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三年想閱讀的書目

Zeitgeist

Zeitgeist @Zeitgeist

45 本书  

二零二三年讀書計劃:八十本

東北亞近代空間的形成及其影響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曉東 / 李正吉 主编 秀威出版 2022 - 3
東北亞各地區如何從各自的傳統踏入近代化的進程?本書嘗試超越由西方創造的「亞洲」概念,再從世界性的視角重新把握亞洲的諸問題,書中收錄24位第一線學者的專論,圍繞「東北亞」此一主題,聚焦於西歐「近代」與東北亞在地理上和思想上「接觸空間」(contact zone)裡的各種「接觸/碰撞」(contact),呈現屬於東北亞的「近代」特徵。
東南亞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Anthony Reid 译者: 韓翔中 八旗文化 2022 - 8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此外,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中的重要特徵。
目前台灣出版的東南亞相關主題以國別史居多,且偏重 #民族主義 視角。要探討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東南亞通史,若只依賴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視角,將無法洞悉東南亞的本質;這是因為東南亞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政治體制」,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民族國家」。本書便是首部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東南亞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權威之作。行文上不以單一的時間線從古敘述至今,而是分為氣候、貿易、宗教、政治、人文等不同主題深入研究;不同時代所側重的描寫主題也不盡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時代裡,東南亞的大陸區、半島區和群島區幾大區塊之間並非相互接續,有時可能會互相重疊,更能呈現東南亞地區乃至於東南亞史的多元獨特之處。
王化与山险 [图书] 豆瓣
作者: 罗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所撰关于中古时期边疆族裔问题的论文二十九篇,充分结合简牍、石刻与传统史料,分“边裔与中心”“发现与想象”“名号与传统”“墓志与历史”四个主题,对于汉唐游牧地理、中古南方族群的历史变迁、十六国北朝时期内入北族的政治发展与文化转型、北朝碑刻墓志的调查与研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精当的论说。全书材料充实,论述明晰,既有对于史料的深入挖掘、严谨考证,也有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合理想象,展示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动人的史家情怀。
紫禁城的荣光 [图书] 豆瓣
紫禁城の榮光 明•清全史
作者: [日] 冈田英弘 / [日] 神田信夫 译者: 王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5
描绘了14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初海陆亚洲联动的宏伟画卷
“农耕帝国”与“游牧帝国”融合,庞大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诞生
三位日本学士院奖获得者联手执笔
雄壮威严的中国皇帝之皇城——紫禁城,是由蒙古人始建,并经满族人之手才得以保存至今的。游牧帝国与农耕帝国的合二为一造就了庞大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哺育了汉文化与汉人的两河流域——“支那”是如何将满洲、蒙古、西藏、新疆等周边地区统一起来的?14世纪后半叶元朝的北徙与明朝的崛起,直至19世纪初清朝的盛极而衰,亚洲激荡的450年尽在本书之中。
伊斯蘭文明(上卷) [图书] 豆瓣
The Venture of Islam, Volume 1: The Classical Age of Islam
作者: Marshall. G. S. Hodgson 馬歇爾‧哈濟生 译者: 李建弘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5 - 10
伊斯蘭不只是宗教!讀完伊斯蘭文明,才能真正讀懂的世界史。
台灣首次出版伊斯蘭文明史套書,歷史迷必讀入門經典之作,
是掌握世界歷史的最佳案頭書。
穆罕默德於西元七世紀創立伊斯蘭教,歷經數百年,伊斯蘭發展出遠遠超越宗教範疇的世界性文明,觸及歐亞非三大洲,更融合波斯、閃族、突厥、蒙古、印度、甚至不同宗教的文化傳統。
《伊斯蘭文明》縝密刻畫伊斯蘭歷史的重大發展,一覽浩瀚的世界性文明發展。上卷「伊斯蘭的古典時期」描述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的過程,以及穆斯林政治體制從初期到伍麥亞朝、阿巴斯朝的繁榮發展。中卷「中期伊斯蘭的擴張」講述十到十六世紀伊斯蘭文明如何傳播至歐亞非三大洲,而其中的阿拉伯帝國與蒙古帝國的影響力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下卷「火藥帝國與現代伊斯蘭」則是關於薩法維波斯帝國、帖木兒帝國與歐斯曼土耳其帝國帶來的二次繁盛,以及二十世紀穆斯林對抗西方,獨立自決意識如何興起。
讀完上卷,你會知道……
★穆斯林朝同一方向禮拜的習俗源自於猶太教,伊斯蘭其實是猶太教、基督宗教等一神教傳統的革新版本。
★穆罕默德不只是伊斯蘭教的創立者,更改革當時阿拉伯半島的社會制度,提出全新的價值觀念。
★為了改善當時特權階級中情婦與私生子受歧視的狀況,伊斯蘭建立一夫多妻制,規定丈夫須公平對待每位妻子,所有子女都擁有繼承權。
★什葉派與順尼派分裂的開端,伊斯蘭社群中為何衍生出不同的政治與宗教主張。
★繽紛燦爛的伊斯蘭藝術融合了許多不同的文化,更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態。
歷史學界權威著作中的遺珠之憾-
領先薩依德的《東方主義》十餘年,
歷史學家哈濟生領先世界的世界史鉅作。
哈濟生堅信,理解任何歷史發展都應該從整個大歷史的角度切入,才能看見真正的歷史全貌,這樣的歷史哲學在《伊斯蘭文明》中表露無遺,他推翻了全球文明是以西方為中心的迷思,闡述伊斯蘭文明參與現代文明的重要角色。
《伊斯蘭文明》的寫作比薩依德的《東方主義》早了十餘年,但哈濟生已經在書中以歷史為佐證,批判東方主義和西方霸權的自滿,更讓人驚豔的是,這樣具有前瞻性的觀點竟然出自一位西方學者之筆,更顯現他深刻且敏銳的思考與反省。
哈濟生還不只描寫朝代政權的輪替,也關注背景脈絡、社會階級、世俗文化、文學藝術等面向,他筆下的伊斯蘭文明鮮活立體、充滿哲思與魅力。
《伊斯蘭文明》娓娓道來數百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但其中所隱含的觀點卻遠遠超越歷史,幾乎預示了現代西方與伊斯蘭世界之間對立的激化,即使已經成書四十年仍歷久彌新。
世界歷史的幕後推動者:伊斯蘭文明
在西方主流撰寫的主流世界歷史中,總是把「東方」視為「原始」、「落後」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先進的現代性發展並非完全依靠西方的力量,其中更有強大東方力量的推動。伊斯蘭文明對宗教、法律、科學、哲學各個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卻在主流歷史敘述中銷聲匿跡。
世界史其實並非由西方帶領,而是各個文化與文明發展的交融,但台灣長期受西方觀點影響,導致伊斯蘭文明史也在台灣的歷史課堂上缺席。我們讀著西方版本的世界,就以為那是世界的全貌。
而東西衝突頻繁的當代,正是我們跳脫西方偏見的最佳時機。透過閱讀歷史、增進多元的史觀,才能補足片面的世界史想像。當我們能從不同的視角觀看人類的過去,才能深刻理解世界的當下。
本書特色
★伊斯蘭和你想得不一樣!伊斯蘭不只是宗教,更是繁盛偉大的世界性文明!
★跟隨權威史家哈濟生的前瞻視野,走過伊斯蘭文明史上每一個偉大時刻。
★台灣第一套以伊斯蘭為主軸的歷史書,歷史課本上沒教的伊斯蘭文明,不容錯過。
媒體推薦
「這是一部無與倫比的著作,不只是因為作者對其主題的掌握極佳,更因為它為人們展示了歷史該怎麼寫才最為理想。」──《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這部著作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書……作者不只闡釋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飽富思想、甚至帶有哲學性的文風。」──《非洲歷史研究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
「哈濟生避開了東方學者常犯錯誤的陷阱,而從伊斯蘭文明本身的複雜性看待之……他寫作的範圍極為廣泛,涵蓋了伊斯蘭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時刻。」──William B. Quandt(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曾任北美中東研究學會理事長)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評論
「所有你想知道的伊斯蘭歷史、概論性著作能觸及的所有細節都在這本書裡。」
「西方研究伊斯蘭與其歷史的里程碑……不像大部分的著作,哈濟生不只書寫政治實體與朝代,更關注了社會的知識與藝術成就。」
「這個系列是真正的珍品……哈濟生沒有讓自己的偏見影響了這部著作,而用非常客觀且精湛的觀點描寫伊斯蘭歷史與伊斯蘭世界。絕對值得在書架上放一套來收藏。」
伊斯蘭文明(中卷) [图书] 豆瓣
The Venture of Islam, Volume 2 : The Expansion of Islam in the Middle Periods
作者: 馬歇爾.哈濟生(Marshall. G. S. Hodgson) 译者: 高慧玲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5
伊斯蘭不只是宗教!讀完伊斯蘭文明,才能真正讀懂的世界史。
台灣首次出版伊斯蘭文明史套書,歷史迷必讀入門經典之作,
是掌握世界歷史的最佳案頭書。
穆罕默德於西元七世紀創立伊斯蘭教,歷經數百年,伊斯蘭發展出超越宗教的世界性文明。十至十六世紀是伊斯蘭文明最蓬勃擴展的時期,版圖橫跨三大洲與各個種族區域,吸收多元文化。十三世紀蒙古勢力崛起後,更靠著強大的征服行動佔領多數的伊斯蘭境域,為伊斯蘭文明注入新的元素。
《伊斯蘭文明》縝密刻畫伊斯蘭歷史的重大發展,一覽浩瀚的世界性文明發展。上卷「伊斯蘭的古典時期」描述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的過程,以及穆斯林政治體制從初期到伍麥亞朝、阿巴斯朝的繁榮發展。中卷「中期伊斯蘭的擴張」講述十到十六世紀伊斯蘭文明如何傳播至歐亞非三大洲,而其中的阿拉伯帝國與蒙古帝國的影響力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下卷「火藥帝國與現代伊斯蘭」則是關於薩法維波斯帝國、帖木兒帝國與歐斯曼土耳其帝國帶來的二次繁盛,以及二十世紀穆斯林對抗西方,獨立自決意識如何興起。
讀完中卷,你會知道……
★從常民文化、農耕經濟發展,了解伊斯蘭文化的特點、伊斯蘭律法的正義。
★在伊斯蘭世界中期時代,游牧生活扮演了首要角色,對抗歐洲各種族的入侵。
★從伊斯蘭社會結構中的權貴家族,如何透過競爭贏得宗教上的較高地位。
★帖木兒和他的後裔如何靠著兇殘的恐怖統治、資助文學與藝術,開創蒙古帝國的繁榮盛世。
★因為受蒙古統治,伊斯蘭世界與中國有更多交流,伊斯蘭繪畫也開始出現中國風格的筆觸,讓構圖更具流動感。
畢生不懈追尋知識的歷史學家哈濟生
突破學科框架,寫下斑斕壯闊的人類文明進程。
《伊斯蘭文明》中卷延續上卷的歷史哲學基礎,哈濟生以一貫的嚴謹態度提醒讀者必須跳脫西方的偏見,才能理解歷史更全面的樣貌,展現出富含深刻史學底蘊的思考。
哈濟生以寬廣的世界史觀,闡述十至十六世紀伊斯蘭文明的社會、經濟、政治、宗教及藝術文化各個層面,更顯其燦爛多彩,洋溢人類文明發展源源不絕的活力。
雖然哈濟生是歷史學家,卻可以在他的敘述中看見超越史學範疇的社會學、地理學,甚至是藝術的分析與比較。哈濟生窮盡一生,在無垠的學海中汲取豐富多樣的知識。他是一位滿懷熱忱的博學家,出於對知識的熱愛,他不斷跨越學科的界線,只為勾勒出心目中最接近真實的世界歷史。
《伊斯蘭文明》成書四十年來,先進的歷史觀點帶給世代讀者無數的啟發,建立起浩瀚的世界觀。身處全球化的時代,正是打破西方至上迷思的最佳時機,才能以多元的角度認識世界。當我們透過文字飽覽伊斯蘭壯麗的歷史風景,便能看見人類文明的根源,思索我們在歷史洪流中的位置。
本書特色
★跳脫歐洲中心論,以伊斯蘭文明的角度,重新建構你對世界史的理解。
★看伊斯蘭為了實現成為全世界領導者的理想,如何力抗基督教帝國。
★透過權威史家哈濟生的博學思想,看伊斯蘭歷經阿拉伯與蒙古強權,如何超越舊有疆界,開創國際文明。
媒體推薦
「這是一部無與倫比的著作,作者不僅對主題有極佳的掌握力,更展現了理想的歷史書寫方式。」──《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這部著作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書……作者不只闡釋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飽富思想、甚至帶有哲學性的文風。」──《非洲歷史研究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
「哈濟生避開了東方學者常犯錯誤的陷阱,而從伊斯蘭文明本身的複雜性看待之……他寫作的範圍極為廣泛,涵蓋了伊斯蘭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時刻。」──William B. Quandt(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曾任北美中東研究學會理事長)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評論:
「所有你想知道的伊斯蘭歷史、概論性著作能觸及的所有細節都在這本書裡。」
「西方研究伊斯蘭與其歷史的里程碑……不像大部分的著作,哈濟生不只書寫政治實體與朝代,更關注了社會的知識與藝術成就。」
「這個系列是真正的珍品……哈濟生沒有讓自己的偏見影響了這部著作,而用非常客觀且精湛的觀點描寫伊斯蘭歷史與伊斯蘭世界。絕對值得在書架上放一套來收藏。」
伊斯蘭文明(下卷) [图书] 豆瓣
The Venture of Islam: The Gunpower Empires and Modern Times
作者: 馬歇爾.哈濟生(Marshall. G. S. Hodgson) 译者: 陳立樵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6 - 3
關鍵特色
★ 跟隨歷史學家哈濟生的權威著作《伊斯蘭文明》,拓展你的歷史視野,看近代伊斯蘭如何展開第二次的興盛。
★ 徹底了解伊斯蘭歷經火藥帝國時期、近現代西方世界崛起的衝擊,普世伊斯蘭如何讓它的文化遺產遍佈世界各個角落。
★ 台灣第一套不以西方史觀為主軸的歷史書,告訴你近現代歷史上重要時刻裡,除了西方國家,伊斯蘭如何發揮影響力,深入世界版圖。
媒體推薦
「這是一部無與倫比的著作,不只是因為作者對其主題的掌握極佳,更因為它為人們展示了歷史該怎麼寫才最為理想。」──《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
「這部著作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書……作者不只闡釋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飽富思想、甚至帶有哲學性的文風。」──《非洲歷史研究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ical Studies)
「哈濟生避開了東方學者常犯錯誤的陷阱,而從伊斯蘭文明本身的複雜性看待之……他寫作的範圍極為廣泛,涵蓋了伊斯蘭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時刻。」──William B. Quandt(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曾任北美中東研究學會理事長)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評論:
「所有你想知道的伊斯蘭歷史、概論性著作能觸及的所有細節都在這本書裡。」
「西方研究伊斯蘭與其歷史的里程碑……不像大部分的著作,哈濟生不只書寫政治實體與朝代,更關注了社會的知識與藝術成就。」
「這個系列是真正的珍品……哈濟生沒有讓自己的偏見影響了這部著作,而用非常客觀且精湛的觀點描寫伊斯蘭歷史與伊斯蘭世界。絕對值得在書架上放一套來收藏。」
讀完伊斯蘭文明最終卷,真正一窺世界史全貌。
台灣首次出版伊斯蘭文明史套書,歷史迷必讀入門經典之作,
是掌握世界歷史的最佳案頭書。
穆罕默德於西元七世紀創立伊斯蘭教,歷經數百年,伊斯蘭發展出遠遠超越宗教範疇的世界性文明,觸及歐亞非三大洲,更融合波斯、閃族、突厥、蒙古、印度、甚至不同宗教的文化傳統。
《伊斯蘭文明》縝密刻畫伊斯蘭歷史的重大發展,一覽浩瀚的世界性文明發展。上卷「伊斯蘭的古典時期」描述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的過程,以及穆斯林政治體制從初期到伍麥亞朝、阿巴斯朝的繁榮發展。中卷「中期伊斯蘭的擴張」講述十到十六世紀伊斯蘭文明如何傳播至歐亞非三大洲,而其中的阿拉伯帝國與蒙古帝國的影響力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下卷「火藥帝國與現代伊斯蘭」則是關於薩法維波斯帝國、帖木兒帝國與歐斯曼土耳其帝國帶來的二次繁盛,以及二十世紀穆斯林對抗西方,獨立自決意識如何興起。
繼上卷、中卷之後,你更不可不知牽動世界歷史的伊斯蘭脈動……
★十六世紀,伊斯蘭興起了第二次繁榮,成為火藥帝國,這個時期的文明無論在文學或物質方面均展現了榮耀的盛景,對抗西方勢力,也說明了:「文明一旦發展,它就有物質與精神方面的能量」。
★繼蒙古勢力侵入之後,歐斯曼勢力維持最久、也最強大,出現了專制國家政權的軍事制度、奴隸家族。帝國在各個方面都是以軍事組織來維持, 一切以軍事貢獻來衡量,因此,伊斯蘭法與軍事專權結合,也發展出繁榮強盛的帝國勢力。
★在17世紀與18世紀晚期,伊斯蘭化的社會與文化生活變得相當式微,由於當時的潮流,導致了伊斯蘭漸漸式微。19世紀是穆斯林強權沒落的重要時刻,歐洲霸權影響了伊斯蘭的勢力,西方的存在變成一種威脅、西化浪潮一再來襲,伊斯蘭不再佔有主導地位。
★二十世紀,世界處於革命的時代,歷經第二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強權
大致抵定,世界文明包羅萬象,不同的穆斯林民族開始獨立,歷經世界局勢的重大變化,穆斯林的責任也開始轉而適應這個世界。
歷史學界權威著作中的遺珠之憾-
領先薩依德的《東方主義》十餘年,
歷史學家哈濟生領先世界的世界史鉅作。
哈濟生堅信,理解任何歷史發展都應該從整個大歷史的角度切入,才能看見真正的歷史全貌,這樣的歷史哲學在《伊斯蘭文明》中表露無遺,他推翻了全球文明是以西方為中心的迷思,闡述伊斯蘭文明參與現代文明的重要角色。
《伊斯蘭文明》的寫作比薩依德的《東方主義》早了十餘年,但哈濟生已經在書中以歷史為佐證,批判東方主義和西方霸權的自滿,更讓人驚豔的是,這樣具有前瞻性的觀點竟然出自一位西方學者之筆,更顯現他深刻且敏銳的思考與反省。
哈濟生還不只描寫朝代政權的輪替,也關注背景脈絡、社會階級、世俗文化、文學藝術等面向,他筆下的伊斯蘭文明鮮活立體、充滿哲思與魅力。
《伊斯蘭文明》娓娓道來數百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但其中所隱含的觀點卻遠遠超越歷史,幾乎預示了現代西方與伊斯蘭世界之間對立的激化,即使已經成書四十年仍歷久彌新。
世界歷史的幕後推動者:伊斯蘭文明
在西方主流撰寫的主流世界歷史中,總是把「東方」視為「原始」、「落後」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先進的現代性發展並非完全依靠西方的力量,其中更有強大東方力量的推動。伊斯蘭文明對宗教、法律、科學、哲學各個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卻在主流歷史敘述中銷聲匿跡。
世界史其實並非由西方帶領,而是各個文化與文明發展的交融,但台灣長期受西方觀點影響,導致伊斯蘭文明史也在台灣的歷史課堂上缺席。我們讀著西方版本的世界,就以為那是世界的全貌。
而東西衝突頻繁的當代,正是我們跳脫西方偏見的最佳時機。透過閱讀歷史、增進多元的史觀,才能補足片面的世界史想像。當我們能從不同的視角觀看人類的過去,才能深刻理解世界的當下。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图书] 豆瓣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8.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杜赞奇 译者: 王宪明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5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着重研究20世纪初期的中国,探讨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线性进化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两章,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第二部分包括五个倚重文本的个案研究,是杜赞奇撰写复线历史的一系列尝试的成果,目的是要在民族进化历史的范畴和框架笼罩的阴影下闪烁出一星亮光。《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视野宏阔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审视近现代中国历史,又能从关键之点切入,洞察细微,把握要害,融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思想文化与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筹诸多因素于一体,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较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
吐蕃在中亚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白桂思 译者: 付建河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帝国时代之前的吐蕃和中亚、进入中央亚洲之路、吐蕃帝国的西进、大食和西突厥人、突骑施联盟、唐朝和大食、后期帝国等。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 [图书] 豆瓣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
作者: [美] 白桂思 译者: 付马 中信出版社 2020 - 10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是记述从青铜时代至今的中亚历史经典著作,了解中亚、“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考书。
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中亚帝国的兴衰同步。丝绸之路上帝国的历史就是中亚各民族的历史。人们对中亚的普遍印象是黄沙遍地,土地贫瘠,文明落后,生活在中亚地区的人靠游牧过活,天生尚武,好勇斗狠,能征善战,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被认为是饥饿的游牧民和贪婪的野蛮人,让周围定居的农耕国家和民族苦不堪言。
然而实际上,中亚游牧民族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的生活非但不贫穷,反倒比周边农耕区的百姓幸福得多,不断有从农耕区逃往草原地区的人,对中亚的游牧生活赞不绝口。中亚游牧民族也并非天生好狠斗勇,与“野蛮”毫不相干,他们热衷于和近邻做贸易,当受到攻击和侮辱时,一般也会以暴易暴,这和其他民族的行为并无二致。说中亚民族是周边国家的心腹大患则更是无中生有,相反倒是有很多史料记载,中亚民族在历史上不断遭受周边民族无情的入侵。
中亚位居欧亚大陆的中心,东西南北诸多民族及其文明无数次汇聚于此,既拥有“文明的十字路口”称号,也因此产生了贵霜文明、粟特文化等几乎可以照亮整条陆上丝绸之路的灿烂成果。中亚是印欧人的家园故地,印欧人从这里走向整个欧亚大陆,直到大海之滨。他们历尽凶险,顽强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亲人,与势不可当的来敌抗争到底,奠定了今日世界文明的基础。在中世纪,中亚是世界经济、文化和学术的中心,当时中亚人的成就点燃了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火种。
本书将中亚历史置于整个世界历史框架之中,以全球史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地区,讲述了中亚各帝国的兴衰更迭,解释了为什么数个世纪中,尽管受到波斯、希腊、阿拉伯及其他地区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中亚依然在东西方不断碰撞、互动的背景下长期涌动着各种文化洪流,并引领着世界科学、艺术等领域文明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为世界文明带来革命。中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视的地区,而是理解文明历史的中心。
--------------------
【编辑推荐】
1. 丝绸之路与中亚帝国四千余年兴衰史,理解人类文明的核心作品。
已有的中亚史著作,要么侧重中亚某一时段的历史,要么着重书写中亚某一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进程,本书时间跨度从青铜时代到当今世界,地域范围横跨欧亚大陆,拓展到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中央欧亚这一空间,涵盖中亚所有主要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如斯基泰人、蒙古人、匈奴帝国、贵霜王朝、帕提亚帝国等,气势恢宏,脉络清晰,是一本系统、完整的中亚史经典著作。
2. 了解中亚、“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考书。
丝绸之路的兴衰和消亡与中亚帝国的兴衰同步。人们了解丝绸之路更多关注国内东段地区,站在国门内观察中外交流的历史,或者从朝贡体制的角度来谈中亚地区附庸于中华帝国的历史,对中亚自身文明发展历程了解不多,更难以从整个丝绸之路及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的角度来认识它。本书从中亚诸民族和帝国本身入手,考察整条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探索几千年来中亚始终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秘密,是了解中亚、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考书。
3. 更正一刀切的定论,彻底扭转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多角度认识多元化的中亚历史。
人们对中亚的固定认知是,黄沙遍地,贫穷落后,受恶劣自然环境的逼迫,中亚民族以劫掠和游牧为生,农耕和定居民族被他们侵扰得苦不堪言。然而实际上,中亚游牧民族并非天生尚武好战,正如农耕民族并非天生擅长种地一样,他们一点也不贫穷,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和定居民族建立的国家都是复杂而非单一的社会,每种中亚文化下生活的无数个体,每个都有血有肉,有独特个性,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别无二致。作者打破了我们对中亚“野蛮人”的误解,正视中亚民族奋勇抵抗周边民族长达2000多年压迫的事实,用强有力的史实和逻辑更正了人们对中亚文明落后这种一刀切的既定认知,是一个重大贡献,对当今我们用多元化的思维和包容性的态度认识和处理不同地区的矛盾和冲突有重要帮助。
4. 中亚从被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视的地区转而成为理解世界文明的中心。
本书以中亚游牧民族为圆心,用全球史观来看中亚地区,将中亚历史置于整个世界历史框架之中,中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视的地区,而是理解文明历史的中心。
5. 透过历史,找到人类文明进程和人类动机背后的力量。
在进行如此宏大历史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人类行为有着特别的持续性,人总是习惯做同样的事、倾向于模仿他人,真正的巧合在历史上很少见,比如车具和轮子的发明、借鉴、模仿与传播。人类行为在如此广袤的时空中展示出一致性,显然是因为有着共同的起源。作者穿过历史和神话传说,挖掘人类文明进程背后的推动力量。
6. 荣获R.R.霍金斯奖(世界历史与传记方向)。
R.R.霍金斯奖旨在表彰艺术与科学所有学科领域的杰出学术作品。本书运用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信息,荣获R.R.霍金斯奖(世界历史与传记方向)。
--------------------
【赞誉推荐】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既有思想又有启发性,它呼吁重新评估中亚欧亚大陆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这本书需要我们的关注,它会在许多领域引起人们的兴趣。
——《亚洲研究》(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提供了大量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信息,是对中亚史和世界史研究的巨大贡献。
——《全球史杂志》(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这是白桂思教授一生在中亚努力工作、认真研究的结晶,彻底更正了我们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这本书对我们了解中亚历史必不可少。
——《格拉斯哥先驱报》(Glasgow Herald)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肯定会引起整个领域的热烈讨论。
——《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是一项重大的学术成就。这是第一本全面介绍从青铜时代到现在的中亚历史。在过去的四五千年中,中亚可能是最重要的文明发展地区,白桂思教授试图解释中亚地区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转变。他打破了我们对中亚“野蛮人”的误解,使中亚成为人类历史的核心。
——Victor H. Mair,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图书] 豆瓣
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9.1 (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喜仁龙(Osvald Sirén) 译者: 邓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2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 20 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盖山林 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9
该书是作者从事考古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成果。本书主要内容是文物考古的发现,包括古代城市、王公府第、蒙古包、敖包、召庙、衣冠、器什家具、餐具、天文遗址、岩画、岩文,石人、舞蹈遗迹、民间图案、历史图画、陵墓、石碑及其它文物。这些考古发现,为蒙古史和蒙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资料,丰富了蒙古学研究的内容。
前往阿姆河之乡 [图书] 豆瓣
The Road to Oxiana
作者: 〔英〕罗伯特•拜伦 译者: 顾淑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英国旅行作家罗伯特‧拜伦在1933年展开了一场奇特的中东之旅。他从威尼斯出发,在塞浦路斯与友伴克里斯多夫会合,接着行经贝鲁特、耶路撒冷、巴格达和德黑兰,最后抵达奥克西安纳──阿姆河之乡,也就是形成阿富汗和俄罗斯部分边界的阿姆河的发源地。通过追寻波斯和阿富汗伊斯兰教建筑起源的过程,拜伦激发了无数旅行者和作家的灵感。本书不仅是提供娱乐的游记,还是对中东地区建筑珍宝的可贵记录。
所有旅行文学中最好、最博雅、最具娱乐性的一部书。
——简•莫里斯
任何广泛阅读过20世纪30年代旅行文学作品的人都认同,罗伯特‧拜伦的《前往阿姆河之乡》无疑是当中杰作。
——布鲁斯•查特文
“文明鉴赏家”罗伯特•拜伦追寻波斯和阿富汗古建筑起源
一场奇特而深刻的中东之旅
一部激发无数旅行者和作家灵感的珍贵作品
金莱克式的幽默笔调,略带尖酸的刻薄评论,细腻委婉的洞察力,对异土文化的热情,一度风靡英国读书界
新月与蔷薇 [图书] 豆瓣
THE PERSIANS: Ancient, Mediaeval and Modern Iran
作者: [伊朗]霍马·卡图赞 译者: 王东辉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波斯在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中,先后与希腊、阿拉伯、蒙古等多个文明发生碰撞与交流,近代以来又多次发生激烈的变革。作者从波斯文明自身的视角出发,将文学与政治交织,文化与社会相融,既展现了“新月”上的杀伐纠葛,又流露出“蔷薇”下的温婉柔情。
这是一部文明冲突与更迭的历史。从古代波斯到现代伊朗,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本书里栩栩如生。
十字架上的新月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Kingdoms of Faith:A New History of Islamic Spain
作者: 卡洛斯( Brian A. Carlos) 译者: 梁永安 貓頭鷹 2019 - 12
中古歐洲唯一的伊斯蘭土地,
基督徒、猶太人、穆斯林共居八百年,
這裡是戰火四起的地獄,也是和平共處的天堂。
◎本書重點
1.傳統天主教國家的八百年伊斯蘭歷史。
2. 挑戰伊斯蘭與基督教對立的二元史觀。
3. 重新思索信仰在人類歷史中的角色。
◎內容簡介
「他們沒有比我們更忠誠或更不忠誠。他們是不完美的人,充滿矛盾,就像你我,而這正是他們的歷史值得我們在今日一讀的原因。」(摘自本書序言)
◇穆斯林王子的逃亡之地
在這塊以基督宗教為主的歐洲大陸上,曾有個延續八百年的伊斯蘭國度。西元755年,逃亡的穆斯林王子,穿越北非,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來到曾經屬於羅馬帝國的極西之地伊比利半島。他建立了一個哈里發王國,穆斯林在這片土地上生根茁壯。不過,中世紀其他地區的歐洲人,其實不清楚什麼是伊斯蘭教,而世界上大多數的穆斯林也不在意那時歐洲由誰主掌,他們互不相識也不感興趣,唯一的例外就是這塊位於庇里牛斯山另一頭、由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教徒長期共存的西班牙。
◇這裡是地獄還是天堂?
本書作者是地中海及伊比利半島宗教研究專家。他以西班牙為題,向讀者重說這個傳統天主教國家在西元八世紀至十七世紀初的伊斯蘭歷史。過去對此有兩種極端說法,一是認為此地衝突不斷,基督徒和穆斯林勢不兩立。基督徒驅趕穆斯林的「再征服(收復失地)運動」(也被納入十字軍征伐的一部份)就是一個例證。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此地的多元宗教種族和平共處,足當後世典範。他們關係密切,以至於穆斯林媽媽還得防範孩子不小心吃到基督徒節慶的豬油點心。而猶太人更常常扮演各方勢力的外交角色。
◇信仰從來都是藉口而非真正的原由
作者透過伊斯蘭統治下的西班牙,告訴讀者一段伊斯蘭與基督教、猶太教共處八百多年的故事。這塊土地既不是極端宗教主義的地獄,也不見得是和平共處的天堂。反思今日國際社會,伊斯蘭與基督徒之間是否必然對立,伊斯蘭是否等同好戰分子,猶太人又是否總是孤立無援?我們將會發現,重點往往不是你信仰什麼,而是你的宗教是否管用?而這塊伊斯蘭統治下的西班牙,便是驗證這個問題的絕佳例證。
◎專業推薦
王偲宇 員林高中歷史老師
李毓中 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梁元禎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莊德仁 建國中學歷史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
陳正宜 南湖高中歷史教師
SEAYU 「即食歷史」部落客
◎來自教育界的好評
西班牙從上帝的信徒變成阿拉的追隨者,之後又回到上帝的懷抱,她在中古時代不同於其他仍處於黑暗的歐洲國家,因為阿拉伯人的統治,使她幾度燦爛,其中大城哥多華還在當時被譽為「世界珍珠」。這段西班牙早期的歷史在高中歷史108課綱中曾提及,但著墨並不深,貓頭鷹書房所出版的新書《十字架上的新月》,不但可做為教師備課補充,更適合提供中學生課後閱讀素養之加強。
──王偲宇,國立員林高中歷史科教師
七世紀以後,阿拉伯—伊斯蘭勢力的擴張,尤其穆斯林控制西地中海後,歐洲境內日耳曼蠻族的流竄劫掠日趨停滯,紛紛加速建國運動與鞏固內部統治。此歷史發展正是奠定現今歐洲版圖的重要基礎,而西班牙也開始由穆斯林統治,更重要藉由穆斯林的翻譯運動,中古晚期的歐洲知識份子可從西班牙獲取上古希臘、羅馬非基督教的豐富古典資產,進而推動改革。由此觀之,穆斯林統治西班牙是個值得重新重視的議題,本書非常值得推薦細讀。
──莊德仁,建國中學歷史教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
《十字架上的新月》作者卡洛斯,運用豐富的研究資料,為伊斯蘭帝國在西班牙的興衰做出細緻多元的歷史重現與解釋,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同理,也挑戰我們的刻板印象及世界觀。如史詩般的生動敘事,以西班牙地區及伊斯蘭教為透鏡的歷史視角,補充教育現場西元700-1600年,伊斯蘭與基督教、猶太教在伊比利半島共處的故事,此書無疑是高中新課綱西洋史,<伊斯蘭與世界> 單元的絕佳補充教材。
──陳正宜,南湖高中歷史教師
究竟這些來自北非和中東的穆斯林為何越洋來到伊比利?作為外來者的他們,文化、生活和宗教都與當地存在極大差異,他們是如何維持在這片異鄉的統治?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融和與排斥、合作與競爭在這裡此起彼落,相近情況卻在歐洲其他地方並不常見,這又是為甚麼?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你手上這本書當中。
──「即食歷史」部落客
◎國際讚譽
卡洛斯的《十字架上的新月》為「伊斯蘭西班牙」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有洞察力和細緻入微的觀點。以廣博掌握原始資料和二手文獻為基礎,注定會使歷史學家用全新眼光看待伊斯蘭教在伊比利半島的表現。
──魯伊斯(Teofilo E. Ruiz),洛杉磯加州大學歷史學系傑出教授
跳脫一般的刻板印象,對伊比利半島上不同社群和信仰群體的關係和互動給予嶄新細膩的分析。
──肯尼迪(Hugh Kennedy),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阿拉伯文教授,著有Caliphate: The History of an Idea
在《十字架上的新月》中,卡洛斯的高明分析闡明了是哪些力量創造了「摩爾人西班牙」的神話與實質。
──格利克(Thomas F. Glick),波士頓大學歷史學系榮退教授,著有Islamic and Christian Spain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多年來,地中海研究一直因卡洛斯博識而創新的著作而豐富。現在,當他把探究觸角伸入穆斯林統治下的中世紀伊比利半島,他的作品強索力探和鞭闢入裡,擅於提問,又以娓娓道來的方式把過去事件再現於廣大聽眾面前。
──菲耶羅(Maribel Fierro),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轄下地中海語言與文化中心研究教授
《十字架上的新月》根植於作者對中世紀伊比利半島歷史的深廣知識。卡洛斯這本書寫得好,敘事活潑生動,為這個歷史領域的最近期發展提供了一個最新的綜合敘述。
──聖胡安(Alejandro García Sanjuán),韋爾瓦大學(University of Huelva)
中亚文明史(第6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C.阿德尔 译者: 吴强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3 - 1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兴盛和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众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许多是当地人)通过此书为我们解开了帷幕,显示了中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世界古代史和中古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欧亚腹地各族人民的迁徙所形成的,迁徙的范围从西部的里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 《中亚文明史》第六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编的多卷本中亚文明史的压卷之作,涵盖中亚的殖民时代、非殖民化、冷战终结、苏联解体、地区动荡和改革重建,是了解中亚现状的必备读物。
反抗的共同體: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 [图书] Goodreads
作者: 馬嶽 左岸文化 2020 - 10
多年來我們都在找一些獨有的東西來定義香港,這個夏天我們找到了。
2019年,香港人以一個夏天推進了一個時代。香港人團結起來守護瀕危的我城,用自己的方法把香港放在世界的版圖上,運動發展到某階段香港人有一種自豪感,覺得香港人真是了不起,重新定義了香港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不是舊獅子山精神那種「自力更生」、「東方之珠」、「經濟城市」,而是新獅子山精神的「拆一掛十」,以強大的勇氣和韌性,在專制的銳實力最前線,頑抗。
2019年夏天的運動,從來就是個身份運動。「反送中」始終是在強調香港和內地(中國)的最大不同:人權和法治的保障,以及免於恐懼的自由。不同的群體在沒有大台但面對強大暴力的情况下,各自戮力去想自己可以為香港做什麼。這種身份認同,不能由某個政權強加,未必有偉大的藍圖,卻是由在其中的香港人一點一點實踐出來的。
《反抗的共同體》詳述從雨傘運動到反送中運動的源起、過程與影響,擴及中共政權的因應、國際之間的角力(包括台灣),最終試圖逼近反抗運動如何形塑這一代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進而長出一個命運共同體。
名人推薦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尋租中國》作者、《吊燈裡的巨蟒》主編
何明修,台大社會系教授,《為什麼要佔領街頭?》作者
張鐵志,Verse雜誌總編輯,《燃燒的年代》作者
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拉丹・阿卡巴尼亞 / 維內齊雅・珀特 译者: 苑默文 聯經 2020 - 7
精選大英博物館中四百件珍貴藏品,
呈現輝煌奪目的伊斯蘭文明,
一本書就把博物館帶回家!
《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為讀者提供了新鮮的切入方式來瞭解伊斯蘭世界從起源至今天的歷史。本書以六章的篇幅,既按照歷史順序排列,又有主題編排,並使用精彩的圖片加以輔助,給讀者提供洞見與了解,透過藝術、工藝、族群及其地理方位,讓讀者領略從西非一直到東南亞的廣闊地域中創造出的物質文化。
本書的討論始於給伊斯蘭藝術打下基礎的前伊斯蘭時代作品,再到偉大帝國創造出的傑作,一直延續至今天的器物,範圍如此廣闊的檢索過程追溯了一個位於哲學思想、科學思想、美感、文學乃至技術創新的最前沿文明的發展歷程,與讀者在這一過程中領略豐富的文化財富。
用各種實物的照片搭配文字,包括建築裝飾、陶瓷器、珠寶、金屬器、書法、紡織品、樂器、錢幣、手抄本細密畫和現當代藝術,所有的這些物品都讓我們看到了伊斯蘭世界在過去和今天釋放出的奪目光彩。伊斯蘭文化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化之一,同時也是內部最多元的文化之一,任何對此感興趣的讀者都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靈感和啟發。
本書配有超過四百張的實物照片。
帶你進入古老的神祕世界,欣賞獨一無二的伊斯蘭藝術:
• 書法:傳統的書法體一直延續至今。包括圓潤的納斯赫體、用來書寫紀念建築物銘文的三一體、用在詩歌的書寫上的懸掛體、奧斯曼的檔案文件專用的官署體,以及中國穆斯林書法家的中國體。
• 手抄本:最早的手抄本是出自宮廷書坊,製作手抄本是一項集體的努力,其中包括造紙、抄寫和裝訂,在更為奢侈的手抄本例子中還有書法家、上色師、畫家、測量師和洗金箔和青金石的師傅等等。
• 金光彩瓷器:讓瓷器呈現出光亮的金屬色澤的金光彩技術,是伊斯蘭世界的陶瓷工匠給世界陶瓷帶來的最重大貢獻。達到金光效果的複雜方法一直被視作神祕莫測,具體工序被每位陶匠當作機密守護。
• 鑲嵌金屬器:12世紀時,伊斯蘭的重要文化中心赫拉特崛起,為最早生產金、銀、銅鑲嵌金屬器城巿。這種鑲嵌技術將普通的金屬基底轉變成金燦燦的表面,能夠將平淡無奇的器物轉變、升華成可以跟金銀相提並論的地位。
• 刺繡:刺繡在奧斯曼世界中的地位非常高,相比一門工匠手藝,刺繡更被看作是一門藝術。大多數的刺繡使用彩色的絲和棉,縫製在棉布或亞麻布上,但也會使用金屬線和用玻璃、珊瑚、綠松石和珍珠製成的亮片和珠子。
本書特色
• 台灣第一本伊斯蘭藝術史專書。
• 四百多件珍稀文物以精美照片呈現,彷彿置身大英博物館中。
• 專業穆斯林譯者苑默文,譯文流暢通順。
• 以物觀史,從藝術及用品的角度引領讀者進入伊斯蘭文化。
熱情推薦
包修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林長寬 伊斯蘭研究學者,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張育軒 FB粉專「說說伊朗」創辦人
趙錫麟 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各界好評
透過不同時期器物與書畫的收藏,為讀者勾勒出伊斯蘭世界歷史的多樣性。
——包修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這是一本『伊斯蘭文明史』的入門書,其內容可讀性相當高,透過大英博物館伊斯蘭文物專家的文筆,以該館豐富的伊斯蘭收藏品為內涵,言簡意賅敘述了伊斯蘭文化與文明發展歷史。
——林長寬 伊斯蘭研究學者,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吸納多個文明的伊斯蘭在歷史中不同區域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色,書中每件物品背後都有豐富的故事。我們像被帶領進入一棟塞滿寶藏的庫房,這本書就是簡明又引人入勝的導覽。
——張育軒 FB粉專「說說伊朗」創辦人
本書使用數個編年表,從不同角度臚列了複雜的伊斯蘭歷史,讓我們能夠宏觀的了解伊斯蘭文明發展的來龍去脈,進而更明確的認識文明發展是我們全人類的共同資產,鑒古識今,我們更要慎重思考應當如何正確生活。
——趙錫麟 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精美的藏品照片,從最精緻的藝術品,到日常生活用具的珍貴考古發現,為讀者展開一個全新的視角……對伊斯蘭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閱讀此書。
——《Timeless Travels》
出乎我的意料,本書的紀年不僅一直更新到現今年代,還包含了當代的作品,讓內容更為豐富。
——《The Big Issue》
全書的企劃、設計、裝禎極為精美,內容引人入勝、充滿啟發、處處驚喜,讓人獲益良多。
——《藝術象限》
创建日期: 202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