禹宽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3
有没有想过,人为什么会发烧、发炎?孕妇的“晨吐”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许多人小时候不爱吃青菜,长大之后就爱吃了? 焦虑、抑郁和精神疾病这么糟糕,自然选择为什么留下了它们?
演化理论是人类理解自然规律的重大突破。人是演化的产物,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自然也遵循演化规律。主流生物医学 探究疾病的生理过程、分子机制, 进而对症下药、精准治疗。在本书中,作者主张从演化的视角审视人体、疾病、衰老等健康议题, 别开生面,旁征博引,启发思考,对广大普通读者及专业人士都不无裨益。
“没有演化之光,医学的一切问题都无法得到理解。”读过本书,相信你看待人体与疾病的眼光会有所不同,对演化理论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dreamjn: 特别季:生命书单 身体不会说话,我们要学着读懂它
创建日期: 202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