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史知识体系

यति

यति @yati

78 本书  

论文与学习相关。

Shaping the Lotus Sutra [图书] 豆瓣
作者: Eugene Y. Wa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 2
The Lotus Sutra 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read and most revered Buddhist scripture in East Asia since its translation in the third century. The miracles and parables in the "king of sutras" inspired a variety of images in China, in particular the sweeping compositions known as transformation tableaux that developed between the seventh and ninth centuries. Surviving examples in murals painted on cave walls or carved in relief on Buddhist monuments depict celestial journeys, bodily metamorphoses, cycles of rebirth, and the achievement of nirvana. Yet the cosmos revealed in these tableaux is strikingly different from that found in the text of the sutra. Shaping the Lotus Sutra explores this visual world.
Challenging long-held assumptions about Buddhist art, Eugene Wang treats it as a window to an animated and spirited world. Rather than focus on individual murals as isolated compositions, Wang views the entire body of pictures adorning a cave shrine or a pagoda as a visual mapping of an imaginary topography that encompasses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domains. He demonstrates that the text of the Lotus Sutra does not fully explain the pictures and that a picture, or a series of them, constitutes its own "text." In exploring how religious pictures sublimate cultural aspirations, he shows that they can serve both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agendas and that different social forces can co-exist within the same visual program. These pictures inspired meditative journeys through sophisticated formal devices such as mirroring, mapping, and spatial programming - analytical categories newly identified by Wang.
The book examines murals in cave shrines at Binglingsi and Dunhuang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relief sculptures in the grottoes of Yungang in Shanxi, on stelae from Sichuan, and on the Dragon-and-Tiger pagoda in Shandong, among other sites. By tracing formal impulses in medieval Chinese picture-making, such as topographic mapping and pictorial illusionism, the author pieces together a wide range of visual evidence and textual sources to reconstruct the medieval Chinese cognitive style and mental world. The book is ultimately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magination.
隋唐佛教社會の基層構造の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氣賀澤保規 編 明治大学東アジア石刻文物研究所 2015 - 9
【「序」より】(抜粋)
紀元前後の頃に中国に伝えられた仏教は、魏晋南北朝から隋唐時代におよぶ長い歳月のなかで、外来的インド的仏教の装いを拭い去り、中国社会に根ざした宗教、「中国的仏教」へと姿を変えた。この長い歴史過程の大きな転機となるのが、六世紀の後半に広まった「末法」思想、それに対する危機感から生まれた仏教界の革新運動であった。教団の肥大化と腐敗を批判し、人々の「今」の悩みや苦しみに応える新宗派、浄土教や三階教や天台宗などが成立し、他方、末法の到来に対抗して石の経典を後世に伝えようとする刻経事業が各地に展開したのは、この革新運動の成果であった。
仏教はこうした段階を踏んで中国社会に深く浸透し、人々の日常の生活、行動や観念の領域にまで影響を与え、一体化していく。このように仏教と社会が分かちがたく結ばれた状態を、私は「仏教社会」の用語で表示し、隋唐国家の基層社会こそそれが最も当て嵌まるものと想定してきた。だがこれまで研究の多くは仏教というと決まってそこに距離を置こうとするが、果たしてそれは正しいやり方だろうか。そうした反省に立って、これまで領域が近接する方々と科研費などの支援を得て、「仏教社会」の痕跡につながる遺跡や文物を調査し、資料を収集する試みをつづけ、議論をする機会を多くつくってきた。
その過程で私は多くの知的刺激を与えられ、「仏教社会」論への思いを強めてきた。そこで科研による共同研究に加わっていただいた方々に声をかけ、改めてその中でまとめた成果をブラッシュアップしたもの、新たに書き下ろしたものを提出いただき、一冊の論文集にまとめることにした。書名「中国佛教社會の基層構造の研究」は、上述した「仏教社会」の考え方と直近の科研費の題目に基づいて設定された。
金印国家群的时代 [图书] 豆瓣
金印国家群の時代
作者: [日] 高倉洋彰 译者: 滕铭予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4
一直到1960年前后,在日本的生活中还保留着江户时代的生活场景,那也是弥生时代的继续。如果说现代生活中还保留着弥生时代的遗痕,可能不会有人相信,但事实确实如此。本书将要说明的就是弥生时代留下的孑遗绝不是不同的文化。
——高仓洋彰
什么是金印国家群?
古代中国,尤其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流行赐印。
战国时期,东亚地区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最后由秦始皇结束了列国分立的战国时代,实现了汉民族的统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被迫离开土地的民族和战败的汉人。而战争与迁徙的流民,有效地促进了汉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农耕文化由此间接传入日本列岛,使之开启了最初的文明开化——弥生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领土扩张政策,与希望和中国发生交往的周边民族的愿望完美契合,以印为纽带的金印国家群由此而诞生。
“汉委奴国王”金印“汉委奴国王”金印应该如何释读?印背的蛇纽有何意义?使用的主体又是谁?
被看成是“倭”的弥生人,以接受汉王朝赐予的“汉委奴国王”蛇纽金印为标志,开始了与汉的直接交流。虽然滇、韩、倭之间远隔千里,但都同处于汉帝国的周边地区,都被纳入同一个时代发展的轨迹之中。
“亲魏倭王”金印与卑弥呼“亲魏倭王”金印,其主人正是颇具神秘色彩的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除金印外,赐予卑弥呼“汝好物”的“铜镜百枚”,使铜镜不再仅仅用于理容,而传递出汉、魏、乐浪所构成的复杂东亚局势。动荡的时局,倭人如何把握正确的信息、谋求交往的伙伴而采取一系列行动?卑弥呼所居之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王的宅邸由哪些建筑构成,又如何彰显王的权威?
全球史观下研究地区考古学的典型案例从水稻技术的传入,定居生活的发生,到社会阶层的分化,区域性中心的出现,再到日本列岛与汉王朝之间的交流,直至日本早期国家的出现看日本学者如何从东亚地区的宏观视野勾画出日本古代社会在弥生时代所经历的国际化历史进程。
日本考古学会会长、弥生时代考古学专家高仓洋彰先生经典著作,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滕铭予教授恰切翻译,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先生校改并提出重要参考意见。
本书通过大量的考古学证据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从东亚地区的宏观视野研究了日本弥生时代稻作技术体系的建立、定居生活的发生、社会的阶层化、区域性中心的出现、日本列岛与汉王朝之间的交流和关系,以及日本早期国家的出现等问题,是当前世界考古学倡导的在全球史观下研究地区考古学的一个典型案例。本书对于中国学者研究战国秦汉时期中原文化如何对东亚地区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格局,以及汉帝国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最终在东亚地区建立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新的统治秩序等问题,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Les rois thaumaturges [图书] 豆瓣
作者: Marc Bloch Gallimard 1983 - 3
De 1944, date de sa mort héroïque, au début des années soixante-dix, Marc Bloch est surtout apparu comme le cofondateur (avec Lucien Febvre) de la Revue Annales, qui renouvela la méthode historique, et l'auteur d'une grande synthèse, La Société féodale (1939-1940). Depuis une dizaine d'années les historiens et les chercheurs en sciences humaines et sociales pensent de plus en plus que le grand livre de Marc Bloch, c'est son premier vrai livre : Les rois thaumaturges (1924). Il est consacré à l'étude d'un rite curieux : la guérison miraculause, par simple toucher des mains, des écrouelles ou scrofules (adénite tuberculeuse). L'attribution de ce pouvoir aux rois de France et d'Angleterre remonte probablement au XIIè siècle ; elle va durer en Angleterre jusqu'au début du XVIIIè siècle, en France jusqu'en 1825, date du sacre de Charles X. Comment se déroulait le rituel du toucher royal ? Quelle était la vraie nature du pouvoir monarchique : les rois étaient-ils des personnages sacrés, des sorciers faiseurs de miracles ? Pourquoi enfin a-t-on cru puis cessé de croire au miracle royal ? Trois questions qui ont amené Marc Bloch à explorer les chemins de la psychologie collective, des rites et des mythes, des croyances populaires. Pour éclairer le phénomène, il a eu recours à l'anthropologie et à son plus grand théoricien d'alors, Frazer, au comparatisme avec les sociétés les plus diverses, aux arcanes de la médecine populaire traditionnelle. C'est un jalon essentiel dans l'exploration des mentalités et l'invention d'une anthroplogie historique. Dans son importante préface, Jacque Le Goff s'efforce de préciser les raisons personnelles et les milieux intellectuels qui ont amené Marc Bloch a écrire ce livre exceptionnel, gros d'avenir, puis à abandonner cette voie, et fait le point sur la situation des rois thaumaturges dans la recherche historique et anthropologique aujourd'hui, dont ce livre est l'un des phares.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Medieval Chinese Aristocracy
6.7 (11 个评分) 作者: 谭凯 译者: 胡耀飞 / 谢宇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4
中古中国的门阀大族主导了中国数个世纪,关于他们在十世纪的完全消失,长期以来困扰着历史学者。在本书中,谭凯利用新的数据手段分析了大批量的史料,解开了他们消失的谜团。他通过所掌握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社会网络分析手段,系统地探究了近数十年前出土的数千方碑志,其中大部分从未被学者研究过。谭凯广泛地采用了摘自墓志、散文和诗歌中的轶事,来丰富其论证,从而将一千年前的男女形象变得鲜活起来。《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揭示了在七至八世纪的社会、经济和制度变迁下,唐代门阀大族比我们之前所认为的更加成功。只有在880年黄巢占领长安后伴随而来的三十年大动乱时期,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才因大范围的肉体消灭而崩溃。
Power of Place [图书] 豆瓣
作者: James Robs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9 - 10
Throughout Chinese history mountains have been integral components of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They have been considered divine or numinous sites, the abodes of deities, the preferred locations for temples and monasteries, and destinations for pilgrims. Early in Chinese history a set of five mountains were co-opted into the imperial cult and declared sacred peaks, yue, demarcating and protec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Chinese imperium.
The Southern Sacred Peak, or Nanyue, is of interest to scholars not the least because the title has been awarded to several different mountains over the years. The dynamic nature of Nanyue raise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ssue of the mobility of sacred space and the nature of the struggles involved in such moves. Another facet of Nanyue is the multiple meanings assigned to this place: political, religious, and cultural.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e negotiation of this space by Daoists and Buddhists. The history of their interaction leads to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divisions between these two religious traditions. James Robson’s analysis of these topics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local studies and the emerging field of Buddho-Daoist studies in research on Chinese religion.
Maps and Figures
Chinese Dynasties
Abbreviations and Conventions
Introduction
Part 1: Situating Nanyue
1. Religion and the Sacred Peaks of China
2. Moving Mountains: Nanyue in Chinese Religious Geography
3. Imagining Nanyue: Physical Geography and Mythical Topography
Prat 2: The Daoist and Buddhist Histories of Nanyue
4. Rising UP to Paradise: Pre-Tang Daoism
5. Nanyue in the Tang: Local Daoist History
6. Lady Wei and the Female Daoists of Nanyue
7. Local Histories, Lost Monks
8. Regional Buddhism During the Tang
Conclusion: On the Boundaries of Chinese Religions
Notes
Works Cited
Index
梦溪笔谈校证 [图书] 豆瓣
作者: 胡道静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胡道静集》整理了胡道静先生毕生的主要作品,根据已汇集的道静先生著述的文稿,拟编为七卷。第一卷为“图书馆学”、“新闻学”与“上海研究资料”三类四种著作。
梦溪笔谈全译 [图书] 豆瓣
作者: 沈括 1996 - 5
梦溪笔谈全译(文白对照),ISBN:9787805237503,作者:(北宋)沈括著;李文泽,吴洪泽译
佛教宗派觀念發展的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蓝日昌 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0 - 8
近代以來,佛學研究者皆視隋唐佛教為宗派發展興盛的階段,但對於所謂宗派的定義及數目則未有定論,對於最早出現的宗派為何宗,也未有定論。本文從諸家所立宗派定義及條件分析,認為這些說法都無法完全與隋唐僧侶的活動相符,宗派不可能出現於隋唐初期,而各宗派的祖師也沒有創建宗派的企圖心。宗派法脈的祖統觀念實與道統相通,而宋人的道統觀念最強,討論也最激烈。宗派意識萌發於唐代中後期,但定論則在宋代。今日所見的宗派法脈祖統定稿於兩宋,而南宋末年之時定論的宗派只有六宗。如今宗派佛教已是一習慣用語,透過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夠釐清這一觀念的演變過程及如何形成定論,這樣才能重新審視隋唐佛教的本質。(博雅集林‧宗教3)
宋高僧传 [图书] 豆瓣
作者: [宋]赞宁 撰 / 范祥雍 点校 2014 - 3
《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宋高僧传(套装上下册)》又称大宋高僧传,凡三十卷。宋代赞宁(919~1002)著。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纂,继唐代《续高僧传》之后,集录由唐太宗贞观(627~649)年中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止,凡343年间之高僧传记。 《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宋高僧传(套装上下册)》的记载上接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下迄宋朝雍熙年间,对了解唐宋时期佛教的兴盛发展及其对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考索 [图书] 豆瓣
作者: 邓文宽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是作者35年研究成果的精选集,主要研究领域为天文学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在已出版的三种学术作品《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敦煌吐鲁番出土历书》、《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和数十篇学术论文中,作者曾经揭示出《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历日》有两次准确的月食预报,也曾从俄藏敦煌文献中考出公元834年的印本历日小残片,进而将从我国发现的雕版印刷品实物的绝对年代提前了34年(原为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此外从敦煌、吐鲁番、黑城等地发现的10余件残历的年代亦经他考证而明晰。本书的另外一项内容是关于敦煌禅宗南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重点对《敦煌本“邈真赞”校诠》一书进行研究,并正确地解决了《坛经》中的方音替代字问题。除上述几项内容之外,隋唐史、归义军历史、均田制、谱牒、语言文学、简牍学等也是作者涉足的领域。
藏园群书经眼录(全五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傅增湘 中华书局 1983 - 9
十卷。傅增湘(1872—1950)编。增湘宁沉叔,江安(今届四川)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曾仔翰杯院编修、百隶提学使。民国期间仟教育总长、故宫图书馆馆长,授课十清华研究院。曾主持重修《绥远通志》,足近代著名藏书家。1929午编印的《双鉴楼善本书B9中宋个书多达一百八十余部,比当时的同水北平图书馆还多。精于校勘,平4t所校的书/6:一十种以上,是民国后校勘古书最多的人。编有《双鉴楼善本书月》、《双鉴楼藏书续记》;著有《藏回群书题记》、《藏园老人遗稿》、《尔游别录》及《案游日录》等游记多种。辐有《术代蜀文辑存》一百卷。
《藏园群书经限录》是他根据他的祖父傅诚生平所见善本图书的记录和有关撰著,整理编纂而成的一部善本网录:计经部——卷、史部凹卷、于部五卷、集部八卷,父在前面增编总目—卷,合成二十卷。全书收录各种善本约四千五百种,共百余万字,近代流传的重要善本基本包括在内,是了解近代所存善本慨貌和流传、佚存情况的重要史料。对十今天鉴别和整理善伞古籍很有参考价值。
增湘的祖父傅诚,字励生,自同治韧年起先后在曾、左、李诸人幕下,官至北河通判。毕牛致力十目录、版本、校勘之学,收藏古籍近二十万卷,南北访书,所见尤多。他将所见善本详记在笔记卜,题名为《强国瞥录》,或称《藏园经眼录》,又摘记备书的行款、牌记、序跋题于65p亭切见传伞书日》之上,题电力《双监楼主人补记5K亭知见传本书a3。经数十年,《瞥录》积至四1‘系册,《书a)也批注殆满,其后《瞥录》小有散佚,现在尚存三十八册。
这二十八册手稿中,“有二3九册记所见北京图书馆、汀南图书馆、故宫图书馆、上海商务印月馆涵务楼,以及近代国内著名藏家如翟氏铁琴铜剑樱、杨氏诲源阁、户氏抱经堂、浴氏涝喜斋、长白盛且、宜都杨守敬、江阴缪差外、嘉兴沈曾植、德化李盛锋、南陵徐乃吕、乌模特汝藻、上虞职振玉、海盐张元济、江宁邓邦述、临清徐坊、吴且顾肠土、吴兴张钩衡、武进陶湘、萧山朱文钧、还阳张允亮、吴兴刘承绊、宝应刘启瑞、项城定克文、南海潘宗周、至德周逞诸家所藏桔品。历年在北京、天律、上海、苏州、南京、杨州、抗州、宁波等地于书肆所见,也择优人录。另二册是1929年秋赴日本观书的记录,包括日本宫内省图书富、内阁文库、岩崎氏静嘉堂(即吴兴陆心源历来楼旧藏)、内藤氏恭仁囚庄、前出氏尊经阁和西京诸古别所藏善本。另有七册记自菇部分善本。”(《藏园群书经眼录整理说明》)现在这些书?除少数流散国外,绝大部分分别收藏在全国各图书馆和文物管理部门。傅诚对这些善本所作的记录、论述,所论各书的特点、渊源、优劣都出了数十年观书的经验与校勘心得。增湘这部《藏园群书经服录》就是以这三十八册《瞥录》为主,参考其他撰述和札记手稿等,整理改编而成的。
本书的体例,依四部分类。同一书有不同版本、写本和校本的,先刊本,后写本,校本随所用的底本,各按时代顺序排列。个别有朝鲜、日本等外国列本、写本的,附在该书各本之后。各条内容绝大多数是:前标书名卷数,其下小字记作者和存卷;正文首时代、版本、版式h本书序跋、刻书牌记,次后人题识,次收藏印记,最后是作者的鉴定意见或评论。
論語義疏 [图书] 豆瓣
作者: [梁] 皇侃 / 高尚榘 中华书局 2013 - 11
皇侃(488—545),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国子助教,著有《论语义疏》、《礼记讲疏》、《礼记义疏》、《孝经义疏》等,仅《论语义疏》存世。《论语义疏》成书于玄、佛思想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故儒家主旨中杂染着老庄玄学思想。此书代表了南北朝时期经学家诠释《论语》的最高水平,曾一度被奉为解经典范,对我们研究六朝经学和玄学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对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等经典著作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次整理,以日本武内义雄整理的怀德堂本为底本,以《知不足斋丛书》本和《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参考何晏《论语集解》、朱熹《论语集注》、邢昺《论语注疏》、刘宝楠《论语正义》等相关典籍,力求做到标点规范、校勘严谨。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惟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5
《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以梵文 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印度说一切有部的禅定论则对大乘佛教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佛教禅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以梵文 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以梵文原典《俱舍论》第八定品为基础,参考其梵汉注释以及汉、法、英等各种译本,并辅以巴利文经典,对四禅、四无色、等持、等至,以及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等理论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并对一些重要的术语从翻译和历史演化等角度作了考证和辨析。
四川佛寺壁画艺术 [图书] 豆瓣
作者: 曾繁森 2016 - 1
作为宗教艺术的佛寺壁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各地区的艺术交流,师资传授,在技法经验、创作方法、表现手段等方面,综合形成了优秀而又深厚的艺术传统,使之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和借鉴的珍贵的艺术遗产。曾繁森著的《四川佛寺壁画艺术》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比较全面、系统的以论述结合和相应丰富的图片资料介绍了四川蜀地各个历史时期的佛寺壁画,使广大读者能关注、认识和了解前人为我们创造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就是本书的目的。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何复平 译者: 叶树勋 / 单虹泽 2022 - 1
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佛教更具超越的眼光。此书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佛教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佛教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佛教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书中强调,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佛教边缘化的印象,但事实上,佛教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唐代财政 [图书] 豆瓣
作者: 杜希德 译者: 丁俊 中西书局有限公司 2016 - 5
杜希德先生的《唐代财政》一书是20世纪唐代财政史领域的一部划时代著作。本书大抵依《旧唐书•食货志》的论述范围,分章讨论唐代财政史上的诸多重要问题,如均田制、租庸调、两税法、货币、盐政和漕运等。《唐代财政》提纲挈领地论述了唐代财政体系发展演变的情形,立论严密,注释详实,尽显欧洲汉学的朴实本色。本书是西方唐代财政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出版至今五十多年,在西方仍无类似专书可以取代,现在依然是欧美学者和学生在唐史方面经常需要引用的一本英文著作。
《唐代财政》中西书局“中西学术文丛”,2016年5月出版。西方唐史研究大家、《剑桥中国史》主编杜希德先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英文世界首部对唐代财政问题进行系统介绍的论著。本书依《旧唐书•食货志》的论述范围,分六章讨论唐代财政史上的几个大问题。第一章《土地分配制度》,致力于探讨均田制的发展过程。第二章《直接税务》,讨论唐代租庸调及两税法的兴替。第三章《国家垄断与商税》,讨论榷盐、榷酒、茶税三问题。第四章《货币与信贷》,分别论述铸钱、信贷组织的发展、政府的货币政策三问题。第五章《漕运与交通》,致力于讨论唐代转运系统的演变情形。第六章《财务行政》,分前、中、后三个时期论述唐代中央与地方财政体系的变化发展。
创建日期: 2022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