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后殖民”
全部 | 书籍 (72) | 影视 (3)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东方学 [图书] 豆瓣
Orientalism
8.0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王宇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东方学》这本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
《东方学》以对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描写为开端,这场战争结束于1990年,但是暴力与丑恶的人类流血事件却延续至今。我们经受了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失败。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难,在那里,以色列使用F-16战机与阿帕奇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例行集体惩罚行动。自杀性炸弹袭击现象充分显现出了它所具有的可怕破坏性,这当然没有什么比“九·一一”事件及其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更骇人听闻、更具有末日预言的昭示意义了。正当我写作本文时,美英对伊拉克非法的和未经授权的入侵和占领正在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匪夷所思的物质掠夺、政治动荡和变本加厉的侵略。这都被认为是那个被称作文明冲突的一部分,无休无止、无法平息、不可救药。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东方学 [图书] 豆瓣
Orientalism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W. 萨义德 译者: 王宇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9
《东方学》这本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东方学》以对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描写为开端,这场战争结束于1990年,但是暴力与丑恶的人类流血事件却延续至今。我们经受了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失败。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难,在那里,以色列使用F-16战机与阿帕奇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例行集体惩罚行动。自杀性炸弹袭击现象充分显现出了它所具有的可怕的破坏性,这当然没有什么比“9•11”事件及其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更骇人听闻、更具有末日预言的昭示意义了。正当我写作本文时,美英对伊拉克非法的和未经授权的入侵和占领正在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匪夷所思的物质掠夺、政治动荡和变本加厉的侵略。这都被认为是那个被称作文明冲突的一部分,它无休无止、无法平息、不可救药。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引自2003年版序言
游牧者的抉择 [图书] 豆瓣
9.4 (19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6
☆许倬云、王铭铭、罗丰、荣新江等倾情推荐 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蒙古高原的匈奴| 高原河谷的西羌| 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
☆探察三大游牧社会及其与汉帝国的互动 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 考取径,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所学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进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
游牧者们看似“自由”的抉择,乃是在一种生存境况下“不得已”的生存选择。族群的发展并不能以高低为论,而是一种基于环境、内部社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王明珂教授通过精细的史料梳理与辩证论述,希望以此形成对族群历史关系的新认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名家评论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道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荣新江
尽管历史事件,或者所谓“史实”并非不重要,但这本书中的“反思性研究”,却无意针对“历史事件的重建与其因果关系的安排”本身,而是要将一系列相关历史事件之由以展开的根源,追溯到中原王朝的资源边界与游牧各人群的不同人类经济生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诸方面。正由于这样高远的立意,本书才会写得新见迭出,引人入胜。
——姚大力
暴力 [图书] 豆瓣
Violence: Six Sideways Reflections
8.9 (15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 Slavoj Žižek 译者: 唐健 / 张嘉荣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 11
我们所能眼见的物理暴力往往是某种系统暴力的产物。这种系统暴力维持着我们身处其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为此,人们看待暴力的方式本身就是被系统所塑造的。齐泽克诊断了人们认知并扭曲暴力现象的各种形式,试图颠覆自由资本主义-基督教意识形态主宰的那种认识暴力的图像,并以“神的暴力”超越主观暴力和系统暴力的合谋。齐泽克以一部小说的故事和一句带有智者风格的话结束了他对暴力的反思:在某个民主国家的选举中,70%的投票是弃权票;重新投票后更糟,有80%的票弃权。政府认定有反政府的阴谋,因此开始秘密逮捕和审讯,却一无所获。这导致政府将应对手段不断升级,直至宣布首都进入紧急状态、炮制阴谋……最终政府自己制造出恐怖分子。然而,首都却一直继续近乎正常地运作,民众以无法理解的和谐和非暴力的抵抗阻挡了政府每一波攻击。因此,“有时,什么都不做就是最暴力的行动。”
全球化时代 [图书] 豆瓣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narchists and the Anticolonial Imagination
作者: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董子云 商务印书馆 2018 - 10
◆一项连接菲律宾、古巴、中国、日本、美国的广阔研究
◆《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深度论述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
....
【内容简介】
19世纪晚期,电报、万国邮政联盟、铁路与蒸汽船使得跨国连接成为可能,早期全球化已然开端。人口迁移与观念传播同时进行,无政府主义与民族主义相遇,其信奉者实施了目标和次数都引人注目的暗杀行动,引发了早期的“反恐怖主义”立法;古巴与菲律宾作为西班牙帝国仅存的两处重要殖民地,几乎同时爆发民族主义起义,其间革命者互通有无、协调行动,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合作。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从菲律宾下笔,逐渐向欧洲、美洲和亚洲发散,聚焦于以菲律宾国父、小说家何塞·黎萨尔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主义者,再现了“一战”前的世界政治与文化图景。在此基础上,他试图阐明早期全球化时代无政府主义如何影响了民族主义,而全球组织网络又如何塑造了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运动。
....
【媒体推荐】
本书的焦点集中在一批杰出的人们和那段意义重大的岁月,非常本土化,同时又具备全球视野。
——T·J·克拉克《伦敦书评》
一段不同寻常又引人入胜的历史。
——《卫报》
本书为无政府主义和反殖民思潮的全球性传播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出版社人周刊》
这份研究文字优美,异常博学。
-—-英国《独立报》
···
【编辑推荐】
◆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是国际知名的历史政治学家,曾获2011年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赫希曼研究奖、2000年福冈亚洲文化奖。其早年著作《想象的共同体》已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并成为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
◆安德森早年师从康奈尔大学东南亚研究专家乔治·卡欣。在卡欣的影响下,安德森在东南亚、美洲研究方向成果斐然。本书汇集了安德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他以流畅优美的文字重现了当时的伦敦、巴黎、香港、马尼拉、新加坡等截然不同的情景。本书从文学和政治双重维度,探索世界各地的激进民族主义之间蕴藏的无政府主义力量,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如何利用包括小说、杂志文章等在内的文化途经扩散其政治理念。
◆本书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亮点是安德森对“早期全球化时代”(指19世纪晚期)的观察和研究,他认为电报、邮政和铁路系统的完善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科学发现、文化传播甚至军事斗争的相互影响也变得更加明显。这种比较历史研究视角包含更大信息量,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趣味。
我辈孤雏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When We Were Orphans
6.9 (3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石黑一雄 译者: 林为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英国伦敦,1930年代。少年得志的克利斯托夫·班克斯已经是全英国闻名遐迩的大侦探,他的破案传奇早已在伦敦社交圈中口口相传。然而,多年来,一桩未解的悬案却久久地在名侦探的心头挥之不去,那便是儿时他生身父母在旧上海滩的离奇失踪案。“追逐着父母消逝的暗影”,我们的主人公从纸醉金迷的伦敦上流社交圈一路寻觅,最终回到了侵华日军炮口下的上海。这绝非一次温存的归乡。在这座曾经车水马龙,如今遍地狼烟的城市中,等待着他的是一个黑暗的秘密,一个残酷的真相,而他那福尔摩斯式的童话人生也将如同他的儿时故乡一样,化作一片废墟……
去帝國 [图书]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陳光興 行人出版社 2006 - 10
1994年,總統李登輝提出南向政策,許多重要的知識分子,從理論、歷史或自然等面向,著文為「南進」背書。學者陳光興由此感受到台灣思想及學術界的局限:在這塊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土地上,大多數人竟閃爍著相同的帝國主義慾望。

由此出發,美國學術訓練出身的他,開始將視角轉向亞洲,檢視同樣遭受殖民歷史的地區,是否也產生相同的思想局限。

在十餘年闖蕩亞洲的思想實踐中,陳光興指出幾個曾經影響亞洲的重大歷史事件(帝國主義、殖民、冷戰體系),依舊發揮強大的影響力,牢牢地控制我們對世界的想像。

於是陳光興發展出去帝國、去殖民、去冷戰三位一體的的問題意識,並且明確指出,要逃離這種歷史宿命,就必須以「亞洲作為方法」:透過亞洲視野的想像,亞洲間的各個社會可以相互看見,轉化自身,提出根植亞洲經驗的世界觀。

在英國跨國出版社Routledge出資的狀況下,陳光興開始參與創辦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國際刊物,希望發展出亞洲知識分子的思想交流平台。對他來說,這就是「亞洲作為方法」的實踐。
黄昏的诉说 [图书] 豆瓣
What the Twilight Says
作者: [圣卢西亚]德里克·沃尔科特 译者: 刘志刚 / 马绍博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11
《黄昏的诉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的第一部散文集,精选了他二十余年间在《纽约书评》《新共和》等杂志上发表的多篇重要文章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稿。在这些文章中,沃尔科特评论了现代一些著名文学家、诗人如海明威、休斯、洛威尔、布罗茨基、弗罗斯特、拉金等人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艺术理念与深刻观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他对加勒比地区后殖民文学与文化感人而深刻的审视,呈现了他对自己诗歌、戏剧创作的总结和思考,对我们深入理解沃尔科特及其迷宫一般的诗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沃尔科特的文章与他的诗作一样,意象繁复,气势恢宏,融汇了西方古典与现代、“旧世界”与新大陆诸多文化元素,这部散文集如同一轴集优雅、简洁和辉煌于一体的画卷,沃尔科特在他所展开的每一个主题中,都融入了抒情的力量和融合的智慧,这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诗歌声音。
亞細亞的孤兒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アジアの孤児
8.0 (9 个评分) 作者: 吳濁流 遠景 1993 - 9
《亞細亞的孤兒》這本長篇小說,被公認為台灣文學的代表作。它使我們重新對這個島嶼上所發生的人類紀錄,再做了一次檢討。
吳濁流運用純樸生動的筆法,以小說體裁描述台灣日據時期一段辛酸的史實,寫出他在「祖國」來臨之後,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變化。村上知行曾評論這本書說:「《亞細亞的孤兒》是在日本據台時期,生於台灣、長於斯土的台灣人所描寫的紀錄性濃厚的創作。世界上沒有所謂台灣人,假如有的話,那是住在深山裏的番社的人吧。普通被稱為台灣人的,實在完完全全是中國人。……事實雖如此,可是當時,不但日本人,連中國方面也稱他們為台灣人,而加以歧視。這篇是在此時此地的台灣青年所述的自傳式小說……。」
讀完這本書,使人對於統治者的猙獰面目,以及處於殖民地人民的痛苦情形,獲得更深切地了解。
大地上的受苦者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es Damnes de la Terre
作者: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 译者: 楊碧川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5
◎聯合推薦:南方朔、孫大川、陳芳明、廖咸浩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
《大地上的受苦者》是弗朗茲‧法農的最後一本著作。早在《黑皮膚,白面具》一書中,法農便提出對於種族主義的反思,他認為種族主義並非偶發事件,亦非恣意妄為,而是一種宰制的文化體系,這種體系也在殖民地運作。若是不看清統治文化所帶來的壓迫效應與奴役現象,那麼對於種族主義的抗爭便是徒然,因為這種壓迫的觸角廣及社團、政治與文化,甚至也會影響個體的精神狀態。在全球化對弱勢地區已然形成新殖民剝削的今天,法農的諸多觀點,都能讓我們看清當前的許多現象,原是源自整個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的淵藪。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图书]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Arundhati Roy Harper Perennial 1998 - 5
在线阅读本书
The story of the tragic decline of an Indian family whose members suffer the terrible consequences of forbidden love,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is set in the state of Kerala, on the southernmost tip of India. Armed only with the invincible innocence of children, the twins Rahel and Esthappen fashion a childhood for themselves in the shade of the wreck that is their family -- their lonely, lovely mother, Ammu (who loves by night the man her children love by day), their blind grandmother, Mammachi (who plays Handel on her violin), their beloved uncle Chacko (Rhodes scholar, pickle baron, radical Marxist, bottom-pincher), their enemy, Baby Kochamma (ex-nun and incumbent grandaunt), and the ghost of an imperial entomologist's moth (with unusually dense dorsal tufts). When their English cousin and her mother arrive on a Christmas visit, the twins learn that Things Can Change in a Day. That lives can twist into new, ugly shapes, even cease forever. The brilliantly plotted story uncoils with an agonizing sense of foreboding and inevitability. Yet nothing prepares you for what lies at the heart of it.
后殖民理论 [图书]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赵稀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后殖民理论》内容简介:西方的反殖民思想,与殖民历史一样久远。早期西方反殖思想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道主义的道德批判,另一种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批判。前者可以被称为欧洲殖民主义批评之父的拉斯·加萨斯(Las Casas)主教写于l542年的《简论印第安人的毁灭》(A Short Account of the Degtruction of America)一文为代表,后者可以亚当·斯密写于1776年的《国富论》为代表。应该说,l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又超越了上述人道主义道德批判和自由主义经济批判两种欧洲思想传统。在经济上,马克思、恩格斯一反亚当·斯密等人认为殖民主义不能使宗主国受益的说法,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殖民主义的产物。
白色神话 [图书] 豆瓣
White Mythologies
8.7 (6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扬 (Robert J. C. Young) 译者: 赵稀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本书从当代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埃莱娜·西苏(Helene Cixous)对历史之作为“男性中心主义的书写”的批评,罗伯特·扬审查了西方思想中(从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到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后殖民批评)的不同“历史”概念。他考察了黑格尔、马克思、卢卡奇以及萨特力图建造对历史的更加合理的理论尝试,以及阿尔都塞和福柯建立“非历史主义”的历史理论努力,罗伯特·扬最终认为,所有单一陈述历史的尝试都注定会失败。
在理论内部 [图书] 豆瓣
In Theory: Nations, Classes, Literatures
作者: 阿吉兹·阿罕默德 (Aijaz Ahmad) 译者: 易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7
二战以后,民族主义成为从印度次大陆到拉丁美洲及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对抗西方帝国主义的强烈表达。本书作者反对“第三世界”文化和文学的同质性倾向,提出了对“殖民话语”和“后殖民话语”的理论陈述,这部理论批评著作揭露了当代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批评老生常谈中的欺骗性。本书梳理了詹明信、赛义德和“庶民研究”等理论,本书同样精彩地分析了印度文学,以及“第三世界”的词源,以及所谓“殖民话语理论”在知识分子圈子中出现的各种条件。
诠释学:真理与方法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 H. G. 伽达默尔 译者: 洪汉鼎 商务印书馆 2011 - 6
《真理与方法》是伽达默尔的代表作,出版于1960年,先后再版了五次,1972年以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自它问世以来,不仅西方哲学和美学受到它的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迅速波及到西方的文艺批评理论、历史学、法学和神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在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中,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可以说是继胡塞尔德《逻辑研究》(1900)、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7)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真理与方法》共分为两卷,第一卷为《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第二卷为《补充与索引》。
Not Like a Native Speaker [图书] 豆瓣
作者: Rey Chow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 10
Although the era of European colonialism has long passed, misgivings about the inequality of the encounters between European and non-European languages persist in many parts of the postcolonial world. This unfinished state of affairs, this lingering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being caught among unequal languages, is the subject of Rey Chow's book. A diverse group of personae, never before assembled in a similar manner, make their appearances in the various chapters: the young mulatto happening upon a photograph about skin color in a popular magazine; the man from Martinique hearing himself named "Negro" in public in France; call center agents in India trained to Americanize their accents while speaking with customers; the Algerian Jewish philosopher reflecting on his relation to the French language; African intellectuals debat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using English for purposes of creative writing; the translator acting by turns as a traitor and as a mourner in the course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 Cantonese-speaking writers of Chinese contemplating the politics of food consumption; radio drama workers straddling the forms of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and mediatized sound broadcast.
In these riveting scenes of speaking and writing imbricated with race, pigmentation, and class demarcations, Chow suggests, postcolonial languaging becomes, de facto, an order of biopolitics. The native speaker, the fulcrum figure often accorded a transcendent status, is realigned here as the repository of illusory linguistic origins and unities. By inserting British and post-British Hong Kong (the city where she grew up) into the languaging controversies that tend to be pursued in Francophone (and occasionally Anglophone) deliberations, and by sketching the fraught situations faced by those coping with the specifics of using Chinese while negotiating with English, Chow not only redefines the geopolitical boundaries of postcolonial inquiry but also demonstrates how such inquiry must articulate 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the habits, practices, affects, and imaginaries based in sounds and scripts.
导读萨义德(原书第2版) [图书] 豆瓣
Edward Said 2e
10.0 (5 个评分) 作者: [澳]比尔·阿希克洛夫特 / [澳]帕尔·阿卢瓦利亚 译者: 王立秋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编辑推荐-
爱德华•萨义德最著名的身份,也许是里程碑式的研究《东方学》的作者。这本书改变了批判理论的面貌,塑造了新兴的后殖民研究领域。萨义德也因他引起争议的,关于巴勒斯坦政治局势的新闻写作而著名。
着眼于萨义德的学术研究和新闻写作,本书考察了萨义德的核心观念,包括:
○“在世性”、“业余主义”、“世俗批评”、“认属”和“对位阅读”的意义
●文本与批评家在“世界”中的位置
○知识、权力与对“他者”的建构
●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联
○流亡、认同与巴勒斯坦困境
●萨义德的晚期作品与风格
新版全面更新和修订了这本广受欢迎的导读作品的内容,适合初次接触萨义德著作的读者和已经熟悉这位重要理论家的作品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将把萨义德的重要著作分为一系列“关键思想”,这些驱动萨义德的问题会在他的作品的多个方面反复出现,类似地,也会在本书的多个章节中反复出现。
开头的两章是关于在世性的章节:首先是关于文本的;其次是关于批评家的。也许,爱德华•萨义德的文化分析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尽管后结构主义主导了整个西方知识界,但他还是坚持对文本物质地处于世界的方式持一种坚定的、不时髦的看法。
第3章将讨论“东方学”,这是萨义德很可能最为世人所知的那个概念和那本书。东方学展示了权力是如何在知识中运作的:西方“认识”东方的过程,一直是它对东方行使权力的一种方式。
第4章将讨论《文化与帝国主义》,这部作品是帝国主义文本的在世性这个观念的延续。关于西方的文化生产,至关重要的是在这些文化产品中呈现帝国主义的政治现实的微妙方式。该书也重述了萨义德最喜欢的那个主题:对于帝国主义的支配,后殖民世界应该作何反应?
第5章将回到巴勒斯坦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独特的旨趣,以一组自洽的,与萨义德的文化理论脱离的评论和分析为代表,但事实上,这个问题持续地折射在萨义德的所有作品之中。萨义德的写作全面地展示了在何种程度上,当代西方世界中对伊斯兰的再现复制了19世纪东方学家建构东方的那些方式。巴勒斯坦问题还引出了萨义德理论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知识分子的角色。
第6章将思考萨义德晚期作品的旨趣与风格。萨义德在晚年生产的那些作品、在他身后出版的那两部作品,看起来也肯定了作家和音乐家身上那种让他如此着迷的“晚期风格”。和贝多芬,及许多他考察的作家与艺术家一样,他最后的作品也不是以某种对辉煌事业的“平静的总结”,而是以一种活力的迸发为特征的,这股力量驱使着他同时向多个方向进发,考察过去以寻找通往未来的道路。“逆流而上”是最能总结这种风格的表述。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分析他在批评理论领域的影响,特别是他的作品在后殖民文学与理论研究中的基础地位。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 [图书] 豆瓣
Postcolonialism
7.5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罗伯特•J.C.扬 译者: 容新芳 译林出版社 2013 - 5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由当今国际后殖民主义研究大家罗伯特•J.C.扬撰写,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审视非殖民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影响。清华大学外语系资深教授王宁作序推荐。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内容新颖而活泼,与其他后殖民主义的简介大为不同。作者不是在谈抽象的理论,而是从世界局势、个人经历和史实评述入手来审视非殖民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影响。他将讨论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所举例子涉及土著人、无地农民、阿尔及利亚的籁乐、后殖民女权主义以及全球性的社会和生态运动。
界而治之 [图书] 豆瓣
Define and rule: native as political identity
作者: (乌干达)马哈茂德·马姆达尼 译者: 田立年 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是当代非洲重要思想家马哈茂德·马姆达尼对于现代非洲(殖民)政体的理论性总结。全书分三章,第一章讨论间接统治模式的发轫阶段。这种统治模式之出现,既是帝国最具原创性思想家之一梅因爵士对帝国在19世纪中期所面临危机的知识性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旨在在英国印度、马来半岛殖民地以及荷属东印度缓和这种危机的系列殖民统治改革的结果。第二章思考非洲各殖民地国家的“间接统治”;最后一章转向这一过程的反面:脱殖民化运动,包括它的精神的以及政治的维度。
马姆达尼在本书中通过对历史脉络的认真梳理和后殖民统治现实的冷静分析,深刻而尖锐地揭示出在后殖民时代,历史和政治思想及法律如何汇集于殖民想象之中而创造出了“界而治之”这样一套制轭东南亚、印度和非洲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技术。他展示出过去的殖民历史如何在当下仍然活着,而如何打破殖民史的过程中所遺留下来的政治构造,如何拆解殖民史观,如何打破间接统治的格局,重建政治、法律机构乃是非洲大陆漫长的努力方向。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