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 - 标记
刀锋 豆瓣 Goodreads
The Razor's Edge
8.8 (315 个评分) 作者: [英]毛姆 译者: 周煦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刀锋》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军队里,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去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拉里开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转变……
2020年1月15日 想读
胜者出局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吴非 中信出版社 2019 - 11
2019年,盛夏。上海。我,她,他,三个陌生人的命运在这一天交汇。
一大早,我接到报警电话,一名女房东在她的出租屋内找到了房客留下的物品。种种迹象显示,曾有人在这里策划了一起绑架案。我看了看时间,发现绑匪指定的赎金交付就在一小时以后。除了大量迷雾般的线索,时间才是我最大的敌人。更糟糕的是,我只能独自行动,阻止命运的天平朝着悲剧的一侧倾斜。
正当事态似乎开始好转时,更大的阴谋已经悄然袭来……
————————
1、首本三维互动推理小说。20多幅城市实景,近40件线索道具,超过60个现场模型零件,你需要亲手搭建案发现场!事件的真相就隐藏在魔鬼般的细节中。
2、一本可以玩的书。多重游戏结局,单/多人模式,快速通关选项,你甚至可以在线下的实地进行打卡追凶,和朋友一起闯关!
3、一线制作团队。小说文本和游戏关卡由推理小说家吴非完成,书内的线索道具设计团队曾服务过《最强大脑》《极限挑战》《名侦探柯南》等项目,而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在强体验纸质书的制作领域更是国内的领导者之一。
————————
我们将本书的内容提前进行介绍后,法医秦明立即决定在微博推荐,日本本格推理之神岛田庄司先生更是表示将全力支持本书在日本出版。
1841年,推理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在美国诞生;1887年,福尔摩斯在英国诞生,将推理小说推向第一次高峰;整整100年后,新本格推理在日本引发阅读革命——推理小说拥有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2019年在中国,这本三维互动推理小说将带给你全新的体验。
2020年1月14日 想读
无后为大 豆瓣
7.6 (7 个评分) 作者: 关军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 10
2019年11月27日 想读
莫砺锋讲杜甫诗 豆瓣
作者: 莫砺锋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9 - 4
本书是莫砺锋教授在南京大学讲授杜甫诗歌的实录,举凡杜诗学的重要问题,如杜诗的流传和接受、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核和艺术特色,以及杜甫本人的诗歌理论等,作者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书中有许多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且结合了大量的具体实例,处处显示作者的研究心得,更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治学门径的指点。不论对于杜诗研究者还是爱好者,本书均为理想的参考读物。
2019年11月4日 想读
不正常的人 豆瓣
Les anormaux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钱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在本书中,福柯为我们勾勒出了“不正常的”人的谱系。他认为“不正常的人”有三个源头,他们由历史上的三种人转变而来:一是“畸形人”,它不是指生理上有缺陷的人,而是对法律构成了障碍,使法律陷入困境的案例;二是“需要改造的人”,即某些桀骜不驯者,不服从管教,拒绝纪律的要求,等等;三是“手淫的儿童”,福柯认为,应从身体快乐原则出发,批判压抑理论,并将矛头指向对儿童的性进行干预的权力系统。
2019年11月4日 想读
自私的基因 豆瓣 Goodreads
The Selfish Gene
8.2 (80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 卢允中 / 张岱云 中信出版社 2012 - 9
《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这版三十周年纪念版,在前版本基础上有两章增补和修订。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满想象力。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现象里的林林总总。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在于,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次。他惊世骇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人类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我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将对我们受苦受难的许多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2019年10月28日 想读
笨蛋這麼多是有理由的 豆瓣
作者: 橘玲 译者: 鄭舜瓏 新雨 2015 - 11
地球上每一分鐘,都有三百個笨蛋誕生
雖然很不愉快,但我們確實生存在一個笨蛋的世界當中。
有些學者認為,「笨蛋可以透過教育矯正」;
但問題是,無論我們再怎麼教育,笨蛋的數量還是有增無減。
既然如此,這背後必定藏有某種根本性的原因——
凡事快思不慢想、只靠反射回應,
政治混亂、媒體造假、社會對立……
「正義」,不是「一場思辨之旅」,而是「笨蛋與笨蛋的戰爭」
黑色心理學大師 日本最著名政論家 橘玲
從政治、經濟到日間帶狀節目 獨樹一幟的社會評論
三十萬聰明讀者齊聲最愛
打開電視,我們每天都要看到種種頭痛的社會議題;
記者、名嘴,天天爭論不休,但卻什麼答案也沒有……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因為我們總是快思不慢想。」
人在思考時,總會下意識迴避需要複雜思考的「慢想」,而選擇直覺、簡單易懂的「快思」;
然而,凡事快思的結果,就是所有思辨都流於膚淺表面化;
於是,政客說話不經大腦、民眾反應也不經大腦,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大家都是笨蛋的世界當中。
那麼,平凡如我等,該何去何從呢?
「試著不去逃避、運用人腦中百分之一的『慢想』,深究事物背後的道理,
這就是讓自己變聰明的方法。」
唯有捨棄「直覺」,才能看見真相!
‧石器時代的大腦能夠理解相對論嗎?
—我們的大腦從古以來其實進化有限,所以所謂的「思考」,其實都是運用直覺反應(快思),但是卻欠缺深思熟慮的想法(慢想),這是問題的根源。
‧育嬰假延長到三年,真的有利女性嗎?
—三年的育嬰假讓女性和職場脫節,造成婦女更不易找到工作,是個大有問題的政策。
‧不可以在口頭報告的場合決定重要事項
—賈伯斯雖然提倡口頭報告,但最後決定仍然是自己一個人負責,大凡成功的決策皆是如此。
‧凡事說「謝謝」,其實是僵化的「體育會式思考」
—不卑不亢,才是養成獨立人格以及有效思考的關鍵。
‧反核陣營的人更該批判偽科學
—「前往福島會流鼻血」,根本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所有的媒體都是造假裝置
—有錯誤不加求證、就算更正也只是一小格,這就是媒體扭曲的生態。
—這本「笨蛋這麼多是有理由的」,正是一本教你如何在紛亂的世界中,找尋出最聰明解答的智慧之書。
名人推薦
吳豪人、王道還、人渣文本 苦笑推薦
雖然橘玲沒有明講,但我們在台灣處處可以觀察得到的另一種情況是,
我們也常看到許多「聰明的笨蛋」混跡於問題製造與問題解決的機制裡。
這些人基本上都是聰明的,但是解決問題的時候像個笨蛋。原因很簡單,「裝傻」。
為什麼裝傻?因為要捍衛某些人或某特定階級的既得利益。
這是危害更大的假笨蛋,而且他們最喜歡放任笨蛋們彼此互譏笨蛋。
—輔大法律系教授、京都大學法學博士 吳豪人
本書作者由各時空中的社會現象,建構出一套交錯的「笨蛋歷史」與「笨蛋地理」,
讓讀者體認到這種反智問題不但普遍,也有可能就發生在自己身上。
有了自我覺察,才能往改善自我的方向前進。作者以最精簡的篇幅提點了延伸閱讀的方向與理論,
相信能幫助多數讀者由「通俗」進入「系統」的思考。
—輔大哲學系助教授、知名政論家 人渣文本
2019年10月9日 想读
结构是什么 豆瓣
Structures: Or Why Things Don’t Fall Down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J.E.戈登(J.E.Gordon) 译者: 李轻舟 / 审校:刘新宇 中信出版社·鹦鹉螺 2019 - 8
★ 埃隆•马斯克14本推荐读物之一,“这是一本关于结构设计的非常好的入门书。”
★ 畅销40余年经典著作,国内首次引进。
★美亚分类榜前十。
★业内资深工程师审校。
★入选中学和大学教材,业内口碑高,专业人士必读经典书目。
-
--------------------------------------------------------------------------------------
-
为什么一座吊桥即便开通了八条车道也不至于倒塌?为什么堤坝可以阻拦或释放巨大的水量?为什么希腊人在晚上会将马车轮子卸下来?为什么人类会腰痛?为什么鸟类有羽毛?摩天大楼和袋鼠的设计有什么原理?本书将帮你理解伟大建筑的巧夺天工之处,并探究历史上诸多灾难性事故的背后原因。
-
结构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植物或动物,还是高楼大厦、桥梁等设计都要承受一定的机械力度,使其不易被折断或倒塌。所以,每个事物都包含一种结构。
-
当我们思考结构的问题时,我们不仅要考虑为什么建筑物和桥梁不会坍塌,为什么机器和飞机不会解体,也要考虑虫子为何长成那种形态,以及蝙蝠为什么能飞过玫瑰花丛而翅膀完好无损。
-
这是一本发现结构的原理、生动解释结构的基本特性的趣味读物,它将为你揭开关于结构力学的许多好玩的谜题。作者摒弃了工程师惯用的让人不知所云的技术术语,用浅显、幽默的语言为读者解释了结构的有趣原理,分析了不同结构的特性,并告诉我们,生物的生存需求和人类的设计需求影响了这些结构的发展,自然、科技、生活中存在的结构都有其各自的道理。
2019年10月8日 想读
82年生的金智英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2년생 김지영
8.0 (384 个评分) 作者: [韩]赵南柱 译者: 尹嘉玄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 - 9
一个女孩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
亚洲10年来罕见的现象级畅销书,凭口口相传在韩国销量突破100万册。
韩国书店联合会评选2017年最佳小说,作者赵南柱被授予“年度作家”殊荣。
韩国总统文在寅、国民主持人刘在石、“少女时代”崔秀英、BTS团长金南 俊都 在阅读, 但阅读这本书的女艺人会被人身攻击。
《熔炉》《釜山行》原班主演孔侑、郑有美出演同名电影即将上映。
内容简介:
金智英,1982年4月1日出生于首尔某医院妇产科。成长于公务员家庭,一家六口人住在三十三平的房子里。
她就是那种你每天都会迎面遇到的普通女孩。
从小,金智英就有很多困惑。
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她和姐姐只能享有剩下的食物,共用一间房、一床被子。上小学时,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愈是喜欢的女生就愈会欺负她。”上了中学,常要提地铁、公交车上的咸猪手。在学校也不能掉以轻心,也有男老师喜欢对女同学动手动脚。可她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公关公司。她发现虽然女同事居多,高管却几乎都是男性。下班不得不去应酬,忍受客户的黄色笑话和无休止地劝酒。三十一岁结了婚,不久就在长辈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她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
金智英感觉自己彷彿站在迷宫的中央,明明一直都在脚踏实地找寻出口,却发现怎么都走不到道路的尽头。
2019年10月8日 想读
全科医学(第5版) 豆瓣
Murtagh’s General Practice,5e
作者: [澳] 约翰·莫塔 / John Murtagh 译者: 张泽灵 / 刘先霞 后浪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 - 10
提高全科医生综合素质
丰富全科知识与技能
◎ 编辑推荐
★ 全科医学领域内极负盛名的经典之作
★ 作者约翰·莫塔(John Murtagh)是享誉世界的全科医生和医学教育家
★ 有机融合了专科诊疗和全科医学理念
★ 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全科医生临床工作中的所见和困境
★ 突出介绍了疾病的快速诊断方法
★ 语言精炼,图文并茂,实用性强
★ 人性化设计,不同颜色的书页切口区分各部分内容,便于查找和阅读
全科医生是大众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生队伍日益壮大,至 2018 年底,我国全科医生数量已达 30.9 万人,到 2030 年目标为 70 万人。目前国内尚缺少全方位反映全科医学发展、指导全科医生日常工作的专科教材和专著。澳大利亚著名全科医生约翰·莫塔 (John Murtagh),根据长期从事全科医学的临床工作经验,编撰了《全科医学》这部专著,并随该学科和相关专科的不断发展,先后进行多次修订再版。《全科医学》广受读者和医学界欢迎,被誉为澳大利亚的“全科医学圣经”。本书为第 5 版的中文版。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科医学领域内极负盛名的经典之作,由澳大利亚著名全科医生约翰·莫塔(John Murtagh)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编写而成。全面介绍了全科医学基础、全科医学诊断视角、全科医学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不同人群、不同类型的常见疾病,将专科诊疗和全科医学的理念有机融合,从社区应用的角度介绍了全科医学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强调对疾病的快速诊断,并涵盖了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
第 5 版新增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难民的健康等章节,并拓展了旅游医学、热带医学、围绝经期和骨质疏松症等内容。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是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必备佳作,亦可作为全科医学培训教材和家庭常备用书。
2019年9月27日 想读
孕产期盆底保健核心手册 豆瓣
作者: mary o dwyer 2016 - 6
盆底及盆腔疾病属于常见的产妇及产后疾病,但许多患者甚至医生对此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国内相关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几乎每一位女性都要经历至少一次生产,而越来越多的患者苦于病痛却很难得到切实的诊断和医治。本书正是针对这一大群体,为她们提供一本全面而实用的盆底健康手册。
本书内容上从女性生理结构普及讲起,解释孕期的身体变化和注意事项,并着重叙述产后的身体情况评估及生产损伤恢复,帮助妈妈们和医生更好地沟通,有准备地面对孕期可能发生的事件,并对产后恢复及之后的一生建立信心,是每一位孕产妇都应该知道的盆腔保健知识指南。
2019年9月23日 想读
两宋诗词简史 豆瓣
作者: 戴建业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8
两宋是诗词发展的黄金时代,宋诗突破了唐诗的藩篱,开辟出奇崛苍劲的新境界;宋词从小令发展至慢词,跃而成为一代文学的标杆。
本书作者戴建业,从流传至今的30万首两宋诗歌作品中千里挑一,收录苏轼、李清照、陆游等50多位名家,精选272首诗歌讲述两宋诗词发展轨迹。
阅读本书,不仅能重温伟大的诗词作品,更能一窥300年两宋诗词发展全貌。
2019年8月30日 想读
拒绝做第二性的女人 豆瓣
作者: (联邦德国)爱丽比·史瓦兹 译者: (台)顾燕翎、梁双莲等 1989 - 9
此书为台湾新知杂志义工翻译,原书共收录6次采访,是在1972至1982年所进行的,主要是最后三十年波娃的生活与思想,尤其是与萨特的关系,对性的思考等。书后附有傅伟勋一篇评萨特的文章,和李元贞的反驳文章。
2019年8月19日 想读
白板 豆瓣
The Blank Slate: The Modern Denial of Human Nature
作者: [加拿大] 史蒂芬·平克 译者: 袁冬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关于主流人性论的颠覆性反叛,破而后立,进而建立起新的意义和道德观念,重塑对人性的信心。
·阐明人性的本源、内涵及局限,追溯人类诸多苦难的根源,拨开道德错觉的迷雾,直达现实的彼岸。
·直面人性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政治、暴力、性别、儿童及艺术,发现诸多现实冲突背后的分岔路口及共享的普世价值观念。
·一场探索人类本性的奇幻之旅。
·史蒂芬·平克“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之最后一部。
2019年7月7日 想读
人类起源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Ancient DNA and the New Science of the Human Past
8.1 (9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赖克 译者: 叶凯雄 / 胡正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6
1万年前的欧洲人就是金发碧眼吗?
印度几千年的种姓制度造就了怎样的结果?
人类是起源于非洲还是世界各地分别演化出来的?
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真的被我们的祖先完全消灭了吗?
你知道有很多“幽灵人群”活在我们的DNA里吗?
传统的考古学、语言学构建的人类演化史留下了大片大片的空白。幸好,这已经成为过去时。古人类DNA测序正在掀起一场革命,重新谱写一曲50万年的人类迁徙演化之歌。
大卫·赖克从古人类遗骨中提取DNA,从基因层面还原了人类祖先的面貌。原来,我们的先祖在地球上已经上演了几百万年的“权力的游戏”:在任何一片大陆上,人群都经历了多次毁灭与更迭;所有当代人的祖先都拥有一段复杂难辨的混血史,没有人是“纯种”;千百万年来的种族、性别、阶层不平等在我们每个人的DNA里都留下了深深的刻痕。
面对DNA序列分析这种最先进可靠的技术,我们以前所以为的所有关于人类演变的知识,凡是跟这本书所代表的当前科学理解不一样的,都只能改写。因此,这场革命给了两个问题迄今最为清晰的答案: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 你所知道的关于人类祖先的一切几乎都错了!
使用化石、文物来研究人类演化史的传统手段已经落伍了。2009年以来,从古人类遗骸中提取的全基因组DNA数据开始大展身手,破天荒地对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甚至语言学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提出挑战,甚至开始解决这些领域之间的矛盾之处。这场“古DNA革命”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看法。
●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还是科学进入历史领域的里程碑。
本书作者大卫·赖克是古人类DNA领域的世界级领跑者,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教授。2013年到2018年,赖克的古DNA实验室生产了7 000多份古人类全基因组数据,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作为古DNA革命的领头人,他义不容辞花费3年写出了《人类起源的故事》这本领域奠基之作,以古DNA这个非凡的视角,向读者提供了一幅人类历史的清晰画卷。
● 这是一本给全人类的寻根指南,一部人类祖先的疯狂混血史。
“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惠特曼的诗歌告诉了我们小中蕴大的道理:一个人的基因组内能记录众多祖先的历史,一个人的身上能承载一个人群的过去。大卫·赖克从当代人和古人DNA中挖掘信息,描绘了一幅数十万年的人类起源、迁徙、演化和混合的宏大地图。他厘清了欧洲人、印度人、东亚人、美洲人、非洲人的历史变迁,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人类大家庭根本不是一棵枝干分明的树,而是一张疯狂混血的网。
● 这是一枚重塑种族、性别观念的重磅炸弹。
面对在美国极具争议的种族问题,大卫·赖克勇敢站出来表明了自己的科学立场。他抛弃了传统的“种族”概念,转而使用“血统”话语,并坦诚科学证实人群之间存在生物学差异。他还在DNA中发现了种族、性别、阶层不平等的显著证据。面对这些事实,赖克反对人类坦然接受镌刻在DNA里的不平等,而是用他的“勇敢、慈悲和高度个人化的情感高潮“感召我们反抗人性之恶、成为更好的人。
● 有人写出了一本你梦寐以求的书是什么体验?
《人类起源的故事》是多学科交叉的,既有自然科学的实证,又有人文社科的情怀,既重视知识的传播,又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书中有20幅精美的人类迁徙路线图,完美概括了科学界的最新成果。这本书一面世,就受到了一众科学、文化、科普、历史大咖的强烈推荐——《三体》作者刘慈欣评价大卫·赖克是“讲故事的高手”;著名科学家杨焕明、付巧妹、王传超为本书的科学理性、严谨认真做保证;科普高手万维钢、河森堡、小庄为之“着迷”;文化思想界大咖严锋、刘擎、土摩托受其“感召”;世界著名科普作家贾雷德·戴蒙德、悉达多·穆克吉、丹尼尔·利伯曼、塔勒布联袂推荐,赞不绝口!
● 湛庐文化出品。
2019年7月7日 想读
脑与阅读 豆瓣
Reading in the Brain: The New Science of How We Read
作者: [法] Stanislas Dehaene 译者: 周加仙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 - 11
本书是有“神经科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大脑奖获得者、脑科学领域的大神级专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为读者带来一场阅读、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知识盛宴。
本书先为读者展现了人脑神奇的阅读能力,像拆解钟表的精密结构一样,揭示了阅读在脑中的认知齿轮,回答了“我们是如何阅读的?”这一问题。然后通过考察儿童是如何习得阅读的,向我们明示什么样的方法是科学有效的,对目前教育实践中错误的阅读学习方法进行了抨击,就“应该如何学习阅读?”给出了答案。同时,作者用科学研究成果论证了阅读的价值,揭示了“阅读是如何塑造我们的大脑的”。书中还讨论了拼写的隐藏逻辑、文字的发现、文化的诞生等话题,试图探究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人类创造出了如此精细而复杂的文化?”
在这个信息快速运转的时代,每一种事物、每一个行业,迟早会迎来无法预测的变化,终身学习成为时代的要求。而一个人一生如果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注定与读书和终身学习形影不离。想要真正了解阅读,真正实践终身学习,不妨拿起这本书,发现阅读的方法、价值与乐趣,享受阅读带来的改变,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2019年7月7日 想读
脑与意识 豆瓣
Consciousness and the Brain: Deciphering How the Brain Codes Our Thoughts
7.8 (9 个评分) 作者: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Stanislas Dehaene) 译者: 章熠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 - 11
[内容简介]
除宇宙外,大脑是目前人类的头号未解之谜,宛若科学领域闪耀的王冠,而王冠上璀璨的明珠,要属人的意识,它令人着迷又深不可测。意识吸引了全世界科学领域的巨擘的目光,而脑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从这些人里脱颖而出,他让意识探索从空想走向实践。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 坎德尔所说,迪昂开创的一系列意识实验,彻底改变了脑科学领域。
在《脑与意识》中,迪昂集结了意识与思维近20年来的前沿研究成果,用丰富、富有创新性的实验,将深奥难懂的脑科学知识,以大众看得懂的方式娓娓道来,发现了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标志,原来意识是“可见的”,掀起了脑科学的新篇章。
从我们感觉不到无意识讲到人人可察觉的主观思想,从意识的功能讲到意识的测量方法,从与植物人沟通讲到创造有意识的AI。本书对意识与思维背后的脑活动进行了重新定义、检验和阐释,探讨了意识在临床医疗和未来科技方面的潜在用途和进展,为读者打开了新思路。迪昂与同事提出的突破性理论“全脑神经工作空间”书中也进行了详细解释。
让我们跟随迪昂一同踏上旅程,探索人类思想、情感与意志背后那复杂而令人兴奋的真相。
[编辑推荐]
●电子化、智能化将是人类未来的生活基础和主流,这意味着脑科学,尤其是意识问题,将成为人类研究的核心。本书的新探索、新方法、新范式、新观点无疑会为将来脑科学发展开辟新疆土。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研究跨越神经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作为全世界极具影响力的认知神经科学家、欧洲神经科学领军人、“神经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大脑奖得主,迪昂已超其导师、认知神经科学的创始人之一迈克尔·波斯纳,确立了自己在脑科学领域的大神级地位。
●这本书适合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疗技术人员、医生和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它可以帮助医疗人士对病人的意识情况做出诊断,让人工智能专家找到如何让AI拥有人类思维这一问题的答案。本书也适合任何与脑科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人士。对神经科学、实验心理学、教育学初学者来说,它是了解大脑很好的入门书籍,为读者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意识实验范式,对这些学科的专家而言,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现代意识研究拼图。对于乐于探索前沿知识的读者,他们可以从这些设计新奇、令人拍案叫绝的实验中锻炼科学思维与逻辑推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世界领军神经科学家克里斯·弗里思、加州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和工程学教授克里斯托弗·科赫、《华盛顿邮报》等盛赞。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唐孝威倾情作序,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周晓林、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顾凡及、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恒威、果壳网CEO姬十三、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盛赞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2019年7月7日 想读
唐诗三百首全解 豆瓣
9.0 (7 个评分) 作者: 蘅塘退士 译者: 赵昌平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 7
《唐诗三百首全解》综合前人与今人注本的各种长处,为读者提供了一部比较切合时用的,知识性、资料性、鉴赏性相结合的读本。在文字从简的《唐诗三百首》图文本、画册本争奇斗妍的今天,我却仍以这一无图而又详解的本子献给读者,是否有些不合时宜呢?然而正如秦韬玉笔下那位“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的贫女一样,“不合”者也自有其可以不合,有以自矜的理由。这倒不仅因为《唐诗三百首全解》海外版的反馈信息给了我信心,更重要的是,当前的阅读倾向,使我深感,一种认真而有新意的详解本,实属必须。
或许因为在唐诗学界小有创获,常有年轻人来问学。中学生向我谈起他们的困惑:虽然读了不少选本,但中考、高考时,面对一首陌生的诗,往往仍无所措手足。青年学人以他们的诗学论文寄我提意见,可惜其常见的通病是由于误读文本,而使立论变成空中楼阁。这种情况在我所经目的大量来稿与硕、博论文中也屡见不鲜。对于以上种种,我开出的药方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味:下工夫去读通,而读通的首务是要知道“诗是怎样写成的”。
这自然需要掌握一些诗学的基本知识,对此,我已在海外版原序中有所提挈,并在解诗时随机而发作了讲析。这里仅想就时下流行的说法:“读诗只须凭感觉印象,不必详究”,再絮叼几句。这说法也有些来头,即所谓“以禅喻诗”。南宗禅倡言以心印心,单刀直入,了然顿悟。这通于诗学,便是传统的点评。应当说精到的点评是读诗的高境界,然而略知禅理者又都明白,心印、顿悟,本须有历久的“积学”为前提。舍积学而论印心、顿悟,其不堕入“狂禅”恶道者几希。传统点评精到处不少,但狂禅般的痴人说梦更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评者读不懂某诗,便斥为伪作。我们那位谪仙人李白的不少名篇,比如入选《唐诗三百首全解》的《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就曾遭此厄运。以作诗为日课的古人尚且如此,今天的读者,如一味谈感觉印象而无视“积学”,其效果当可想而知。这道理也简单,老杜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可见,企望以浮躁之心去印合精微的诗心,要不出错也难。也因此,这个详解本的目的就在于,希望为本是学诗初阶的《唐诗三百首》,加上一道比较牢靠的扶手,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入门阶梯的作用。
对于大陆版,我还是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作了修订,而其中最花工夫的,恰恰是我最不想做的“语译”。说不想做,是因为诗本不可译,一译便韵味顿失;又偏偏最花工夫,则是因为语译可起到帮助初学者贯通诗脉的作用,而贯通诗脉又是读懂的关键:所以也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尽量“为”得好一些,“为”得有点儿韵味。由此建议读者对于《唐诗三百首全解》正文外的三部分:注释、语译、赏析,也可以先跳过注释读语译;语译有不明处,再看相应的注释;最后再进入我“以心印心”的赏析的阅读。这样读法,也许能更好地达到三方面预期的效果:注释以实其基,广其识;语译以通其脉,顺其气;赏析以博其趣,撷其神。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并无意反对文字从简的图文本。事实上,我也编过这类读本;今后也许还会在详解本的基础上再做一种约简本,也不排斥配图。但目前,我更愿意将有限的篇幅,留给对读者而言更为急需的讲析。希望它能帮助读者掌握一些“单刀直入”的刀法,并能举一反三,较从容地自己来鉴赏一首陌生的诗篇。明此,则读者当不致因我前面引了秦韬玉的两句诗,而责我自矜“风流高格调”了吧。
2019年6月22日 想读
澄明之境 豆瓣
作者: 戴建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此稿从存在论的角度阐释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其与诗歌境界之间的关系。中心主题为:左右陶渊明人生抉择、决定他人生态度、影响他诗文创作的深层动因是诗人对生命的深度体验,对人生目的与价值的深微透悟,也正是这种体验和透悟使他给散文式的日常生活带来诗性,把晦暗的人生引入澄明。
全书前四章分别揭示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形成。第五、六章分别阐明他归隐的本质在于守护生命的真性。第七章阐述他在饮酒中所达到的超尘脱俗、融然远寄的生命境界。第八、九章分别探讨他的诗歌风格、语言特征与其生命境界的内在联系。最后两章论析陶渊明在接受史上的命运。
2019年6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