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山西”
全部 | 书籍 (26) | 影视 (8)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汾阳小子贾樟柯 (2014) [电影] 豆瓣
Jia Zhangke, Um Homem de Fenyang
8.5 (69 个评分) 导演: 沃尔特·塞勒斯 演员: 贾樟柯
其它标题: Jia Zhangke, Um Homem de Fenyang / Jia Zhangke, un Gars de Fenyang
巴西著名导演沃尔特-塞勒 斯在北京结束了有关贾樟柯的纪录片 拍摄,这部探索贾樟柯创作秘密的影 片筹备长达三年,在巴西圣保罗、法 国巴黎、及贾樟柯的老家山西汾阳等 地拍摄,影片追踪了贾樟柯在世界各 地的艺术活动,采访了贾樟柯的亲 友、同学、台前幕后合作者,旨在近 距离了解贾樟柯的创作思路及成长过 程。沃尔特-塞勒斯同时完成了一本 关于贾樟柯电影的研究专著,将以 葡、法、英三种语言出版。
小山回家 (1995) [电影] 豆瓣 TMDB
小山回家
6.5 (73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演员: 王宏伟 / 周小敏
其它标题: Xiaoshan Going Home
1995年春节临近时,在北京某餐馆打工的河南民工王小山(王宏伟)因一心回家无心工作被老板开除。在回家前,他想找个老乡作伴。
为此,他一一走访了他的建筑工人、票贩子、大学生、服务员、妓女等老乡,然而他们各自有留在北京不回家过年的理由(有想趁年关卖多些黄牛票多挣些钞票的,有很想回家但因为现在的工作觉得无脸见家人只让王小山把钱捎回去的,有觉得回家过年很没有意思的,不一而足),王小山费劲口舌也没能将他们说服,只落得无可奈何的失望。
公共场所 (2001) [电影] 豆瓣
6.6 (49 个评分) 导演: 贾樟柯
其它标题: In Public
在时长约31分钟的该片中,所记录下的公共场所包括:一个郊区小火车站深夜的候车室、一个矿区附近黄昏时分的汽车站、一辆不知开往何方向的公共汽车、一个由废弃公共汽车改造成的小餐馆和一个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兼具台球厅、舞厅等多种功能)。
此外,影片还记录下了在这些公共空间里来来往往的人们某些时间段的行为:一个穿军大衣的中年男子一直在等待,终于等来一个年纪相仿的女人提着一袋沉甸甸的面粉从走下火车;一个老人在铁栏后极其耐心地拉好上衣的拉链,汽车把老人带走,却落下一个气喘吁吁的年轻女子,在她百无聊赖地等待下一辆汽车到来时,矿区的天空下响起钟声;如此,等等。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图书] 豆瓣
7.3 (14 个评分) 作者: 曹乃谦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1
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他的文字,但由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说过,“曹乃谦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开始关注他。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由29个短篇小说和一个中篇小说汇成一个长篇小说,小说的背景是1973年、1974年的塞北农村温家窑,故事里头的人物多半是一些可怜的光棍儿,除了渴望吃饱以外,他们都渴望跟女人“做那个啥”。书中对食欲和性欲饥渴的描写达到了极至,而曹乃谦这个37岁才开始写小说、现年58岁的大同警察说,书里写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书中多次出现的“要饭调”使全书有一股浓浓的莜面味。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温家窑是曹乃谦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1974年曹乃谦曾被派到这里给插队青年带队,在温家窑一年的生活,深深震撼了曹乃谦。而那首在当地叫“要饭调”、“烂席片”的信天游,也成为了他小说的“主旋律”。
当年因为和朋友打赌,曹乃谦开始写小说。1988年《温家窑风景》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分在《北京文学》发表后,得到了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好评。汪曾祺还向曹乃谦建议,书名可以改为《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而这个题目则取自书中唱到的“要饭调”:“白天想你墙头上爬,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不过,当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完成后,却在国内经历了10年无出版社问津的尴尬。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曹乃谦遇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在他的推荐下该书才由台湾地区天下文化书坊出版,后来又被马悦然翻译成瑞典文出版。而在沉寂多年后,这本被誉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今年4月底终于在内地面市。
赖小子 (2006) [电影] 豆瓣
5.8 (12 个评分) 导演: 韩杰 演员: 白培将 / 郭乾
其它标题: Walking on the Wild Side
中国西北某煤矿小镇,贫穷、落后、闭塞,让生活在这里的少年看不到未来的方向,只任凭青春的躁动肆意释放。喜平(白培将 饰)便是这座小镇中众多边缘少年之一。他的好友流流——某煤矿老板的公子——搭讪学校里的漂亮女孩,结果遭到校内小混混小四一伙的袭击。气愤的喜平带着流流和二宝闯入学校。喜平将小四打得头破血流,不省人事。事后他们得知小四可能重伤身亡,于是仓皇踏上逃亡之路。三个莽撞懵懂的少年闯荡未知的世界,遭遇着世途之险恶,经历着友情的背叛,更品尝着死亡的苦果……
本片荣获2006年鹿特丹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虎奖、2006年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数码竞赛单元最佳影片银奖。
小贾回家 (2007) [电影] 豆瓣
Xiao Jia rentre à la maison
7.7 (14 个评分) 导演: 丹米阳 演员: 贾樟柯
其它标题: Xiao Jia rentre à la maison / 小贾要回家
自《世界》浮出水面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终于走过混沌、镇痛的时期,开始迎来新的创作阶段。2006年,贾樟柯凭借《三峡好人》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勇夺金狮奖,全世界开始关注这个来自中国山西汾阳小县城的男人。法国青年导演戴米安·欧诺为其作品所感动,于是带领团队来华拍摄一部关于贾樟柯的纪录片。
适值此时,贾正忙于《三峡好人》和《东》的发行工作,镜头前,他仿佛更像一个操控全局的制片人,终日马不停蹄。在此之后,小贾及其团队、法国摄制组返回家乡汾阳,闲聊儿时的趣闻乐事、恳谈创作轨迹与初衷,并以这小小的县城为原点,共同感受中国这十年来的巨大变迁……
灰猴 (2018) [电影] 豆瓣
5.9 (16 个评分) 导演: 张璞 演员: 王大治 / 高峰
其它标题: 黄花梁上的灰猴们 / Destines
电影《黄花梁上的灰猴们》讲述了一个荒诞离奇的犯罪型喜剧故事。影片通过一件“古陶坛子”为 引子,从而引出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大智若愚的小饭店老板、见利忘义的无良商人、深明大义的老者、利欲熏心的小人、善良淳朴的朴实女孩、拜金风骚的妙龄女郎。种种风格迥异的角色加之各种棘手的麻烦事件,与“古陶坛子”这个主线巧妙结合在一起。张璞导演选择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让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先将悬疑抛出,再把线索一点一点如抽丝剥茧般呈现给观众,耐人寻味。
民国文学十五讲 [图书]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孙郁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 - 7
人大文学院院长、原鲁迅博物馆馆长 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 年度文学评论家
孙郁作品
孙郁的研究,从鲁迅、胡适等人出发,观察旧时代的文人气象,审度当下的写作风向。他儒雅温润的文辞,体察灵魂的苦痛,传递生命的悲喜,经他讲述的思想和人生,沉重、真实,倍感亲切……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辞
老舍,灵魂丢失国度的歌哭者
鲁迅的暗功夫
旧屋檐下的张爱玲
萧红与黑土地上的亡灵们
…………
本书集合了孙郁先生多年来在文学领域阅读与研究之所得,以突破流行模式与主流官方话语体系的个性体悟,论述民国时期的文学风气与流派,品评作家和作品,精彩淋漓。共分15个专题,内容涉及新文学、旧派小说、旧诗词、新诗、左派小说等文学概念,以及鲁迅、周作人、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萧红等多位作家及其作品。
比如向我们揭示了鲁迅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暗功夫”,其在金石学、考古学、科学史、文字学、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上面的广泛兴趣与驳杂的知识谱系,鲁迅语言的后面事实上是“拖着历史的长影”,才会有这样的厚度。又如,写张爱玲,说“她读人的时候,很是苛毒,连灵魂后的影子也不放过,将阴暗的东西一并钩出,也够得上是灵魂的审判者了”,又说她“是宁静的、傲视天下的独行者,她也有悲悯,但没有底层人的寒碜感”……都是很深刻的见解。
作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得者,孙郁的文字优美洗练,能将文学史这样偏学术范畴的作品写得别开生面,毫不枯燥,读来趣味盎然。
寻访山西古庙 [图书] 豆瓣
作者: 连达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 5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更是高居全国之冠,晋南地区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古建筑不胜枚举,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更是数量极为庞大,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本书按地域划分,以绘画和游记的形式将晋东南、晋南的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记录了众多古民居的现状,希望唤起更多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保护。
唐风宋雨 [图书] 豆瓣
作者: 赵学梅 摄影/著 商务印书馆 2011 - 8
晋城市东郊的青莲寺与玉皇庙之间相距有十多公里,都有长达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历史的烟云中,他们与这座城市、这块土地,共同经历了沧桑迭变、兴废交替,然而不变的是寺庙的顽强存在和百姓对它的绵长记忆。在这段记忆里,最久远、留存物质和精神最多的是唐朝华贵的佛、宋代精致的神。千百年来,青莲寺里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们,玉皇庙里玉皇大帝和他的各位神将,不动声色地征服了众多的香客和艺术家。在人神共处的默契中,像一篇叙事性的小说或激情飞扬的散文,叙述着创建寺庙的一个个隐隐约约的故事。人们崇拜着、困惑着,无论是佛还是道,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间。
本书以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了晋城国宝青莲寺和玉皇庙在神像塑造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春去冬来 (2019) [电影] 豆瓣
导演: 刘飞芳 演员: 侯军礼 / 刘国平
其它标题: The Fading Village
中国晋西北地区一个山村,靠养羊为生的侯军礼是村里唯一一个年轻人,面对村里孤寂的生活和对外面世界的诱惑,他在去留之间徘徊着。
山西面食·绿色健康族 [图书] 豆瓣
作者: 山西省烹饪协会・北京汉声文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 1
本书是北京“汉声”编辑在山西民间采访11天,从太原到榆次、运城、丁村、碛口,所到之处,无“面”不餐,餐餐不重复,采访面食总计超过百种,从中选出34种适合当代都市家庭的面食品种。照着食谱制作,既无防腐剂,又无添加剂,是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放心食物。
为了方便读者参照本书制作面食,在进入面食谱之前,是有关面食的基本知识,介绍了小麦面粉的各项性质指标,选用标准,发酵及检查方法,面水比例,以及小麦面粉、莜麦面粉、荞麦面粉与各小杂粮的营养万分统计表。
本书对采访到的面食都做了全程的制作手法及步骤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整理、归纳,并在重复试做中加以难证,归结在本册出现的面食制作手法中,并地、成型技法和熟制方法分类。然后进入“面食谱”部分,先是如何使用本册面食谱的图标说明,然后是面食谱内容。书末附四种检索面食的形式,供读者检索方便。
山西面食:家庭快乐族 [图书] 豆瓣
作者: 山西省烹饪协会・北京汉声文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 1
本书是北京“汉声”编辑在山西民间采访11天,从太原到榆次、运城、丁村、碛口,所到之处,无“面”不餐,餐餐不重复,采访面食总计超过百种,从中选出34种适合当代都市家庭的面食品种。照着食谱制作,既无防腐剂,又无添加剂,是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放心食物。
为了方便读者参照本书制作面食,在进入面食谱之前,是有关面食的基本知识,介绍了小麦面粉的各项性质指标,选用标准,发酵及检查方法,面水比例,以及小麦面粉、莜麦面粉、荞麦面粉与各小杂粮的营养万分统计表。
本书对采访到的面食都做了全程的制作手法及步骤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整理、归纳,并在重复试做中加以难证,归结在本册出现的面食制作手法中,并地、成型技法和熟制方法分类。然后进入“面食谱”部分,先是如何使用本册面食谱的图标说明,然后是面食谱内容。书末附四种检索面食的形式,供读者检索方便。
山西面食·上班快餐族 [图书] 豆瓣
作者: 山西省烹饪协会 / 北京汉声文化 2005 - 1
为了方便读者参照《山西面食:上班快餐族》制作面食,在进入面食谱之前,是有关面食的基本知识,介绍了小麦面粉的各项性质指标,选用标准,发酵及检查方法,面水比例,以及小麦面粉、莜麦面粉、荞麦面粉与各小杂粮的营养万分统计表。
本书对采访到的面食都做了全程的制作手法及步骤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整理、归纳,并在重复试做中加以难证,归结在本册出现的面食制作手法中,并地、成型技法和熟制方法分类。然后进入“面食谱”部分,先是如何使用本册面食谱的图标说明,然后是面食谱内容。书末附四种检索面食的形式,供读者检索方便。
双口村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维强 2018 - 8
本书是关于集体化时代一个华北平原普通村庄日常生活史的著作。论著以双口村无名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情感体验、观念和行为方式为关注对象,以“身份”为切入点,从乡村生命个体的生活体验和自我表达出发,展现农民在集体化时代的各种活动面相,揭示不同身份对于集体化时代生命个体的意义,以及在集体化时代他们的物质欲求、社会交往、精神需求,以及追求权力和占有资源的愿望如何得到满足。通过展现生命个体的沉浮历程、不同命运,以及在国家集体化体制约束下村民的适应、调整,本书勾勒出农民丰富的内心和焦灼的痛苦,以及国家建构与普通大众的生存策略之间博弈的多姿画卷。
上党古建筑 [图书] 豆瓣
作者: 张驭寰 2009 - 10
《上党古建筑》内容简介: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有很多历史留下来的古代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人们常常把山西省喻为我国古代建筑的“摇篮”。山西省古代建筑之多,要数晋东南地区。这个地区有丰富的名胜古迹。经过历次赴山西各地进行勘察,得知这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弥足珍贵的资料。这对我们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晋中大院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先明文,李玉祥摄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0
从小生活在乡村,只是从远山近水的视野中,能够感受到乡村的无边无际,儿时的我真不知道山的那边除了自己熟悉的村子之外,还能有什么。乡村是什么?在孩童的心灵里,村头场院里高高堆起的谷草垛、码放的齐整整的麦草山,才是自家的村子;村首那残破的奶奶(送子观音)庙,亲族老人们在封禁甚严的年代偷偷给奶奶神进香的那份胆怯与虔诚;逢五遇六的庙会上人山人海的喧闹,戏场内青年男女的打闹与嬉戏;星辉月朗下端着盛满“和子饭”的海碗在井台上说东道西的那份惬意——这就是乡村的风情和乡村的生活。
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生活的体验,是伴随着成长和教育的结果。从此才有了乡村以外的生活经验,也才有了乡村与乡村之不同的认识。
晋中的乡村因了历史的成因,拥有独特的社会文化特色和民情风俗。至少在我的记忆中,晋中的祁县、太谷、平遥人遇到外地的山西人,总是用一种小瞧的眼光打量一番。尽管在“人民公社”时期山西乡村社会生活水平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在外乡人面前,晋中人总带有一种来自历史的自傲——这只是一种肤浅的感觉而已。
20世纪90年代起,晋中人从一个偶然的发现中,醒悟到历史遗存的院落所能带来的经济价值,明清时期留存的许多巨宅大院才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不同的认识。
从太北洸村的三多堂曹家,到祁县渠家、乔家堡的乔家,直到灵石县静升镇王家的线路,像一个典型的农家钩镰形状摆放在山西晋中地图中央。虽然是以经商而闻名,但这些家院却是明清以来晋中乡村村落家院的名胜。在华夏大地上,那是和福建永定的土楼、和徽州民居同样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拥有独特民情风貌的百姓生活样本。
山西的古村落很多,但能有如此悠长的历史,同时有如此完整而又完美的村落格局的宅院,又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内,恐怕也就是晋中了。
但晋中的社会文化与民俗却不仅仅是几所古老、豪华的大院所能代表,即使是晋商的文化与习俗,也远远超出了大院所能容纳的范围。明清时期的晋中乡村,科名不盛而“重商”之风甚烈,社会结构和价值导向都明显趋于商。古老的大院不过是这种区域社会特征的历史凝结而已。
山西梆子戏在清末民初的盛行,晋中社火独有的魅力和群体特征,都与大院背后的巨商家族的行为、观念密切相关。在祁、太、平这个明清时期的“金三角”地域的乡村里,随便一个村姑都能唱出一段原汁原味的“祁太秧歌”。充溢着浓郁乡情和欢快节奏的秧歌戏,融入了村民们田间地头的生活和青年男女之间情爱恩怨的纠葛,直露的表达和生死相依的民间故事,常常超越了传统伦理规范,甚至有与传统伦理规范抵触之处。或许,民间的这种表达只是“戏剧化”的情感宣泄,与生活本身相去已有不小的距离了。但民间这种表达本身,就构成了韵味十足的区域文化特色。
晋中乡村的社会文化内涵当然非此小书所能揭示,但我想以历史散文的笔调,以写实的心志描摹出晋中乡土社会生活的历史情状、文化内涵、民俗风貌以及在农家田野上培育出的明清商业村落的基本特色。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