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理想无限人生书单

dreamjn

dreamjn @dreamjn

191 本书  

看理想无限人生书单

The Elmhirsts of Dartington [图书] 豆瓣
作者: Michael Young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oks 1982
The story of two remarkable people and the place they made, is told in this book by one who was himself intimately involved in their work.
Michael Young recounts the lives of Dorothy and Leonard Elmhirst - She the daughter of an American millionaire; he the son of a Yorkshire parson and secretary to Rabindranath Tagore in Bengal before he married Dorothy. He also tell the story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Dartington Hall Trust and its aims and achievements up to 1978.
dreamjn: 第十一季:实践乌托邦 英格兰的庄园乌托邦 |《达廷顿的埃尔姆赫斯特夫妇》
Living In Utopia [图书] 豆瓣
作者: Lucy Sargisson / Lyman Tower Sargent Ashgate Publishing 2004 - 9
dreamjn: 第十一季:实践乌托邦 在新西兰投奔草莽 |《生活在乌托邦》
成为母亲 [图书] 豆瓣
A Life’s Work:On Becoming a Mother
7.4 (30 个评分) 作者: [英]蕾切尔·卡斯克(Rachel Cusk) 译者: 黄建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没有女人天生是母亲
洞幽察微的生育记录,道出女人的焦虑与煎熬
感谢时代,生育终于也和婚姻一样成为了可讨论的问题
怀孕生子不仅区分了男人和女人,也区分了女人和女人。怀孕生产后,女人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她体内存在另一个人,孩子出生后便受她的意识所管辖。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经历从出生到独立这一异常艰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征用某个女人的一段生命。
《成为母亲》忠实地呈现了这段生命。它是一种寻常生活从不可见、不可感,向激烈的热情、爱与奴役转变的过程,它还是一种束缚,一种妥协。
身为女人,成为母亲是什么感受?照顾一个幼小的婴儿又是什么感觉?而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母亲又作何感想?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记下了自己那一年包含多重面向的的经历:个人自由、睡眠和时间的终结,对人性和艰苦工作的重新认识,追寻爱的真谛,游走在疯狂和死亡之间,对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对母乳喂养的思考……
dreamjn: 第十二季:母职难题 生育,女性无法推脱的使命?新手妈妈初长成
成为母亲的选择 [图书] 豆瓣
8.3 (49 个评分) 作者: [以]奥娜·多纳特 译者: 林佑柔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1
“如果能带着现在所拥有的认知和经验重返过去,你还会让自己成为母亲吗?”
历时五年、横跨三代母亲的权威调查 重新言说一份被视为“禁忌”的情感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 在德国、以色列等多国引起热烈讨论
“我们女性需要把世界掌握在我们手中,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女性需要主宰自己的身体和人生;也需要主宰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想象力。”
——————
编辑推荐
1.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被翻译为近十种语言,在以色列、德国等地引发热议。
2.“我爱孩子,但后悔当妈妈。”首度聚焦“后悔生育”的话题,采访二十三位后悔生育的母亲,倾听她们的真实心声,展现女性生育前后的情感历程。
3.后悔并非不存在,只是不被允许言说。探究“禁忌”情感背后的社会成因,为更多的女性创造出选择的余地。
4.将“母亲”身份拉入到公共领域的探讨之中,剖析“母亲”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正视“母亲”面对的社会压力。
_________
“你绝对会后悔没有生孩子!”2008年,当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开始进行一项名为“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时,这句警告始终回荡在她的脑海里。
母性是天生的吗?成为母亲是女性的天职吗?在其后的五年,这些问题始终伴随着多纳特和她的调查,并最终发展为《成为母亲的选择》一书。
在本书中,多纳特采访了二十三位以色列女性,无论其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已为人母。通过长期的跟踪采访,多纳特追溯了这些女性成为母亲的历程,分析她们在孩子诞生前后的情感世界,调查她们如何认知和化解生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成为母亲的选择》用女性自己的声音,展现了立体、复杂的母亲形象。
dreamjn: 第十二季:母职难题 成为母亲,是妈妈们最后悔的决定?
最好的决定 [图书] 豆瓣
Selfish, Shallow and Self-Absorbed: Sixteen Writers on the Decision Not to Have Kids
7.9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梅根·多姆(编) 译者: 于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6
● 十六位没有选择生育的作家,坦诚地分享自己对这一至为重要的人生决定的思考
●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你比别人更自私,不代表你讨厌孩子,也不代表不能承担社会责任
● 呈现了“边缘群体”生活和决定的复杂性,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领域有标志意义的分析样本
● 有助于读者理解特定生育率低下的人口趋势的社会和心理成因
● 著名翻译家于是倾情翻译
本书是十六位作家对生育、家庭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书中十三位女性、三位男性作家的共性是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生育,但每个人抵达这一决定的原因都不相同,但他们都以令人钦佩的坦诚,探讨了和生育命题息息相关的“孤独”“自我实现”“生育本能”和“童年创伤”等主题。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讨厌孩子、比其他人更自私,或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童年创伤,也不代表不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一重大的选择是个人经历、家庭观念和社会影响汇聚的结果。书中的十六位作家位作家都积极地面对无子的生活,他们也理性地探讨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成见,更展望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不可逆的文化转变。
十六位作家代表了虽然属于少数、但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声音。这本合集也回应了过去二十年社会组织的巨变对家庭以及情感结构造成的冲击。对人生终将孤独的可能,我们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如何忠于自我的决定,并在日常生活里承担这一决定带来的后果?本书可被视为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领域有标志意义的参考样本。
dreamjn: 第十二季:母职难题 选择不生育,就是不完整的人生?
女人所生 [图书] 豆瓣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艾德丽安·里奇 译者: 毛喻原 / 毛路 重庆出版社 2008 - 1
《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主要内容:“为了帮助所有女性始终做出真实的选择,”艾德丽安•里奇写道,“我们需要深刻地理解父权文化中母性所表现出的力量和无力。”在这本具有里程碑影响力的书中,里奇的研究对象涉及体验与成规。体验是她自己的――作为女性、诗人、女权主义者以及母亲――但这是受制于成规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以不同形式加诸于不同地域的女性。里奇以个人的材料、经历、研究成果和文献为素材,创作了这本具有普遍重要性的著作。
dreamjn: 第十二季:母职难题 做一个“好妈妈”的规律 ,开始打破!
母乳主义 [图书] 豆瓣
Lactivism:How Feminists and Fundamentalists,Hippies and Yuppies,and Physicians and Politicians Made Breastfeeding Big Business and Bad Policy
8.1 (13 个评分) 作者: [加]考特妮·琼格 译者: 张英杰 2022 - 6
【编辑推荐】
★回顾育儿方式的变化潮流,探究母乳喂养如何从个体选择演变成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
“自1995年以来,没有哪项大众哺乳倡议对女性的偏好和选择表示过支持。”
在极端的母乳喂养倡导者眼中,母乳喂养是一项强制要求、一场道德运动、一种区分好父母与坏父母的方法,甚至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安慰剂,却独独不再是母亲喂养孩子的其中一种方式。
★透过十数位哺乳期母亲的真实经历,深入反思母乳喂养文化中的社会问题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女人不给孩子哺乳。不过,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所有女人都给孩子哺乳。”
世上约有15%的女性患有泌乳衰竭或乳房发育不全,并非所有女性都能泌乳,也并非所有女性都能分泌出足够喂饱孩子的乳汁。顽固地拒绝接受这一生理事实,不论对母亲还是孩子而言,都是一种残忍。
★职场歧视、道德绑架、公共设施不足、社会福利缺失、疾病与疼痛……直面哺乳期母亲被忽视的困境
“基本上每一位和我谈过上班吸奶问题的女性都经历过不快或尴尬;她们都说自己经常遭到同事的批评或嘲笑,而且他们往往把这种批评和嘲笑装作是玩笑话。”
母乳喂养的背后,是大量的母亲们难以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的无数个日夜,可她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她们为此遭遇的种种不公与困境,却鲜有人提及。比起强调让婴儿喝母乳,正视这些付出与遭遇才更能真正地为母亲和孩子们带来福祉。
★以医学研究成果和大量统计数据,客观分析母乳优劣,破除“母乳神话”
“新生儿父母希望找到一种‘万灵丹’来保护他们娇贵的宝宝,但母乳喂养并不是这种‘万灵丹’。”
在利益驱使下,母乳被各方利用巧妙的话术,吹捧成了包治百病的“液体黄金”。然而以平均概率计算,母亲们花费几千上万个小时给婴儿哺乳,才能预防一例耳部感染或肺炎,预防各种慢性病乃至癌症的作用更是无稽之谈。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2号作品。
医生、专家、媒体,甚至你的长辈和伴侣,都在强调母乳相对奶粉的优势,“每个妈妈都应该给孩子哺乳”也已成为共识。然而母乳喂养对母亲,尤其是职场妈妈造成的困扰却被忽视了:不完整的睡眠、价格不菲的哺乳用具和服务、生理上的忧患、在公共空间哺乳的尴尬、职场的骚扰和歧视,还有更重要的——来自社会、亲属、以及自我的德道压力。
本书作者考特妮·琼格是一个选择哺乳的母亲,在与其他年轻妈妈交流哺乳的经历时,看到了在母乳喂养被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背景之下,母亲们遭遇的各种困境。她广泛研究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医学专家、研究人员、母乳喂养倡导者和十数位母亲,展现了母乳从个人选择转变成德道义务的过程,呼吁社会各界关于母乳喂养的讨论能够回归理性,卸下母亲们的道德枷锁,将喂养方式的选择权归还母亲。
【媒体推荐】
“琼格提出了一些深思熟虑的观点,反对将(母乳喂养)视为母亲们最或唯一可接受的选择。”
——《出版人周刊》
“她向读者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重新流行母乳喂养的现代世界……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分析了简单的哺乳如何通过使用吸奶器变成机械过程,并提供可销售的商品:母乳……这是对许多‘当代母乳喂养文化陷阱’冷静而深入的分析。”
——《柯克斯书评》
“(琼格)揭露的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但也许最有趣的是琼格敏锐地观察到,人们如此热情地宣传的并不是真正的母乳喂养——即用母乳喂养婴儿——而是将母乳作为一种产品。这给各种收入水平的职场妈妈们带来了压力,她们不得不在不具备理想条件的环境下吸奶。然而对她们和她们的孩子最有利的,实际上是带薪产假(或者仅使用配方奶)……琼格敏锐的分析和幽默让读者沉浸其中。”
——《纽约时报》
“一部高度可读的作品……琼格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如果女性应该对自己的生殖活动有‘选择权’,那为什么她们不能选择如何哺育自己的孩子?”
——《旗帜周刊》
“(琼格)的研究非常广泛……本书阐述了妇女的选择如何变成了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在美国,一些政策巩固了落后的科学,损害了妇女的权利。”
——《货架意识》
“琼格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群体如何解读‘乳房是最好的’的口号,以反映他们自己的议题。”
——《华盛顿邮报》
dreamjn: 第十二季:母职难题 母乳喂养,是爱孩子的必修课吗?
职场妈妈生存报告 [图书] 豆瓣
Making Motherhood Work. How Women Manage Careers and Caregiving
作者: (美)凯特琳·柯林斯 (Caitlyn Collins) 译者: 汪洋 / 周长天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0 - 11
☆腾讯新闻&BOSS直聘联袂推荐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获奖图书×公理商业图书奖铜奖作品
☆历时5年,135位职场妈妈,4种迥异的家庭福利政策模式,刷新你的“妈妈观”!
☆直击当代职场妈妈的焦虑根源,颠覆工作与家庭平衡的传统目标
瑞典为什么有“爸爸月”?德国的产假为 什么从3年缩减到12个月?意大利的婆婆也带娃?美国的“妈妈岗”是什么?
☆职场妈妈的未来会好吗?
时代在进步,女性要真正走出困境,还要激发男性的觉醒,不光两性关系需要一个全新的定义,婚姻与育儿的价值一定也需要重估。
从个体家庭到公共社会,是时候重新分配育儿责任了!
当一名职业女性成为妈妈,她必然要面临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冲突,这是理所当然的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
本书以美国职场妈妈的困境为出发点,选取了社会政策和文化环境非常不同的四个国家——瑞典、德国、意大利、美国,对其中的135位中产阶级职场女性进行访谈,调研她们想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以缓解工作和家庭的冲突,从而从国家制度、市场配置、文化氛围等角度,试图勾画一种对职场妈妈更为公平并能够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持的社会图景。
dreamjn: 第十二季:母职难题 工作和家庭,是必须兼顾还是做出取舍?
请照顾好我妈妈 [图书] 豆瓣
엄마를 부탁해
8.0 (24 个评分) 作者: [韩]申京淑 译者: 薛舟 徐丽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3
为了给年迈的父母过生日,五个子女邀请他们来首尔。在首尔的地铁站,妈妈却走失了。丈夫和子女相互 埋怨,散发寻人启事,想方设法寻找她。他们追寻她的踪迹,复原有关她的记忆……这才发现,竟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她。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我们拼尽全力,离开家乡,一路成长,却终于长成 了父母的客人。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母亲的故事。命运让她出生在无法主宰自己人生的年代,她逐渐忘记少女时代的梦想,成为“母亲”,为家庭和儿女奉献一切,湮灭了自我。可她以令人难以想象的坚韧,繁衍出更多的爱。母亲们犹如空壳,站在今日之你我的身后。我们依赖她却也推开她。
从现在开始,从这本书开始,倾听她的故事,珍惜转瞬即逝的时间,一切都还来得及。
----------------------------
缔造300万册畅销奇迹的韩国文学神话,
获第五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
申京淑是第一位获此奖的女性作家。
dreamjn: 第十二季:母职难题 除了是我的妈妈,你还是谁?
妈妈走后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Crying in H Mart
7.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米歇尔·佐纳 译者: 蔡雯婷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1
☆奥巴马年度荐书
☆美国亚马逊年度百佳TOP2,1.5万读者4.5星推荐
☆全球读者票选Goodreads年度最佳回忆录,21万读者打分4.29/5
☆感动全美的惊人处女作,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超过一年
☆《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早安美国》《娱乐周刊》《费城询问报》等媒体年度选书
☆无法理解女儿的严厉母亲,无法满足母亲期待的叛逆女儿,在最后的告别时刻,所有的母亲和女儿终将相遇
——————
以血泪书写的悼念之书
以伤痛铺就的理解之路
以食物构筑的安慰之处
-
2014年5月的一天,米歇尔接到一通电话,得知母亲患癌的消息,随即回到家乡照顾母亲。
米歇尔的母亲是韩国人,父亲是美国人,她从小成长于两种文化之中,却无法靠近任何一种,青春期时,因执着于自己的音乐梦想而与母亲势同水火。
在陪伴母亲的日子里,母女二人进行了从不曾有过的交谈。几个月后,母亲离世,为了纾解心中的哀痛,米歇尔开始去一家母亲时常光顾的亚洲超市,试着做母亲曾给她做过的韩国食物,并真诚地写下了自己的内心告白。
挣扎于两种文化旋涡中的米歇尔,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在这场关于爱与失去、自我确认与伤痛疗愈的回望之旅中,她找回了母亲赋予她的品位、语言和天赋,也在食物与音乐构筑的空间中,让母亲“重生”。
——————
《妈妈走后》有力地描绘了一段复杂的母女关系,佐纳清晰而坦率地写了她母亲的离世。佐纳探索了食物和身份之间的联系,她对食物的描述把我们带到她旁边的餐桌上。这本书揭示了在失去母亲和通过烹饪韩国食物让母亲“起死回生”的过程中,佐纳如何成为她自己。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这是一部温柔、优美、令人心痛的书,讲述食物如何将我们与已故之人紧紧相连。佐纳对海鲜葱饼、松仁粥和紫菜包饭等菜肴的描述令人垂涎,她的故事流畅、诚实、亲切。当所爱之人去世时,我们会打开所有感官去寻找他们存在的迹象。佐纳让我们通过味觉进入故事,这一点使她的作品与众不同。
——柯克斯书评
这是一部温暖、全情投入的文学作品,它真诚而细致地描述了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悲痛,其中也夹杂着希望、幽默、美好和清晰的观察。这本书不容错过。
——《西雅图时报》
我读《妈妈走后》时,心快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了,在这部文笔优美的回忆录中,米歇尔·佐纳扣人心弦地描绘了母女之间永不消逝的联结,触及爱、摩擦、忠诚与悲伤。所有的母亲和女儿都会在这本书中认出她们自己,也认出彼此。
——丹妮·夏彼洛,《母亲的模特》作者
《妈妈走后》是一个奇迹:一个美丽、深切动人的关于母亲与女儿、爱与悲伤、食物与自我认同的成长故事。它震撼了我,也让我心碎。
——艾德丽安·布罗德,《我的母亲、她的爱人,还有我》作者
dreamjn: 第十二季:母职难题 母女关系:在青春期走散,在食物里重聚
私立小学闯关记 [图书] 豆瓣
6.8 (11 个评分) 作者: 槙原久美子 译者: 刘晓婷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太郎五岁时,槙原久美子听取朋友的建议,舍弃教学品质日益下滑的公立小学,将太郎送到私立小学。
然而,进入私立小学只是长期严酷竞争的开始。身为母亲,久美子既要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应付学校的繁杂要求、帮助太郎追赶其他同学的进度,还要和其他家长“斗智斗勇”,获取学习情报。面对苛刻死板的应试教育、复杂的人际关系、激烈的校园竞争,久美子和太郎的冲突也越来越频繁……
槙原是一位非常专业的记者,她的叙述和太郎的日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环境和淘汰焦虑,并向父母和教育者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为孩子寻找“最好的”教育,还是“最适合”的教育?
【编辑推荐】
★从奋起竞争到激流勇退,“退赛”母亲回忆顶尖小学艰辛求学路。
——本书讲述了母子二人通过艰难补习考上私立小学,最终却在繁重课业和残酷竞争中选择离开的故事。透过母子二人的小学奋斗史,见证他们的收获与挫败、成长与反思,反照出当代精英教育的另一个侧面。
★走进全日本最顶尖的私 立小学,什么样的学生才能赢在人生的起跑线?
——掌握一门乐器,独立撰写一份历史调查报告,自己做一个小发明并拿到专利。六年级就能在海里游两公里,会背着背包在山间远足,在家里下厨做饭。当然,这都建立在门门功课全A的基础上。
★孩子上学,家长受累,直击新时代超级妈妈的两难窘境。
——白天抓日常生活起居,晚上为了作业和课与孩子斗智斗勇,还要处理同其他母亲和老师的复杂人际。作者久美子最终选择辞职,回家做全职妈妈,结果发现在如今,当母亲比上班还累。
★久美子的记述和太郎的日记可以帮助今天的家长反思以下问题:
精英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打造过人优势,但是否磨灭了他们的个性?
家长的投入对孩子不可或缺,但过度控制是否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主性?
高标准可以磨练孩子的承压能力,但是否损伤了他们宝贵的自尊?
我们应该为孩子寻找“最好的”教育,还是“最适合”的教育?
★内附精美插图和太郎日记,生动还原母子二人闯关心路
★《他乡的童年》导演、媒体人周轶君诚心推荐
dreamjn: 第十二季:母职难题 “鸡”娃妈妈:不输在起跑线的精英教育
看不见的女性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Invisible Women
9.2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罗琳·克利亚多·佩雷斯 译者: 詹涓 新星出版社 2022 - 8
这本书没有咆哮,只有事实和数字。在告诉我父权制是我想象出来的之前,请你先读读这本书。《看不见的女性》充满启示,令人恐惧,又充满希望。堪称一部现世的《圣经》。
——珍妮特·温特森,英国知名作家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简直是掌握数据的西蒙娜·德·波伏瓦。
——莱昂内尔·巴伯,《金融时报》前主编
·
🚺 关于全世界一半人口被无视、被消声的故事,全方位揭露无处不在的隐形歧视
🚺 一本书彻底更新你的性别思维:我们的世界以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为男性设计
🚺 从校园到职场,从孕育到患病,“掌握数据的波伏瓦”展现她被忽视、压榨和威胁的一生
🚺 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获《金融时报》&麦肯锡商业图书奖
🚺 当代女性生存指南:在专为男性设计的世界该如何生存和改变?
🚺 横扫欧美市场,已译成30多种语言,简中版首次引进!
🚺 英国书店最受读者欢迎好书,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作品,牛津大学院长大力推荐:每一页都充满事实和数据
🚺 曼切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阿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推荐,《自然》《经济学人》等知名媒体联名推荐,入选《新政治家》《观察者报》《周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
世界对女性的忽视或威胁,存在于每一次凝视,每一趟公交,每一间厕所,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存在于你我生活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
——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
——因为女性生理构造不同,所需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而男女厕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且男厕因有小便池而能容纳更多人;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
——因为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几十年来都以男性为基准,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测试,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生理差异;
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远不如男性
——因为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男性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
从公共交通到政府决策,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这本书应该出现在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政治家和管理者的书架上。很少有书能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看不见的女性》正是这么一本罕见的作品。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提出了一个有力的例子,表明世界是为男人而设计的。
——《泰晤士报》
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的表面下,有一种即将喷涌而出的愤怒在文本间不时浮现。但这本书的力量并不来自修辞——而来自它平稳且连续不断的证据堆积,以及纯粹的观点的分量。阅读《看不见的女性》,读者可能会像我一样有眩晕的感觉,因为其中许多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或我朋友的故事。
——《新政治家》杂志
用这本书武装你自己,再把它塞到你认识的每个人手中。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绝妙之作!
——海伦娜·肯尼迪,英国议员,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前院长
这本书对“性别数据缺口”的探索,是目前每一场女权主义斗争的有力武器。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前副总编辑
无懈可击的事实,强有力的故事,才是感动人心的东西。这本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的获奖者巧妙结合着两者,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带来曙光。
——凯文·斯尼德,高盛公司亚太地区联席总裁
《看不见的女性》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话题——我们从未发现,更不知道为何如此。这本书对性别政治的认知与无知进行了有力、重要和令人大开眼界的分析。从技术到自然灾害,它新颖而及时地提醒我们,为什么在那些塑造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中,我们急需女性担任领导职务。
——科迪莉亚·法恩,墨尔本大学历史及科学哲学教授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部相当有趣的作品,充满无数引人深思的迷人事实。将男性视为默认选项,或将女性视为矮小的男性(当女性被考虑之内时),其后果将对每一个人、对万事万物都产生广泛的影响,从铲雪到安全带再到许多医疗学科都是如此。以后当我心脏病发作、发生车祸或去剧院上厕所时,我一定会想起这本书。
——吉娜·里彭,阿斯顿大学认知神经科学荣誉教授
dreamjn: 第十二季:母职难题 女性视角,天生就该被忽视?
新的旧世界 [图书] 豆瓣
The New Old World
作者: [英] 佩里·安德森 译者: 高福进 / 杨晓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新的旧世界》是一部直击欧洲一体化核心问题的巨著,也是欧盟及欧洲历史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本书综述了欧洲大陆几大核心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缘起、进程和结局;就欧盟三大核心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共同市场形成之政治和文化背景作了详尽分析。还探讨了诸多有关土耳其与塞浦路斯之间相互关联问题的“东方议题”,追溯了自启蒙运动至今的欧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同时展望了欧盟的未来前景。
dreamjn: 第十三季:欧洲折叠 欧洲何以成为一个共同体?从乌克兰说起
崩盘 [图书] 豆瓣
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
作者: [英] 亚当·图兹 译者: 伍秋玉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6
《崩盘》是关于全球化时代第一场世界性金融海啸的史诗,也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当代史。
作为对20世纪历史有精深研究的杰出历史学家,亚当·图兹采用全球视角,详细叙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危机及其后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他不仅从金融学的角度解释危机爆发的技术性原因,还花很大篇幅阐述危机对这十年来世界政治形态的塑造,呈现了丰富的原创性主题:经济发展的无序和债务流动的不稳定;单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金融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投资、政治和武力以无形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不平衡关系;金融危机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美国中产阶级的危机;中国的崛起;围绕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资源展开的争斗。
尽管最初有人试图将金融危机淡化为地方性事件,但亚当·图兹认为,2008年开始在华尔街发生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转捩点,从英国和欧洲的金融市场,到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工厂和造船厂,全球治理不得不做出重新调整和安排。在美国和欧洲,资本主义民主面临挑战,引发了乌克兰的内战、希腊的混乱、英国脱欧、特朗普的崛起和各国民粹主义的抬头,西方世界遭遇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危机。
危机席卷而来,世界格局、全球经济和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说危机已经过去了吗?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应对下一场全球危机吗?
dreamjn: 第十三季:欧洲折叠 人生刚起步,他们赶上了欧洲经济最糟糕的十年
我未尽的苦难 [图书] 豆瓣
The New Odyssey
作者: 帕特里克·金斯利 译者: 孙文龙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0
2012年4月的一个下午,哈希姆家的房门被突然砸开,随后他同数百位无辜的叙利亚平民一起被投入监狱,在经历了半年的折磨与摧残后终得自由。而此时,等待他的已是家园不再。迫于叙利亚战火的迅速蔓延,哈希姆带着妻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他们*终能否寻找到安身立命的“新家园”?
2015年5月,当欧盟对外宣布将出动武力打击利比亚人口走私生意的当天,哈吉正在悠闲地跟朋友聚会,这位利比亚势力*大的蛇头根本没把欧洲人的决定放在眼里。全世界普遍认为,蛇头是造成欧洲难民危机的罪魁祸首,他们无情盘剥难民的同时又给欧洲带来惶恐与不安。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
在帕特里克·金斯利笔下,无论是难民哈希姆,还是蛇头哈吉的故事,都只是构成这一历史性迁徙运动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那些在另一端营救难民的海岸警卫队;给难民提供食物和庇护的国际志愿者,以及处心积虑希望难民只是途径本国的政策制定者,他们的面孔也被一一呈现出来。在这场从地中海深处、从撒哈拉沙漠中、从巴尔干半岛边境不断前行的关于绝望、孤独甚至死亡的灵魂大迁徙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有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发自内心的呼唤。
人们常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但对于这些难民来说,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将永远在路上,这便是他们无穷尽的苦难。
dreamjn: 第十三季:欧洲折叠 难民危机:为了活下去,他们别无选择
英国故事 [图书] 豆瓣
Island Stories: Britain and Its History in the Age of Brexit
作者: [英] 戴维·雷诺兹(David Reynolds) 译者: 廖平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
★★★后脱欧时代,重新认识英国。新旧秩序交替的历史性时刻,来自剑桥历史学家的独到见解。聚焦四大核心问题,洞察英国千年历史。大历史、长时段、全球视野,追溯导向今日变局的历史伏笔,回到历史现实,把握不确定的未来★★★
===================
【编辑推荐】
★后脱欧时代,如何认识英国?身处新旧秩序交替的历史性时刻,听听剑桥历史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的独到见解。
★从千年历史进程到当下脱欧乱局,把握四大核心问题:
18—19世纪,大西洋上的岛国如何跃升为世界强国?
欧洲对于英国,是盟友和归属,还是威胁和拖累?
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靠什么联合、为什么离心?
从基于奴隶贸易的殖民帝国,到推行自由意识形态的自由帝国,再到失去帝国又脱离欧盟,英国的未来会怎样?
★摆脱光辉叙事的误导,重新认识英国。着眼政治、外交、军事史,以大历史、长时段、全球视野,追溯导向脱欧的历史之争。回到历史的真实,把握不确定的未来。
===================
【内容简介】
后脱欧时代,英国如何定位自身,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英国?
2016年,脱欧派在公投中获胜时,曾欢庆英国将“夺回控制权”,再续因当初加入欧盟而中断的全球性角色。英国仿佛有机会恢复昔日的荣光,再次成为欧洲的救星。然而,几年过去,谈判不断陷入僵局,不仅是英国脱欧后的未来越发难以预测,关于英国过往的叙事也被罩上了迷雾。
在剑桥大学教授、国际关系史家戴维·雷诺兹看来,不管是脱欧前的纷争还是脱欧后的迷茫,都和人们怎么讲述英国故事大有关系。他决定重新审视四个光辉而宏大的英国故事,正是这些看似美妙的故事将对千年历史的误会植入了英国人的心中,将问题和阴暗掩盖起来,塑造了脱欧纷争。以“衰落”“欧洲”“不列颠”“帝国”为主题的这四个故事,也是认识英国的四条线索,当我们望向更广阔的空间、更漫长的时间,看明英国霸权的取得与失落、同欧洲的联结和隔阂、联合王国内的合并与离心、全球帝国的辉煌和阴影,也就获得了一些在变动格局中所需的历史智慧。
===================
【名家评论】
★精彩的论述……清楚剖析了我们对英国历史的种种错误理解……这是真正的历史作品,以广泛的阅读、研究为基础,闪烁着真正历史学家的智慧。
——《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切中要害……雷诺兹令人信服地指出,英国脱离欧盟之后的未来,应当从诚实评价过去开始。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对政治意识而言,历史至关重要。雷诺兹以轻松风趣还带着点尖刻的文风,很有说服力地评价了影响战后英国政治、形塑英国脱欧论争的四种历史叙事。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LS)
dreamjn: 第十三季:欧洲折叠 脱欧的本质,是一场持续了百年的身份认同危机
什么是民粹主义?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What is Populism?
7.9 (57 个评分) 作者: [德]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 译者: 钱静远 译林出版社 2020 - 5
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但人民去了哪里?——贝尔托·布莱希特
★★民粹主义诊断之作:仇视精英、反对多元、垄断人民★★
☆紧扣国际政治新趋势,教你看懂现代社会的民粹危机☆
☆民粹主义不仅事关政治,更事关人性的弱点☆
☆普林斯顿教授精到解读,国内知名政治学者刘擎作序推荐☆
“米 勒这本小书……对澄清“什么是民粹主义”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阐 释,并针对当下的政治现象提出许多敏锐而深邃的批判分析。”——刘擎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见证了玛丽娜•勒庞等民粹主义者的崛起。他们宣扬自己代表真正的普罗大众,借助“平民政治”和“沉默的大多数”等口号,对精英包揽的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是,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它真的是对民主的纠错和补充吗?
在本书中,米勒定义了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它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它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
在米勒看来,危险和误解都源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只有明确了民粹主义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它的挑战。
dreamjn: 第十三季:欧洲折叠 民粹政治,真能为民主“纠偏”吗?
悠悠岁月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吴岳添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悠悠岁月》是作者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和写作、在退休后经过充分思考和推敲的力作,也是对她以往作品的高度概括和综合,采用“无人称自传”方式,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时代演变,写出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一经出版即获法国杜拉斯文学大奖。
dreamjn: 第十三季:欧洲折叠 “一个女人的故事,也是所有女人的故事。”
全民基本收入 [图书] 豆瓣
Basic Income:A Radical Proposal For a Free Society and Sane Economy
作者: [比利时]菲利普·范·帕里斯(Van Parijs) / [比利时]雅尼克·范德波特(Vanderborght) 译者: 成福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推荐,法国经济协会2020最佳经济著作奖,“基本收入理论之父”帕里斯重磅之作,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经济学著作,一场不可多得的跨学科全范围大讨论。一本书告诉你关于基本收入的一切。 大学问出品
一笔无差别发放给所有人的、覆盖终身的钱,一个看似乌托邦的构想,一种帮助实现更广泛和真实的平等的方案。全民基本收入告诉你,这是可以实现的。
【图书简介】
“全民基本收入”这个名字或许陌生,但请你畅想,如果你可以每月固定获得一笔由政府发放的钱,它不会因为你不去工作或工资变高而取消,不会因为你单身或结婚而取消,不会因为你是女人或你是男人而有所不同……未来是不是突然充满希望!
《全民基本收入》是“基本收入理论之父”帕里斯和范德波特写给大众的基本收入读物。随着传统福利国家在重压之下举步维艰,“全民基本收入”已然成为一项当今世界争论最多的社会政策提议。这本书不仅讲明了“基本收入”是什么,更有对历史上存在过的救济和福利政策源流的介绍,让读者脑中产生基本收入概念形成的思维导图;也有对各方担忧的全面回应,兼顾政治、经济、伦理、哲学多领域,是一场不可多得的跨学科全范围大讨论。
【图书看点】
1. 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哈佛大学教授罗德里克、耶鲁大学教授阿克曼、埃尔斯托特倾情推荐;
2.“基本收入理论之父”菲利普•范•帕里斯重磅之作,本书荣获法国经济协会2020最佳经济著作奖;
3.一本书告诉你关于基本收入的一切。本书不仅讲明了“基本收入”是什么,更有对历史上存在过的救济和福利政策源流的介绍,让读者脑中完全形成基本收入概念形成的思维导图;也有对各方担忧的全面回应,兼顾政治、经济、伦理多领域,是一场不可多得的跨学科全范围大讨论;
4.“后疫情时代”基本收入全球讨论火热,国内的相关书籍却少之又少,本书可谓开拓一片蓝海,在关心基本收入议题的同时,也对当下关于基本收入的激烈争议做出了回应;
5.适合大众阅读的经济学著作。一本没有经济学公式的经济类书籍,不用因为担心读不懂、不会算数而头疼。所有关注平等、关注自由、关注贫穷、关注幸福感的人都应该阅读的书。
【名家推荐】
基本收入作为一种未来经济方案,可能对现代经济和社会产生根本性影响。即使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也仍未摆脱匮乏和不自由的困扰。所有关心这些问题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范•帕里斯和范德波特呈现给读者的解决之道及其理由,既充满力量,又引人入胜,这是一本精彩的书。
——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哈佛大学教授
为了在二十一世纪实现社会正义,设计切实可行的计划,本书做出了重大贡献。
——布鲁斯•阿克曼(Bruce Ackerman),耶鲁大学教授
如今,西方国家充斥着民粹主义运动,暂时掩盖了压迫和不平等的议程。在这个动荡的年代,无条件基本收入像一座灯塔,是促进所有人自由与平等的可行方案。
——安妮•埃尔斯托特(Anne Alstott),耶鲁大学教授
两位作者体现了哲学家对道德辩护的关心,历史学家对先例的关注,经济学家对激励的关怀,经验主义者对证据的尊重,以及实践者对可行性的关切。
——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学教授
不平等和贫困是困扰现代社会的真问题、大问题、难问题。《全民基本收入》一书汉译本的出版对中国读者也必将吹来一阵清风!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全民基本收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似乎有点乌托邦。如果,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恩格斯语);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不能没有乌托邦。
——余文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推荐】
1.如果你没有听说过菲利普•范•帕里斯,请翻看Prospect杂志的“新冠时代”全球最具影响力思想家排名,你会发现他位列第八。在疫情带来全球范围内的冲击、传统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挑战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听听帕里斯和范德波特所主张的基本收入说了些什么。
2.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已经存续了几个世纪,为什么还要开辟新的福利模式?当疫情促使我们反思当下的福利制度,基本收入的优势便凸显出来,如避开就业陷阱和失业陷阱,降低工作边际税率,避免污名化歧视等。
3.诚然,忧患者会担心基本收入会使“懒人更懒”。这本书妙就妙在不仅局限于基本收入的一家之言,也对各方担忧作出了全面回应,是一场不可多得的跨学科全范围大讨论。
4.不是经济学出身,害怕有门槛?别担心,这是一本没有公式和模型的书,只要你具备语言逻辑,就能跟随作者的步伐进入基本收入的世界。
5.所有关注自由平等、关注贫穷、关注幸福感、关注共同富裕的人都应该阅读的书。
dreamjn: 第十三季:欧洲折叠 当免费午餐成为现实:一个能给所有人真正自由的社会实验
How to Blow Up a Pipeline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Andreas Malm Verso 2021 - 1
The science on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clear for a very long time now. Yet despite decades of appeals, mass street protests, petition campaigns, and peaceful demonstrations, we are still facing a booming fossil fuel industry, rising seas, rising emission levels, and a rising temperature. With the stakes so high, why haven’t we moved beyond peaceful protest?

In this lyrical manifesto, noted climate scholar (and saboteur of SUV tires and coal mines) Andreas Malm makes an impassioned call for the climate movement to escalate its tactics in the face of ecological collapse. We need, he argues, to force fossil fuel extraction to stop—with our actions, with our bodies, and by defusing and destroying its tools. We need, in short, to start blowing up some oil pipelines.

Offering a counter-history of how mass popular change has occurred, from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s overthrowing dictators to the movement against apartheid and for women’s suffrage, Malm argues that the strategic acceptance of property destruction and violence has been the only route for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a braided narrative that moves from the forests of Germany and the streets of London to the deserts of Iraq, Malm offers us an incisive discussion of the politics and ethics of pacifism and violence, democracy and social change, strategy and tactics, and a movement compelled by both the heart and the mind. Here is how we fight in a world on fire.
dreamjn: 第十三季:欧洲折叠 一场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抗争,使用暴力是合理的吗? |《如何炸毁输油管道》
创建日期: 202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