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理想无限人生书单

dreamjn

dreamjn @dreamjn

191 本书  

看理想无限人生书单

自由的进化 [图书] 豆瓣
Freedom Evolves
作者: [美]丹尼尔·丹尼特 译者: 曲娇 2022 - 9
【内容简介】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中,每一个物体的运作都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这似乎是一个被决定论统治的宇宙,任何事件的发生都能顺着一条明晰的时间和自然规律的“链条”,逆向回溯到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只需提供一幅宇宙某一时刻的“状态快照”,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构想的“拉普拉斯妖”就能回溯或者预测出宇宙在任意时刻的状态。任何事件似乎都应该是注定和必然的,没有选择的余地才对。量子不确定性的发现或许撼动了微观尺度上的这种绝对性,但在更宏观的尺度上,一切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换句话说,在宇宙诞生的那一刻,约翰·肯尼迪似乎就注定会于1963年11月22日在达拉斯遇刺身亡。
然而在这样一个决定论性质的世界里,人类却可以做出种种选择,似乎拥有自由意志。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这两个看似势不两立的概念,却在这个宇宙中和平共处。一直以来,思想家们都在试图调和两者间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自由的进化》中,引用并融合进化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理论,结合精巧的思想实验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作者丹尼尔·丹尼特从进化的视角出发,指出决定论并不意味着必然性,细致地阐释了自由和自由意志是如何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将道德、伦理、责任等与自由和选择相关的概念构建在了坚实的自然主义基础上,把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调和了起来。
-------------------------
【编辑推荐】
1. 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既然是决定论性质的,为什么又存在自由、选择和自由意志?决定论与自由、选择、自由意志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该如何调和?
2. 避免玄想,当今“最具科学素养”“最具原创力”的哲学家用实实在在的科学为最深奥的哲学问题祛魅。
3. 从进化的角度出发,阐释自由、自由意志的进化,调和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道德、伦理、责任。
4. 本书与桑德尔的《公正》有相当重叠的科学内核,一定程度上用自由意志的科学解释阐述了《公正》中诸多论述的逻辑和哲学基础。
5. 作者丹尼尔·丹尼特屡获欧美人文社科类大奖;被“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盛赞为“下一个伯特兰·罗素”,“正在改变并重新定义哲学家所扮演的角色”;被高等教育网站The Best Schools评选为“50位最有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
6. 媒体盛赞本书是“柏拉图式的哲学,不是学术期刊上那些文笔干巴巴、逻辑千疮百孔的论述,而是鲜活的思想”。
7.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意识科学与东方传统研究中心主任李恒威教授为本书撰写近6000字导读,盛赞本书是“一部向科学开放的哲学著作的典范”。
8.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姜宇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王球,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倾力推荐。
9. 新思文化丹尼特“心智与进化”系列共三部,第一部《意识的解释》已于近日出版。
dreamjn: 第十五季:自由之路 “爱泼斯坦案”文件披露,自由意志与道德正义的界限在哪里?
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 [图书] 豆瓣
8.6 (14 个评分) 作者: 陈鼓应 注译 译者: 陈鼓应 中华书局 2009 - 2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这本《庄子今注今译》参考了古今中外各种校注本,择善而从,对《庄子》全书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是一部较好的《庄子》通俗读本。
dreamjn: 第十五季:自由之路 复杂社会中,个体如何逍遥游于世间?从庄子到冈比西斯
一个女人的故事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Une Femme
8.7 (88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己的人类学家”、女性主义代表作家 安妮·埃尔诺
◇献给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简短而痛苦的“安魂曲”
◇简体中文版全新修订上市,译稿精心打磨,展现原著的写作风格
◇成千上万的男人和(特别是)女人,在她的毫不妥协的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重磅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
——《时代周刊》
让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经典回忆录《安详辞世》。
埃尔诺对她母亲的回忆如同一个极简主义的启示,简洁而犀利,以外科医生手术刀的精准度直刺心脏。
——《洛杉矶读者周报》
这部自传体小说既涉及一个特定的女人,也涉及每个女人。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曾经充满活力和独立的女人在老年时的残酷现实。从不感情用事,始终保持克制,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青春和岁月、梦想和现实的深刻动人的故事。
——《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安妮·埃尔诺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
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阶层与回归丨安妮·埃尔诺:那一刻,我杀死的是我体内的母亲
記憶無非徹底看透一切 [图书] 豆瓣
L'Evénement
作者: 安妮.艾諾 大塊
摸著懷孕的肚子,一種抽象而不實在的感覺。她收到醫生寄來的妊娠證明,預產期是次年七月, 她看見夏天、陽光……,隨即把那張證明給撕了。接下來,她得及時找到一位「天使製造者」--法文墮胎婆的意思。「我懷孕了,真慘!」那一年,她是單身的女大學生,而唯一無動於衷的,正是讓她懷孕的那個男人。時間滋養著她體內正在成形茁壯的東西,她得無所不用其極讓它消失!那一夜,她經歷了生與死並存的一幕,那裡有著獻祭與救贖的血肉。四十年後,她重拾記憶深處的這個事件,透過當年的記事本、日記,與殘存的意象,撫觸著心頭漾滿憎恨或甜蜜的一切。
作者簡介
安妮.艾諾(Annie Ernaux),一九四○年出生於法國諾曼地,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作品幾乎全來自她個人的親身體驗,因而帶有濃厚自傳色彩及私小說意味,不僅廣受好評,而且獲獎無數。其中《位置》(La Place)一書獲得法國文學界最崇高獎項之一的荷諾多獎(Prix de Renaudot),該書英文版(A Man's Place)以及《一個女人》(A Woman's Story,原文Une Femme)均榮獲《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選書;Shame (原文 La Honte)更被《出版人週刊》評選為一九九八年最佳書獎。《嫉妒所未知的空白》(L'Occupation)更突破了小說體自傳的形貌,塑造了全新的閱讀經驗。艾諾的作品銷售超過百萬,且被視為法國當代文學經典,在全國各級學校裡廣泛教授。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阶层与回归丨安妮·埃尔诺:那一刻,我杀死的是我体内的母亲
雷峰塔 [图书] 豆瓣
The Fall of the Pagoda
7.7 (22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译者: 赵丕慧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4
琵琶出生在显赫的上海贵族家庭里,围绕着她的是丝绒门帘、身穿水钻缎子的宾客、裹小脚的老妈子,和一堆关系庞杂的二大爷、姨奶奶、表姐表哥们。但父母的缺席却是永恒的常态,沉迷在鸦片里与旧时繁华的父亲难得现身,而坚持要离婚的母亲则与琵琶的姑姑出洋念书。在这种文化、利益相冲突的幽森豪门里,难怪四岁的琵琶总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或许也因为这段万花筒似的童年滋养,琵琶的脑子里常转着超龄的念头:她幻想能无穷无尽地一次次投胎,变成金发小女孩住在洋人房子里;她看到书里压的褐色玫瑰花瓣,就伤感人生苦短;她觉得十八岁是在护城河的另一岸,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过去。
美好的人生固然值得等待,然而,眨眼间当琵琶已跨到另一岸时,等待到的却是不堪的、囚禁她一生的凄伤……
《雷峰塔》是张爱玲以自己四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为主轴,糅合其独特的语言美学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情节在真实与虚构间交织,将清末的社会氛围、人性的深沉阴暗浓缩在这个大家族里。
继《小团圆》出版后,不难发现张爱玲反复地重述生命中最晦涩的心事,但每次出手均以不同的角度、方式,极致细腻地铺写她对周遭不同人事物的爱恨情结,让我们读来震撼惊心之余,更能逐渐将张爱玲的传奇拼凑完整!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断亲与两讫丨张爱玲:母亲出走之后怎样?
易经 [图书] 豆瓣
The Book of Chang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译者: 赵丕慧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4
虽然家族秘史谜云满布让琵琶很迷惘,但童年毕竟是悠长而美好的。十八岁那年,她因为惹怒了父亲与后母,惊险地逃出那个囚禁她的豪宅,去投奔母亲与姑姑。原本母亲打算让琵琶去英国留学,却遇上了战争爆发,只好安排她去香港大学念书。此时琵琶才发现上海在拉扯着她的心,她爱上海,就像从前的人思念着自己的未婚夫!
求学时期的琵琶初尝团体生活的热闹,并结识了风趣的印度女子比比,但烽火很快地威胁到香港,学生们也开始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琵琶备感流落异地的恐惧与无助,然而母亲非但没能给她半点依靠,反而更显疏离防备。
随着香港被日军占领,琵琶不得不中断学业,她和比比商量要一起回上海,她相信只有故乡能与自己的希望混融!为了拿到船票,琵琶必须发挥从小累积的世故与智慧,即使那要冒上生命的危险……
接续《雷峰塔》的故事,《易经》描写女主角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遭遇,同样是以张爱玲自身的成长经历为背景。张爱玲曾在写给好友宋淇的信中提及:「《雷峰塔》因为是原书的前半部,里面的母亲和姑母是儿童的观点看来,太理想化,欠真实。」相形之下,《易经》则全以成人的角度来观察体会,也因此能将浩大的场面、繁杂的人物以及幽微的情绪,描写得更加挥洒自如,句句对白优雅中带着狠辣,把一个少女的沧桑与青春的生命力刻划得余韵无穷!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断亲与两讫丨张爱玲:母亲出走之后怎样?
快乐影子之舞 [图书] 豆瓣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
8.4 (30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艾丽丝·门罗 译者: 张小意 译林出版社 2013 - 11
★门罗处女作和成名作,甫一出版即大受欢迎
★荣膺1968年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加拿大最高文学奖)
门罗的成名作和处女作,历时15年写成,一举赢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项总督奖。15个短篇故事里,门罗以非凡的视角观照平凡的生活,显示出足以成为经典作家的特质。
这些故事发生在农场,在河畔沼泽地,在西安大略孤独的小镇和新兴的郊区。女孩跟着父亲上门推销,无意目睹父亲埋藏已久的恋情;两对陌生男女在寂寞小镇里耐着性子相互抚慰,老小姐让智障的孩子们用音乐发出与另一个世界的沟通……作者将注意力投向平常人的欲望及遗憾,爱的欢愉与痛苦,以及逼仄生活中的绝望和负疚,让我们惊觉人心里共同的野心、恐惧和悲哀。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逃离与原谅丨门罗:我们自作主张地替父母原谅了自己
亲爱的生活 [图书] 豆瓣
Dear Life
7.8 (4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艾丽丝·门罗 译者: 姚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4 - 5
★ 《亲爱的生活》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最新作品,讲述了别离与开始、意外与危险、离家与返乡的故事,被认为是门罗最丰富、最完美、最具个性的“集大成之作”。
★ 我希望读者从《亲爱的生活》开始读我的小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艾丽丝•门罗
★ 艾丽丝•门罗是非常稳定的作家,所有作品都很出色,但我还是向读者推荐《亲爱的生活》。这是一部最具门罗个性的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
★ 她的小说有种独一无二的现实感。——村上春树
★ 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A.S.拜厄特
------------------------
这是关于生活,你能说出的一切。
在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要紧。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一直以如此善意对待的生活,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
亲爱的,生活。
------------------------
门罗迄今最棒的作品。——《费城问询报》
近乎完美……再也没有一位作家能用这么短的文字表达这么多的东西。——《芝加哥论坛报》
《亲爱的生活》的故事破坏了既定的写作规则,再一次展示出了门罗短篇小说中心理感受的锋利感、脆弱感以及门罗的大师技艺。——《华盛顿邮报》
充满智慧,令人难以忘怀。《亲爱的生活》是一个精彩的礼物,提醒着我们门罗为什么可以青史留名。——《波士顿环球报》
艾丽丝•门罗是公认的加拿大文学财富。这一部新作,有历史的投射、自传性的素材、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境、偶尔的怀旧和愉悦的讽喻,再一次证明她名不虚传。——《华盛顿时报》
艾丽丝•门罗不只应该被敬重,更应该被珍惜……《亲爱的生活》与她的前作相比,更丰富、更震撼。——《纽约书评》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不只是在我们的时代,而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逃离与原谅丨门罗:我们自作主张地替父母原谅了自己
情人 [图书] 豆瓣
L'amant
7.8 (50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5
作为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情人》是杜拉斯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曾荣获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同名电影的拍摄也加深了中国读者对它的了解。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贪婪与暴力丨杜拉斯:母亲用一生修建一座阻止子女逃跑的堤坝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图书] 豆瓣
Un barrage contre le Pacifique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谭立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3
母亲、二十岁的约瑟夫和十六岁的苏珊,正在位于租借地中央那所破败不堪的吊脚楼里艰难地生活着,而且不断地受到被地籍管理局收回这块租借地的威胁。约瑟夫的愤怒和爱情,苏珊的逆来顺受,某位若先生为勾引年轻姑娘而设的计谋……怎么办?母亲从未丧失毅力和希望,她精打细算,怀着一种谨慎、狡黠而清醒的热情策划着,她多么害怕与她的孩子们的最终分离——尽管她知道这是不可抗拒的。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法国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谭立德女士根据伽里玛出版社1950年法文版新译。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贪婪与暴力丨杜拉斯:母亲用一生修建一座阻止子女逃跑的堤坝
钟形罩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Bell Jar
8.9 (59 个评分) 作者: (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 译者: 杨靖 译林出版社 2013 - 6
第一部塞林格风格的女性小说
天才女诗人的最后哀歌,被女性主义奉为经典的成长小说
1982年,普拉斯成为第一位在死后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的诗人。
《钟形罩》:全优女孩埃斯特成为某时尚杂志征文比赛的获奖者,谁知这是她噩梦的开始……人们拒绝认真对待一个女人颤栗的情感,指望通过电休克疗法治愈心灵的绝望。事实上,她已经滑向疯狂的深渊。
本书收录普拉斯生活照片和手绘画作。
——————————————————
《钟形罩》讲述埃斯特是波士顿一所大学的全优生,获得了在纽约一家时尚杂志的实习机会。她却对纽约的生活充满了疑惑,无数的可能性让她无法确定未来,也无法回到从前她认为安全的生活状态。埃斯特最后决定当一名作家,但是却在道德、行为和自我意识的矛盾中挣扎。在这部感人至深的自传性小说中,西尔维娅•普拉斯回顾了她年轻时所经历的失望、愤怒、压抑、最终的崩溃以及后来的治疗过程,充满了让人震撼的智慧和令人心碎的坦诚。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无私与挫败丨普拉斯:我们之间什么也没有
精灵 [图书] 豆瓣
9.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5 - 6
【大师推荐】
她对待自己诗歌的态度就像工匠一般:如果不能用原材料打造出一个桌子,能得到一把椅子,甚至一个玩具,她就很高兴了。对她来说,最终的产品与其说是一首成功的诗,还不如说是暂时耗尽了她聪明才智的某种东西。
——[英] 泰德·休斯
生命的瓦解正是她艺术上的不朽。死亡,她那匆匆的、藐视一切的死亡,是惊讶,是打开的那件闪闪发光的生日礼物,是“进入红色的眼睛,那早晨的大汽锅”的那种超脱,是一直在等待她的那个恋人。
——[美] 罗伯特·罗威尔
她诗歌中强烈亲密的情感,构成了一种真诚的强大修辞。诗歌以其骄傲的坦荡骚扰着我们的神经,发出迫切的强烈要求,让读者畏缩,为自己日常谨慎退避的感受力而尴尬。倘若这些诗歌是把生活带进我们,倘若它们不只是展示现代的精神焦虑史,我们就必须集中心智小心阅读。它们太真诚,付出的代价太多,不能轻易当成神话。
——[法] 乔治·斯坦纳
把文字当工具,自稀薄空气雕凿出意象并赋予实质内涵的诗人,令我激赏。作家若能透过精湛的技巧,让情感活力得以平静、节制、有方向又清晰地传递出讯息,会令我屏息阅读。我在《精灵》找到了这些特质。
——[英] 弗莉达·休斯
《爱丽尔》的出现影响了我,我一点也不忌讳说这些。那里有一种特殊的东西,也许是勇气吧。她敢于做一些非同寻常的事。她敢于写恨的诗歌,这是我从来都不敢写的。我一直都很害怕表达愤怒,甚至在我的生活里也是如此。
——[美] 安妮·塞克斯顿
我的诗直接来自我感官与情感的经验,但是我必须说,对于一根针或一把刀或任何这类东西所激发的心底的呼唤,我是不能与之共鸣的。我相信一个人应该能够控制并支配经验,甚至是最为可怕的经验如疯狂、被折磨这类经验,而且一个人应当能够以一种明察聪颖之心支配这些经验。我认为个人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当然不该变成一种封闭的盒子或揽镜自顾的自恋经验。我相信它应该是有相关性的(relevant),与更大的事件相关,与广岛以及达豪等等大事相关。
——[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
【内容简介】
《精灵》(完整版)以弗莉达·休斯整理出版的《精灵》手稿还原本为基础,另附休斯编辑的英、美版选入诗,共收录诗歌55首。此外,该书还收录了译者多年来翻译、研究普拉斯的长篇导言,普拉斯女儿弗莉达的前言、访谈、谈话,普拉斯未BBC广播节目所写的文稿及其他相关重要资料。《精灵》是普拉斯最后也最重要的诗集,被媒体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集之一”“20世纪出版的最动人和最受人喜爱的诗集之一”。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无私与挫败丨普拉斯:我们之间什么也没有
到灯塔去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To the Lighthouse
9.0 (189 个评分)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瞿世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距离与创造丨伍尔夫:想象母亲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图书] 豆瓣 豆瓣
A Room of One's Own
9.3 (173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周颖琪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女性与小说”。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并于1929年出版。
伍尔夫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成就自我。
“女性身上有一种高度发达的创造力,生来复杂且强大……她们的创造力和男性的极为不同。这种力量是几个世纪的严厉约束换来的,它不可替代,如果遭到遏制或者白白浪费,那绝对是一万个可惜。”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距离与创造丨伍尔夫:想象母亲
钢琴教师 [图书] 豆瓣
7.9 (24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 译者: 宁瑛 / 郑华汉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 1
《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外国出版,后来又被法国拍成电影,获得了夏纳电影节的多个奖项。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书中描写了如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埃里卡虽年龄上已届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 甚至睡觉也必须与母亲在同一个床上。青春期变成了“禁猎期” 埃里卡被禁止和外人随便交往,不能穿时装。想要一双高跟鞋都不行。她的内心囚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埃里卡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克富默尔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情爱陷阶:母亲固执而变态地从他手中抢夺埃里卡。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最终克雷默尔选择了逃离。而埃里卡也开始走出发霉的生活。试着走向远方的一缕阳光……
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常有十分令人惊奇的描绘,对人性的观察可谓洞烛幽微。女作家天才另类的笔触、产生了惊才绝艳的美学效果。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控制与纠缠丨耶利内克:逃向母亲的笼子
喜福会 [图书] 豆瓣
The Joy Luck Club
8.5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谭恩美 译者: 程乃珊 / 贺培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5
《喜福会》是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令人感慨万千。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重读与审视丨谭恩美:用母亲的眼睛,看一遍人生
接骨师之女 [图书] 豆瓣
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作者: [美] 谭恩美 译者: 张坤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2
《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1年,是她自传性最强、表现华裔母女关系最为深入和感人的巨作。
旧金山。母亲茹灵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为了免于忘却,她将自己的身世和家族秘密记录在案;女儿露丝是位代人捉刀的作家,在与男友同居十年后陷入感情和事业的低谷。母亲的讲述使我们见证了老北京一个制墨世家的兴衰、北京人骨、一位接骨大夫的女儿也是茹灵生身母亲的惨烈遭遇,以及茹灵姐妹如何于国仇家难中生存下来,又如何先后抛下过去的种种伤痛,最终来到美国的坎坷经历。露丝在读了母亲的记录之后,才理解了母亲的过去,得以明白母亲性格中种种的别扭与为难,于是谅解了母亲对自己的伤害,反省了自己青涩时种种错误,而有了先人的指引,她也获得动力,放下代人捉刀的工作,开始执笔为自己,为亲人创作,讲述他们的故事。
文风流畅,清婉动人。情节之传奇,令人荡气回肠。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重读与审视丨谭恩美:用母亲的眼睛,看一遍人生
往昔之始 [图书] 豆瓣
Where the Past Begins: A Writer's Memoir
作者: [美] 谭恩美 译者: 李军 / 章力 2020
【编辑推荐】
“哪些时刻你能抹去,记忆并不允许你选择。”
※与众不同,颠覆传统,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抒写另类自传。
※二十余幅老照片,近百年三代人风采,首度直视记忆隐秘角落。
※华裔文学里程碑《喜福会》《奇幻山谷》《接骨师之女》背后的故事。
【内容介绍】
“你以为你们远隔重洋,其实那只不过是你碰巧或不小心坠入的一股时间滑流。”
在《往昔之始》中,谭恩美述说铭刻于心的成长经历、众说纷纭的家族往事、亲人间悲欣交集的情感交流。书信、日记、记忆,乃至想象共同拼贴出她文学创作背后的情感核心。
外祖母的身世扑朔迷离,父母的爱情远比想象中复杂,父兄在不到一年间相继离世……谭恩美的生活中屡有意料之外的冲击,但创作的灵感也在黑暗时刻萌发。她回到往昔开始的地方,照亮记忆中隐秘的角落。
【媒体评论】
《往昔之始》不是一部传统的自传,它颇具实验意味,似乎更像一幅拼贴画,或者一本剪贴簿。——《纽约时报》
她的新书(《往昔之始》)挖掘得更深……谈到了她以前从未触及的与父亲的关系。——《图书馆杂志》
这是近十年来我读过的极佳自传,谭恩美在记忆与想象中扣人心弦地走钢丝。我们知道她有召唤鬼魂的魔力,而她的记忆力和侦探般的往事翻寻能力也着实令我惊叹。我合上书,过了一会儿又翻开,我在想:她是怎么做到的?——玛丽•卡尔,《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重读与审视丨谭恩美:用母亲的眼睛,看一遍人生
烦人的爱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1 (30 个评分) 作者: [意]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10
《烦人的爱》(1992)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首部作品,描述了一段充满痛楚和阴影的母女关系。

在黛莉亚四十五岁生日当天,本应该坐上火车来罗马给女儿庆祝生日的母亲阿玛利娅被人发现溺亡,身上只穿着一件精致的内衣。

黛莉亚回到故乡那不勒斯,试图查清母亲的死因。身为裁缝的母亲一辈子都被迫掩盖自己的魅力 ,以此逃避好妒的画家丈夫的体罚,却在死前留下了一箱来历不明的高档衣物。

黛莉亚对母亲的挖掘变成了一场令人心碎的记忆的救赎。她越接近母亲晚年的秘密,关于阿玛利娅的真实就如同尖锐的碎片,将黛莉亚多年来精心构建的谎言彻底击溃。她在迷乱中意识到,阿玛利娅承受的暴力,不止来自专制残忍的丈夫和兄长,抑或是在她身边徘徊多年的商人卡塞尔塔,更来自童年的自己、来自自己对母亲无法平息的占有欲望。

黛莉亚最终穿上母亲馈赠给自己的衣物,和四十年前的谎言和解。在母亲离世的海边,她将自己的证件照片涂抹成母亲的样子。对她而言,阿玛利娅从未离开,她就是阿玛利娅。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服从与反抗丨费兰特:生为女人,死而无恙
被遗弃的日子 [图书] 豆瓣
8.1 (34 个评分) 作者: [意]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6
★ “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埃莱娜•费兰特 解构婚姻的黑暗与谎言
★ 奥尔加的故事就是一个女人如何对抗遗弃的故事,在经历最低沉、最崩溃的阶段之后,又重新振作起来,讲述遗弃如何改变她,但没有毁灭她。——埃莱娜•费兰特
★ “《被遗弃的日子》是经过很多痛苦的挖掘才写出来的,这本书给了我信心。”
★ 著名导演罗伯特•法恩扎 改编同名电影《被遗弃的日子》(2005)
————
三十八岁的奥尔加突然步入生活的地狱:丈夫马里奥为一个年轻女人抛下她和年幼的儿女,还有一条叫奥托的狼狗。
奥尔加失去的,不仅是一段十五年的婚姻,还有她对生活的全部感觉。她一封封地给丈夫写无法寄出的信,徒劳理清自己婚姻解体的原因。她试图跟踪丈夫和情人的踪迹,不惜在大庭广众之下失态。她沉溺在被遗弃的羞辱中,任由身边的一切陷入混乱:小型车祸、孩子生病、爱犬中毒,还有和邻居共度的荒唐一夜。
但奥尔加并没有沦为她自童年起就恐惧成为的“弃妇”。在不留情面的自我审视和亢奋的写作中,她抹去了长期以来对丈夫和婚姻的虚假投射,最终找到了自己。
《被遗弃的日子》(2002)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2005年由罗伯特•法恩扎改编成同名电影。
————
为什么他那么轻易就丢弃了十五年的爱情、温情,还有我们度过的激情时光?时间,时间,他占有了我生命的那么多时间,现在就那么任性地毁掉了。这是多么不公平的决定,这也是单方面的决定。他抛开了过去的生活,就像那是一只落在手上、让人讨厌的虫子。
费兰特将锤子敲进身体,她邀请读者穿透纸页。——《金融时报》
《被遗弃的日子》从文学上让我们兴奋的地方在于,它描述了一个处于危机时刻的灵魂,几乎丧失了稳定和体面,她的心变成了理性和疯狂、幸存和失控彼此冲突的战场。——《纽约客》
令人惊叹……作者愤怒、狂暴的声音是罕见的。——《纽约时报》
dreamjn: 第十六季:母亲与女儿 服从与反抗丨费兰特:生为女人,死而无恙
创建日期: 202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