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巴比伦 (2022) TMDB IMDb 维基数据 Eggplant.place 豆瓣
Babylon
7.3 (275 个评分) 导演: 达米恩·查泽雷 演员: Brad Pitt / Margot Robbie
其它标题: Babylon / Babylon
影片聚焦1920年代创立初期的好莱坞,无声到有声电影转变时期,充满了追逐名利、财富和权力的人,刻画多个角色的起落,以及野心勃勃、狂野不羁和全面失控的人生。
大多数角色都为虚构,但灵感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好莱坞明星:布拉德·皮特饰演热爱派对的电影巨星杰克·康拉德,灵感来自现实中约翰·吉尔伯特、克拉克·盖博、道格拉斯·范朋克等人;玛格特·罗比饰演斗志旺盛、有抱负的女演员内莉·拉罗伊,是现实中克拉拉·鲍、珍妮·伊戈尔斯、琼·克劳馥、阿尔玛·鲁本斯等好莱坞早期明星的融合;迭戈·卡尔瓦饰演墨西哥移民曼尼·托雷斯,是好莱坞的局外人,在巴比伦世界充当观众的眼睛;李丽君饰演Fay Zhu,灵感来自黄柳霜;马奎尔饰演詹姆斯·麦凯,灵感来自卓别林;麦克思·明格拉饰演唯一一个真实人物:制片人艾尔文·萨尔伯格。
2023年1月1日 看过
人的青春和电影行业的青春混在了一起,多少有些动人。虽然巴比伦夹杂着些匪夷所思的桥段和观感怪异的情节发展,但仍算得上近期院线的佳片了!电影结尾的影史经典的混剪中,一晃而过了阿凡达1的画面,明显这电影的情书是给观众看的而不是男主。这个电影本身和当下形成互文,隔壁的阿凡达2上映两周了观众都比来看巴比伦的多。
剧情 历史 电影 美国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豆瓣
作者: 何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基于芝加哥学派的历史演变与理论贡献,遵循以“情境化”、“六经注我”为主以及“从描述到阐释”的学术进路,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勾勒出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的芝加哥学派的整体性图景。研究脉络分为两部分,前面4章主要是回溯学派的历史演变,而后面4章致力于澄清学派对社会学学科的理论贡献。
作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向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整体性、具有内在关联的芝加哥学派图景,让人们不仅对芝加哥学派的诞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且让人们还能够深刻理解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为后人留下的遗产。
Feeding the Family 豆瓣
作者: Marjorie L. DeVaul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 7
Housework—often trivialized or simply overlooked in public discourse—contributes in a complex and essential way to the form that families and societies assume. In this innovative study, Marjorie L. DeVault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feeding the fa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ose who do that work. Along the way, DeVault offers a new vocabulary for discussing nurturance as a basis of group life and sociability.
Drawing from interviews conducted in 1982-83 in a diverse group of American households, DeVault reveals the effort and skill behind the "invisible" work of shopping, cooking, and serving meals. She then shows how this work can become oppressive for women, drawing them into social relations that construct and maintain their subordinate position in household life.
2023年4月28日 已读
可以和饭店研究放在一起看。就像私人间的情感work和市场化的情感labor的对照一样,家庭里的饮食和市场的食物供应是直接联系的主题。这本书提供的性别视角加深我对服务劳动的理解,因为feeding不仅是吃饱,而是社会自身的再生产过程。
历史
The Scholar Denied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Aldon Morr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5 - 8
2022年11月3日 已读
作者前言关于自己的学术经历十足动人,一个被打压的寒门黑人子弟如何在心中埋下了研究Du Bois的种子;对于芝加哥学派的(特别是帕克)直接攻击和极其大胆的结论,基本在重写美国社会学史,为Du Bois和亚特兰大学派正名,认为Du Bois才是美国社会学的founding figure。另外一方面,作者作为西北大学的教授,本身又和芝加哥大学不对付,在社会学外本身又有一层斗争的色彩。主要的理论资源还是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历史 社会学 美国
Thinking About History 豆瓣
作者: Sarah Maz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7 - 9
What distinguishes history as a discipline from other fields of study? That's the animating question of Sarah Maza’s Thinking About History,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field of history that revels in its eclecticism and highlights the inherent tensions and controversies that shape it.
Designed for the classroom, Thinking About History is organized around big questions: Whose history do we write, and how does that affect what stories get told and how they are told? How did we come to view the nation as the inevitable context for history, and what happens when we move outside those boundaries? What is the relation among popular, academic, and public history, and how should we evaluate source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nd how do we balance them? Maza provides choice examples in place of definitive answers, and the result is a book that will spark classroom discussion and offer students a view of history as a vibrant, ever-changing field of inquiry that is thoroughly relevant to our daily lives.
2022年12月30日 已读
非常棒的入门书,才发现原来有繁体的中译本。本书围绕历史学科的基本问题展开,非常适合社会学的学子反过来理解历史学在研究什么,作者也常提及历史社会学的著作。本书也涉及到很多入门书不会提及的反身性的问题,比如关于谁的历史,历史研究的建构问题, 追求理解意义还是因果解释等。
历史 社会学
Marx on Gender and the Family 豆瓣
作者: Heather Brown Haymarket Books 2013 - 11
2023年2月7日 已读 很棒的写作。读了第三章。算是对第二波女权思潮的回应和为马克思主义的辩护。作者就对于马克思作品中诸多涉及到生产/再生产,productive/unproductive labor,以及家庭和性别的地方做出了连贯的解读,指明马克思并未忽略家庭劳动和再生产的重要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关系本身提出了有用劳动的片面观点,只考虑到其生产剩余价值的能力。这种对有用劳动的看法忽视了妇女的独特贡献,是以历史为基础的,因此是短暂的。再生产领域似乎是颇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历史 哲学 社会学
Bloodland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imothy Snyder Basic Books 2010 - 10
Americans call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Good War.” But before it even began, America’s wartime ally Josef Stalin had killed millions of his own citizensand kept killing them during and after the war. Before Hitler was finally defeated, he had murdered six million Jews and nearly as many other Europeans. At war’s end, both the German and the Soviet killing sites fell behind the iron curtain, leaving the history of mass killing in darkness. Bloodlands is a new kind of European history, presenting the mass murders committed by the Nazi and Stalinist regimes as two aspects of a single history, in the time and place where they occurred: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when Hitler and Stalin both held power. Assiduously researched, deeply humane, and utterly definitive, Bloodlands will be required reading for anyone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central tragedy of modern history.
街头文化 豆瓣
作者: 王笛 译者: 李德英 / 谢继华 商务印书馆 2013 - 3
本书是旅美中国历史学家王笛对成都社会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从下层民众的角度详细描绘了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成都丰富的城市生活,为我们呈现了在邻里穿梭的小贩和工匠、打扰居民的乞丐和流氓、宗教仪式和娱乐,以及充满活力的茶馆。
肮脏的三十年代 豆瓣
The Worst Hard Time: The Untold Story of Those Who Survived the Great American Dust Bowl
作者: [美]蒂莫西·伊根(Timothy Egan) 译者: 龚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本书通过幸存人口的声音和历史图片,再现了一段即将被亲历者带进坟墓的1930年代的记忆。一战期间及之后狂飙突进的美国西部大开发,推行了错误的宅地政策,再加上战时需求推高了小麦价格,刺激人们不计后果地翻耕大平原,剥光了那里千百年来固定土壤、抵御风蚀的植被。最终,前所未见的沙尘暴席卷美国西部,还波及了芝加哥甚至纽约。与此同时,美国陷入大萧条,经济不振,过度种植带来的高产粮食无人问津。
作者通过十几个家庭及其所在社区和地区的兴衰,揭开了尘封往事,展现了肮脏的三十年代的悲惨景象:沙尘暴让人们如同生活在漫漫黑夜中,土地荒芜,庄稼歉收,亲人死于尘肺疾病……10年间,承载着未来的宅地变成了黄沙覆盖的墓地。
书中有艰难时刻美国人的勇气与悲哀,有与大自然抗争的坚韧与顽强,有政客的无耻与欺诈,而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环境的无知所招致的毁灭性噩运。
Discipline and Punish 豆瓣
作者: Michel Foucault 译者: Alan Sheridan Penguin 1991 - 4
In the middle ages there were gaols and dungeons, but punishment was for the most part a spectacle. The economic changes and growing popular dissent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made necessary a more systematic control over the individual members of society, and this in effect meant a change from punishment, which chastised the body, to reform, which touched the soul.
Foucault shows in fascinating detai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system of prisons, police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hierarchies of social control --- and the growth of disciplinary society as a whole. He also reveals tha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a school and a prison is not purely facetious --- prisons, schools, factories, barracks and hospitals all share a common organization, in which it is possible to control the use of an individual's time and space hour by hour.
2022年2月18日 已读 读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福柯其实比想象中好读,对于惩罚模式的变迁梳理非常清晰。但我还是没有很好的把握panopticism。
历史 哲学 法国 社会学
奥古斯都 豆瓣 Goodreads
Augustus
9.0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5
◆ 《斯通纳》作者约翰•威廉斯的扛鼎之作,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不同于《斯通纳》在蒙尘50年后才重回大众视野,《奥古斯都》一面世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时隔40多年仍然受赞誉,且因《斯通纳》的畅销而为更多读者所了解和喜爱,是一部经时间洗礼而魅力有增无减的佳作。如果说《斯通纳》 是每一段人生的镜子,那么《奥古斯都》就是每一个灵魂的肖像。
◆ 如果人生没有退路,至少可以选择义无反顾。
纤弱的少年,忽然被卷入残酷的权力之争——“是命运抓住了我,而我选择不躲开它的怀抱。”命运成就了奥古斯都,而奥古斯都将这个名字铸成了永恒。
------------------------------------
本书以书信体形式写成,其中也夹杂了日记、回忆录、会议记录、军事传单等,借罗马众人之笔描绘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生。
奥古斯都本名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遗嘱指定屋大维为其养子和继承人。这个男孩纤瘦的身影在空旷的操场上缓缓而行,方向不定,好像要找出一条路来——他向谋杀者施援,与旧友为敌,和对手结盟,使派系之争横行的罗马恢复了自由。36岁时,屋大维获得尊号“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全力维护着罗马的秩序与和平,甚至将自己的独生女称作“我的小罗马”。凭着对这二者的爱,他在权谋倾轧的罗马世界中义无反顾地前行着……
--------------------------------------
威廉斯重新创造了罗马帝国——从尤利乌斯•恺撒之死到奥古斯都的生命终点,从一个病弱的男孩到一个在远征中险些送命的病弱男人再到一个貌似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宫廷、元老院和人们尔虞我诈。他采用书信体和多视角,末了所有的声音如拼贴画一般融汇于主人公身边。
——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
沉浸于《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和《奥古斯都》——特别是《奥古斯都》——就是进入一位能工巧匠的建筑,他无畏地直面人生的危机与救赎。
——《洛杉矶书评》
这个世界令人着迷,它的复杂、奢华、政治犬儒主义、民众的轻信以及暴力酷似我们自己的世界。
——《纽约客》
在美国作家所写的历史小说中,这是一部卓越之作。
——《华盛顿邮报》
《斯通纳》和《屠夫十字镇》的读者会在这里遇到一个他们所不知的全新的约翰•威廉斯:《奥古斯都》是一部设定在古罗马的书信体小说。他在自己的后期小说中还能展现全新形象并获得高度评价——是一位难得的天才。
——The Millions网站
一部极广阔又极精细的小说,两方面相辅相成,无一失色。
——《金融时报》
《奥古斯都》让人欲罢不能,充满生气。
——《巴黎评论》
如果有人已准备好暂且把现代道德观放在一边并获得一点关于自己的知识,这部关于一位老皇帝的小说会让你颇有启发……这位让人震惊的美国作家展现了遥远的生命如何酷似我们自己,这就是他的天才之处。
——《新政治家》
2021年12月29日 已读
译笔尤其好,算是把约翰威廉斯的三本长篇都读过了。
传记 历史 小说 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孙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本书围绕着作者近几年所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展开:怎样看待历史与政治?东亚作为一个思考的范畴,它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但是在形成自身知识传统的问题上,作者感觉到把东亚作为一个知识范畴而不是仅仅作为地理想象空间,有它的合理性和不可取代的价值。正是东亚知识分子的逼问,使得一个往往被中国知识分子忽略的问题凸显出来:为什么要谈东亚和为什么不谈东亚,同样是一个历史问题,也同样是一个没有理论想象力就无法把握的问题。
法西斯谎言简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阿根廷]费德里科·芬切尔斯坦 译者: 张见微 一頁folio|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只有理解了法西斯与谎言的关系,才真正知道法西斯是怎么回事
撒谎和政治一样古老。以更大的善为名掩盖真相,是大多数政治史的标志。君主、自由党和保守党也说谎,但谎言在他们那里是附带的,不像法西斯主义者,“我撒谎故我存在”,并且不知道自己在有组织地撒谎。法西斯得势的历史也即谎言掌权的历史。
★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只说了一点,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阿伦特让我们了解了谎言在极权体制中的作用,但是她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何法西斯主义者会将简单的、往往可憎的谎言视为真理,有的甚至不惜为之而死。本书表明,艾希曼不仅是平庸的,更是狂热的。这种狂热绝非只是病态的激情,背后有它自身的一套逻辑。
★不只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打破在谈论法西斯主义时的欧洲中心主义
一般讲法西斯主义,几乎等同于纳粹,偶尔延伸到意大利,过于欧洲中心主义,忽视了法西斯主义是一个跨国现象,尤其拉美是重灾区。而本书填补了这一块,并且主要以博尔赫斯为批评资源,让我们明白这位失明的大师绝非中国作家想象的,活在书本中。
★不仅是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更是民粹主义的照妖镜
民粹主义是根据民主时代的要求改头换面的法西斯主义,因此本书不仅分析了历史上的法西斯主义谎言,还剖析了特朗普、博索纳罗等当权的右翼民粹领袖言行背后的实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媒体推荐】
关于法西斯主义与真理之间复杂而棘手的关系,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书了。
——贾森·斯坦利,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
费德里科·芬切尔斯坦提供的这份重要的纲要,关乎一条贯穿着现代政治的隐秘的接缝。这不仅是一部灵巧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史,而且迫切地提醒我们,在我们这个充斥着“另类事实”和“假新闻”的时代之下,隐藏着深深的仇恨之井。
——《华盛顿邮报》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可能导致法西斯意识形态的假新闻、谎言、反转和心理学,请拿起这本薄薄的书。它让人大开眼界。
——亚马逊网读者
【内容简介】
法西斯主义历史带来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种族主义的谎言会导致极端的政治暴力。如今,世界各地涌现出了一波新的右翼民粹领袖。就像过去的法西斯领袖,这些民粹领袖的政治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对现实的质疑,对神话、愤怒和偏执的支持,以及对谎言的宣扬。
如果想了解我们棘手的当下,就需要关注法西斯意识形态家的历史,关注他们的修辞是如何,以及为何导致了大屠杀、战争和毁灭。
本书旨在提出一个历史学框架,考察法西斯分子如何不仅接受谎言,而且将其整合为独特的、非理性的“真理”,以服务于其政治目的。法西斯主义所理解的真理不需要经验证据的证实,而是来自对超历史神话,尤其是种族主义神话的直觉确认。法西斯领袖被视为真理的化身,进而作为人民和民族的化身,依靠独裁式民主进行统治,操纵或发明事实。当有组织地撒谎成为生产神话的手段,法西斯主义必然是反对民主的,并且要求对历史发动战争。
圣母 (202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Benedetta
7.8 (594 个评分) 导演: 保罗·范霍文 演员: 维尔日妮·埃菲拉 / 夏洛特·兰普林
其它标题: Benedetta / 圣欲(港/台)
改编17世纪意大利修女真实事迹。贝妮迪塔自小在修道院长大,在神的圣宠下,她不但能见神圣异象,身上更出现圣痕。一日,修道院收留了年轻野性的见习修女,贝妮迪塔在她的挑逗下初试肉体的欢愉,复感神圣的大爱。然而,小小的修道院无法容纳她日渐高涨的权欲和情欲,她声称的神迹也招来质疑,教廷派人远道前来调查,一场权力斗争在瘟疫阴霾下蓄势待发。《她》名导保罗·范霍汶挑动道德底线,赤裸地重现一个奇女子的情欲、信仰和胆识,大胆批判教会的贪欲和虚伪。
民族与民族主义 豆瓣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7.8 (8 个评分) 作者: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Eric J.Hobsbawm) 译者: 李金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本书论述民族与民族主义在欧洲近两百年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作者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而是着重于它们的变迁与转型,并借助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来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欧洲近现代史是因民族主义兴起而重新拼制版图的历史,各种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意识也影响到周边地区与殖民地,因此,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旋律。本书对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演变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民族新义:从革命到自由主义
第二章 民众观点:民族主义原型
第三章 政府观点
第四章 民族主义转型:1870-1918
第五章 民族主义最高峰:1918-1950
第六章 20世纪晚期的民族主义
英汉译名表
The Taming of the Samurai 豆瓣
作者: Eiko Ikegami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 3
Modern Japan offers us a view of a highly developed society with its own internal logic. Eiko Ikegami makes this logic accessible to us through a sweepi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ots of Japanes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She accomplishes this by focusing on the diverse roles that the samurai have played in Japanese history. From their rise in ancient Japan, through their dominance as warrior lords in the medieval period, and their subsequent transformation to quasi-bureaucra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okugawa era, the samurai held center stage in Japan until their abolishment after the opening up of Japan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his book demonstrates how Japan's so-called harmonious collective culture is paradoxically connected with a history of conflict. Ikegami contends that contemporary Japanese culture is based upon two remarkably complementary ingredients, honorable competition and honorable collaboration.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this situa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state formation, along very different lines from that seen in Europe at around the same time. The solution that emerged out of the turbulent beginnings of the Tokugawa state was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samurai into a hereditary class of vassal-bureaucrats, a solution that would have many unexpected ramifications for subsequent centuries. Ikegami's approach, while sociological, draws on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methods to provide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Japanese managed to achieve modernity without traveling the route taken by Western countries. The result is a work of enormous depth and sensitivity that will facilit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nd appreciation for, Japanese society.
爱尔兰人 (2019)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IMDb 维基数据
The Irishman
8.6 (1089 个评分)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演员: 罗伯特·德尼罗 / 阿尔·帕西诺
其它标题: The Irishman / 爱尔兰杀手(港)
《爱尔兰人》为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传奇巨制,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和乔·佩西主演。通过二战老兵弗兰克·希兰的视角,讲述了战后美国有组织犯罪的故事。弗兰克·希兰是一名骗子和杀手,曾经在 20 世纪最恶名昭彰的人物身边工作。该电影跨越数十年,记录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即传奇工会领袖吉米·霍法失踪案,以宏大的故事之旅,展现有组织犯罪的隐秘通道:其内部运作、仇敌以及与主流政治的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