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x书单

嘟嘟嘟

嘟嘟嘟 @playinner

153 本书  

在cmx收藏的大家推荐的各种书

“她”的力量 [图书] 豆瓣
BITCH:A Revolutionary Guide to Sex, Evolution and the Female Animal 所属 作品: “她”的力量
9.1 (14 个评分) 作者: [英]露西·库克 译者: 吴倩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 9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演化论中有一个巨大的漏洞:像雄鹿的鹿角或孔雀的尾巴这样的复杂特征似乎是奢侈品,对一般的生存过程而言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可能变成日常生活的障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点一直折磨着达尔文。达尔文最终意识到,一定有另一种进化机制在起作用,那是对性的追求,所以他将 其命名为性选择。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美的进化/演化”。
《物种起源》问世10多年后,达尔文发表了他的第二部杰作《人类的由来》。这本著作概述了他关于性选择的新理论,解释了他观察到的两性之间的深刻差异。如果自然选择是为了生存而战,那么性选择本质上就是为了争夺配偶。然而,在达尔文看来,这种竞争主要是雄性的事情。受限于其所处时代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达尔文认为雌性的力量是通过“相对被动”和不具威胁性的方式实现的,她们“作为旁观者站在一边”,观看雄性虚张声势的表演。
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科学家逐渐发现雌性动物会和雄性一样滥交、竞争、好斗、占主导地位和充满活力。就驾驶变革的巴士这件事而言,雌性双方权利平等。只是达尔文和支持他论点的一群绅士动物学家,不会从平等的角度看待问题。生物学中最大的一次飞跃(进化论)是由一群维多利亚时代的男人在19世纪中期的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它本身就带着一些关于性别和性本质的假设。
在这本书中,露西·库克的目标是揭穿动物王国关于性和性别的过时叙事,她打破了学界一直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科学偏见,将各种雌性动物的真实行为展现在我们面前,从交配后蜘蛛的同类相食到狐獴女王的血腥统治,我们将发现“她”并不像我们印象中那样温柔、被动、温顺和充满母性,也将重新认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她”的力量。
---------------------------------------------------------------------------------------------------
露西·库克才华横溢,令人信赖,无所畏惧,非常幽默……这本书令人惊讶,非常有趣,而且非常重要。
——玛丽·罗琦,《科学碰撞“性”》《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作者
库克描绘了过去几十年里,女权主义对演化生物学的“生殖器统治”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影响。她为最近以雌性为主导的科学的力量而争辩,这些科学力量重新构建了关于性选择、母性本能和自我牺牲,以及一夫一妻制或花痴倾向的核心信念。在这个过程中,她向我们展示了一架观察动物的奇妙“西洋镜”,里面不仅有灵长类动物,还有有毒的双性鼹鼠、通过阴蒂分娩的鬣狗、杀子的猫鼬妈妈和绝经后的逆戟鲸。
——《大西洋月刊》
这是对许多生物学研究中存在的“偶然的性别歧视”的重要纠正……(以及)一个嘹亮的号角,表明雌性生物学的其余未知领域值得进行更全面的测绘。
——《金融时报》
热情洋溢的揭露……一次了解演化生物学先锋的有趣、有启发性的旅行。
——《科学美国人》
我们什么时候决定了雌性动物(包括人类女性)是非竞争性的性别?英国科学记者库克在一份翔实且经常令人脸红的调查中,对这一评估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反驳,调查详细描述了交配等行为。她还展示了女性对科学探究的影响,她们提出问题,提出研究,而男性同事却没有想到或者懒得去做。
——《洛杉矶时报》
通过对大量动物的分析,这本书对科学性别歧视的抨击吸引了许多不同性别的科学家来纠正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的刻板印象。
——《自然》
借助引人入胜且常常令人发笑的表达,库克将科学作家玛丽·罗琦的幽默和清晰,与她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生物学家所获得的科学权威结合起来,直面演化生物学中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假设,并开始澄清事实。
——《科学》
这部令人眼花缭乱、有趣而又优雅地表达愤怒的作品,打破了我们对动物王国性别和雌性行为的先入之见……这是一部轰动性的作品。读着它,惊讶得下巴耷拉下来,记下最喜欢的部分寄给朋友,高兴地念出其中的片段。
——《观察家报》
达尔文先生,你的时间到了。这就是我们这些雌性期待已久的演化重启。
——英国喜剧演员、编剧苏·帕金斯
露西·库克将两个世纪以来的性别歧视神话从生物学中彻底推翻。准备好学到很多东西,并大声发笑吧。这是一本文笔优美、非常有趣且非常重要的书。
——爱丽丝•罗伯茨,解剖学家、人类学家,伯明翰大学“公众参与科学”教授
美的进化 [图书]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所属 作品: 美的进化
8.9 (14 个评分) 作者: [美]理查德·O.普鲁姆(Richard O. Prum) 译者: 任烨 / 审校:刘阳 中信出版社 2019 - 1
欢迎踏上世界知名鸟类学家理查德·普鲁姆为你量身定制的智力冒险之旅。
我们通常认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可以解释生命树上的每一个分支:哪一个物种会繁衍,哪一个物种会灭绝,哪些物种会进化出哪些特征……但是, 达尔文说过:“每当我看到雄孔雀的尾屏,就觉得难受!”这是因为在他的自然选择理论看来,雄孔雀尾屏上过于华丽的图案似乎毫无生存价值。对此,传统科学的观点是:动物的择偶炫耀特征是展现它们的遗传优势或素质优势的“广告”。
但是,凭借在世界各地30多年的实地考察和野外观鸟经验,普鲁姆对这一观点发起了挑战。在热带丛林深处分布着多才多艺、美丽优雅的鸟类:雄性梅花翅娇鹟会用翅膀唱歌;雄性大眼斑雉的翼羽展开后成4英尺宽的锥面,上面点缀着立体的金棕色球形图案,灿烂夺目;雄性红顶娇鹟会用太空舞步来求偶……作者看到了许多动物的炫耀特征,而且这些特征似乎都与自然选择理论的关系不大。在寻找真正答案的过程中,普鲁姆将达尔文于150年前配偶选择的审美进化理论从故纸堆中挖掘出来,它是驱动进化历程的一台独立发动机。
这趟美的进化之旅的起点是“生命之树”,终点是我们对人类进化及自身的重新理解。自然界的绚丽多姿填补了我们理解进化史和人类起源的一块空白,为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达尔文进化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科学视角。
它们的性 [图书] 豆瓣
7.6 (18 个评分) 作者: 王大可 2022 - 7
◎ 编辑推荐
★ 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王大可,带你领略动物世界多姿多彩的性与爱!颠覆常识,令你耳目一新!
公鸭的丁丁是逆螺旋状的,而母鸭的阴道却是顺螺旋的;倭黑猩猩热衷于性爱外交,做爱无需理由;丁丁界的土豪海蛤蝓,每根丁丁只用一次,用完就扔;流苏鹬是一种奇特的水鸟,有些雄性酷爱男扮女装,乘机偷情……
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同性恋、无性恋……情爱的世界何其丰富斑斓。
忠诚与出轨,诚实与作弊,温柔与残暴;美丑、阶层、江湖、宫斗、无私、同理心……动物的世界,与人类世界无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 将经典和前沿的研究成果融于生动的白描,文笔非常生动,建议吃饭勿看,容易喷饭。
姿势虽然搞笑,观点却非常硬核。让你在莞尔和大笑中收获满满。
人类的月经是不是个Bug?“妈宝”有科学道理?选择“大叔”还是“小鲜肉”?性选择会影响智商演化吗?一夫一妻制与多配制,哪种形式下的个体智商更高?
★ 笔下虽然是动物的世界,却处处流露对人类世界的关照。由动物的性与爱,反思人类的性与爱、进化与文明。
正如尹烨所说,这本书,其实写的也是“咱们的性”。
为什么自然界充斥着谎言,“正义”的规则背后遍是漏洞?当资源分配极其不公平时,弱者如何生存和逆袭?为什么两性之爱不能和美,永远在无止境地争夺?一夫一妻制是进化中的少数派,为什么会成为如今大多数人类社会的选择?
★ 收录18幅欧洲博物画家绘制的博物画彩插,十分优美,为你打开一场绘声绘色的感官之旅。
★ 收录10幅特别创作的设计师原创手绘插画,展现超强画面感场景,点睛之笔让人一秒get到笑点。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姿势搞笑、观点硬核的人文科普。洗刷三观,颠覆常识!
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与人类世界何其相似,又有诸多迥异。
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同性恋、无性恋……情爱的世界何其丰富斑斓。
忠诚与出轨,诚实与作弊,温柔与残暴;美丑、阶层、江湖、宫斗、无私、同理心……人类世界有的,它们也有,且花样迭出,让你目不暇接。
在鸡的监狱里被老鸡碾压欺负的年轻鸡、一边交欢一边高歌不惧捕猎的蓝孔雀、无时无刻不在做爱的倭黑猩猩、嫌配偶粗糙而执意分居的大象、求欢前还要被母老虎撕咬虐待的公老虎、被不爱的母鸭无情卡住丁丁的公鸭……到处都是市井,到处都是江湖。
牛津大学博士王大可带你去看动物妙趣横生的性与爱。让你在莞尔和爆笑中,思考人类社会的种种。
别忘了,人也是一种动物。
◎ 媒体评论
其实世上本来没有性,只是物种多了,演化得更高等了,就演化出来了性。我们对于性的理解大部分是基于人类角度考虑的。如果想更多了解为什么会有性,以及动物们为了“性”而采取的从分子层面到行为层面五花八门的冷知识,不妨翻翻这位科普新锐“五年磨一剑”的作品。王大可说,“别忘了,人类也是一种动物”,所以,这本书实际说的是:咱们的性。
——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华大集团CEO 尹烨
《它们的性》充满了自然科学的妙趣与规律,作者还试图对将这些要素提升到哲学高度,造就了非常愉悦、不失激荡的阅读体验。
——古生物学者、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 邢立达
这是一本看着像小书的大书。小书是指你可以把它当成介绍动物性行为的科普读物,但是,你分明又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作者关于生物、关于人类自身、关于繁育、权力、秩序的不断上升的思考,如泉水般从四面八方汇集,读到篇末,不知不觉已有了大河的模样,这是大书。
我希望将“动物性”专栏系列变成一本书时,曾有个奇怪的动机:我非常关心那只编号M17的公鸡,可惜它再无下文,但它带来的惊奇感越是往后便越是强烈。这种惊奇感在于,即便你开始只是对动物性行为好奇一下,但之后一定会忍不住合上书对人类社会一切理所当然产生怀疑和动摇。
——大象公会创始人 黄章晋
性别战争 [图书] 豆瓣
Dr Tatiana's Sex Advice to All Creation 所属 作品: 性别战争
7.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利维雅·贾德森 译者: 杜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奥利维雅女士以杰出的文字功力,用通俗易懂的笔法阐述生物性行为的进化和由此引起的社会学现象,作品有着极强的可读性和娱乐性,却又丝毫不影响其严肃性和学术本质。
作者几乎把目前我们知道的生物性行为进化模式都讲述了一遍,这千奇百怪的性行为进化模式,又导致各生物种群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社会模式。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性别之间的对抗与战争,也是我们最终将原著的名字意译为《性别战争》的原因所在。
•一部讲述生物性行为各种进化模式及当代生物各大进化理论的学术著作。
•一本可以在苏东坡所说的“三上”(车上、厕上、床上)时阅读的学术书。
•一本可以任何人都能看懂、可以被反复阅读的轻松的严肃学术论著。
•一本被翻译成十七国三十余种文字、亚马逊畅销书前三名的五星图书。
•总之,这是一本任何人看完后都不会后悔,同时会心情愉快的快乐学术读本。
有毒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有毒
8.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丽丝蒂 • 威尔科克斯(Christie Wilcox) 译者: 阳曦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11
★★★
《史密森》杂志2016年年度优秀科普书
“科技艺术”网站2016年拓展大脑的12本非虚构图书之一
这颗星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故事,演化的史诗中藏着代代相传的知识
……………………
◎ 编辑推荐
★ 毒物的出现,原来是生命的另一种机会!
全面扭转你对有毒动物或毒液的刻板看法
☉小心有毒!!!
☉卸下防备,它们又不会从书里跳出来咬你;
☉抛开恐惧,这些生物远比你以为的有趣:
· 雄性鸭嘴兽的螫刺会让人剧痛数个小时
· 子弹蚁“蚁如其名”,毒素带来的疼痛堪比中枪
· 雌性扁头泥蜂会控制蟑螂的意识,使其乖乖成为幼蜂的口粮
· 吉拉毒蜥的毒素化合物彻底改变了医生治疗糖尿病的方式
· 蜂毒的一种主要成分会攻击并杀死人体免疫缺陷病毒
……………………
◎ 媒体推荐
作者开展了大量有毒动物的研究……并提醒我们,毒液是具有医疗潜力的“复杂分子库”, 因此保护其生物多样性也可以保护生物化学的财富。
——《自然》杂志
一次热闹的旅行……作者讨论了蛇、河豚、科莫多巨蜥和蜘蛛,还有章鱼、蜗牛、鸭嘴兽和蜜蜂,她以一种通俗易懂又愉快的方式将生化科技与生理信息联系了起来。
——《出版者周刊》
读者们要注意了:有毒的东西会把毒牙咬进你的身体,而且不会放过你。作者在本书中介绍的会导致出血的毛毛虫和控制思维的黄蜂十分引人注目。我向每一个想知道毒液科学家到底是对什么如此兴奋的朋友和每一个想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尚待发现的学生推荐本书。
——莱斯利 • V.波伊尔,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毒蛇研究所创始人
…………………………
◎ 内容简介
数千年来,人类对毒液深深着迷,无论是它迅速发挥功效的能力,或是极小量就足以造成伤亡的威力。半个世纪前,研究人员发现“毒液”的传递方式会影响其作用:吃下去可能无毒,经由皮肤或其他途径接触却会致命!生物学家克丽丝蒂 • 威尔科克斯探索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毒动物,带领读者了解毒液的演化、其细致的运作方式、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毒液为何具备改变当代生物化学和医学发展的非凡潜力。
作者以生动的口吻娓娓道来有毒动物研究者如何“以身犯险”,让你在捏把冷汗之余被她讲述的故事吸引。除此之外,作者还平易近人地置入多种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科学知识,包括化学分析、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药物动力学、人体生理学等。如今我们已经能从基因和细胞层面来理解毒液分子对人类的影响,科学家们仔细探究毒液的各种组成,厘清不同成分对人类的不同组织造成的影响,这些精密的作用机制让毒液得以为人类所用,进而开发成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的潜力药物。读完本书,你将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让科学家更加肯定毒液在人类医疗领域的价值,以及有毒动物在生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逊色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Inferior:How Science Got Women Wrong-and the New Research That's Rewriting the Story 所属 作品: 逊色
8.2 (17 个评分) 作者: 安吉拉·萨伊尼(Angela Saini) 译者: 李贯峰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 4
!面对任何基于性别刻板印象产生的不公偏见,请在本书指导下予以回击!
《逊色:科学对女性做错了什么》旨在通过还原生命科学领域性别研究的基本路径,揭示出人们对性别(尤其女性)的刻板影响。在人类历史上,性别差异带来的社会差异使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次等地位。人们普遍认为,她们体格虚弱、思想软弱,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属品。连达尔文也声称女性处于进化的较低阶段。在科学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主要是男性)不断发现所谓新的证据来支持这种既有主张。从智力到情感,从认知到行为,科学在不断地告诉我们,男人和女人是根本不同的。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一波巨大的研究浪潮如今正在刷新我们的固有偏见。两性之间的差异正在被重新定义。
本书作者安吉拉·萨伊尼将一系列令人着迷且极其必要的关于女性的新科学编织在一起,揭示女性的身体和思想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她结合生物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人类学中的性别研究,探索了更加深层的个人和社会意义。与此同时,作者以一种较为中立的科学表述向读者还原性别研究在科学领域的困难之处,借此传达出克制且理性的科学态度,这也是所有科普作品应有的价值内涵。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具有启发性的好书。萨伊尼利用大量数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迫切需要的解释,以此来说明长久以来,即使是最为公正的科学研究领域,也不知不觉成为了父权制社会偏见的助推器。这本书也给科学界的其他成员造成了重要的挑战:承认并纠正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重新审视女性在人类进化史上的作用,对任何性别都是有益的。
——《英国独立报》
启蒙运动带来了科学、哲学和艺术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尊重。但这个时代也创造了一个关于女性的叙事——她们在智力上不如男性。科学记者萨伊尼认为,科学界长久以来排斥女性,科学的过程充斥着固有偏见, 萨伊尼表示,新的科学成果和社会意识正在推翻大量的性别刻板影响,但很多问题仍然从技术与观念上悬而未决。
——《科学美国人》
这是一本颇有分量的著作,语言优美、叙事引人入胜,萨伊尼从人类学、演化史、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角度为其论点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她对无意识偏见的论证几乎难以反驳,所以,不管你对性别和平等有什么看法,先读读这本书。
——《经济学人》
我们应当从认识上确立一些对性别区别的判断标准,这种标准必然应当从科学认识入手。
——《卫报》
语言恶女 [图书] 豆瓣
Wordslut: A Feminist Guide to Taking Back the English Language 所属 作品: Wordslut
7.5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曼达·蒙特尔 译者: 李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6
◆脏话一定辱“她”?男人讲话不能“娘”吗?女人总是“婆婆妈妈”?
◇日常语言中处处隐藏着性别偏见!是时候掀起一场女性主义语言革命了!
◇和炫词狂魔阿曼达·蒙特尔一起,用恶女力重构我们的语言
◇在嬉笑怒骂中粉碎父权制的堡垒
++++
◆人从一出生就在学习语言,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这样说话?性别是否会影响我们讲话的方式?日常语言中是否也存在着性别偏见?语言本身是厌女的吗?
是时候挑战我们最习以为常的语言了!在这本书中,你将知道:许多脏话最初并不“辱女”;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喋喋不休;八卦从来不是女性的专属……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教你从容击破语言背后的父权结构,游刃有余地发挥语词的力量,用重新定义的语言创造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的世界。
◆准备好了吗?在轻松科普、爆笑评论和引人入胜的女性主义思想中,开启一场酣畅淋漓的语言学冒险!
++++
【编辑推荐】
◆语言“恶”女?直击日常语言背后的性别偏见!
◇为什么大多数脏话都有侮辱女性的意味?为什么默认“保洁”为女而“保安”为男?为什么男人不可以“娘娘腔”“像个娘们”?为什么女人讲话总被认为肤浅做作?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的表层之下,隐藏着性别偏见。翻开这本书,跟着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去父权制的语言系统大搅一局!深入思考性别如何影响我们说话和理解他人的方式,向贬低和限制女性的日常语言发起挑战。
◆发挥恶女之力,用话语粉碎父权制,从语言中重获力量!
◇这是一本女性主义语言指南,囊括各种实用策略:怎样不厌女地说脏话,怎样性别友好地称呼他人,如何反击那些打断女性发言、攻击女性的声音,如何轻松自在地表达自己……这本恶女宝典将教你打破语言背后的不平等结构,重塑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言为自己赋权,用收复回来、重新定义的语言,建立一个更平等、更放松、更富有同情心、更少人会被冒犯的世界。
◆语言学原来这么有趣!
◇坐上酷飒语言学家的探险飞船,前往性别和语言交叉的迷幻宇宙,穿梭在历史和流行文化之间,领略脏话侮辱、闲聊八卦、流行俚语、气泡音和夹子音的奥秘。不必担心令人眼花缭乱的语言学知识和语言变革潮流产生的颠簸,沿途有轻松有趣的故事、犀利俏皮的评论,也有让每个人乐在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始终相伴,让你在大笑之余思考语言的力量。
++++
【名家推荐】
每读完一段书中对英语的充满活力的迷人批评,你都会感觉自己变得更聪明了。——《破产姐妹》编剧、制片人 惠特妮·卡明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可以在聚会上迅速拿出书中有趣的知识来让那些喋喋不休的男人闭嘴。——《时尚》
父权制应激障碍 [图书] 豆瓣
Patriarchy Stress Disorder: The Invisible Inner Barrier to Women’s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
作者: 【美】瓦莱丽·雷因 (Valerie Rein) 译者: 张钧驰 东方出版社 2024 - 1
很多女性看起来很成功,但内心并不快乐和满足。为了麻痹这种“总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的感觉,我们逼迫自己不断努力,直到崩溃为止,或者因健康、工作以及关系出现危机而不得不停下脚步。
这时,我们才能看到自己身处监狱之中。但这个无形的内在监狱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罪行”导致我们成为囚徒?
《女性最根深蒂固的创伤疗愈指南》告诉我们:我们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阻碍自己,阻碍我们的是数千年来女性在父权社会遭受的祖传和集体创伤。
本书可以帮我们识别这种无形的创伤,了解其症状和影响,并掌握治愈它的步骤。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挣脱内心的羁绊和恐惧,找回自己的力量,成就不可能之事(在父权制下女性一直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获得真正的、坦然的快乐、自由、充实和成功。
How to Know a Person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How to Know a Person
作者: David Brooks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23 - 10 其它标题: How to Know a Person: The Art of Seeing Others Deeply and Being Deeply Seen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 A practical, heartfelt guide to the art of truly knowing another person in order to foster deeper connections at home, at work, and throughout our lives—from the author of The Road to Character and The Second Mountain

As David Brooks observes, “There is one skill that lies at the heart of any healthy person,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organization, or society: the ability to see someone else deeply and make them feel seen—to accurately know another person, to let them feel valued, heard, and understood.”

And yet we humans don’t do this well. All around us are people who feel invisible, unseen, misunderstood. In How to Know a Person, Brooks sets out to help us do better, posing questions that are essential for all of us: If you want to know a person, what kind of attention should you cast on them? What kind of conversations should you have? What parts of a person’s story should you pay attention to?

Driven by his trademark sense of curiosity and his determination to grow as a person, Brooks draws from the fields of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and from the worlds of theater, philosophy, history, and education to present a welcoming, hopeful, integrated approach to human connection. How to Know a Person helps readers become more understanding and considerate toward others, and to find the joy that comes from being seen. Along the way it offers a possible remedy for a society that is riven by fragmentation, hostility, and misperception.

The act of seeing another person, Brooks argues, is profoundly creative: How can we look somebody in the eye and see something large in them, and in turn, see something larger in ourselves? How to Know a Person is for anyone searching for connection, and yearning to be understood.
民粹與政權的覆亡 [图书] 豆瓣
History Repeating : Why Populists Rise and Governments Fall 所属 作品: 民粹與政權的覆亡
作者: 山姆‧魏爾金(Sam Wilkin) 译者: 孔思文 遠流 2019 - 10
一場民粹風暴,正在我們眼前形成。
本書是一堂關於民粹興起、民主失衡的重要課程
本書敘述穩定的政局為何會崩解,及背後的歷史與科學。書中解釋了當今全球政治的民粹亂象,幫助讀者理解現狀,從而預先知道未來將如何。
作者詳細分析當代泰國以及上個世紀的希臘、美國、伊朗、法國、帝俄政局,還有那些被造神運動捧紅的政治人物,並且發現,今日許多國家的現狀,竟與歷史高度類似:
・民粹的特點、民粹主義者個人特質(例如專屬帽子、特定庶民腔調);
・政治酬庸、財富嚴重不均與民粹主義;
・如何激出以往不投票的選民;
・蝴蝶效應:輕輕振翅就可帶來風暴?還是條件早已具備?
・不計後果:民粹的經濟政策特色;
・阿根廷對峙:當「富人的財富」與「窮人的選票」產生了恐怖平衡;
・兩難選擇:政治議題極化之後的難題;
・群眾弱勢:勞工有人數優勢,卻不能抗爭成功;以及
・歷史上民粹主義促進了哪些正面的改變。
另外,作者也透過實例反思一些令人不安的事實,例如除非政治體制重大改變,否則絕難進行財富的分配。最終章則是一個判別指南,讓讀者評量自己的國家是否快要滅亡了,還有幾個評估政治風險的方向。
富裕的民主國家如何連續出錯,終致衰敗?
理性的人所提出的決策,為何造成動盪與對立?
名人推薦
公孫策/歷史專欄作家、評論家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陳鳳馨/News98 財經起床號 節目主持人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蕭新煌/總統府資政、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好評推薦
★值得台灣公民深思,嚴選政治人物。蕭新煌/總統府資政、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專家的見解,充滿了重要資訊。Nigel Judd/Tech Data Europe市場服務總裁
★傑出!適當的作者,適當的主題。Klaus Scheitz/Real Estate Finance, Investkredit總裁
★權威的內容,一堂關於民粹興起、民主失衡風險的歷史課程。Business Line
★重要歷史事件的重要紀錄,讓我們看清政治不穩的真相。Business Standard
★書中整體內容極為有用,容易理解。Mina Toksoz╱渣打銀行國家風險主席
★有力的論述…清晰而智慧的方法來呈現主題!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作者)山姆在本公司慕尼黑董事會的演講太精彩了,非常有深度!Graeme Watt/Technology Solutions EMEA at Avnet總裁
★歷史事件的精髓紀錄…以及對於政局不穩的精確觀察。Business Standard
★令人大開眼界!Kirkus Review
★非常迷人,又令人不安…有見識、理智的人所做出的決策,竟然能造成今日紛亂且對立的政治局勢。亞馬遜評論
★作者以大師的手法完美處理主題,充滿偉大洞見,又採用很吸引人的手法來傳遞訊息。Carlo Longhi/全錄公司歐洲供應集團總裁
★本書嘗試尋求一個嚴肅問題的解答:一個富裕的民主政體要怎樣才會衰敗?美國、英國、法國,乃至香港、台灣,現況跟歷史有著諸多相似。而歷史告訴我們,儘管現況瀰漫著悲觀氣氛,情況可能陡然生變。公孫策/歷史專欄作家、評論家
Women and Girls on the Autism Spectrum, Second Edition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Sarah Hendrickx / Jess Hendrickx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2024 - 01
The difference that being female makes to the diagnosis, life and experiences of an autistic person is hugely significant. In this widely expanded second edition, Sarah Hendrickx combines the latest research with personal stories from girls and women on the autism spectrum to present a picture of their feelings,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at each stage of their lives.
Outlining the likely impact will be for autistic women and girls throughout their lifespan, Hendrickx surveys everything from diagnosis, childhood, education, adolescence, friendships and sexuality, to employment, pregnancy, parenting, and aging.
With up-to-date content on masking, diagnosis later in life, and a new focus on trans and non-binary voices, as well as a deeper dive into specific health and wellbeing implications including menopause, PCOS, Hypermobility/Ehlers-Danlos, autistic burnout, and alexithymia, this is an invaluable companion for professionals, as well as a guiding light for autistic women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ir own experience in context.
新视觉:从材料到建筑 [图书] 豆瓣
Von Material zu Architektur 所属 作品: 新视觉
作者: (匈牙利)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László Moholy-Nagy 译者: 刘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 1
《新视觉:从材料到建筑》是1925—1930年的“包豪斯丛书”中的第14册,是包豪斯基础课程的核心教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1938年完成的设计教学及理论著作,初版于1947年。
莫霍利-纳吉早期的艺术实践主要受俄罗斯构成主义和19世纪工业革命的影响,构成主义主张以艺术创作来回应时代的发展,因此艺术家应该将机器、建筑工程、图像的力量融入他们的作品中。莫霍利-首先提出摄影中的“新视觉”的概念,声称机器能够以一种人眼所不能为的方式捕捉外面的世界。书中纳吉不但将包豪斯时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予以了总结,并通过一些学生的实验性作品进行了说明,内容涉及设计、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形式语言。在书中纳吉不但对新技术和新材料予以肯定,并结合到创作实践之中进行分析。
咖啡时间 [图书] 豆瓣
珈琲時間 所属 作品: 咖啡时间
7.6 (1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丰田彻也 译者: 吴菲 新星出版社 2022 - 4
《咖啡时间》
丰田彻也主题漫画集,走,喝咖啡去,现在马上!因为人生转眼就过去了!
●一杯咖啡是生活也是慰藉
丰田彻也是漫编室挖掘的第二位给村上春树画封面的漫画家(第一位是《梦晕》的作者藤本理)。
而这是一部借用“咖啡”聊“人生”的作品。
咖啡只是线索,人们通过咖啡相遇,通过咖啡和解,以咖啡为契机进行一次长谈。
十七个事关咖啡的人生,一杯咖啡,是生活也是慰藉。
●对人类这一生物的洞察深刻
从劣质咖啡豆中洞察社会的错综万象、当婚姻走到尽头后两人打算坐下来喝杯咖啡、被水淹没的小镇还有老人在故乡坚守、薛定谔的猫与真真假假的人间残酷……每一个故事,都埋着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タッチ 完全版(2) [图书] 豆瓣
作者: あだち充 小学館 2005 - 7
經典棒球漫畫,除了棒球元素之外,還有手足情、友情、愛情!
說到《TOUCH》,漫畫迷中可說無人不識,無人不喜歡,它的特點在於作者擅用含蓄的手法,引你笑引你哭,卻又不會多費一句對白或令人豎起一根汗毛。
就算未看過《TOUCH》,也會感到故事似曾相識:達也、和也是對孿生兄弟,和隔壁的女孩南青梅竹馬。弟弟和也溫文有禮,成績優異,在棒球場上是個出色的投手,在學校大受女生歡迎,是長輩眼中的好孩子,和南是公認的一對。相反,達也卻是一無是處,但南真正喜歡的卻是達也……
後來,和也為了救一個小孩而被車撞死了,達也為了代替弟弟完成心願,遂發揮出令人夢想不到的天份,在驚奇和讚嘆聲中……
日本人为什么不再被狐狸骗了?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日本人为什么不再被狐狸骗了?
作者: [日] 内山节 译者: 熊韵 上海译文出版社
★从何时起,我们再也听不到“自然”的声音了?
★是“狐狸”变了,还是“人”变了?
★重新发现“看不见的历史”,是否可能?
失去“被狐狸骗”的能力,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我们生活的历史世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去,日本凡有狐狸栖居的地方,必然流传着许多“狐狸骗人”的故事。除了狐狸,偶尔也会出现狸猫、貉、黄鼠狼等戏弄人的逸话。然而以1965年为界,此类故事突然在全国上下销声匿迹了。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很多人会问:“人被狐狸骗的故事都是真的吗?”而我的回答是,这些故事是否属实并不重要,唯有探寻“人为何不再被狐狸骗了”,才能得知更多真相。
日本人会被狐狸骗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的?那时的人拥有怎样的精神世界,又是如何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度日?当身处现代的我们使用“被狐狸骗”一词来形容人的精神世界时,只会让人觉得怪异。但过去的人生活在与现代完全迥异的精神世界里。对他们而言,那是亲身体验、真切感受到的历史。在不断拷问“为何不再被狐狸骗了”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往日的自然与人类的历史、村落的历史、人与自然的交流史,并深入民众的精神史。由此,必须从一般的历史学出发,重新捕捉那些“看不见的历史”。
1965年左右发生的自然与人类的革命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会告诉我们某段历史的真相。
看不见的中东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所属 作品: 看不见的中东:深入日常生活的中东之旅
9.0 (7 个评分) 作者: 姚璐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4 - 11 其它标题: 看不见的中东:深入日常生活的中东之旅 / 看不見的中東:深入日常生活的中東之旅
◎ 内容简介
中东拥有着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明,也是一片时常被战火和纷争阻隔的神秘土地。
在山呼海啸般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文化、习俗的高压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如何在夹缝中维系日常生活?他们的人生如何被时代左右?他们如何看待那些改写历史和命运的重大事件?
在性别极度不平等的国度,女人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她们的人生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性别?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现状?
带着诸多好奇和疑惑,作者姚璐用四年时间(2016—2020),克服各种困难,独自前往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伊朗、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埃及、伊拉克、叙利亚、沙特。同时她以女性身份的便利,以“沙发客”这种独特的旅行方式,深入31个陌生的中东家庭内部,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她得以与当地的许多女性密切地相处、交流。
经过四年扎实的旅行和深度的观察,作者用这本《看不见的中东》,为我们揭开一个新闻之下长期被硝烟和纱袍遮掩着的更为鲜活、丰富的中东世界,以及这个动荡、神秘的世界里个体的命运、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和女性的生存状态。
作者姚璐也是一名摄影师,书中配有70多幅高质量的纪实与风光摄影作品,与文字互为补充、交相辉映。
......
◎ 编辑推荐
★ 日常生活视角,更为真实、丰富的中东。不同于聚焦中东的政治、战争、难民等新闻热点,本书作者更关注长期被硝烟和纱袍遮掩的普通中东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她住进一个个中东人家里,深度参与中东人民的日常生活——参加家庭聚会、婚礼,在伊拉克过开斋节,在叙利亚看足球赛,在沙特阿拉伯的沙漠里露营,等等,呈现出一个更内部,因而也更为鲜活、丰富的中东世界。
★ 女性视角下的中东,女性视角下的中东女性群体。涉足中东高风险地区的游客几乎都是男性,但受制于中东的宗教、文化和习俗,男性很难深入当地人家庭,几乎无法与当地女性相处并深入访谈。作者作为极具亲和力的女性,用“沙发客”的方式住进中东家庭,非常罕见而难得地展现了女性视角下的中东和中东的女性群体,关注中东女性的受教育权、工作权、家庭暴力等问题,既揭开了一层颇有些神秘的面纱,也呈现了跟我们既不同也有几分相似的生活和内心。
★ “高难度旅行”与深度的解析和思考。近年以游客身份走遍中东的人极少,尤其是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四年间,受制于战争,受制于糟糕的邻国关系和签证互斥政策,作者不得不根据局势频繁调整计划。本书记录了作者旅行过程中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也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对中东的历史、战争、女性等问题做出了深入解析和思考。
★ 高质量的风光和纪实摄影作品。作者也是一位知名风光和人文摄影师,书中配有70多幅高质量的纪实与风光摄影作品,与文字互为补充、交相辉映。
......
◎ 评论
姚璐撞进了中东,“中东”便不再是一个宏大、模糊的概念。
她看见一个一个迥然不同的个体,一个一个鲜活生动的生命。因为相似的经历,读她的文字,我常常会笑,完全明白她在说什么,但她有时比我靠得更近。我们介入中东的初衷不同,她的动机是对性别议题的探究。不过殊途同归,一个女孩子走过世界才认识自己。
——周轶君 [资深国际记者,《走出中东》《中东死生门》作者]
......
这是一本读来令人感动的书,对我个人来说,也是等待已久——终于能有中国人也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来了!
一个中国姑娘,通过“沙发客”的方式进入多个中东国家的普通家庭。她不只是旅行,更是去生活和感受。她以既细腻又开阔的笔触,尤其是通过她深度了解的不同中东女性的视角,把历史与现实、政治与家庭、挣扎与希望、生活与梦想……生动地呈现给了我们。这是一般的阅读无法得到的知识与感受。我曾读过多种西方女性作家、人类学家的类似作品,虽然也是很好的阅读体验,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姚璐的这本《看不见的中东》弥补了那种缺憾,也就是,她是带着中国人的视角,用比较讲究的文笔来写作,这种观察和记录,是真正对中国读者友好的作品。
——昝涛[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中东研究学者]
面具下的她们:ASD女性的自白 [图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面具下的她们:ASD女性的自白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拉·亨德里克斯 译者: 陈烽 华夏出版社 2025
“我一直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还总是被别人孤立,但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后来在网上看到一篇孤独症谱系障碍人士的自述,大哭了一场,感觉自己终于找到‘组织’了……要是早点儿确诊的话,我就不必浪费一辈子的时间去拼命合群、假装正常,就不会一直挣扎在抑郁之中……也许就能改变我的生活。”很多女性都是因为焦虑、抑郁、神经性厌食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求医,反复干预没有效果,最终才发现一切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原来我们生来不同”。
在本书中,作者将孤独症女性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她们的个人故事相结合,展现了她们在确诊路上的感受,从儿童期到老年期的经历,在人生各个阶段的想法。那些仍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可以借助本书深入了解并接纳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不仅如此,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孤独症女性的家人和朋友也可以透过本书看到面具下的她们,听到她们真实的声音,进而给予她们充分的关爱、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羊奶煮羊羔 [图书] 豆瓣
КОЗЛЁНОК В МОЛОКЕ 所属 作品: 羊奶煮羊羔
作者: [俄]尤里·波利亚科夫 译者: 谷兴亚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一个草包如何在一夜之间被包装成文坛明星?
一出文学荒唐剧,尽显社会怪现状
俄罗斯国民级讽刺文学大师、“当代布尔加科夫”的世纪奇书
在失常的世界,幽默是一种反叛
📖
内容简介:
【满纸荒唐言版】
一切都缘于一次穷极无聊的打赌……
在这个人人都可能成为英雄的对立面的时代,身为作家的我,一面失望地相信写什么都没有了意义,一面又渴望写出自己的“首要”作品。
彷徨之际,朋友送来奇效“败德汤”,我在醉酒中打下赌,说自己可以把一个草包打造成大作家。半文盲维捷克误入赌局。一番包装后,我们粉墨进入莫斯科文学圈。一众大小人物尽入彀中,纷纷将此人目为天才。
战战兢兢中,我发现自己已经踏上了同荒诞作战的崎岖小路。必须拿到这不公人生的头皮才罢休!不久,天才的神秘长篇写成的消息传开,人人渴望一睹为快,评论、采访、电视直播相继涌来。一切都看起来如此顺利。谁能料到,电视直播出了大娄子,灾祸几乎已不可避免……而此时,大洋对面的贝克奖评委会抛出了橄榄枝……
在恐惧与战栗、迷醉与清醒之间,这出闹剧将如何收场?
【一把辛酸泪版】
如今,人人都可以成为著名作家,即便是从未写过一行字的人。
这难道不是无稽之谈吗?或者真是这样?
尤里·波利亚科夫的爆笑讽刺小说表明,在这个价值观危机的时代,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在体制更迭前后的莫斯科,既得利益者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的特权。这些特权是什么?一套公寓、一辆汽车、一次出国旅行、出版毕生的作品,顺便说一下,他还可以永久进入作家之家,这里的餐厅远近闻名,几十年来一直供应香槟和伏特加,鱼子酱也从未断过。
这部布尔加科夫式的小说讲述了后苏联知识分子的严重道德危机。然而,面对意想不到的利益联盟,看到一些人是如何因可疑的审美标准升入天堂或坠入地狱深渊时,我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窥见自己。
🌊
编辑推荐:
★ 什么是“羊奶煮羊羔”?
“勿以母羊奶煮它自己的羊羔”语出《圣经》,意即不要做违背人性的残忍之事。
却不见,如今人人都在用羊奶煮羊羔,处处在上演着可悲可笑之事。
★ 俄罗斯国民级讽刺文学大师、“当代布尔加科夫”的世纪奇书。
见证苏联体制解体的波利亚科夫,擅长以夸张的现实主义笔法,
描摹高压统治、崩塌世界中人的心灵变形,以及由此产生的可笑可怕的后果。
他是“怪诞现实主义”创始人,当之无愧的苏联笑话大师。
《羊奶煮羊羔》是作者“最惹众怒也最著名”的作品,
出版至今,在书店是畅销书,进剧院场场爆满,堪称一部“世纪奇书”。
★ 一出荒唐剧,揭露一切“伪文学/文化”,折射时代诸般怪现状。
一个草包如何在一夜之间被包装成文坛明星?
苏联改革的前夕,失意作家在半推半就的骗局中,陡然发现了时代的“糊弄学”密码:
一个传奇的出身+一副概念化的行头+一套规定的台词,就能造就一个吃香喝辣的明星?!
在这个一切都错了位的世界,这就是飞黄腾达的荒诞机制吗?
“既然你们能把我这个傻瓜捧成大作家,难道就不能把我推上总统宝座吗?!”
★ 讽刺拉满,火力全开,在含泪的笑骂中讽喻现世。
“现实生活太活跃,太多变,太富刺激性,作家的笔会情不自禁地滑向讽刺。”
巧妙设定,意外结局,作者恰当使用颠倒时空、夸张变形、黑色幽默、潜意识等手法,
骂遍几乎所有作家,却好评如潮。毕竟,我们身边充斥着这样的荒唐。
无论您是否身处“文化圈”,阅读本书,
都将在这面哈哈镜中瞥见自己的影子,在酣畅淋漓的快感中收获回味与思考。
在失常的世界,幽默是一种反叛。
🎙️
媒体&读者评论:
你们对尤里·波利亚科夫得谨慎点,他可是最后一个苏联作家!
—— 俄国作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
如果现在还有俄罗斯的人民作家之说,那么这个作家就是尤里·波利亚科夫……如果有人问我,在我们俄罗斯中学,学生需要阅读的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还是尤里·波利亚科夫的作品,那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第一的桂冠送给尤里·波利亚科夫。
—— 圣彼得堡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前所长,Н.Н.斯卡托夫
(波利亚科夫的作品)为20世纪末俄罗斯文学复杂的思想、艺术和道德探索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我们社会的现状以及当代俄罗斯的历史之路……波利亚科夫不仅是一个可读性很强的作家,还是一个经得起反复阅读的作家。
—— 2001年俄罗斯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尤里·波利亚科夫作品全集》前言
尤里·波利亚科夫是当代俄罗斯最受欢迎的、最悦读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现象。
——《商业家》
最优秀的作家应当醉心于经典的表达形式,运用明白易懂的词语,选取吸引人的主题。尤里·波利亚科夫恰好因此受人喜爱。
——《共青团真理报》
尤里·波利亚科夫属于为数不多善于描绘出十几年来我们的生活图景,创造出带有所谓怪诞手法的讽喻现实主义的画面。
——《莫斯科共青团员》
波利亚科夫以讽刺口吻,述说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内心世界。
——《结论杂志》
向獨裁者說不 [图书] 谷歌图书 博客來
How to Stand Up to a Dictator
作者: 瑪麗亞.瑞薩 Maria Ressa 译者: 葉佳怡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3 - 6
假帳號留言、帶風向、餵養仇恨言論、惡意檢舉、違反社群守則……
如今的臉書,還有理性公共討論的空間嗎?

勒令停業撤照、醜化抹黑、人身限制、訴訟騷擾、國家機器監控……
在獨裁政府打壓下,新聞記者該如何突圍?

祖克伯臉書  杜特蒂政府 = 獨裁者共犯結構

堅守底線 追求真相 打擊假新聞暴力
「對權力說真話得付出極大代價,但我義無反顧。」

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
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

菲律賓《拉普勒》新聞網創辦人 
真相守護者──瑪麗亞.瑞薩

力抗毫無作為的社群平台及國家獨裁統治 
以親身經歷 為當前失能的民主社會指路
 
「我們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現在做了什麼。
現在就是採取行動的時候!」
──寫給捍衛民主價值的每一位自由公民──

★ 已授權英、法、荷、德、義、西、葡、匈、日、韓、瑞典、巴西、加泰隆尼亞等13種語言
───────────────────
──為了真相,你願意犧牲到什麼地步?
菲律賓資深記者瑪麗亞.瑞薩幾十年來一直在向權力說真話。但是,她於2016年開始追蹤由母國菲律賓政府播下的假新聞資訊網路,揭穿政府向公民散布帶有憤怒和仇恨的謊言,卻被新上任的強人總統杜特蒂下令政治追殺。而在這樣的過程中,臉書放任這些虛假資訊不管,甚至利用網民的憤怒與仇恨情緒,分化群眾、煽動點擊,為自己賺進大把鈔票。暴力讓臉書變得富有。
在國家體制追捕下,她身上的逮捕令相當於近100多年的牢獄之災──一切只因為她說出了真相,所以必須接受審判。
《向獨裁者說不》講述了民主是如何被千刀萬剮,宛如一顆無形的原子彈在網路上爆炸,扼殺我們的言論自由。科技的發展讓不實資訊更加真假難辨,傳播也更加迅速。一個充斥虛假資訊的網路社群已然覆蓋全球,各國更紛紛展開科技軍備競賽,進行資訊查核的攻防戰:從杜特蒂的毒品戰爭、美國國會大廈事件、英國脫歐、俄羅斯和中國的網路資訊戰,到臉書和矽谷的袖手旁觀。這一切都影響了我們的點擊率、我們的投票和我們的未來。
瑪麗亞.瑞薩在本書中回顧了自己一生追求真相的歷程,從數位戰爭的前線上振聾發饋,要求我們在為時已晚之前,起身反對日益增長的獨裁主義浪潮和矽谷不受約束的權力,為民主社會堅守陣線(#HoldTheLine)。 
在這個社群時代,了解真相的過程中,調查報導和事實查核尤為重要。除此之外,也更加仰賴每個人的價值選擇與判斷,由自己決定要「相信」些什麼,要成為怎樣的人。為此,我們應當時刻保持對網路資訊的警覺心,從中培養獨立的識讀能力。

站在第一線的瑞薩,是抵抗監控資本主義的真相守護者。她的故事及經歷,是當前民主社會最迫切需要的行動指南。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劉致昕/《真相製造》作者
賴奕諭/《轉角國際》專欄作者、菲律賓研究者、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聯名推薦
唐 鳳
江懷哲/《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作者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沈伯洋/黑熊學院院長、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
李志德/記者
李宗憲/駐東南亞國際記者
李惠仁/紀錄片導演
阿 潑/文字工作者
林宜敬/艾爾科技公司執行長
邱家宜/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
黃兆徽/資深新聞工作者、公視董事、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內容執行長
黃哲斌/天下雜誌編輯顧問
張瑞昌/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社長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閻紀宇/風傳媒前副總編輯
蘭 萱/資深媒體人


各界好評
「準確的新聞報導是民主的基石,數位素養需要有見識和辨別力的公民。面對威權擴張主義,民主陣營必須應對破壞性的挑戰,才能守護社會福祉與個人自由之間的微妙平衡。我們不能止於制定保護措施,更要擁抱「參與、進步、安全」的三位一體,通過群眾智慧的力量開創新局。」
——唐鳳

「『那些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更強大。』瑪麗亞.瑞薩在本書中引用尼采的話自況,令人深深動容。在菲律賓獨裁政治興起、社群媒體撕裂社會之際,她以信念、專業、行動與勇氣點燃火炬,召喚全球各地追求真相的新聞工作者奮門不懈,也更加印證獨立媒體、調查報導在這個時代的價值。」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這段對抗獨裁政權和捍衛真相的漫漫長路,瑞薩以報導新聞般的口吻輕鬆敘述,但那身陷囹圄的恐懼和網路攻擊,絕非一般人能以承受。瑞薩的勇氣為書中字句增添重量,在這個充斥假訊息及仇恨言論的時代,為了民主自由,我們都應該打開這本書,跟著瑞薩的記者生涯走一趟,相信當闔上書時,你會充滿信心地擁抱恐懼並相信善良,同時也有勇氣去捍衛你所相信的重要價值。」
——李宗憲,駐東南亞國際記者

「一個非常精彩動人而引人深思的人生故事。這本書讓我們了解台灣的近鄰菲律賓,也讓我們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自由與民主。」
——林宜敬,艾爾科技公司執行長

「面對真相不斷被演算法吞噬,科技平台已成為獨裁者作惡絕佳舞台的黑暗前景,本書是瑪麗亞・瑞薩坦誠、無懼的告白。她告訴我們:『伸張正義就是成為記者的原因』、『勇氣是成為一名好記者的關鍵特質』。她相信『優秀的新聞製作可以改變世界』,唯有不滅的信心與愛,讓我們堅持到最後。」
——邱家宜,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

「假訊息群魔亂舞的時代,在與怪獸搏鬥時如何不讓自己也變成怪獸?瑪麗亞.瑞薩對世界的愛,給了我們無比的勇氣。謝謝瑞薩挺身而出,捍衛新聞自由、守護人權防線。」
——黃兆徽,資深新聞工作者、公視董事、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內容執行長

「不必等到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瑪麗亞・瑞薩已是一位偉大的新聞工作者,她的勇氣、抉擇、犧牲、洞見與專業,在在都值得我們借鏡與效法,透過本書聽她娓娓道來尤其可貴。看看今日台灣面對的中國與烏克蘭面對的俄羅斯,獨立媒體與新聞自由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本書的書名有如一記警鐘:向獨裁者說不,人類才有未來!」
——閻紀宇,風傳媒前副總編輯

「我個人心目中的英雄……她對我們其他人提出了極為重要的警告。」
——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

「瑪麗亞.瑞薩只有一百五十七公分,可是她在追尋真相的道路上卻顯得如此高大。」
——艾瑪.克隆尼(Amal Clooney),國際人權律師

「我不認為我今年有讀過比這更重要的作品。」
——安德魯.瑪爾(Andrew Marr),英國LBC廣播電台記者兼主持人

「瑪麗亞是不可忽視的一個聲音……她在太多方面都無比傑出。這個世界需要聆聽她非說不可的話。」
——卡洛爾.卡德瓦拉德(Carole Cadwalladr),英國作家暨調查記者

「(瑪麗亞的)這部作品帶我們經歷了一趟少見又美好的英雄旅程,這趟旅程也讓我們明白,要如何才能成為一位英雄。瑞薩邀請我們進入她精彩的人生故事……她原本是一名害羞的女學生,後來在普林斯頓大學讓自己變得博學多識,之後又成為一位具開創精神的記者及捍衛民主的戰士;其中展現出獨特勇氣的真誠與慷慨,更讓她的故事充滿神奇魔力。我們藉由此書經歷了瑪麗亞.瑞薩的這段改變之旅,也因此有所成長——我們更準備好去擁抱恐懼、努力對抗逆境、堅持慈愛親切地待人、與他人同心協力、試圖扭轉看似無從避免的結果,甚至挺身對抗獨裁者。」
——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作者,哈佛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

「(瑞薩)充滿勇氣的作品獲得了應有的國際關注,而她這本通順易讀的書迫切地懇求記者維護自身的正直、警覺心,以及公開透明的處事原則……這位我們時代不可或缺的記者,針對重大全球事務提出了熱切且論證充分的警告。」
——《科克斯書評》(星級評論)

「諾貝爾和平獎的共同得主之一瑞薩……交出了一本傑出的回憶錄兼行動計畫書,目的是創造『一個可以將我們連結在一起的網路,而非撕裂我們的網路』……文字優美,但又充滿研究數據和各種技術性細節,在我們對抗虛假訊息的戰役中,可說是一份絕對必要的最新情報。」
——《出版者周刊》(星級評論)

「瑞薩向我們提出的,是迫切的警告及啟迪人心的動員令。她認同且闡明了她的核心價值——同理心、誠實,還有對人性的信心——而她的目的就是要說明,堅持奉行這樣的基本信念,就是民主得以存續的關鍵……一片赤誠且令人熱血沸騰。」
——《書目雜誌》(星級評論)

「所以你要如何對抗一位獨裁者?有一件事是確定的:你無法獨自辦到。瑞薩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協助,而且立刻需要。」
——《衛報》

「一個道德巨人的故事……由於所有試圖提高大家警覺的嘗試最終都徒勞無功,所以我們不會很驚訝地發現,瑞薩這本啟發人心的作品散發出一種急切、挫敗,而且偶爾略顯憤怒的氛圍。她已經能預見未來,也知道這樣的未來不利於民主運作。但除了諾貝爾委員會之外,似乎沒人在意。對於這樣的善行,我們心存感謝。」
——《觀察家報》

「《向獨裁者說不》非常發人深省,但又令人感到無比重要……這本書赤裸裸呈現出大型科技公司是如何透過虛假訊息的散布,逐漸讓民主受到侵蝕,以及這個現象可能對一個國家造成的破壞性效應……瑞薩的生活總在交保中等待下一場庭審。我們其他人應屏息注視著這一切。在此同時,我們能做的至少是閱讀這本書、從中學習,並將這本書介紹給所有我們認識的人。」
——安娜.波聶特(Anna Bonet),英國inews.co.uk獨立新聞網站

「在這個時代,世界上所有人都必須面對一個選擇:追隨威權領導者,或是加入對抗他們的人。而瑪麗亞.瑞薩這位不可或缺的嚮導,帶我們看見那條從紛擾現狀迎向更美好未來的道路。」
——《愛爾蘭時報》
创建日期: 2023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