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胡塞爾”
还原与给予 [图书] 豆瓣
Réduction et donation:recherches sur husserl, heidegger et la phénménologie
作者:
[法] 让-吕克·马里翁
译者:
方向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自笛卡儿以降的近代西方哲学,以意识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海德格尔的横空出世,则让存在论几乎成为现代哲学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以德里达、勒维纳斯、H·亨利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哲学家,不约而同地以现象学的方法踏上了超越存在论的道路。
马里翁以独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性”。
然而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的原因,恰在于海德格尔没有认识到“还原越多,给予越多”。
与此同时,以德里达、勒维纳斯、H·亨利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哲学家,不约而同地以现象学的方法踏上了超越存在论的道路。
马里翁以独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性”。
然而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的原因,恰在于海德格尔没有认识到“还原越多,给予越多”。
现象学导论 [图书] 豆瓣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
译者:
高秉江
/
张建华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现象学导论》一书简洁明快,论理深入浅出,就如同索科拉夫斯基教授讲课的风格一样。追求思想的清晰性一直是哲学乃至现象学的最高境界,胡塞尔曾说过没有思维的明晰性,他就没法活下去;把哲学从黑格尔式的繁琐概念思辨返回到思维的自明呈现,原本是胡塞尔创立“直面实事本身”的现象学方法的主旨。就这一点而言,索科拉夫斯基教授恰恰是顺应了现象学的原初精义。索科拉夫斯基教授一直在天主教大学开讲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和《笛卡尔沉思》,对胡塞尔及现象学本文数十年的教学与研究,成为这本导论性著作的自然朴实之风的前提和基础。这本《导论》梳理和诠释了现象学的主题,诸如“意向性”、“形式结构”、“自我”、“时间性”、“生活世界”、“主体间性”和“本质直观”等等,将纷繁复杂的现象学思想系统地纳入到这些主题之中,思想深刻而又条理明晰。
主体性和自身性 [图书] 豆瓣
Subjectivity and selfhood : investigating the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作者:
[丹] 丹·扎哈维
译者:
蔡文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本书是目前享誉英美和欧洲的中青年现象学家丹·扎哈维关于主体性和自身性研究的最新力作。在本书中,作者没有将目光仅局限于现象学内部,而是试图通过多学科(分析哲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讨论将现象学置于真正的对话之中。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在追随现象学传统的同时也将其所面对的问题放置在了当代学术探讨的背景下,加入当前有关自身、意识、主体性、自身觉知等问题的讨论,使得现象学的思考得以展现其持久的生命力以及在当代的适用性。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对主体性和自身性的进一步研究。
还有2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现象学的观念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人民出版社
2007
- 9
《现象学的观念》(五篇讲座稿)(胡塞尔文集第2卷)作者认为:哲学和科学相比;有着自身的研究对象。它因对认识论的反思而产生,因而是一门绝对意义上的关于存在之物的科学。过个绝对的存在之物就是隐藏在变动不居的科学对象之中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自我的纯意识。要认识它,必须根据绝对存在的意向,先用“先验的还原法”,将前人留给我们时间接知识和当下获得的直接知识抽象掉,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的个别的失天设定(也可以用“意识流’的概念来表示),然后再进行“本质的还原法”,把个别的意识普遍化,从而就认识到绝对的真理。因而现象学是一种心理哲学,是一种认识论,是认识绝对的存农之物——“现象”的哲学。
奔腾年代 第四季 (2017) [剧集] 豆瓣
Halt and Catch Fire Season 4 所属 : 奔腾年代
8.9 (18 个评分)
导演:
胡安·何塞·坎帕内利亚
/
蜜拉·梅农
…
演员:
李·佩斯
/
斯科特·麦克纳里
…
《电脑狂人》设置在IBM推出首个重要产品——IBM个人电脑之后。前IBM主管人员乔·麦克米伦(李·佩斯饰)打算逆向制造出其前雇主的旗舰产品,并逼迫其现在的公司,卡迪夫电子加入个人电脑之战。麦克米伦招来了戈登·克拉克(史库特·麦克奈利饰)和卡梅伦·豪伊(麦肯齐·戴维斯饰),前者曾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师,梦想着创造革命性的产品,同时还要应付来自妻子唐娜(凯芮·贝什)的反对,而后者是个情绪不稳定的天才,为了加入麦克米伦的个人电脑项目,她堵上了自己的未来。《电脑狂人》讲述了一个关于创新精神的故事,探寻一段不计后果,站在革命最前沿并为之努力的传奇。@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图书] 豆瓣
Die Krisis der Europa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anomenologie
作者:
[德国]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张庆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9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系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带有总结性的著作,是艰涩难懂的现象学中最为易懂的一部专著。胡塞尔在书中阐述了欧洲科学危机的现实表现及其历史根源;同时批判了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批判了存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全新的、绝对真的严科学——现象学、为解决其他科学的危机提供坚实的基础。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 [图书] 豆瓣
Die Krisis der Europa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anomenologie
作者:
(德)胡塞尔
译者:
王炳文
商务印书馆
2001
本书系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带有总结性意味的著作。胡塞尔在书中阐述了欧洲科学危机的现实表现及其历史根源,在他看来,欧洲科学的危机根源于笛卡尔那里的两种方向,即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和超越论的主观主义,而这种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分裂所导致的危机,只有借助建立一种全新的、绝对严格的科学—超越论的现象学才能得到克服。
胡塞尔的逻辑学 [图书] 豆瓣
La logique de Husserl: Étude sur "Logique formelle et logique transcendantale"
作者:
[法] 苏珊·巴什拉
译者:
张浩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6
《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是胡塞尔*为重要也*为难懂的著作之一。该书从先验现象学的立场出发,通过对形式逻辑的结构、层次、规律和任务等的分析和批判,指出了形式逻辑的缺陷和不足,试图通过为形式逻辑进行先验奠基来构造一门作为科学学(Wissenschaftslehre)的先验逻辑学,而这门先验逻辑学即是广义的先验现象学,它是逻辑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苏珊·巴什拉作为该书的法文译者,深谙胡塞尔的思想,其对该书的专门研究为学习和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胡塞尔提供了极为重要也极具价值的文献支持。
逻辑研究 [图书] 豆瓣
Logische Untersuchungen
作者: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15
- 3
本书为“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的一种,是著名哲学家和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发表的第二部著作。全书分两卷,第一卷“纯粹逻辑学导论”,主要意图有三个:其一,将一门纯粹逻辑学的观念分离于对逻辑学的这样一些理解:理解为工艺论;其二,拒绝对那些从意识本性中被构想出来的逻辑规律做心理学的论证,主张从逻辑基本概念的意义出发进行一种认识论的论证;其三,对纯粹逻辑学及其基本概念和任务领域做一个临时的勾画。第二卷“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对表达与含义、种类的观念统一与现代抽象理论、整体与部分的学说进行了论述。本书对于哲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现象学的方法 [图书] 豆瓣
DIE PHANOMENOLOGISCHE METHODE
作者:
[德国] 埃德蒙德·胡塞尔
译者:
倪梁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现象学的方法》一书由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赛尔所著。胡赛尔的著作卷帙浩繁,如果说《现象学的观念》一书是胡赛尔对现象学的总体介绍的话,那么本书则为读者提供与胡赛尔一同进行现象学操作的可能。德国现象学委员会主席黑尔德为本书所写的导言,真正把现象学的进程、发展以及重要问题呈现于读者的眼前,中国现象学第一诠释者倪梁康先生的翻译更是少有瑕疵,真正体现了现象学的精华。《现象学的方法》提供了打开二十世纪的哲学、尤其是现象学之门的钥匙。
生活世界现象学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
克劳斯•黑尔德 编
译者:
倪梁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5
《生活世界现象学》作者埃德蒙德·胡塞尔在西方现代哲学中是一位非常严肃而富有责任感的哲学家。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在人类思想史上创造一门新的哲学学科——现象学。他的学说不仅影响了许多哲学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宗教等领域。《生活世界现象学》一书概括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所有基本问题:从感知行为类型的特殊分析到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核心内涵、从交互主体性的构造研究到生活世界问题的提出,对研究现象学的学者以及对现象学感兴趣的朋友很有启示,人们可从胡塞尔的学说中,依己所需,搜精取真。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 [图书] 豆瓣
作者:
倪梁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8
这里所关涉的不可能是某些可以从定义上一劳永逸地确定下来的术语,而只是一些用来进行描述和对比的手段,它们的意义必须根据具体的人析状况而从每一个个别情况中得到原初的、新的吸取。
胡塞尔始终是一个描述性的哲学家,这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即使在他思想发而展的后期,当胡塞尔偏重于发生现象学的研究并因此而或多或少地进行解释性的操作时,他的总体研究风格也仍然只能用来描述来概括。而描述-尤其是现象学的描述-具体有两方面的依赖性:一方面是它对直观的依赖性:它仅仅描述在直观中呈现出来的东西,而不试图对非直观的背景因素做因果的解释或思辩的揣,另一方面,描述必须依赖于语词概念:在直观中所看到的图像越是丰富,对它们的描述所需要的词汇也就是繁多。胡塞尔因此在他一生的操学研究中使用了大量的现有哲学术语,并且自己同时还生造了众多的专用词汇供作描述用。很可能在哲学史上没有另一个哲学家会像胡塞尔那样需要诉诸于如此之多的概念表述。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每个想学点胡塞尔现象学的人都应首先完全理解其哲学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汉语学界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但随着胡塞尔现象学文献的大量翻译和出版,现象学概念的中文译名问题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而胡塞尔的严格描述性理想偏偏又使他或挪用或生造了数目繁多的名词术语,这就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译名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胡塞尔的同一个概念被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文名称,如“先验的”和“超验的”源于同一个概念“transzendental”,“透视变形”和“射映”译自“Abschattung”,“当下拥有”、“呈现”、“现前化”和“当前化”其实都指“Gegenwaertigung”,等等不一而足;其二,看似相近却具有本质差异的概念只有一个中文译名,例如“original”和“originaer”涵义不同,却同被译为“原本”,“Aktualitaet”和“Wirklichkeit”被笼统译作“现实性”,“urspruenglich”、“primordial”和“primaer”被平均化为“原初的”等等(若单纯根据语言词典的释义,上面的译名并不算错)。
这一问题不仅让初入现象学之门的人容易误入歧途,而且给现象学在汉语言空间内的探讨和交流带来重重困难,不止如此,这一问题还影响到应用现象学的健康发展,现在已有学者尝试把传统文化和现、当代历史置于现象学视域之中进行观照,但这一视域中的“路标”却依然模棱两可!在这样的时候,倪梁康先生的著作《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以下简称《通释》)的出版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胡塞尔始终是一个描述性的哲学家,这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即使在他思想发而展的后期,当胡塞尔偏重于发生现象学的研究并因此而或多或少地进行解释性的操作时,他的总体研究风格也仍然只能用来描述来概括。而描述-尤其是现象学的描述-具体有两方面的依赖性:一方面是它对直观的依赖性:它仅仅描述在直观中呈现出来的东西,而不试图对非直观的背景因素做因果的解释或思辩的揣,另一方面,描述必须依赖于语词概念:在直观中所看到的图像越是丰富,对它们的描述所需要的词汇也就是繁多。胡塞尔因此在他一生的操学研究中使用了大量的现有哲学术语,并且自己同时还生造了众多的专用词汇供作描述用。很可能在哲学史上没有另一个哲学家会像胡塞尔那样需要诉诸于如此之多的概念表述。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每个想学点胡塞尔现象学的人都应首先完全理解其哲学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汉语学界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但随着胡塞尔现象学文献的大量翻译和出版,现象学概念的中文译名问题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而胡塞尔的严格描述性理想偏偏又使他或挪用或生造了数目繁多的名词术语,这就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译名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胡塞尔的同一个概念被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文名称,如“先验的”和“超验的”源于同一个概念“transzendental”,“透视变形”和“射映”译自“Abschattung”,“当下拥有”、“呈现”、“现前化”和“当前化”其实都指“Gegenwaertigung”,等等不一而足;其二,看似相近却具有本质差异的概念只有一个中文译名,例如“original”和“originaer”涵义不同,却同被译为“原本”,“Aktualitaet”和“Wirklichkeit”被笼统译作“现实性”,“urspruenglich”、“primordial”和“primaer”被平均化为“原初的”等等(若单纯根据语言词典的释义,上面的译名并不算错)。
这一问题不仅让初入现象学之门的人容易误入歧途,而且给现象学在汉语言空间内的探讨和交流带来重重困难,不止如此,这一问题还影响到应用现象学的健康发展,现在已有学者尝试把传统文化和现、当代历史置于现象学视域之中进行观照,但这一视域中的“路标”却依然模棱两可!在这样的时候,倪梁康先生的著作《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以下简称《通释》)的出版可以说是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