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驼毛

驼毛 @Brandon_Chan

42 本书  

以港台地域为主的诗歌、散文、小说

山鏡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張郅忻 九歌 2023 - 07
★內容簡介

一場阿美族對已逝者的追思之旅,
開啟人與山的依存與糾葛,
鏡射出歷史與土地的多重變貌。

小說家甘耀明、張亦絢專文推薦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張正 、作家 鍾文音、宇文正、郝譽翔、陳栢青、陳又津、馬翊航 推薦

客家人小張擁有一個泰雅名字「亞富‧哈勇」,還能說一口流利泰雅族語,同在度假村工作好友瓦旦的亞爸(父親)哈勇還願意破例帶他進入傳統獵場打獵,送土地給他經營民宿。比原住民更像原住民的小張,娶了有一半阿美族血統的水某娜高,生了女兒比黛。小張一生依山為生,經營民宿、買賣土地,人生最後一筆交易,是要把山地賣給企圖在山上找到平靜的大學教授……
追思之旅循著小張一生的足跡前行,從新竹出發,往南方到高雄探訪擁有一半布農族血統的「殺手」,回到娜高的故鄉花蓮瑞穗屋拉力部落,再重返竹東五峰。透過半個阿美族人的娜高、女兒比黛,以及賽夏族的瓦旦,多重角度敘述出生命的愛與抉擇,複雜身分認同的衝突與妥協,走出一條懺悔、寬容與重生之路。
作者張郅忻實際走訪竹東五峰、六龜、台東和花蓮的屋拉力部落,並採訪相關的人物,使故事的人物塑造與背景都更加立體。她把山視為一面鏡子,折射出不同的面相,勾勒出依附其中生活的人們,各種愛恨情仇,也反映出人性的深層慾望、矛盾與掙扎,更顯現人的渺小與無奈。
繼《織》、《海市》之後,再推出《山鏡》,串成「客途三部曲」,完整呈現兩代客家人的移動與微歷史的觀照。

★作者簡介

張郅忻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希望透過書寫,尋找生命中往返流動的軌跡。曾於蘋果日報撰寫專欄「長大以後」,人間福報副刊專欄「安咕安咕」、「憶曲心聲」。著有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孩子的我》、《憶曲心聲》、兒少小說《館中鼠》,長篇小說「客途」三部曲:《織》、《海市》、《山鏡》。另著有研究專書《重寫與對話:臺灣新移民書寫之研究(2004-2015)》。
《孩子的我》入選《文訊》「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一九七〇後臺灣作家作品評選」中二十本散文集之一。《織》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長篇小說獎及臺灣歷史小說獎推薦獎。曾獲桐花文學獎、客家歷史小說獎、2022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馬偕傳教士紀念電影劇本首獎等。
暗路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李金蓮 九歌 2023 - 07
七篇小說點出現代人的七種寂寥

曝光尋常人家生活的寂寞,呈現各個年齡的不同困頓,

顯影浮世男女在暗影下的掙扎,鏡射出光陰流轉中時代的更迭。

李金蓮以五年的時間寫下七篇擲地有聲的短篇小說,鏡射出生活困頓的微小人物的各種遭遇。
七篇小說點出現代人的七種寂寥,戀慕不得的失落、子女離家的冷清、垂老病苦的憂傷、理想未竟的落寞、家庭關係的疏離、婚姻背後的孤獨、青春情愛的萌芽與夭折。同名篇章〈暗路〉中沉默的母親,每天陪著和倒數計時的大學指考奮戰的女兒走暗路回家,而隨著考期臨近,母親不想讓女兒得知的舊瘡疤也日益逼近。〈老太太的夜晚〉敘述自原生家庭逃脫的女性,晚年藉由相簿追憶一生的美好片刻。年近花甲的業務員買了一台「風神」的重機,開始一段〈騎士的旅程〉。〈家庭劇場〉於動物園搬演一場由謊言羅織的家庭肥皂劇。〈花事〉鋪敘少女秀代的中學時代,面對學業和家庭的壓力,想證明自己如杜鵑般常綠、有生命力;〈沉睡的信〉是秀代姊妹後續的故事,寫出社會工作的秀代,回憶與老師魚雁往返又斷了聯繫的一段情緣。
李金蓮以精準的文字,細膩工筆又錯落有致地繡出一幅庶民風情畫。看似細瑣的家庭故事,巧妙交織出人各個年齡的不同困境:年少時家庭的桎梏,中年面對危機與夢想的追求,老年邊打盹邊回顧生命。她生動投影了手寫情書、家庭代工等時代的膠捲,更在光陰陰影的流轉中,曝光尋常人家生活的寂寞,內心的種種不安不甘,幽微和壓抑的情愫觸動人心。浮世男女在暗影下的掙扎,人世悲歡透過作者輕盈的筆觸真實上演,時而悵惘,時而溫暖,令人回味再三。


★作者簡介

李金蓮
金甌女中畢,曾任職環華出版公司、時報出版公司、中國時報【開卷】。曾獲時報文學獎、金鼎獎出版報導獎&特別貢獻獎&文學類圖書獎。出版短篇小說集《山音》、長篇小說《浮水錄》、主編《我台北,我街道2》;目前為自由寫作者。
地鐵站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何致和 讀書共和國╱木馬文化 2022 - 01
小說家何致和睽違九年的重磅長篇在隧道盡頭出現的亮光究竟是希望的顯現還是更黑暗的絕望? 「臺灣第一本地鐵小說,也是迷人好看的長篇小說,有著欲罷不能的閱讀快感,值得上手。」——小說家 甘耀明 小說以地鐵站為舞台,以跳軌事件揭開序幕,細膩地刻畫現代人如何活著。 盜用公款的中年男子,被霸凌的國中女生,久病纏身的老兵,西裝筆挺的上班族……不同年齡身分的人,同樣選擇在生命中的某一天,走進某個地鐵站,然後在列車進站的瞬間跳下月台,用性命擋下列車。 葉育安是地鐵公司的主任,發生跳軌事件就需趕赴出事地點處理善後。每天工作努力解決別人的問題,對自己的問題卻束手無策:離過婚的中年男子,女兒正值叛逆期,母親患有失智症,……小說關照許多當代的社會問題:工作壓力、長照、人際溝通、憂鬱症、霸凌等等。在生與死的人生軌道之間,地鐵月台上擦肩而過的路人,等候下一班列車的乘客,或者徘徊再三的身影,不也是你我?何致和:「這本書裡有許多死亡,但我思考的事情剛好相反,想的是該如何活下去的問題。」 「每每閱讀何致和的長篇小說,聆聽他特有的白描敘事而成的故事,起先總以為是獲悉了他或者別人的故事,但總會在某一行某一句發現,他說的故事,如此靠近我,也緊貼此身,根本近似,你的故事。」——摘自小說家高翊峰專文,〈愛情荒謬記事始末——讀長篇小說家何致和,以及《地鐵站》〉 名人推薦 甘耀明(小說家)、郝譽翔(作家)、郭強生(作家)、陳榮彬(台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陳雪(小說家)、陳蕙慧(木馬文化社長)、連明偉(作家)、童偉格(小說家)、鍾文音(作家)——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序排列) 推薦好評 從隧道口前來的地鐵列車光亮,是帶來希望的光明,還是死亡的刀芒?一則則跳軌自殺的人身事故,深沉演奏著都會男女糾葛、家庭齟齬、社會詭譎氣氛,《地鐵站》是臺灣第一本地鐵小說,也是迷人好看的長篇小說,有著欲罷不能的閱讀快感,值得上手。——甘耀明(小說家)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何致和耐心為我們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崩毀,而那崩毀是如此真實可信,彷彿就發生在你我之間,每當列車轟隆經過身旁的一瞬,迎面撲來的,竟是死亡的強烈魅惑。但這本小說卻不盡然虛無冰冷,死亡和愛戀彷彿在字裡行間跳起了探戈,讓地鐵的月台也有迷人的溫度。——郝譽翔(作家) 以地鐵或火車為故事背景寫成的文學作品,像是龐德的詩作〈在地鐵車站裡〉與小說家齊佛的〈五點四十八分〉,都能反映出人類文明社會的某些問題。何致和這個以地鐵為背景的故事裡也有幾個不同層次,愛情、親情、人性、社會、企業文化等元素交織,甚至更涉及生命要如何才能延續下去的思考。恭喜致和再次精彩完成說故事的任務。——陳榮彬(台大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溫情貼近當代人們心理,洞察世間內外困境。臺灣難得一見的社會派小說。——陳蕙慧(木馬文化社長) 什麼時候會是「最好的時候」?穿越人群,走在未知的命運軌道,在這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中,作家嚴謹且幽默復現生活。愛與制約,往返與停駐,生與死的共伴不在引起對峙,不在面向自殺的防微杜漸,而是讓我們知曉,時時刻刻都可能會是最好的時候,正如一班即將準時到來的列車。——連明偉(作家) 在封閉如劇場的地鐵空間,情節時而擴張流動,時而凝滯停頓,輾壓而出的是愛與失落(落軌)。藉著離與返的流動,再現了死亡的情境,拼圖出生者的原來生活,帶出一雙雙注目著一「晃」即逝的感情光影。「軌」道裡躲著各種命運  與感情的「鬼」。於是地鐵站承載的是抽象的一幅幅浮世繪,地鐵洪流般的漁汛人生,串聯起互為糾纏的有機命運共同體,彷彿每個人都在川流中停格成「停車」暫借「問」:問情是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鍾文音(作家)
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 [图书] 豆瓣
作者: 何玟珒 九歌 2022 - 4
黑色喜劇系小說家何玟珒第一本小說集,從家族隱私、婆媳戰爭、女體盛服務員間展開曲折離奇的故事,在獵奇與調笑間融合台灣民俗與性別哀歌,創造出共生後的共身烏托邦。
我的游離性遺忘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謝裕民(Chia Joo Ming) 時報文化出版 2024 - 10
縮陽的左翼父親失蹤 不舉的兒子在大英帝國女兒牽引下康復 一個文化陽萎故事 從肉骨茶到碗粿 從魯迅、尼采到「性事比雅」 從濱海灣金沙酒店到安坑招待所 從樟宜監獄到「快樂世界」 從《養鴨人家》到《Moonstruck》 巴黎、倫敦、香港、臺灣 泰國勿洞、馬來西亞新山、澳洲墨爾本 新加坡文學獎五冠得主謝裕民最新小說力作 南洋左翼與「左二代」生命經驗游離聚合 高嘉謙(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專文推薦 時代狂潮已平息,但在巨大的悲痛下,人們為防衛創傷, 刻意遺忘過去,導致個人意識認知遭破壞,遺忘自己的身分。 這種失憶症醫學上稱游離性遺忘症。 涉嫌非禮女學生的一名大學教師遭到停職,接受調查,儘管他是無辜的。 在面對法律程序的壓力下,大學時期的好友與他齊聚,為他打氣。他們三人曾在大學辦雜誌、寫詩。他們共享的套語、思維與肢體語言,積累或虛構了一個時代的「文藝青年」。 只不過,現在他們都到了中年,而他逐漸體認到,職場生涯就像在爛泥裡玩大風吹──「硬被推下場,站在一旁還沒準備玩,哨聲便響,時間到,大家都搶到位子。你還沒開始,卻濺了一身泥,說沒玩,已經下場了,還沾泥;更不幸的,還被推倒,從此沒再立起。後來才知道,那不是遊戲,是職場競賽,也是個人社會階級競爭,是人生的部分。」 但他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反而是缺失的──父親的缺席。他的父親是左翼分子,加入馬來亞共產黨,逃亡之後消失人間。他對父親沒有任何印象,除了那個畫面──一個女人用筷子夾男人的小雞。 當年寫碩士論文時,他訪問了幾個左派,他們都受到魯迅啟發,曾經滿懷理想,卻在動盪世局中落入囚禁、噤聲、幻滅的下場。那些人的故事是否隱含他爸爸的蹤跡?在等候調查結果無事可做的這段時間,他終於走近了真相。 *魯迅子弟U:現在我已經是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有所牽掛。特別是第一次看見女兒,她哭著要媽媽,弄得每個人都哭了。這樣兩三次之後,我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我通過特別管道告訴我丈夫,女兒需要我,我想寫悔過書。 *魯迅子弟X:我生活在一個過去我反對,現在未必認同的社會制度裡,而且確實生活得比過去好,否定了過去自己追求的;更弔詭的是,中國在否定自己的過去之後,也比過往好。 *魯迅子弟N:我在劇團裡兩年多就被抓,罪名是企圖顛覆政府。有兩條各寫著「打倒走狗政權!」和「打倒美帝國主義!」的布條是我的傑作,我還覺得寫得不錯。可是,那是道具啊! *咖啡囝:一九九八年臺灣制定《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叫我回去領補償金,我說我有「臺灣症候群」不敢去。華人多的地方我都不敢去。
金月蓮 [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朱嘉漢 時報文化出版 2024 - 04
小說家朱嘉漢重量級長篇新作 阿金、月娥、惜蓮的生命故事悠長流轉 凝視他們生命中的傷痛與沉痾 一部屬於臺灣家族的百年孤寂 小說家朱嘉漢最新重量級長篇新作《金月蓮》,繼上部長篇《裡面的裡面》之後,再度以時代裡的家族故事,刻畫起命運中的台灣人。 《金月蓮》的時空背景跨日治時代、白色恐怖時期直到解嚴後的臺灣。阿金、月娥,以及惜蓮這三位角色,以各自命運的時差以及身世的無可奈何,見證臺灣歷史的複雜、異質與斷裂。 若《裡面的裡面》訴說著遺忘的記憶,《金月蓮》則見證了情感能如何使家族在時代洪流中不四散。小說家悲憫凝視,將人物看似徒勞的生命填滿上色,展現出動人的深刻、堅毅,傷痛與沉痾。 閱讀小說中的人物,如同凝視著身邊的長輩,他們背後不為人知的生命歷程。他們在各自直面其宿命時,如何抵抗,如何被輾碎,又如何重組?如何愛,如何恨,又如何修補?在大歷史與個人關乎生存底線的小歷史之間,在這些夾縫之中,所留下的痕跡,所保存的記憶形狀,可讓我們重新思索自身的身世。 小說家以日益高明的筆法,就這樣讓真實與虛構互相穿插,將渴望、恐懼與夢境細膩地層層交織,眼看它樓起,眼看它樓落,寫盡幾代家族興衰的長河小說,於焉誕生。 如朱嘉漢自述:「《金月蓮》是我長期受到馬奎斯、福克納、魯西迪等小說家滋養的致敬。以小說書寫一個家族在時代中的浮沉,述說著他們如何愛與記憶,把搖搖欲墜船,重新繫在一起。」
深山 [图书] 豆瓣
作者: 吕新 中信出版集团 2024 - 8
《亚洲周刊》2024年十大小说
---------------------------------------------------------------
一个被群山环绕的村庄里有着无数的秘密和隐喻。戏班演员二灯在戏台上暴毙,五灯决心跟踪改嫁的二嫂,找出哥哥死亡的真相。少年耗子瘦得像根豆芽,总看见墓地里出现神秘女人;疯子爹一生气就朝家旁边的学校扔石头。“她”远嫁而来,矿工丈夫常年不在家,公公对婆婆说最近山里常有“狼”出没。 知识青年杜林从城市返乡,却不屑成为像父亲一样的村干部,他成日伏案写作,试图揭发这片土地上的荒唐与悲凉。
哪里的深山都没有门,如果在进山的地方有一扇上面生长着草木泥石的浑然一体的山门,关上后,整个山区就是一个寓言的世界,甚至本身就是一个寓言。
鸡鸣声中,人们虫子一样纷纷醒来。所有的人都被照亮了。
---
吕新,鲁迅文学奖得主、先锋派作家,暌违八年长篇小说力作。
吕新是值得尊敬的文学家。他总是启示我:是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还是做一个时间的征服者。——阿乙
满怀真诚与悲悯的精神还乡之作,以极尽酣畅又至为诗意的复调叙事,谱写苍凉大地上的生命交响。
哪里的深山都没有门,却无人真正离开,也无人应当归来。吕新将深山变成了一个隐喻,用文字重建了一个故乡。
小说是走出大山的人对故土的回望,是对真实的生活和岁月的揭示。通过几个少年的视角,书写深藏在晋北太行山壑里的生命群 像;跟随一次次生死无常的命运脉动,思索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乡土沉痂。
故鄉無用 [图书] 豆瓣
作者: 馬尼尼為 新經典文化 2024 - 5
首刷限量印簽版 馬尼尼為手繪+簽名
很多很多年後,當鄉愁終於可以正正當當的怒放,我手上剩下一撮難看的花芯。
我自己沒有故鄉,沒有這樣一個會特別想回去的地方,事實上我的童年並不在那個海邊。
我挪用的是我媽媽他們的故鄉,這也沒什稀奇的,我這一代人很多離開了就沒有回來過。
--馬尼尼為
馬尼尼為首部長篇,以虛實交錯手法寫上個世紀中移居馬來西亞的家族、寫賣咖啡養活一家十四口兒女的外公,寫生病高燒不事生產的阿姨、寫那些沒有發達、迷信、病怪、自殺的無用的同村人、寫女兒眼中勞苦一生單純良善的母親。
馬尼尼為以「無用」一詞形容自己的馬來西亞故鄉,她寫自己家族裡那些沒有學歷、艱苦謀生、病了瘋了甚至永無發達之日的人是無用之人,那片成長之地則成了無用之鄉。但她寫道:「但是這些東西已經在我體內生根發芽,只有我對這些人有興趣,對這些事有興趣。」為此,她用故事記得他們,用詩歌頌它。
★第24屆台北文學年金獲選作品
「小刀式的書寫,精準俐落,充滿張力。」
──第24屆台北文學年金評審主席 劉克襄 評語
關於故事:
馬尼尼為從一座廟的大火寫起,寫一群中國移民馬來西亞的人們,討海、種菜、開小店營生,包括「我阿公」和那一家十四個兄弟姊妹的命運,有到新加坡當護士的、有當小學老師的、有嫁給廟公的、有生不出孩子買小孩的,有高燒後腦子不靈光死了丈夫的阿嬌姨、有來到台灣念美術返鄉生子最後自殺的青學姊,當然還有帶來溫暖一輩子安靜守分的媽媽。故事裡這些移民,透過馬尼尼為的文字,眾生化身為一群「原始的存在」。時時面對無所不在的死亡、疾病與瘋狂。「無用」反倒是神賜福的平淡日常。
▌我的父母沒什麼好寫的
我外公他們在這裡落腳的時候,這裡是沒有廟的,也沒有大水溝。水清清澈澈,有點泥沙而已。從中國來的人很多,他們討海為生,種菜為輔。後來這裡開了三家咖啡店,我外公是其中一家。
那時發生的怪事很多,阿嬌姨在那怪力亂神的盛年出生。外公一家除了賣咖啡,還自己做包子、油條來賣,還要養豬、養雞、顧菜園、果樹。全家大人小孩都要投入生計的。
我三舅是這戶咖啡店人家唯一的知識份子,一家人把讀書機會都讓給了他。他到台灣唸了台大電機系,回去沒工作。運回了一大堆丟也不是不丟也不是的書,裝滿一個矮書櫃三層。他後來學腳底按摩,輾轉到新加坡醫院當清潔工。
▌不要責備她,那時候我已經知道我要寫她了。
當村人對生活的想望寄託在下一代讀書當醫生的夢想上,「阿嬌姨」因為呆,反而可以安然活在自己的時間裡:「在外人眼中阿嬌姨是街友是收破爛的。我知道她選擇的是一種外面的生活,她不在我們的時間裡的。我媽媽我四姨很常斥責阿嬌姨,不要責備她,那時候我已經知道我要寫她了。」
對誰都無害的阿嬌姨,也是個無用的人,但對馬尼尼為來說她是教會她寫作的人。「沒有人清楚她真正的學歷。她的存在她的事跡讓我想寫作。可她從來不知道我在寫作,不知道是她激發了我的寫作病。」
▌這種破爛命,到底是誰教她的。
「我媽媽」決定離婚,回老家租下路邊的店面,幫人裁縫做衣服,媽媽生病後,身邊的男人把照顧工作丟給傭人。
媽媽生養四個孩子,用手洗衣服洗了十多年,甚至洗到公婆家,孩子都長大了,丈夫決定買洗衣機,說因為他要洗內褲。
這樣的女子,是馬尼尼為的太陽,馬尼尼為寫她:「剩下一點點的牙膏,撿來的旅館牙膏,小小一條她都不放過。用她已經扭曲的手用力擠那牙膏,去擦亮冰箱、洗衣機。這種破爛命,到底是誰教她的。」
沒有媽媽的超市 [图书] 豆瓣
Crying in H Mart: A Memoir
8.4 (7 个评分) 作者: 蜜雪兒.桑娜 译者: 韓絜光 二十張出版 2022 - 6
★風靡全美的話題之作,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榜逾40週
★2021年歐巴馬年度最愛書籍
★Goodreads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回憶錄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時代》等各大媒體年度好書
★授權10國版權,改編電影即將開拍,作者親自撰寫劇本與配樂製作
---------------------------------------------------------------------------------
美國獨立樂團「日式早餐」主唱個人傳記
獻給母親的真情告白
「眼淚收好,等你媽死了再哭吧!」
這是我媽媽最常說的一句名言。
她的愛是一種殘酷的愛,是一種強韌的愛,
是一種比你早十步看出怎麼做對你最好的愛。
要說她有錯,她只錯在關心得太多……
---------------------------------------------------------------------------------
「媽媽不在以後,我去H Mart老是會哭。」
蜜雪兒・桑娜是獨立樂團主唱,在首爾出生、美國長大的她,幼時經常跟媽媽到韓國超市H Mart採買,也經常一邊聽媽媽暢談韓國生活的點滴,一邊吃著媽媽燒的韓國美食。
媽媽曾向她保證,二十五歲這一年,將是她人生最特別的一年。但沒想到,正是這一年,媽媽罹癌、人生戛然而止,她的人生跟著四分五裂。
在看似無盡的療傷之旅,某一天,桑娜來到熟悉的韓國超市。她看著架上的韓國小菜,就因為想起媽媽做的小菜滋味而忍不住掉淚;看著琳琅滿目的海苔品牌,卻想不起來自己從小到大吃的是哪一個牌子,不禁自問:
如果自己再也說不清身上繼承的韓國傳統,「那我還能算是個韓國人嗎?」
兒時的暑假,她在首爾的外婆家,看著外婆將削成片狀的梨遞給媽媽吃,自己則啃著梨心──完全是媽媽在家削水果給她吃的翻版。她那時從未想過,媽媽是在盡力彌補離家多年所錯失的時光,更沒想過媽媽與外婆的關係,將是她往後一生中母女感情的榜樣。
當媽媽首次造訪她在費城的住處,她不敢作聲,等著媽媽挑剔屋裡的骯髒不整。她想著自己過的「藝術家生活」,正是媽媽一直警告她別做的事。但媽媽一句批評也沒說,反而逕自走向廚房、忙進忙出,一心只想著在離開前,留給她一盅家鄉味。
媽媽罹癌後,她不顧一切回家陪伴媽媽。隨著止痛藥的藥效越來越強,媽媽說話總會不自覺切換回韓語,好似把韓語並不流利的她排除在外。她始終覺得自己的歸屬是別人說了算,而她隨時會被某個比她更有資格說話的人驅逐出去。
問題是,她是否永遠無法同屬於兩個世界?
* * *
在這個關於家庭、食物、臨終陪伴與自我追尋的故事中,桑娜卸下了歌手身分的光鮮亮麗。她懷著幽默和真情,述說作為韓美混血兒的成長經歷、母親對她特別且高度的期待、必然伴隨痛苦的青春期、離家追夢的掙扎,以及與韓國傳統漸行漸遠的迷惘。
和世上許多女兒一樣,桑娜曾希望成為和母親一樣的人,也曾希望成為和母親完全相反的人,經歷了離家、也經歷了嘗試返家的艱辛。慶幸的是,食物長期以來代替文字、成為母女間共同的語言,並且跨越雙方的文化壁壘,鑄造起堅實綿長的情感紐帶。
母親逝世之後,桑娜上網自學烹煮韓國料理。香濃溫暖的大醬湯、平淡卻開胃的松子粥、酸得恰到好處的泡菜……她從一道又一道菜色中發掘出每一段被她遺忘在心底的記憶,重新思索與母親共有的文化傳承。桑娜緩緩道出人生故事,她對自我的思索告訴我們,生命中的一切都是養分,而只有你自己,才能定義自己的模樣。
「關於我的一切,她全都瞭如指掌。我出生的時間,我未曾萌芽的夢想,我讀的第一本書。每一個性格的形成,每一個小病痛和每一個小成就。她一直細細觀察我,基於無人能比的興趣……所有沒被記錄下來的事,已隨她一起死去。現在,輪到我來了解自己了。」──蜜雪兒・桑娜
再回到這裡來 進城.回歸.預言 [图书] 博客來
作者: 黃敏華 P.PLUS 2024 - 7


  香港的故事是甚麼?一部已壞死的古舊電腦,如何譜出一個跨越九七回歸以至未來時空的香港故事?
 
  失蹤多年的母親留下一部無法啟動的手提電腦,長大後的女兒決定回到香港尋找當年母親與香港的種種,並企圖把電腦修好。逗留期間,女兒發現了住在「橋內」的香港人,誤闖進一個真實又離奇的世界。最後電腦被高手修復,密碼解封,打開的是一篇篇人工智能難以模仿的日記,是關於香港回歸前後的日記、關於屯門嶺南大學前世今生的日記、關於九十年代年輕人的青春日記,也同時是預示香港未來的日記。
 
  繼《一直到彩虹》、《金耳山奇遇記》後,「尋人系列」第三部曲——《再回到這裏來》。

海風酒店 [图书] 豆瓣
The Sea Breeze Club
作者: 吴明益 小寫創意 2023 - 6
我們到達的是曾經離開的,我們失去的就是我們想追求的。
追逐白狗的太魯閣族少年、不願被父親賣掉而逃家的漢人少女,各自從不同的村落進入了洞穴裡——他們並不知道,自己進入的是巨人的「內底」(lāi-tué)。
一隻遭捕獸夾鉗斷腳掌的食蟹獴,在命懸一線之際躲到了巨人的眼睫毛底下而逐漸痊癒。倖存的三隻腳食蟹獴,穿梭在巨人與部落之時,發現了一些祕密。
位於島嶼東部群山之中的克尼布(Knibu),也叫海豐村,在這個原住民與漢人、祖靈及上帝各自在不同時間移棲至此的小村落,一個女子牽著稚齡的女兒,站在「海風卡拉OK」的門口;而在村落的另一頭山腰,預備把山鑿出豎井,開採水泥的機具已經架好。
在這個兩大板塊、神話與人間、誕生與消亡交界的縱谷村落,因為命運而聚集於此的眾人一隻眼看著山,一隻眼看著海——他們的決定會是什麼呢?
吳明益說:「這本小說不是用歷史現場構築的,當然,它的建材如此真實,並非全屬夢境。只是我刻意讓它和現實保持距離,希望讀者享受到小說裡的敘事時空,然後形成自己的想法。」小說的情節、人物、場景或許和真實對應,或許如夢似幻,讓人無法按圖索驥;故事的旅程並不是春夏秋冬,也可能處於不是春天不是夏天不是秋天不是冬天的季節裡。每個人、每件事,每座山,每條溪流與建築,都是一個節點,一個可以摺疊的箭頭,帶著小說中的人,與身為讀者的我們,通往未來與未知的洞穴出口。
時隔七年,繼《單車失竊記》後,吳明益為讀者帶來這本長篇小說,當你打開書頁之時,或許對作者而言,也是一個新季節的開始。
寫托邦與消失咒 [图书] 豆瓣
作者: 潘國靈 聯經 2016 - 7
《寫托邦與消失咒》有三個人物、兩段情感故事,作家遊幽為了創作關於「消失」的小說而自行失蹤,他的愛人悠悠四處尋找,為了進入他的創作生命而來到了「寫作療養院」,療養院的看守人余心一邊帶領悠悠遊逛不同的房間和角落,一邊勾畫處身的城市景觀,共同砌出一座沙城的社會鏡像與歷史命運,即「香港」!
悠悠被情人丟棄,失魂落魄地來到療養院,想找回男子遊幽,而遇到了解救者余心。為尋回這消失了的作家,余心引導悠悠,寫下遊幽莫名出走的過程,以便了解事故的真相。追求安樂窩、世俗幸福的女子,無法理解在寫托邦療養院沉潛寫作的男子。只有同樣進入寫作世界的女子,才能明白作家的魂去了哪裡。
小說穿梭於雙重世界間,沙城與寫托邦,此處與他方。以沙城的示範屋苑「華麗安居」為序,進入寫托邦的世界。一個作家驀地消失,女子悠悠追逐其作家情人遊幽於密室中,密室成了一所「招魂屋」。悠悠在寫,恍如尋覓也是與影子共舞,亦像把消失的對象埋葬,將之轉化為幽靈。消失的地方不在沙城現場,而把悠悠引至「寫托邦」國度 ── 心靈鏡像投射或處於沙城內核縫隙的隱蔽處。在寫托邦,悠悠遇上看守人/文字巫師余心,在其召喚下一支流放的寫作族群展現眼前,「夜寫者」、「孤讀者」、「築居師」、「回頭者」、「失焦者」、「巫寫會」、「沉降者」等逐一登場,其中的空間幻景──「寫作療養院」、「回頭橋」、「刻寫板屋」、「消失角色收容所」、「修道院迴廊」等不斷變換。消失的遊幽也許在其中,又或者,他不過是她寫作時捲吐的香菸。
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上) [图书] 豆瓣
作者: 董啟章 麥田出版公司 2010 - 7
從《天工開物》到新作《學習年代》
作為長篇小說計畫「自然史三部曲《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篇)」,
董啟章,半世紀以來的香港文學奇才,
以文字創造多重聲部樂章,變奏出豐富的小說宇宙,
像正在演出的一齣戲,角色輪流上場,
小說家冷眼觀看,以敏銳深情之眼,試圖透視人類生命的全景。
※  ※  ※
那年七月,我是從「後門」進入西貢的。
我認識了中,一個有著男性生理特徵的女性,開始了所有故事。
香港東部的海邊小鎮西貢,在區內發生一場規模不大的反重建抗爭。最後抗爭者面對失敗,看來就像一場無中生有的風波,當中卻牽涉到廣泛而重大的議題,例如發展和保育、物質與精神、學習與實踐、說話與行動等。
這是一部關於知識的小說
以小說作為一種開發或者探討知識的敘述
從劇場到大江健三郎,從談書會到薩拉馬戈
在形形色色的男性女性、變性人、雙性人,同性戀、雙性戀的小說對話中,
董啟章創造了21世紀華文小說書寫境界新風貌。
夜深人靜的小說家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定國 INK印刻文學 2021 - 11
橫跨十八年 七大名家嚴選評介 第一本台灣年度書中書
盡收絕版作 最新作 得獎作 完整呈現耐人尋味的王定國小說
這本書裡有我不斷重複的人類情感、愛的品格、底層生命的暗光,以及身為寫作者該當涵養的救贖欲望。當然,也許你真的以為我在重複,其實我在超越,我守在傳統巷口,正在前往已經無法到達的地方。──王定國
本書編輯旨趣,不再沿襲一般選集傳統,也不受作家自選其作所規範,而以曾經選入年度小說之作為本,從而得出九篇代表作,時間橫跨十八年,在在凸顯此書的客觀超然,並藉以指引閱讀王定國小說之最新捷徑。
〈櫻花〉與〈苦花〉發表於二○○四年前後,收錄於《沙戲》,由於該書已絕版,遂以重現其身影為本書出版緣起。|〈那麼熱,那麼冷〉歷十年後登場,並以同名書出版問世,從此奠定小說家的獨特風格與魅力。
〈妖精〉為近年來廣受轉載之作,已改編為電視劇和即將上映的電影、舞台劇。| 〈斷層〉敘述某青年於大地震後憑藉一隻瘸腿,遊走於天上人間之哀樂界線,與當年的〈妖精〉並列為年度小說。
〈訪友未遇〉猶見自然主義的輕簡敘事,經作家阮慶岳推崇為宏觀大氣且又身姿謙遜,並獲頒九歌年度小說獎。|〈生之半途〉以更平靜的語意敘寫一對相隔兩地的夫妻,在即將碰面的一刻見出深邃之愛與救贖。|〈噎告〉則以雙線連續情節,驚悚呈現人間真愛之難,宛如隻身跋涉萬重山。
〈厭世半小時〉作為本書壓軸有其深厚意義,時值小說家多重眼疾併發,前後兩次手術期間,以其裸視0.3的飄渺弱光見證每日三行的苦行,且就該篇小說結尾所言,莫不暗喻其人其事自我毀滅般的書寫意志,足堪識者一嘆。
王定國年度小說代表作
阮慶岳、紀大偉、林秀玲、張亦絢、張惠菁、陳雨航、賴香吟 七大名家嚴選評介
躁動年代最深情的救贖,為你留住一路凝視過來的美好
谁在敲门 [图书] 豆瓣
作者: 罗伟章 2021 - 4
这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河小说。
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是,在人生的某个关卡,会遭遇父母亲的离世。至亲的离世往往带来不可跨越的悲伤。
小说以“父亲的病”为导火索,采用定向爆破的叙事方式,将子女们的内心世界逐一炸裂,从得知父亲住院时的张皇失措,到病房陪护时的手忙脚乱,从选择放弃治疗时的迫不得已,到直面父亲去世时的追悔莫及,各种复杂微妙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兄弟姐妹间相同的悲痛和不同的难处,凝练成对生死、道德、人性的感慨与叩问。
继《饥饿百年》写尽“父亲”身为农民卑微坎坷、坚韧不屈的前半生后,《谁在敲门》以“父亲”的退场为切入点,“父亲”的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子孙辈悉数登场成为新时代的主角。大时代的洗礼悄然改变着每一个农民子弟,在道德与欲望之间如何坚守与自持?每个人在时代下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将指证他们不一样的命运。
廢墟的故事 [图书] 豆瓣
作者: 鄧觀傑 / Teng Kuan Kiat 雙囍出版 2021 - 6
「怪物,寫作機器,廢墟」
一位萬撓青年從文化的邊陲逃到頂樓加蓋的房間裡
以新學會的母語敘述漂流的故事,
將盤根錯節的時間與人物繁衍滋生的語言與文字,
填滿廢墟裡不斷開裂的縫隙。
是廢墟的故事,是故事的廢墟。
「母親既然硬生生地將我放棄,那我就再也不需要她和她的語言。
我會找到新的語言,像父親一樣脫離家庭而生活。」
──〈魔眼:林語堂的打字機I〉
國家,民族,地域,家庭與個人,在第一本小說集裡,鄧觀傑試圖為這些問題提出階段性的解答,作為青年時期的終結。「童年,是作家的提款機」鄧觀傑的這台ATM似乎沒有提款的上限,源源不絕的情節漫布在每則短篇裡。
有宏偉敘事巨大的遊樂園器具如何從歐洲一路輾轉到南洋成為小孩的最愛(大人的生財);
有在山坡樹立巨幅海報上的Godzilla等待小獸出生雙瞳射出紅色火焰將小鎮攪得翻天覆地;
有璀璨歷史斷片中短暫來到馬來亞的林語堂和他在雷明頓辦公室裡短路的中文打字機;
有外祖父抽了中國公司生產台灣限定販售的阿里山香菸後徐徐噴出光怪陸離的巴黎軼事;
有從洞裡爬出的母親帶著孩子迷失在曾經工作接近國家核心的吉隆坡街區裡;
有見了老同學小說家拒絕分享故事深怕被改寫曝光卻不禁再次想起高中教室裡的永恆禁忌。
文字,語言,敘事,這幾項構成小說的元素是鄧觀傑在《廢墟的故事》裡,持續探索的主題,隱藏在精采的故事背後。那位不辭艱辛從廢墟奔出報信給我們的人,身手勢必是矯健的。
【本書特色】
●對於小說本質的提問
閱讀小說,創作小說,究竟能否排解人生的憂愁,帶來新生的動力與契機?在敘事的形式與管道日漸多元的當下,一個說故事的人,要如何具備「矯健的身手」吸引你的好奇與興趣?「太監的下面,然後呢?」、「然後就沒有了。」
●地景書寫的再嘗試
《廢墟的故事》以八篇短篇小說組成,地景從馬來西亞首都西北的小鎮漂洋過海來到台北的邊陲地帶頂樓加蓋公寓。從異文化的邊陲到異國城市的邊陲,語言、文化的差異讓敘事者重新學習,學習如何透過敘事重新站立在世界的中央。
●馬華文學的新詮釋
《廢墟的故事》是一本最新的馬華文學作品,它的新來自於作者以及素材的詮釋。在華語文學不被國家認可時,馬華作家們持續創作試圖解決身分,認同,與地域問題。嚴格上說來,年輕世代的寫作者,「更加努力地悲傷」。
【推薦人】
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黃錦樹推薦序
言叔夏,高翊峰,連明偉,張惠菁,張亦絢,陳雨航,陳柏言,陳又津等名家推薦。
善女良男 [图书] 豆瓣
作者: 石芳瑜 時報文化 2017 - 11
九○年代繁華盛世的泡沫幻影
男女之間時代堆疊的漂流情慾
走過台灣社會的興衰起落政權更迭,
在角落的陳蕊兀自開出自己的一朵花來。
這是陳蕊和台灣的故事
也是屬於你我的記憶。
▌起源於記憶,難免涉及自己及別人。
我一路虛虛實實地寫,有時極真、有時全面虛構,多數時間模糊了界線。
以情感生活為小說血肉,拉一條時間軸,以現實事件為骨,主要是為了記錄時代。
────石芳瑜
得過文學獎、開了一家「永樂座」書店的石芳瑜,於中年開始認真寫作。是為了記錄、為了不要忘卻,也是為了幫助自己爬梳過往,思考未來。
她走訪朋友,採集時光片段,以現實事件為骨、情感生活為血肉,讓人物交織於時代之中:自一九七○年延伸至二○一○年,縱深長達四十年;空間則大幅橫越台灣、美國與中國各地。以女性身體、愛情、婚姻、職場為主軸,穿插金錢遊戲、黑道、政治、傳媒、市民生活、流行文化,形成一幅生鮮躍動的時代寫真。敘事結構既有長篇小說的連續性,亦可作為分別的故事單元來閱讀。
《善女良男》緊緊貼合時代脈絡,既有你我的共同記憶,也深刻凝視人性深處,是令所有人都能共感共振的小說新嘗試。
可口的饥饿 [图书] 豆瓣
作者: 海凡 有人出版社 2017 - 1
他挖掘马共丛林里丰富的藏粮,写出文学书页间一直饿着的马共。
十三年征战,十一篇小说。苍郁雨林犹在,里头行色匆匆的角色一一犹在;一些人看见,一些人忽略,一些人遗忘。
潘婉明:他的小说充斥行军术语、游击行话、俗谚和方言,也反映部队的日常与规范,如在深山移动、在雨林求生、饥饿的危机、觅食的技能、出发的荣誉、工作的需要等等。
这些作品不乏枪林弹雨的生死瞬间,但更核心的却是生活和日常。种芭、狩猎、过河、割山、布雷、藏粮、出发、接头、扎营、放哨等等,既是行军所需,也是战士以生命为代价的日常生活。
黎紫书:海凡之于马共文学,无异于游击队留在山中的藏粮,埋于地下十数二十年不坏。对于马新文学而言,马共藏粮丰富,却唯有那些参与了藏粮行动的“昨日之人”才知道该从何刨掘。
海凡正是那样一个昨日之人,他不仅知道藏粮的地点,也许我们可以悲凉地说,他极有可能是马共队伍中硕果仅存的,唯一持有工具,有能力去挖掘的人!
迷冬 [图书] 豆瓣
作者: 胡发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
封面由以文革系列作品《遗忘》闻世的艺术家田太权设计,很有视觉冲击力,也有与小说相关联的元素。书名由魏晋文化史专家、书法家、中美台三地教授唐翼明先生题写。在此一并致谢。前些天在接受采访时我说了,这本书,力图撕破多年以来,有关当局给文革蒙上的层层帷幕。我希望能被更多的青少年能看到,要像西方一代代青少年了解二战背景和法西斯起源一样,了解文革,避免文革重起,也认清那些随时甚至已经将我们再次拽入万劫不复之地的人。
——胡发云
创建日期: 2024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