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应星”
全部 | 书籍 (9)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 [图书]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应星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是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新传统的一项研究。作者通过本书力图剖析中国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前是如何去塑造新人的,以此重新理解中国建立社会伦理新秩序的努力以及这一努力所产生的复杂效果,进而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在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气”与抗争政治 [图书]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应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3
以气为研究视角,是为了克服在抗争政治研究中理性与情感、权利与道义之间的对立。如前所述,理性论与情感论、权利论与道义论各有所偏,每一种视角都可以解释复杂的抗争政治的某一面向,但又难以将对方的视角排斥在外。究其实,人本身就是理性与情感兼备、时而为利益所驱时而为道义所激的复杂动物,更何况,群体行动更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综合的视角。而在理性论、利益论独据中国当代农村抗争政治研究舞台的情况下,更亟待纠偏。气介乎两者之间,又偏情感和道义一维,是推进该领域研究的一个恰切的概念。
新教育场域的兴起 1895-1926 [图书] 豆瓣
作者: 应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5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校的建立,不仅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的巨变,而且直接牵动着政与学的关系在中国现代社会的重构。本书通过三个不同类型的个案考察,展示了从1895年到1926年的三十年间,新教育场域逐渐兴起的艰难历程。
三个个案分别为:1895—1913年,科举被废除前后,湖南省新式学堂逐步取代原有“士绅惯习”的进程;1917—1923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努力为北大塑造“科学的精神实质”,试图建立自外于政治的“学术社会”,书中对此做了颇具新意的社会史分析;1921—1926年,在江西,新式学校里培养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是嵌入在民国教育和政治格局中的。
以上三个专题,成为上中下三篇,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书中所说的“新教育场域”,其实是“五四运动”时代老师辈和学生辈的两代人,从三个个案可见,当年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变化走向,取决于清末民初的政治场域和局势变化。本书通过三个关键片段,对新教育在中国产生、早期发展的艰难过程给予深入研讨,运用社会史的方法进入中国近代社会,揭示了以往近代史研究往往不能观察到的侧面。
天工开物译注 [图书] 豆瓣
作者: 宋应星 / 校注 潘吉星 译者: 潘吉星 注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4
《天工开物》是我国明末“四大科技名著”之一,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多种文字。它系统而全面地记述了中国16~17世纪农业、工业和手工业18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工艺和经验,如农植物种植方法,纺织用具及操作方法,谷物加工、制盐制糖工序,砖瓦缸瓮和陶瓷的制造,榨油、造纸的方法,车、船、武器的制作,矿物开采等等。书中还附有一百多幅插图。为了方便今天的读者阅读和理解此书,我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史专家潘吉星先生将此书译成白话并作简注。
导言
说明
天工开物序
卷 上
1.乃粒第一
2.粹精第二
3.作咸第三
4.甘嗜第四
5.膏液第五
6.乃服第六
7.彰施第七
卷 中
8.五金第八
9.冶铸第九
10.锤锻第十
11.陶埏第十一
12.燔石第十二
卷 下
13.杀青第十三
14.丹青第十四
15.舟车第十五
16.佳兵第十六
17.曲蘗第十七
18.珠玉第十八
附 录
一、古今度量衡单位换算表
二、二十四节气及时辰换算表
三、本书插图目录
索引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天工开物 [图书] 豆瓣
作者: 明 宋应星 岳麓书社 2002 - 1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作者是明朝宋应星。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十八卷,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这部举世闻名的奇书,在它出版之后的二百多年间,却几乎不为国人所知,乾隆时所修的《四库全书》对它摒弃不顾,而除了官修的《授时通考》之外,此间的学者包括那些顶级的国学大师,也从来就没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过它的一个字。奇怪的是,它在东邻日本和朝鲜却被奉为宝笈,接着欧洲也从日本得到了它的日本刻本,然后开始出现它的多种译本,并视为中国科技史的小百科全书。而中国再次单独重印此书,即已经是二百多年后的二十世纪的事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现存《天工开物》的十几个版本中,外国人的却占了大多数,这在中国古籍中大约是太少见了。这部让我们国人引为豪的名著,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只是熟于耳闻而鲜于目睹。现在看来,如果只把《天工开物》看成中国科技史的名著,显然是不够的,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的名著。书中说的是“开物”,却贯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其中的一切正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基础。我们可以向读者承诺,如果把此书通读一遍,稍加深思,就一定会对中华文明的精髓多一层体验。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图书]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3 (7 个评分) 作者: 应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12
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把大河电站移民集体上访所引发的冲突事件纳入农村社区生活世界的权力关系中去分析,通过对起伏跌宕的移民上访—政府摆平这种官民正面遭遇的详尽描述,揭示出双方所共享的政治权力及其运作机制。
中国社会 [图书] 豆瓣
Chinese Society
作者: 应星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3
这是国内第一部为新型课程《中国社会》撰写的教材。该教材以中国社会的巨变为主线,首先用社会学的眼光勾勒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品质,并对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现代社会作了概略描述,而后着重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发生巨变的缘由、进程、机制及后果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该教材的基本内容是试图沿着时间的脉络讲述中国社会自己的发展故事,从社会学角度系统总结中国社会转型的前因后果及重要现象,总结社会学者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既有研究成果,使学生能够学会对自己的土地和人民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该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中国社会巨变的分析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社会学分析层面,而是引领学生理解中国社会巨变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政治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自身的关系。就此而言,该教材体现出了社会学重返西方经典时期关怀总体问题的旨趣,即像韦伯、涂尔干和马克思那样关心社会转型的核心领域——市场、企业、国家、权力、法律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社会学文选(上下) [图书] 豆瓣
作者: 应星 / 周飞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本书精选了社会学传入中国近110年,特别是中国社会学重建30多年来,本土学者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形成、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农村与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等研究领域的经典力作,作者从严复、费孝通到李强、李培林等。
作为重新建构中国社会学学术传统的一种尝试,本文选既承接民国社会学家的地气,以中国本土学者最近30年来的社会学优秀研究成果为主体,又在本土学者的社会学想像力的相互融通、砥砺与碰撞中,梳理了社会学的中国学派的脉络。本书可以作为当前高校社会学教学急需的辅助性教材。
《中国社会学文选(上下)》分为四编。第一编前两节主要展示民国社会学对中国社会传统及其现代转型的分析路向,后一节则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总体性分析。第二编主要是对30多年经济改革的社会学分析,是社会学努力面对经济改革这个总体性问题与经济学家潜在对话的成果。第三编主要是对政治治理的目标、机制、渊源及后果的社会学分析。第四编为“社会生活与社会阶层”。这部分是最具“社会”本身特色的分析。
中国基层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经验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汪庆华 / 应星 编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5
本文集的研究主旨是要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经验调查,分析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和信访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解决行政争议方面的具体功能和运作机制。我们试图通过对行政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深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中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公民、法律与政治等诸多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试图通过对行政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与外延、价值与功能的研究,来探索解决行政争议问题的途径,提出可以操作的制度方案、政策建议和理论。
信访救济篇
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应星)
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 (周永坤)
涉法信访、行政诉讼与公民救济行动中的二重理性(应星、汪庆华),
行政诉讼篇
作为政治控制机制之一的行政法(贺欣)
中国行政诉讼:多中心主义的司法(汪庆华)
行政诉讼程序运作中的法律、行政与社会(应星)
多元解决篇
行政复议对行政诉讼的制度性侵蚀 (贺欣)
中国行政纠纷解决的制度选择——公民需求的视角(程金华)
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一个多元化的视角 (耿宝建)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