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
审判希特勒 豆瓣
The Trial of Adolf Hitler: The Beer Hall Putsch and the Rise of Nazi Germany
作者: [美]大卫·金 译者: 经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审判。希特勒的罪恶政权由此走上崛起之路。
入围2018年犹太季刊-温盖特奖(JQ-Wingate Prize)和2018年坎迪尔历史奖(Cundill History Prize)长名单
无论在英文、德文还是任何一种文字的世界里,本书都是关于希特勒审判的绝对权威。
——彼得•罗斯•兰奇(Peter Ross Range),《1924——造就希特勒的一年》(1924: The Year That Made Hitler)作者。
.
1923年11月8日傍晚,34岁的阿道夫•希特勒冲进慕尼黑一家啤酒馆,朝天鸣枪,宣布发动革命。17个小时后,他的这番壮举就只剩下了一连串的毁灭。被警方追捕的希特勒出逃。他的政治生涯似乎已经到了尽头。
《审判希特勒》讲述了此后这场事关重大的刑事审判的真相,希特勒和另外9名嫌疑人在本案中被控重大叛国罪。远至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的各国记者蜂拥来到慕尼黑,见证一场持续四周的耸动奇观。到最后,希特勒得以将啤酒馆政变的惨败转化为一场大胜,令刚刚成立不久的纳粹党大为受益。正是这场审判给了希特勒崭露头角的机会,为他的煽动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助他不可思议地走上了一条通往权力的路。
引人思考……《审判希特勒》给出了一个教科书般的例子,说明煽动术具有转败为胜的威力。本书以揪心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先进国家坠入混乱深渊的过程,以及这场混乱带来的惨痛损失。金先生对这场失败政变做出了精彩的叙述,其中亦可窥见一众恶人的嘴脸,日后他们的罪恶将笼罩德国乃至整个欧洲。
——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华尔街日报》
.
几近逐分逐秒的叙述扣人心弦……《审判希特勒》的研究工作无懈可击,文笔动人,成功地将这充满忧虑与混乱的事件呈现了出来。
——罗杰•摩尔豪斯(Roger Moorhouse),《泰晤士报》
.
栩栩如生……惊人地呈现了希特勒……乃至纳粹此前未曾披露的侧面。
——奈吉尔•琼斯,《旁观者》
.
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史料翔实,工整严谨。
——《新准则》杂志“评论人札记”
.
本可以阻止希特勒上台的早期刑案审判……作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的金以生动的笔法将这场早年的审判呈现了出来。藉由深刻而吸引人的文字,他叙述了希特勒如何将一场官司变成一个舞台,用来展示自己恶毒的煽动手段——以及将一段短暂的牢狱时光变成他的政治跳板。
——《全美书评》(The National Book Review)
.
对1923年政变失败和审判纳粹领袖事件做出了扣人心弦的叙述……在这一波叙事类的新书中,这是最有魅力的一本。”
——哈辛托•安东(Jacinto Antón),西班牙《国家报》
.
639页严谨、详尽的文字,笔法精炼卓绝,将治史之学化为一篇充满文学韵味的故事。
——劳尔•康代(Raúl Conde),西班牙《世界报》
.
一部巧夺天工之作。
——马努埃尔•P•比拉多罗(Manuel P. Villatoro),西班牙《阿贝赛报》
.
一个杰出的历史故事……[金]对审判的纪录与分析有着外科手术般的精确。
——若迪•阿玛(Jordi Amat),西班牙《先锋报》
.
那一刻,希特勒从小丑变成元首……天下奇闻。
——安娜•阿贝拉(Anna Abella),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晨报》
.
金用充满活力的节奏详述了1923年那场失败的政变,以及此后的审判。希特勒走入法庭时是个可怜虫,出来时却已经顶着领袖的光环……金的文字中回响着普里莫•莱维和汉娜•阿伦特的声音。这三位作者,在当下都是值得一读的。
——路易斯•马乌利(Luis Mauri),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晨报》
.
在有关这个恶名昭彰的历史人物的生平撰述中,一个最关键却最被忽视的时刻可能是在1924年4月1日[阿道夫•希特勒案宣判]……大卫•金用一种透彻而生动的方式重现了全程,其中包含大量细节。他的量刑比慕尼黑的法官们要严厉许多。
——戴维•巴雷拉(David Barreira),El Español网站(西班牙)
.
逾600页的宏大故事,作为迄今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最完整撰述,本书将是很难赶超的,值得给予最高的评价。卓越的史学家大卫•金写下了一则精彩、详尽、严谨、史料翔实的故事。简单说,这毫无疑问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
——何塞•玛丽亚•马努埃尔•加西亚-奥苏娜•罗德里格兹(José María Manuel García-Osuna Rodríguez),Todo Literatura网站(西班牙)
.
一般的历史研究爱好者可能会觉得,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一切,他的崛起与垮塌,我们都已经了解了,但是……现在对“元首”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
——罗宾•艾特金(Robin Aitken),《天主教先驱报》(The Catholic Herald)
.
研究扎实,叙述动人……这是英文世界首次以书的篇幅介绍希特勒审判,对我们理解现代极权主义有着重要意义。
——戴维•霍拉汉(David Holahan),《基督科学箴言报》
.
一场滑稽的法庭戏,同时也透露着不详的预兆。本书对希特勒上台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但常被忽视的——阶段进行了有趣而详尽的叙述。
——约瑟夫•卡农(Joseph Kanon),《德国好人》('The Good German)和《离开柏林》(Leaving Berlin)的作者
.
金的研究工作十分细致……很难想象在公众可以接触到的书籍中,有哪本能像本书这样,以如此丰富、详尽的方式呈现未曾发表的研究成果。
——乔•皮涅埃罗•达•丰塞卡,巴西《考验》杂志(Exame)
.
通过庭审记录、警方文件和新闻材料,包括从兰茨贝格监狱档案中发现的近500份文件,金剖析了一场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庭审。
——阿根廷《12页报》(Página 12)
.
啤酒馆政变是个熟悉的题材……但大卫•金的这部500页的《审判希特勒》丰富多变、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转译到芬兰文的著作中无出其右。
——佩特里•伊默南(Petri Immonen),芬兰《赫尔辛基日报》
.
金翻阅的资料有的已为人所知,有的未曾披露,他详细叙述了一场惊人的法律丑闻,为希特勒日后造成的大灾难埋下伏笔。
——乔恩•H•里德(Jon H. Rydne),挪威《世界之路报》
.
史学家大卫•金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叙事者……本书述及的事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有必要去了解它的实情——这是一次极其恶劣的罪行,在当时没有得到阻止,以致酿成一场导致多国被卷入、数千万人丧生的剧变。
——艾维德•施瓦兰格(Øyvind Svaleng),挪威公共图书馆月度最佳传记(2019年6–7月)
.
本书用某种颇为骇人的方式记载了一个失败者反败为胜的故事——以及一个民主国家司法系统的全然失能。对所有的历史爱好者,我只想说:去看这本书!
——汉斯•克里斯蒂安•戴维森(Hans Christian Davidsen),德国《弗伦斯堡报》,2019年10月月度最佳图书
.
最好的历史写作。
——克里斯蒂安•伊甘德•斯科夫(Christian Egander Skov),丹麦《基督教日报》
.
金的研究工作十分出色……史料经过了精湛的处理和激动人心的呈现,使之成为一本关于希特勒审判的权威之作……金的书仿佛一部“真实犯罪”类的惊悚小说,但它的恒久价值在于,这是一本介绍煽动家如何反败为胜的教科书。
——弗莱明•奥斯特加德(Flemming Østergaard),丹麦《日德兰邮报》
.
金的书充满了戏剧性的场面……[同时也是]一部扎实的非虚构作品,以深入而详实的方式描绘了任国家社会主义党魁初年的希特勒。
——本特•布吕德尼科夫(Bent Blüdnikow),丹麦《贝林时报》
.
啤酒馆,闹剧,荒唐的判罚……大卫•金的结论是,如果有一场公正的审判,煽动家希特勒也许就能从此消失了。但是法制的崩坏为他筑就了一条通往权力的坦途。
——马塞尔•胡斯巴斯(Marcel Hulspas),荷兰《人民报》
.
最初步入法庭时,阿道夫•希特勒只是个垂头丧气的失败者。离开法庭时却成了未来的希望……金利用了3000页的庭审记录,在巴伐利亚档案馆里发现了不计其数的资料,并且幸运地取得[兰茨贝格监狱文件]……透彻之余又不乏精彩。
——赫尔曼•维恩霍夫(Herman Veenhof),荷兰《荷兰日报》
.
正是这场审判成就了希特勒的上台……叙述中展现了精湛的技艺。对我们理解这段人类历史上格外阴暗的时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迪克•范•德•韦恩(Dick Van der Veen),荷兰Hebban网站
.
1924年的阿道夫•希特勒审判使纳粹党成了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JP•奥马利(JP O'Malley),《以色列时报》专题特稿
.
希特勒的关键时刻……有关这起事件、审判以及此后的徒刑的细节,被这位史学家充分呈现了出来。
——秘鲁《共和国报》
.
很少有作者能在呈现赤裸裸的现实的同时,始终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很高兴现在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位作者。这是一个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故事。
——克里斯•罗伯茨(Chris Roberts),英国Crime Review网站
.
史学家大卫•金回顾了政变是如何发生的,但更加重要的是,政变之后那个彻底改变人类历史的判决是如何做出的。
——塞巴斯蒂安•索里亚诺(Sebastián Soriano),西班牙《真理报》
.
饶有趣味……未来的纳粹领袖如何将一场失败的政变转化为胜利。
——戴维•亚古维(David Yagüe),西班牙《20分钟报》
.
写作了《光之城的死亡事件》和《维也纳,1814》等畅销书的大卫•金,用细致的笔触逐分逐秒地描述了一系列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事件。
——特雷莎•雷(Teresa Rey),西班牙65ymás网站
.
这本发人深省的书揭示了事情原委,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以及是什么为此后发生的剧变铺平了道路。
——《历史探幽》(History Revealed)
.
如果吉奥格•奈特哈特在1924年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纳粹还会在十年后上台吗?……一部有力的杰作,突显了这场审判是何其重大的历史转折——以及事态如何往一个极端错误的方向发展。
——安•巴特莱特(Anne Bartlett),《书页》杂志(BookPage)
.
通过史料翔实……节奏急促的叙述,金用本书再次证明自己是一流的叙事历史学家。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2017年最佳海滩读物和夏季新书
——Thrillist网站
.
面对当下极右翼暴力的威胁,《审判希特勒》成为一个刺眼的提醒,告诉我们当法律系统运转失灵时,当仇恨得到认可并最终常态化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马里兰州弗雷德里克“好奇蜥蜴”书店(Curious Iguana)
.
以新近发现的有关阿道夫•希特勒狱中生活的文件为基础……金成功地表明,在希特勒掌握权力的过程中,这场审判虽然只是一小部分,却有着重大的意义。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
一部学养精深、文笔鲜活的杰作……本书依托于一丝不苟的研究,充满了教育意义,正适合放在右翼卷土重来的当下来读。”
——Kirkus(热门评论)
掘墓人 豆瓣 Goodreads
Die Totengräber: Der letzte Winter der Weimarer Republik
作者: [德]吕迪格·巴特(Rüdiger Barth) / [德] 豪克·弗里德里希(Hauke Friederichs) 译者: 靳慧明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9
政治舞台风云诡谲,魏玛共和国的掘墓人们粉墨登场
.
德国史上第一个民主政体轰然倒塌
.
希特勒如何上台并最终将德国引上独裁统治的道路
.
比《纸牌屋》更扣人心弦的真实的权谋故事
.
一部以天为单位讲述魏玛共和国结局的纪实作品,以蒙太奇手法拼出权力之争的完整图像
.
用无数尘封的日记、信件、报刊文章及官方文件还原历史真相和政治家的内心世界
.
阴险狡诈、自私自利、肆无忌惮的政治家最终将欧洲带向前所未有的灾难
.
【内容简介】
这是一份关于魏玛共和国的最后10个星期的引人入胜的报告。历史学家吕迪格·巴特和豪克·弗里德里希以天为单位描写这段充满戏剧冲突性的肆无忌惮地争夺权力的历史,在故事最后,阿道夫·希特勒成为总理,将德国引上独裁统治的道路。
.
这部作品为那段将欧洲引向前所未有的灾难的日子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层次丰富的画像,用极富冲突感的手法呈现这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人祸。
.
【媒体评价】
这个我们从前只在历史课本上认识到的事件现在获得了鲜活的颜色。——Andreas Kilb,《法兰克福汇报》(周日版)2018年5月13日
.
丰富的参考资料就像一个包罗万有的陈列馆,展现彼时彼处,尤其是首都柏林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Robert Probst,《南德意志报》2018年5月7日
.
这是一段刺激的历史,它总是显出非常强的、让人不安的现实意义,却很少有人用如此贴近和生动的手法去描写它。——Stefan Schmitz,《明星周刊》2018年4月26日
.
真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史料翔实,让人手不释卷,变化多样,读来趣味盎然。——Manfred Weißbecker,《新德意志报》2018年9月7日
.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重要作品,它对史料的搜索力度之强让人惊讶。——《P.M.》杂志2018年6月19日
.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段用类似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历史,它讲述了人们肆无忌惮地争夺权力的故事。——《G/Geschichte》杂志2018年5月25日
希特勒的克里斯玛 豆瓣
Hitler's Charisma: Leading Millions into the Abyss
作者: [英]劳伦斯·里斯(Laurence Rees) 译者: 王吉美 / 孙越 译林出版社 2020 - 4
【编辑推荐】
克里斯玛在希特勒通往权力的道路上到底起到了何种作用?希特勒个性的形成有其社会、心理和历史的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塑造了希特勒的人格,使其具备了吸引追随者的独特魅惑力,从而把整个德国乃至世界拖入战争的深渊。
【名人评价及推荐】
事实上,他[希特勒]身上有一种深深的吸引力。看到他的照片时,人们同样能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那是一张悲伤而又顽强的脸,是一张正承受着极度不公的男人的脸。它用一种更加富有男子气概的方式让人们想起十字架上的基督,而毫无疑问,希特勒正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乔治•奥威尔
他[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在权力斗争中胜出,是因为他是他们[他的支持者]潜意识的反映,他用言语表达了他们潜意识里想要的东西。
——内维尔•亨德森爵士,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驻德国大使
他[希特勒]完全没有吸引力。在人群中你永远不会注意到他,甚至会把他当成一个靠画画谋生的人,就像早年的他一样。
——内维尔•张伯伦,1937年至1940年任英国首相
【内容介绍】
阿道夫•希特勒是一系列灾难性历史事件的罪魁祸首,也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绝无先例的战争罪犯。他充满愤怒,没有能力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愿意倾听不同意见,看上去完全不像是一位领导者,但他成功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并对德国人民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极权统治。他是如何做到的?很多了解他的人都确信,希特勒对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能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而这种所谓的“克里斯玛”在希特勒通往权力的道路上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劳伦斯•里斯深度考察了影响希特勒个性形成的社会、心理和历史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塑造了希特勒的人格,并使其具备了吸引追随者的独特魅惑力,进而把整个德国乃至世界拖入战争的深渊。
当权的第三帝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9.5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哲理庐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在纳粹党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间,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镇压政治运动,整顿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整合民间机构,打造民族共同体。正当德国人适应着新秩序带来的急剧变化,因繁荣稳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却不知不觉地被绑在纳粹的战车上,高速驶向滚滚硝烟之中。原来,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为发动战争而服务的。
在这部包罗万象、扣人心弦的历史巨著中,理查德·J. 埃文斯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以海量的数据分析与官方档案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揭露了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第三帝国的到来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9.4 (49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赖丽薇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 豆瓣
The Pharmacist of Auschwitz: the Untold Story
作者: [英]帕特里夏·波斯纳 译者: 王祖宁 新世界出版社 2018 - 11
编辑推荐
1.“大屠杀历史里程碑之作”
2.从犹太人视角讲述大屠杀历史的文字汗牛充栋,但本书却以施暴者的立场描述集中营的生活、战后的去纳粹化历程及奥斯维辛罪行审判过程,补全读者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德国人反思大屠杀的认知;
3.揭露拜耳公司所属法本集团的高层不为人知的战时罪行。为获得巨额利润,法本不惜勾结纳粹,奴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犯,甚至在犹太人身上进行药品实验;
4.大量有关战后去纳粹化的解密文件第一次在本书披露。
本书以纳粹大屠杀为背景,以贪婪和谋杀为主题,借助解密文件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战前的卡佩休斯是罗马尼亚拜耳公司药品推销员,与犹太人频繁往来;战时的他摇身一变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主任药剂师:为人体实验分配药品、在火车站挑选老弱病残者处死……甚至盗窃死人的物品和口中的金牙;战后的他则在去纳粹化调查中极力掩盖自己的罪行。
本书围绕卡佩休斯的经历揭露了I.G.法本及其子公司拜耳与纳粹签订的魔鬼契约,复原了纳粹猎人、集中营幸存者和正义检察官对奥斯维辛凶犯的追捕与审判。追究个人责任的呼声与“服从命令不算谋杀”的辩词在法庭上激烈交锋,个体的平庸之恶与当时联邦德国民众的自私冷漠也在庭审中一览无余。
本书读起来就像多线并行、多人口述的侦探小说。作者丝丝入扣地推导出卡佩休斯的内心活动和堕落过程,令你感觉卡佩休斯等纳粹分子、法本工业家及犹太幸存者仿佛在向你自述他们的立场。本书追叙一个普通纳粹分子70年的生存经历,展现德国从反犹到反思二战的40年变迁,带你直击疯狂年代的幽暗人性,追踪一个民族忏悔过往的历程。
希特勒的试毒者 豆瓣
Le assaggiatrici
作者: (意)罗塞拉·波斯托里诺 译者: 雪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6
在战争面前,没有人是幸存者。
2018年意大利坎皮耶罗文学奖获奖作品。
版权售出英、美、法等22国,力压斯蒂芬·金、肯·福莱特,雄踞法国畅销榜18周。
-
【编辑推荐】
◎2018年坎皮耶罗文学奖获奖作品
一经问世便引爆全球,意大利国内狂销20万册。
作者作品首次走出欧 洲,打开英语文学市场。引起国际关注,入选多项文学奖项终选名单。
获得《纽约时报书评》《嘉人》《赫芬顿邮报》等多家媒体重磅推荐,版权销售至22国,卢米埃重金购得电影版权。
◎在死亡的阴影下探寻复杂的人性
她不是纳粹,却一日三次,日复一日地,拯救希特勒的性命。处在监视和死亡的阴影下,女性的秘密和友谊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在与邪恶、内疚,以及生存的本能争斗。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作者用细腻、有力的笔触揭开一段尘封的残酷历史,反思战争与人类灵魂的复杂性。在战争面前,没有人是幸存者。
作者这样描述这个故事,“罗莎是受害者,同时,也是一个罪人。这正是历史和人性困境的迷人、复杂与伟大之处。她活下来了,却也只是活着而已——因为她时刻身处囚笼。”
-
【内容简介】
1943年,罗莎跟随丈夫来到他生活的小村庄,恰逢希特勒需要食物试毒者,以防止被谋害。在村长的推荐下,她成为了十多个食物试毒者中的一名。在封闭的环境和狱卒的监视下,十名年轻女子形成了联盟,秘密契约和友谊交织在一起。
作者由希特勒的最后一位试毒员玛格特·沃尔克的真实故事得到启发,讲述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她用有力的笔触探寻了人类灵魂的复杂性,一段暴力又脆弱的历史,以及人在强压下强烈的求生欲望。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豆瓣
The Seduction of Culture in German History
7.8 (5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 译者: 刘春芳 / 高新华 译林出版社 2019 - 10
德国人的文化自傲一度成为扭曲社会发展的强迫症,20世纪德国政治的灾难,正是源于这种高估文化而牺牲政治的倾向。勒佩尼斯对纳粹癫狂的原因给出了极具洞察力的解释,他循着民族主义和文化固着的路径,揭示了德国神经紧张和极端爱国主义外交时代的内涵。勒佩尼斯的历史观念中包含了对欧洲和美国来说都极为重要的政治教训,那就是,以文化替代政治将是一条危险的道路。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个可以说是灾难般的德国人习性,即视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视文化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这种倾向深刻影响了从18世纪末直至今天的德国历史。作者认为,德国人对艺术的偏爱强过政治,是理解纳粹主义特殊本质的基础,许多德国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纳粹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许多人都是失败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们仿佛在将政治作为一种艺术的替代形式来付诸实践。
勒佩尼斯重点关注了歌德和托马斯·曼,同时也涉及了其他重要人物,如诺瓦利斯、沃尔特·惠特曼、列奥·施特劳斯和艾伦·布卢姆等。勒佩尼斯所关心的不仅是德国,他还关心德国人的文化迷恋、文化优越感及对政治的蔑视如何影响了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与法国和美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