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wy的收藏单

AAcwy

AAcwy @AAcwy

53 本书  

太宰治弱さを演じるということ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安藤宏 筑摩書房 2002 - 10
没後既に五十年以上、なお太宰治の小説を手にする若い読者が多い。大ロングセラー作家なのだ。「青春のはしか」といわれ、だれでも一度は読まねばならぬがいつまでも読むのは未熟とさえいわれながら、いつの時代にも若い読者を引きつけてやまぬその秘密はどこにあるのか。「極端に自己を否定して、万人を楽しませよう。もし救いがあるとすれば、自分はその最後のものでなければならぬ。これが彼の倫理なのです」という評に代表される従来の太宰像を、ことばで人間関係を作りなおす方法の体現者と読み替える斬新な試み。
太宰治含羞のひと伝説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松本健一 辺境社 2009 - 2
「含羞のひと」=太宰治が、昭和十年代から敗戦後の「時代」を文学的にどう生き抜いていったか。太宰文学を読み解き、“太宰治とその時代”を活写。
クローゼットの認識論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イヴ・コゾフスキー・セジウィック 青土社 2018 - 5
同性愛を異質化し、周縁へと追いやる異性愛主義は、19世紀末に始まったものにすぎない。メルヴィル、ニーチェ、プルーストなどを読み解きながら、その中にホモ/ヘテロセクシュアルの分断を不可能にする揺れを発見し、セクシュアリティの混沌を見つめる。その後の文学研究に圧倒的な影響を与えた、フェミニズム/クィア理論の最重要書。
Chinese Independent Cinema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Chris Berry / Luke Robinson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25
Independent cinema in China is not only made outside the commercial system but also without being submitted for censorship. We know that for several decades it has been the crucible out of which China's most exciting new films have flowed. The essays in this volume interrogate what else we think we know. Did it really start with Wu Wenguang and Bumming in Beijing in 1990, or can its roots be traced back much earlier? What are its aesthetics? And its ethics, including of gender and class? Where do audiences watch these films in China and how do they circulate? And, since the 2017 Film Law defined uncensored films as illegal, is independent Chinese cinema still alive? What does it mean today? And does it have a future? The essays in this anthology--many by exciting new scholars--explore these urgent questions.
ドキュメンタリー作家 王兵 [图书] 豆瓣
作者: 土屋 昌明 (編集) / ,鈴木 一誌 (編集) ポット出版プラス 2020 - 4
山形国際ドキュメンタリー祭大賞を3度受賞。カンヌ、ベルリン、ヴェネチアの三大映画祭での受賞も数多い王兵監督、およびその作品を徹底的に解読。 第1部では、2015年6月、2018年8月に行われた王兵監督へのインタビューを収録。 第2部では、王兵監督の初期における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の名作『鳳鳴中国の記憶』を鈴木一誌を進行役に映画評論家・山根貞男が映画論的な立場から、中国文学者・土屋昌明が歴史的な立場から読み解く。 第3部では、日本映像学の代表・藤井仁子、中国映画の第一人者・劉文兵の他、鈴木一誌、無名時代からの監督の友人でもある中山大樹が王兵監督の作品群を論じる。 第4部では、『鉄西区』(2003年)から『上海の若者』(2019年)までのフィルモグラフを収録。
Independent Chinese Documentary Cinema: Perspectives on Time and Ecological Phenomenology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Muyun Liu Palgrave Macmillan 2024 - 10
This book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and approaches to, documentary production within China from the Land Reform to the present day. It examines the institutionalisation of socialist realism during the PRC’s revolutionary era; considers the emergence of the fluid xianchang aesthetics and the creation of contingent subjectivities in relation to physicist Carlo Rovelli’s loop quantum gravity theory; explores two factory films through the angle of temporality; argues that time in the post-X era is multi-layered and can be experimented through a cinematic ruin aesthetics; and theorises ecological temporality in relation to Jean-Paul Sartre’s ontology on being as freedom and Caroline Godart’s analysis of difference.
Wang Bing's Filmmaking of the China Dream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Elena Pollacchi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21
This volume offers an organic discussion of Wang Bing's filmmaking across China's marginal spaces an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state-sanctioned 'China Dream'. Wang Bing's cinema gives voice to the subaltern. Focusing on contemporary China, his work testifies to a set of issues dealing with inequality, labour, and migration. His internationally awarded documentaries are considered masterpieces with unique aesthetics that bear reference to global film masters. Therefore, this investigation goes beyond the divides between Western and non-Western film traditions and between fiction and documentary cinema. Each chapter takes a different articulation of space (spaces of labour, history, and memory) as its entry point, bringing together film and documentary studies, Chinese studies, and globalization studies. This volume benefits from the author's extensive conversations with Wang Bing and insider observations of film production and the film festival circuit.
在人民之間:業餘史家、獨立導演、維權律師與部落客,從草根崛起的力量,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聲音與行動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Sebastian Veg / 魏簡 译者: 曾金燕 / 徐曦白
Who are the new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 wake of the crackdown on th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and the rapid marketization of the 1990s, a novel type of grassroots intellectual emerged. Instead of harking back to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the literati or pronouncing on democracy and modernity like 1980s public intellectuals, they derive legitimacy from their work with the vulnerable and the marginalized, often proclaiming their independence with a heavy dose of anti-elitist rhetoric. They are proudly
--unofficial, unaffiliated, and among the people.
In this book, Sebastian Veg explores the rise of
intellectuals and how they have profoundly transformed China's public culture.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a,
documents how, amid deep structural shifts, grassroots thinker-activists began to work outside academia or policy institutions in an embryonic public sphere. Veg explores the work of amateur historians who question official accounts, independent documentarians who let ordinary people speak for themselves, and grassroots lawyers and NGO workers who spread practical knowledge. Their interventions are specific rather than universal, with a focus on concrete problems among disenfranchised populations such as victims of Maoism, migrant workers and others without residence permits, and petitioners. Drawing on careful analysis of public texts by grassroots intellectuals and the networks and publics among which they circulate,
is a groundbreaking trans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of crucial trends developing under the surfa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在幽昏中显影:港中对话中国独立纪录片2014-2020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曾金燕 / 闻海 House of Pele Press 2022 - 12
《在幽昏中显影:港中对话中国独立纪录片2014-2020》一书以导演、学者、观众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会(香港)2014至2020年期间展映、制片、发行的独立电影。我们从中选择了记录较为完整的“叛逆中国”、“飞越疯人院”、“情欲中国”三个展映单元的独立纪录片讨论,以及针对夹边沟右派农场幸存者记忆、维吾尔和新疆议题、三自教会、地下知识分子、前政府高官、工人抗争等18部影片的映后交流文本或者导演访谈文本,形成本书“性、性别与女性主体”、“权利与政治”、“历史与记忆”、“放逐与流亡”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书还收入研究会参与制片的《喊叫与耳语》首映对谈,曾金燕对艾未未在跨国视野(流亡处境)下关于艺术(如《人流》)、社会行动和审查的两次访谈,曾金燕对应亮半自传剧情片《自由行》的访谈、曾金燕对艾晓明关于性别、纪录片和社会行动的访谈、曾金燕与王月眉关于在香港八年“边缘”经验的笔谈。额外收入的稿件中,除却艾未未访谈,其余四篇对话,回应独立电影(本书中主要指纪录片)的文化生产、策展交流,纪录片作为社会行动,以及影像研究的智识与艺术传统里性别不对等的问题。后三篇回应香港在2014年雨伞运动、2019年反送中运动以及2020年引入国安法后,放逐、流亡到香港的创作者面临的再次流亡的议题。流亡在这里,既指内在的、思想的、立场上远离权力中心的、处于社会边缘批判既定结构的作者状态,也指创作者主动或被迫选择的肉身离开故土的流亡。“权利与政治”讨论去政治化的纪录片电影主流思考方式下,独立纪录片对中国社会现实在议题与美学方面的回应,以及关于人的尊严如何建构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历史与记忆”章节里,在通过控制记忆来控制历史再现的环境中,纪录片导演和观众共同探讨了当历史被压抑、篡改时,如何找(不)到个人的语言来说(不)出个人的经历,建构基于个体经验的、被压抑的、表演性的个人记忆和集体历史。将在幽昏中被隐没的声音和形象带到香港的华文世界以及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的讨论中。这,也许就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会在香港所做的工作以及本书的意义。This book discusses the independent films screened, produced, and distributed by the Chinese Independent Documentary Lab (Hong Kong) from 2014 to 2020, in conversations between directors, scholars and audiences. This collection has chosen to discuss the relatively well documented independent documentaries in the three screening sections of Rebel China,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and Desiring China. The book also includes 18 post-screening discussion texts or director interviews on issues on the survivors’ testimonies of Jiabiangou Rightist Labour Camp, Uyghur and Tibetan issues, the three self-churches, the underground intellectuals, former senior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workers' resistance. The book is composed of four sections: "Sexuality, Gender, and the Female Subjectivity", "Rights and Politics", "History and Memory", and "Banishment and Exile". The book also includes a conversation during the premiere of Outcry and Whisper, which was produced by the CIDL; two interviews by Zeng Jinyan with Ai Weiwei on art (e.g. Human Flow), activism, and censorship in a transnational/exile perspective; an interview by Zeng Jinyan with Ying Liang's semi-autobiographical fiction film Family Tour; an interview by Zeng Jinyan with Ai Xiaoming on gender and documentary film and activism; a written interview by Vivian Wang with Zeng Jinyan on Zeng’s eight years experiences in Hong Kong on the edge. Except the interview with Ai Weiwei, the remaining four conversations respond to the gender asymmetrical tradition of intellectual and art, in cultural production of independent film (mainly documentaries in this book), curatorial exchange, documentary as social action, and documentary studies. The latter three conversations respond to the topic of re-exile faced by artists who had exiled to Hong Kong, after the Umbrella Movement in 2014, the 2019 Hong Kong Protest, and the 2020 introduction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in Hong Kong. Exile in this context refers to both the internal, ideological, authorial state of being on the margins of society, far from the centre of power and critiquing established structures, as well as the physical exile of artists from their homeland, either of their own accord or by forced choice. "Power and Politics" discusses the way in which independent documentaries respond to the social reality of China in terms of issues and aesthetics, and how the dignity of the human being constructs the humanistic concerns of documentary film in the context of a de-politicised way of thinking about documentary film. In the section "History and Memory", the documentary filmmaker and the audience discuss how (not able) to find the language of the individual to speak about personal experiences when history is suppressed and tampered with, and to construct a repressed, performative personal memory and collective history based on individual experiences, in a context of controlling the reproduction of history through the control of memory.Bringing the voices and images that have been hidden in the darkness of the dusk to the Chinese world in Hong Kong and to the discussions about China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his, perhaps, is what the Chinese Independent Documentary Lab is doing in Hong Kong and the meaning-making of this book.
中國女權——公民知識分子的誕生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曾金燕 City University of HK Press 2016 - 7
艾曉明教授裸胸抗議的照片,在防火牆內外的中文社交媒體上引發了憤怒、悲傷、驕傲、嘲諷、厭惡等情感,爭論中形成了支持或瓦解艾曉明教授抗議的不同社群。而葉海燕通過身體的、性化的、演繹性的、政治化的日常生活、社會行動和網絡寫作來改寫個人生命和改變社會。愈來愈多女權主義者用各種形式進行象徵性的抗議,引起社會上強烈的反應。  本書作者多年來在中國從事維權工作,雖曾被軟禁,但發聲不絕,更於2007年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作者從艾曉明和葉海燕開始,書寫中國知識分子、獨立電影導演、文人作家、藝術家等人在政治反抗者、社會運動活躍分子、「多餘的人」之間的角色中,面臨思想資源、行動力、審美趣味方面的困境和選擇。作者又提出完整地實踐、提升建立在尋求真理基礎上的自我關照能力,是當下中國人建立良心生活、貢獻社會改進的一種生存美學。
星火 [图书] 谷歌图书
8.3 (6 个评分) 作者: 張彥 讀書共和國╱八旗文化 2024 - 06
普立茲得主、《中國的靈魂》作者張彥最新力作
全球唯一中文譯本,收錄獻給台灣讀者新序
矢板明夫、何偉、李雪莉、阿潑、袁莉、崔衛平、張潔平、
陳德平、曾銳生、華志堅、程揚揚,共同推薦!
「星火」事件是中國統治下的悲劇,已塵封超過半世紀
但有群不畏強權、不懼險阻的「地下歷史學家」
努力拼湊被中共掩蓋的故事,要將「自由」的星火傳遞出去……
  ★這些故事讓我們知道習近平為什麼要控制歷史。──袁莉
  ★我們本來不會知道這些故事。──張潔平
  ★他們要聯合起來,揭發獨裁專制賴以構築的謊言。──崔衛平

  在傳統中國,歷史詮釋是各方角力的戰場,對政權的權力合法性至關重要,新王朝會為前朝修史,證明自己有權取得「天命」,施行統治。而到了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也繼承了老祖先的「美德」,為了穩固政權,他們會不惜竄改歷史,粉飾過錯、隱蔽事實來美化自己的統治。

  然而,有本在1960年誕生於中國西北鄉間勞改營的雜誌《星火》,改變了這一切。當時,中國正值人謀不臧引起的大饑荒,全國各地有千萬人死亡,但訊息卻沒辦法讓多數人知曉。有群下鄉的大學生成了少數知情的人們。他們腦袋中有知識、手中有筆、懷中有惻隱之心,因而創辦了《星火》雜誌。《星火》雜誌的創刊號僅有少少的八頁,沒有照片和插圖,但字字句句都喊出他們的不平與怒火。

  「為什麼曾經是進步的共產黨執政不到十年,就變得如此腐化反動?」

  「當數百萬、數千萬的農民餓死在床上、在火車上、在鐵路旁、在溝底……」

  不幸的是,中共政權不會容許如此的反逆行為,創辦《星火》的年輕人被判刑十年到十五年不等,其中有人甚至慘遭槍決。最終,《星火》雜誌只印出了三十多本,如同稍縱即逝的星火,沒有對政權構成威脅,這段歷史也遭到隱匿和改寫。

  五十多年後,有一群獨立的中國記者、作家、導演在意外中發現了「星火」的故事,也尋到「星火」事件的見證人跟倖存者。這群自詡為「地下歷史學家」的人們不僅挖掘出「星火」的故事,也力圖挑戰反右傾運動、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SARS疫情、COVID-19疫情中官方的歷史敘事,打開中共政權謊言下的事實。「地下歷史學家」雖然只是向深邃的暗黑井底丟下一顆石子,也要將「自由」的星火接力傳遞出去。
她們的征途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0 (25 个评分) 作者: 趙思樂 八旗文化 2017 - 10
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由,讓書中的女性跨出人生既定道路,成為鎂光燈下面對龐大國家機器的鬥士?甚至留下迥異於男性運動者、令世人難忘的表現?
  
  有人屬於自我覺醒,有人是被迫成長,有人則是順著原本該生長的樣貌而走到命定的位置。她們在各種社會運動中有了與男人的橫衝直撞不同的形象,她們的聲音也因為稀罕而珍貴。
  
  「當你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從他的眼睛裡,看見他的悲哀,這種個體被摧毀的命運就難以再被當作一個繁榮背景下的雜音而忽略不計。」──本書作者趙思樂
  
  劉曉波同學、著名學者/艾曉明──
  她說自己完全不是一個具有政治家思維的人,她是一個學者、紀錄片導演,她參與運動,關心的只是問題、故事和人。她眼睛裡閃著光,說著:「這是中國人的靈魂,儘管此刻是失魂落魄的……」
  
  懷有作家夢的下崗女工/寇延丁──
  她向公安局副局長撂下狠話,自己現在是拿著全世界朋友捐的錢給川震的孩子來治病,「你只要讓我把事情做得下去,我怎麼著都可以委曲求全,要是讓我做不下去,非得讓我碎個瓶子踢個響,我就讓全世界都是玻璃碴子!」
  
  北京市人大公務員、退休大媽包租婆/王荔蕻──
  她在現場原本是不必過多露面做事的,然而負責喊口號的人喊一個字拖三下,她對這種節奏忍無可忍,自己拿過擴音器喇叭就喊了起來,中氣十足的高音壓過了上百人的嘈雜。數部攝影機對著她拍攝,記錄下為她這一生帶來最多光榮和苦難的一幕。
  
  過氣網紅、性工作者/葉海燕──
  她來到小學門口,舉起一張大紙,上面寫著:「校長,開房找我,放過小學生!」標語下面還有聯繫電話「12338」,這是全國婦聯官方電話。她的抗爭訴求與社會主流發生前所未有的結合,再一次擊中了整個網路的興奮點。
  
  都市白領、律師妻子/王峭嶺等──
  她們背著紅色水桶,桶上用白色膠帶貼出字樣:「和平,支持你」、「全璋,相信你」,並露出得意笑容的照片上傳到社交網路。七零九家屬團的行動透過手機影像散播,這種歡樂風格一發不可收拾,她們的樂觀更讓人心疼她們的遭遇。
  
  ====================
  
  絕大多數底層打拼者在摸爬滾打中沒沒無聞度過一生,但在急速變遷的時代裡,有些人的個人特質會突然與時代產生共振,從而脫離既定的人生軌道。本書所描述的從事社會運動的女性,就是此類敘述的典型例子。中國女性向來在社會運動中扮演二線的角色,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由,讓書中的女性跨出人生既定道路,成為鎂光燈下面對龐大國家機器的鬥士?甚至留下迥異於男性運動者、令世人難忘的表現?
  
  本書描寫女性主要為五組人:她們分別是代表八零年代知識分子、劉曉波同屆博士生的艾曉明;以自組川震NGO為開端、懷有作家夢的下崗女工寇延丁;以俠氣集結網路人馬、以行動快閃為號召的包租婆王荔蕻;以驚人作風從網紅跨界社運、並聯結女權NGO的葉海燕;以及以王峭嶺為核心、「七零九大抓捕」中被捕律師們的妻子團。
  
  這些中國女性分別在不同的時間點投身社會運動,有人屬於自我覺醒(如艾曉明、寇延丁),有人是被迫成長(如七零九律師團的妻子們),有人則是順著原本該生長的樣貌而走到命定的位置(如王荔蕻、葉海燕)。透過同樣身為女性的作者之筆,她們在各種社會運動中有了與男人的橫衝直撞不同的形象,她們的聲音也因為稀罕而珍貴。
  
  她們的故事在作者筆下,成為社會運動中最獨特的一頁。「上部:野蠻生長」將每個女性抗爭者的命運和她們所屬的運動路徑都寫到最高點,並引入外界熟知的男性運動者的故事,展現社會運動的全貌並相互對照;「下部:困獸猶鬥」描寫政府打壓各種維權組織與個體,及其後男性角色勢弱與女性角色上升的關係。換句話說,本書即以中國女性在公民覺醒道路上的轉變為觀察重點,橫向記錄五組分屬社會各階層女性的人事變化,並在其所屬時代背景下、綜向爬梳中國三十年來的社會運動從野火之苗、風風火火到被幾近斬草除根的歷史脈絡。
  
  而作者趙思樂在書中是採訪者的角色、但她同時也與書中女性一樣,曾經與公共部門有過交手經驗,因此她的自身經歷很容易與筆下各角色的生命歷程、當下人際網絡串連。本書的報導寫作,一部分可看見記者的近距離採訪、另一部分也能看見作者與受訪者們互動而產生的自省、甚至是改變自我的影響。
  
  本書的開章是以善拍紀錄片的艾曉明正躲避一場追捕開始,最終章也以艾曉明在雪地裡拍攝勞改農場的血淚故事為收尾,對比開場的驚心動魄、收尾在冰天雪地的荒地裡,作者筆下的人物更顯滄桑、而出現在鏡頭裡的故事卻永遠不被遺忘。

作者簡介

趙思樂

  廣州人,畢業於南京大學。長期為港台媒體撰寫中國時政與民間運動相關深度報導及專欄。她持續關注中國女性與抗爭議題,其文章曾五次獲得亞洲區域人權新聞報導的最高榮譽──「人權新聞獎」肯定,並於二○一七年獲得亞洲地區最高新聞獎項——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新聞獎」。
在流放地的影像:聞海電影研究(精裝) [图书] 博客來
作者: 曹愷 傾向出版社 2020 - 1


  2001年,中國紀錄片導演聞海為追求獨立自由,以決絕姿態離開電視台,開始拍攝獨立電影,從第一部電影《北京郊區》至2019年《在流放地》,共拍攝了十多部紀錄片,獲獎無數。《在流放地的影像》為研究聞海紀錄片第一本專著。

  全書分四部分:影評、訪談、文論、附錄。評論者包括法國真實電影節主席 Marie-Pierre Duhamel-Muller(杜阿梅)、紐約大學電影系教授張真、中國獨立影像展總監曹愷、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中國獨立導演艾曉明,他們分別從拍攝美學、風格、手法,以及聞海個人創作歷程等面向,深入探討其拍攝藝術,可說是研究聞海個人紀錄片發展的最佳指南。

Chinese Independent Cinema 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Network at the Age of Global Image Consumption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Ran Ma / 马然 Open Dissertation Press 2017 - 1
This dissertation, "Chinese Independent Cinema 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Network at the Age of Global Image Consumption" by Ran, Ma, 马然, was obtain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okfulam, Hong Kong) and is being sold pursuant to Creative Attribution 3.0 Hong Kong License. The content of this dissertation has not been altered in any way. We have altered the formatt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ease of printing and reading of the dissertation. All rights not granted by the above license are retained by the author.

10.5353/th_b4667631



Independent films - China - History and criticism
Film festivals
策展革命 [图书]
作者: 何若書(Denise Y. Ho) 译者: 萬芷均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5 - 6
在毛時代的中國,革命不僅是口號或意識形態,而是融入日常的現實。毛時代的政治展覽一方面將革命納入官方論述,鞏固政權合法性;另一方面作為參與式宣傳手段,賦予物品階級意涵、鼓勵群眾參與憶苦思甜等儀式,使革命敘事具象化、易於理解,從而深入基層。本書以上海六個關鍵的博物館和展覽為案例,揭示展覽文化透過改造群眾思想、激發愛憎之情,最終動員人民將話語化為行動,製造並成就了革命。

本書基於扎實的檔案與訪談資料,完整追蹤從文物徵集到展覽反饋的過程,考察了策展人、講解員與參觀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者指出,展覽策劃於當下,立基於過去,也將塑造未來,為群眾建立全新的世界觀。本書為理解社會主義中國如何策展物質、儀式與敘事,進行意識形態建構與動員,提供了全新視角。

----------------------------------------------------------------------------------------------------------------------------------

在毛時代的中國,展覽文化深深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作者精彩呈現了塑造這種文化的多元群體的歷史圖像,包括策展人、收藏家、工人、教師、學生、解說員與城市居民。

—鄧騰克( Kirk A. Denton,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榮休教授)
毛時代的中國比任何國家都更致力於向公民灌輸新的意識形態。本書創新地結合群眾運動的制度研究與口述歷史,揭示實物展覽如何透過敘述過去、闡釋當下並動員觀眾捍衛革命。

—葛凱(Karl Gerth,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系教授)
本書從大量檔案、文獻與訪談中萃取新銳洞見,清晰有力地闡釋「以展覽製造革命」的核心命題,是當代中國歷史研究的典範之作。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學亨利・羅索夫斯基政府學講席教授)
本書深入分析了「實物教學」的功能與目的,首次系統性地揭示毛時代政治文化中意識形態與物質性的深層關聯。在此過程中,革命、歷史、文化、宣傳、參與等常見範疇均被賦予嶄新而豐富的內涵。


—舒喜樂( Sigrid Schmalzer,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歷史系教授)
歴史とトラウマ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下河辺美知子 作品社 2000 - 03
トラウマ理論が、「歴史」を変える。20世紀が置き去りにした〈記憶〉を21世紀へ届けるために―。トラウマ概念を共同体・国家へと応用し、歴史の“記憶”と“忘却”のメカニズムを探る。
痛史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Pain: Trauma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Film
作者: 白睿文(Michael Berry) 译者: 李美燕 麥田 2016 - 11 其它标题: 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
第一本從西方觀點精闢探討華人世界「歷史創傷」的重要專著。
他人所經歷的暴行如何能成為自己的經驗?
殖民史上的殘暴時刻如何被轉換為國族創傷?
這本書主要論述小說、電影、攝影作品、大眾媒體等如何再現歷史暴行。
創作者受到痛苦和苦難的啟發,從廢墟和灰燼中將暴力事件建構起來並以藝術形式呈現,集體撰寫他們所知的故事,從而產生一種新形式的「歷史」敘事。這種鮮活的敘事以一種傳統史料無可言喻的方式清晰表達人類的經驗。
本書是美國加州大學漢學家白睿文(Michael Berry)教授歷經多年思索,針對華人世界從1930到1997將近七十年期間,發生在中國、台灣、香港的重要歷史事件所帶來的「歷史創傷」研究。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依照時間先後順序為:霧社事件(1930)、南京大屠殺(1937-1938)、二二八事件(1947)、文化大革命(1966-1976)、天安門事件(1989)、香港回歸(1997)。
這些事件各自代表了華人暴力與暴行的重大意涵,作者從相關的文學、電影、攝影作品、流行文化入手,分析探討在這些作品中,暴力如何被想像、轉變和進化。從這些挑選出來的暴力事件中進一步研究、反思人類的野蠻和殘暴以及它所產生的影響。
歷史的創傷研究,以及探討人們對於創傷的各種反應,已是現代中國文學和文化研究的中心主題。本書特別關注──這些大規模暴力的文化描繪對於人們理解國家現代化有何貢獻?這些經常和暴力交織在一起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如何影響人們的記憶,讓人們重新揣摩暴力行為?國家規模的歷史暴行與個別受害者所經歷的痛苦之間的關係為何?做為歷史見證的電影和文學產生何種影響?諸多媒體如何以傳統歷史學者無法辦到的方式,讓人們接近這些實為「歷史」的幻象?
本書透過當代作家、電影導演和其他藝術家的雙眼,觀看在一個世紀的進展中,人們所承受的創傷、痛苦和暴力的旅程。雖然大部分受害者(有時候是加害者)都被認為是華人,但他們的經驗、遭受的苦難和想像放諸世人皆同,值得關注與深思。
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黃宗儀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20 - 9
以2000年初至2015年的時間跨度,從文化政治與感覺結構的分析框架,探討新的中港台發展敘事如何在都會空間中生成,尤其關注此一過程對於新興社會主體的形塑。
《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中國,在「中國崛起」以及此後「中國夢」的論述脈絡之下,探究發展的大敘事孕育了怎樣的感覺結構,又再生產了何種文化想像與社會新主體。第二部分以香港為主軸,聚焦中港矛盾與港台連結現象,試圖論證香港如何回應如北進或區域整合這類主流發展論述,同時分析香港近年出現的新城市發展連結與主體性的建構方式。新的發展敘事是以本土爲訴求、反中爲內在結構、情感政治爲依託;在此情感結構下,台灣成為香港重要的參照與連結的新對象。透過分析文化文本與論述,本書試圖建構跨地域視野的可能性,亦即打開封閉在國族或本土中的局限與盲點。

推薦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在全球化時代,中港台關係不再局限於認同與否的簡單選項,而是深刻嵌入地緣經濟、政治競合、歷史因緣和不斷變動的感覺結構中。這些關係所引發的情感流動與敘事,從希望到恐懼,憎恨到狂熱,小確幸到大國崛起,無一不左右我們的存在與未來。本書是第一本從情感政治的角度,提出理解當代中國與華語世界的專書。
廖咸浩(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臺灣大學外國語文系特聘教授):本書探索中港台三地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主導下,因歷史與地緣而各自形成的發展之夢及其時依時違、愛恨交雜。本書雖了然於情感結構的易結難解,但同時亦能拔高緯度,開拓出當下台灣最缺乏的整合性視野,因而能不落陳言俗套,在國族情緒的圍困中,尋得更開闊的論述風景。
彭麗君(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及系主任):在愈趨繃緊的政治關係下,歸根究底,中港台的互動畢竟還是在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之間展開。作者在這本無論是理論基礎或細節描寫都非常出色的著作中娓娓道來,構成我們這個時代的内容,不是簡單的敵我權力關係,而是深嵌在社會的個人夢想與複雜情感,以及由這些個人所組成的糾纏關係及其質感。
创建日期: 2022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