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
现代性与大屠杀 豆瓣
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
9.6 (2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杨渝东 / 史建华 译林出版社 2002 - 1
这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力作。齐格蒙·鲍曼认为,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行为,而是现代性本身的固有可能。正是现代性的本质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样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动。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不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而拯救之途也许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个体都无条件地承担起他的道德责任。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豆瓣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8.3 (92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安尼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解读希特勒 豆瓣
Anmerkungen zu Hitler
8.5 (8 个评分) 作者: [德]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译者: 景德祥 译林出版社 2016 - 1
关于希特勒的一切依然能吸引世人的眼光,而有关他的是非曲直仍然有待解读:他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颓废艺术家一跃而成为“才华横溢”的政治家的?他上台之后在德国创造了怎样的成就而使德国人为之疯狂?他的外交成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他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政治思想错在哪里?他的政治决策又是如何与其政治目标背道而驰的?“纽伦堡审判”对希特勒的战争罪指控是否是他的真正罪行?他是在德国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元首”还是叛国者?《解读希特勒》是一部历史评论领域的杰作,其最大特点就是突破了编年体的局限,从生涯、成就、成功、错误、失策、罪行、背叛等方面,对希特勒作了客观深度的剖析,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希特勒背叛德国及反人类的本质。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豆瓣
Von Bismarck zu Hitler
9.2 (16 个评分) 作者: [德] 塞巴斯提安·哈夫纳 译者: 周全 译林出版社 2015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是德国政论大师级现代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晚年的著作,被德国舆论界誉为“哈夫纳留给后世的遗产”。他以时代见证者的身份口述这部遗产时,仿佛从远方透过望远镜一般,回顾了“德意志国”的时代,将1871至1945年的德国现代史上最精彩的一段娓娓道来,从而让人们对德国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回顾了从普鲁士王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如何创建德意志帝国,直到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将日耳曼民族的国家带往毁灭之路的历史。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德国历史发展的一条脉络,并由此来激发读者反思,现在的德国处境与当初德意志的发展有什么不同。通过与哈夫纳的精神对话,读者会对欧洲以及德国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纳粹德国 豆瓣
Nazi Germany: a New History
作者: [美] 克劳斯·P.费舍尔 译者: 佘江涛 译林出版社 2016 - 8
关于纳粹德国历史的全方位权威解读
了解第三帝国的兴衰,
如果只读一本书,读这本就够了;
如果不止读一本,从读这本开始
本书讲述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从19世纪晚期的起源到20世纪中期灾难性毁灭的历史。作者以时间为轴线,详实阐述了希特勒的崛起、纳粹党的兴起及其夺权路径,以及希特勒如何一步步将德国引向战争直至最终毁灭的过程。在历史性讲述的基础上,作者不仅讨论了纳粹主义的神奇魔力、纳粹德国体制的实 际运作方式,而且在结论部分提出了与大屠杀相关的诸多难题和德国人的认罪困境,由此提升了本书的历史高度,将读者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有关人类问题的思考。
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纳粹德国史,它填补了长期以来的研究空白,有可能成为今后几代人的基础读本。
——瓦尔特•拉克尔
这是一部杰作,如果我只能选择拥有一部纳粹德国史,那么本书就是我的选择。因为在我看来,它是研究希特勒德国最全面、最权威的著作。
——罗伯特•怀特
从19世纪晚期的起源,到20世纪中期的灾难性毁灭,费舍尔对纳粹德国进行了有条不紊的出色分析……这是他十年研究计划的顶点,并且有效利用了许多新的资料和观点。
——《图书馆杂志》
费舍尔是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他所完成的工作是十分庞大的,对目前我们所认知的希特勒及其罪恶体制,进行了最为清晰全面且极具洞察力的完美综合。
——《外交事务》
强迫症的历史 豆瓣
The History of an Obsession: German Judeophobia and the Holocaust
作者: [美] 克劳斯·P. 费舍尔 译者: 佘江涛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于哪里?
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作者、纳粹德国历史研究专家
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经典之作
———————————————————————————
自中世纪以来,在欧洲的文化中,尤其在德国的文化中,就充斥着反犹太人的现象,它在基督教、仇外性、生物人种学等多方面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直至纳粹大屠杀的发生。本书再现了各种要素聚合发酵而成的一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并从几个不可或缺的层面形成了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叙事,也正缘于此,它成为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经典之作。
魏玛共和国的反民主思想 豆瓣
Antidemokratisches Denken in der Weimarer Republik
作者: [德]库尔特·松特海默 译者: 安尼 译林出版社 2017 - 11
作者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国内各个流派的政治思想的传播,认为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客观上造成了纳粹的上台,希特勒的革命理论是滋生极权主义的温床,而联邦共和国受到此思想模式的威胁,与魏玛共和国受反民主的思想威胁在方式上完全相同。
德意志公敌 豆瓣
作者: [美] 杰弗里·赫夫 译者: 黄柳建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这是一部深度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狂热反犹宣传的开创性著作。希特勒及其纳粹宣传家们一直相信,反犹主义为世界历史提供了唯一的解释框架。他们编造了一个无辜的德国正在被国际犹太人围攻且意图灭绝他们的故事,并以此作为“最终解决方案”的公开宣告和正当理由,坚信有必要在犹太人灭绝德国和德国人之前灭绝犹太人;而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反犹宣传也逐步升级,并一直持续到纳粹政权的末日。虽然欧洲精英和大众的反犹主义传统由来已久,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并不是德国或欧洲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只有在战争的具体历史情境下,欧洲特别是德国最极端和偏执的反犹主义浪潮,才成为德国独裁者解说当时事件的重要因素,进而成为向大屠杀演进的一大原因。
本书的作者以其学者特有的学术严谨性,充分利用了纳粹德国的新闻宣传文件史料,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党高层如何通过严格的新闻控制和宣传导向,来为其作为“最终解决方案”的屠犹政策做舆论准备的。
金与铁 豆瓣
Gold and Iron
7.4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里茨·斯特恩 译者: 王晨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1
本书聚焦新德意志帝国建立,一个更广泛的新精英阶层逐渐崛起,政治家俾斯麦与金融家布莱希罗德的关系成了这种重组的缩影。本书是对一系列事件和促成这些事件的利益与情感的当事人的记录,有益于读者深入认识和理解从普鲁士强盛到德意志崛起过程之中,俾斯麦和布莱希罗德这两个历史人物对德国乃至欧洲历史的塑造作用,以及政治和经济如何左右历史的发展。
教宗与墨索里尼 豆瓣
The Pope and Mussolini: The Secret History of Pius XI and the Rise of Fascism in Europe
8.7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I. 科泽 译者: 陶泽慧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6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7)
★抽丝剥茧,还原墨索里尼与庇护十一世的利益纠葛;尔虞我诈,真实版《达芬奇密码》的权谋再现
★梵蒂冈秘密档案馆最新公开史料,揭开法西斯政权崛起的秘辛
【本书看点】
①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7)——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透过历史迷雾,揭开意大利法西斯与罗马天主教会最高领导人的选择与沉默,如何将欧洲拖向深渊,改写数百万人的命运。
②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利用梵蒂冈秘密档案馆最新公开史料,两万五千页文献,历时七年,挑战学界既定观念,颠覆性重写庇护十一世与墨索里尼的共谋故事。
③ 细致描写两位20世纪早期绝对权威的勾结、利用、制衡与背叛,生动刻画多位意大利与天主教会重要人物,重现二战前的暗流涌动,复原法西斯崛起过程中的危机与挑战。
④《出版人周刊》《纽约客》《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科克斯书评》等媒体齐声推荐。
【内容简介】
1922年,庇护十一世被推选为教宗,几个月后,墨索里尼就任意大利总理。一直以来,两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在罗马教廷从战前即英勇地反抗法西斯党的假象下,而庇护十一世及其继任者也长期被塑造成与墨索里尼为敌的英雄。大卫·I.科泽利用梵蒂冈2006年开放的秘密资料,历时七年,呈现了两人的共谋故事,彻底颠覆了这一既定观点。
忧心于教会权威衰落的庇护十一世借助法西斯的力量抵抗共产主义和现代社会的来临,野心家墨索里尼则凭借教宗的祝福提升公信力,进而掌控意大利。两人充满尔虞我诈、最终摇摇欲坠的利益结盟,改变了上百万人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梦魇也由此开始。
科泽利用详实的史料、紧凑干练的文笔,生动刻画了多个20世纪早期欧洲和罗马天主教会的重要人物,从崭新的视角揭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崛起的秘辛,还原了一段重要历史的真相。
【名家推荐】
《教宗与墨索里尼》完全配得上“开创性”、“有胆量”和“引人入胜”这几个词,甚至必须用它们来描述之。本书明确挑战了学界关于庇护十一世和法西斯领导人关系的既定观念。简而言之,两人的关系绝非敌对,而是相互依存。多亏了作者深入、全面的研究,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高超的叙事技巧,他才能这样毫不畏缩地提出大胆的结论,并确凿地予以证明。这本精良之作文笔优美、研究细微、内容新颖,令人沉迷其中,并予人极大的启发。
——凯文·马迪根(Kevin Madigan),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
《教宗与墨索里尼》讲述了两位巨人的故事,分别是教宗庇护十一世阿契尔·拉蒂和法西斯当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大卫·I.科泽前无古人地将两者并置在一起。梵蒂冈在2006年开放的档案,以及墨索里尼布置在梵蒂冈高层的间谍的海量档案被发现,为科泽提供了数目惊人的新证据。他对牵涉在这段历史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极其出彩的描写,令本书精彩得犹如一本伟大的小说。
——乔纳森·斯坦伯格(Jonathan Steinberg),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无论是叙事功力还是对道德的精妙拿捏,本书都令读者印象深刻……科泽披露了两位脾气暴躁,常常丧失理智的统治者之间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双方尔虞我诈、斗智斗勇的阴暗往事,并时常对权柄的运用展开令人惊异的调查。
——《卫报》
每当谈论庇护十二世时,我们总觉得庇护十一世的统治年代只是一种铺陈和衬托。科泽的这本上佳之所将改变这种观点……自开篇起,科泽为我们构筑了阿契尔·拉蒂(后来成为庇护十一世)和贝尼托·墨索里尼的人生轨迹,两人的起点都让人料想不到,1922年后的他们将扮演如此重要的历史角色。叙事随着教宗和领袖各自生涯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制度背景展开,以精彩详尽的细节描绘了双方利益的交汇与冲突……科泽的大作为这段历史打开了一扇多年禁闭的窗,从今往后,它将大白于天下。
——《新共和》
引人入胜……《教宗与墨索里尼》的宏大与阴谋诡计,使我们对马基雅维利权术的冷酷再添新的理解……真实版《达·芬奇密码》……却运用了最规范的学术体例和最可靠的史料。
——《旧金山纪事报》
一项关于自私和投机的研究,描述了法西斯主义和天主教会相互勾结、共同起落的历史……《教宗与墨索里尼》为现代历史最具深远影响的一段时期翻起了一道令人不安的波澜。
——《旧金山书评》
科泽为我们阐明了20世纪欧洲极其重要的两位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他快节奏的文字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这绝对是一本必读之作。
——《出版人周刊》
振聋发聩……卓越非凡……数十年来,梵蒂冈一直否认与意大利法西斯有任何瓜葛,或对此事含糊其词,科泽以极其权威的方式,驳斥了这些不实的言论。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叙事生动……科泽利用了近期开放的关于庇护十一世的梵蒂冈档案,他缜密的研究彻底颠覆了既有的观念,天主教会并没有抵抗墨索里尼。
——《今日美国》
犹太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奥) 库尔特·舒伯特 译者: 颜展 Shanghai Sanlian Culture Publishing House 2020 - 7
世界史上犹太人的悲剧命运不能掩盖他们在文化建设、精神思想以及宗教追求上的丰硕成果,本书通过描绘犹太人从大卫建国到现代的事件史和思想史的发展主线,揭示其中的重要节点,以展示犹太人的成就,使读者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与考察犹太历史。
纳粹战犯的孩子们 豆瓣
作者: [俄] 塔季扬娜·弗列依杰逊 译者: 李喜长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3
穿越大半个地球的采访,
15年的苦苦寻找,
一个俄罗斯女记者的执着,
只为真实呈现纳粹战犯的孩子们的世界。
荣登俄罗斯畅销书榜,同名纪录片引发俄罗斯百万人思考。
【编辑推荐】
* 一手史料
本书所有图片和文字内容皆来自作者亲身采访和拍摄,力求向读者呈现一手的真实资料和真实的人生故事。
*可读性极强。
极力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生命记忆,每一个采访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家族命运和生命历程。
*资料翔实。
长达600页的篇幅,引述了大量纽伦堡审判词、私人日记、通信、秘密文件。
【内容简介】
这本书讲述了俄罗斯著名作家、导演、记者、编剧兼制片人塔季扬娜·弗列依杰逊,穿越大半个地球,历时15年追踪希特勒最亲密的家庭、德国元帅、波兰总督、党卫军头目、奥斯威辛集中营指挥官的孩子们的命运。本书所有图片和内容皆来自作者亲身采访和拍摄,力求向读者呈现一手的真实资料和那些真实的人生故事。本书作者以此为基础制作的同名纪录片引发俄罗斯百万人思考,本书也荣登俄罗斯畅销书榜。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 豆瓣
Eichmann vor Jerusalem:Das unbehelligte Leben eines Massenmörders
7.8 (8 个评分) 作者: [德] 贝蒂娜·施汤内特 译者: 周全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4
1960年代,哲学家阿伦特在旁听耶路撒冷审判后,基于她看到的艾希曼形象——庞大体系下的小齿轮,只知服从命令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然而,施汤内特在分析大量一手资料后却发现,艾希曼绝非盲目服从的平凡纳粹官员,而是一个善于伪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本书不仅纠正了长期以来对艾希曼的误读,更还原了战后纳粹与残余极右翼分子构成的逃亡网络,呈现了联邦德国的鲜活片段,揭示了美洲纳粹圈子的真实面貌。
◎编辑推荐
★揭开平庸的面具,还原大屠杀刽子手的本真面目。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屠杀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的主要负责人阿道夫·艾希曼,因阿伦特的著名论述而成为“平庸之恶”的典型——服从命令的公务员、“从未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本书通过大量一手史料,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艾希曼是一个老练世故的操控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他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不知疲倦地伪装自己,逃亡期间还与其他纳粹残余狂热地计划未来目标。
★破案一般的史料甄别,戳破层层谎言与伪装,在艾希曼布下的迷魂阵中挖掘历史真相。利用艾希曼本人写下的1300多页笔记和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纳粹沙龙上留下的73卷录音带,施汤内特透过文稿中的拼写错误推断记录员的纳粹背景,通过艾希曼的谈话态度推断阿根廷纳粹圈的人员范围,以福尔摩斯般的细致与敏锐,抽丝剥茧,追溯艾希曼的逃亡历程,揭示南美纳粹圈子的真实面貌。
★重建战后极右翼分子构成的逃亡网络,展现纳粹意识形态在全球的余波。关心艾希曼下落的,不仅有上百万受害者和纳粹猎人,还有协助他逃亡、对追捕与审判百般推诿的各国政府,以及千方百计阻挠他重返历史舞台的昔日纳粹同党。施汤内特从各国情报机构档案堆中找到的资料,有力质疑了联邦德国政府与情报人员犯下的错误与疏失、阿根廷庇隆政府的纵容与共谋,也显示了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大程度上延续到了战后。
★荣获北德广播电视台非小说类图书奖、坎迪尔卓越认可奖奖,入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决选,《纽约时报书评》《华尔街日报》《科克斯评论》《出版人周刊》等媒体齐声推荐。
◎名家推荐
[施汤内特]详尽的研究把艾希曼其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再次带到我们的视野中……未来任何关于艾希曼现象及其广泛政治影响的讨论,都绕不过这本著作。
——《纽约时报书评》
相比于哲学学者,施汤内特的写作更像调查记者,出色地搜集了散布在几大洲的海量档案,为耶路撒冷审判前的艾希曼形象增加了许多新的、令人惊叹的细节。
——《华尔街日报》
一本重要、非凡的著作。通过对细节史无前例的挖掘,施汤内特揭示了恰恰被阿伦特“平庸之恶”理论所遮蔽的真相。她一丝不苟的研究和显而易见的道德义愤,使阅读的过程扣人心弦。……施汤内特笔下的艾希曼,令人无法移开视线。
——《每日野兽》
施汤内特比较、核对、解释了艾希曼布下的迷魂阵中的大量材料,令人叹为观止。……她让艾希曼从阿伦特的阴影下重新回到舞台的中央。
——以色列《国土报》
施汤内特研究的细致与审慎,怎样强调都不为过。连单词拼错或印刷错误,她都会指出来。
——《布法罗新闻》
本书的写作目的令人激动……其重要性不容质疑:施汤内特的研究,充满了被遗忘的文档、丢失的访谈、被掩埋的证据,它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艾希曼的固有认知。
——《出版人周刊》
引人入胜地再现了一名顽固的纳粹狂热分子的逃亡旅程,及其在阿根廷重整旗鼓的可怕事实……施汤内特熟练地钩沉各种信息……这不仅是一本关于艾希曼精妙伪装的严谨、重要著作,也讨论了我们如何把表象认定为真实。
——《科克斯评论》
如果说之前的研究者们严重削弱了阿伦特的论据,那么施汤内特“粉碎”了它。
——德博拉·利普施塔特
纳粹掌权 豆瓣
The Nazi Seizure of Power:The Experience of a Single German Town, 1922-1945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威廉·谢里登·阿伦 译者: 张晶 格致出版社 2020 - 4
※美国高校德国史指定读物
※纳粹研究名著 读懂纳粹绕不开的书
※德国版的《叫魂》:20世纪30年代初,魏玛德国的“大萧条”大恐慌
※四次重版 首次汉译
—————————————
“经典研究力作。”
——《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第三帝国的到来》作者理查德•J.埃文斯
“感性的、充满想象力的……阿伦研究了一个纳粹统治下的真实德国社区……他对于这上百个片段(浓缩着人类的悲剧和反讽命运)的诠释是天才式的。”
——《美国历史评论》
—————————————
为这个无名之地立传,因为它是理解纳粹在地方层面运作最佳的切入点。
.
小镇上的纳粹分子好像精准地知道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说,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便赢得大部分镇民的选票。
他们针对一次又一次的选举,精心策划了讲座集会、盛装游行、舞会、军事演习……他们会根据每一次活动的反馈仔细地总结经验,修改下一场活动的安排。
.
一切,都是为了掌权。
—————————————
《纳粹掌权:一个德国小镇的经历》展示了纳粹独裁政权如何通过宣传手腕巧妙地超越民主制度,并且夺取权力。威廉•谢里登•阿伦依靠当地报纸、期刊、报告、预算信息、犯罪统计数据、采访当事人以及法律记录,解剖了诺特海姆这个德国小镇,用显微镜般的视角精确地描绘了一个昏睡小镇向纳粹据点的转变。在这一有力的分析中,阿伦认为,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希特勒在国家层面上掌权的普遍看法是一种误解,与此相反,希特勒如果没有地方上的狂热支持者,第三帝国永远不会出现。阿伦的研究展示了纳粹能够利用尖锐而精细的宣传手段来发掘群众的弱点,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研究,也是对人性的研究。
黑暗降临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德]艾瑞卡·曼 译者: 罗原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0 - 5
◆ 一百多个德国人匿名的陈述,真实展现纳粹时期集中营外面的世界。
◆ 他们既是凶手,也是受害者,他们毁灭他人,自身也逃脱不了毁灭。
这部非虚构小说源于一百多个德国人匿名的陈述,他们代表着纳粹时期集中营外面的世界。这一切都是事实,没有一个故事是杜撰的。这里既没有由一小群手握大权的无赖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也没有由一小群有理想的德国优秀人物做出的英雄壮举。因为无论罪行和自我牺牲都不构成主流,而只是特例——这些特例在希特勒先生的第三帝国里并不比在世界其他地方更加罕见。于是,本书只讲述真正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些人并不比其他人更有权力,也不比其他人更有英雄气概;既没有特殊悲惨的境遇,也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
他们是农民、医生、老师、牧师、作家、杂货店老板,甚至盖世太保,这些普通人的际遇代表着最真实的纳粹德国……
希特勒的纳粹德国 豆瓣
Inside Hitler’s Germany: Life Under the Third Reich
作者: [英] 马修·休兹(Matthew Hughes) / [英] 克里斯·曼(Chris Mann) 译者: 于仓和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纳粹德国为什么能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中迅速崛起?纳粹德国依靠什么成为一台让世界饱受灾难的强大战争机器?希特勒是如何从一名退伍士兵成为一名横扫欧洲的战争狂人?……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能在本书中找到。本书是迄今为止较为详尽地探讨第三帝国社会生活的一部佳作,和其他政治史、军事史不同,它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更加贴近日常的真实的第三帝国的面孔。正是这样一个第三帝国,在国内聚集起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运转能力在,政治上野心勃勃,在军事上一度所向披靡。本书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能帮助读者充分理解那个黑暗年代的真实德国。
里奇男孩:犹太战士二战生死录 豆瓣
Sons and Soldiers: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Jews Who Escaped the Nazis and Returned with the U.S. Army to Fight Hitler.
作者: [美]布鲁斯·亨德森(Bruce Henderson) 译者: 李青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30年代从德国纳粹恐怖统治下奔逃出来的男孩们,进入美国军队以“里奇男孩”(Ritchie Boys)的身份回到充满回忆的国土投身扳倒希特勒的战斗。他们审讯德国战俘,获得关键情报,挽救了许多官兵的生命并帮助获得战争胜利。
1942年,美国陆军在抗击希特勒的战争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秘密武器:训练近2000名生于德国的犹太人如何专业地审讯战俘,让他们运用自己熟稔的德国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让希特勒一败涂地。这些里奇男孩在训练营地接受专业审讯的培训,并以精英小队的形式加入在欧洲的每一支主要作战部队。在战场上,里奇男孩们审讯德国战俘并搜集重要情报,以此拯救了许多官兵的生命并帮助美军赢得了战争。
他们比谁都清楚一旦落入纳粹之手会是怎样的惨景,因此他们比谁都更想要扳倒希特勒。当他们决定与纳粹打对台,也代表着亲人的生命悬垂在万字旗飘扬的土地上。为了战胜敌人,他们参与了二战西欧战场上的关键战役,一路搜集敌方的关键情报,如敌方军力、敌方装甲部队的动向以及防御阵地的所在。战后的军情报告指出:二战期间在欧陆上的可靠情报超过60%来自于里奇男孩们!
布鲁斯﹒亨德森深度访谈了历经战争岁月现仍在世的里奇男孩们,搜集统整了庞大的历史资料,将这段鲜为人知的二战秘辛娓娓道来。《里奇男孩:犹太战士二战生死录》追溯了他们的童年和从纳粹德国逃离的岁月,他们在战时的壮举和牺牲,以及在被战火无情蹂躏的欧洲大地上寻觅朝思暮想的脸庞的绝望尝试。这部作品为读者奉献了二战历史上一个关于英雄主义、大无畏勇气和爱国情怀的荡气回肠的故事
希特勒的最后十二天 豆瓣
La mort d’Hitler
作者: [法]让-克里斯多夫 · 布里萨尔 / [俄罗斯]拉娜 · 帕尔申娜 译者: 董智弘 / 张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1
★ 二战终极谜团——希特勒死因之谜在显微镜下被揭开
★ 数十幅第一手高清档案图片:对希特勒亲信的审讯记录、地下掩体地图、逃跑计划,以及揭露真正死因的残骸照片
★ 再现冷战期间苏美对峙惊心动魄的瞬间
————————
1945年5月8日,德国纳粹投降。一周前,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的地下掩体中自杀。从5月1日开始,苏联方面便对希特勒之死展开调查,并搜寻希特勒夫妇的遗体。得出的调查报告却封存起来,成为秘密。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批档案终于重见天日,从而揭开了二战的终极秘密。
经过与俄罗斯有关部门历时两年的交涉后,调查记者让-克里斯多夫•布里萨尔和拉娜•帕尔申娜终于接触到这批档案,得以窥探苏联间谍追寻希特勒遗体的不凡经历。苏联人是否在停战次日成功辨认被烧毁的尸体属于希特勒本人?为什么斯大林当时让全世界都以为希特勒成功逃脱?……因为没有遗体,种种疑问飞速蔓延,至今依然引发人们的想象。
第三帝国 豆瓣
作者: [英] 迈克尔·伯利 译者: 李广才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7
迈克尔•伯利将纳粹德国置于整个欧洲的历史背景之下,一战、大萧条、恶性通货膨胀等等耗尽了德国的国力。本书通过翔实的史实与客观的分析,展现了当时在欧洲蔓延的对民主、正直和宽容的背弃,证实了纳粹展开的极端蛊惑伪宗教运动,看似是对德国有效的“解药”,实则是一味药效猛烈的毒剂。
在此基础上,本书探究了纳粹主义为何能引发众多德国人的癫狂以及“对正派行为的逆袭”,细致地捕捉了德国平民的心态,史料丰富、角度多样、语言精炼、观点新颖,是一部透彻、宏大的当代史杰作。这本权威的蛋卷被第三帝国获得了2001年塞缪尔•约翰逊奖。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日记 豆瓣
The Devil’s Diary:Alfred Rosenberg and the Stolen Secrets of the Third Reich
作者: (美) 罗伯特·K.惠特曼 / (美) 大卫·金尼 译者: 吴冬 重庆出版社 2021 - 1
希特勒的“精神导师”、纳粹党“大祭司”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有一本私人日记,记录了1934年至1944年间,即希特勒上台的次年至纳粹失败前几个月,罗森堡与希特勒的交往、第三帝国高层的复杂斗争等隐秘内幕,被研究者视为研究希特勒思想演变及第三帝国兴亡史的重要史料。这是因为罗森堡假希特勒之手,将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现实,把屠杀数百万犹太人的恶行变成了“合理又合法”的事情。
全书抽丝剥茧,真实还原了日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曲折过程,揭示了纳粹政权内部隐秘的运作方式、希特勒的思想演变和犹太人惊心动魄的生死逃亡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