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en study

EXA

EXA @95135762824

74 本书  

身体由我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4 (80 个评分) 作者: [德] 希拉·德利兹 著 / [德] 路易莎·施托默尔 绘 译者: 马心湖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 1
这是一部女性健康科普著作,图书出版后在德国医学界和科普界收获了一致盛赞,长踞《明镜》周刊畅销榜,领衔了各大健康百科及女性健康图书榜单。
这是一部温情的女性身体启蒙著作。许多女性对自己身体所持的态度是不确定的,甚至是否定的,特别是对生殖器官,提及时总带有羞耻感。其实,子宫、乳房、卵巢、生理期,它们存在于世界上半数人的体内,它们与生命密切相连,它们的健康直接决定了女性的生命质量,因此,它们是应当“被看见”、“被了解”的。如果足够了解,有很多痛苦,女性原本可以不必承受。
在认知身体的旅途中,女性将意识到,很多心理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都是由体内的荷尔蒙所掌控的,对荷尔蒙系统的深入认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抵御衰老和守护健康的准则。而所有的知识储备升级,都将带领我们,找到更加广阔的那个自己。
本书作者是拥有超过30年科研及临床经验的畅销科普作家希拉•德利兹博士。她在德国屡次受邀参加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健康节目录制,被誉为“人们理想中的妇科医生”。她以带领女性冲破禁忌与成见为使命,希望帮助所有女性积极大方地探索自己无与伦比的身体。在这部书中,所有照本宣科都是被禁止的,这里的女性健康通识课,会如同“网飞”(Netflix)剧集一般引人入胜,情节扣人心弦。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Documenting the Reproductive Revolution in China, 1978-1991
9.6 (5 个评分) 作者: 陈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5 其它标题: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内容简介: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中国生育政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从“晚稀少”到“一胎化”,再到“独女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急剧变化,这是怎样的演变历程,又付出了怎样代价?《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对“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现行生育政策的演变、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并侧重就上个世纪80年代生育政策演变轨迹进行概要描述,并对这一政策实施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未来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行阐述。
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 [图书]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杰玛·哈特莉 译者: 洪慧芳 新星出版社 2023 - 9
◎如果你和伴侣还没看过这本书,请先不要同居。
◎情绪的付出也是一种劳动
打破传统性别分工,揭开失衡的情绪劳动真相
“相比倒垃圾,注意到何时该倒垃圾才更重要”
◎“这是我第一次能跟丈夫说清,为什么家务如此让人疲累,也明白了为什么当他帮不上忙时,我会如此生气。”——读者Elizabeth
◎赠送精美异形卡片、承压自测题!
------------------------------------------------
★内容介绍
“如果你想知道这个社会多么不重视情绪劳动,只要看妈妈不在时家里有多乱,人们对服务行业有多苛责,就明白了。”
家里牙膏、卫生纸快用完了,阳台的衣服早就干了,只有你注意到;
开会时负责倒水,洽谈时微笑迎合,是你的责任;
当你终于忍无可忍,发火时还要纠结会不会惹人不快……
这些天生就是女性的事吗?为什么女性做这些就是“应该”,男性做却是“帮忙”?为什么女性要一遍又一遍提醒,家里冰箱冷冻室的霜还是厚厚一层,职场上仍旧得轻声细语保持耐心,还有人嫌我们唠叨?这些劳心费神的情绪劳动不但无处不在、没完没了,而且不被看见、无法转移。《她们不是唠叨,只是受够了》揭示了传统社会规训下失衡的情绪劳动真相,并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把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面临的不可言说的困境剖析得鞭辟入里,是霍克希尔德之后,为情绪劳动正名的最新力作。
------------------------------------------------
明明已经“帮”了这么多忙,她怎么还是不满意?成天忙忙叨叨的,她到底在干啥?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给有苦难言、百口莫辩的你
◎打破传统性别分工,系统阐释情绪劳动的力作
◎从零开始的情绪劳动学习手册,走出当前困境的法宝
◎千万女性的嘴替!一封女性自白书,一部当代关系启示录
◎也让无数男性看到,为何妻子如此疲累,更好理解另一半
◎以情绪劳动为视点,揭露家庭、职场与社会中性别歧视的内在根源。传统性别分工下,同一件事,男性做一次就被连连称赞,女性做一百次都没人注意,女性“天生”就擅长这些的观念早该淘汰了
◎拒绝包揽一切,学会放手,操心不只是女人的事,因为分派任务往往更令人精疲力竭
◎增进男女彼此理解,直面问题根本。别再觉得她的抱怨是在进行人身攻击了,女性要肯定情绪劳动的价值,男性也要学会主动承担,迈向真正的平衡
◎看得见的家务,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我们想要的是积极主动的伴侣,而不是被动接受交派任务的伴侣
★编辑推荐
“成为倾听者、忠告者、照护者、旅行规划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扫者、提醒者……这些乍看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每件都劳心费神,互相交织,一地鸡毛,多少人为之抓狂。”
在家里,女性要负责家里的有形家务与无形精神重担;在职场,女性得保持耐心,轻声细语。而且这些不管你想不想做,都只能默默继续做,不仅吃力不讨好,还没有喘息的空间,不能撂挑子。殊不知,这些不堪其重的情绪劳动限制了女性的机会,偷走了女性的时间,降低了女性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男性对家庭生活的深度参与,和试图理解女性的心意。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统性别分工下的受害者。
------------------------------------------------
★媒体推荐
大胆直白地点出女性“情绪管理和生活管理相结合”意味着什么和代价所在……对于和作者一样忍无可忍的女性来说,书中很多内容令人感同身受、获得慰藉,也有所助益。——《出版人周刊》
女性读者完全可以体会书中许多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那些琐事描述着女性默默或怨恨地从事着令人精疲力竭的情绪劳动。但这本书也是写给男人看的,因为要打破那种鬼打墙式的怪圈,男性需要挺身而出,主动扛起家务。——《书单》杂志
这本书点明了情绪劳动的存在:它无处不在,但又长久被人忽视。——Jezebel杂志
……独一无二。借助讨论情绪劳动,杰玛·哈特莉呼吁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泰晤士报》
这本书正应和了当下有关“女性愤怒”的讨论……男性不能再忽视情绪劳动了。——Fast Company
这不是写给妈妈们的冗长说教,而是写给平白无故承担了他人差事的所有女性。这本书道出了家庭生活的真相: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家务事,也可以如此沉重。——《沙龙》
对长期以来那些被误解为“爱唠叨”的女性而言,这本书是一封道歉信,也是一次真诚告白。——《半身像》杂志
书中蕴含着一场迷你的革命性风暴……如果加以建设性的引导,女性的愤怒可以成为改变现实的潜在武器。——《时代周刊》
情绪劳动或许被忽视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澳大利亚特别节目广播事业局(SBS)
富有远见,令人惊叹。书中的许多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引起了女性的强烈共鸣。所有“受够了”的女性都应该读一读这本激情与智慧并存的小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
------------------------------------------------
★读者评价
如果你和伴侣还没看过这本书,那么请先不要同居。——Leah
书里写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说的,我终于知道自己没有发疯、不是唠叨……——Elisabeth Britton
真想办一个专门针对这本书的读书俱乐部,然后拉着我认识的所有人一起围读。——Annette
这本书给了我希望,让我知道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总是感到疲惫、无助、濒于崩溃的家庭主妇。情绪劳动真实发生在每分每秒,我丈夫也应该读读。——Ashlee
我结婚超过十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能跟丈夫说清,为什么家务如此让人疲累,也明白了为什么当老公帮不上忙时,我会如此生气。自从读了这本书,我终于可以和他好好沟通,并让他了解如何满足我情感上的需求了。——Elizabeth
我是一位父亲……这本书提醒我分担日常家务的重要性,对我的婚姻提供了很大帮助,也让我更理解和共情妻子了。那些给本书打差评的男士,是因为他们不愿承认这些重要事实。——FluffytheNewt
要解决情绪劳动这个问题,男性要做的还很多,意识到这点仅是第一步。但这本书让我更振奋的是,原来女人拥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自救,从当下改变自己的行为开始。——Cirroc
步履不止 [图书] 豆瓣
作者: [英]克丽·安德鲁斯 译者: 欧阳瑾 / 罗小荣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3 - 2
行走是身为人类的一项本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女性而言,在无人陪伴、没有牵累的情况下云游四方,去探究她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都并非易事。不过,还是有些女性打破了束缚,走出了家门,享受到了行走于世间的乐趣。
从博学的伊丽莎白·卡特到坚韧的谢丽尔·斯特雷德,从漫步于群山间的多萝西·华兹华斯到游荡于城市里的阿娜伊斯·宁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行走中,她们有的重获了健康,有的积累了创作灵感,还有的走出了可怕的婚姻阴霾、摆脱了逼仄的生活困境……
在这段长达三百年的女性行走史中,无论她们走了多远,也不管她们走了多久,那前行的身姿都会一直鼓舞所有能够行走的女性。就算前景未卜,就算为人所嘲,她们依然会行走下去,向来如此,步履不止。
女巫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 儒勒·米什莱 译者: 张颖绮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 5
《女巫》成书于1862年,是米什莱在撰写《法国史》漫长历程中的犀利发现。在他饱览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到伟大世纪(指法国17世纪)的历史更迭中“所接触过的所有骇人的巫术相关文献”,并首次于其中看出悲剧的残酷后续:女巫,一个本该在文艺复兴初期消声匿迹的角色,既受敬重又遭迫害,她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种女性类型。米什莱强调,他是以史学家而非小说家的角色,讲述“同一位女人的三百年生命”。
艺术史的另一半 [图书]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李君棠 / 垂垂 2022 - 6
马奈的缪斯、罗丹的情人、波洛克太太、北斋的女儿……这是她们的名字吗?她们真正的名字是什么?
.
一本可以让你笑着读完的艺术史科普漫画
一次性认识23位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女艺术家
一种全新角度重读艺术史的可能性
.
也许在你一口气读完后,你会发现这本书的意义还远不于此
————————————
【内容简介】
《艺术史的另一半》从女艺术家的视角出发进行艺术史科普,不仅介绍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流派,还通过23位女艺术家的故事,带你一览从洞穴绘画到现代主义雕塑的艺术史。这本书也尝试回答艺术史上一个著名的蠢问题:“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社会与个人生活的限制,使得她们在艺术史叙事中被遮蔽?
————————————
【本书看点】
★ 全年龄艺术史科普,零基础读者轻松掌握艺术史中的重要风格与流派
从女艺术家的生平与作品出发,科普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流派。比如,历史画、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和静物画哪种更高级?艺术赞助人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现代博物馆的雏形是什么?浮世绘如何产生?巴黎沙龙“长什么样”?艺术家和评论家,谁的意见更值钱?现代艺术市场怎么诞生?如何看懂现代主义?包豪斯、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究竟怎么回事?女艺术家在哪里工作?
★ 以漫画小史形式,解答那些“艺术史中的关键问题”
· 谁来决定一幅画是不是好看的?
· 为什么那幅画会这么值钱?
· 艺术家需不需要有商业头脑?
★ 一次性认识23位历史上伟大的女艺术家
卡特琳娜•范•海默森、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拉维尼亚•丰塔纳、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朱迪斯•莱斯特、雷切尔•勒伊斯、玛丽亚•西比拉•梅里安、安杰里卡•考夫曼、管道升、文俶、葛饰应为、贝尔特•莫里索、玛丽•卡萨特、卡米耶•克洛岱尔、玛丽安•冯•韦雷夫金、玛丽安•布兰德、里奥诺拉•卡灵顿、弗里达•卡罗、塔玛拉•德•莱姆皮卡、李•克拉斯纳、乔治亚•欧姬芙和艾达•欧姬芙、路易斯•布尔乔亚……
各个时代的女性艺术家如何突破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限制,改变艺术史的进程、提出描绘世界的新方法。
★ 一次重读艺术史的可能性:从女艺术家的角度重新观看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
· 19世纪晚期,许多巴黎艺术家们厌倦了沙龙的陈腐品位,走出画室,到户外写生,成为第一批现代生活的画家。
· 那时的女艺术家们,需要申请“男装许可”,才能获得更多行动自由。
· 文艺复兴时期,做一位伟大的雕塑家,需要钱购买昂贵的材料,为运送材料的船只、协助雕塑的助手付费,还需要面积巨大的工作室,才能存放材料、完成大型订单。
19世纪以前,几乎没有女艺术家能同时拥有这些优越条件。
“女巫”: 不可战胜的女性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Sorcières: La puissance invaincue des femme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法]莫娜·肖莱 译者: 崔月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2 - 9
猎巫运动曾为我们打造了某种令人恐惧的女巫形象:她们施行邪术,她们顽固不化,她们衰老丑陋……然而,这首气势磅礴的意识形态之诗遍布着厌女情绪的韵脚,其余风依旧浸染着当今世界对女性的评判。莫娜·肖莱为我们除去了掩人耳目的矫饰,呈现出真正的“女巫”形象:她们独立生活,她们自然老去,她们掌控着自己的身体与性。
这里探讨的是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人生:
不依赖他人的——自主权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缺失,而是可以建立关系,但这些关系必须尊重我们的完整性、我们的自由意志,让我们能全面绽放,而不是自我束缚;
不囿于母职的——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只是让日子变得有希望,都得先让生孩子变成随心所欲、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的一件事;
不惧怕衰老的——女人并不是非得保持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她们完全有权利用另一种面貌、另一种美丽来丰富自己。
“女巫”是唯一通过自身来持有某种能力的女性原型,她不因其他人而被定义,所以,“女巫”的继承者们,请承继这种力量,为自己而绽放吧!
将这一辈子活成你们能做到的最好的样子!
犯罪妇女访谈实录 [图书]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王金玲 / 姜佳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6
这是一群服刑妇女。她们被判有罪,她们自己也已认罪。她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她们又为何和如何走上犯罪之路?打开王金玲主编的《犯罪妇女访谈实录》,且听她们自己的讲述……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 [图书] 豆瓣
Living a Feminist Life
9.4 (5 个评分) 作者: [英]萨拉·艾哈迈德 译者: 范语晨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 10
☆本书=女性主义生存工具包
☆拆解父权逻辑,做一名女性主义扫兴鬼
☆把女性主义理论带回家,让女性主义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发挥作用。
☆致许许多多在四面八方做着你们事情的女性主义扫兴鬼们:本书为你们而写。
-编辑推荐-
★每个人都应当读读这本书。——贝尔·胡克斯
为那些注定无法发声的人写作。——朱迪斯·巴特勒
★我们的时代至为重要的女性主义理论家萨拉·艾哈迈德献给我们的女性主义“生存工具包”
2016年,萨拉·艾哈迈德辞去伦敦金史密斯学院教职,抗议学院对内部性骚扰问题的不作为。《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是她离开学术界后第一本面向大众的书。艾哈迈德用诗意的语言阐发了身为女人的日常经验、对象、遭遇、情感和具身体验,呈现了女性主义长期以来的工作——发生在街巷、家庭还有工作场所的工作,编织出具身的女性主义理论,为四面八方的“女性主义扫兴鬼们”提供了一份实用的生存工具包。
★拆解父权逻辑,破除制度砖墙
女性主义者为何总被视作耸人听闻的疯子、没好气的扫兴鬼、烦人的问题制造者?
组织为何总是包庇性骚扰、强奸的加害者?
不公正的制度为何岿然不动?
幸福的承诺为何成了不幸福的根源?
性别为何是一种对人之可能性的限制?
特权为何是一种“节能装置”?
暴力为何总与女人如影随形?
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为何不断再生产?
……
艾哈迈德用这本书、用写作这个行动本身为我们示范了拆除这个父权制世界的工作,她鼓励我们反抗制度性与人际的不公正,去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共同承担一项解构世界的工程,彼此联系、相互吸引。“我们在一点点地拆解,纵然缓慢,但我们的确正在拆解!”
★女性主义的自由是所有人的自由,女性主义的斗争是为了存在的斗争
“对我来说,女性主义的自由必须是所有人的自由,而不是把一个人的疲惫转嫁给另一个人。它必须是摆脱暴力的自由。它必须是决定如何组织生活的自由;与他人一起进出和生活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身性别认同的自由;自由是去创造让我们共担彼此之自由的条件。因此,女性主义对自由和正义的看法,必须贴近地面,贴近现实:我们的愿景来自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萨拉·艾哈迈德
★不引用任何白人男性的著述,用女性主义砖瓦搭建的我们的女性主义住所!
艾哈迈德将目光投向她女性主义之路上的前辈和同路人:弗吉尼亚·伍尔夫、乔治·艾略特、西蒙·德·波伏瓦、贝尔·胡克斯、奥德雷·洛徳、朱迪斯·巴特勒、唐娜·哈拉维、劳伦·贝兰特、格洛丽亚·安扎尔杜阿——她用女性主义前辈的文本串联出一条女性主义继承之路,用女性主义的砖瓦搭建起一幢女性主义住所。
★生发自日常生活的女性主义理论经典
艾哈迈德用现象学的目光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令那些我们未曾留心思考的经验、语言、规范呈现出别样的面貌,抽象的理论也由此变得鲜活而直观。本书融汇了艾哈迈德长久以来对女性主义理论传统的反思,对任何尝试理解当今时代的性别议题、女性主义理论思潮和争论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完美的导论。
★让我们一起做一名任性的女性主义扫兴鬼(feminist killjoy)
我不愿意把幸福当作我的目的;
我愿意造成不幸福;
我愿意支持那些愿意造成不幸福的人;
我不愿意对那些有意冒犯的玩笑发笑;
我不愿意忘掉那些没有过去的历史;
如果包容意味着被纳入一个不公正、暴力和不平等的体系中,那么我不愿意被包容;
我愿意过一种在别人看来不幸福的生活,我愿意拒绝那定义了美好生活的脚本,我也愿意去拓宽它;
我愿意把“hap”(偶然性)还给“happiness”(幸福);
当纽带对自己或他人造成损害时,我愿意斩断任何珍贵的纽带;
我愿意加入一场“扫兴鬼运动”!
-内容简介-
本书呈现了在生活和工作中做一名女性主义者的种种微妙体验,进而编织出一种出自日常生活、指向日常生活的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者如何疏离她们所批判的世界?如何在努力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理解世界?面对重重难关,如何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在高墙环绕的压迫中幸存?萨拉·艾哈迈德以极富个性与诗意的语言拆解、重述了这些问题,为我们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提供了实用工具,也让女性主义理论的创造和革新与滋养理论的女性主义生活之间的纽带变得更加紧密坚韧。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既毫不妥协地站在激进的立场上呼吁社会变革,又坦然承认,在一场看似没有尽头的斗争中,我们需要歇息片刻。艾哈迈德不传播虚妄的希望,她切实地宽慰我们:明智地选择自己的战斗,有时你能做的只有那么多,当事情实在太过分时,你可以退出,你可以离开,你可以悲伤。
-媒体推荐-
从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便再无法放下它……每个人都应当读读这本书。它向我们呈现了全新的思考、献上了讨论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妙计。不仅如此,这本书其乐无穷,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你的爱让我嗨翻了”,艾哈迈德让我们嗨翻了。——贝尔·胡克斯
艾哈迈德致力于如其所是地描述这个世界……她用写作凝聚我们——她不仅为自己写作,更为女人,有色人种的女人写作,为那些注定无法发声的人写作。——朱迪斯·巴特勒
做一名女性主义者并不意味着一夕之间欣喜地逃避父权制和其他支配结构,而是一项终生的志业:日复一日地削凿、破坏那些持续将强权施加于人的统治秩序。因此,践行女性主义意味着失望、沮丧,意味着处处碰壁,意味着被视为自私、刻薄、不知足的人——在家庭餐桌和工作会议上煞风景的人。对于我们这些甘于承担此等代价的人而言,这本书是一针强心剂:我们还有许多同路人。——苏珊·弗莱曼
对任何尝试理解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艾哈迈德借鉴有色人种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成果,谈论实践的案例和个人的经验,由此将批判理论引入生活。若要建立女性主义意识,实践女性主义,作为一名“女性主义扫兴鬼”存活于世,本书是一个必要的生存工具箱。——WATER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鼓励读者反抗制度性与人际的不公正。艾哈迈德的女性主义将断裂与争论——无论是在公共场合仗义执言还是毫不遮掩地翻起白眼——置于核心处,驳斥了机构意欲实现的没有冲突的“平等”,令人耳目一新。——玛丽·汤普森
在阅读《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时,我有一种深刻的认同感。女性主义者们会发现这是一本极富启发性的著作——尽管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伴随着强烈的痛楚,但多数时候它带给我们深刻的洞见。这本书充分展现了萨拉·艾哈迈德标志性的写作风格,她唤起读者的情感与记忆,所有概念、经验、语词、思想、结构和身体都从一切可能的角度得到了观察和揣摩。本书记录了“理解并倡导作为一名女性主义去过日常生活”的意义。“流汗的概念”、“女性主义扫兴鬼”,这些如宝石般几经打磨、极具分析效力的语词接二连三地蹦出来,让读者驻留目光,陷入深思——她把阅读变成了一件“耸人听闻的”事情,拦下了在各自轨道上按部就班地安然前行的我们,理论由此变得鲜活起来,变得有血有肉。我们应该将这本语言生动、睿智而触动人心的书放在我们的书架上、教室里,也应该把它放在我们的女儿们手中。——钱德拉·塔尔帕德·莫汉蒂
任何与这个世界有分歧的人——我们都该是这样的人——都应当为了自己、为了更好的明天而阅读这本书。——玛丽亚姆·拉赫马尼
艾哈迈德的《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令“个人即政治”这句先前的女权口号重焕生机。她用一种独特而诗意的语言阐发日常经验、对象、遭遇、情感和具身体验……这本书陪伴着读者,为她们指明了找寻自己的扫兴鬼生存工具包的道路。——古丽恰·哈密迪-曼尼什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是一部具身化的政治理论作品……《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为我们呈现了女性主义长期以来的工作,无论是发生在街巷、家庭还是工作场所的工作。这本妙趣横生又不失条理的书试图构建一种既非本质主义又非普遍主义的女性主义生活。——梅利莎·吉拉·格兰特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既毫不妥协地站在激进的立场上呼吁社会变革,又坦然承认,在一场看似没有尽头的斗争中,我们需要歇息片刻,承认我们无法百分之百实现目标。它——这情有可原——时而是一本愤怒之书,时而是一本喜乐之书。——芭芭拉·福尔特纳
一本关于挣脱、关于表达的书,一本教我写作、教我思考的书。——卡伦·贝林
艾哈迈德赠予了我们那些我们也许很难自己找到的词汇……她的书提供了一种激进政治的女性主义伦理的愿景,一种应用范围远超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主义领域的愿景。——玛赫维什·艾哈迈德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提供了某种介于具有时效性和冲击力的博客与有着丰富思考层次的学术文章之间的东西;这是我今年所见在性别政治议题上最具政治参与性、复杂性与个人性的书籍。——比迪莎
我总感觉这本书就在我伸手可及的位置——它具有一种大多数女性主义学术话语所欠缺的品质。每一个人都能够领会、努力理解并吸收这本书的旨意,这再次证明了书写通俗易懂的理论作品并不需要牺牲书的深度。事情恰恰截然相反。——特拉维斯·阿拉巴扎
艾哈迈德在书中频繁引用、致敬的作品会令贝尔·胡克斯和奥德雷·洛德的粉丝感到熟悉而安心。这本书远超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切中了现代女性主义中至关重要的交叉性问题。——艾比·哈格里夫斯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既是艾哈迈德作品的代名词,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其他女性主义扫兴鬼——一个艾哈迈德重拾的词,指那些无论如何都敢于任性地拒绝社会与性别规范的女性主义者——的向导。艾哈迈德回顾了她早先的作品(包括“女性主义扫兴鬼”博客),以她一贯的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但相较从前,她在本书中分享了更个人的经验——无论是作为棕色人种在澳大利亚白人社区成长的经历,还是在当代充斥着新自由主义的大学中具身代表“多元化”的经历,还是做一位女同性恋女性主义者的经历。此外,若要反思(包括艾哈迈德自己在内的)女性主义写作的目标与过程,《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也会是一本大有裨益的书。——佐拉·西米克
女性主义全球史 [图书] 豆瓣
7.5 (6 个评分) 作者: [英]露西·德拉普 译者: 朱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3
※一部纵横两百五十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
※呈现身处不同时空的各色“女性主义者”关于平等与自由的梦想和行动※
《今日历史》2020年度历史图书 |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公共历史奖得主犀利之作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家露西·德拉普所写的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文化史著作。
作者打破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横两百多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父权制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外表”;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观点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图景,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与女性主义历史的丰富关系将如何启迪人类共同的未来,它也让我们看到女性主义的最终追求应当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性别与取向的人都可生活如意的世界。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众多女性主义历史中,德拉普的叙述独一无二。《女性主义全球史》以全球性视野与全新方式再现人们或熟悉或陌生的女性主义组织、运动、活动者与障碍。随意翻开一章,尽情享受每一页中丰富思想的自由奔流。——邦尼·G. 史密斯,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专家
德拉普运用女性主义的概念来展现女性主义运动者如何政治化横跨两百五十年、遍及六大洲的性别不公正问题。她关注诸多女性主义冒险的盲点与共谋关系,也能认识到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共鸣。
——南希·A. 休伊特,性别史与女性主义研究专家
德拉普对二十世纪形成的各种女性主义运动进行梳理,写成了这部简明而详尽的历史,让这段多元的历史拥有了共同的愿景与声音,但并不强加虚假的团结统一。——卡拉·琼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副教授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丰富而广博的著作,创新性地运用一系列素材来探索跨越时空的女性主义运动丰富、多样、激进的根源。这本书是女性主义史学的胜利,展现了世界各地想象女性自由的无数不同方式——那不是T恤上一句简单的口号所能概括的——珍妮弗·汤姆森,巴斯大学讲师
这是一部非凡而精彩的全球反性别不平等斗争的历史。这本书不仅通过女性主义者的思想和运动,还通过她们的梦想、歌声、愤怒及其运动的物质维度——她们的灯笼裤、徽章和面纱,她们的避难所、工作场所和含混的中间地带,生动呈现了女性主义者的各种斗争。——汉娜·道森,伦敦国王学院准教授
德拉普的章节构成了一段以环形而非线性的方式穿越时空的旅程——就像旋转木马,起起伏伏与前进一样,都是旅行的重要部分。每一章都能在地理上和时间上找到自己的路径——构成了一场囊括窥器与头巾、砸窗与歌唱、灯笼裤与爱好者杂志的盛大演出。不过,德拉普并非在赞颂。她旨在书写一部批判性历史,评估各种方法和策略的利与弊。她很清楚,各项女性主义活动并不能就此消除由阶级、种族、殖民主义或公民身份导致的不平等。一些女性的梦想是其他女性的噩梦……德拉普考察了数起类似的发人深省的事件,以此警醒当代及未来的女性主义者小心重犯过去的错误。——《纽约书评》
德拉普展现了那些在妇女运动的历史传承中被遗漏的女性主义者,其中有些人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参加运动的资格……《女性主义全球史》探究“女性主义”概念本身的内涵,并让读者有机会思索女性主义运动的复杂性、由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导致的女性主义内部的分裂,以及被遗忘和被忽视的女性主义者的经历。这本书丰富了关于社会建构的论述,突出了包容的重要性以及采用单一视角必然会导致的偏见。抛开对女性主义的讨论,德拉普分主题的论述方法也提醒着我们,在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之外,还有更多未被听到的声音——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经验教训。——《国际妇女研究杂志》
对女性主义历史的全面挑战……这本书细致入微地记叙了女性主义的深层分裂及其内含的种族、性别和阶级等级化……这本书对批判性的女性主义全球和跨国史的主要贡献是,它以创造性,且常常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揭示了女性主义的模式……《女性主义全球史》成功地颠覆了现有史学。德拉普不以时间顺序而以不同主题探讨女性主义思想与运动的方法,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开辟了创新性的新起点。——H-Soz-Kult(德语世界历史学家重要的在线交流和信息服务平台)
她之所以为她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玛侬·加西亚 译者: 黄荭 / 沈祯颖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 2
爱我所爱, 且用我的方式去爱。
想象一下,化妆品、高跟鞋、塑身衣、公主裙、蕾丝胸罩、珠宝首饰、名牌包包……这个丰盈的物质世界和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期许和塑造;当你生儿育女成为母亲,你感受到“母性”带给你的“痛并快乐着”的充实和满足……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自然,如此理所应当。
即使是那些最有独立意识、最具女性主义倾向的女性,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她们享受男性对她们投来的具有征服意味的目光,她们渴望成为伴侣怀中一只温顺的宠物,相比那些看上去更能让她们绽放自我的工作,她们更愿意去干干家务活儿,从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为家人精心准备的早餐中获得小小的乐趣。这些欲望和乐趣同女性的独立是否矛盾?这些下意识的顺从是天性使然吗?
然而,当我们回到日常生活,关于女性问题的暧昧和矛盾随处可见:人们呼吁女性应该独立自由,应该追求自己的事业,不应该接受男性高高在上、对她们颐指气使;与此同时,社会中又充斥着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性感娇娃、一个贤妻良母的建议和准则。女性究竟是什么?是否存在一种“女性天性”?这样的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作为哲学禁忌和女性主义的盲点,女性顺从在经验层面上的复杂性从来没有被抽丝剥茧、细细分析。追随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脚步,本书作者玛侬•加西亚致力于研究这一现象,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性别等级是如何深刻影响女性的生存体验,因为理解女性为何顺从是走向一切解放的必由之路。如果这个世界希望女性“成为自己”,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自己”之所是。
事业还是家庭? [图书] 豆瓣
6.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克劳迪娅·戈尔丁 译者: 颜进宇 / 颜超凡 中信出版社 2023 - 7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追溯了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基于数十年的开创性研究,戈尔丁将20世纪初至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群体分成了五组,深入研究了她们在事业、婚姻、子女等方面的理想抱负与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阻碍,以及代际的演变历程。
一个世纪前,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必须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且往往只能二者择其一;如今,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数量大幅增加,她们拥有了更多选择,更有机会同时拥有事业和家庭,但鉴于社会规范、工作性质、时间约束等,性别不平等问题尽管不如过去严峻,却依然存在。
目前关于性别不平等的快速解决方案往往都是从女性方面入手,但作者认为,无论是职场性别平等,还是家庭夫妻公平,都涉及等式的两端,所以解决方法也需要同时从等式的两端入手。作者据此给出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应得的权利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Entitled:How Male Privilege Hurts Women
8.6 (45 个评分) 作者: [澳]凯特·曼恩 译者: 章艳 2022 - 5
◎“21世纪的波伏瓦”、《前景》杂志票选“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凯特·曼恩振聋发聩之作
◎拆解日常生活中的厌女逻辑,剖析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
◎《纽约时报》《卫报》《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好评推荐
——————
【编辑推荐】
1.本书是当今最重要的女权主义声音之一、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备受赞誉之作。
2.首次对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进行系统的剖析,为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
3.本书是凯特·曼恩作品中文简体版首次引进,由资深译者章艳精心翻译。
——————
【内容简介】
《应得的权利》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的振聋发聩之作。在本书中,她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案例涉及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自由平等表象之下,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从中我们将看到,男性如何仅仅因为性别而获得系统性的优势和特权,从而打压女性应得的权利,并对女性造成伤害。
通过本书,凯特·曼恩不仅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愿景——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权得到关注和关心。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凯特·曼恩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女权主义思想家。”——丽贝卡·特雷斯特(《单身女性的时代》作者)
“我希望这本书没有必要存在。我希望没有必要对男性特权进行清晰、尖锐的解构,以及这种特权是如何杀害我们的。但现实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必要的。”—— 卡门·玛丽亚·马查多 (《派对恐惧症》作者)
“曼恩以清晰的分析,解释了一个围绕着男人的欲望和权益组织起来的社会,以及这种偏见如何辐射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她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洞察力。”——《大西洋月刊》
“凯特·曼恩就像一个挥舞着手术刀的病理学家,有条不紊地解剖各种混杂的争论标本,揭示出里面的病变组织。”——《纽约时报》
女性史 [图书] 豆瓣
A History of Woman in the West: Renaissance and Enlightenment Paradoxes
作者: [法]乔治·杜比 等主编 译者: 唐运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 - 6
本书为由乔治•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三卷,时间分段是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
本卷认为,文艺的复兴与启蒙运动荡涤了陈旧的思维范式,也使得人们的精神获得新面貌。在这个新的颠覆性的思想和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女性也得以从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具有了更加新颖的思想,开始担任更多的社会角色。但与此同时,她们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责,这给她们的生存处境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也正是在这个时刻开始,女性开始登上了公共领域的舞台,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但她已经不再仅仅是“他者”,而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她们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女性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 乔治·杜比 等主编 译者: 许张凤 浙江大学出版社
女性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乔治·杜比 等主编 译者: 袁袆 / 王璐莎 2022
本书为由乔治•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五卷,时间分段是在20世纪。
本卷认为,在当代,女性的身份在多种文化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进一步变迁,从静默的他者和被注视的客体,慢慢在大众媒体的影响下开始融合汇聚,并在20世纪中后期到达了一个文化认同的高潮。在媒介传播的影响下,女性不再是世界一隅的孤立个体,而成为一个有着相似意识形态的集体。她们享有共同的审美爱好和世界观、价值观,具有更为趋同的女性特质,女性事实上由复数逐渐向单数收缩。
综上所述,20世纪是一个“女性”身份彻底被重构和确立的时代。女性反抗着父权制的枷锁,但在资本主义和商业媒介的合谋之下,她们也越来越陷入了另一种单一身份的陷阱。
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Revolting Prostitutes [图书] 豆瓣
作者: Juno Mac / Molly Smith Verso 2020 - 3
How the law harms sex workers—and what they want instead
Do you have to think that prostitution is good to support sex worker rights? How do sex worker rights fit with feminist and anti-capitalist politics? Is criminalising clients progressive—and can the police deliver justice?
In Revolting Prostitutes, sex workers Juno Mac and Molly Smith bring a fresh perspective to questions that have long been contentious. Speaking from a growing global sex worker rights movement, and situating their argument firmly within wider questions of migration, work, feminism, and resistance to white supremacy, they make clear that anyone committed to working towards justice and freedom should be in support of the sex worker rights movement.
私密處的奇幻旅程 [图书] 豆瓣
Gleden med skjeden
作者: 妮娜‧布羅克(Nina Brockman) / 艾倫‧斯托肯‧達爾(Ellen Støkken Dahl) 译者: 林怡汎 晨星 2018 - 4
女孩們都必須要知道,卻從來都不敢問;
與「性」相互連結的,不是「汙名」而是「教育」!
大人都避談、老師不敢教、孩子們只能自己摸索,錯誤觀念就在惡性循環中被流傳下來!
究竟誰來矯正人們的迷思,引導下一代擁有正確且健康的私密處、性、保健觀念?
這是一本超過20個國家給予極高評價的女性保健書,妳想知道的,都在這兒!
兩位充滿好奇心的醫學院學生,在專頁裡與網友們互相來回詰問的蠢問答中,意外發現大部分女孩們對自己的身體和性行為充滿著古板且錯誤的迷思。
例如:對自己的私密器官一無所知、抱持著處女膜迷思、正確的性行為並不只是性器官的進出與來回、生理期與避孕和懷孕的關係……
這本書就是為妳們而寫,寫給每位不確定自己的行為、模樣、感受是否正確的女孩們,並告別圍繞著女性解剖學的神話和誤解。
兩腿中間的美好器官是身體最奇妙的私密部位,讓我們展開私密處的華麗冒險,只有了解自己的身體如何運作,才能獲得正確的性與健康的觀念!
本書特色
以醫學與健康的觀點把傳統視為禁忌的話題,藉由不帶「色」的方式,好好介紹性與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私密處話題」。
1.這是一本針對家庭與女孩們而誕生的私密處保健書籍
父母在名為家庭的餐桌上,似乎無所不談,盡己所能地教導孩子們他們想知道的百萬個為什麼,然而,有一個話題卻像個滾燙的烹飪鍋,誰都沒有勇氣掀起鍋蓋──「私密處與性」。本書便是代替難以啟齒的雙親與師長們來告訴孩子們──尤其是女孩兒,該如何認識自己與愛護自己,同時獲得保護自己的盾牌與長矛。
2.了解「生」的構造與意義→愛自己的第一步
男性與女性在身體構造上,有些同,有些不同。對於同樣擁有的構造總是可以大方談論,如:心臟、腸胃、肝臟……等;對於不同構造的部分卻當成禁忌般地避而不談。所以女孩們對於私密部位,常常沒有好好了解,也就不懂保護與照顧。本書主旨在餘談論女性的私密部位,介紹其特別存在的意義與功能,以及該如何保養它,讓我們不害羞、不害臊,不戴上有色眼鏡來了解與生俱來、陪伴自己一輩子的人體器官吧!
3.了解「心」與「性」的欲求
只要是生物都會受其賀爾蒙影響,異性相吸。當然人類較為特別,但是心的欲求是正常的現象,即使是同性相吸也是其心的欲求。心的欲求所產生的性欲大多是含有愛,這都屬於生物的本能與自然的現象,不該被視為是污穢不潔,因此本書也針對對「性」還一知半解的青少年、女孩們好好了解何謂性。與此同時,「性行為」也就誕生了。這種行為是很美妙且舒服愉悅的,而如何讓兩人在這樣的行為裡更加舒服與享受?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
“她”的力量 [图书] 豆瓣
BITCH:A Revolutionary Guide to Sex, Evolution and the Female Animal
9.1 (14 个评分) 作者: [英]露西·库克 译者: 吴倩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 9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演化论中有一个巨大的漏洞:像雄鹿的鹿角或孔雀的尾巴这样的复杂特征似乎是奢侈品,对一般的生存过程而言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可能变成日常生活的障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点一直折磨着达尔文。达尔文最终意识到,一定有另一种进化机制在起作用,那是对性的追求,所以他将 其命名为性选择。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美的进化/演化”。
《物种起源》问世10多年后,达尔文发表了他的第二部杰作《人类的由来》。这本著作概述了他关于性选择的新理论,解释了他观察到的两性之间的深刻差异。如果自然选择是为了生存而战,那么性选择本质上就是为了争夺配偶。然而,在达尔文看来,这种竞争主要是雄性的事情。受限于其所处时代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达尔文认为雌性的力量是通过“相对被动”和不具威胁性的方式实现的,她们“作为旁观者站在一边”,观看雄性虚张声势的表演。
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科学家逐渐发现雌性动物会和雄性一样滥交、竞争、好斗、占主导地位和充满活力。就驾驶变革的巴士这件事而言,雌性双方权利平等。只是达尔文和支持他论点的一群绅士动物学家,不会从平等的角度看待问题。生物学中最大的一次飞跃(进化论)是由一群维多利亚时代的男人在19世纪中期的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它本身就带着一些关于性别和性本质的假设。
在这本书中,露西·库克的目标是揭穿动物王国关于性和性别的过时叙事,她打破了学界一直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科学偏见,将各种雌性动物的真实行为展现在我们面前,从交配后蜘蛛的同类相食到狐獴女王的血腥统治,我们将发现“她”并不像我们印象中那样温柔、被动、温顺和充满母性,也将重新认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她”的力量。
---------------------------------------------------------------------------------------------------
露西·库克才华横溢,令人信赖,无所畏惧,非常幽默……这本书令人惊讶,非常有趣,而且非常重要。
——玛丽·罗琦,《科学碰撞“性”》《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作者
库克描绘了过去几十年里,女权主义对演化生物学的“生殖器统治”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影响。她为最近以雌性为主导的科学的力量而争辩,这些科学力量重新构建了关于性选择、母性本能和自我牺牲,以及一夫一妻制或花痴倾向的核心信念。在这个过程中,她向我们展示了一架观察动物的奇妙“西洋镜”,里面不仅有灵长类动物,还有有毒的双性鼹鼠、通过阴蒂分娩的鬣狗、杀子的猫鼬妈妈和绝经后的逆戟鲸。
——《大西洋月刊》
这是对许多生物学研究中存在的“偶然的性别歧视”的重要纠正……(以及)一个嘹亮的号角,表明雌性生物学的其余未知领域值得进行更全面的测绘。
——《金融时报》
热情洋溢的揭露……一次了解演化生物学先锋的有趣、有启发性的旅行。
——《科学美国人》
我们什么时候决定了雌性动物(包括人类女性)是非竞争性的性别?英国科学记者库克在一份翔实且经常令人脸红的调查中,对这一评估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反驳,调查详细描述了交配等行为。她还展示了女性对科学探究的影响,她们提出问题,提出研究,而男性同事却没有想到或者懒得去做。
——《洛杉矶时报》
通过对大量动物的分析,这本书对科学性别歧视的抨击吸引了许多不同性别的科学家来纠正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的刻板印象。
——《自然》
借助引人入胜且常常令人发笑的表达,库克将科学作家玛丽·罗琦的幽默和清晰,与她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生物学家所获得的科学权威结合起来,直面演化生物学中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假设,并开始澄清事实。
——《科学》
这部令人眼花缭乱、有趣而又优雅地表达愤怒的作品,打破了我们对动物王国性别和雌性行为的先入之见……这是一部轰动性的作品。读着它,惊讶得下巴耷拉下来,记下最喜欢的部分寄给朋友,高兴地念出其中的片段。
——《观察家报》
达尔文先生,你的时间到了。这就是我们这些雌性期待已久的演化重启。
——英国喜剧演员、编剧苏·帕金斯
露西·库克将两个世纪以来的性别歧视神话从生物学中彻底推翻。准备好学到很多东西,并大声发笑吧。这是一本文笔优美、非常有趣且非常重要的书。
——爱丽丝•罗伯茨,解剖学家、人类学家,伯明翰大学“公众参与科学”教授
创建日期: 2024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