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
通向死亡之路 豆瓣
作者: 罗衡林 人民出版 2006 - 5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民族学、宗教学和社会学理论,采用各学科相互交叉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占有大量德文资料的基础山,对德国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书着重从德意志犹太人的社会集团、职业结构、特质与精神生活、自救活动、幸存者等方面展开论述,总结出德国纳碎政权迫害德意志犹太人的三个附段;1933年4月至1938年11月的第一阶段,1938年11月至1941年10月的第二阶段,1940年10月至1945的5月的第三阶段。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这三个附段依次总结为德志犹太人的“社会死亡”、“精神死亡”和“内体死亡”,从而对备国纳粹政权迫害德意志犹太人的整个过程做了系统的梳理。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豆瓣
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 :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作者: [德国]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译者: 周全 花城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是20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赛巴斯提安·哈夫纳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作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长的那代普通德国人,作者生动逼真、详尽细致地描绘了他那代人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和社会变迁。同时他以小人物的观点、生活化的方式来挖掘德国之所以会成为滋生法西斯纳粹主义温床的原因,告诉我们纳粹的“世界观”是如何渗入每个德国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最后演变成千古悲剧的。
希特勒时代的柏林 豆瓣
作者: 让·马哈比尼 译者: 沈珂 2007 - 8
修鞋匠卡尔、犹太人利贝曼夫人、建筑师施佩尔、经济学家沙赫特、中学生玛戈……他们因为纳粹分子的压迫,承受了相同的命运。希特勒时代的柏林,鲜花、掌声、雄鹰和旗帜,这些都只是粉饰的假象,难掩弥漫城市的恐慌和窒息氛围。人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而统治者冥顽不灵,一意孤行。本书通过描写柏林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见证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从畸形膨胀到穷途末路的全过程。
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 豆瓣
作者: 丹尼尔·乔纳·戈德哈根 译者: 贾宗谊 新华出版社 1998
本书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其中最骇人听闻的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死在德国法西斯集中营的毒气室里,倒在德国党卫军的枪口下和纳粹分子的皮鞭下。
本书作者对大量史实、幸存者的回忆和追述等资料作了崭新的分析,认为他们是自觉自愿地、狂热地残害和屠杀犹太人,是德国排犹太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希特勒把犹太人视为魔鬼,认为犹太人的存在是德国社会种种弊端的总根源。由此产生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席卷德国本土和纳粹占领的东欧及部分苏联地区。
该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美国赫然列于畅销书榜首。
为什么不杀光? 豆瓣 Eggplant.place
Why not kill them all?
6.1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希罗 / 克拉克·麦考利 译者: 薛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希特勒为什么屠杀犹太人,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一夜之间使多数民族变成了少数民族……集体大屠杀,是因为利益、权力、还是恐惧?集体杀戮与灭族屠杀的起因一直是很多社会评论家和心理学家在思索的问题。
作者以全新的观点与复杂的角度来探讨,并从社会心理学层面深入研究暴力被合理化的根源,其呈现出历史与社会学的广度却是所有同类研究所不及的,也为集体暴力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在检视历史的向度之中,本书跳脱了概括性的谴责,从杀人者的角度来解剖他们的杀人动机,为的是让这个泯绝人性的行为不只是单一方向的检讨,更且探照杀人者的心境与历史背景,让事件的还原有更丰富的纵深。不仅如此,作者进一步举出多数社会中已经在应用的缓和暴力的机制,从而点出未来防止灭族屠杀的对策方向,全书结论所提出的见解,值得每一位研究者、决策者、有心的公民深思。
全球大追捕 豆瓣
羊城晚报出版社 2011 - 1
《全球大追捕:纳粹战犯》内容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波及最广、最惨烈的一场空前浩劫。作者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精心构思、选材,用纪实的手法,从纳粹德国的覆灭,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大逃亡写起,重彩描述了在几十个国家范围内,对数千名纳粹战犯惊险、艰难、曲折的追捕过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全球大追捕:纳粹战犯》中,读者可以看到以色列“摩萨德”飞越重洋,将屠犹恶魔阿道夫•艾希曼从万里之遥的阿根廷缉拿归案;也可以看到法、德联手追捕“里昂屠夫”克劳斯•巴比;还可以看到被追捕中的“死亡天使”门格尔如何在逃亡中孤独、绝望地葬身大海,一个个白发苍苍、老态龙钟却仍然冥顽不化的老纳粹分子被送上历史的审判台。
《全球大追捕:纳粹战犯》由肖宪、刘亚明、李华所著,语言生动、流畅,史料准确、翔实,情节惊险、曲折,是迄今为止最生动、最集中、最全面反映这一重大历史史实的一本优秀著作。
希特勒的绝密宝藏 豆瓣
金城出版社 2012 - 7
《希特勒的绝密宝藏:追踪纳粹藏匿称帝圣物纪实》内容简介:二战中,纳粹德国曾大肆洗劫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品及文物。等到纳粹自知日暮途穷时,便提前下令在纽伦堡城堡地下深处建立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地堡,用以藏匿这些珍宝。然而,当美军就要攻入纽伦堡这座“纳粹党的灵魂”城市时,地堡中5件最为珍贵的文物却不翼而飞了,而它们正是希特勒所需要的加冕大典上不可或缺的圣物。究竟是谁把它们盗走了,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呢?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美军中尉沃尔特•霍恩被派去调查失踪圣物的下落。霍恩出生于德国,在纳粹掌权后逃离到了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参军前,他一直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教授艺术史。为了完成任务,霍恩重新回到阔别多年、已经物是人非的故土,探寻失踪圣物背后的古代传说和神秘故事,并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太多惊人的秘密,以致他最终上交的调查报告数十年来都不能对外公开。
《希特勒的绝密宝藏:追踪纳粹藏匿称帝圣物纪实》基于大量早年从未公开过的审讯记录、情报报告,以及美、德两国相关人士的私人日记、书信和访谈记录等,结合了电影的表现手法,首次向读者披露了一个惊心动魄、错综复杂的真实二战故事。
攻克柏林 豆瓣
作者: 安东尼·比弗 译者: 王宝泉 海南出版社 2008 - 1
1945年1月,乘胜追击的苏联红军终于到达纳粹德国的边境,随后,对德军纵深达100公里的梯次防御进行多地段突破……在围攻柏林的战斗中,被纳粹德同先前犯下的残暴罪行所激怒的俄国人,显露出人性中的阴暗面,开始了大肆破坏,使数十万的平民死亡,数百万恐慌的平民逃离家园去往两部。
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安东尼·比弗生动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掩饰下,这是一段浸透了自傲、愚昧、狂热、复仇、野蛮和兽欲的令人心碎的历史,亦是一段面对人类苦难和人性丑陋表现出了惊人的坚忍、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历史……
本书是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安东尼·比弗的战争史诗剧。全书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以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序言
第一章 新年中的柏林
第二章 维斯瓦河的“纸板屋”
第三章 烈火、钢剑与“崇高的复仇”
第四章 伟大的冬季进攻
第五章 向奥得河进军
第六章 东部和西部
第七章 后方大清理
第八章 波美拉尼亚和奥得河的桥头堡
第九章 目标柏林
第十章 政治集团和总参谋部
第十一章 致命一击的准备
第十二章 等待总攻
第十三章 易北河上的美国人
第十四章 总攻前夕
第十五章 朱可夫在屈斯特伦登陆场的小山头
第十六章 泽洛高地和施普雷施河
第十七章 元首的最后一个生日
第十八章 金鸡飞走了
第十九章 被轰炸的城市
第二十章 虚幻的希望
第二十一章 市区之战
第二十二章 森林之战
第二十三章 意志的背叛
第二十四章 自我毁灭
第二十五章 帝国总理府和国会大厦
第二十六章 战争结束
第二十七章 悲哉,战败者
第二十八章 骑白马的男人
术语诠释
非常营救 豆瓣
The Marcel network
作者: [法]弗雷德•科尔曼 译者: 杨冰 周鹰 重庆出版社 2014 - 5
编辑推荐:
在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527名犹太儿童被藏匿起来,
他们的生死将取决于一个叫做“马塞尔网络”的秘密计划。
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真实故事,事实比小说更加惊心动魄;
一对年轻夫妇与纳粹的殊死周旋,拯救527名犹太儿童;
资深记者心血之作,大量的真实资料与照片,数十位亲历者访问;
故事主人公沉默50多年后首次公开谈论往事,马塞尔网络计划第一次完整呈现。
《非常营救》是一个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真实故事。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之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着惨无人道的屠杀,甚至儿童也不能幸免。
为此,穆萨与奥黛特挺身而出,展开了对犹太儿童的《非常营救》。
寻找安全的隐藏地点、躲过纳粹的搜索、证件制造、人格解体、秘密遣送、说服神职人员参与、与各个势力周旋……《非常营救》网络逐渐成型,他们把它命名为“马塞尔网络”。
在这两名年轻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跨越信仰、种族、阶层的不同,加入到这一正义的《非常营救》行动中来。
他们共同的目标是:让更多的孩子活下来!
在希特勒身边12年 豆瓣
作者: 克里斯塔·施罗德 译者: 金龙格 / 王南颖 作家出版社 2006 - 11
《在希特勒身边12年:希特勒贴身女秘书回忆录》(1933-1945)作者克里斯塔·施罗德的经历太震撼人心了!1930年她沦为德国700万失业大军中的一员,1933年却一跃成为希特勒的私人秘书,追随希特勒12年,日夜听命于他。在总理府,在伯格霍夫,直至柏林地堡中,她一直跟在他身边,仅在他死前最后几天才离开他。《在希特勒身边12年:希特勒贴身女秘书回忆录》(1933-1945)是她对这12年秘书生涯的回忆录,将一个不简单的希特勒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希特勒及其最内在的人格。
犹太人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the Jews
作者: [英] 西门·沙马 译者: 黄福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 - 8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历史教授西门·沙马勋爵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历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沙玛教授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原最真实的犹太历史。创作本书的动机,沙玛先生直言是为了兑现40年前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本书由 黄福武历时两个春秋,添加上千条注释执笔译成,是犹太课题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
本书将你带到从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犹太王国,叙利亚犹太会堂荧光闪烁的墙壁,罗马犹太墓地的棕榈树林。横跨了几千年时间和几个大洲——从埃及到希腊;从阿拉伯到基督教世界;从印度到安达卢西亚;从开罗的集市到牛津的大街;从三大宗教的发源,到新月沃土的文明与冲突…书中亦记载了《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中世纪伦敦街头的大批绞刑架,改造世界的马略卡反射镜,点燃的蜡烛台,吟诵的圣歌,骡队的货物,满载香料和珍宝的海船……
坚不可摧 豆瓣
Unbroken: A World War II Story of Survival, Resilience, and Redemption
作者: [美] 劳拉·希伦布兰德 译者: 王祖宁 重庆出版社 2011 - 8
《坚不可摧》是一部二战题材的励志小说,被誉为“感动整个美国的励志巨著”,
主人公赞贝里尼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战胜苦难,重燃生活的希望。
作者历时7年,对主人公路易•赞贝里尼进行了75次采访,大量翻阅资料,还原了一段尘封85年之久的记忆。
★二战中,赞贝里尼海上坠机,面对烈日、暴雨、干渴、饥饿的恶劣情况,漂浮了整整47天,漂流了漫漫2000英里。
★被俘后,先后被辗转关押在4座日军战俘营里,熬过了身心备受折磨的700多个日日夜夜。
★二战后,深受战争阴影纠缠,生活险些被怨恨摧毁。凭着坚忍走过了1800多天的救赎之路,战争带来的苦难才算彻底告一段落。
★今天,赞贝里尼仍然健在,94岁。
整个故事反映了二战太平洋战争期间及前后个人命运的起伏跌荡,感悟生存、反抗、救赎与尊严的心路历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具有哲理性和趣味性,紧扣人心。故事像鲁宾逊漂流记,主人公经历又有点像老布什,同时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日军机击落,被救起,只是他没有老布什幸运,没有成为战争英雄而成了战俘,从中却体验到了常人不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这些都是喜欢战争题材读者最爱关注的兴趣点,特别是喜欢猎奇冒险或心理探索的读者们。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 豆瓣
AUSCHWITZ A Doctor's Eyewitness Account
9.0 (23 个评分) 作者: [匈]米克洛斯·尼斯利 译者: 刘建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9
1944年,纳粹德国占领匈牙利,米克洛斯·尼斯利一家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尼斯利曾在德国学习医学,后来成为一名法医。在集中营的“筛选”中,尼斯利被迫担任“死亡天使”门格勒的医学助手,参与了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像尼斯利这样被迫与纳粹合作的人被称为“特遣队员”。虽然他们暂时逃脱死神之手,但也只能苟活三四个月的时间。在“纳粹地狱”中,尼斯利见证了犹太人和其他无辜民众遭受迫害的过程,也纪述了受害者群体难以为外人道的心路历程。
作者米克洛斯·尼斯利既曾协助过杀人如麻的狂徒,又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透过他的眼睛,我们仿佛亲眼目睹那些特殊时刻;通过他的记录,我们得以重温一个帝国的缓慢瓦解。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凝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自1946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评论家和学者对本书进行了观点各异的阐释,而其中部分争议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普遍生存困境的再思考。这部纪述由此成为同类题材中最具争议性的作品。
希姆莱兄弟 豆瓣
The Himmler Brothers
作者: [德] 卡特琳 ·希姆莱 译者: 吴林昊 / 裴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8
希姆莱家族的后人透过重重史料,以抽丝剥茧般的耐心和无与伦比的勇气还原了纳粹魔头海因里希·希姆莱及其兄弟的生平。书中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都包含了家庭、阶层、社会以及世界局势的影响。从家族成员的视角写出的希姆莱,是对后人观察和认识此人的重要补充。
这是一本极其睿智的书。
——德国《斯图加特报》
官方的说法和家族中流传下来的故事之间往往有着巨大的鸿沟……坚信“过去有好日子”的老一辈人和那些不愿直面历史事实的后代,这些人的态度助长了新纳粹势力的抬头。是时候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英国《卫报》
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在把“党卫军全国领袖”这个万恶的形象还原到了他所出身的那个极其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之中。
——英国《每日镜报》
人们应当向卡特琳•希姆莱的勇气致敬。她的书不仅讲述了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也是对当下社会的侧写。全书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是她对自己的种种发问。
——英国《每日电讯报》
亢奋战 豆瓣
Der totale Rausch: Drogen im Dritten Reich
8.1 (33 个评分) 作者: [德] 诺曼·奥勒 译者: 强朝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德国作家诺曼·奥勒的首部非虚构作品
☆第一次全面披露纳粹统治下的毒品状况
☆颠覆我们对纳粹和二战认知的一本书
本书第一次全面论述了纳粹统治下的毒品状况——包括可卡因、海洛因、吗啡和冰毒。而这些对于纳粹军队恢复士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部分解释了战争初期德国为何攻无不克 。
根据奥勒的研究,毒品无法解释第三帝国的意识形态,却能解释他们的内部混乱以及问题重重和令人疑惑的决策。本书中提到,毒品对希特勒和他的随从有着重大的影响,当战事不利于德国的时候,他们甚至采用了更让人难以理解的鸡尾酒疗法来缓和自己的情绪。这些化学兴奋剂改变了我们对于纳粹高层的及其判断形势能力的认识。
本书展现了纳粹德国的另一面——毒品状况,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纳粹失败的原因,为读者更加全面认知纳粹德国提供了一部具有较强可读性的学术专著。
逃离奥斯维辛 豆瓣
作者: [英] 鲁道夫·弗尔巴 译者: 李丹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9
17岁的犹太少年鲁道夫·弗尔巴几度反抗,但最终被送进奥维辛集中营(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杀人工厂)。在集中营21个月,他目睹了176万人被屠杀,自己也十几次面临死亡威胁。但他凭着勇气、运气、智慧与品德,不但每次都化险为夷,而且进入了数十万囚犯中的上流社会,甚至还和集中营里的一个美丽姑娘谈了半年美妙的恋爱。当得知还将有近百万犹太人被德国纳粹骗到奥斯维辛屠杀时,他下决心逃出去告诉全世界真相。结果他真的成功了,他拯救了60万犹太人。
往事 豆瓣
Once
作者: (澳)莫里斯·葛雷兹曼 译者: 恒殊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3
十岁的菲利克斯住在山顶上一家由修女开办的孤儿院里三年零八个月了。他坚信他的父母依然活着,会来接他回家,一家人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当一群德国纳粹分子冲进孤儿院烧毁书籍的时候,菲利克斯开始担心有着犹太身份、靠卖书为生的父母的性命也危在旦夕。
菲利克斯逃出了孤儿院,独自找寻自己父母的下落。在当时,纳粹党人已经控制了波兰全境,全力捕捉并绞杀犹太人。菲利克斯只能一边躲避纳粹的追捕,一边偷偷打听自己父母的消息。他在一场大火中救出了一个叫塞尔达的小女孩,随后两个人展开了一段共同逃亡的冒险旅程。
希特勒死后 豆瓣
[AFTER HITLER:THE LAST TEN DAYS OF WORLD WAR II IN EUROPE
作者: (英)迈克尔·琼斯(Michael Jones) 译者: 秦恺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8
当代世界格局形成的基础为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所重新建立的新秩序。其中核心与关键的点就是希特勒自杀身亡后的十天时间,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都为之改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本书精挑细选大量亲历者的回忆录等一手资料以一种纪录片式的口吻对二战中欧洲战场最后十天的风云变幻进行了娓娓道来的论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用立体全新的视角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十天中的诸多历史细节,这是自约翰·托兰《最后一百天》之后关于二战的又一力作。
名字之歌 豆瓣
The Song of Names: A Hero Lost, a Friendship Betrayed, A Mystery Unsolved
作者: (英)诺曼·莱布雷希特 译者: 赵舒静 2013 - 4
故事的开始是二战时的伦敦,两个少年马丁和道维多尔成为生死之交。道维多尔是个从华沙流亡过来的小提琴手,寄居在马丁家。他们一起在被炸得七零八落的伦敦城里漫步,探险,发现悲剧和喜剧,性和罪恶。那段经历构成了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美好时光。然而,就在道维多尔的小提琴独奏会的首演当晚,他却神秘地失踪了,这件事成了马丁几十年的心结。小说就通过几十年后马丁寻找道维多尔的故事,将过去与现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揭示两个主人公走过的人生路,以及他们的经历所折射的时代变幻、人世苍凉,是一曲一唱三叹的人性之歌。
他差一步改变历史 豆瓣
HITLER'S SPY CHIEF: THE WILHELM CANARIS MYSTERY
作者: [英]理查德·巴塞特 译者: 张孝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 7
他是苏联人眼中“欧洲最危险的人”;
丘吉尔认为英国最亏欠的人;
杜勒斯认为“现代历史上最勇敢的人”;
斯科尔兹内认为的“最大的叛国者”。
沃尔特·施伦堡在回忆录中说:让卡纳里斯去找叛徒,这简直等于让山羊给你看花园。
一段敌国之间的秘密交往,
数次提前结束二战的努力。
“简洁而引人入胜……杰出而谦逊的卡纳里斯跃然纸上,他拥有钢铁般的意志、超凡的勇气与过人的智慧;他相信肮脏的间谍工作若由高尚的绅士掌握,便不会如此卑下龌龊。”
——《文学评论》
“这本书用精彩的细节描绘了复杂阴暗的国际间谍圈,以及看似忠心耿耿的卡纳里斯试图推翻希特勒统治的惊人故事。”
——《晚报》
“令人着迷。”
——《标准晚报》
“一部富有启发性的传记。”
——《金融时报》
“不同寻常,趣味盎然。”
——《卫报杂志》
纳粹党掌权德国之后18个月,由希特勒指定,威廉·卡纳里斯出任德国军事谍报局(Abwehr)负责人。不过卡纳里斯却暗中反对希特勒的纳粹政权,认为希特勒将会挑起一场德国无法获胜的战争。1938年卡纳里斯参与了一场政变企图,却因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的介入而化解。1940年他暗中破坏了德国入侵英国的计划,还透露给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重要情报,使西班牙免于战祸。卡纳里斯多年一直走着危险的钢丝,事事先盖世太保一步。党卫军领导海因里希·希姆莱开始怀疑上了卡纳里斯,1944年,谍报局中有人卷入了著名的刺杀希特勒事件,希姆莱顺藤摸瓜抓捕了卡纳里斯。后者在二战结束前的几个星期被执行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