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The Art of Loving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The Art of Loving
8.3 (20 个评分) 作者: Erich Fromm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6 - 11
The renowned psychoanalyst Erich Fromm has helped millions of men and women achieve rich, productive lives by developing their hidden capacities for love. In this astonishly frank and candid book, he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this extraordinary emotion can alter the whole course of your life. Most of us are unable to develop our capacities for love on the only level that really counts––a love that is compounded of maturity, self–knowledge, and courage. Learning to love, like other arts, demands practice and concentration. Even more than any other art it demands genuine insigh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is startling book, Fromm discusses love in all its aspects; not only romantic love, so surrounded by conceptions, but also love of parents for children, brotherly love, erotic love, self–love, and love of God.
2023年5月9日 已读
也许国人不懂爱是因为国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哲学
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 豆瓣
Die Bestimmung des Gelehrten; 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8.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约翰·歌特利布·费希特 译者: 梁志学 / 沈真 商务印书馆 2008 - 9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包括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两部重要著作。前者发表于1794年,是作者阐述自己的伦理观点和政治观点的主要著作。文中着重阐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阐述了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人的使命》发表于1799年夏秋之交,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基本阐述他过去的哲学思想,而在第三部分,费希特则把信仰当作把握实在的官能,由此可看出他从哲学到宗教的过渡。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 豆瓣
Ethics
6.8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西蒙·布莱克本 译者: 梁曼莉 译林出版社 2013 - 4
我们作为正人君子的自我形象总要接受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拷问。许多人忧心忡忡,担心在一个诸神退隐的世界中,科学已揭下我们的面具,使我们显形为由基因所命定的生物:狭隘自私、党同伐异,或争强好胜、咄咄逼人。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了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主要伦理问题,努力想说明人应该如何思考生活的意义;并提醒我们,应该对那些经常主导着道德论辩、事实上不过是诱人噱头的绝对原则保持怀疑。
2023年7月10日 已读
不知道是不是中译有点爱拽文,很多地方不够清晰,不想费劲读的话有点云里雾里,再看看后面的英文版吧
哲学
古希腊人是否相信他们的神话(第2版) 豆瓣
作者: [法] 保罗·韦纳 译者: 张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6
“轻与重”文丛,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韦纳为你深入分析神话与历史实相之间的关系
古典时代的历史学家和现代历史学家在历史观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古代史学家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为什么极少引用文献资料且不做脚注?古代史学家和现代史学家的读者群有何不同?史学家与读者的关系是何时、为何产生变化的?神话与历史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韦纳以轻松却不失严谨的阐述和分析,为我们一解心中困惑。
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古希腊神话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古希腊人是否相信他们的神话?神话究竟是对历史实相的变形,还是彻头彻尾的撒谎?如何从传说中抽取出真实的内核?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韦纳通过研读古典作家和近现代学者,包括从亚里士多德、波桑尼阿斯到西塞罗、尤西比乌斯再到尼采和福柯的各种文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分析,指出希腊人当然相信他们的神话,揭示出创作神话其实是对真理的追寻这一要义。
2023年8月23日 已读
书出来是这个效果,真不知道是作者还是译者在故作深沉胡说八道。「天真真的得为谎言负责」——译者写下这行字是怎么样的精神状态啊我请问。
哲学
生命的厚度 豆瓣
9.2 (9 个评分) 作者: 江绪林 2022 - 6
我相信浸透于他的生与死中的心灵探求和精神困境,对于每一个不愿意被此世的不幸和沉沦淹没的人,都是珍贵的启迪。——崇明
2023年8月16日 已读
能写点不错的文章,不过也没有好到稀缺的程度,但内心还是个没成熟的婴儿,我对男宝没有耐心。
哲学
金花的秘密 豆瓣 Goodreads
7.8 (16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荣格 / [德] 卫礼贤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6 - 7
本书为荣格对道家经典《太乙金华宗旨》的长篇评述,为东西方思想深度碰撞的经典著作。20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将《太乙金华宗旨》译成德文,荣格读后大为赞叹,声称此书帮他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如荣格所说,中国用朴素的语言揭示出深刻的真理,带来了金花的优雅芬芳,使西方人对于生命和道有了新的感受。
2023年8月28日 已读
翻译难度很大,但依然完成度相当高。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我还是更喜欢分析思维的方式。
哲学 宗教
敌基督者 豆瓣
8.6 (19 个评分) 作者: 尼采 译者: 余明锋 商务印书馆 2016 - 4
《敌基督者》是尼采发疯前最后一部著作,通篇都是嬉笑怒骂,其修辞效果往往使读者忽略了作者的哲学意图。《敌基督者》既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探究——叙述了从犹太教到基督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然后揭示了基督教的本质,并探讨了它如何自下而上地征服了罗马帝国,且一直影响到现代——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其所关心的一个永恒问题是真理与信仰的关系。
2024年3月8日 已读
很多东西需要欧洲史和宗教史基础,不然很难明白在说什么。初读不喜他的恐惧与因恐惧而展开的虚妄的自我,后来想想,倒也钦佩一代又一代人永远不惮于质疑永恒的命题。
哲学
历史是什么? 豆瓣
What Is History
8.2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译者: 陈恒 商务印书馆 2007 - 6
该书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的一部享誉世界的历史理论名著,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从各个侧面进行了剖析,广征博引,提纲挈领,提出了“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的著名命题。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ensonge Romantique et Verite Romanesque
8.8 (8 个评分) 作者: [法]勒内·基拉尔 译者: 罗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1
编辑推荐
֎ 呼唤已久的学术经典再版
֎ 一部让人看透“爱情本质”的文学批评读本,一堂西方文学名著课。
֎ 一本为“羡慕嫉妒恨”正名的书,条分缕析讲道理,哲学家向你证明,没有虚荣,就没有爱情。
什么是人的欲望?欲望源于“浪漫”的本能,还是与他人欲望的攀比?通过对《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小说的分析,本书为读者展示出一种欲望模式的“同构性”—主体的欲望无法自发生成,主体始终摹仿着第三者的欲望。这个第三者可以置身小说行动之外,如堂吉诃德幻想中的骑士爱情,或诱导包法利夫人的浪漫小说;亦可内化于小说行动之中,如斯丹达尔和普鲁斯特的主人公,他们的欲望对象本身也是小说的人物之一。在主体和他的第三者之间,混杂着羡慕、嫉恨与竞争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基拉尔的欲望理论及其附属概念“攀附”逐渐被后来发展起来的实验心理学所证实,成为一种影响深远并得到公认的人类心理学模型。
本书集中于对塞万提斯、斯丹达尔、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普鲁斯特五人的探讨。这五位伟大的欧洲小说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使用不同的语言写作,拥有不同的风格,并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学传统之中,然而“欲望的摹仿”的结构将他们的作品集合在了一起,在这一共同的结构之上,他们呈现出超越任何差异性的极为有趣的相似。
— 勒内·基拉尔