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大学·中庸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王国轩 中华书局 2006 - 10
大学·中庸,ISBN:9787101052763,作者:王国轩
理想国 Goodreads 豆瓣
Πολιτεία
8.6 (184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柏拉图 译者: 郭斌和 / 张竹明 商务印书馆 1986 - 8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伦理学是什么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何怀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8
《伦理学是什么》是为所有关注“伦理学是什么”、愿意反省道德问题的读者写的,它注意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知识:即介绍了伦理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以及中外哲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伦理学流派和哲学家的观点;二是分析实例:其中包括对一些最近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材料和例证进行分析,这些分析也融人了我近几年讲授“伦理学导论”和“应用伦理学概论”课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论自由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密尔 译者: 许宝骙 商务印书馆 2015 - 8
本书从1903年被严复翻译为《群己权界论》开始,在我国已经再版过多次,《论自由》乃自由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这里所探讨的自由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即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关于自由的意义,从古到今并不相同,本书是要力主一条极其简单的原则,使凡社会使用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是法律手段或是道德压制,都要绝对以它为准绳: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各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
作者认为自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思想自由、表达自由、出版自由等,追求个人趣味与志趣的自由,以及交往和相互联合的自由。
2020年8月10日 已读
翻译有点过于生硬了,句子全是英语的结构。非常努力地试图严谨论证,功利主义的先天缺陷不多谈,书中极少部分指向我国:追求一致的国度,全是国家机器奴仆的国度,没有自由的国度。
哲学 法学
伦理学简史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 译者: 龚群 商务印书馆 2003 - 9
《伦理学简史》是为英美国家大学本科学生提供伦理学的历史背景和视野的伦理学史书,具有通俗性和研究性的双重特征。书中作者坚持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立场,简明地阐述了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路德、霍布斯、休谟、康德以及现代西方的伦理思想。
《伦理学简史》不仅对当代哲人的思想研究有着它的特殊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确是一部难得的有关伦理思想或者说哲学思想的史书,它是一部充满了哲学睿智的好书。《伦理学简史》不仅能使你获得哲学的知识,而且使你的思维得到训练。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差点给我送走
哲学
伦理学是什么 豆瓣
作者: [美]史蒂文·卢坡尔 译者: 陈燕 2014 - 1
本书是简明而又系统地介绍了道德哲学的主要理论,勾画了伦理学的大致轮廓,对“好生活”的快乐主义和至善主义理论的独特叙述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元伦理学方面,本书围绕“道德主张的地位”问题,概述了主观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和神命论三种理论;在规范伦理学方面,本书围绕“我们应该怎样生活”问题,以不同学派对善和正当的不同诉诸为基点,概述了快乐主义、至善主义、伦理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康德主义和契约论理论。
简明语言哲学 豆瓣 Goodreads
9.5 (15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9
本书在200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哲学》一书的基础上翻写而成。新书面貌一新,只有少数段落保持原样。虽然篇幅有所缩小,但通过更简练的表述保留了主要内容,纠正了原书中的错误和不妥,思想性和清晰性有所增强。本书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此外也介绍了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这两位有深刻哲学思想的语言学家,探讨了语言哲学中的多种重要问题,如意义问题、隐喻与隐含问题、语言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等。
2021年9月30日 已读
很真诚,很照顾学习者感受的一本教材。
哲学
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 豆瓣 Goodreads
The Idea of Social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 to Philosophy
作者: 彼得·温奇(Peter Winch) 译者: 张庆熊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 9
1958年出版《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努力把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理论推广到关于社会探究的广阔理论中去,坚持行为的意义源自于其中的人类社会活动的背景,认为社会科学仍然需要识别出多种类型的规则、不同规则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则及其构成的更大生活形式背景之间的关系。主张:“任何有价值的社会研究在本质上必须是哲学的,任何有价值的哲学必定关心人类社会的本性”;社会科学的任务是“理解”,人们在“理解”的过程中必须以语言为媒介,而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语言的指涉是由实践规则所支配的,因此实证主义者所追求的那种表现主义式的社会学理解便失去了可能。他认为:“说明是与理解紧密关联的;理解是说明的目标和成功的说明的最终产物”。
大问题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The Big Question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9.1 (9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所罗门 / 凯思林•希金斯 译者: 张卜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其它标题: 大问题 / 简明哲学导论
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真正思考的大门。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从而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哲学的殿堂,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它是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入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我们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们的生活被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消遣”或“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的慰藉。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从事哲学,而在于是接受一种廉价的、没有挑战的替代品,还是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
2020年12月11日 已读 感受到我已经不适合这种入门书了……里面的内容都不感兴趣
哲学
人论 豆瓣
An Essay on Man:An Introduction to a Philosophy of Human Culture
9.6 (1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甘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6
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体系,在他三卷本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得到了系统的论述。《人论》一书正是他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地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但其中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观点。。《人论》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探索。书中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精深。
2021年7月26日 已读
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范围极广,有野心的学科与有野心的作者。
哲学
西方的丑学 豆瓣
作者: 刘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
这是一本从特殊角度来叙述的西方性灵小说。丑学是作者自撰的一个词,藉此重新解读西方的感性学。作者以一系列的叩问开启了讨论,将西方人感性心理的演变过程层层揭开……因丑的介入,人类感性心理的空间得以拓宽。丑,就像贝多芬《命运交响乐》里那个著名的三连音一样,来势汹汹地敲打着艺术的大门!“丑学”是作者自撰的一个词,藉此重新解读西方的感性学。作者以一系列的叩问开户了讨论,变“亦步亦趋的回顾”为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展望”,将西方人感性心理的演变过程层层揭开。
2020年11月17日 已读
大量地引用和抒情……导致许多[主要]内容在我这种业余人士看来仿佛断言……可能适合本身对美学有不错基础的读者?没有基础的话真的很痛苦,看不懂他在说啥。对我来说是一本劝退书,越看心越凉……
20201208补记:沉下心硬着头皮仔细看,还是收获很大的。表达很纯粹的一本书,作者自己应该写得挺开心。出于这种享受情绪的传递,五星好评。
哲学
爱欲之死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Agonie des Eros
7.3 (153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宋娀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内容简介】
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爱欲与他者密切相关,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
爱欲以超验性、彻底的独一无二性为前提。当今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同质化的地狱,而爱欲的经验不在其中。
个体的内在危机在于,一切事物均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毁掉了爱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无处可栖。
这是一个没有了爱欲的社会。
爱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编辑推荐】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轻快、明晰,可读性强,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5)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6)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数字媒体时代社会状况、个体心灵的全面关注和思索。将于2019年7月份出齐。
(7)数字媒体时代爱欲之死的悲情扣问和深切剖析!
当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情感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爱欲(Eros)的理解和渴望,不再像古希腊时代那么简单明了。在日渐自恋和同质化的人群里,人们寻求爱欲,却备受孤独,且丧失了精神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作者分析并揭示了这一困境的根源和实质,呼吁人们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重建想象力,重塑爱欲。
-------------
【名家评论】
阅读韩炳哲的这部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在木心先生的诗歌里,“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要迅速得多,一生可以爱很多人。然而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爱”,“爱”是如此唾手可得,却又难以企及,珍稀到难觅踪迹的地步。所谓“唾手可得”乃是因为爱早已成了一种个人性的消费商品,所谓“难以企及”是因为很少再有人愿意为爱牺牲自己,发现他人的存在。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个人主义曾解构了集体迷狂的权力话语,却又带来了现代性情感危机。自我与他者本是相互让度而实现存在,看作者如何批判与重新建构人我关系。哲学式嵌入的智慧,直面现实的淋漓,会带来一场新的头脑风暴吗?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爱欲牵引灵魂的爬升。“爱欲之死”是振聋发聩的低吼!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在消费社会,谁究竟在消费什么?爱欲被套上枷锁,妆成性欲;消费刺激,以思想埋单。《爱欲之死》的原作与译文俱佳,值得细细品读。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2020年11月26日 已读
仅从内容来说四星,但是正好和最近一直困惑的问题衔接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所以多加一星。适合隔一段时间拿出来再读的小册子,目前有些地方还不大懂。
哲学
柏拉图对话录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 水建馥 商务印书馆 2013 - 10
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潮。柏拉图的三十篇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的对话。《柏拉图对话录》选收的四篇由古希腊语直接译出,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最集中的缩影。
2020年12月7日 已读 所谓至圣先师史,不知道咋打分
哲学
圣人无意 豆瓣
作者: [法]弗朗索瓦·于连 译者: 闫素伟 2019 - 8
本书是研究中国哲学和“智慧”的专著,通过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剖析中国智慧的特点,探讨了中国哲学在原发期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动因,并试图用中国智慧为西方理性开辟新的道路。全书分两部分,观点新鲜,行文朴实。
2020年12月22日 已读
对西哲了解更深了一些,对中哲也有点改观。要命的是读到后面发现自己看不懂的部分反而是中哲……
哲学
走出唯一真理观 豆瓣 Goodreads
8.4 (134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陈嘉映2007—2018自选文集。
★《何为良好生活》后新作,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在危机与纷争爆发的时代,哲学如何协助我们反思生活。“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没有共识的人应该如何一起生存。”
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2021年2月9日 已读
有几篇不感兴趣的草草略过了。作者还是个比较悲观的人吧,不支持平民化的思想的跌落,甚至不缅怀黄金时代,也不认为哲学专业能教育出哲学家。挺多地方对我启发还是挺大的,尤其是不要以哲学作为自己的主业。
哲学
奥义书 豆瓣
9.7 (6 个评分) 译者: 黄宝生 商务印书馆 2012
奥义书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圣典,是印度唯心论哲学思想和唯物论哲学思想的总源泉。作为印度最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奥义书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现在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印度哲学的基础。本书所译的是学术界公认的十三种原始奥义书,直接从梵文译出,具有重大学术研究价值。
2021年8月23日 已读
翻译得不错。可以一观印度哲学——佛教——中国文化的影响源流。
哲学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豆瓣 Goodreads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8.6 (2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卡尔·波普尔 译者: 杜汝楫 / 邱仁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7
本书是卡尔·波普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科学名著。全书以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对所谓的历史决定论——认为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规律来达到这个目的——进行了介绍和批驳。作者的结论是: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历史决定论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是不能成立的。
大母神-原型分析 豆瓣
作者: [德]埃利希.诺伊曼 译者: 李以洪 东方出版社 1998 - 9
本书通过大量叙述性的段落和艺术品――从旧石器时代的石雕到爱泼斯坦和摩尔的雕塑的复制物,诺伊曼显示了女性是被如何加以表现的:表现为女神、怪物、门、柱子、树、月亮、太阳、器皿和从蛇到鸟的各种动物;在研究这一系列既安详又具有变革性的形象中,诺伊曼分辨了作为生命养护和恐惧这双重来源的对“母性”的普遍经验。
权力论 豆瓣
作者: [英] 伯特兰•罗素 译者: 吴友三 商务印书馆 2012
本书在韦伯、马克思、弗洛伊德、柏拉图等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权力定义、权力形式、权力基础,以及权力的用途等作了深入剖析与全面论述。
2021年3月31日 已读
文风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哲学
告别臣民的路径 豆瓣
作者: 刘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2021年4月23日 已读
漂亮的综述和西哲回顾掩盖不了整体结构和分析方法的粗糙暴力,二三章高光,其他拉胯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