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x书单

嘟嘟嘟

嘟嘟嘟 @playinner

153 本书  

在cmx收藏的大家推荐的各种书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7.9 (11 个评分) 作者: 孙隆基 中信出版社 2015 - 11
【内容简介】
◎孙隆基先生最负盛名之作,全新修订版问世
◎入木三分的文化批判,80年代知识界的著名战斗檄文
◎重新理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国家与社会”“个人与世界”
----------------------------------------------------------------------------------------------------------------------
良心、人心、关心、攻心、掏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在中国文化中起着怎样的组织和主导作用?
终身、人身、翻身、出身、修身、舍身、身不由己——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没有精神性的“身”来称呼自己?
几千年来,“安心”与“安身”的愿望如何构建起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个体的习惯又将如何反映出民族的劣根性和国家的政治格局?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编辑推荐】
1、本书探讨了“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缘何缺乏自我自主意识?这些问题都可在本书中窥见一斑。
2、本书中谈到的“深层结构”并非历史时序,也不属于逻辑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范围,而是讨论了中国的共时性设定。书中的许多历史例证并非一一列举所谓国民“劣根性”,而是从中国历经变化后仍保持自我认同的这个角度,对中国文化做出全面深刻的批判。
身体从未忘记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所属 作品: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8.7 (41 个评分) 作者: Bessel van der Kolk M.D. (范德考克) 译者: 李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3
本书是一部杰作。作者充满感情和同理心的深入视角,令人深信今后对心理创伤幸存者的治疗会日益人性化,极大地拓展了自我调控和疗愈的方式,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关于创伤及其有效治疗方式的研究创新。作者范德考克通过充分呈现他人工作中令人信服的证据,连同他自己的开拓性探索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取的经验,证实了身体会记录创伤的经历。除此之外,他开发了一套借助瑜伽、运动和戏剧表演的方法,巧妙地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联系起来。这个新鲜观点是美好和令人欢迎的,并为心理治疗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活出生命的意义 [图书] 豆瓣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所属 作品: 活出生命的意义
8.3 (102 个评分) 作者: [奥] 维克多·弗兰克 译者: 吕娜 华夏出版社 2010 - 6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 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活出生命的意义》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有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拥抱可能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拥抱可能
作者: 伊迪丝·伊娃·埃格尔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0 - 1
1944年,16岁的伊迪丝·伊娃·埃格尔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里,她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难,包括为声名狼藉的约瑟夫·门格勒在营房中跳《蓝色多瑙河》。伊迪丝为我们还原了她在集中营短暂又漫长的青春时期,讲述了她和姐姐互相鼓励的生存故事。当他们的营地终于被解放时,伊迪丝被从一堆尸体中拖出来,奄奄一息。
在《拥抱可能》一书中,埃格尔博士分享了她在二战中的经历,以及此后她疗愈的那些人的不平凡的故事。如今,她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家,她的病人包括战后的幸存者和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士兵。她解释了我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在自己的心理牢笼中,并展示了一旦我们面对苦难,我们如何去选择自由。
The Transformation: Discovering Wholeness and Healing After Trauma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James S. Gordon HarperOne 2019 - 9
In his role as the founder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Mind-Body Medicine (CMBM), the worlds largest and most effective program for healing population-wide trauma, Harvard-trained psychiatrist James Gordon has taught a curriculum that has alleviated trauma to populations as diverse as refugees and survivors of war in Bosnia, Kosovo, Israel, Gaza, and Syria, as well as Native Americans on the Pine Ridge Reservation in South Dakota, New York city firefighters and their families, and members of the U. S. military. Dr. Gordon and his team have also used their work to help middle class professionals, stay-at-home mothers, inner city children of color, White House officials, medical students, and people struggling with severe emotional and physical illnesses.
represents the culmination of Dr. Gordon’s fifty years as a mind-body medicine pioneer and an advocate of integrative approaches to overcoming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stress. Offering inspirational stories, eye-open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prescriptive support,
makes accessibl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ethods that Dr. Gordon—with the help of his faculty of 160, and 6,000 trained clinicians, educators, and community leaders—has developed and used to relieve the suffering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adults and children around the world.
Anchored: How to Befriend Your Nervous System Using Polyvagal Theory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Deb Dana Sounds True 2021 - 11
An intense conversation, a spat with a partner, or even an obnoxious tweet—these situations aren’t life-or-death, yet we often react as if they are. That’s because our bodies treat most perceived threats the same way. Yet one approach has proven to be incredibly effective in training our nervous system to stop overreacting and start responding to the world with greater safety and ease: Polyvagal Theory.
In
, expert teacher Deb Dana shares a down-to-earth presentation of Polyvagal Theory, then brings the science to life with practical, everyday ways to transform your relationship with your body. Using field-tested techniques, Dana helps you master the skills to become more aware of your nervous system moment to moment—and change the way you respond to the great and small challenges of life.
Here, you’ll explore:
• Polyvagal Theory—get to know the biology and function of your vagus nerve, the highway of the nervous system
• Befriending Your Nervous System—attune to what’s going on in your body by developing your “neuroception”
• Using Your Vagal Brake—discover key techniques to consciously regulate the intensity of your emotions
• Connection and Protection—learn to recognize and influence your internal cues for safety and danger
• Your Social Engagement System—find ways to create nourishing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and the world around you
• Practices and guidance to gently shape your nervous system for greater resilience, intuition, safety, and wonder
Through guided imagery, meditation, self-inquiry, and more,
offers a practical user’s manual for moving from a place of fear and panic into a grounded space of balance and confidence. “Once we know how our nervous system works, we can work
it,” teaches Deb Dana. “We can learn to access an embodied, biological resource that is always present, available, and there to guide us toward well-being.”
去你的博士學位 [图书] 豆瓣
作者: 柯曦答 遠流 2022 - 9
別再道歉了。身為自己,你已經夠好!
★獻給深陷有毒關係、總是被辱罵的你★
放棄或是離開並非失敗,而是一個新的契機
懂得為自己設下停損也是一種勇氣
從備受器重轉眼打入冷宮,不,不只是冷宮,那是言語羞辱打造的煉獄。但不甘心不服輸交織著時時喪失信心、自我懷疑,讓那奮起和振作就像薛西佛斯不斷推上山又滾下山的石頭,壓得柯曦答身心俱疲。
是的,柯曦答是一個博士念了十年還不能畢業的ABD (All But Dissertation)。她曾是指導教授「女王」的愛徒,碩班時破天荒讓高標準的教授主動收入門下,更是深受倚重的研究助理。但是情同母女的師徒關係卻在她成為博士生之後日漸變色。女王的高要求開始不停「滾動式調整」,動輒得咎,讓原本的「模範生」柯曦答,變成「丟老師臉面」的柯曦答。
一份博論綱要被逼著改了四年,而女王從不指點一條更明確的道路,不只每次會晤都像一場對人格的凌遲,更曾在研討會上被當眾羞辱。長年困在學術象牙塔,讓柯曦答陷入「一定都是我的錯」的自我批判中,但越是想迎合討好,越是換來尖刻的對待……
這本書不僅記錄作者在谷底掙扎求生的心路歷程,更反映高教學海中的各種扭曲現象和權力不對等,而那樣的場景和對待,不只在學術圈,也充斥在社會各層面,從家庭到職場。
柯曦答最終看破了自己的執著:「並非我不夠好,我只是不能長成指導教授期待的模樣。」身為走過這條荊棘之道的倖存者,她期盼透過書寫自己的遭遇,能給予正在經歷羞辱、情緒暴力的每一個你,帶來安慰以及嘗試設下停損點的勇氣。
說到底,人生好像也沒有什麼事是必得達到不可。
如果有,那無非是好好地學習做一個人。
名人推薦
安妮/換日線〈本初子午線〉專欄作家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神奇海獅/作家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齊聲推薦 (依姓名筆畫排序)
許多博士生的盲點是認為自己一定要完成博士學位,才是成功。但博士學位的旅程比較像是開拓自我的更多種可能,中途放棄不是不得已,而是自我的選擇。旅程嘛,走過就好,沒有人規定一定要到達目的地。──安妮/換日線〈本初子午線〉專欄作家
我在閱讀中再次體悟出,要奪回生命的自主權,有時還非得任性那麼一次,在人生中煞車,轉彎,踩出自己的路徑。「登出博士文憑」其實不是逃避,而是積極迎向真實自我人生的勇敢抉擇。──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曾經,「博士」也是我一生渴望的頭銜。但後來我發現這條博士路,簡直有如背負沉重十字架的苦路,更有人如我這位朋友,在長達數年的公然羞辱後,竟自信全失宛如得到PTSD。這本書是她的自我療癒之路、也是對渴望走進學術圈後輩的血淚之作。──神奇海獅/作家
表面寫的是博生遠征時屢敗屢戰的血淚史,內裡談的卻是從沉沒成本中淨身出戶的經濟學,無論套牢你的是愛情、官銜,或是博士學位。人生的智慧,往往會在與苦難的交鋒中迸發出來,它不一定能被收進某張證書裡,卻可能是整段征途中,最珍貴的饋禮。──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中国植物精细解剖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炜梁 2019 - 1
本书对1088属植物(包括石松类及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进行精准而细致的解剖,每属选1种,注重繁殖器官的解剖,通过微距摄影技术原色记录精细结构。
全书含照片7500余幅,均为作者30余年野外考察工作期间,采集新鲜植物,随即解剖、拍摄的第一手材料,尤其富含花、果细微结构的展示;并以简明扼要的文字阐明各精细结构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对精细解剖特有的拍摄技巧也做了简要介绍。为便于读者检索查找,书后附有学名索引、中文名索引和参考文献。
本书为植物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和高校植物学教学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体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本书可供生物学相关研究人员,高等学校生物、农林、医药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也可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参考书。
跳槽也不是办法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芭莉·杰格尔 译者: 杨震 / 徐海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 1
现代社会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人属于高度敏感者,而其余的几乎所有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对很多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方面的问题产生敏感。本书即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法,解释高敏感者的心理需求,为他们创立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工作状态,指出跳槽不是解决一切麻烦的办法。本书对于普遍生活在高压下的都市白领来说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被困住的聪慧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smart but stuck 所属 作品: 被困住的聪慧
8.5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 E. 布朗 译者: 刘璐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20 - 10
Explains how and why many with ADHD get stuck in their schooling, employment and relationships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s they did not know they have. It describes how emotio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often unconsciously–play a critical role in prioritizing tasks, sustaining or shifting interest and effort, holding thoughts in working memory, and choosing to engage in or avoid tasks and situations. True stories of teens and adults illustrate how those with ADHD can get “unstuck” from emotional problems that are holding them back (Jossey-Bass/Wiley, 2014)
1分钟画出暖暖的插画 [图书] 豆瓣
作者: 贞冈奈月子 译者: 陆梅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 3
《1分钟画出暖暖的插画》内容简介:有时候你会不会想,要是也能像别人一样随手在便签、礼物、书信、笔记本、收纳盒、地图、挂历……画出可爱的插画该多好呀!但同时又认为自己是最不擅长画画的人。《1分钟画出暖暖的插画》中的图片,从小物件,如小猫小狗、手机、化妆品、衣服……到旅行中的见闻,有街道、餐饮、观光名胜……几分钟,万千世界便呈现在眼前,让你很有成就感呢!
They Call It Love [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Alva Gotby Verso Books 2023 - 01
The work of love is a feminist problem, and it demands feminist solutions

Comforting a family member or friend, soothing children, providing company for the elderly, ensuring that people feel well enough to work; this is all essential labour. Without it, capitalism would cease to function. They Call It Love investigates the work that makes a haven in a heartless world, examining who performs this labor, how it is organised, and how it might change.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Alva Gotby calls this work “emotional reproduction,” unveiling its inherently political nature. It not only ensures people’s well-being but creates sentimental attachments to social hierarchy and the status quo. Drawing on the thought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Wages for Housework, Gotby demonstrates that emotion is a key element of capitalist reproduction. To improve the way we relate to one another will require a radical restructuring of society.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9.4 (1031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2
令人心碎却无能为力的真实故事。
向死而生的文学绝唱 打动万千读者的年度华语小说。
李银河 戴锦华 骆以军 张悦然 冯唐 詹宏志 蒋方舟 史航 等多位学者作家社会名人郑重推荐。
痛苦的际遇是如此难以分享,好险这个世界还有文学。
我下楼拿作文给李老师改。他掏出来,我被逼到涂在墙上。老师说了九个字:“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我说了五个字:“不行,我不会。”他就塞进来。那感觉像溺水。可以说话之后,我对老师说:“对不起。”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辉煌的人生里,她的脸和她可以想象的将来一样漂亮。补习班语文名师李国华是同一栋高级住宅的邻居。崇拜文学的小房思琪同样崇拜饱读诗书的李老师。
有一天李老师说,你的程度这么好,不如每个礼拜交一篇作文给我吧,不收你周点费。思琪听话地下楼了。老师在家里等她,桌上没有纸笔。
思琪的初恋是李老师。因为李老师把她翻面,把他的东西塞进去。那年的教师节思琪才十三岁,这个世界和她原本认识的不一样。 如果这是爱情,为什么觉得暴力?为什么觉得被折断?为什么老师要一个女学生换过一个女学生?如果这不是爱情,那满口学问的李老师怎么能做了以后,还这么自信、无疑、无愧于心?
故事必须重新讲过,与房思琪情同双胞的刘怡婷,接到警局通知,去带回神志不清,被判定疯了的房思琪。透过思琪的日记,怡婷得知思琪五年中的所见所思……
嫁入钱家的许伊纹,是两位少女的忘年交,二十余岁的她,是两位少女的文学启蒙者同时也是丈夫家暴的沉默受害者…… 升入大学后的郭晓奇仍旧爱着高中时的补习教师李国华,而这位文质彬彬的补习教师并不只有平时人们眼中受人尊敬的老师形象的一面……
这是一部惊人而特别的小说,小说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又是一个近距离目击者,使这整件事像一个“幸存的标本”那样地被保留下来。整本书反覆地、用极度贴近被侵害者的视角,直直逼视那种“别人夺去你某个珍贵之物”的痛苦──且掠夺之人是以此为乐。
82年生的金智英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2년생 김지영 所属 作品: 82年生的金智英
8.0 (381 个评分) 作者: [韩]赵南柱 译者: 尹嘉玄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 - 9
一个女孩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
亚洲10年来罕见的现象级畅销书,凭口口相传在韩国销量突破100万册。
韩国书店联合会评选2017年最佳小说,作者赵南柱被授予“年度作家”殊荣。
韩国总统文在寅、国民主持人刘在石、“少女时代”崔秀英、BTS团长金南 俊都 在阅读, 但阅读这本书的女艺人会被人身攻击。
《熔炉》《釜山行》原班主演孔侑、郑有美出演同名电影即将上映。
内容简介:
金智英,1982年4月1日出生于首尔某医院妇产科。成长于公务员家庭,一家六口人住在三十三平的房子里。
她就是那种你每天都会迎面遇到的普通女孩。
从小,金智英就有很多困惑。
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她和姐姐只能享有剩下的食物,共用一间房、一床被子。上小学时,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愈是喜欢的女生就愈会欺负她。”上了中学,常要提地铁、公交车上的咸猪手。在学校也不能掉以轻心,也有男老师喜欢对女同学动手动脚。可她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公关公司。她发现虽然女同事居多,高管却几乎都是男性。下班不得不去应酬,忍受客户的黄色笑话和无休止地劝酒。三十一岁结了婚,不久就在长辈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她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
金智英感觉自己彷彿站在迷宫的中央,明明一直都在脚踏实地找寻出口,却发现怎么都走不到道路的尽头。
素食者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채식주의자 所属 作品: 素食者
8.1 (117 个评分) 作者: 韓江 译者: 千日 漫遊者 2016 - 4
她想變成一棵樹
現實卻無法成為她的沃土!
在夢裡,我正倒立著……突然發現從我身上冒出了枝葉,從手上長出了樹根……一直伸到地面,不斷地、不斷地……然後從兩腿之間綻放出鮮花……
我應該被澆水。這些食物我不需要,我需要水。
在開始不斷做著充滿殺戮和鮮血的噩夢之前,英惠只是個生活平凡至極的家庭主婦,無數失眠的夜晚和夢中恐怖的景象令她飽受折磨,有一天,她突然無法再吃肉、無法忍受肉的味道,成為了一名「素食者」,這個小小的舉動不但讓她的婚姻陷入危機,並且成為一連串失控之舉的開端。
英惠的姐夫是個藝術攝影師,正陷入創作的低潮。他從妻子那裡聽說小姨子英惠的臀部至今還留著胎記,突然產生了久違的靈感,身上彩繪著花朵的全裸男女交合的場景,從此鐫刻在他腦海裡。他想要在英惠的裸體上作畫,並拍攝成影片。英惠成為姐夫的模特兒之後,身上的花朵彩繪竟然讓她不再受到夢魘困擾,也重新燃起她的肉體慾望……
因為小時候一同活在被性情暴躁的父親家暴的陰影下,仁惠把照顧妹妹英惠當成這輩子的責任。然而,她內心其實痛恨著住在精神病院逐漸走向瘋狂世界、把一切丟給她的妹妹。看似開朗穩重的仁惠,也曾有過對生活萌生倦怠和絕望,拋下稚子尋死的舉動。痛苦而壓抑的她,是否能帶著掙扎在噩夢邊緣的英惠,踏上自我救贖新的旅程?
《素食者》由三個章節構成,每章分別以不同的視角刻畫行為日趨極端的素食者英惠。在她斷絕食物的過程中,融合了關於暴力、美、欲望、罪和救贖的疑問。書中出現了多種意象:絢麗的盛開花朵、直挺的陰鬱樹木、花瓣大小的藍綠色胎記、血淋淋的垂死動物與飛翔之鳥,有性的符號,卻非刻意強調煽情。作者行文如詩,捕捉瞬間掠過的情感來勾勒角色無奈又痛苦的命運,有如一則黑暗預言。
黑箱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Black Box 所属 作品: 黑箱
9.1 (296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诗织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简介】
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
本书是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不断诉诸法律……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
“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编辑推荐】
•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非虚构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为事件当事人,作者伊藤诗织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
•作为独立女性,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
•作为资深记者,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荣获日本第7届自由报道协会奖大奖,授权全球多个语种
•BBC为其制作的纪录片《日本之耻》引发全球热议
•梁鸿、蒋方舟、苏枕书、淡豹、陈希我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当#MeToo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酵、扩大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权力结构的深处,女性地位并没有真的得到提高。我认为,如果#MeToo运动能够真的深入下去,那么将发生的社会变革决不仅限于男女关系层面的变革,而是对深层文化偏见的动摇,对权力结构的重新设计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契机。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MeToo只是被当作一段时间内的“新闻”,那么灰尘下落之地,将无人涉足,也注定会被遗忘。
——梁鸿 著名作家,学者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时代到来:人们读到这本书,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泪,会非常震惊,像我们常常痛惜过去人们的遭遇一样痛惜我们的遭遇。这是诗织的抗争与记录带来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在这场战争里。
——苏枕书 青年作家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之耻”的书。作为“耻感文化”之国,日本人的“耻”是否包括性之“耻”?在性中强奸是否是“耻”中之“耻”?伊藤诗织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对强奸之“耻”的漠视,相反,受害人的控诉却被视为不知“耻”。
——陈希我 作家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家父长制と资本制 ― マルクス主义フェミニズムの地平 所属 作品: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9.1 (210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3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女性贫困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女性たちの貧困:“新たな連鎖”の衝撃 所属 作品: 女性贫困
7.5 (161 个评分) 作者: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李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9
本科毕业又如何? “其实助学金也是负债。如果说我欠债六百多万,男人听了会怎么想呢?”——二十四岁的小爱
结婚也摆脱不了贫困 “二十几岁的单身妈妈们人际关系薄弱,容易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有的人是受丈夫虐待,衣服都来不及换,身无分文就逃了出来。”
——“东京都爱心单亲家庭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色情店成为“救命稻草” “这种工作工资高,如果女儿将来说想干这一行的话,我觉得我会同意。”
——二十一岁的小花
本书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漫画基础:新手避坑指南 [图书] 豆瓣
イラスト解体新書 所属 作品: 漫画基础:新手避坑指南
作者: [日]建尚登 [日]贰藤洁 译者: 胡长炜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0 - 4
本书通过从“人物”与“构图”两大漫画绘制篇章,细致地讲解了人物面部细节、腰身比例平衡、服装褶皱的展现,活灵活现的动作姿势和张力十足的构图。
全书以“设问→解答”、“对比NG范例与OK范例”的形式,剖析在绘画创作中,需要注意的各类要点。其中①“人物篇”对人物各个身体部位的描绘进行了细致地拆解;②“构图篇”通过举例说明,结合了正确的构图和不良的构图范例,对比分析了能让画面看起来更具表现效果的绘制手法与诀窍。
创建日期: 2023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