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人口史”
全部 | 书籍 (27)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无缘社会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無縁社会
8.1 (18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高培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3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城市里的陌生人 [图书] 豆瓣
Strangers in the City
9.4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张鹂 译者: 袁长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 1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本书所展示的,是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通过展现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作者展现了后毛时代(post-Mao era)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本书挑战了“市场胜利、国家撤退”的简化论,强调要从更为复杂的日常实践和持续的变迁当中去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Documenting the Reproductive Revolution in China, 1978-1991
9.6 (5 个评分) 作者: 陈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5 其它标题: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
《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内容简介: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中国生育政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从“晚稀少”到“一胎化”,再到“独女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急剧变化,这是怎样的演变历程,又付出了怎样代价?《中国生育革命纪实(1978-1991)》对“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现行生育政策的演变、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并侧重就上个世纪80年代生育政策演变轨迹进行概要描述,并对这一政策实施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未来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行阐述。
唯一的希望 [图书] 豆瓣
Only 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s One-Child Policy
6.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冯文 译者: 常姝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9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经典民族志作品。作者于1997—2002年间在中国大连进行了共计27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收集统计数据、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大连市独生子女及其家庭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对何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力量造就了独生子女一代及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体验,以及独生子女身份对于青少年的主体性、渴盼、体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和深刻有趣的探讨。该书曾获2005年美国东亚人类学学会授予的许烺光图书奖。
Sold People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hanna S. Ransmei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3
A robust trade in human lives thrived throughout North China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Whether to acquire servants, slaves, concubines, or children—or dispose of unwanted household members—families at all levels of society addressed various domestic needs by participating in this market. Sold People brings into focus the complicit dynamic of human trafficking, including the social and legal networks that sustained it. Johanna Ransmeier reveal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family not only influenced but encouraged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men, women, and children.
For centuries, human trafficking had an ambiguous status in Chinese society. Prohibited in principle during the Qing period, it was nevertheless widely accepted as part of family life, despite the frequent involvement of criminals. In 1910, Qing reformers, hoping to usher China into the community of modern nations, officially abolished the trade. But police and other judicial officials found the new law extremely difficult to enforc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reated a breeding ground for continued commerce in people. The Republican government that came to power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similarly struggled to root out the entrenched practice.
Ransmeier draws from untapped archival sources to recreate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human trafficking in turn-of-the-century North China. Not always a measure of last resort reserved for times of extreme hardship, the sale of people was a commonplace transaction that built and restructured families as often as it broke them apart.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6.8 (5 个评分) 作者: 韩起澜 译者: 卢明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8 其它标题: 苏北人在上海, 1850-1980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以苏北人作为个案研究,探讨了原籍是如何逐渐成为汉族中界定族群身份的依据的,解释了籍贯怎样构筑社会等级和社会对立,揭示了中国城市居民面临的这一方面的问题。
Just One Child [图书]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Susan Greenhalg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 2
China's one-child rule is unassailably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social policies of all time. In the first book of its kind, Susan Greenhalgh draws on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into China's population politics to explain how the leaders of a nation of one billion decided to limit all couples to one child. Focusing on the historic period 1978-80, when China was just reentering the global capitalist system after decades of self-imposed isolation, Greenhalgh documents the extraordinary manner in which a handful of leading aerospace engineers hijacked the population policymaking process and formulated a strategy that treated people like missiles. Just One Child situates these science- and policymaking practices in their broader contexts--the scientization and statisticalization of sociopolitical life--and provides the most detailed and incisive account yet of the origins of the one-child policy.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图书] 豆瓣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作者: 何炳棣 译者: 葛剑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11
中国明清以来6个世纪人口的发展一直是从事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的学者及思考中国人口与历史、中央地方政权体制运作、人口与土地诸问题的读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何炳棣先生关于上述问题的精彩论术无疑使本书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在何氏之前,从未有一位学者通过追溯人口术语的制度内涵的演变来现解分析已有的人口数据,并对移民、地区经济开发。农作物改善、赋税制度、土地使用权、自然灾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做出透彻细致的分析。该书在学术研究上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庸置颖的,而其中对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视解仍可启发当代人对中国发展的思考。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枕底无花梦不香 [图书] 豆瓣
Island: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1940
作者: [美]麦礼谦 / 林小琴 译者: 荣立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6
·“美国图书奖”获奖作品
·列入“美国经典文学书目”
·诗歌收入美国高校用书《美国文学选集》
·早期华裔文学样本与奠基,华裔文学研究必读书
·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学价值于一体
·纪念那些拥有着飞蛾扑火的勇气、承受过无尽绝望与牺牲的华人移民先辈们
150首动人诗歌 + 90张珍贵照片 + 19位亲历者口述历史,真实还原华人移民的艰辛美国梦,美国图书奖获奖作品
[内容简介]
20世纪早期,绝大多数前往美国的中国移民被拘禁在旧金山湾的天使岛上,在那里接受严格的体检和无数次的盘问。由于受到《排华法案》的影响,他们被拘留的时间往往很长,不知何时才能顺利踏上近在咫尺的美国大陆。拘留者们把内心的愤怒、挫败、煎熬、孤独、思乡、希望以及绝望化为一首首诗歌,并把它们刻在拘留所的墙壁之上。这些饱含复杂情感的诗歌,作为非常珍贵的一手资料,真实还原了那段心酸的历史。
本书合天使岛题壁诗歌与亲历者口述历史访谈于一集,不仅对于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考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正确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口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葛剑雄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1
32开平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规划重点图书、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这部皇皇6大卷400万字的人口史巨著,是中国人口史研究无愧于泱泱大国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史学界近年以来zui令人注目的成果之一。
主编葛剑雄在第1卷里以20余万字的《导论》,对中国人口史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总体看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导论》不仅是一部闳通的中国人口史概论,也是中国历史人口学的奠基之作。
各卷作者都分别以最后一章作为本卷的结论,读者能从这些结论章瞥见作者的宏观视野与开阔思路。
本书兼及人口结构、婚姻、家庭、生育、人口素质和影响人口变化、分布、迁移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因素,近代部分还运用人口统计学方法进行微观研究。
市面稀有的经典!“中国文库”第二辑之《中国人口史》全6卷,我国人口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由著名历史地理研究专家葛剑雄教授主编并撰写导论、先秦至南北朝卷,冻国栋、吴松弟、曹树基、侯杨方分别撰写从隋唐五代至1953年的其余5卷,全书300余万字,重点探究了各个时期的人口调查制度、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分布、人口与社会和历史的关系等方面,为专业研究人员和愿意深入了解中国人口史的读者提供一部详细、全面而系统的专著。定价196元!
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规划重点图书、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由著名历史地理研究专家葛剑雄教授主编的《中国人口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试图为专业研究人员和愿意深入了解中国人口史的读者提供一种尽可能详细、全面而系统的专著。全书300余万字,分为六卷,分别为: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葛剑雄著),隋唐五代时期(冻国栋著),辽宋金元时期(吴松弟著),明时期(曹树基著),清时期(曹树基著),1910-1953年(侯杨方著)。各卷独立成书,全书的体例基本统一,内容力求详尽。人口调查制度、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分布、人口与社会和历史的关系等方面,是本书的重点所在;在可能条件下兼及人口结构、婚姻、家庭、生育、人口素质和影响人口变化、分布、迁移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因素;近代部分还运用人口统计学方法进行微观研究。各卷的结论体现了作者的理论思考。本书充分吸收前人成果,加上大多数作者一二十年的研究积累和数年辛勤撰写,希望能成为各自领域的最佳成果。
《中国人口史(第一卷) 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本卷导论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论述了“人口”一词的来历和现代“人口”定义、人口史学科定义,以及人口史与相关学科(如人口学、历史人口学、社会史、经济史、历史地理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中国人口史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明确了中国人口史的基本内容应为: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再生产过程、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以及人口理论、思想和政策。并据作者的研究体会,归纳了研究中国人口史的基本方法(如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学的方法),同时提示研究所用的基本资料及其价值的优劣利弊。结合全书内容,探讨了研究中国人口史的意义,还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周期和周期性、20世纪开始的人口转变、是否存在人口爆炸、中国人口发展变迁的决定性因素、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人口与中国疆域及外部世界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是该时期的人口通史。依据目前可考的史料,参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述了该时期人口调查制度的形成和演变,通过不同的方法与途径,推算或估计了各个阶段的人口数量,分析了不同阶段的人口数量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并讨论了汉代的户均人口分布问题。
限于史料和数据的缺损,对多数人口现象还难以作量化分析,不少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隋唐五代时期》
本卷依据传世文献和敦煌吐鲁番文书及墓志资料,详细地讨论了隋唐三代时期的户口统计与籍帐制度、著籍户口的变化过程与各主要时段户口变动的特点、人口的分布和不同人户的迁移背景,以及人口的家庭规模结构和城乡结构、职业结构等问题,并对隋唐三代人口现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
在学术界已有较多讨论和尚有疑义的相关问题上,本卷提出了补充意见或作出了新的解释。还努力关注以往学者较少涉及的人口问题,如对于中晚唐时期的人口发展,著籍户口与实际户之间的重大差异,隋唐时期的人口峰值,南北方人口发展的地域差异,中古人口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的基本趋向,各区域人口分布的具体状况,人口结构的主要层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为进行比较研究,本卷中追溯了汉晋时期的一些人口现象。
作者冻国栋,1957年生,原籍河南舞阳。 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执教于武汉人学历史系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兼任唐长孺教授学术助手,199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3年晋升教授,1995年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为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优秀人”培养计划入选者。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人文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历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等。
主要从事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研究,侧重于研究魏晋隋唐时期的典章制度、经济与社会变、人口问题和敦煌吐鲁番经济社会资料等。著有《唐代人口问题研究》、《唐代的商品经济与经营管理》、《中国俸禄制度》(合著)、《全唐文职官丛考》(合著)、《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合著)等;译著有《奴隶制与农奴制的理论》(合译)等;发表《麴氏高昌役制研究》、《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唐代前期的工匠》、《旅顺博物馆藏(馆建中五年孔目司帖)管见》、《隋唐时期的人口政策与家族法》、《六朝至唐吴郡大姓的演变》等学术论文50余篇。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
本卷依据史书、会要、文集、笔记及地方志,对辽、宋、金、元各朝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和能收集到的平部户口数据,进行了详细考证。不仅获得有关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的比较面的认识,而已整理出自北宋初期至南宋后期的6个标准时点的全国和分区域户口数据系列,并大体恢复了金、元的全国和分区域户口数据。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辽、宋、全、元以及西夏的人口发展过程,包括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并将研究的主要范围分成16个区域,详尽地探讨了各区域人口的发展过程和相关因素,及其内部的人口公布状况。此外,对当时的城镇人口、各朝人口变动的内在规律也作了一定的探讨。
本卷就辽、宋、金、元时期的户口查统统计制度发表了一些新的见解,对原有的观点作出了较大的修正。有关户口数据均经过认真考证和鉴别,有助于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考虑到影响人口变动的社会和自然的多种因素,本卷克服以往断代研究的局限,以自然区域为单位进行长时段研究。
作者吴松弟,1954年生,浙江泰顺县人。1982年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1986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工作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92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大阪大学(1996年)、牛津大学(1998--1999年)和哈佛大学(1999年)客座研究员。
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移民史、人口史和历史经济地理。著有《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以及《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著)等著作,并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历史地理〉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
本卷依据《明实录》、《明史》等官修史书 和明人文集、笔记、地方志及档案资料,深入地讨论了明代户口调查与户籍管理制度、内地各省分府人口数量、边疆地区汉族及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城市人口与其他人口结构、明末人口锐减 等关于明代人口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对影响明代人口变动的内在规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探讨。
本卷的研究,综合运用了历史学、人口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既注重人口制度的定性分析,也注重人口数据的定量分析。在厘定明代户口调查与户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户口资料的考订,尽可能复原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分府分地区人口数据及崇祯三年(1630年)全国分省人口数据,并对明初及明末城市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作出估测通过对区域人口数据的研究,求得不同地区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大致复原不同时期各地区的人口数量,获得对明代人口历史较完整的认识。
作者曹树基,1956年4月生,江西南昌人。1982年获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1984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学硕士,1989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1984一198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工作,1989—1996年在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工作,1996年9月进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1993年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UCLA)历史系客座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国农业史、中国人口史及中国传染病流行史的研究,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和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历史地理》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及《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民国时期》等专著。
《中国人口史(第五卷) 清时期》
本卷依据《清实录》、《清史稿》、《清朝文献通考》、嘉庆《大清一统志》等官修史书和清人文集、笔记、地方志及档案资料,深入地讨论了清代的户口制度、各省分府人口数量、边疆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城市人口数量,以及战争、瘟疫、灾荒对人口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并对清代人口变动的内在规律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
本卷的研究,综合运用了历史学、人口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注重人口制度的定性分析,更注重人口数据的定量分析。通过对大量户口资料的考订,全面复原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咸丰元年(1851年)、光绪六年(1880年)、宣统二年(l910年)各省分府人口数据,并与1953年相同政区中的人口数量进行比较。
本卷对太平天国战争、西部回民战争及光绪初年北方大旱灾所造成的各地人口损失,作出了尽可能详细的论述;对乾隆年间及光绪十九年(1893年)城市人口的数量,作出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估计,有助于人们获得对清代人口历史的新认识。
本卷作者亦为同上一卷。
《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
本卷收集1910-1953年期间大量的中国人口数据,并根据其来源及人口普查、登记和调查的制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判别。在此基础上,主要运用人口统计学的方法,对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各项主要指标,包括人口数量、年龄、性别、婚姻、家庭、生育、死亡,人口分布、迁移、职业、素质和生活水平,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尽可能完整的研究。同时,对海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作出了评论。
本卷中第一次提出中国人口模式的转变发生于20世纪上半期。随着现代公共卫生与医疗技术、现代交通工具由西方引人中国,并逐渐从城市向乡村、从沿海向内陆的普及和传播,
中国发生了流行病转变与人口转变,即死亡率渐趋下降,从此开始摆脱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人口模式。这一转变,成为中国人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的直接和主要的原因。
人类的四分之一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中清 / 王丰 译者: 姚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3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人口学的发展异常迅猛,但由于中国人口问题的紧迫性,使人们多集中于当前人口问题的探讨,而往往缺乏历史的纵深考察。本书正是力图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索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就此对马尔萨斯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定论”提出了挑战。论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Ethnic America [图书] 豆瓣
作者: Thomas Sowell Basic Books 1981 - 2
A distinguished economist traces the history of nine American ethnic groups--the Irish, the Germans, the Jews, the Italians, the Chinese, the Japanese, the Blacks, the Puerto Ricans, and the Mexicans--in order to explain their varied experiences in adapting to American society.
近代中国的乡谊与政治 [图书] 豆瓣
作者: 唐仕春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4
乡谊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因素,本书紧扣近代会馆等同乡群体转型成为公共团体的时代脉搏,探讨了影响乡谊流动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乡谊流动的拓展与分化。以明清同乡京官印结为切入点观察了京师政治制度运作与出仕者社会生活,通过会馆禀请和衙门给示晓谕讨论了乡谊流动与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的构建,会馆管理制度的演进亦可见乡谊流动与政治的互动。既协作又冲突的多重面相展示了政治对乡谊流动的包容与限制。本书凸显了观念史与社会史的结合,亦在社会史与政治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史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梁中堂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4 - 9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计划生育制度的理论、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著作。
作者分专题探讨了中国计划生育60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重大事件和主要阶段的历史问题,不仅界定了节制生育与计划生育等一些重要范畴的科学含义,还揭示了几十年来因为制度不透明而笼罩在这一问题上的一系列谜团。譬如,人们一直说“一胎化”是邓小平和陈云提出来的,作者则证明它是以陈慕华为首的计划生育部门在1979年实际推行;1980年党中央致党团员的《公开信》是刚刚担任总书记的胡耀邦的一个临时性安排,是由“一胎化”走向现行的生育政策的一个过渡、拐点和转向路标;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以“女儿户”为核心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一胎化”政策的妥协和纠正等等。
中国移民史(第1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葛剑雄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 - 7
《中国移民史(第1卷)(精)》是目前国内外最完整、系统的中国移民史,论述了自先秦时代至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对其中主要的移民运动,一般都说明其起因、迁移对象、迁移时间、迁入地、迁出地、迁移路线及方向、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并尽可能作定量分析,总结其规律。全书约260万字,共分6卷:第一卷为全书导论和大事年表。导论界定移民的定义和全书的研究范围,确定中国移民史的分期、移民的类型和特点,阐述研究中国移民史的意义,并介绍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大事年表则列出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949年间可考的主要移民及有关大事。第二卷至第六卷分别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金元时期、明时期、清和民国时期的断代论述,均列有大量统计表格和地图。各卷的后记对相关的学术史和作者的研究方法作简要的说明。各卷按统一的体例撰写,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中国移民史(第1卷)(精)》可供历史、人口、地理、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地方史等学科的专业人员,政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教材。第一卷可作移民史概论教材和工具书。
本卷为全书导论和大事年表。导论分别界定《中国移民史(第1卷)(精)》所用移民的定义和涉及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划分中国移民史的阶段,归纳出历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从移民对中国历史重大贡献的角度阐述研究中国移民史的意义,介绍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这是对移民史理论和方法论的总结,可作为中国移民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作为移民史概论的教材。大事年表列出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949年间可考的主要移民及有关大事,既可查对全书的内容,也可单独用作工具书。
压力下的生活 [图书] 豆瓣
作者: [瑞典]托米·本特森 / [美]康文林 译者: 李霞 / 李恭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是一部具有高度原创性的论文集,书中首次系统地分析了18-19世纪欧洲和亚洲的人口行为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运用事件历史分析法,考察了当时的比利时、意大利、瑞典、中国和日本100多个乡村社区中10万余个生活史实,分析其在经济和社会压力下的人口反应。从而挑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马尔萨斯人口观,证明了人口行为具有空间差异,而且取决于人类的意志,尤其是社会结构和文化实践,这就把历史人口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我国人口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胡阿祥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 9
侨州郡县是很特殊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我在《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即出)里说到,行政区划的必要条件是有一定的地域范围,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存在一个行政机构;而充分条件是这个行政区划一般都处于一定的层级之中,有相对明确的边界,有一个行政中心,有时有等第之别,也有立法机构。但侨州郡县却连上述必要条件亦不能满足,所以十年前我写《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时,将其称为虚幻的政区。但我自己对这些虚幻政区的具体变迁并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所举实例皆取自于胡阿祥的有关论述。
南宋人口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吴松弟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是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纂写的“南宋史研究丛书”中的一种。南宋是我国人口重心、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著者以南宋行政区域--路为单位,适当考虑各大自然区域的地理、历史等情况,考察研究了我国南宋政权(1127~1279)范围内的人口调查统计制度、人口数量和各时期各区域的人口发展过程。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