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驼毛

驼毛 @Brandon_Chan

42 本书  

以港台地域为主的诗歌、散文、小说

保健教師安恩英 [图书] 豆瓣
보건교사 안은영
作者: [韩] 鄭世朗 译者: 劉宛昀 台灣商務 2020 - 5
安恩英可不是一般的學校護士,更是驅魔師!
她不只能看見青少年不純的思想,
更能在滿是鬼魂、邪靈的陰寒之地,進行驅魔任務。
這個詭異的校園充斥許多不成熟的情愛,與老師們之間的不滿,
整個學校環境也充滿某些暗黑的謎團,
精彩故事一觸即發……。
.Netflix簽下重量集影劇改編權,同名韓劇預計2020年度重量推出!
.由高人氣的南柱赫、鄭有美擔綱主演,作家鄭世朗作品改編!
奇幻、搞笑的驅魔劇,讓人不禁想窺看青春校園隱藏的秘密!
「一陣短暫地鳴發生的同時,走道上的孩子們暈厥了。他們的皮膚扎進了某種東西。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受到攻擊……昏倒了一陣後又起身的孩子,開始一起朝著頂樓走去,對他們說話也完全聽不見。而未受到攻擊的孩子看到這超乎尋常的景象相當驚愕,只能一邊阻攔正盲目踏上階梯的朋友,一邊跟著他們走上頂樓。」
這是一部充滿奇想又搞笑的小說!
校園護士一天的日常,於焉展開!
書中以南韓首爾一間私立M高中的保健教師安恩英為主角,雖然她的名字和職業平凡無奇,但她並非普通的保健教師,更是一位驅魔師,全力處理、驅趕、安慰只有她才看得見的存在。
在安恩英看似溫柔婉約的白袍下,竟藏著BB槍與彩虹劍,準備好隨時收拾校園裡潛伏的邪惡思想與眾人的心魔。她不只幫助學生也幫助老師,包括處理那些飄浮空中的色色念頭與傷人物質。
而M高中的漢文教師也是學校創始人後代洪仁杓,他身上的巨大能量,對幫助安恩英能完成馳騁人間的任務,能起必要的作用。為了補充能量及保衛學校和平,兩人齊心合力,面對出現在他們面前的奇異怪物、被學生們目擊到的詭異現象、隱身於學校各處的怪異力量……
作者筆觸簡潔輕快,小說鋪陳了關於霸凌、單戀、沒能結交工作上的朋友等不同的故事背景,傳達出利用自身所擁有的一切力量為善而非為惡,並幫助他人,是多重要的事。
「妳是對著鬼開槍嗎?」
「不是,是一個不明生物的頭……你可以先抓住我的手嗎?」
「啊?」
「已經沒子彈了。」
恩英的嘴唇幾乎變得鐵青,她似乎連站立都很辛苦。仁杓儘管無法理解眼前的狀況,仍將其中一隻手疊在恩英握槍的手上。
「兩手都要。」
他二話不說加上了另一隻手。恩英感覺到一股非常強大的氣傳了過來。
女人们和进化的敌人们 [图书] 豆瓣
作者: [韩] 金息 译者: 杨雪梅 / [韩] 曹仁赫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
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和想象,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韩国中低收入家庭中两代女人因生活压力而发生的情感纠葛的故事。婆婆得了口腔干燥症是事情的切入,调查某日停水事件是明线,探究婆婆的患病原因是暗线,尽管是婆媳间的故事,却没有过多地描写家庭琐事,而以女人心去聆听和解读女人们的世界,引用大量生物学术语,注入大量的隐喻和暗示,一步一步将真相揭露出来,并逐步将读者引向对社会问题更深层次的关注与思考。
垂涎三尺 [图书] 豆瓣
침이 고인다
作者: 金愛爛 译者: 許先哲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0
你不可不知的韓國當紅最具代表性小說家金愛爛,獲獎無數!
被封為「都市生態觀察員」、「文壇偶像」、
「最關心年輕人生活的作家」……
「韓國文壇最大的收穫之一」
以韓國「都市生態觀察員」著稱的超人氣暢銷作家金愛爛,
風靡韓國暢銷榜,更得遍韓國文壇大獎!
由八篇短篇故事編織出城市中的壓力與束縛,
金愛爛以最細微的觀察與筆觸描寫出新貧世代的幸與不幸。
在透支人生的同時,還能獲得什麽!?
「韓國讀者不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她的作品,
每次出版新作就會登上暢銷排行榜!」
備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喬高度讚譽的小說家金愛爛,更是韓國多項著名獎項的得主,包括《韓國日報》文學獎、李箱文學獎的最年輕的獲獎者。
受封為韓國「最關心年輕人生活的作家」……
這本書由八部短篇小說構成,以都市經驗為主題,也涵蓋家庭問題與生活面貌,如城市租屋問題和就業困難、不同習慣與世界的人因合住而產生的摩擦與心理變化、青年上班族為生計奔波的樣貌等,也涵括韓國青年對未來前途的徬徨與迷惘。
也許正是那句話,讓她決定跟學妹一起住吧。學妹用甜甜的嗓音說道,那天以後,每當想到消失的媽媽,還有每當跟深愛的人們離別時……被強塞了半根口香糖的她,有氣無力地繼續說道,在離開的時候,滿心哽咽地,那殘酷的每一刻……。嗯,學妹用無比清澈的表情說,「我的嘴裡總會噙滿口水。」──摘自〈垂涎三尺〉
日常運動 [图书] 豆瓣 博客來
8.4 (5 个评分) 作者: 梁莉姿 木馬文化 2022 - 6



傷口被聲嘶力竭的吶喊蓋過,挾回日常,假裝如此依然很好般繼續生活
並隨戛然冷寂的潮散消去焦點,漸次潰爛,我們變得憂傷且憤怒。

  台北文學獎年金入圍、台積電文學賞得主
  梁莉姿 小說集

  《日常運動》十篇小說描繪出二〇一九年期間,香港集體的精神底蘊。以運動進行與反挫後的時空,書寫一整個世代的靈魂樣貌,希望、失望與絕望。

  在追求民主自由的路上,投入者或旁觀者,必曾蒙受的傷害。

  不獨是肉身對抗暴力留下的痕跡,亦非壓逼下的創痛,是同行者間,幽微曖昧的衝突與矛盾,漸積存成個體的憤怒、失望、罪疚、無力感,滲入個人日常。

  由此,在激昂的口號下,仍須扣問,每個背景、身分、階級、性別迥異的個體,是如何於運動中被抹消與犧牲。

  在國家武裝暴力後噤聲,恐怖瀰漫的氛圍。
  是香港,也是臺灣。
  是在傷痛、自我懷疑,行經絕望過後。
  仍探尋路向。  

  李智良、楊翠 — 專文推薦
  童偉格         — 專文導讀

好評推薦

  任俠,香港電影《少年》導演
  李屏瑤,作家
  房慧真,作家
  珂拉琪Collage  家權
  胡淑雯,作家
  張潔平,Matters平台及飛地書店創辦人
  鄧觀傑,小說家
  韓麗珠,香港小說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水葬 [图书] 豆瓣
作者: 蘇朗欣 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2020
謝曉虹撰序,周耀輝、張婉雯推薦
● 很少讀到香港的鄉土作品,更詫異的是,朗欣的《水葬》縱然從真事出發,彎彎曲曲的竟走出寫實以外的風土人情,一個女人與一個少年的因緣,我姑且稱之為後童話,或後神話,有水,有土,有不服。——周耀輝
● 「新界」是甚麼?是假日遠足的地方?吃盤菜的地方?都是,都不是。新界,像地球上每個角落,是權力與慾望交織之處。這是人性,一方的水土,為人性提供了奇異的面貌。本書是作者初試啼聲之作,寫來練達暢順,貼地而不乏曲折的想像。《水葬》是一篇新界傳奇,也是一則香港寓言。——張婉雯
● 愛從一開始,便無法寄託在已經變成了商品的土地之上。(……)唯一的寄望,似乎只在那心眼未枯,有情的讀者。——謝曉虹
● 網刊《別字》發表短篇〈蒜泥白肉〉、〈水與灰燼〉牽起迴響,備受關注的九十後年輕作者蘇朗欣首本中篇小說。
令人期待的九十後本土作家,新一代小說寫手
香港的故事難說,但還可以這樣說
一所廢校,一樁無頭屍案,一次強拆……
《水葬》發生在新界東北一隅的鄉土上,關於上水新橋村和大苑兩代人因爭奪土地而展開的恩怨情仇。蘇朗欣以真實事件為本,在家族史、羅曼史、鄉土史之間,構築成這則浮城寓言,是跨世代的悲劇,也刻畫著香港一片被遺忘的土地,歷史的暴力與個體的傷口,最終互為印證。
「在抬頭即攫住視野的山水薄霧中,我的父親沒有找到一條出路。(……)這雨水和我一樣,來得實在太遲、太慢、也太弱了。」
如果水是生命之源,水流又將在哪裡結束?
最后一人 [图书] 豆瓣
한명
9.2 (8 个评分) 作者: (韩) 金息 译者: 叶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23 - 7
七十年过去了,她从未真正入睡。身体睡着的时候,灵魂却醒着;灵魂睡着的时候,身体却醒着。犹如游荡在回忆里的孤魂野鬼。
她记得门牌上流水般的陌生名字,以及朝着那些名字扑过来的身体。
她记得女孩们用力呼出的佛头花,还有像煤球一样乌黑发亮的鲜血......
裂成碎片的记忆清晰如昨 ,她却唯独想不起自己是谁。
“幸存者”的身份如同沉重的诅咒。她奋力地逃离家乡,逃离人群,逃离自己。可恐惧和羞耻始终穷追不舍,吞噬掉她所有的欢笑与眼泪,斩断她与世间的全部联系。为何自己不能像别人一样堂堂正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回来是罪过吗?哪怕是从地狱里。看着电视上播放着“幸存者仅剩最后一人”的消息,她低声喃喃着:
——不,这里还有一个人。
她想把一切都说出来,然后再死去。
----------------------------------------------------------
◆她们见过地狱,最怕的却是被遗忘。
◆韩国首部以“慰安妇”受害者证言为蓝本的小说,真实与虚构共筑的历史侧写。入围2022年都柏林文学奖的伤痕之作。
◆作者历时2年,研读了三百多条受害者证言,以小说之笔结合真实证言,内容详细缜密之程度犹如“纪录片”。
◆虽然她们生活在女人“猪狗不如”的时代,但是每次看到那些没有失去人的气度、威严和勇气的受害者,我都会感叹不已。——金息
◆ 2018年首尔市“年度之书”,2017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优秀好书,2017年韩国“世宗图书文化体育观光部”、“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优秀好书,2021年台湾OPENBOOK 年度好书奖!
◆韩国权威媒体《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东亚日报》《韩民族日报》一致推荐阅读。
◆每一页都是无声的哭诉,每一秒都是那段历史的活证, 每一个字都燃烧着生命的烛光。
◆每年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她们的伤痛不容忘却,她们还在等待一个道歉。
----------------------------------------------------------
◆ 面对集体创伤记忆,我们仍需凝视、理解与抚慰伤口,没有梳理过去,就没有面对未来的勇气。──吴秀菁(《芦苇之歌》导演、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副教授)
◆ 只剩下的最后一人,那是抵抗肉身消失的记忆,那是对抗历史删除的个人,那是否定结局的开始。小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朴惠泾(韩国文学评论家)
◆ 在被脚注标记的一句句话里,她的人生就那样浸满鲜血地尘封在历史之中。——李泰勋(韩国作家)
◆ 本书把历史上虽是一大痛处、韩国文学却一直没有正式面对的“慰安妇”问题,带进文学的舞台。──崔末顺(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 二战期间韩国“慰安妇”们的可怕经历被长久忽视,金息这部重要的作品为她们的故事发出了声音。——美国费城自由图书馆
Wednesday's Child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Yiyun Li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3 - 09
Finalist for the Pulitzer Prize, the Story Prize, the Los Angeles Times Book Prize for Fiction, and the Mark Twain American Voice in Literature Award
Named a Best Book of the Year by Los Angeles Times, Vulture, Esquire, NPR, and Kirkus Reviews

A new collection—about loss, alienation, aging, and the strangeness of contemporary life—by the award-winning, and inimitable, author of The Book of Goose.

A grieving mother makes a spreadsheet of everyone she’s lost. Elsewhere, a professor develops a troubled intimacy with her hairdresser. And every year, a restless woman receives an email from a strange man twice her age and several states away. In the stories of Wednesday’s Child, people strive for an ordinary existence until doing so becomes unsustainable, until the surface cracks and the grand mysterious forces—death, violence, estrangement—come to light. Even before such moments, everyday life is laden with meaning, studded with indelible details: a filched jar of honey, a mound of wounded ants, a photograph kept hidden for many years, until it must be seen.

Yiyun Li is a truly original writer, an alchemist of opposites: tender and unsentimental, metaphysical and blunt, funny and horrifying, omniscient and unusually aware of just how much we cannot know. Beloved for her novels and her memoir, she returns here to her earliest form, gathering pieces that have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er, Zoetrope, and other publications. Taken together, these stories, written over the span of a decade, articulate the cost, both material and emotional, of living—exile, assimilation, loss, love—with Li’s trademark unnerving beauty and wisdom.
Grief Lessons: Four Plays by Euripides [图书]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Euripides 译者: Anne Carson NYRB Classics 2008 - 9
Now in paperback.<br /><br />Euripides, the last of the three great tragedians of ancient Athens, reached the height of his renown during the disastrous Peloponnesian War, when democratic Athens was brought down by its own outsized ambitions. “Euripides,” the classicist Bernard Knox has written, “was born never to live in peace with himself and to prevent the rest of mankind from doing so.” His plays were shockers: he unmasked heroes, revealing them as foolish and savage, and he wrote about the powerless–women and children, slaves and barbarians–for whom tragedy was not so much exceptional as unending. Euripides’ plays rarely won first prize in the great democratic competitions of ancient Athens, but their combustible mixture of realism and extremism fascinated audiences throughout the Greek world. In the last days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Athenian prisoners held captive in far-off Sicily were said to have won their freedom by reciting snatches of Euripides’ latest tragedies.<br /><br />Four of those tragedies are presented here in new translations by the contemporary poet and classicist Anne Carson. They are <i>Herakles</i>, in which the hero swaggers home to destroy his own family; <i>Hekabe</i>, set after the Trojan War, in which Hektor’s widow takes vengeance on her Greek captors; <i>Hippolytos</i>, about love and the horror of love; and the strange tragic-comedy fable <i>Alkestis</i>, which tells of a husband who arranges for his wife to die in his place. The volume also contains brief introductions by Carson to each of the plays along with two remarkable framing essays: “Tragedy: A Curious Art Form” and “Why I Wrote Two Plays About Phaidra.”
W-3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Bette Howland A Public Space Books 2021
An extraordinary portrait of a brilliant mind on the brink: A new edition of the 1974 memoir by the author of the acclaimed collection Calm Sea and Prosperous Voyage.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Yiyun Li. "For a long time it had seemed to me that life was about to begin--real life. But there was always some obstacle in the way. Something to be got through first, some unfinished business; time still to be served, a debt to be paid. Then life could begin. At last it had dawned on me that these obstacles were my life." From the author of the acclaimed collection Calm Sea and Prosperous Voyage comes W-3, the account of a brilliant mind on the brink. In 1968, Bette Howland was thirty-one, a single mother of two young sons, struggling to support her family on the part-time salary of a librarian; and laboring day and night at her typewriter to be a writer. One afternoon, while staying at her friend Saul Bellow's apartment, she swallowed a bottle of pills. W-3 is both an extraordinary portrait of the community of Ward 3, the psychiatric wing of the Chicago hospital where she was admitted; and record of a defining moment in a writer's life. The book itself would be her salvation: she wrote herself out of the grave. First published in 1974, the memoir that launched Bette Howland's career is being reissued as part of A Public Space's ongoing revival of "one of the significant writers of her generation." (Saul Bellow)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Yiyun Li.
Hunts in Dreams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Tom Drury Open Road + Grove/Atlantic 2013 - 05
The award-winning author of The End of Vandalism pens “a gorgeous, inexplicably sad and funny novel about screwups trying to do better” (Salon).
 
In this mesmerizing novel, Tom Drury once again journeys to the quiet Midwest to spend an action-packed October weekend in the lives of a precarious family whose members all want something without knowing how to get it: for Charles, an heirloom shotgun; for his wife, Joan, the imaginative life she once knew; for their young son, Micah, a knowledge of the scope and reliability of his world, aided by prowling the empty town at night; and for Joan’s daughter, Lyris, a stable foot from which to begin to grow up.
 
Sometimes together, sometimes crucially apart, father, mother, son, and daughter move through a series of vivid encounters that demonstrate how even the most provisional family can endure in its own particular way.
 
“A beguiling novel . . . perceptive and captivating.” —The New York Times
 
“Entrancing.” —The Guardian
 
“Startling and utterly original.” —Newsday
 
“Drury is an absolutely delightful writer who has carved out a world of his own in American fiction, one that is odd, revealing, and yet filled with love.” —Library Journal
 
“The trick and true pleasure here are in the utterly ordinary context these extraordinary events occur in. Drury never misses a beat—the quiet moments dazzle as much the louder ones.” —Kirkus Reviews
买办之家 [图书] 豆瓣
作者: 林希 新世界出版社 1900 - 1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中西文化交融的京畿天津,全剧通过对一个买办家庭及其广泛的社会关系的全情式的描写,展现了100年前的历史风云的芸芸众生的命运变迁。
父亲慈子孝的封建伦理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下玉碎化倾情深谊长的跨国之恋的商业利益的漩涡里几经沉浮青梅竹马情定终身的昔日恋人沦落青楼不忍相见异国他乡海外同窗的今日怀脸独上斯宇相处朝夕。
臺灣漫遊錄 [图书]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豆瓣
9.0 (5 个评分) 作者: 楊雙子 春山出版 2020 - 03
昭和臺灣縱貫鐵道美食之旅
楊双子虛構譯作《臺灣漫遊錄》華麗面世
「我們一起吃遍臺島吧!」――青山千鶴子(日本九州小說家)
「這個世間,再也沒有比自以為是的善意更難拒絕的燙手山芋了。」――美島愛三(臺灣總督府臺中市役所職員)
「我只說一次,聽好了。我不幫日本人做菜。」――阿盆師(漳州出身傳奇女總鋪師)
「帝國與支那的戰爭演變到現在──哎呀,未來的臺島,或許不需要翻譯家吧。」――王千鶴(公學校國語科教師)
從瓜子、米篩目、麻薏湯,到生魚片、壽喜燒,再到鹹蛋糕、蜜豆冰,小說宛如一場筵席,將青山千鶴子來臺一年的春夏秋冬,寫進這場筵席裡,有臺式小點,有日式大菜,更有多元血統的料理,比如入境便隨之風味流轉的咖哩。在次第端上的菜色中,這位小說總舖師悄悄加入了幾味,那是人與人之間因背負著不同的生命文化而舌尖異化般的,難以描摹的滋味。
昭和十三年,青山千鶴子的半自傳小說《青春記》改編為電影在臺上映,在婦人團體日新會推廣之下反應熱烈,受邀來臺巡迴演講。青山千鶴子出身富紳家族,因母親早逝送往長崎分家養育,旅居臺中時,日新會推薦一位臺灣大家族庶出的女子王千鶴擔任通譯。在全然不同文化教養下長大的兩人,因而有機會一起遊歷縱貫鐵道沿線城市。她們曾經留宿臺北鐵道飯店、臺南鐵道飯店,甚或延伸搭乘糖鐵、地方支線,飽覽各城鎮風光。每至一處,街道攤販、駄菓子舖、𥴊仔店、喫茶店,或者洋食店、餐廳、旅館,走到哪裡吃到哪裡。這一趟縱貫鐵道美食之旅,實屬難得,是兩位女子相遇於婚姻之前,以自由凝佇的時光片刻。在味蕾滿足之餘,彼此交流了文化與思想,青山千鶴子才知道,曾任公學校教師的王千鶴,有著當翻譯家的願望。或許是身為女子的共鳴,青山千鶴子理解女性要擁有獨立的職涯極為不易,何況王千鶴並沒有雄厚的背景與家人的支持,便心生助其一臂之力的念頭。
然而,戰爭的嚴峻日漸逼來……兩人是否能如願走向自己希冀的命運?
絕版已久《臺灣漫遊錄》完整重譯版全新問世,有著傳奇性色彩。青山千鶴子返日後將旅臺期間的專欄「臺灣漫遊錄」改編為小說。透過她的眼睛,我們得以窺見日本帝國對待殖民地臺灣、日本內地人與臺灣本島人相處的第一手細節,乃至於當年男性之於女性命運的差異,女性做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意欲擁有獨立的職業身分與思考,卻將面臨的種種困難與考驗。
本書特色
◎隨書附贈《臺灣漫遊錄》彩繪書籤(兩款隨機出貨)
枝繁葉茂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陳寧 遠流出版 2023 - 10
熱筆寫史,暖筆寫情,冷筆寫無常,如是我們有了《枝繁葉茂》。——鍾曉陽 一部讀完就會「讓人變好一點點」的小說,我深受感動。——張亦絢 【個人的成長史,也是一個城市的生命史】 《枝繁葉茂》是香港作家陳寧首部長篇小說。小說主角葉小路成長於香港八〇年代,成長經歷英國殖民時期、1997香港回歸前夕大量移民潮、回歸後香港人北上謀生短暫榮景,及至近年雨傘運動、反送中運動、大疫來襲,書寫香港近四十年來的故事。 小說透過一群傳媒工作者從年輕到中年的經歷,紀錄香港重要的歷史時刻,亦寫香港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的集體記憶。不僅如此,作者目光更關注的是個人如何面對變動的時代,書寫變動中的小人物側影與生命情懷。 陳寧的文字風格獨特,鍾曉陽形容「從夾敘夾議的多聲部敘事,到多種元素結合的體例,到地道語與典雅語混雜的風格化語言,陳寧好像一點也不介意走自己的路。熱筆寫史,暖筆寫情,冷筆寫無常,如是我們有了《枝繁葉茂》。」 陳寧在後記說:「我們這一代,成長於八九十年代,殖民地與所謂的黃金時代並存,經歷時代變遷,淒風血雨。在這城活下來、活下去,從來不易。」小說書寫香港消逝時代的集體側影,那是大歷史中不會描寫的小人物,是主角小路的故事,也彷彿是我們的故事。 【關於封面】藝術家馬玉江的這幅木刻版畫創作於二○一九年冬香港,在腥風血雨的大時代下,人物雙臂交叉,隨風飄搖。孤單,恐懼,惘然……此畫給予人想像空間,看著看著,人好像被吸進畫面去,去經歷那個時空,感受那種力量。是不安躁動的力量,是生命覺醒的力量,是狂瀾時代的力量,是靜穆自然的力量,如小說的內在精神,枝繁葉茂。
各界推薦
鍾曉陽(小說家)、陳智德(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專文推薦 甘耀明(小說家)、言叔夏(作家)、房慧真(作家)、張亦絢(小說家)、楊佳嫻(作家)、董啟章(小說家)、潘國靈(小說家)——台港作家共同推薦 陳寧的《枝繁葉茂》是那種我「夢想過的小說」。平實、溫潤且悠揚上心地,講了我們仍然很匱乏的生活故事:既關於人們如何整頓自己的世界,也關於從青春到壯年,認識歲月與宇宙動盪的過程。——它是某種意義的《女生徒》、《我城》、《中環人》與《追憶似水年華》。講述那些「最沒選擇的人的選擇,最寂寞的人的不曾寂寞」。一部讀完就會「讓人變好一點點」的小說,我深受感動。——張亦絢 《枝繁葉茂》這小說,在時代故事的敘述與香港心之追懷以外,最迷人的是書中的淡筆,書寫面對變動中的人物,不輕意間呈露的幽淡清雅情懷。——陳智德
火中遗物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as cosas que perdimos en el fuego
7.3 (29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玛丽安娜•恩里克斯(Mariana Enriquez) 译者: 陈芷 / 李碧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 4
【编辑推荐】
☆Goodreads4.02+好评,版权输出20多国,荣膺2017年巴塞罗那城市文学奖。
☆12则短篇故事,20余幅暗黑系绝美插图,创痛与美好并存,火焰与黑暗共舞。
☆光怪陆离的美洲大陆,奇诡迷人的都市怪谈。一部色彩浓郁、阴森锐利的故事集,剖析人性的至暗深处,探讨萦绕现代生活又深深植根于历史的恐惧。
☆阿根廷当代作家玛丽安娜·恩里 克斯,21世纪的女爱伦•坡,集博尔赫斯与雪莉•杰克逊风格于一身,叙述技巧媲美科塔萨尔。
☆入选《波士顿环球报》2017年最佳虚构作品;《纽约时报书评》《卫报》《科克斯评论》《环球邮报》等多家媒体联合推荐。
☆首度译介为英文便备受瞩目。人气作家凯莉•林克(星云奖、雨果奖、世界奇幻奖得主)、海伦•欧耶米(毛姆奖得主)、劳拉•范登•伯格(欧•亨利奖得主)和罗克珊•盖伊(TED百万点阅)等好评力荐。
————————————————————————
【内容简介】
《火中遗物》由十二则短篇故事组成。从充满现代气息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到闷热荒蛮的热带丛林、荒僻的偏远小镇,从殖民地时代到现代,作者将阿根廷历史传说、社会事件糅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色彩浓烈、新旧交织的阿根廷图景。
深夜敲门的流浪小孩与第二天新闻中的谋杀案;一次蛮荒之地的旅行中如妻所愿人间蒸发的丈夫;将自己锁在房间里,潜行于网络的蛰居族;沉寂腐臭的黑水之下被唤醒的秘密;义无反顾跳入火堆的女人;一个受困于现实又痴迷于历史罪案的男人……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会做出什么?
……
在清醒与幻梦之间,生活与恐惧从未如此真实。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恩里克斯的故事具有历史和阶级意识,但她的角色从不沉湎于伤感或安逸。她超越现实主义的严苛束缚,追求更深刻也更令人不安的真理……引人入胜,充满诡谲而生动的细节……和黑色幽默。——《纽约时报书评》
让人身临其境,细节处仿若噩梦……勾画出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仿佛用刀片组装成的镜面球。——《卫报》
让读者措手不及,手法之微妙,实在不可思议……一部色彩浓郁,充满反叛精神的故事集,日常的恐怖就静候在每个未知的角落周围。——《科克斯评论》
恩里克斯用这部哥特故事集掘出了阿根廷“肮脏战争”中死者的尸骸。——加拿大《环球邮报》
暴戾而冷峻……这十二个故事如一幅哥特式肖像画,画中的国家跌跌撞撞,不安地逃离可怕的创伤记忆,而新的创伤却潜伏在每个角落。——《波士顿环球报》
她的故事以潜伏的不安破坏松动了日常。——巴塞罗那城市文学奖评审团
这些故事会搅乱你的内心,让你心绪难平。读就对了!——凯莉•林克(Kelly Link,星云奖、雨果奖、世界奇幻奖获奖作家)
她的作品如此新颖而富有冲击力,让人心跳加速,屏住呼吸。玛丽安娜•恩里克斯是当代虚构文学界不可或缺的声音,《火中遗物》必将引发轰动。——劳拉•范登•伯格(Laura van den Berg,欧•亨利奖获奖作家)
这些故事阴森锐利,张力十足,实乃上乘之作。面对它们的进击,我毫无抵抗力,就像恩里克斯笔下那些或诙谐或残忍或伤痕累累的人物无法抵御生活的冲击一样。——海伦•欧耶米(Helen Oyeyemi,毛姆奖获奖作家)
一部扣人心弦的短篇小说集——寂静的哥特式恐怖故事,借助或渺小或宏大的悲剧,真实地折射出人类境遇的错综复杂。关于女性,恩里克斯有很多话要讲: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的女孩们,失败婚姻的羁绊,贫穷与毒瘾的蹂躏……尖刻犀利,堪称优秀恐怖故事的典范。——罗克珊•盖伊(Roxane Gay,TED百万点阅作家)
在玛丽安娜•恩里克斯的故事中,恐惧就像阳光下的瓷砖上一团滑动的黑水,彷如幻觉,却又如此真切,那些看似绝无可能的恐惧可能真的会变成现实。——莱拉•格里罗(Leila Guerriero,阿根廷作家)
吃鸟的女孩 [图书] 豆瓣
Pájaros en la boca
7.2 (27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萨曼塔·施维伯林 译者: 姚云青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吃鸟的女孩》共收录14则短篇小说。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极具爆发力。一声短促的尖叫,然后是水流声,离异的父亲多么希望听不到他十多岁的女儿吃鸟的声音;一群家长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一个父亲踩死了一只蝴蝶,然后从学校里飞出一大群蝴蝶;一个男人接受指令在广场上杀死了一条狗, 然而最后他发现自己要面对一群狗……萨曼塔•施维伯林善于将令人匪夷所思的幻想融入日常生活细节中,用开放式结尾让读者在惊愕中回味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萨曼塔•施维伯林是西班牙语文学最有希望的新生力量之一。她会有远大前程,对此我毫不怀疑。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声音,令人震惊,荒诞,自信,是一种我完全信任的声音,即使有的故事把我带去了我不认识或根本不可能想到的地方。萨曼塔的短篇小说大胆、具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美。她像诗人一样善于运用意象。
——丹尼尔•阿拉尔孔,《格兰塔》“最佳青年西班牙语小说家”专辑评语
萨曼塔•施维伯林延续了阿根廷伟大的短篇小说传统,其幻想式风格令人想起阿根廷那些最著名的作家对这个国家所做出的贡献……她手中挥舞的带子很细很轻,其文学分量却很重。
——埃伯哈德•法尔克,德国《时代周报》
我隨意,你盡量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王昭華 九歌
正港台文的淡水散步

揮灑閒居小鎮的庶民生活風情畫,爬梳上淡水這個優勝美地的過去和現在, **

**王昭華結合風物描繪和走訪調查,寫出一卷卷色彩豐富多變的淡水上河圖。

呂興昌、林生祥專文推薦
呂美親(台師大台文系助理教授)
拍謝少年
恆春兮(職業黑手兼資深廣播人)
洪明道(小說家)
洪淑昭(台文作家)
胡長松(小說家)
張嘉祥(小說家、裝咖人樂團主唱)
陳豐惠 (李江卻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鄭順聰(詩人、台文作家)
鬥贊聲

台語八聲調童謠《動物園》詞曲創作、電影《大佛普拉斯》片尾曲〈有無〉填詞人王昭華,台灣文學獎台語散文金典獎得主,台文界耕耘多年的創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
本書是王昭華1990-2014年間寄居淡水的生活誌,前半部為2006年開格的台文部落格《花埕照日》舊文增修,從〈天公生〉到〈下元暝〉的民俗記事,〈滬尾麻油〉、〈水蕹菜〉、〈石花〉、〈紅柿出頭〉等風物述描,有如細膩工筆的淡水散步。同名文章〈我隨意,你盡量〉是淡水山頂人的敬酒話,有別於外地人的「我乾杯,你隨意」,此話也是王昭華對讀友的勸進語:「我隨我的心意寫作,正經僫讀,啊!請讀者你也盡量。」

後半部〈上淡水往事追憶〉為近兩年新作,從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寫起,展開大台北地誌,林吉崇醫師的景美溪舢舨、陳澄波畫中的赤牛牢、杜聰明的楓樹湖與北新路、沙崙賀伯伯的可樂豬腳、李雙澤和「阿B的」與石川欽一郎、木下靜涯與蔡秉乾、肖念陳恆嘉、巴拉卡公路、蓬萊米與竹子湖、馬偕的觀音山和五股坑,一場以台語思考的風土長旅。
夜官巡場 [图书] 豆瓣
作者: 張嘉祥 九歌 2022 - 7
《夜官巡場Iā-Kuan Sûn-Tiûnn》是張嘉祥獲得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的首部小說,作者將童年記憶揉合地方野史與陰神信仰,夾雜二二八歷史事件,以生動鮮活的語言,譜寫出接地氣且具文學性,既魔幻又寫實的臺灣鄉野奇談。
張嘉祥家住民雄的火燒庄(今為豐收村),是風吹過稻田如海浪的地方,夜官、羅漢、菩薩、水流媽或侯爺,都是他記憶中的正神、野神、孤魂、每天見面打招呼的阿伯、伯母,四處晃遊。一開場就提到火燒庄的水流媽,相傳是鄉民發現的無名屍,供奉在橋旁,後來因開出好幾支明牌而興建小廟奉祀;騎著野狼125晃蕩的羅漢〈燉一鍋菩薩肉〉,後來遭受咒語的處罰;作者的兒時同伴,被視為夜官佛祖化身的〈周美惠說〉,在半夢半醒之間看到二二八受難者阿欽伯仔,並代為向他心愛的妻子林秀媚傳達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話;長大後的作者和周美惠再次相會,談到兩人不約而同做過〈夜官巡場〉的夢,夜官佛祖帶著一行物、人、鬼、神走過火燒庄的鄉里小巷……
日時,庄頭是正神的時辰;暗時,庄頭是野神和孤魂的巡場。這是作者寫給故鄉火燒庄、寫給所有受難孤魂的故事。他記錄那些底層的邊緣人物,帶著殘缺的身世背景卑微地活著,與遊鬼棄神一起被困鄉里走不出庄。張嘉祥用混合華文、台語文的音樂與文字,讓被遺棄的生命和受難的靈魂,得以被看見並傳唱下去,也在看似虛幻的鄉野靈異故事中,使人反思生命的真實。
魔以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陳淑瑤 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创建日期: 2024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