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magazine”
独唱团(第一辑)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7.4 (350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主编 书海出版社 2010 - 7
“虽然作者们提供了非常优秀的文章,但它终究只是一本文艺读本,无论是从程序上还是从本质上,他都无法承载很多人对于改变现状,改善社会的期望。我们总说,这个社会需要常识,需要启蒙,但其实我认为,互联网十年,该启蒙的人已经被启蒙了,有常识的人一直有常识,大家其实都知道美和丑,好和恶,只是我们有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我们在台面上要扭曲和违背一下自己。要改变靠自己,现在不是旧年代,资讯毕竟对我们开放了七八成,我们也已经了解了这个世界七八成。而一本文艺读物,除了能提供好的文艺作品以外,能量有限,如果你抱着想看战争片的心态误看了一部文艺片,无论这部文艺片多好,你都会失望。”(韩寒说《独唱团》)
正午故事1 [图书] 豆瓣
正午编
7.7 (45 个评分) 作者: 正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收录了正午一年来最好的文章。正午创办于互联网时代,是一家新媒体。速度、阅读介质都已改变,但它承载的内容,丝毫不减印刷时代的优美与专注。
《正午故事001》是正午系列的第一本。开篇栏目是“写给正午的话”,每期我们都会邀请一位名家,谈谈他所在的领域。“特写”是正午的主打故事,我们尽力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人、被遗落的事。在“随笔”栏目,我们希望添加更多的文学性,以一种更自由的叙述方式去写作。“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是去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除了叙事之外,我们偶尔也会推出“访谈”系列,偏重思想和观念。“视觉”是正午比较特别的一个栏目,我们试图在影像和文字之间、影像与美术之间,建立一种张力。本书的最后,是正午团队偏爱的“长故事”,它的“长”,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上述所有故事,我们都力图打破传统报道的套路,希望它们能引人入胜。在其深处,是我们对人、对生活的理解。
人的困境 [图书] 豆瓣
7.2 (32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主编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8 - 6
★集结梁鸿、淡豹、戴潍娜、张定浩、李霄峰、陈楸帆
★讲述青年时代的痛与爱
★独家发布蒯乐昊小说处女作,首次推出兰斯顿·休斯诗选
★跨越国别、族裔和时代,审视个体的生存处境,关注普遍的生存困境
【编辑推荐】
1. 集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六位优秀创作者,从消逝的青年时代讲述痛与爱的故事——本辑《单读》结集陈楸帆、戴潍娜、淡豹、李霄峰、张定浩、梁鸿在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开幕式上的演讲,他们是文学、影视、学界的年轻领导者,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观察者、体验者。在本辑《单读》中,他们讲述自己的青年时代,更讲述我们所有人的痛与爱。
2. 通过最广泛的叙事,重新审视个体的生存处境、重新关注普遍的生存困境——在技术制造的狂欢和幻想里,在婚姻制度、阶级阶层等结构性困境中,在个体伤痛被宏大叙事裹挟消解时,文学、电影、艺术,或者更广泛的叙事,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到底具有怎样不可替代的意义?本辑《单读》尝试开拓对困境的新的思考维度:“重要的不是你身处困境,而是人人皆在困境之中;重要的是你选择面对,而不是必然会赢”。
3. 两位新世代小说家的对话,从现实和科幻中想象有关未来的可能性——“中庸”的葛亮与“极端”的伊格言,一位致力于现实主义的写法,一位企图从科幻文学中寻找突破,两位青年小说家的文学对谈,将会引导我们思考有关人类文明的未来。
4. 《单读》独家发布新作者蒯乐昊小说处女作——从事多年的特稿写作后,媒体人蒯乐昊调转笔头,从非虚构走向虚构领域,开拓全新的创作可能。本辑《单读》独家首推蒯乐昊的小说处女作,三个故事里既有她的个体想象,更有某种普遍的时代况味。
5. 《单读》首次推出美国“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兰斯顿·休斯、“20世纪最被低估和忽略的美国小说家”詹姆斯·索特——本辑《单读》收录了美国黑人文学代表作家休斯的一组诗歌,休斯继承了惠特曼、林赛和桑德堡的传统,通过诗歌传达非裔美国人的文化之音、反抗之声。而作家、翻译家孔亚雷则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最被低估和忽略的美国小说家”詹姆斯·索特,披露了他还未面世的中译本《光年》的精彩片段,这本书将引发我们思考:“我们的人生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件艺术品呢?”
6.单向空间和理想国继续联手,打造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青年写作者柏琳、诗人凌越、书评人云也退将在这一辑《单读》中发表可读性与思想性兼具的随笔与书评,分享他们的全球观察和个体经验。
【内容介绍】
“没有任何人的经历是可以复制的,也没有任何一条路是现成的。” ——李霄峰
“城市变得太大了,大过了他们穿行的渴望。”——蒯乐昊
“自由不再是自由,只要有一个人不自由。”——休斯
“你要珍惜你说话的时刻,你要珍惜你的语言。”——梁鸿
这一辑《单读》讨论困境,结果我们发现许多答案最后都关乎勇气。我想这回答了前面说的,阅读到底是为了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很可能到最后,如果日常生活还有记忆,只会留下那些别样的生命态度。因为他们活得与你不同。
云也退评奥威尔,说“奥威尔征收恐惧,熔炼成克服恐惧的力量”。诗人戴潍娜的演讲辞,“疼痛才是身体的重量,最初的人类一定是在劳动与疼痛的双重经验中成长为人”。孔亚雷介绍詹姆斯·索特的小说,“除了名声,真正让一个人伟大的是更为内在,更为高贵,同时又更为简朴的什么。那就是勇气。那是因风格而抛弃名利的勇气。那是完全投入并创造自我的勇气”。柏琳写圣彼得堡之旅,所有的作家、诗人都在虚空中向她大声私语,其中就有马雅可夫斯基:“你孤身一人,时常愤愤不平,急切地催促着命运,你知道,很快你就会快乐满足地投入到自己伟大的战斗中。”困境只是一种关于人与世界相对关系的知识,能够穿透它的,才是人的教益。所谓内在的危机——读书多了你会发现这危机是永恒的,从别人一再的对它的描述中,你会得到某种分担,甚至也开始认识、辨别和描述它,它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名家推荐】
许知远,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
“我参与编辑过很多夭折的杂志,单读的生命力经常令我自己惊叹。因为不断有年轻而杰出灵魂的加入,我认定它还会长久、富有韧性地存在下去。”
阿乙,作家:
“《单读》提供了一种智性、理性而又并不因此而冷漠的审美。它是一本对青年有号召力的杂志。它使它的读者变得年轻而上进。”
郭玉洁,正午主编,《单向街》第一任主编:
“过去的十多年,是人心随技术迅疾更新的年代,也是一切在不知不觉间速朽的年代。生活在其间,要敏捷于变化,又能保有持久的决心,这是一种必要的法则。回想《单向街》(《单读》前身)的创办,正是这份敏捷,更多的是持久,让它免于转瞬即逝的激情,从而在时间里拥有自己的轨迹,和可供回顾的纵深。”
覃里雯,资深媒体人:
“为《单读》写稿一直是最美好的事,就像和一位无所不知的知音漫谈,站在世界漫长的共同传统之上关照人类的今日和明日。因为它优雅的包容和丰盛,促成了我写作的新风格。依然秉承启蒙以来知识传统的杂志越来越少,就像星星逐渐在夜空里淡去一样。对我来说,在稀疏闪耀的人类群星中,《单读》已经是中文世界里最耀眼的一颗。”
于威,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如果说《单读》这本小小的杂志,也有一点雄心,那就是希望它能够像《纽约书评》一样,吸引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头脑,鼓励独立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永不放弃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同时追求一流的文本表达。这个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也许永远都无法实现,所以只能继续做下去。”
苏静,《知日》主编,《单向街》第一任出版人:
“转眼之间,名为《单向街》的杂志书,也改名《单读》,还有自己的同名App,单向历更是卖成了近年来少有的文创产品的成功案例。单向街书店也从一个完全理想主义的形象,现在也跻身很主流的商业公司,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理想主义的一面,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令人欣慰的。时至今日,我也为我当年能参与当年《单向街》杂志书的创刊和发行,感到由衷的开心。”
Real Life [音乐] 豆瓣
9.2 (29 个评分) Magazine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7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Blue Plate Caroline
Magazine's music continues to be an influence in modern music today. While having roots in the punk and new-wave movements, Magazine combined elements of avant-garde and pop. Radiohead in particular draws on the lyrical style of the group, and have performed "Shot By Both Sides" in concert. What's more, Radiohead's 1995 single "Just", with its ascending guitar hook, bears a passing resemblance to "Shot By Both Sides". Former Smiths singer Morrissey, a fan and acquaintance of Devoto's, covered "A Song From Under The Floorboards" as a B-side to his 2006 single "The Youngest Was the Most Loved". "Floorboards" was covered by My Friend The Chocolate Cake on their 1994 album Brood. Half Man Half Biscuit have performed live covers of a number of Magazine songs. "The Light Pours Out Of Me", from the album Real Life, has been covered by both Peter Murphy and Ministry. Swedish punk band No Fun At All did a cover of "Shot By Both Sides" on their record "And Now For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Devoto co-wrote two songs with Mansun, "Everyone Must Win" and "Railings", contributing vocals to the latter, and the band later covered "Shot By Both Sides" for John Peel.
知日·手账最高 [图书] 豆瓣
5.0 (27 个评分) 作者: 苏静 中信出版社 2016 - 4
日语中的“手账”,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记事本。但在日本,“手账”不仅仅是一个本子而已,日本人将其用来管理自己的时间、生活,甚至作为人生规划的工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手账”在日本已经算是一个全民性的话题。手账的魅力究竟何在?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手账来管理生活?期待“手账大国”日本给我们答案。
《知日•手账最高》特集——专门关注日本的超人气媒体品牌「知日」推出《知日》特集第25弹。
翻开就能改变人生的最强手账保存本!
HOBONICHI、MIDORI、HIGHTIDE、trystrams、D-BROS、mt胶带、熊谷正寿、馆神龙彦、高桥书店手账大奖……《知日•手账最高》特集,实感“手账大国”日本与手账相关的一切。
特集囊括:
HOBONICHI手账,于“LOFT”连续九年销量第一,究竟藏有什么秘密?
以“TRAVELER’S notebook”闻名的文具品牌MIDORI,对手账设计与纸张品质的高追求;集缤纷色彩与欧美风格设计元素于一身的HIGHTIDE手账;
日本知名文具品牌KOKUYO旗下trystrams手账,为商务人士带来焕然一新的生活工作体验;
个性手账品牌D-BROS,颠覆你心中的手账印象;
风靡全球的mt胶带,18种活用法与手账完美契合;
“手账的高桥”,从大众设计中严选精品的高桥书店手账大奖;
专访日本GMO INTERNET株式会社董事长熊谷正寿,走近他与手账紧密相连的圆梦路程;
专访日本著名手账评论家馆神龙彦,追寻日本“手账热”现象之源;
从纸张、书签带、装订方式等彻底了解手账构造;
私人定制一本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专属手账;
日本手账达人kotori分享她的精彩“手账生活”;
铁道手账、历史手账、漫画手账、防灾手账……特色手账速览;
日本“人间国宝”松田权六的灵感记录手账;
兵库县明石市的“时之道”行旅……
果然,还是手账最高!
我们的黄金时代 [图书] 豆瓣
7.3 (19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主编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7 - 8
1. 阿乙、颜歌、双雪涛、文珍、李静睿、李娟、邹波、刘子超、云也退……《单读》视野中最好的一批青年作家,首次集体发声——《单读》始终关注年轻、活跃的新声音,这一辑,我们将首次集体介绍这个华丽的、完整的新作家阵容。其中包括:在国内风头正劲、并闯入国际文坛的小说家阿乙、颜歌、双雪涛、文珍、李静睿;在非虚构、散文方面早早树立高度个人风格的李娟、邹波、刘子超、云也退,他们也是最具国际化潜质的一代非虚构作者;评论家范晔、张定浩、包慧怡奠定了这一代作者的审美高度,写出了我们时代最好的文学批评;出版人彭伦、译者陆大鹏在海外作品译介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他们,我们得以阅读更广阔的世界;画家王顷,大器晚成,进入创作爆发期,是国内艺术界最具潜力的一座宝藏。无一例外,他们的足迹和视野,跨越了国界、语言和创作媒介的边界,始终在个人化与公共性的张力之中推进,没有放弃发言,持续地为《单读》这个中文世界里的“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输血。
2.独家刊载学者王德威访谈,探秘年轻一代作家的写作与命运——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台湾文学批评学者王德威与《单读》探讨了国内年轻一代写作者的处境。相较前辈,青年作家在生活上是幸运的,全球化让各种经验唾手可得,而文学中民族与世界的议题如何平衡处置?王德威仍然用读者的态度谦卑地看待作家的创作,关注着青年作家写作中的个人印记和对当下生活的感知。
3.两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得主全部亮相,共同创造“我们的黄金时代”——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已经持续两年,作为中文世界第一个以独立书店为标杆的文学奖项,它搜寻着这个时代中最敏锐的感受者,发掘最具活力的文字。本辑《单读》收录了2015年、2016年两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的作品:张定浩的诗已经深入人心,这次他以批评家的身份讲述关于穆旦诗歌的解读误区,李静睿的最新小说作品也将同时发布;两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文学翻译包慧怡、陆大鹏也分别寄来了他们的诗作与随笔;2015年年度旅行作家刘子超的最新译稿,也抢先在《单读》试读……这将是一次少有的机会,系统地检阅他们的文学历险。
4. 装帧改版,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单向空间和理想国联手出版的《单读》一直是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此次继续全新改版的设计,封面和装帧设计复归传统,回到一张报纸的制作工艺,增加了烫金工艺,同时保持着一本杂志的广泛趣味和一册图书的内容深度。整个封面由一张报纸折叠而成,正面是整本书的精选内容和词句;背面展开则是画家王顷出人意料的摄影作品,也可作为一张独立海报收藏。
“在过去和未来两大黑暗间,以不断熄灭的现在,举起了泥土,思想和荣耀。” ——穆旦
经常有人使用“黄金时代”的提法,有的人是真心这么认为,而有的人是持有反讽之意。这次《单读》在当下的情形之下,重提这个概念,则是出于我们对于“黄金时代”的另一重理解——在焦虑之际保持清醒,在沉默之时尝试发声,在混乱之地继续潜行,既然我们遭遇的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那么我们就去拥抱变革,既然所有人都说可能性已经几乎穷尽,那我们就偏要试试还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既然我们周围仍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热爱写作、阅读和思考,那么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呢?尤其,我们不再期待谁的奖赏,甚至不期待鼓励,我们等待迎接批评、讽刺和漠视。因为,如果我们一再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迷路,那么唯有站在现在的泥土中,重新举起希望的火炬,是时候从悲观中清醒,让写作重新振奋起来。
本辑《单读》以特刊形式,收录国内最好的新生代、中生代作家的文章,包括两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大奖得主的作品。其中包括阿乙、颜歌、文珍、李静睿等新锐小说家的短篇,这一代最优秀的青年学者张定浩、范晔等人的文学评论,李娟、云也退的随笔,邹波的非虚构作品,包慧怡的诗歌和艺术家王顷的摄影,以及译者彭伦、陆大鹏、刘子超在人文历史和旅行文学方面的最新作品。每一个门类的作者与选文,都竭力标注出最新一代作者创造力的水准线,提供丰富、多元的视角,以及深度与可读性兼具的文本。希望在大众文化的战场中,以更加积极的面貌,引发更多的思想争鸣。
鲤·与书私奔 [图书] 豆瓣
6.3 (17 个评分) 作者: 张悦然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
《鲤•与书私奔》,是鲤送给爱书人的一份礼物。
历时四个月,鲤编辑部《与书私奔》温情来袭。无论你是纸质书的拥护者,还是逆袭的电子文青;无论你喜欢菲茨杰拉德,还是波拉尼奥;无论你热衷图书馆,还是地铁站。
只要你是爱书人。
阅读或许就是一个安全出口。到书里去,那里有可以栖身的地方,让人暂时忘记了我是谁,我在哪里。
——张悦然
【观点•Opinion】
张佳玮:当一代又一代Ross们慢慢褪去对Rachel的爱,总会放弃纸阅读的第一视角。就像赞美纸阅读的人们,不会去为更古雅的竹简和刀笔做辩护。
严锋:Google正在计划把全人类所有的图书做成一个知识的终极数据库。贝佐斯也梦想把以往所有出版过的书都做成Kindle格式。人类会到最后只有一本书,它的名字叫Google吗?人类最后会只有一个书店,它的名字叫Amazon吗? 这样也挺好的,不是吗?
【沙龙 Salon】
止庵 × 张悦然
从伊根到卡波特,从耶茨到奥康纳。一次美国文学之旅。一次时间与梦想,纯真与感伤的造访。止庵,张悦然共同探寻,世界在作家眼中的色彩。
齐邦媛 × 职烨
战火让她逃亡过大半个中国。东北天津北平南京,长沙桂林重庆坪坝。她求学路坎坷,7所小学,周南女中与南开中学,武汉大学,从大陆到台湾,却一直没有废弃。《巨流河》里有整个悲伤的时代,而这里,只有齐邦媛的喃喃自语。
【小说 Novel】
路内最新小说。一群90年代的技校生,迷恋录像片、电子游戏、麻将、外烟。可没有人看书。为了一位女孩儿,男孩却甘愿成为偷书贼。
更有《百年孤独》新版译者范晔、专栏作家btr、乔纳森、建筑师唐克扬、新锐作家周嘉宁、老王子、李舒、陶立夏、包慧怡、绿妖、张楚、张冠仁、何曼庄的最新文字。以及摄影师陆杰、Miro Švolík的摄影作品。
新北京人 [图书] 豆瓣
7.2 (14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主编 台海出版社 2018 - 1
◎内容简介
“必须要有一个开始写作的起点。一个地方。” ——舍伍德•安德森
“你需要想象北京,北京会满足你的想象;即使它暂时没有你所想象的东西,它也会应着你的想象长出你所想象的东西。我们都从想象中来。”——西川
“在这个辽阔都市里,知道我的名字并能准确喊出它的人,不会超过十个。”——郭爽
“不相信文字能改变生活,我习惯了靠苦力谋生。”——范雨素
北京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没有人能够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这一辑《单读》试图成为万千答案中的一种。我们邀请汉语写作者同题写作,提供一个切片、一些意见,试图捕捉到这座奇异之都里某些微妙、神秘、不为人知的氛围。
一座城市的故事,说到底都是人的故事。其中既包括那些左右时代的英雄豪杰,也包括那些生活在迁徙与沉默之中的大多数人,哪一种都不应该被忽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北京潜藏着世界历史转向、中国社会变迁全部的秘密。
正如《单读》特约作者西川所言,“一座幽灵与活人混居的城市比一座被行尸走肉占满的城市更抒情。”历史中的想象和幽灵会在这座城市复活,最真切的底层现实也会在这里显露。这些不同维度的故事层层叠叠,堆成一个复杂的织体,需要足够的历史知识、文学感受和日常经验,才能把它们从城墙中剥离,实现某种层面的理解与和解,同时留给未来无尽的阐释空间。
◎编辑推荐
1. 皮村打工文学小组作品首次结集——本辑《单读》特别邀请微尘、郭福来、马大勇、小海、李若、范雨素、陈迪桥、万华山、徐良园等工友撰稿,讲述他们从家乡来北京的路途,以及打工的日常生活与政治,坦陈他们的沉默和漂泊,以及对家乡、皮村、以北京为代表的城市生活的复杂情感。
2. 重新书写北京,关于这座奇异之都的繁华与悲哀、现实与想象、过去和未来——著名诗人西川、青年作者晓宇、影评人开寅、艺术家邱震和主编吴琦分别书写他们眼中的北京故事。
3. 独家刊发哲学家陈嘉映专访——陈嘉映被誉为“中文世界最接近哲学家”的人,本期访谈将细致展开他如何认识古希腊思想和我们日常生活的逻辑关联。
4. 《单读》首次刊登剧本——媒体人、文化评论家李静继大热戏剧作品《大先生》之后,再出力作《秦国喜剧》,本期节选了其中的部分章节。通过一个历史寓言,直指荒谬的人心。
5. 首次推荐乌兹别克斯坦作家哈米德•伊斯麦洛夫——书写一个混血儿在莫斯科地铁里的奇幻人生。
6. 单向空间和理想国继续联手,打造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 青年作家盛可以、周嘉宁,第七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得主郭爽,原《天南》杂志主编欧宁,旅英作家王梆,书评人云也退、霍莉•凯斯将在这一辑《单读》中发表可读性与思想性兼具的随笔与书评,分享他们的全球观察和故乡经验。
◎名家推荐:
许知远,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我参与编辑过很多夭折的杂志,单读的生命力经常令我自己惊叹。因为不断有年轻而杰出灵魂的加入,我认定它还会长久、富有韧性地存在下去。”
阿乙,作家
“《单读》提供了一种智性、理性而又并不因此而冷漠的审美。它是一本对青年有号召力的杂志。它使它的读者变得年轻而上进。”
郭玉洁,正午主编,《单向街》第一任主编
“过去的十多年,是人心随技术迅疾更新的年代,也是一切在不知不觉间速朽的年代。生活在其间,要敏捷于变化,又能保有持久的决心,这是一种必要的法则。回想《单向街》(《单读》前身)的创办,正是这份敏捷,更多的是持久,让它免于转瞬即逝的激情,从而在时间里拥有自己的轨迹,和可供回顾的纵深。”
覃里雯,资深媒体人
“为《单读》写稿一直是最美好的事,就像和一位无所不知的知音漫谈,站在世界漫长的共同传统之上关照人类的今日和明日。因为它优雅的包容和丰盛,促成了我写作的新风格。依然秉承启蒙以来知识传统的杂志越来越少,就像星星逐渐在夜空里淡去一样。对我来说,在稀疏闪耀的人类群星中,《单读》已经是中文世界里最耀眼的一颗。”
于威,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如果说《单读》这本小小的杂志,也有一点雄心,那就是希望它能够像《纽约书评》一样,吸引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头脑,鼓励独立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永不放弃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同时追求一流的文本表达。这个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也许永远都无法实现,所以只能继续做下去。”
苏静,《知日》主编,《单向街》第一任出版人
“转眼之间,名为《单向街》的杂志书,也改名《单读》,还有自己的同名 App,单向历更是卖成了近年来少有的文创产品的成功案例。单向街书店也从一个完全理想主义的形象,现在也跻身很主流的商业公司,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理想主义的一面,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令人欣慰的。时至今日,我也为我当年能参与当年《单向街》杂志书的创刊和发行,感到由衷的开心。”
消失的作家 [图书]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6 - 11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抱怨,这是一个无人阅读的时代,这是文化的低潮,却很少真正地沉入自己或者他人的精神状况去寻求答案,就像我们一边哀叹爱情的稀缺,一边很少花费真实的时间去理解具体的个人。
本期《单读》继续回应时代症候,我们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写作者,讲述了他们各自关注的其他作家的故事。马尔克斯的学生采访了马尔克斯的牙医,旅居伦敦的晓宇远赴秘鲁重访左翼诗人,北京的青年作家文珍沿着张爱玲的晚期写作追根溯源,单读主编吴琦见证了美国作家何伟在中国演讲的火爆现场,而许知远在瓦尔登湖的湖畔,与移民美国的哈金谈天。这些穿越时空的旅行、谈话和写作,构成了一座复杂而真实的文学花园,其间藏着作家们的私人秘密和公开宣言,以及附着他们身上的不同时代的阴影——写作最终让我们更自由吗?一个充分的完整的自我是否足以和更加坚硬的外部现实对抗?而又怎样在对抗中自我保存?这些“消失的作家”,我们很难最终捕获他们,因为这些难题本身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它是我们前赴后继去写的原因。
此外,本期还收录了作家李静睿的小说,她温柔地回忆起汶川地震期间一桩记者同行之间的爱情;尚在美国读书的少年孙中伦曾在单读实习,他行走中国的这份记录某种意义上与何伟同行;孔亚雷、张定浩、邹波以及来自捷克的书评人Filip,分别发来他们对前辈作家的评论,在世界文学版图中清理出各自的脉络;还有廖伟棠的诗歌,郭玉洁、云也退的随笔,任瀚的摄影,用不同的介质保护着那些我们原本以为已经在这个时代中消逝的品质。
正午4 [图书] 豆瓣
NOONSTORY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正午故事 台海出版社 2017 - 5
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四本,精选自界面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平台“正午”。
“特写”栏目,本期推荐叶三写的李志小传。《盲女毒枭》说的是一个发生在南京的真实案件。此外,还有一则非常清新好看的鸟类故事,北京的雨燕。
在“随笔”栏目,推荐淡豹的《在棚户区》。我们到底有没有对自己居住的这块空间的命运做出决定的资格?正午的老朋友袁凌带来一篇《乡村命案》,跟着他镜头式的语言去探索一起似乎很平常的杀人案。此外,正午的记者罗洁琪写了她的逃霾故事。
本期正午的“访谈”非常精彩。我们请小转铃和金宇澄围绕《繁花》一书,谈文学,谈上海,以及上海的男女关系。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我们让黄觉回忆了他的青春年代,也是我们很多人的记忆。此外,我们也以一篇郭川的口述史,纪念他的航海故事。
在“视觉”栏目,正午的图片编辑朱墨带我们去探索北京的“鬼市”。逛鬼市的人,都带着轻微的雀跃感,某种幻想在那里会得到满足。
最后,是非常长非常长的“长故事”。本期的两篇长故事由正午两位记者贡献,分别是李纯的《火星招待所》以及张莹莹的《老邬想建一座油坊》,前者写了一帮诗人,后者写了长江边一位想做电商的普通人。
世界的水手 [图书]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7 - 6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沃尔特•惠特曼
本辑专题围绕“世界的水手”主题,邀请五位当代澳大利亚作者亮相,组成澳大利亚文学特辑,他们包括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拉尔丁•布鲁克斯,《辛德勒名单》原著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澳大利亚少年文学大师约翰•马斯登,往返于中澳之间的学者尼古拉斯•周思,著名插画家布朗温•班克罗夫特,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当代澳大利文学的一个切面,反思本土性与世界性、边缘与中心等诸多文学命题,试图回答,在一个日益保守的、民族主义化的年代里,如何重新想象一个拥有全球化精神的世界。
访谈、散文、诗歌、评论等栏目均扣住这个命题追问:独家刊登学者戴锦华的长篇专访,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纵论人性的困境和文明的未来;旅英作家王梆发来对英国乡村的细致观察,研究英国脱欧背后的深层原因;旅居北京的阿根廷作家吉耶尔莫•布拉沃,是西语世界新锐的短篇小说创作者,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中文世界完整亮相;云也退创作的以色列纪行,吴瑶推荐的全球最新书情,都在本期《单读》中继续连载;李娟书写新疆的散文,学者凌越以“世界的胎记”为题创作的诗歌,李静对于契诃夫的长评,杨庆祥对于中国急速发展的慨叹,都将在不同的层面,重新梳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都市一无所有 [图书] 豆瓣
8.1 (12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主编 台海出版社 2018 - 9
如果你用过单向历、看过十三邀,是时候打开这本书了
独家、原创、首发,《单读》改版以来新的里程碑
五位深具潜力的英国当代年轻作家,首次中文亮相,探寻前沿的国际文学视野
直面——现代都市生活的空荡内心,拷问——除了城市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可能?
【内容简介】
我的外祖母完全不能停下。她做的汤足够喂饱贝尔法特所有悲伤的灵魂。——简•卡森
我要去了解我的国家。我不去城市,我要去小镇、农庄和牧场。——斯坦贝克
你一直待在书桌旁也依然可以拥有充满冒险的一生。——杰夫•戴尔
说到底,这个世界正在进行着的,不过是一种金钱与爱情的全球化交换。——刘子超
人年轻的时候,脑子里就不会写“死”这个字。——王占黑
伦敦,也包括其他任何超级大都市,都不再意味着一个既定的位置,即便非要用中心来形容它们,也只是一些更便捷地去往别处的接驳点,向无数的方向延伸,甚至它们本身也在出走。这一辑《单读》就是这样一趟拐弯抹角的旅程,我们经过伦敦,进入英国,带来了五位尚未被中文翻译过的当代作家。他们的作品像田野里光线的散射,有的向城市的中心逼近,有的在不知名的欧洲边缘徘徊,有的飞向岛屿,有的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亚洲。
今天的语言与文字,在前仆后继地开掘现代生活的道路上,也走到了某种瓶颈。我们动不动就只能谈论爱情、个人的孤独、不知所踪的意义,最终都陷入一种重复的内核,形式上细枝末节的变奏。我们借由英国同时代人的创作,重新设问,到底城市的中心有什么,而除了城市之外,更远、更大的空间如何可能。我们所说的“都市一无所有”,显然不是指它物质上的空虚,甚至也不是精神上的空洞,而是所谓的“城市意识”不再那么现成,不再能被詹姆斯那种后见之明所武断地概括,原本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这些都是近在咫尺的事,恰恰是越近的事物越难描述。
……
巧合的是,这篇文章是在我又一次飞向伦敦的旅程中完成的。而不断进入又离开的经历告诉我,重复、循环、流动,同时也可能是激发、挑战、创造的过程。每一次出发都是无数次再出发的开始。对《单读》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已经检阅过北京、伦敦、澳大利亚,下一次,我们去拉美,去苏格兰,去爱尔兰,去非洲。
【编辑推荐】
1. 当代英国文学特辑,首次独家翻译、引进英国当代青年作家代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前沿的文学与声音——简·卡森(《时尚芭莎》杂志短篇小说写作奖获得者)、凯丽·哈德森(费米娜外国小说奖获得者)、内德·鲍曼(进入《格兰塔》英国最优秀的年轻小说家名单)、大卫·索洛伊(入围2016年布克奖)、萨拉·霍伊(T.S.艾略特诗歌奖获得者)……这些对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相对陌生的名字,正是英国当代文学中的青年领袖,也是英国各大文学奖项的新声音。他们的小说及诗歌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以中文亮相,更有作品是首次被翻译成英文以外的其他语言。本辑《单读》为当代英国文学特辑,作为国际文学展演(ILS)的一部分与读者见面。本着一贯以来对于青年写作者的关切和国际视角的坚持,力图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那些正在崛起的、不容忽视的时代声音。
2. 从异国视角审视我们的共同处境,反思现代都市生活—— 一面是高速运转、便利发达的现代化都市;一面是千篇一律、琐碎分裂的个人生活。我们选择了都市,又被都市囚禁,生存空间的别无选择是否也代表着某种精神和文化的困窘?除了重复的场景、重复的情绪、重复的话题,我们是否有新的创造力去开发新的生存空间,并得以生发新的精神内核?
3. 首次100%刊发独家、首发内容,这是《单读》原创之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这一辑的《单读》中,读者看到的所有作品都是它们的首次刊发。除了五位来自英国的当代作家之外,90后新秀作者王占黑、旅行作家刘子超、英国长期观察者与书写者王梆、书评人李南心、作家夏榆和全球书讯关注者吴瑶,都为《单读》带来了他们的最新作品,它们小到社区故事、大到异域图景,体现着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多样,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丰饶。
4. T.S.艾略特诗歌奖获得者、英籍华人女诗人萨拉·霍伊的代表作,讲述两代人的文化断裂与回溯;文字与影像、思想与视觉在蒋志的表达中碰撞美妙的火花——萨拉·霍伊的获奖诗集《玉环》充满了丰富的中国元素,这位出生于香港、成长于英国的诗人重新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书写血脉与文化的深层勾连。艺术家蒋志在文字与影像文本中兼具超凡的表达能力,在他看来,写作和画画是一种困人之劳作,也是他通往自由的地道,本辑的影像部分将会给读者带来思想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5. 杰夫·戴尔专访,“没有幽默感的人是怎么在世界上存活下来的呢?”——《单读》持续推介杰夫·戴尔专访,约翰·伯格、网球、旅行、爵士乐、文学与政治,在这里,读者将会看到一个丰富的、有趣的、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杰夫·戴尔。
6. 单向空间和理想国继续联手,打造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可读性与思想性,全球观察和个体经验,本辑《单读》继续寻找属于青年人的优质内容。
【名家推荐】
许知远,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我参与编辑过很多夭折的杂志,单读的生命力经常令我自己惊叹。因为不断有年轻而杰出灵魂的加入,我认定它还会长久、富有韧性地存在下去。”
阿乙,作家
“《单读》提供了一种智性、理性而又并不因此而冷漠的审美。它是一本对青年有号召力的杂志。它使它的读者变得年轻而上进。”
郭玉洁,正午主编,《单向街》第一任主编
“过去的十多年,是人心随技术迅疾更新的年代,也是一切在不知不觉间速朽的年代。生活在其间,要敏捷于变化,又能保有持久的决心,这是一种必要的法则。回想《单向街》(《单读》前身)的创办,正是这份敏捷,更多的是持久,让它免于转瞬即逝的激情,从而在时间里拥有自己的轨迹,和可供回顾的纵深。”
覃里雯,资深媒体人
“为《单读》写稿一直是最美好的事,就像和一位无所不知的知音漫谈,站在世界漫长的共同传统之上关照人类的今日和明日。因为它优雅的包容和丰盛,促成了我写作的新风格。依然秉承启蒙以来知识传统的杂志越来越少,就像星星逐渐在夜空里淡去一样。对我来说,在稀疏闪耀的人类群星中,《单读》已经是中文世界里最耀眼的一颗。”
于威,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如果说《单读》这本小小的杂志,也有一点雄心,那就是希望它能够像《纽约书评》一样,吸引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头脑,鼓励独立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永不放弃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同时追求一流的文本表达。这个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也许永远都无法实现,所以只能继续做下去。”
苏静,《知日》主编,《单向街》第一任出版人
“转眼之间,名为《单向街》的杂志书,也改名《单读》,还有自己的同名 App,单向历更是卖成了近年来少有的文创产品的成功案例。单向街书店也从一个完全理想主义的形象,现在也跻身很主流的商业公司,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理想主义的一面,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令人欣慰的。时至今日,我也为我当年能参与当年《单向街》杂志书的创刊和发行,感到由衷的开心。”
知日·太宰治 [图书]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茶乌龙 主编 中信出版社 2015 - 10
太宰治,39年的短暂人生,经历5次自杀,他在文学中写尽世间的绝望与苍凉,一生中与5个女人的5段关系,结局都让人唏嘘。“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他用惊世名作《人间失格》表白自己多耻、堕落的无赖人生。3次冲击芥川奖,最终落选,但太宰治却成为后世备受年轻人尊崇的伟大作家,人气至今不减。
无论你是否喜欢太宰治,他的作品总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直抵读者的灵魂。他让人无法忘怀!
《知日》团队亲赴太宰治故乡青森县取材,沿津轻半岛,追随太宰治的足迹,在三鹰、玉川上水,寻觅太宰治最后的身影。这一次,为你呈现无赖派巨匠的真实人生。
特集囊括:
波乱的少年时代、“夹缝”中诞生的作家、在文学中再生又走向破灭的晚年、39年人生全面解析;
“八卦”太宰治,5次自杀的缘由,与5位女性的纠葛;
津岛家“豪宅”斜阳馆与太宰治的童年,在“避难之家”再读一次太宰治;
《女生徒》《斜阳》中的女性文体,《竹青》《御伽草纸》的“鹤派”文风;
解读《人间失格》中失格者的定义,重访《津轻》中太宰的自我发现之旅;
折口信夫、丰岛与志雄、檀一雄、坂口安吾回忆友人太宰治;
芥川奖作家川上未映子、太宰治研究家渡部芳纪、斜阳馆馆长伊藤一弘、装帧家町口觉讲述他们眼中的太宰治。
碧山02:去国还乡 [图书]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左靖 金城出版社 2013 - 7
“碧山”系列图书的主旨是试图寻找重返传统文化家园之路。“碧山”并无确切地名指向,她是一个象征,象征哺育我们的自然和中华文化原乡,青碧的山峦和村庄将永远是我们来自于斯、并心归于斯的所在。《碧山》系列图书在继续原来品质的基础上,更加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
《碧山》第二辑主题为“去国还乡”。成为一位改良主义者的同时,也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位个人主义者。救活乡村,其实就是救活自己。去国还乡,在我看来,正是走在寻找我们传统家园的路上。我们的家园在哪里?最重要的还是在每个有着传统文化精神且富有创造力的人身上。去国还乡,实际是在寻找我们自己,只要前仆后继的人还在,我们的家园就不会消亡。
知日·日本制造力!Made in Japan [图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茶乌龙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7
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超人气品牌「知日 ZHIJAPAN」 推出《知日》特集第44弹 《知日・日本制造力!Made in Japan》特集!
日本制造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日本制造是如何在战后迅速崛起?日本制造拥有的独特设计美学是如何创造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革命中,又是哪些日本企业在引领当代的潮流?
*日本设计运动·工业设计谱系, 20大日本经典工业设计!
*Made in Japan 名作巡礼, 10位日本设计师及其代表作品!
*日本制造的历史变迁:汽车设计篇、摩托车制造篇、音频设备篇、影像工业篇
*以索尼为代表的经典日本制造之路 vs 巴慕达、nendo、Snow Peak,Mintdesigns等新生代与异端者
*独家专访:巴慕达BALMUDA创始人寺尾玄 、nendo创始人佐藤大
*更有日本好设计“优良设计奖” ,细致到笔尖的日本文具之美
*纪行:融入生活、传统与现代的日本制造之旅
带你洞悉日本制造的过去与现在,一起探究何为日本制造力!
The Correct Use of Soap [音乐] 豆瓣
Magazine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7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Virgin
2007 digitally remastered and expanded edition of the third album from the Post-Punk band led by former Buzzcocks vocalist Howard Devoto. Originally released in 1980, this reissue now features four bonus tracks: 'Twenty Years Ago', 'Book', 'Upside Down' and 'The Light Pours Out Of Me' (Single Version). Virgin.
知日·樱花入魂 [图书] 豆瓣
作者: 茶乌龙主编 2017 - 3
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超人气品牌「知日 ZHIJAPAN」 推出《知日》特集第41弹 《知日・樱花入魂》特集!
*赏樱必备!100处日本樱花名胜、日本樱花种类,日本赏樱专家推荐,京都 & 东京赏樱胜地和赏樱秘诀!
*文化、艺术、历史、旅行、美食、设计、插花、音乐、影视、漫画……全方位彻底了解樱花之国。
*独家专访世界级艺术家蔡国强!蔡国强为什么开始以樱花为主题创作?
东日本大地震引发核电站泄露,他与日本福岛的朋友展开“万株樱花种植计划”,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荒木经惟眼中的樱花?世界级摄影师荒木经惟樱花作品独家别册!
超过500本画册的海量荒木作品中精选樱花主题作,在日本也买不到的极有价值的别册!
*独家专访超人气摄影师蜷川实花,蜷川实花特别提供封面写真,讲述她和樱花的故事。
*《恶女花魁》 @知日 原图展!独家专访超人气漫画家 Anno Moyoco!
一册《樱花入魂》,完全了解关于樱花的一切,让你成为樱花通!

已从结果中略去了来自同一作品或有相同标识号的1个条目,点击这里可重新显示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