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 - 标记
道德浪女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The Ethical Slut: A Practical Guide to Polyamory, Open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reedoms in Sex and Love(3rd Edition)
7.2 (32 个评分)
作者:
珍妮.W.哈帝(Janet W. Hardy)
/
朵思.伊斯頓(Dossie Easton)
译者:
張娟芬
游擊文化
2019
- 1
開放關係就是劈腿偷吃?多重伴侶就是淫亂多P?
我們是否有可能同時愛上好幾個人,或對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慾望?
難道只要戀愛了,就會自動喪失對其他人的興趣?
如果我對別人有感覺,就表示我不是真的愛我的戀人?
我的情人「出軌」了,表示我們的關係一定出了什麼問題?
沒有「另一半」,我的人生就不完整,一輩子得不到幸福?
我們從小被教導,一生一世、一對一的異性戀婚姻,是情感關係的唯一正解。然而,如果這是唯一「正常」與「自然」的關係,為什麼劈腿、無縫接軌、外遇、離婚等現象,從古至今皆層出不窮呢?其實,現在這一套「應該」,跟其他很多套一樣,都是文化製品,而非自然法則。「大家都知道」的迷思未必是對的,只有真正認識所有可能性,你才能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
《道德浪女》為傳統一夫一妻制以外的親密關係經典指南,書中提供了豐富的關係經營與溝通技巧,引導讀者認識自己並強化親密關係,更加全面地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本書將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由的冒險之旅,教你如何透過坦誠溝通、接納並掌握自身情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建立安全感與支持系統、共同設立界線等方式,嘗試進入開放關係、多重關係,以及任何性與愛的自由關係。本書也為浪女新手提供調情與追求、「說要」與「說不」,以及安全性行為的入門技巧,並教導浪女如何運用法律及各種協議保護自己與伴侶,進而養兒育女。
處於一對一關係中的讀者,亦可由本書習得親密關係的經營之道,以及接納並善待自己的方法。本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能幫助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再恐懼關係的失敗,並明白自身已是完整的個體,無須所謂的「另一半」來填補空缺。「愛」與「性」本身就是目的,而非達成「一生一世配對」的手段。快感本身已足夠美好,親密、連結與陪伴亦彌足珍貴,只要你感到愉悅滿足,關係本身即具有無上價值。
我們是否有可能同時愛上好幾個人,或對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慾望?
難道只要戀愛了,就會自動喪失對其他人的興趣?
如果我對別人有感覺,就表示我不是真的愛我的戀人?
我的情人「出軌」了,表示我們的關係一定出了什麼問題?
沒有「另一半」,我的人生就不完整,一輩子得不到幸福?
我們從小被教導,一生一世、一對一的異性戀婚姻,是情感關係的唯一正解。然而,如果這是唯一「正常」與「自然」的關係,為什麼劈腿、無縫接軌、外遇、離婚等現象,從古至今皆層出不窮呢?其實,現在這一套「應該」,跟其他很多套一樣,都是文化製品,而非自然法則。「大家都知道」的迷思未必是對的,只有真正認識所有可能性,你才能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
《道德浪女》為傳統一夫一妻制以外的親密關係經典指南,書中提供了豐富的關係經營與溝通技巧,引導讀者認識自己並強化親密關係,更加全面地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本書將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由的冒險之旅,教你如何透過坦誠溝通、接納並掌握自身情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建立安全感與支持系統、共同設立界線等方式,嘗試進入開放關係、多重關係,以及任何性與愛的自由關係。本書也為浪女新手提供調情與追求、「說要」與「說不」,以及安全性行為的入門技巧,並教導浪女如何運用法律及各種協議保護自己與伴侶,進而養兒育女。
處於一對一關係中的讀者,亦可由本書習得親密關係的經營之道,以及接納並善待自己的方法。本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能幫助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再恐懼關係的失敗,並明白自身已是完整的個體,無須所謂的「另一半」來填補空缺。「愛」與「性」本身就是目的,而非達成「一生一世配對」的手段。快感本身已足夠美好,親密、連結與陪伴亦彌足珍貴,只要你感到愉悅滿足,關係本身即具有無上價值。
看不见的女性 Goodreads 豆瓣
Invisible Women
9.2 (102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罗琳·克利亚多·佩雷斯
译者:
詹涓
新星出版社
2022
- 8
这本书没有咆哮,只有事实和数字。在告诉我父权制是我想象出来的之前,请你先读读这本书。《看不见的女性》充满启示,令人恐惧,又充满希望。堪称一部现世的《圣经》。
——珍妮特·温特森,英国知名作家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简直是掌握数据的西蒙娜·德·波伏瓦。
——莱昂内尔·巴伯,《金融时报》前主编
·
🚺 关于全世界一半人口被无视、被消声的故事,全方位揭露无处不在的隐形歧视
🚺 一本书彻底更新你的性别思维:我们的世界以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为男性设计
🚺 从校园到职场,从孕育到患病,“掌握数据的波伏瓦”展现她被忽视、压榨和威胁的一生
🚺 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获《金融时报》&麦肯锡商业图书奖
🚺 当代女性生存指南:在专为男性设计的世界该如何生存和改变?
🚺 横扫欧美市场,已译成30多种语言,简中版首次引进!
🚺 英国书店最受读者欢迎好书,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作品,牛津大学院长大力推荐:每一页都充满事实和数据
🚺 曼切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阿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推荐,《自然》《经济学人》等知名媒体联名推荐,入选《新政治家》《观察者报》《周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
世界对女性的忽视或威胁,存在于每一次凝视,每一趟公交,每一间厕所,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存在于你我生活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
——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
——因为女性生理构造不同,所需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而男女厕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且男厕因有小便池而能容纳更多人;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
——因为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几十年来都以男性为基准,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测试,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生理差异;
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远不如男性
——因为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男性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
从公共交通到政府决策,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这本书应该出现在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政治家和管理者的书架上。很少有书能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看不见的女性》正是这么一本罕见的作品。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提出了一个有力的例子,表明世界是为男人而设计的。
——《泰晤士报》
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的表面下,有一种即将喷涌而出的愤怒在文本间不时浮现。但这本书的力量并不来自修辞——而来自它平稳且连续不断的证据堆积,以及纯粹的观点的分量。阅读《看不见的女性》,读者可能会像我一样有眩晕的感觉,因为其中许多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或我朋友的故事。
——《新政治家》杂志
用这本书武装你自己,再把它塞到你认识的每个人手中。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绝妙之作!
——海伦娜·肯尼迪,英国议员,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前院长
这本书对“性别数据缺口”的探索,是目前每一场女权主义斗争的有力武器。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前副总编辑
无懈可击的事实,强有力的故事,才是感动人心的东西。这本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的获奖者巧妙结合着两者,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带来曙光。
——凯文·斯尼德,高盛公司亚太地区联席总裁
《看不见的女性》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话题——我们从未发现,更不知道为何如此。这本书对性别政治的认知与无知进行了有力、重要和令人大开眼界的分析。从技术到自然灾害,它新颖而及时地提醒我们,为什么在那些塑造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中,我们急需女性担任领导职务。
——科迪莉亚·法恩,墨尔本大学历史及科学哲学教授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部相当有趣的作品,充满无数引人深思的迷人事实。将男性视为默认选项,或将女性视为矮小的男性(当女性被考虑之内时),其后果将对每一个人、对万事万物都产生广泛的影响,从铲雪到安全带再到许多医疗学科都是如此。以后当我心脏病发作、发生车祸或去剧院上厕所时,我一定会想起这本书。
——吉娜·里彭,阿斯顿大学认知神经科学荣誉教授
——珍妮特·温特森,英国知名作家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简直是掌握数据的西蒙娜·德·波伏瓦。
——莱昂内尔·巴伯,《金融时报》前主编
·
🚺 关于全世界一半人口被无视、被消声的故事,全方位揭露无处不在的隐形歧视
🚺 一本书彻底更新你的性别思维:我们的世界以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为男性设计
🚺 从校园到职场,从孕育到患病,“掌握数据的波伏瓦”展现她被忽视、压榨和威胁的一生
🚺 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获《金融时报》&麦肯锡商业图书奖
🚺 当代女性生存指南:在专为男性设计的世界该如何生存和改变?
🚺 横扫欧美市场,已译成30多种语言,简中版首次引进!
🚺 英国书店最受读者欢迎好书,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作品,牛津大学院长大力推荐:每一页都充满事实和数据
🚺 曼切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阿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推荐,《自然》《经济学人》等知名媒体联名推荐,入选《新政治家》《观察者报》《周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
世界对女性的忽视或威胁,存在于每一次凝视,每一趟公交,每一间厕所,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存在于你我生活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
——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
——因为女性生理构造不同,所需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而男女厕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且男厕因有小便池而能容纳更多人;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
——因为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几十年来都以男性为基准,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测试,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生理差异;
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远不如男性
——因为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男性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
从公共交通到政府决策,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这本书应该出现在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政治家和管理者的书架上。很少有书能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看不见的女性》正是这么一本罕见的作品。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提出了一个有力的例子,表明世界是为男人而设计的。
——《泰晤士报》
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的表面下,有一种即将喷涌而出的愤怒在文本间不时浮现。但这本书的力量并不来自修辞——而来自它平稳且连续不断的证据堆积,以及纯粹的观点的分量。阅读《看不见的女性》,读者可能会像我一样有眩晕的感觉,因为其中许多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或我朋友的故事。
——《新政治家》杂志
用这本书武装你自己,再把它塞到你认识的每个人手中。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绝妙之作!
——海伦娜·肯尼迪,英国议员,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前院长
这本书对“性别数据缺口”的探索,是目前每一场女权主义斗争的有力武器。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前副总编辑
无懈可击的事实,强有力的故事,才是感动人心的东西。这本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的获奖者巧妙结合着两者,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带来曙光。
——凯文·斯尼德,高盛公司亚太地区联席总裁
《看不见的女性》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话题——我们从未发现,更不知道为何如此。这本书对性别政治的认知与无知进行了有力、重要和令人大开眼界的分析。从技术到自然灾害,它新颖而及时地提醒我们,为什么在那些塑造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中,我们急需女性担任领导职务。
——科迪莉亚·法恩,墨尔本大学历史及科学哲学教授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部相当有趣的作品,充满无数引人深思的迷人事实。将男性视为默认选项,或将女性视为矮小的男性(当女性被考虑之内时),其后果将对每一个人、对万事万物都产生广泛的影响,从铲雪到安全带再到许多医疗学科都是如此。以后当我心脏病发作、发生车祸或去剧院上厕所时,我一定会想起这本书。
——吉娜·里彭,阿斯顿大学认知神经科学荣誉教授
母乳主义 豆瓣
Lactivism:How Feminists and Fundamentalists,Hippies and Yuppies,and Physicians and Politicians Made Breastfeeding Big Business and Bad Policy
8.0 (15 个评分)
作者:
[加]考特妮·琼格
译者:
张英杰
2022
- 6
【编辑推荐】
★回顾育儿方式的变化潮流,探究母乳喂养如何从个体选择演变成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
“自1995年以来,没有哪项大众哺乳倡议对女性的偏好和选择表示过支持。”
在极端的母乳喂养倡导者眼中,母乳喂养是一项强制要求、一场道德运动、一种区分好父母与坏父母的方法,甚至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安慰剂,却独独不再是母亲喂养孩子的其中一种方式。
★透过十数位哺乳期母亲的真实经历,深入反思母乳喂养文化中的社会问题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女人不给孩子哺乳。不过,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所有女人都给孩子哺乳。”
世上约有15%的女性患有泌乳衰竭或乳房发育不全,并非所有女性都能泌乳,也并非所有女性都能分泌出足够喂饱孩子的乳汁。顽固地拒绝接受这一生理事实,不论对母亲还是孩子而言,都是一种残忍。
★职场歧视、道德绑架、公共设施不足、社会福利缺失、疾病与疼痛……直面哺乳期母亲被忽视的困境
“基本上每一位和我谈过上班吸奶问题的女性都经历过不快或尴尬;她们都说自己经常遭到同事的批评或嘲笑,而且他们往往把这种批评和嘲笑装作是玩笑话。”
母乳喂养的背后,是大量的母亲们难以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的无数个日夜,可她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她们为此遭遇的种种不公与困境,却鲜有人提及。比起强调让婴儿喝母乳,正视这些付出与遭遇才更能真正地为母亲和孩子们带来福祉。
★以医学研究成果和大量统计数据,客观分析母乳优劣,破除“母乳神话”
“新生儿父母希望找到一种‘万灵丹’来保护他们娇贵的宝宝,但母乳喂养并不是这种‘万灵丹’。”
在利益驱使下,母乳被各方利用巧妙的话术,吹捧成了包治百病的“液体黄金”。然而以平均概率计算,母亲们花费几千上万个小时给婴儿哺乳,才能预防一例耳部感染或肺炎,预防各种慢性病乃至癌症的作用更是无稽之谈。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2号作品。
医生、专家、媒体,甚至你的长辈和伴侣,都在强调母乳相对奶粉的优势,“每个妈妈都应该给孩子哺乳”也已成为共识。然而母乳喂养对母亲,尤其是职场妈妈造成的困扰却被忽视了:不完整的睡眠、价格不菲的哺乳用具和服务、生理上的忧患、在公共空间哺乳的尴尬、职场的骚扰和歧视,还有更重要的——来自社会、亲属、以及自我的德道压力。
本书作者考特妮·琼格是一个选择哺乳的母亲,在与其他年轻妈妈交流哺乳的经历时,看到了在母乳喂养被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背景之下,母亲们遭遇的各种困境。她广泛研究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医学专家、研究人员、母乳喂养倡导者和十数位母亲,展现了母乳从个人选择转变成德道义务的过程,呼吁社会各界关于母乳喂养的讨论能够回归理性,卸下母亲们的道德枷锁,将喂养方式的选择权归还母亲。
【媒体推荐】
“琼格提出了一些深思熟虑的观点,反对将(母乳喂养)视为母亲们最或唯一可接受的选择。”
——《出版人周刊》
“她向读者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重新流行母乳喂养的现代世界……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分析了简单的哺乳如何通过使用吸奶器变成机械过程,并提供可销售的商品:母乳……这是对许多‘当代母乳喂养文化陷阱’冷静而深入的分析。”
——《柯克斯书评》
“(琼格)揭露的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但也许最有趣的是琼格敏锐地观察到,人们如此热情地宣传的并不是真正的母乳喂养——即用母乳喂养婴儿——而是将母乳作为一种产品。这给各种收入水平的职场妈妈们带来了压力,她们不得不在不具备理想条件的环境下吸奶。然而对她们和她们的孩子最有利的,实际上是带薪产假(或者仅使用配方奶)……琼格敏锐的分析和幽默让读者沉浸其中。”
——《纽约时报》
“一部高度可读的作品……琼格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如果女性应该对自己的生殖活动有‘选择权’,那为什么她们不能选择如何哺育自己的孩子?”
——《旗帜周刊》
“(琼格)的研究非常广泛……本书阐述了妇女的选择如何变成了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在美国,一些政策巩固了落后的科学,损害了妇女的权利。”
——《货架意识》
“琼格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群体如何解读‘乳房是最好的’的口号,以反映他们自己的议题。”
——《华盛顿邮报》
★回顾育儿方式的变化潮流,探究母乳喂养如何从个体选择演变成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
“自1995年以来,没有哪项大众哺乳倡议对女性的偏好和选择表示过支持。”
在极端的母乳喂养倡导者眼中,母乳喂养是一项强制要求、一场道德运动、一种区分好父母与坏父母的方法,甚至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安慰剂,却独独不再是母亲喂养孩子的其中一种方式。
★透过十数位哺乳期母亲的真实经历,深入反思母乳喂养文化中的社会问题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女人不给孩子哺乳。不过,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所有女人都给孩子哺乳。”
世上约有15%的女性患有泌乳衰竭或乳房发育不全,并非所有女性都能泌乳,也并非所有女性都能分泌出足够喂饱孩子的乳汁。顽固地拒绝接受这一生理事实,不论对母亲还是孩子而言,都是一种残忍。
★职场歧视、道德绑架、公共设施不足、社会福利缺失、疾病与疼痛……直面哺乳期母亲被忽视的困境
“基本上每一位和我谈过上班吸奶问题的女性都经历过不快或尴尬;她们都说自己经常遭到同事的批评或嘲笑,而且他们往往把这种批评和嘲笑装作是玩笑话。”
母乳喂养的背后,是大量的母亲们难以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的无数个日夜,可她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她们为此遭遇的种种不公与困境,却鲜有人提及。比起强调让婴儿喝母乳,正视这些付出与遭遇才更能真正地为母亲和孩子们带来福祉。
★以医学研究成果和大量统计数据,客观分析母乳优劣,破除“母乳神话”
“新生儿父母希望找到一种‘万灵丹’来保护他们娇贵的宝宝,但母乳喂养并不是这种‘万灵丹’。”
在利益驱使下,母乳被各方利用巧妙的话术,吹捧成了包治百病的“液体黄金”。然而以平均概率计算,母亲们花费几千上万个小时给婴儿哺乳,才能预防一例耳部感染或肺炎,预防各种慢性病乃至癌症的作用更是无稽之谈。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2号作品。
医生、专家、媒体,甚至你的长辈和伴侣,都在强调母乳相对奶粉的优势,“每个妈妈都应该给孩子哺乳”也已成为共识。然而母乳喂养对母亲,尤其是职场妈妈造成的困扰却被忽视了:不完整的睡眠、价格不菲的哺乳用具和服务、生理上的忧患、在公共空间哺乳的尴尬、职场的骚扰和歧视,还有更重要的——来自社会、亲属、以及自我的德道压力。
本书作者考特妮·琼格是一个选择哺乳的母亲,在与其他年轻妈妈交流哺乳的经历时,看到了在母乳喂养被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背景之下,母亲们遭遇的各种困境。她广泛研究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医学专家、研究人员、母乳喂养倡导者和十数位母亲,展现了母乳从个人选择转变成德道义务的过程,呼吁社会各界关于母乳喂养的讨论能够回归理性,卸下母亲们的道德枷锁,将喂养方式的选择权归还母亲。
【媒体推荐】
“琼格提出了一些深思熟虑的观点,反对将(母乳喂养)视为母亲们最或唯一可接受的选择。”
——《出版人周刊》
“她向读者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重新流行母乳喂养的现代世界……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分析了简单的哺乳如何通过使用吸奶器变成机械过程,并提供可销售的商品:母乳……这是对许多‘当代母乳喂养文化陷阱’冷静而深入的分析。”
——《柯克斯书评》
“(琼格)揭露的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但也许最有趣的是琼格敏锐地观察到,人们如此热情地宣传的并不是真正的母乳喂养——即用母乳喂养婴儿——而是将母乳作为一种产品。这给各种收入水平的职场妈妈们带来了压力,她们不得不在不具备理想条件的环境下吸奶。然而对她们和她们的孩子最有利的,实际上是带薪产假(或者仅使用配方奶)……琼格敏锐的分析和幽默让读者沉浸其中。”
——《纽约时报》
“一部高度可读的作品……琼格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如果女性应该对自己的生殖活动有‘选择权’,那为什么她们不能选择如何哺育自己的孩子?”
——《旗帜周刊》
“(琼格)的研究非常广泛……本书阐述了妇女的选择如何变成了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在美国,一些政策巩固了落后的科学,损害了妇女的权利。”
——《货架意识》
“琼格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群体如何解读‘乳房是最好的’的口号,以反映他们自己的议题。”
——《华盛顿邮报》
西游补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董说
2022
- 5
*
过完火焰山,继续取经路上,唐僧却忽然不见。孙悟空,于是便起身,寻找师父。却惊骇地发现自己到了未来,未来的新唐朝。师父不见,转而寻找秦始皇,寻找驱山铎,无端闯入神奇的万镜楼台,在过去与未来世界跳荡往返,与楚霸王,虞姬,秦桧在不同空间里发生或古怪或啼笑皆非的故事。最终,孙悟空找到师父,却已不是昔日的那个唐僧。他在另一个女王的花园里沉醉。整个取经队伍解散后,却又在最后一场噩梦里陷入绝天灭地的修罗场中。在这个万劫不复的空前厮杀中,在悟空的极焦虑与极迷茫中,虚空尊者现身点化。原来一切不过是鲭鱼精这个幻梦师的陷阱。师徒醒来,重新踏上西行的漫漫长路。
* 《金瓶梅》《海上花》之外,《西游补》,成为另一座古典小说的奇峰。
其造事遣辞,则丰瞻多姿,恍忽善幻,音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似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鲁迅
这是一部最怪的怪书!他思想之精刻,文章之富丽而微妙,魄力之雄厚,寄托之深沉,是中国任何旧小说都比不上的。
——刘半农
孙悟空在《西游补》中的困境是最天才的构思......《西游补》至少关照到了有关意识的文艺当中那种无名的压抑和焦虑,这存在之迷宫超越了心理学的意义,而这,在现代文学之前,人们对之几无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董说,这位17世纪的作家,是中国文学中极大的例外,同时请勿忘记,西方文学中对存在之迷宫的兴趣发生也是非常晚近的事。若讲到中国的潜意识文学,此书可算代表作,曹雪芹可能受此书的影响。
——夏济安
* 一部明朝的小说,一部奇特的汉语神作,疯癫荒唐的狂想曲。
惊才绝艳,让鲁迅、钱玄同等大师五体投地。
影响过曹雪芹,周星驰,刘镇伟等人的创作。
先行诺兰,今敏,博尔赫斯近乎五百年。
* “纸上造物”新制作,邀请马伯庸长文导读,书末另隐附惊喜。
过完火焰山,继续取经路上,唐僧却忽然不见。孙悟空,于是便起身,寻找师父。却惊骇地发现自己到了未来,未来的新唐朝。师父不见,转而寻找秦始皇,寻找驱山铎,无端闯入神奇的万镜楼台,在过去与未来世界跳荡往返,与楚霸王,虞姬,秦桧在不同空间里发生或古怪或啼笑皆非的故事。最终,孙悟空找到师父,却已不是昔日的那个唐僧。他在另一个女王的花园里沉醉。整个取经队伍解散后,却又在最后一场噩梦里陷入绝天灭地的修罗场中。在这个万劫不复的空前厮杀中,在悟空的极焦虑与极迷茫中,虚空尊者现身点化。原来一切不过是鲭鱼精这个幻梦师的陷阱。师徒醒来,重新踏上西行的漫漫长路。
* 《金瓶梅》《海上花》之外,《西游补》,成为另一座古典小说的奇峰。
其造事遣辞,则丰瞻多姿,恍忽善幻,音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似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鲁迅
这是一部最怪的怪书!他思想之精刻,文章之富丽而微妙,魄力之雄厚,寄托之深沉,是中国任何旧小说都比不上的。
——刘半农
孙悟空在《西游补》中的困境是最天才的构思......《西游补》至少关照到了有关意识的文艺当中那种无名的压抑和焦虑,这存在之迷宫超越了心理学的意义,而这,在现代文学之前,人们对之几无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董说,这位17世纪的作家,是中国文学中极大的例外,同时请勿忘记,西方文学中对存在之迷宫的兴趣发生也是非常晚近的事。若讲到中国的潜意识文学,此书可算代表作,曹雪芹可能受此书的影响。
——夏济安
* 一部明朝的小说,一部奇特的汉语神作,疯癫荒唐的狂想曲。
惊才绝艳,让鲁迅、钱玄同等大师五体投地。
影响过曹雪芹,周星驰,刘镇伟等人的创作。
先行诺兰,今敏,博尔赫斯近乎五百年。
* “纸上造物”新制作,邀请马伯庸长文导读,书末另隐附惊喜。
应得的权利 豆瓣 Goodreads
Entitled:How Male Privilege Hurts Women
8.6 (45 个评分)
作者:
[澳]凯特·曼恩
译者:
章艳
2022
- 5
◎“21世纪的波伏瓦”、《前景》杂志票选“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凯特·曼恩振聋发聩之作
◎拆解日常生活中的厌女逻辑,剖析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
◎《纽约时报》《卫报》《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好评推荐
——————
【编辑推荐】
1.本书是当今最重要的女权主义声音之一、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备受赞誉之作。
2.首次对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进行系统的剖析,为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
3.本书是凯特·曼恩作品中文简体版首次引进,由资深译者章艳精心翻译。
——————
【内容简介】
《应得的权利》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的振聋发聩之作。在本书中,她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案例涉及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自由平等表象之下,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从中我们将看到,男性如何仅仅因为性别而获得系统性的优势和特权,从而打压女性应得的权利,并对女性造成伤害。
通过本书,凯特·曼恩不仅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愿景——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权得到关注和关心。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凯特·曼恩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女权主义思想家。”——丽贝卡·特雷斯特(《单身女性的时代》作者)
“我希望这本书没有必要存在。我希望没有必要对男性特权进行清晰、尖锐的解构,以及这种特权是如何杀害我们的。但现实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必要的。”—— 卡门·玛丽亚·马查多 (《派对恐惧症》作者)
“曼恩以清晰的分析,解释了一个围绕着男人的欲望和权益组织起来的社会,以及这种偏见如何辐射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她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洞察力。”——《大西洋月刊》
“凯特·曼恩就像一个挥舞着手术刀的病理学家,有条不紊地解剖各种混杂的争论标本,揭示出里面的病变组织。”——《纽约时报》
◎拆解日常生活中的厌女逻辑,剖析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
◎《纽约时报》《卫报》《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好评推荐
——————
【编辑推荐】
1.本书是当今最重要的女权主义声音之一、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备受赞誉之作。
2.首次对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进行系统的剖析,为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
3.本书是凯特·曼恩作品中文简体版首次引进,由资深译者章艳精心翻译。
——————
【内容简介】
《应得的权利》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的振聋发聩之作。在本书中,她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案例涉及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自由平等表象之下,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从中我们将看到,男性如何仅仅因为性别而获得系统性的优势和特权,从而打压女性应得的权利,并对女性造成伤害。
通过本书,凯特·曼恩不仅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愿景——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权得到关注和关心。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凯特·曼恩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女权主义思想家。”——丽贝卡·特雷斯特(《单身女性的时代》作者)
“我希望这本书没有必要存在。我希望没有必要对男性特权进行清晰、尖锐的解构,以及这种特权是如何杀害我们的。但现实告诉我们,这本书是必要的。”—— 卡门·玛丽亚·马查多 (《派对恐惧症》作者)
“曼恩以清晰的分析,解释了一个围绕着男人的欲望和权益组织起来的社会,以及这种偏见如何辐射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她的作品提供了一种罕见的洞察力。”——《大西洋月刊》
“凯特·曼恩就像一个挥舞着手术刀的病理学家,有条不紊地解剖各种混杂的争论标本,揭示出里面的病变组织。”——《纽约时报》
看得见 看不见 豆瓣
みえるとか みえないとか
8.8 (5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竹伸介
译者:
毛丹青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0
- 11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好无聊啊好无聊》作者吉竹伸介新作,获3000位日本一线店员评选的“MOE绘本书店大奖”第·2·名
“正常”的定义会因为时代或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异,没有统一的标准。既然如此,我不如把故事设定在压根没有“正常”这个概念的地方,所以创作了这个地球人小男孩与外星人相遇的故事。
我是一个宇航员,我去过许多不同的星球,见过各种各样的外星人,有的外星人腿很长,有的会飞,有的长着三只眼睛……大家看上去非常不一样,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管在哪个星球,我们总能找到和自己一样爱喝汽水的人,经常尿床的人,肚子不怕挠痒痒的人,喜欢被妈妈紧紧拥抱的人!不管地球人还有外星人,大家都是宇宙人嘛!
要想让孩子觉得“有趣”,需要用一些搞笑、无厘头的方式。但除此之外,面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不是“同情对方”,而是单纯地觉得“啊,原来是这样的,他们的世界好有意思啊”,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并不是有趣就可以了,但不有趣一定不行!——吉竹伸介
孩子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从书中或其他媒介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从而看到参照和榜样,获得力量;孩子们也需要看到与自己不同的人们,看到他们的经历,从而能够想象、接纳他们的存在,产生共情。《看得见看不见》用新奇、有趣的方式帮孩子打开了视野,带他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匹兹堡大学创意与写作硕士文非
内容简介
我是一个宇航员,我的工作是探索不同的星球。这次,我来到了一个新的星球,这里的人有三只眼睛,能同时看见前面和后面。外星人发现我只有两只眼睛,非常惊讶:“你看不见自己的后背吗?你怎么走路呢?”在三眼人星球上,我成了“看不见”的那一个……
后来,我遇到了一个后眼天生就看不见的外星人,我们像朋友一样开心地聊了起来:看得见的人和看不见的人,眼中的世界有什么不同?看不见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如果有个星球上全是眼睛看不见的人,会是什么样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太一样。有的东西只有高个子才能看到,有的东西只有矮个子才能发现;有的事情只有朋友多的人才能做到,有的事情只有喜欢独处的人才能体会;有的事情只有大人才明白,有的事情只有小孩才懂……遇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时,我们会有点紧张。不用担心,只要互相聊一聊各自的快乐和烦恼,就会发现对方的世界很有趣!
“正常”的定义会因为时代或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异,没有统一的标准。既然如此,我不如把故事设定在压根没有“正常”这个概念的地方,所以创作了这个地球人小男孩与外星人相遇的故事。
我是一个宇航员,我去过许多不同的星球,见过各种各样的外星人,有的外星人腿很长,有的会飞,有的长着三只眼睛……大家看上去非常不一样,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管在哪个星球,我们总能找到和自己一样爱喝汽水的人,经常尿床的人,肚子不怕挠痒痒的人,喜欢被妈妈紧紧拥抱的人!不管地球人还有外星人,大家都是宇宙人嘛!
要想让孩子觉得“有趣”,需要用一些搞笑、无厘头的方式。但除此之外,面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不是“同情对方”,而是单纯地觉得“啊,原来是这样的,他们的世界好有意思啊”,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并不是有趣就可以了,但不有趣一定不行!——吉竹伸介
孩子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从书中或其他媒介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从而看到参照和榜样,获得力量;孩子们也需要看到与自己不同的人们,看到他们的经历,从而能够想象、接纳他们的存在,产生共情。《看得见看不见》用新奇、有趣的方式帮孩子打开了视野,带他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匹兹堡大学创意与写作硕士文非
内容简介
我是一个宇航员,我的工作是探索不同的星球。这次,我来到了一个新的星球,这里的人有三只眼睛,能同时看见前面和后面。外星人发现我只有两只眼睛,非常惊讶:“你看不见自己的后背吗?你怎么走路呢?”在三眼人星球上,我成了“看不见”的那一个……
后来,我遇到了一个后眼天生就看不见的外星人,我们像朋友一样开心地聊了起来:看得见的人和看不见的人,眼中的世界有什么不同?看不见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如果有个星球上全是眼睛看不见的人,会是什么样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太一样。有的东西只有高个子才能看到,有的东西只有矮个子才能发现;有的事情只有朋友多的人才能做到,有的事情只有喜欢独处的人才能体会;有的事情只有大人才明白,有的事情只有小孩才懂……遇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时,我们会有点紧张。不用担心,只要互相聊一聊各自的快乐和烦恼,就会发现对方的世界很有趣!
成为母亲的选择 豆瓣
8.3 (50 个评分)
作者:
[以]奥娜·多纳特
译者:
林佑柔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1
“如果能带着现在所拥有的认知和经验重返过去,你还会让自己成为母亲吗?”
历时五年、横跨三代母亲的权威调查 重新言说一份被视为“禁忌”的情感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 在德国、以色列等多国引起热烈讨论
“我们女性需要把世界掌握在我们手中,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女性需要主宰自己的身体和人生;也需要主宰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想象力。”
——————
编辑推荐
1.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被翻译为近十种语言,在以色列、德国等地引发热议。
2.“我爱孩子,但后悔当妈妈。”首度聚焦“后悔生育”的话题,采访二十三位后悔生育的母亲,倾听她们的真实心声,展现女性生育前后的情感历程。
3.后悔并非不存在,只是不被允许言说。探究“禁忌”情感背后的社会成因,为更多的女性创造出选择的余地。
4.将“母亲”身份拉入到公共领域的探讨之中,剖析“母亲”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正视“母亲”面对的社会压力。
_________
“你绝对会后悔没有生孩子!”2008年,当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开始进行一项名为“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时,这句警告始终回荡在她的脑海里。
母性是天生的吗?成为母亲是女性的天职吗?在其后的五年,这些问题始终伴随着多纳特和她的调查,并最终发展为《成为母亲的选择》一书。
在本书中,多纳特采访了二十三位以色列女性,无论其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已为人母。通过长期的跟踪采访,多纳特追溯了这些女性成为母亲的历程,分析她们在孩子诞生前后的情感世界,调查她们如何认知和化解生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成为母亲的选择》用女性自己的声音,展现了立体、复杂的母亲形象。
历时五年、横跨三代母亲的权威调查 重新言说一份被视为“禁忌”的情感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 在德国、以色列等多国引起热烈讨论
“我们女性需要把世界掌握在我们手中,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女性需要主宰自己的身体和人生;也需要主宰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想象力。”
——————
编辑推荐
1.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被翻译为近十种语言,在以色列、德国等地引发热议。
2.“我爱孩子,但后悔当妈妈。”首度聚焦“后悔生育”的话题,采访二十三位后悔生育的母亲,倾听她们的真实心声,展现女性生育前后的情感历程。
3.后悔并非不存在,只是不被允许言说。探究“禁忌”情感背后的社会成因,为更多的女性创造出选择的余地。
4.将“母亲”身份拉入到公共领域的探讨之中,剖析“母亲”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正视“母亲”面对的社会压力。
_________
“你绝对会后悔没有生孩子!”2008年,当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开始进行一项名为“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时,这句警告始终回荡在她的脑海里。
母性是天生的吗?成为母亲是女性的天职吗?在其后的五年,这些问题始终伴随着多纳特和她的调查,并最终发展为《成为母亲的选择》一书。
在本书中,多纳特采访了二十三位以色列女性,无论其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已为人母。通过长期的跟踪采访,多纳特追溯了这些女性成为母亲的历程,分析她们在孩子诞生前后的情感世界,调查她们如何认知和化解生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成为母亲的选择》用女性自己的声音,展现了立体、复杂的母亲形象。
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 豆瓣
Can't We Talk about Something More Pleasant?: A Memoir
9.2 (8 个评分)
作者:
(美)罗兹•查斯特
译者:
康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3
连续52周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2014年度《纽约时报》十大好书之一
2014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短名单
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
2014年美国科克斯评论奖
2014年度“促进更美好人生之书”奖
2015年度美国漫画家协会“鲁本奖”
-------
-------
亲情温暖 VS 人生困境
讲述我们都会经历的亲情窘境,
预演我们都会面临的晚年光景。
轻松的笔调难掩内心深处的伤感,
细腻的感触直戳我们遮掩的痛点。
每当查斯特试图跟父母谈谈“临终计划”时,他们总是不耐烦地回应:“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但年老的父母总有离开的那天,一个独生女如何应对父母的晚年?查斯特用轻松幽默又充满伤感的笔调,记录了年老父母的人生最后几年……
-------
-------
【内容简介】
老父老母在78岁的时候被他们的独生女儿抛在布鲁克林,他们日复一日老去,家里厚厚的污垢见证着他们的衰老无力。她十余年没有踏足布鲁克林,等到突然有一天吃错药似地猛回头,父母已经是快90岁的超高龄老人。此后她便开始了一段人在康涅狄格州,心系布鲁克林的生活。
作者文字幽默,又擅 长以漫画表达。漫画带来了强烈的生活感,幽默的文字掩不住深切的忧伤。所谓笑中带泪正是作者的文风。本书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名单,并获评为纽约时报最佳图书。
-------
-------
【媒体评论】
精彩绝伦的黑色幽默,唤起我们深藏心底的感伤。查斯特用她的生花妙笔,描绘了老年父母人生的最后几年。
——Elle 杂志
一部黑色幽默杰作,让你看清真实的现在和将来。
——《华盛顿邮报》
感人至深,直击人心。这部独特的图像小说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自传式回忆录作品之一。
——《布法罗新闻报》
比我所知道的任何一本书都要好,这绝非夸张。一本非常深刻而又非常现实的图文小说。活泼幽默的图文形式,缓解了我们的阅读压力,敏锐的洞察力引领我们正视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生存困境。
——《旧金山纪事报》
非常非常非常有趣,虽然可能不太适合这么说,因为这是一部记录年老父母最后几年生活的作品。
——《纽约时报》
非常棒的一本书……任何一个与查斯特有类似经历或体验的读者都会对其描写心领神会,并从中获得理解、同情和安慰。
——《圣路易斯邮报》
与乔纳森•诺兰的《记忆碎片》、威廉•特雷弗的《老男孩》和金斯利・艾米斯的《死》一样杰出,这些作品都是探讨老年问题。也是一部令人心碎的作品。
——巴诺书店评论
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很多人正在经历或即将面临查斯特所描述的生存困境,但可能没人能做到她那样。一部艺术性顶尖的图像小说。
——《科克斯书评》
-------
-------
【名家评论】
幽默的插图遮不住画面后的悲凉,笑谈式的幽默中深潜着无声的感伤。查斯特用这本书告诉我们,图像小说能敏锐捕捉、细致展现我们的日常生活。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
查斯特非常坦诚,几乎每一页都充满反思和自我审视,以幽默的图文方式直击我们内心的隐痛。
——美国著名作家戴维•斯摩尔,《缝不起来的童年》作者
2014年度《纽约时报》十大好书之一
2014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短名单
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
2014年美国科克斯评论奖
2014年度“促进更美好人生之书”奖
2015年度美国漫画家协会“鲁本奖”
-------
-------
亲情温暖 VS 人生困境
讲述我们都会经历的亲情窘境,
预演我们都会面临的晚年光景。
轻松的笔调难掩内心深处的伤感,
细腻的感触直戳我们遮掩的痛点。
每当查斯特试图跟父母谈谈“临终计划”时,他们总是不耐烦地回应:“我们能谈点开心的事吗?”但年老的父母总有离开的那天,一个独生女如何应对父母的晚年?查斯特用轻松幽默又充满伤感的笔调,记录了年老父母的人生最后几年……
-------
-------
【内容简介】
老父老母在78岁的时候被他们的独生女儿抛在布鲁克林,他们日复一日老去,家里厚厚的污垢见证着他们的衰老无力。她十余年没有踏足布鲁克林,等到突然有一天吃错药似地猛回头,父母已经是快90岁的超高龄老人。此后她便开始了一段人在康涅狄格州,心系布鲁克林的生活。
作者文字幽默,又擅 长以漫画表达。漫画带来了强烈的生活感,幽默的文字掩不住深切的忧伤。所谓笑中带泪正是作者的文风。本书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名单,并获评为纽约时报最佳图书。
-------
-------
【媒体评论】
精彩绝伦的黑色幽默,唤起我们深藏心底的感伤。查斯特用她的生花妙笔,描绘了老年父母人生的最后几年。
——Elle 杂志
一部黑色幽默杰作,让你看清真实的现在和将来。
——《华盛顿邮报》
感人至深,直击人心。这部独特的图像小说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自传式回忆录作品之一。
——《布法罗新闻报》
比我所知道的任何一本书都要好,这绝非夸张。一本非常深刻而又非常现实的图文小说。活泼幽默的图文形式,缓解了我们的阅读压力,敏锐的洞察力引领我们正视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生存困境。
——《旧金山纪事报》
非常非常非常有趣,虽然可能不太适合这么说,因为这是一部记录年老父母最后几年生活的作品。
——《纽约时报》
非常棒的一本书……任何一个与查斯特有类似经历或体验的读者都会对其描写心领神会,并从中获得理解、同情和安慰。
——《圣路易斯邮报》
与乔纳森•诺兰的《记忆碎片》、威廉•特雷弗的《老男孩》和金斯利・艾米斯的《死》一样杰出,这些作品都是探讨老年问题。也是一部令人心碎的作品。
——巴诺书店评论
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很多人正在经历或即将面临查斯特所描述的生存困境,但可能没人能做到她那样。一部艺术性顶尖的图像小说。
——《科克斯书评》
-------
-------
【名家评论】
幽默的插图遮不住画面后的悲凉,笑谈式的幽默中深潜着无声的感伤。查斯特用这本书告诉我们,图像小说能敏锐捕捉、细致展现我们的日常生活。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
查斯特非常坦诚,几乎每一页都充满反思和自我审视,以幽默的图文方式直击我们内心的隐痛。
——美国著名作家戴维•斯摩尔,《缝不起来的童年》作者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 豆瓣
夫に死んでほしい妻たち
7.2 (39 个评分)
作者:
(日)小林美希
译者:
阿夫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3
【内容提要】
朝日新闻:2014年,丈夫坦白36年前的出轨后,遭70岁妻子殴打致死
日本网络:在搜索引擎搜“丈夫”,最先自动显示的关联词是“去死”
小林美希的采访:虽程度不同,受访者都有过希望丈夫“去死”的念头
有恨意的妻子们为什么不离婚?
耻感意识、忍耐美德的束缚,隐形的歧视和不尊重令多少女性对生活失望?
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何种程度影响着普通人的生存质量?
--------------
小林美希,自2007年成为自由记者。2013年,获贫困新闻报道奖。
做自由记者14年,她的报道始终聚焦雇用、结婚、生产与育儿、重返职场等问题。
小林美希用跨十年的追踪调查、案例、数据,描摹婚姻真实的裂痕,透过15位采访对象的遭遇,持续追问:夫妻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家是什么。原貌记录女性视角,同时补充男性观点,省思固化观念的同时,也向职场文化、社会环境提问,给各年龄段读者一次深入思考婚姻和个人、社会和家庭的机会。
-----------------------------------------------
【编辑推荐】
◆ 十余年追踪调查,用15位活生生的日本女性婚姻遭遇,帮我们避开婚姻悲剧!
◆ 专业又好读的真实故事,《不让生育的社会》作者、自由记者小林美希纪实力作!
◆ 深入案例+数据分析,描摹婚姻真实裂痕!在婚前思考三大问题:夫妻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家是什么?
坐在记者小林美希对面,自己讲自己的故事。
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母亲,是美幸、志穗、聪子、咲子、友里……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丧偶式育儿、没有爱、出轨、精神虐待、隐性剥削……
她们“为什么恨”“为什么不离婚”,是值得思考的。
◆ 日本现实版《82年生的金智英》:我允许自己在婚姻中失败,但不允许没有成长。
◆ 从对家庭生活充满期待,到被疲惫和困惑击败,是时候了,重新思考婚姻的意义。
◆ 延伸阅读
“春潮纪实系列”:《加害人家属》《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
朝日新闻:2014年,丈夫坦白36年前的出轨后,遭70岁妻子殴打致死
日本网络:在搜索引擎搜“丈夫”,最先自动显示的关联词是“去死”
小林美希的采访:虽程度不同,受访者都有过希望丈夫“去死”的念头
有恨意的妻子们为什么不离婚?
耻感意识、忍耐美德的束缚,隐形的歧视和不尊重令多少女性对生活失望?
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何种程度影响着普通人的生存质量?
--------------
小林美希,自2007年成为自由记者。2013年,获贫困新闻报道奖。
做自由记者14年,她的报道始终聚焦雇用、结婚、生产与育儿、重返职场等问题。
小林美希用跨十年的追踪调查、案例、数据,描摹婚姻真实的裂痕,透过15位采访对象的遭遇,持续追问:夫妻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家是什么。原貌记录女性视角,同时补充男性观点,省思固化观念的同时,也向职场文化、社会环境提问,给各年龄段读者一次深入思考婚姻和个人、社会和家庭的机会。
-----------------------------------------------
【编辑推荐】
◆ 十余年追踪调查,用15位活生生的日本女性婚姻遭遇,帮我们避开婚姻悲剧!
◆ 专业又好读的真实故事,《不让生育的社会》作者、自由记者小林美希纪实力作!
◆ 深入案例+数据分析,描摹婚姻真实裂痕!在婚前思考三大问题:夫妻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家是什么?
坐在记者小林美希对面,自己讲自己的故事。
不是谁的妻子,不是谁的母亲,是美幸、志穗、聪子、咲子、友里……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丧偶式育儿、没有爱、出轨、精神虐待、隐性剥削……
她们“为什么恨”“为什么不离婚”,是值得思考的。
◆ 日本现实版《82年生的金智英》:我允许自己在婚姻中失败,但不允许没有成长。
◆ 从对家庭生活充满期待,到被疲惫和困惑击败,是时候了,重新思考婚姻的意义。
◆ 延伸阅读
“春潮纪实系列”:《加害人家属》《如果一年后,我不在这世上》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5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朱家故事 豆瓣
Piggybook
8.9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布朗 文/图
译者:
柯倩华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
- 1
朱家的生活看起来不错,房、车、花园,一应俱全;爸爸和兄弟两个被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这一天晚上,任劳任怨、辛勤顾家的妈妈突然不见了。一纸留言:“你们是猪”表明了妈妈对朱家父子的不满和失望。没有妈妈的朱家乱套了!
看过本书,我们发现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似乎并不只是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妈妈操持家中一切杂物的现象放之四海而皆有;因此而起的争执之声久宣不止,安东尼·布朗却以其特有的幽默方式,轻松的引导大家对于如何处理家庭琐事的分工与分担,进行了又一次的思考。同时,故事中,两个小男孩的转变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家庭生活中,妈妈带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和照顾,然而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行为起决定性影响的往往是爸爸。故事里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沿袭了安东尼·布朗作品中一贯的超现实手法,但这部着重于描写家庭亲情伦理的作品,将超现实的想象与现实的场景结合得格外巧妙入扣,画面中处处隐藏的伏笔,轻巧地与看似不动声色的文字基调相互映衬,当读者一一发现其中妙处的时候,早已忍俊不禁了。
看过本书,我们发现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似乎并不只是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妈妈操持家中一切杂物的现象放之四海而皆有;因此而起的争执之声久宣不止,安东尼·布朗却以其特有的幽默方式,轻松的引导大家对于如何处理家庭琐事的分工与分担,进行了又一次的思考。同时,故事中,两个小男孩的转变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家庭生活中,妈妈带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和照顾,然而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行为起决定性影响的往往是爸爸。故事里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沿袭了安东尼·布朗作品中一贯的超现实手法,但这部着重于描写家庭亲情伦理的作品,将超现实的想象与现实的场景结合得格外巧妙入扣,画面中处处隐藏的伏笔,轻巧地与看似不动声色的文字基调相互映衬,当读者一一发现其中妙处的时候,早已忍俊不禁了。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豆瓣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美]洛莉·戈特利布
译者:
张含笑
果麦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7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本书是2019年美国众多媒体推荐的心理自助书——它荣登《纽约时报》《时代》《人物》《综艺》等媒体年度必读书榜单,是美国亚马逊当年度销售TOP10图书、哈佛商学院年度推荐图书,它的有声书版本也是当年Audible非虚构类有声书第一名。刚上市一个月,这本书就冲上了美国亚马逊图书总榜TOP100和《纽约时报》畅销榜;出版两年来,已经在全球授权了四十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七十万册,并且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由曾出演《绝望主妇》的知名演员伊娃·朗格利亚担纲主演。
享誉全球的心理学泰斗、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为这本书写下推荐语:“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为这本书担任专业审校,并写下推荐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本书是2019年美国众多媒体推荐的心理自助书——它荣登《纽约时报》《时代》《人物》《综艺》等媒体年度必读书榜单,是美国亚马逊当年度销售TOP10图书、哈佛商学院年度推荐图书,它的有声书版本也是当年Audible非虚构类有声书第一名。刚上市一个月,这本书就冲上了美国亚马逊图书总榜TOP100和《纽约时报》畅销榜;出版两年来,已经在全球授权了四十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七十万册,并且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由曾出演《绝望主妇》的知名演员伊娃·朗格利亚担纲主演。
享誉全球的心理学泰斗、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为这本书写下推荐语:“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为这本书担任专业审校,并写下推荐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神奇的飞跃周 豆瓣
The Wonder Weeks
作者:
弗兰斯·普洛伊
/
赫蒂·范德里特
译者:
程霄晨
2015
- 11
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专家弗兰斯·普洛伊和赫蒂·范德里特博士经过30多年研究发现,宝宝出生后的20个月中有10个难以安抚的阶段。期间,宝宝的行为能力会莫名地急转直下,行为特点可以总结为3C :过于黏人(Clinginess),脾气暴躁(Crankiness)以及大哭大闹(Crying)。但宝宝的表现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因为他正在经历生长发育上的激烈变化,大脑发生着巨变,一旦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宝宝就能完成心智发展上的飞跃。爸爸妈妈们非常关注宝宝的身体发育,却往往容易忽视他们心智的发展。提前了解飞跃周的知识,爸爸妈妈就能更理解、体谅宝宝,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耐心,帮助他们顺利度过生命之初这些容易困惑的时期。而每完成一次心智发展的飞跃,宝宝都将学会一种新的吸收信息的方式,发展出一种新的感知能力,从而拓宽他对世界的认知。
《神奇的飞跃周》让你更懂宝宝的心,和你的宝宝共同面对成长的挑战,分享成长的喜悦吧!
《神奇的飞跃周》让你更懂宝宝的心,和你的宝宝共同面对成长的挑战,分享成长的喜悦吧!
美国与中共的心理战合作 豆瓣
作者:
吕彤邻 主编
2019
- 6
本书系“外国观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战:美军观察组延安机密档案”系列丛书之分卷。美国人所谓的“心理战”,在中共的概念中就是对日军的“战俘工作”和“敌工工作”。当时,中共在延安设立了一所日军战俘中心。该中心被命名为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是第18集团军开设的大规模日军战俘和宣传机构的核心组织,由日共领导人、资深国际政治活动家野坂参三(冈野进)负责。本书所辑录的71篇“延安报告”主要由被派驻延安美军观察组成员有吉幸治(Koji Ariyoshi)、埃默森(John K. Emmerson)和阿道夫·苏赫斯多夫(Adolph Suehsdorf)于1944年9月至 1945年5月期间撰写。这些报告是美国官方与中共及日本工农学校在心理战上进行广泛合作的见证,它表明美国曾得到中共明确的帮助,并在与日本作战时采用了中共的某些做法。
西线无战事 豆瓣
Im Westen nichts Neues
9.2 (1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译者:
姜乙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1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译者、翻译家姜乙新译作,1929年德语原版直译。
6000字译后记,特别收录雷马克未经发表手稿。
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译者、翻译家姜乙新译作,1929年德语原版直译。
6000字译后记,特别收录雷马克未经发表手稿。
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 豆瓣
モノと心を軽くする、私の断捨離
作者:
(日)山下英子 著
译者:
张璐
2022
- 2
《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是“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的一本心理励志类新书。
这本书写于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严重的时候。在家里度过的时间增加了,人们面对自己的物品和生活困扰的时间也变多了,断舍离的意识更须提高了。物品过多不仅会给空间造成压力,还会给心灵造成压力。还有很多人误认为断舍离在疫情期间不合时宜,所以这本书也会用丰富的案例来阐释断舍离的本意,从而解除误会,让人们珍惜自己,找回精神富足的生活和灿烂的笑容。对于很多感叹断舍离做不到的人来说,也有一些简单易行的事情可以尝试。
这本书写于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严重的时候。在家里度过的时间增加了,人们面对自己的物品和生活困扰的时间也变多了,断舍离的意识更须提高了。物品过多不仅会给空间造成压力,还会给心灵造成压力。还有很多人误认为断舍离在疫情期间不合时宜,所以这本书也会用丰富的案例来阐释断舍离的本意,从而解除误会,让人们珍惜自己,找回精神富足的生活和灿烂的笑容。对于很多感叹断舍离做不到的人来说,也有一些简单易行的事情可以尝试。
源泉 豆瓣
The Fountainhead
8.7 (60 个评分)
作者:
(美)安·兰德
译者:
高晓晴
/
赵雅蔷
…
重庆出版社
2013
- 6
《源泉》的主人公洛克是一个诚实而坚强的建筑师,他志在启蒙社会,却在大学毕业前夕被学校开除,他的设计风格被社会视为异端,一度沦落到去采石厂当小工。他深爱的女人也处处和他作对,并与他的夙敌结了婚。最后,他答应无偿为政府设计经济实用房,但他的设计被政府主管部门任意修改,万般无奈之下,他抗起炸药包就把建到一半的楼炸回了砖头瓦砾。在法庭上,他也同样孤军奋战,为自己作为天才的原创行为(911份子大概还没出生呢)自辩:“创造是各己私事,是天赋权利,维护创造也是同等天赋个人的权利。”那个时候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概念还未曾为人们所认同。结果罗克被认定为“狂人”,并因此而无罪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