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en study

EXA

EXA @95135762824

74 本书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 [图书]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德]玛丽亚·米斯 译者: 李昕一 / 徐明强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3 - 8
【亮点推荐】
★入选20世纪最重要的100本社会学书籍,被誉为《第二性》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主义作品之一。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女权主义者玛丽亚•米斯,在第二次国际女权运动的余波中,写就一部女性主义理论范式革新之作,激励全球几代学者和女权活动家。
★首创“家庭主妇化”概念,让“隐形的”女性劳动重见天日;挑战“生产/再生产”的经典定义,促成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里程碑式的合流;戳破国际劳动分工和性别分工的隐秘共谋,直面资本主义文明的剥削本质——女性劳动是资本积累的“内部殖民地”和根基,没有它,资本无限增长的迷梦便难以为继。
★回望历史:中世纪“猎巫运动”怎样戕害女性身体,以血肉为教会、诸侯和资产阶级新贵献祭?观照现实:印度泛滥的“嫁妆谋杀”和“强奸”现象,如何在当代继承了父权制野蛮、血腥的内核?构想未来:废除剥削、回归生存,身体、生产、生活充分自主的女性主义乌托邦能否实现?
★国际著名女性主义先锋西尔维娅•费代里奇撰写推荐序,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领域资深学者戴雪红、知名作家倪湛舸诚挚推荐——本书为理解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布局奠定了基础,是对女权主义理论和解放实践的重大贡献。
————
【内容简介】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女性主义学者玛丽亚•米斯的代表作,也是改变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范式的经典作品。米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对女性的多重剥削:掠夺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将生育视为 “自然活动”;将家务劳动看作“非生产性的”;把女性排挤到所谓的“附属经济部门”等。她道破女性、自然、殖民地三者作为剥削对象的同质性,揭示资本积累的野蛮本质。而作为资本积累最新手段的国际劳动分工,则加剧了超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男性与女性甚至是女性内部的两极分化,使第三世界贫困女性的劳动变得更加“不可见”。从中世纪“女巫”到当代女工,女性一直是资本扩张贪欲下最大的受害者。
————
【著译者简介】
玛丽亚•米斯(Maria Mies,1931—2023),德国社会学家、女权主义活动家,毕业于德国科隆大学社会学系,曾在科隆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参与许多女权行动,曾在印度研究和工作多年,并于1979年在荷兰海牙启动“妇女与发展”项目。米斯创造性地提出了“家庭主妇化”概念,并撰写了大量与资本主义、父权制和殖民主义及其内在联系相关的著述,包括《父权制与资本积累》、《生计视角》(合著)等。
译者:
李昕一,美国乔治城大学公共政策硕士,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
徐明强,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南开大学政治学博士后。
————
【相关评论】
最好的女性主义作品。
——美国知名女性期刊 Off Our Backs
本书再次彰显了早期女权主义运动中非常强烈的一种观感,即谈论女性就是触及历史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根基。正如米斯所说,女性并不是人类中的特殊群体;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中,她们都在这个星球上创造了生命,所有其他活动都依赖于她们的工作。
——国际著名女性主义学者 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本书强调对父权制、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积累之间关系的批判,彰显像“冰山的水下部分”一样不可见的女性劳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别平等幻象。米斯发明了“家庭主妇化”的重要概念,并用它分析国际劳动分工如何制造劳动等级和不平等、不对称的性别分工。这本鼓舞人心的经典必读名著激励了全球几代学者与活动家,是对女权主义理论和解放实践的重大贡献。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戴雪红
经典马克思主义分析了资本如何从产业工人的劳动中榨取剩余价值,却忽视了资本积累的两大重要来源:对亚非拉殖民;征服女性身体,推进“主妇化”进程。米斯的“主妇化”研究是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合流的里程碑,更为我们理解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布局奠定了基础。在她的影响下,新一代的学者们开始分析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休闲娱乐如何成为新殖民地,而社交媒体的使用者——无论性别——都是为资本献祭自我的数字主妇。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副教授 倪湛舸
凯列班与女巫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Caliban and the Witch: Women, the Body and Primitive Accumulation
9.3 (35 个评分) 作者: [意]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译者: 龚瑨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5
编辑推荐
◎一部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妇女身体史
◎以女性视角对话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探讨资本原始积累背景下性别与再生产的重磅作品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经典著作,补全《资本论》缺失的女性视角。清华大学夏莹、严飞,南京大学蓝江、杨乔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倪湛舸等众学者诚挚推荐 !
学者推荐
非常值得一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父权制、民族国家的崛起以及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之间的密切关系。
——《卫报》
一部开创性的作品……费代里奇已经成为……新一代女权主义者的关键人物。
——雷切尔•库什纳,《火星俱乐部》作者
在描述对妇女发起的国家恐怖行为之可憎时,费代里奇写下了一本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书。既不妥协,也不傲慢。《凯列班与女巫》传达出一贯的无偏见和一位全球学者所拥有的高尚品格。它既是有关被恢复记忆的充满激情的作品,也是一记历史之锤。
——彼得•莱恩博,多伦多大学教授
本书在将猎杀女巫放入资本主义社会成长的历史过程中,完成了对现代的资本主义祛魅化成长历程的呈现。视角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理论在此获得了它的肉身化的表达,不仅具有独特的性别视角,同时更让现代性的批判充满了一种切身之痛。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正是在这一切身之痛当中完成自身合理化的推进。
——夏莹,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凯列班与女巫》通过对女巫问题的追溯,补上了长期以来被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理论忽略的向资本主义过渡过程中缺失的女性历史的一环。费代里奇让我们明白,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对女性的压迫,构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基础,揭开这个奥秘,才能真正为女性主义找到一个反抗的裂隙。
——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教会对巫术的镇压与资本市场的兴起和民族国家的构建相辅相成,是现代社会崛起的基石。猎巫运动以女性主导的社会组织力量和民间知识为打击目标,旨在规训女性身体,将其排斥在有偿劳动之外,被困于新建的家庭空间,从事无报酬的社会再生产劳动。猎巫、贩奴以及对自然的剥削共同构成了被传统马克思主义忽视的资本原始积累真相。《凯列班与女巫》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性别、种族、生态和宗教等诸多范畴在全球资本主义历史中的复杂交织,更是提醒我们分析重建渗透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权力关系。
——倪湛舸,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副教授
在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权力关系中,凯列班象征着对殖民者的反抗和对命运的改变。在15 至18 世纪,当有超过十万的平民女子因被指控为女巫而处死,更多的女性站起来,通过妇女运动试图摧毁资本主义制度所要求的社会规训,重新夺回对性、身体、劳动的控制。费代里奇向我们展示出,每一位独立勇敢的女性,在破除猎巫的进程中,用自己的身体推动起历史的变革。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如何解释欧洲近代初期数十万“女巫”被处死?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针对妇女的战争同时发生?全书分为五个部分:15世纪前农民和工人的日常斗争;土地私有化和扩张的人口政策带来的影响;机械身体观的兴起;欧洲大陆的大规模猎巫;猎巫策略在美洲的重演与当地妇女的反击。
通过回顾这段300年的历史,费代里奇表明:猎巫运动是资本主义对于社会再生产合理化的过程体现,它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两个核心原则即劳动能力和自我所有权提供了必要支撑。换言之,对女性生育和身体的控制(以攻击女巫为代表)是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关键步骤。
费代里奇以女性视角对话马克思的原始积累学说和福柯的身体理论,对于传统历史叙事和理论范式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阅读浪漫小说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8.5 (12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译者: 胡淑陈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如今,通俗浪漫小说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范围广阔、成果颇多的学术领域,不仅拥有相关的国际联盟组织可以每年召开世界级的研讨大会,还持续稳定地出版了一系列学术期刊。而为所有这一切可喜发展打下关键性基础的,正是珍妮斯•A. 拉德威这本于三十多年前写就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作为出版业最有利可图的类别之一的浪漫小说会吸引数百万女性读者?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深入探讨女性阅读浪漫小说事件肌理,挑战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以及大众文化理论家对阅读浪漫小说的贬低,认为应该鼓励浪漫主义读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表现出来。
【名人评价及推荐】
《阅读浪漫小说》是独一无二的。它为文化研究设定了一个标准,几乎没有后来者可以达到其高度,即通过密切接触那些可能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人群,来检验关于大众文化效应的理论。
——《美国历史杂志》
本书针对浪漫主义小说及其热诚的消费者,做出了非常精彩且透彻的分析。
——《纽约时报书评》
珍妮斯•拉德威对当代女性阅读小说的现象,以及享受这类小说的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巧妙而动人的描绘。
——《传播学期刊》
本书不仅探讨了浪漫小说的成规惯例,还对小说及其读者如何对抗某些特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考察,这类印象通常是由那些不读此类书的人塑造出来的。拉德威的研究是社会性文学批评的一个既有趣又有争议的方面。
——《大都会》
【内容介绍】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Suppress Women's Writing
8.9 (162 个评分) 作者: [美]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 译者: 章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 乔安娜·拉斯
◆悉数女性写作遭遇的重重阻力
◆一举揭穿文学界的厌女症传统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
言辞犀利、精彩至极!
——《纽约书评》
如果还没读过这本小书,你真应该找来看看:它依然惊人地紧贴当下......拉斯告诉我们,如果不先问问是谁在评判,基于何种标准,我们就没法明智地讨论哪些作品最重要、质量最高。如果我们不先思考是什么价值主导了文学,以及几百年来文学准则的形成,我们就无法理解真正的文学价值。
——《卫报》
这是一部风格奇特的作品,它蔑视传统,打破成见。书中罗列了所有会导致我们漠视甚至抛弃女性艺术作品的错误态度和观念。拉斯如此清晰简洁地界定了这些模式,如同将一面镜子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安妮特·克洛德内,美国文学评论家
···
【编辑推荐】
◆鼓舞一代人的女性主义宣言、里程碑式的文艺批评。新增由美国批评家、《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作者杰莎·克里斯宾(Jessa Crispin)撰写的导言。
◆后Metoo时代值得回顾的经典作品:乔安娜·拉斯带领读者在书中重拾一种被埋葬的文学传统,她那深具独创性与反思性的文字今时读来仍然铿锵有力,丝毫不过时,甚至出人意料地关照当下。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重识那些被遗忘的作家,重思那些充斥偏见的评判标准。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边缘群体的激励之作,除去女性,拉斯也鼓励读者拥抱所有曾是或依然是文学正典之外的“圈外人”——黑人艺术家、同志作家、“地方主义小说家”,等等。拉斯真诚地指出,“只有在边缘地带,发展才有可能。”而把目光投向所有曾被贬抑过的边缘艺术家,事关我们能否真正地面对彼此,关注他人的境况。
◆金牌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章艳翻译。文字流畅优美,最大程度还原拉斯原作的锐利与愤怒、幽默与力量。
◆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再版上市后,封面随即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中文版封面延续原版的创意思路,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操刀,通过罗列那些充满敌意的陈词滥调,直面女性写作所遭遇的重重阻力。
现代性的性别 [图书] 豆瓣
The Gender of Modernity
9.1 (27 个评分) 作者: [美]芮塔·菲尔斯基 (Rita Felski) 译者: 陈琳 / 但汉松(校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本书对女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新而激动人心的探索,挑战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理论,并大胆质疑了某些女性主义观点,这些观点或是将现代性妖魔化为内在的父权制的产物,或是假定了一个有关现代社会男性经验和女性经验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将文化历史和文化理论相结合,聚焦于19世纪末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怀旧、消费、女性书写、大众化的崇高、进化、革命和变态等概念进行了检视。她从比较和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对来自英语、法语和德语传统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涉及社会学理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颓废文学、政论文章和演讲、性学话语,以及通俗情感小说等多个领域,分析的男性和女性作家包括齐美尔、左拉、萨克-马索克、拉希尔德、玛丽•科雷利、王尔德和奥利芙•施赖纳等。
“得益于菲尔斯基开阔的批评视野和丰富的批评情感,该书提供了对性别和现代性的绝佳思考,而且菲尔斯基最终让我们相信,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书能具有这种兴趣的广度,以及对理论价值变化的警觉。可以说,菲尔斯基以出类拔萃的水准,用后结构主义的方法书写了一部翔实的历史唯物主义佳作。说这本书充满智慧毫不为过:它缜密公允,关注政治,兼收并蓄,又具有令人振奋的跨学科思维。”
——詹妮弗•维克(Jennifer Wicke), 纽约大学
“菲尔斯基向我们证明了性和性别对现代主义/现代性文化的核心意义,她的研究复杂而巧妙,既利用了当代理论,又借助了对手边材料的历史研究。与她先前的论著一样,菲尔斯基展现了扎实的、前沿的学者知识,同时对该领域一些过热的理论话语表现出了良好的冷静态度。她对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常见的理论观点的评论总是十分公正,她文笔清晰,论证中闪耀着洞见的火花。”
——安德烈亚斯•许森(Andreas Huyssen),哥伦比亚大学
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 [图书] 豆瓣
作者: 安吉拉•默克罗比 译者: 张岩冰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内容包括:女孩与亚文化、亚文化的清算:一种女婿生主义的批评、工人阶级女孩文化、女性主义研究的政治:在对话、文本及行动之间等。
安吉拉·默克罗比的论文集《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被视作英国文化,特别是青年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其中五章是作者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时的研究成果。
在这本写作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年的论文集中,默克罗比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英国青年文化问题,其范围涉及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而从性别角度切入青年文化,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
单身女性的时代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All the Single Ladies: Unmarried Women and the Rise of an Independent Nation
7.9 (63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译者: 贺梦菲 / 薛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理想国外文纪实001,《纽约时报》年度选书,美国名记丽贝卡·特雷斯特直击单身女性群体。
★一部单身的通俗史,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单身并不是我们这代人的“发明”。特雷斯特将单身女性纳入美国近代史的脉络中: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们投身医疗救护、工业生产,女权运动浪潮中她们积极争取投票权、堕胎权益。长久以来,单身女性的故事就是这个国家的故事。
★“勾搭”文化、“波士顿婚姻”、冻卵……时代变迁,(单身)女性“见招拆招”,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会有大量女性之间缔结伴侣关系的现象?现代女性为何选择情爱上的“小打小闹”,而拖延/拒绝进入婚姻?单身女性又要在何时生育、如何生育?她们的快乐烦恼,她们的生活经历,都在这本书里。
★不是“独身宣言”,也不为向传统婚姻“抖机灵”——特雷斯特提醒我们:女性命运不再是简单的“二选一”(不结婚就养猫),在她们面前会有更多的选项、更出彩的人生。结不结婚,女性都需要一种保持单身的能力,在思想上自主、经济上独立。由此我们将无可避免地迎来一个单身时代。
【内容简介】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特雷斯特聚焦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当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有兼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有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尽管她们的肤色、族裔多样,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选举权、堕胎权益),影响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身女性正在这个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世界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媒体推荐】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美国历史进程中这一关键时刻的人——而不仅仅是单身女性——它都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发人深思的作品。
——《纽约时报》
从阶级、种族和性向等视角切入,辅之史料、访谈与趣闻轶事;特雷斯特向我们展现了美国当代单身女性的生活群像。
——《波士顿环球报》
对于那些整日唠叨女性何时结婚的好事之人,用这本书让他们保持安静!
——英国《卫报》
沒有小孩的她們 [图书] 豆瓣
Without Children: The Long History of Not Being a Mother
作者: 佩吉.歐唐納.哈芬頓 译者: 廖素珊 衛城出版 2023 - 9
生,還是不生?
生了孩子的女人,與沒生孩子的女人,
真的是光譜的兩極嗎?
其實,影響女人生育抉擇的因素有很多,
從生涯規劃,到害怕能否照顧孩子;從無法生育,到擔心環境危機……
古往今來,許多女性,都曾在盡力過好這一生的掙扎中,苦苦思索:生活中是否有容納小孩的空間?無論她們做出什麼的選擇,都不免受到所處背景的影響──時代、社會、文化,是適合生孩子,或是不適合?她們是自己所屬歷史時代的產品,也是地球賦予她們短短時間禮物的產品。
本書超越社會為母職、非母職劃下的界線,
看到各個時代,女性面對的抉擇,或難以抉擇。
◆一個激烈又孤獨的決定
生,還是不生?這個決定並不容易。它往往是女性與自己的生理時間、生涯規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等因素間,激烈又孤獨的對話。
◆看見古往今來,女性「生或不生」的決定
凝視古往今來女性「生或不生」的抉擇,讓我們更認識她們的時代、或她們所處社會的限制,也讓我們看見,不斷有女性在這道考題前,做出多樣的選擇,猶如繁花盛開。
◆女性為生育掙扎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歷史
女性「生或不生」、「如何生」的歷史,並不僅是女性的事,而是人類社會的歷史本身。每一個生或不生的決定,都是一名女性與她的時代對話的結果。
在這本溫暖而富有深思的書中,歷史學家海芬頓藉由梳理歷史,加上她對當代社會的觀察,思考這些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問題:
★多變的世界中,變化的母職與母職焦慮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整個村子的協力?歷史上母親的支援系統
★沒有孩子就沒有價值?認識沒有孩子的女性做出的貢獻
★支持母親,也不去否定沒有孩子的女性,這是一體兩面
记忆的性别 [图书]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3 (73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The Dialectic of Sex [图书]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Shulamith Firestone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3 - 3
Editorial Reviews from Amazon.com
Review
"The Dialectic of Sex is a must-have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feminist theory, both past and present. It's reappearance now, during yet another period of 'ridicule' towards women's rights, is perhaps even more pertinent than its first publication."
-Kathleen Hann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Riot Grrrls movement
"The Dialectic of Sex is a truly visionary work. Thirty years later, many of Firestone's ideas remain startlingly relevant, making Dialectic essential reading not only for its value as feminist history but its contribution to feminism's future.
-Lisa Miya-Jervis, editor and publisher Bitch: Feminist Response to Pop Culture
"Although Gen X women like to fancy ourselves the "freshmakers" of feminism, Shulamith Firestone reminds us that sisters have been "keeping it real" long before that expression was even invented. These power-packed chapters are live and direct, with a cultural shelf life that spans well into our times."
-Ophira Edut, editor Body Outlaws: Young Women Write about Body Image and Identity, founder and publisher HUES magazine
Review
"The Dialectic of Sex is a must-have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feminist theory, both past and present. It's reappearance now, during yet another period of 'ridicule' towards women's rights, is perhaps even more pertinent than its first publication."
-Kathleen Hann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Riot Grrrls movement
"The Dialectic of Sex is a truly visionary work. Thirty years later, many of Firestone's ideas remain startlingly relevant, making Dialectic essential reading not only for its value as feminist history but its contribution to feminism's future.
-Lisa Miya-Jervis, editor and publisher Bitch: Feminist Response to Pop Culture
"Although Gen X women like to fancy ourselves the "freshmakers" of feminism, Shulamith Firestone reminds us that sisters have been "keeping it real" long before that expression was even invented. These power-packed chapters are live and direct, with a cultural shelf life that spans well into our times."
-Ophira Edut, editor Body Outlaws: Young Women Write about Body Image and Identity, founder and publisher HUES magazine
阁楼上的疯女人 [图书] 豆瓣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8.8 (37 个评分) 作者: [美] S.M.吉尔伯特 / [美] 苏珊·古芭 译者: 杨莉馨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站在神父面前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这个疯女人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姻缘。
本书问世前,大多数读者对伯莎这 个疯女人并不太重视,自从有了本书,人们忽而重新发现了一个类别。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但本书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告诉我们,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她们将这个疯女人从阁楼上请下来,就是为了抨击父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并归纳了构成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传统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征与隐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纱、蛛网等等。
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 Short History of Queer Women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Kirsty Loehr Simon and Schuster 2022 - 10
No, they weren’t ‘just friends’!

Queer women have been written out of history since, well, forever. ‘But historians famously care about women!’, said no one. From Anne Bonny and Mary Read who sailed the seas together disguised as pirates, to US football captain Megan Rapinoe declaring ‘You can’t win a championship without gays on your team’, via countless literary salons and tuxedos, A Short History of Queer Women sets the record straight on women who have loved other women through the ages.

Who says lesbians can’t be funny?
耶鲁需要女性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安妮·加德纳·珀金斯 译者: 徐芳园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 - 1
♀️1969年9月,美国顶级名校耶鲁结束了它268年的男校历史,迎来了第一批女学生。当她们踏入宏伟的校园时,却发现自身的体验与男同学迥然有别:她们是7∶1里的绝对少数,是“男人村”里的附属点缀,是男性眼中稀缺的性资源。被社团组织、运动队、合唱团、校内餐厅拒之门外的同时,电话骚扰、猥亵侵犯却自动找上门来。
面对漠视女性处境的耶鲁领导层(基本是白人男性)、“性解放”“反越战”“平权”等运动下振奋的社会思潮,这群年轻女性要如何捍卫自身、结成友谊、成就自我?如何重塑美国高等教育并改写历史?🙋‍♀️
===
【编辑推荐】
★耶鲁1969年的第一批女学生,268年男校历史的终结者,顶级学府内性别平权的先锋,激进六七十年代的领路人!“那是我一生中最有力量的经历之一,也是我做过最勇敢的事。”
★来到耶鲁的不仅是女人,到来的是性。7:1 的男女比,源源不绝的男性关注,性解放下怀孕的风险,反对堕胎的禁令,校园骚扰和性侵——年轻女孩们如何克服重重考验?
★让女人进门,却把她们当作次等公民。不,你不能加入运动队、合唱团或是行进乐队;不,耶鲁不会牺牲男人的数量来招收更多女人;不,你被性侵是因为不够谨慎……这就是所谓的平等吗?
★这一代人不会忍受,她们要开辟新天地。成立姐妹会、组建全女子摇滚乐队、增设女性研究课程、推进性学教育、引领街头抗议人潮……以身躯、智慧和勇气对抗庞大父权体制!
★口述采访+历史照片+珍贵档案,生动的个体叙事&变革的社会全景。知名书籍设计师汐和倾心打造,用“芭比粉”碰撞“耶鲁蓝”,激昂瞩目的女性历史不能被淡化!
===
【作者简介】
安妮•加德纳•珀金斯(Anne Gardiner Perkins),美国历史与高等教育领域学者、作家。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曾获历史学波特奖(Porter Prize),是《耶鲁日报》的第一位女主编。此后,珀金斯相继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进行学习和研究,一直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
【译者简介】
徐芳园:译者,已翻译《国王:一个街头故事》《客居己乡》《出埃及:我的回忆》等作品。
===
【相关评论】
让女性进门是一回事,而让她们在耶鲁根深蒂固的男性文化中觉得受欢迎、能融入和平等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揭示了这些先驱者面临的多重阻碍,并记录了她们克服障碍的勇敢尝试。战斗还没有结束。这本鼓舞人心的书是每个人的“必读”书目。
——珍妮特•耶伦 耶鲁毕业生、美国首位女财政部长
本书讲述了一群勇敢的年轻女性重塑本科教育的振奋历史。珀金斯翔实的叙述提醒我们,性别平等来之不易,它是前人努力的结果。
——娜塔莉亚•霍尔特 《让火箭起飞的女孩》作者
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 [图书] Goodreads 博客來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 and Mad: The Revolutionary Power of Women's Anger
8.7 (23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译者: 成思 新星出版社 2022 - 5
★内容介绍
破除偏见,去污名化,为女性愤怒正名之作。
女性愤怒常常受到排斥、遮蔽和压制,愤怒的女性常被视为歇斯底里、“疯女人”,但是,丽贝卡断言,女性的公平之怒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强大力量之一。《好不愤怒》从愤怒的性别化谈起,重新审视了主流文化对男性愤怒与女性愤怒的双重标准,重新审视了2016年美国大选、MeToo运动以来美国乃至全世界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女性力量的崛起,探讨了各种各样的女性愤怒,考察了得到的各种回应并分析其背后折射的社会心理,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愤怒是真实的、合理的、应该的,也是有必要的”。作者以精彩的文笔、犀利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适时呈现了一项意义非凡的调查研究,让我们得以一窥女性愤怒的历史与不可忽视的力量。
------------------------------------------------
★编辑推荐
女性发明了一百万种方式来改变世界,“阁楼上的疯女人”也有变革社会的力量!
从来不会有人告诉我们,不肯顺从、顽固执拗、狂烈暴怒的女性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历史,塑造了我们的当下,引领了我们的行动,也推动了我们的艺术。我们应当了解这些。
◎破除主流偏见,去污名化,为女性愤怒正名之作。历数女性,尤其是女性愤怒在社会变革中的推动力量,堪称一部“女性愤怒小史”,以愤怒为切口,辐射整个美国乃至全球女性的生存境遇。
◎振聋发聩的当代女性宣言,男性也应该读读的行动指南。丽贝卡告诉人们,愤怒的女性并不孤单,愤怒是合理的、应该的,也是有必要的;她让女性有机会听到别人说出,她们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她们也同样感到愤怒,从而知道自己也可以大声说出来。
◎看见女性的力量,为女性愤怒谱写的一曲颂歌。本书从韦恩斯坦性侵事件谈起,揭示了MeToo运动前后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和生存困境,也历数了史上每一次变革背后的不应被忽视的女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视愤怒而不是压抑和禁锢它们。
◎获奖无数,《纽约时报》畅销书,亚马逊#1 Best Seller,《华盛顿邮报》年度十佳,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奖作品,盘踞美国《人物》、国家公共电台、ESQUIRE、ELLE、WIRED年度榜单,《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时代周刊》《出版人周刊》《书单》等好评如潮,Goodreads高分图书。
------------------------------------------------
★名人推荐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几乎每隔五十年就会掀起一波女权运动浪潮,每波浪潮中都会涌现出新的声音,以更为雄辩有力的言辞提出同样的正当诉求,追求社会公正和政治平等。我们如今身处新一波的女权主义浪潮之中,其中最响亮的一个声音就来自丽贝卡·特雷斯特。她在新书《好不愤怒》中基于女性的深刻感受,结合翔实的文献调查,讲述了一直以来女性蓄积的愤怒如何遭到压制与禁锢,是我读过类似话题中最棒的一本。向各位力荐!
——维维安·戈尔尼克(Vivian Gornick)
丽贝卡·特雷斯特文思敏捷、论证有力,读完此书,我确信女性必须重新掌控愤怒的力量,方能发起21世纪的变革。说实话,我们都厌倦了感到厌倦。是时候让我们好不愤怒了。
——布里特尼·库珀(Brittney Cooper,《怒于言表》作者)
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女权主义声音。
——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作者)
------------------------------------------------
★媒体评价
这一年里,性别及相关话题成为全国性的议题,而丽贝卡·特雷斯特给这次国民大讨论带来的影响最为关键。她以充满睿智、触动人心的文字,帮助读者理解这一文化转型。
——美国国家杂志奖授奖词,2018年
探讨了这种不被社会认可的女性情绪在政治上的用途,令人振奋……文笔激昂,信念坚定……激励人心的阅读体验。——《纽约时报书评》
正合时宜,发人深省……适合当下,却又超越当下,这些讲述和探讨通常来自女性,但男性也都有必要读读……实事求是,令人信服……特雷斯特以雄辩有力的论证强调指出,这一现状不应只归咎于某些势力与体制,个体也应当为此负责。——《华盛顿邮报》
特雷斯特专攻女性主义和政治方面的写作,对此她尤为擅长……特雷斯特敏锐地指出,黑人女性是如何为这个国家的妇女运动奠定了基石……女性主义向我们的日常生活注入了一些复杂因素,而特雷斯特则巧妙地将这些复杂因素理清道明。——《时代周刊》
汪洋恣肆……《好不愤怒》是对女性愤怒,这种今日烧得愈旺的催化力量的庆祝和宣泄。
——《奥普拉杂志》
从妇女参政者到“#MeToo运动”,特雷斯特的书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令人发狂的女性正义之怒的纲要,书中同时还向我们展示了有效和集体运用愤怒带来的好处。——《名利场》
激动人心的故事,令人钦佩。——《大西洋月刊》
一场针对美国政治、文化和个体不公的响亮辩论。……一次对女性愤怒的深入研究……诸多个体的声音与故事合力赋予了本书巨大的吸引力……也是一拨追求更大的自由和正义的行动号召。——《科克斯书评》
直击要害……特雷斯特在结语中提醒女性,不要将她们的愤怒一笔勾销——即使未来有所好转,即使“你自己没有遭遇不公……紧迫感会淡去”,也不要把注意力移开。
——《出版人周刊》
男性表达愤怒,会被视为“激动人心、直截了当”“是我们国家的摇篮曲”,女性表达愤怒,则被当成“指甲划过我们国家的黑板时发出的刺耳声”——特雷斯特如此断言。在这本令人振奋的新书里,她探讨了从卡丽·内申到碧昂丝、再到帕克兰高中的女生等不同时期的愤怒女性取得的成就。她从女性愤怒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2016年美国大选、黑人权力运动以及“#MeToo”运动(包括她自己遭遇韦恩斯坦的故事),并且引用研究指出,咒骂能让人更持久地忍受痛苦。这本鼓舞人心的书出现得正是时候。
——《人物》
应景,引人入胜,特雷斯特的一腔怒火之作必将引发关注和讨论。作者结合当下思潮,深入考察了古今女性与愤怒的关系,以及表达和抑制女性愤怒的后果,揭示了人们往往将负面因素加诸女性愤怒之上的双重标准,这种双标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用作使她们缄默和压制她们。
——BOOKLIST
《好不愤怒》是特雷斯特为女性愤怒谱写的一曲颂歌……深思熟虑、细致入微。作者发现,人们对这种愤怒的感知(和容忍度)会根据女性生气的内容和对准对象而发生变化,并指出,即便是出于正义、属于正当情绪的一种,女性仍然会为自己的愤怒感到羞耻或被这种羞耻本身所激怒。鉴于此,她有力证明了为何女性拥有和驾驭自己的愤怒如此重要——任何成功的变革都有赖于它。
——BUZZFEED
女性很生气,而特雷斯特正是描绘她们愤怒的样貌、成因和影响的人……是对正义之怒研究的应景之作。——ELLE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愤怒的来源、女性愤怒面临的挑战以及女性愤怒对政治变革的推动力量的深入研究著作。——ESQUIRE
才华横溢,振奋人心。——THE NATION
特雷斯特的女权主义宣言……女性在公共领域的愤怒往往被扭曲、污名化,并以男性想象不到的方式遭到抹黑,本书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有力盘点。——BOOKFORUM
(本书)讨论了女性愤怒的变革力量及其远超于此的非凡意义。——PUREWOW
美国最聪明的性别和政治写作之一。——《波特兰月刊》
猪花 [图书] 豆瓣
近代中国の苦力と「豬花」
作者: (日)可儿弘明 译者: 孙国群 / 赵宗颇 1990 - 5
“西洋镜”里的中国与妇女 [图书] 豆瓣
8.5 (12 个评分) 作者: 宋少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6
本书以全球史的视野,探讨了中国女权思潮和实践的缘起,尤其把晚清中国的“女权”论和改革实践放在西方文明论在近代中国传播、转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探究欧美文明论中的性别标准以及成因,考察欧洲文明论的性别标准在晚清如何传入中国,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国妇女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晚清女性论者的“女权”论述,探讨女性是如何回应由男性开辟的“女权”论述的。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图书]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周蕾 译者: 蔡青松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9
1990年代以来,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人,不仅要认知文学作品,还要顾及理论上的种种问题。《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即是用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方法,理论化地来研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熟悉的文本与问题。
本书通过可见的形象、文学的历史、叙事的结构和感情的接受这四种批评的途径,牵涉到中国现代性的各个方面:种族观众的构成、通俗文学中的传统的断裂、由叙事引发的一种新的“内部”现实的可疑结构以及性别、感伤主义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该书也从电影影像、大众文化、主流文学及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剖析女性主义理论的洞见与不见,并检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女性主体的建立与反挫。作者进一步对“妇女”、“中国”、“现代性”等既定观念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提出质疑。
它并非对现代中国文学的概括性的研究,也不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全书提供讨论的都是以现代中国在文本中的主体性为议题,并把作者本人的阅读方式作为这种主体性的一个例证。
这是一本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名著,尤其是在如何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方面,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周蕾是美国从文化研究的立志进行文化政治批评的一位非常成功的学者。我认为《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是她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她用一种书写的行为来达到文化的批判,非常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站在边缘来对抗主流。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李欧梵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对现有批评典范的反驳,对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后殖民批判,以及广义左翼思潮的兼容并蓄,在在树立一种不同以往的论述风格,也引起中国研究以外的学者的注意。
——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Henderson 讲座教授 王德威
不只是厭女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
8.1 (17 个评分) 作者: 凱特.曼恩(Kate Manne) 译者: 巫靜文 麥田 2019 - 12
每個男人心中都藏著一名厭女者嗎?絕非如此。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
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合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家,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只厭惡「做出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表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向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面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出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出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了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板印象,更指出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出,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系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合了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了最關鍵的指引。
道德浪女 [图书]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The Ethical Slut: A Practical Guide to Polyamory, Open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reedoms in Sex and Love(3rd Edition)
7.5 (30 个评分) 作者: 珍妮.W.哈帝(Janet W. Hardy) / 朵思.伊斯頓(Dossie Easton) 译者: 張娟芬 游擊文化 2019 - 1
開放關係就是劈腿偷吃?多重伴侶就是淫亂多P?
我們是否有可能同時愛上好幾個人,或對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慾望?
難道只要戀愛了,就會自動喪失對其他人的興趣?
如果我對別人有感覺,就表示我不是真的愛我的戀人?
我的情人「出軌」了,表示我們的關係一定出了什麼問題?
沒有「另一半」,我的人生就不完整,一輩子得不到幸福?
我們從小被教導,一生一世、一對一的異性戀婚姻,是情感關係的唯一正解。然而,如果這是唯一「正常」與「自然」的關係,為什麼劈腿、無縫接軌、外遇、離婚等現象,從古至今皆層出不窮呢?其實,現在這一套「應該」,跟其他很多套一樣,都是文化製品,而非自然法則。「大家都知道」的迷思未必是對的,只有真正認識所有可能性,你才能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
《道德浪女》為傳統一夫一妻制以外的親密關係經典指南,書中提供了豐富的關係經營與溝通技巧,引導讀者認識自己並強化親密關係,更加全面地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本書將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由的冒險之旅,教你如何透過坦誠溝通、接納並掌握自身情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建立安全感與支持系統、共同設立界線等方式,嘗試進入開放關係、多重關係,以及任何性與愛的自由關係。本書也為浪女新手提供調情與追求、「說要」與「說不」,以及安全性行為的入門技巧,並教導浪女如何運用法律及各種協議保護自己與伴侶,進而養兒育女。
處於一對一關係中的讀者,亦可由本書習得親密關係的經營之道,以及接納並善待自己的方法。本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能幫助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再恐懼關係的失敗,並明白自身已是完整的個體,無須所謂的「另一半」來填補空缺。「愛」與「性」本身就是目的,而非達成「一生一世配對」的手段。快感本身已足夠美好,親密、連結與陪伴亦彌足珍貴,只要你感到愉悅滿足,關係本身即具有無上價值。
战斗公主、劳动少女 [图书] 豆瓣
戦う姫、働く少女
6.7 (6 个评分) 作者: [日] 河野真太郎 译者: 赫杨 漓江出版社 2023 - 8
本书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总结起来就是为了解释如下问题: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女性、女性与劳动是如何被描绘与诉说的?
作者选取了《冰雪奇缘》《狼的孩子雨和雪》《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风之谷》《逃避可耻但有用》《新世纪福音战士EVA》《星际穿越》《消失的爱人》《辉夜姬物语》等多部红极一时的文艺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中泛滥于大众文化之间的战斗少女形象,以一种跳跃式思维,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一个个问题点进行创造性的联结和抽丝剥茧的分析。这些问题点包含但不限于:胜者组与败者组的形象对立,桑德伯格所代表的企业女权主义,爱之共同体,承认与再分配,多元文化主义,依存劳动有偿化,母亲缺位的理想模式,新自由主义,技术与自然的解构,被隐藏的劳动,主妇的没落……而这些小问题点的个个击破,最终指向一个由无数女性的汗水与泪水所铸就的里程碑:女性既不要再被物化,也不想再做他者,一直以来被剥削的女性劳动,是时候被赋予原本的意义与价值了。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虽以大众文化为切入点,但论及的问题和分析论证的过程却是知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学术性的。很多人阅读后的第一感想普遍都是:这些文艺作品,原来还有这样新颖、深刻的解读角度!也有很多读者会发出惊奇的感叹:原来,女性就是如此走入“又得赚钱养家、又得貌美如花”的陷阱当中的!
女权运动发展史充满了血与泪,每一次斗争换来的一点成果,都值得歌颂,尽管,这些阶段性成果离终极目标仍然相距甚远。但就如作者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所说,我们需要的是星火相传,接受他人之愿望,才可使自己更为强大,这种愿望,可以来自于历史上奋战的领袖、现实中并肩的朋友,也可以来自于各种文艺作品的创作者,甚至可以来自于这些作品中的虚构人物。最后这段论述可以说是全书的点晴之笔,让前文中分析过的一个个作品角色瞬间有血有肉起来——原来,她们都是斗争路上的伙伴。
创建日期: 2024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